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築企業的合理化建議該怎麼寫
1.列出目前企業存在的不合理點;
2.針對不合理點逐一分析其原因在;
3.對照企業制度內、國家行業規范標容准、科學管理方法等找出原因中的不足之處;
4.寫出改進不足之處的措施、方法,嚴格執行制度及管理辦法,或創新方法(遇紅燈繞走)
Ⅱ 談談對促進建築業加快發展有何具體建議,意見
為深入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邊學邊改、邊查邊改,進一步增專強服務意識,屬轉變工作作風,促進政府審批大提速,確保在近期內取得工作成效,按照區委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意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1.精簡會議和文件。嚴格執行區委、
Ⅲ 國有建築企業深化企業改革有何意見和建議
開放的理念,是企業產生核心競爭力的先導。
因為作為市場經濟最基本單元的企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才能取得成功。市場經濟的本質在於誠信,所以企業必須以誠信面向社會,員工努力以誠信服務企業。而企業的本質在於利潤,追求陽光下的利潤是經營企業永恆的主旋律。二十餘年來,正是在「誠信」、「利潤」這些鮮明的理念驅使下,我們從改革產權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完善治理機制、強化企業管理及建設員工隊伍等各個方面來努力工作,才使企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造就社會效益。
要全方位強調「商業化」,核心是要解決理念問題。所謂商業化也就是市場化,即使是國有企業,無論是在境內和境外經營,經營企業的主旋律也是單元的,那就是效益,首先是經濟效益。如果我們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經濟效益,那麼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就失去了基礎,為社會、為國家、為員工提供優良的服務和作出突出的貢獻將是一句空話、一句大話。
市場經濟的核心觀念是法治精神和合約精神,而「誠信」正是這兩種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對一個企業來講,其經營宗旨和管理法則必須遵循「誠信」兩個字,如果失去了商業道德基礎上的責任感和美譽度,這家企業一定是短命的。有些企業即使取得了不義之財,也毫無社會價值可言。所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作為中建總公司的各級領導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在「誠信」這一正確理念的引領下,堅決破除由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形成的片面追求經營規模的假性繁榮,不搞弄虛作假的假政績,不搞沽名釣譽的知名度;正確處理好規模與效益、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等關系,切實解決重規模輕效益、重投入輕產出、重開拓輕管理等問題。我們還要堅決破除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通過一抓思想教育,二靠法制建設,使一些國有企業的領導者,不想、不敢亦不能利用手中權力把國企作為個人的「提款機」。在強調領導幹部必須要對企業負起政治、經濟、法律和道德責任的同時,也要注意增強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進取心和廣大員工的責任心,以形成企業強大合力,來防止生產經營和資產經營中的「跑、冒、滴、漏」現象,使國有資產不被侵吞和損蝕。
正是根據「商業化」的思路,我們以總部改革為發端,努力加快中建總公司的公司化進程。我們通過堅決破除「官本位」意識,突出「危機永存、激勵常在」的人力資源管理原則,變相馬機制為賽馬機制,使組織機構設置扁平,管理人員精幹高效,以努力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經過一年的實踐,系統內外普遍反映,總部的工作作風明顯改變,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為下屬單位作出了榜樣。
先進的體制,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矗我們中建總公司強調推進「集團化」,其核心是要解決體制問題。要堅持以資本作為鏈接,來充分發揮中建總公司的集團優勢,在運籌貨幣、人力和品牌資本的工作上見成效。雖然體制不能決定一切,如西方發達國家及香港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產權十分清晰的,同樣有生有死;內地的民營企業產權亦十分清晰,他們之中為數不少的照樣以破產而告終。但是從統計規律看,體制改革不徹底,機制建設就難有作為,經營效益亦無法獲得質的提升。
Ⅳ 建築企業的合理化建議該怎麼寫
1.列出目前企業存在的不合理點;
2.針對不合理點逐一分析其原因在;
3.對照企業制度、內國家行容業規范標准、科學管理方法等找出原因中的不足之處;
4.寫出改進不足之處的措施、方法,嚴格執行制度及管理辦法,或創新方法(遇紅燈繞走)
Ⅳ 營改增之後對建築企業有什麼好的建議
一、營改增將會對建築企業帶來重大影響
1、短期內建築企業稅負增加可能性較大
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復了《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方案》(財稅[2011]110號),建築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1%。根據筆者對一些建築企業調查的情況,營改增後,如按能夠全部正常取得抵扣前提下,稅負為4.53%(不考慮工程外包等事項),實際稅收負擔增加36%(按營業稅及附加稅負3.33%)。這是由建築業自身特點決定的:建築企業既是產品安裝企業,又是產品生產企業,稅負較難轉嫁,目前建築業增值稅抵扣鏈還不完整,個人承包的現象普遍,「甲供材」供應商將材料的增值稅發票直接開給開發商,部分原材料及佔比較大的人力成本無法取得增值稅抵扣發票,稅負增加較為明顯。
2、將對建築企業營業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建築業屬於微利行業,周期長、賬期也長,一般建築企業凈利潤只有3%,營改增後,收入由價內稅形式調整為價外稅形式,營業收入從原來的營業稅收中剔除了應交納11%的增值稅銷項稅額,收入降低。如營改增前收入為5000萬元,營改增後,收入為4504.5萬元(假設稅率為11%),營業收入下降9.91%。收入會正常下降約9.9%;同時,建築企業購置原材料、固定資產等按規定在會計處理上將進項稅額從原價中扣除,資產賬面價值變小,企業總資產將下降,總負債將上升,或將導致企業資產結構發生變化。
