1. 學習古建築設計要學那幾本書好!
首先需要看一看古建築史,這是很有必要的。要對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然後,在認真閱讀,劉大可的《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馬炳堅《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田永復《中國園林建築施工技術》理論要與施工結合最好,那樣會對古建築的要領理解會快一些,在施工時要虛心向人請教,認真理解古建築設計之精髓。認真做好心得與筆記,它對你今後的道路會起到不可想像的貢獻。
《中國古建築術語辭典》一書可以幫助你深入淺出的理解古建築技術內容。
2. 中國古建築設計要素是什麼
封閉
中國的四合院、圍牆、影壁等,顯示出某種內向、封閉甚至「一勞永逸」的苟安思想傾向,乃至有人認為:「封閉的庭院象徵著我們封閉的社會」、「中國是一個『秦磚漢瓦』的圍牆的世界」 保守
中國人營造的園林或偏愛的自然勝景等,一般都清高隱逸,或避世脫俗,反映了長期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悠遠情誼和守土重農的田園意識。在建築的整體布局、空間設置、功能劃分等方面,則比較注重別人與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內在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人傾於保守、防範、協和相安的心理需要,也似乎與「外求自保,內得心安」的品性修養之取向同出一轍 群體
中國建築尤其是院落式建築注重群體組合,「院」一般是組合體的基本單位,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較為強調群體而抑制甚至扼制個性發展的反映,或與之有很大的關系。比如,一望無際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從地面上層層展開,在時間中呈現她的音韻,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頂下,安住著一個溫暖的家。若在雨中觀景,一派「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叢樹萬人家」的意境更顯得格外幽遠與深長,耐人尋味。 靜態
中國園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現某種婉約、纖麗之態,微波弱瀾之勢。其布局較為注重虛、實結合,情致較為強調動、靜分離且靜多而動少。這種構思和格局較為適於塑造寬松與疏朗、寧靜與幽雅的環境空間,有利於凸現清逸與自然、變換與協調、寄情於景的人文氣質,表達「情與景會,意與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國的山水畫,一般都留有些許的「空白」,以所謂的「知白守黑」達到出韻味、顯靈氣、現意蘊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含蓄
中國較為強調曲線與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園林的布局、立意、選景等,皆強調虛實結合,文質相輔。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鍾情田園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於「借景」以達到含蓄、奧妙,姿態橫生;巧用「曲線」以使自然、環境、園林在個性與整體上互為協調、適寧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開。「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手法,近似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或「隱秀」,重詞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經心、行雲流水,實則裁奪奇崛、縝密圓融而意蘊深遠。 承襲
中國對形式美和工程技術的把握常憑直覺與經驗,較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運用。在建築理論、建築知識的教習上,一般採取師徒承襲或者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建築技能或營造技法的傳遞線路上,以師徒相授或父子相傳為主,若無後繼或後學,則往往人亡而藝絕。在建築技能、技法的運用上,一般沿襲多於創新。在建築式樣的選擇上,也往往是模仿大於超越。在建築理論上,注重對建築材料、施工技術和管理心得的記述,缺乏詳盡的總結梳理和理論建樹。
3. 中國古典建築設計的要素有哪些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抄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4. 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方法和施工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的建築設計工作和現代的做法十分類似,建築工程的主持者都非常重視實地調查研究,通常綜合採用繪制圖樣和製作模型的方法。中國建築匠師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富立體感的圖法(類似現代的「軸測圖」)來指導施工。漢代之後,制定「建築設計圖樣」和「說明文件」已經是大型建築計劃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到了公元10世紀中期,建築制圖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隋朝宇文愷設計明堂的時候,由於眾說紛紜,爭議很大,於是他「博覽群籍,參詳眾議」,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才寫出了陳述設計理由的《奏明堂儀》,裡面提到了他對前朝太極殿遺址的現場考察和測量,連同設計圖和模型一起呈給皇帝,方案才得以確定。
此外,從周代的「冬官」開始,二三千年來,中國一直都設有專門的建築部門和官員負責建築的設計、施工以及建築材料的調配等工作。正是這些官方機構的工作使得勞動力和材料生產運輸的組織效率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中國古典建築的「標准化」和「模數化」才得以實施和推廣。
到了明代,中國的建築設計系統已相當完備,那時候的各種政府工程都由官方專門建築設計機構——「工部營繕所」負責設計策劃。清代進一步設立了「算房」和「樣房」兩個部門,「算房」負責工料預算和估價,「樣房」負責繪制設計草圖和有比例的施工圖,製作模型。當時的模型用硬紙製作,不僅表達了外形,還可以拆開來顯示內部結構,直接為施工服務,稱為「燙樣」。清代一位才藝出眾的匠人雷發達(1619—1693)和他的七代子孫曾先後掌管「樣房」,200多年間皇室的大型工程如圓明園、清漪園、熱河行宮、昌陵、惠陵等等的規劃設計都出自他們之手。
中國古代的木構架建築確立了古典的模數制。1091年成書的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營造法式》總結了前代的建築經驗,把「材」作為造屋的標准,即木構架建築的用「材」按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經選定,木構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地隨之而來。這套行之有效的建築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各種構件的尺寸一旦確定,就為預制化生產打下了基礎。所有的木構件都採用預制的方法,不受房屋建築工地面積的限制,迅速完成構件生產後,再運到現場安裝。中國木構件樑柱很早就形成了「榫卯」的聯結方式,可以說也是由裝配式的施工方法引起的。在這一點上,按比例製作的建築圖和模型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樣一來,材料的用量和各個工種的勞動定額都有了標准,可以很准確地估計出來,這樣有助於對工程進行經濟預算、核算和管理,有助於施工的順利和建設。
5. 中國古建築欣賞
<從中國文化特徵看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意念>
摘 要
通過對中國文化特徵與中國古典建築設計意念的對比,認為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個深受農耕意識影響並與宗法社會相和諧的完整系統;在設計意念上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作為原型。
建築但凡能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則必然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根源,既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亡。因此,研究傳統建築,只有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判別良莠,決定取捨。