3、「營改增」對企業管理提出新要求
一是工程造價需要重新修訂。增值稅屬於價外稅,其稅負由消費者承擔,改變了原來建築產品的造價構成,會導致國家招投標體系、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預算報價、房地產價格及房地產市場發展等一系列變化,對建築業產品造價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是對建築企業工程成本需要重新核算。「營改增」後,企業內部定額要重新進行編制,企業施工預算也需要重新進行修改,實際施工中,有多少成本費用能夠取得增值稅進項稅額,在編制標書中很難准確預測,編制的標書中投標總價中又包含增值稅,而增值稅又屬於價外稅,使建築企業投標工作變得更為復雜化。
Ⅵ 如何加強施工企業建築工程質量管理的建議與措施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建築工程專的質量也逐步提屬高。然而,我國建築工程質量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建築施工的順利有序開展,影響建築企業的發展,影響人民、國家的財產和利益。因此,強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尋求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極非常重要。關鍵詞: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建議與措施一、影響建築工程質量的原因分析(一)建築質量意識的問題建築施工企業的領導往往看重公司的經營,企業的經濟利益在他們看來是頭等大事,建築施工企業對質量管理不夠重視。(剩餘2877字)。
Ⅶ 建築企業對於降稅減費政策方面有哪些建議
,2019年在2018年減稅降費的基礎上還要有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此項政策已在1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後對外發布,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我再具體解讀一下:
第一,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月銷售額3萬元調整到10萬元,即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不用再交納增值稅。
第二,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准並加大優惠力度,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准就是放寬認定條件,放寬後的條件為:企業資產總額5000萬元以下、從業人數300人以下、應納稅所得額300萬元以下。這都比原來認定的標准有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是說有更多的企業會被認定為小型微利企業。我們根據有關的數據進行了測算,認定為小型微利企業戶數1798萬戶,佔全部納稅企業的比重超過95%,其中,民營企業佔98%。在稅率優惠方面,按應納稅所得額不同,分別採用所得稅優惠稅率。其中,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以下,稅負是5%,低於標准稅率20個百分點。應納稅所得額是100-300萬元之間的,稅負是10%,低於標准稅率15個百分點。
第三,對小規模納稅人交納的部分地方稅種,可以實行減半徵收。即允許各地按程序在50%幅度內減征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等地方稅種以及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第四,擴展初創科技型企業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對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向初創科技型企業可按投資額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政策,也就是說如果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向初創科技型企業投資,投資額的70%可以拿來抵免應納稅所得額。把投資的初創科技型企業的范圍或者標准進一步擴大,擴展到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資產總額和年銷售收入不超過5000萬元的初創科技型企業。
二是深化增值稅改革,繼續推進實質性減稅。
三是全面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落實好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減輕居民稅負。
四是配合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制定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同時,清理規范收費,加大對亂收費查處力度。
此外,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政策資訊,不妨先上經濟帶網了解一下,必然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Ⅷ 重慶建築業的發展建議
我給你一個綱要,自己填充內容就好
重慶建築業面臨著又一個難得的內發展機遇,建築業應抓住機容遇,共同努力,做大做強建築業,真正把建築業培育成支柱產業。
針對目前建築業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市場環境欠佳、法製法規不健全;行業集中度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行業管理體制不順、行業地位不高、邊緣化等方面的問題,
應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建議市建委立即牽頭起草並促進市政府出台加快我市建築業改革發展的意見。
二、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優化發展環境,減輕企業負擔。
三、提高產業集中度,扶優扶強,培育重慶龍頭建築企業。
四、加緊制定建築業人才戰略,增強建築業持續發展後勁。
加快重慶建築業改革發展,
一是要堅定不移堅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的體制改革方向;
二是堅定不移堅持品牌戰略——講品牌、講科技、講人才;
三是堅持「走出去」戰略,走出縣境、走出市境、走出國境,在走出去中加強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