一 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徵及其在建築設計意念中的反映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無論是精英文化的諸子百家還是作為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和風俗,大多可以歸納到「以耕作居於支配地位」、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過程周而復始的農業文明的范疇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於這樣一種經濟生活當中[1]。
這種農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無孔不入地左右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築,尤其是官式建築,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方面表露出與之相應的特徵。
1 務實精神
農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特徵漸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群體趨向。農人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真理。這種農人的務實之風也感染了文化人,於是「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便成為賢哲們一向倡導的精神。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中國人發展形成了實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純科學玄想的特徵。「重實際而輕玄想」的另一種表現在於對待宗教的態度上。自周秦以後2 000餘年,基本上沒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實用理性逐漸成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1]。
這種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在建築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
中國古典建築是建立在一套完備的木框架結構的技術體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不僅如此,有些看似裝飾物的構件,也有其結構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為了解決立面構圖問題而發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於一種構造上的需要演化而來的。又如室內裝修的「徹上露明造」。為了避免屋頂構架的木材朽壞,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們處在一個乾燥通風的環境之中。因此,很多時候不在室內另作天花,而是讓構造完全暴露出來,對各個構件作適當的裝飾處理,就形成了「徹上露明造」。
在中國古典建築中,純粹裝飾的構件是很少的。構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構造的情況下,加以有節制的裝飾完成的。適用則可,絕不無謂添加。
其二是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恆。
中國古典建築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無論什麼類型的建築,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2]。中國建築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論建築群多麼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思想居於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於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審美方面,中國建築給人設定的路徑決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個個院落為中心對建築進行審視的。故而在建築設計中,匠師們僅就院中視野所及進行仔細推敲,而對目光不及的側面則徹底不管,任其質朴平淡,從而形成了立面構圖的「場景式」特徵。步移景異,則是以面為單位在變,而不是如西方的以體為單位進行。這種「二維」審美特點,是真切認識古建設計的一把鑰匙,可以糾正長期以來以西方審美觀點來判定中國建築的誤區[2]。
2 恆久變易觀念
農業社會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大體呈靜定狀態[1]。這樣的環境便易於滋生永恆意識,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好常惡變,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一種求「久」的觀念,《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反映在民間則是對器具追求「經久耐用」,對統治方式希望穩定守常,對家族祈求延綿永久。
反觀建築,恆久觀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如以不變應萬變、世界在改變而我心以不變待之等心理。在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上,對一切的房屋、車、服、禮器等的製作都是採用一種靈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設計,預計到使用情況有了變化時也可以同樣應用[1]。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就採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麼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經久耐用和廣泛適應性便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與恆久觀相輔相成,變易觀念在中國也源遠流長,並形成「寓變易於保守之中」的特點。歷代革新,無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復古以變今」的思路[1]。這正是農耕經濟養育的中華文化在古與今、常與變的問題上的獨特表現。
建築則一方面推行靈活多變的「通用」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則漸漸形成成熟的「標准化」建造方式。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准化則滿足了這種恆久與變異的社會心理的要求。空間與序列的豐富多彩最終落實到平實而定型的標准化框架之中,成為一種得心應手的方式。
再深一層次,以不變應萬變之心理,在對待事物上,則須有深刻的反觀內省的能力,於是在中國對「參悟」情有獨鍾。注重感受、注重點撥與覺悟的思想,可以說貫穿於古代建築的每一個層次。例如,中國建築不注重外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築序列尤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 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古典建築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 反倒對單座建築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於建築物本身的注視。
建築以恆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建群體獨有的內涵。
3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這一點實際是與「恆久意識」相通的,進而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並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所謂「君子訥訥於言」。
施之於建築,則表現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可以認為,君子之建築亦是「訥之於言」的。中國建築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到最裡面,放到最後面,而前面則只是朴質的牆。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徵決定了中國古建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築布局方式。
二 宗法特徵與建築設計意念
中華民族以農業社會形態經歷了氏族制度解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血緣紐帶解體的不充分決定了後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特徵[1]。主要由血緣家族組合而成的農業鄉村最終形成了中國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脈相承的純正性以及長幼尊卑的秩序倫常,成為維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東西。「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成為一種沿襲久遠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宗法制度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的雙重功能。雖然歷經動亂,社會經濟形態、國家政權形式多有變遷,但構成中國社會基礎的始終是由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性組織——家族。
「家」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是一致的,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具有「家國同構」的特徵。
在這樣一種社會特徵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開始的。家,是社會思考的基本單位。這一點,在建築上有著深刻的反映。
以家為起點的特徵,導致中國古代建築以「住宅」為發展原型的特徵。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明顯的特點表明一切建築形制均是由住宅發展而來,一切均以住宅概念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為住宅,中國的住宅卻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員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宮是皇帝的住宅,至於商店也是「前店後居」、是商人的住宅。總之,似乎沒有一種類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無關的,而且,任何一類建築似乎都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2]。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間的含義是沒有分別的。最早的時候稱為「宮室」,後來叫作「居處」。居處就是生活起居,以至於包括一切戶內工作的地方。在這個總概念之下,似乎無須再作什麼房屋種類的詳細劃分。
三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套深受農耕意識影響、與宗法社會相諧調的體系,它在設計意念上是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為原型而不斷衍生的產物。
有此結論,則形成了一種古代建築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初步看法。隨著研究的廣泛和深入,希望能漸漸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建築遺存進行理解和取捨,從而確立評判傳統建築的一套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取其精華,為今所用。
6. 請問中國古建築設計的網站有哪些有沒有知道的
古建築設計也分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古建設計等
1.建築設計:ABBS建築論壇 設計本 古建中國 建築無憂 中國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學會。
2.規劃設計:中國城市規劃 規劃在線 中國城市規劃行業信息網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
3.室內設計:中國室內設計網 國際建築裝飾室內設計協會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
4.景觀設計:藝之景 景觀中國 土人景觀 景觀水利 仁豪景觀 中國園林。
5.古建設計:古建中國 鑫郎古建 華廈古建等
7. 中國古建築設計規范是什麼樣的應該注意什麼
建築設計防火規范、高層建築設計防火規范、酒店設計規范、停車庫設計規范、停車庫的防火設計規范、城市公共衛生間設計規范、飲食建築設計規范、城市無障礙設計規范等等等等。
8. 請問在哪可以學中國古建築設計
勸你別學,原因兩個:
1,學不到真正的東西,都是書本上的,無法指導實踐。與其上大學學,還不如找個木匠學。
2,學了之後沒有用武之地。
9. 中國古代建築對當今建築設計有哪些意義
中國古代建築對現在建築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和古老的中華文化差不多是同步發端和發展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穩定的系統,通過中國的古代建築,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脈絡。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盡管我國建築受到了西方建築的影響,但在很大的方面還傳承與發展著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豐富。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代建築受古代建築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上。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一. 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著這種庭院式布局。兩坡式屋頂,四面有院牆或者是一些建築,中間圍成一個天井。
二.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
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這種建築雖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許多的旅遊景點都能看得到這種木製的傳統的建築來吸引遊客的參觀。
三. 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如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選擇了沉穩的「故宮紅」作為主調顏色。
3.傳統符號在現代建築中的應用
所謂符號即是用一種明確的信息單元來表達一些概念和具體事物內涵。建築中的傳統符號則是通過一種高度概括和提煉的方法,以某一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圖案或造型來強調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真正尊重傳統的建築並不是簡單的復古,更不是傳統符號的簡單疊加和堆砌,而是恰當地把握傳統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上海金貿大廈。SOM公司設計的上海金貿大廈運用了中國古代密檐塔的傳統符號。其外形設計充分體現了建築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從第一節的16層開始,每節減少兩層,
逐步收進到第五節的8層,此後每節減去一層,如春筍般節節收分,最終形成了與中國傳統密檐塔相近的外觀造型。對照一下傳統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觀造型不難看出其檐部向上層層收分的相似之處。
中國傳統建築主張「天人合一」 。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中國傳統建築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這在中國各建築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所以中國古典園林屬於自然式。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斷惡化,非常有必要學習和傳承古代建築文化,將民居設計與建設的生態問題和人性問題作為重點,把傳統民居的優秀設計思想應用到現代民居設計中,把傳統的建築文化與現代的科技手段結合起來,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的根本需要,維持中國傳統民居的協調、可持續性發展。 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