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場地設計它與建築設計關系如何(簡答)
場地設計:為了滿足抄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比較基地現狀條件和理解相應法規、規范的基礎上,組織場地中的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的設計活動。
n通常,我們首先要考察相鄰場地內建築的尺寸與位置,確定其是否對擬建場地內建築的尺寸與位置,確定其是否對擬建場地的日照、通風、消防、景觀、安全等構成影響;其次,要了解相鄰場地各要素的組織布置,也就是要了解相鄰場地的的功能布局方式、基本形態特徵、建築處理手法以及與擬建場地的邊線間距等,以便在建設中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第三,場地的各元素具體形態的處理,應考與周圍其他同類元素相協調一致。基地內的建築情況:一般對待基地內的建築物處理方式有保留保護、改造利用或全部拆除等幾種方式。最終採用那種方式,要求充分考慮現有建築情況,包括朝向、形態、組合方式、用途、質量、高度、結構形式和建造時間等,在此基礎上,對基地內現有建築的經濟、暴露六的可能性、保護的必要性和在利用前景作出客觀評價,進行合理利用。
Ⅱ 在一處場地要設計一個建築,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建築場地設計中考慮的因素
1、使用者的使用時間
使用者不同時間的使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場地設計,時間對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意義,而相對應的是不同的時間段里不同的人群也會有其對場所的不同需求。比如一般用於晚上活動的酒吧或者派對的場地設計,就應該更多的去考慮晚上人們對場地的需要以及場地設計的效果,把設計的重點放在燈光、夜景的處理上。同時考慮到晚上與白天人群對空間上的使用情況不同,如何讓光線照度,燈具密度,道路布置,場地鋪裝以及整體搭配更加符合晚上人群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2、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對於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特殊功能的場地空間,需要對這類使用人群的行為方式、日常習慣進行大量的數據調查,形式包括:訪談,問卷,觀察,行為痕跡分析等不同類型的調查方式。在切實了解其對場地功能的使用狀況下,再有針對性的對場地布局,色彩搭配,形態構成以及細部構件進行設計。
以敬老院場地為例,由於其特殊人群的年齡階段和身體結構,則應該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創造出合適這類群體的場地。
2.1 功能布局上,應以短簡方便的聯系空間為主,盡量避免過多的迂迴。
2.2 色彩處理上,選擇淡雅明快的色彩基調--滿足老年人對於「恬適情趣」的嚮往。
2.3 形態構成上,需要平穩,安定,常見的形態特徵,盡量避免過於繁雜、誇張,具有明顯張力的空間形態。
2.4 細部設計上,這是對老年人使用空間最需要重點考慮的環節。由於其身體機能的減弱,在座椅材質、形狀,地面鋪裝圖案,扶手欄桿的舒適度以及台階樓梯的高寬比,防滑條的處理上都需要在對老年人進行大量觀察和調查的前提下進行設計。
3、使用者的使用情緒
上面一條滿足了使用者物質功能的需要,而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使用者心理上的安慰。情緒是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應;反過來,外界環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情緒變化。情緒雖然是一種很主觀也很難捉摸的設計條件,但在基於大量統計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用一些數據反映出人們情緒對於不同場地空間的幾種基本認識。特別是當場地在為某種特定使用人群服務的情況下,這類數據變得更加清晰和有說服力。
以醫院場地設計為例,我們知道醫院的使用主體是病人(除此之外還有家屬、醫務人員、服務人員),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其情緒一般是比較消沉的。因此,在場地設計上,則應盡量避免出現過多的灰色空間以及空間死角。空間處理上宜視線通透,採光良好,構築物應積極高尚且色調明快。對原有地形進行規整以達到合適的坡度起伏加強其空間感,避免出現較多的陰影區域。植被方面以常綠樹種為主(落葉樹木易引起患者衰落的情緒)。多種色彩的灌木進行搭配種植,營造出積極富有變化的植被景觀。
4、使用者的使用密度
這一點不僅是旨在考慮個體對場地環境的使用和感受,而且通過對人與人之間在某一空間中的使用把人與物、人與人進行綜合考慮。考慮當人與人在使用空間相互影響時該如何在前期對空間進行設計。所以,這便要求設計者事先了解場地使用人群的數量在時間軸上的分布曲線。找出最大使用密度,最小使用密度以及其間的動態相互關系,以此為根據對場地進行合理布置。
比如,對汽車站場地空間進行設計就應該了解此車站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程度,預計使用人群數量,年齡結構分布並在不同時間段來進行合理分析,達到既滿足人們對整個空間的使用效果,又滿足「不浪費公共空間」的使用要求。而且,通過對不同時間段人群數量的分布狀態的利用,營造出不同氛圍的公共空間--使空間具有了動態的變化。
5、使用者的使用反饋
場地設計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滿足前期規劃與設計的同時,還應該建立「設計者--使用者」的長效機制,在動態中把握對場地環境形態的塑造和對不同人群的心理認知--這一點應該被設計者牢記,並且反映到初期對場地設計的考慮中來。通過周期性的對既有場地空間進行觀察,記錄人們的使用頻率、效果、滿意度,對場地環境保持持續的設計認知,加深對場地環境特徵的理解,並最終反饋到對場地環境的塑造與再塑造上,使所設計的場地真正做到為人們所享用、所樂道,成為一種與人們活動互相補充,與人們發展互相促進的狀態,變成一處具有生命力富有場所感的空間形態。我想,這是作為今後建築師的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將對人性誠摯的考慮帶入到對場地的設計中來,這是對現有設計體制的一場變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接受與否」的過程,但這場變革是符合人們的需要的,也是符合時代的發展的。建築往往是一個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環境,是精神與物質的載體。物質可以通過具體的建造來完成,而精神需要與環境的共鳴設計來達到。西蒙茲認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場址和景觀環境的最佳組合,並把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居住成敗以及居住者適應性、健康程度的標准。於是在建築具體處理上往往通過分析場地,結合地形恰當布置田園和建築,適應地質構造,盡量減少對現存生態系統的干擾,反映氣候條件並且考慮景觀的布局,強調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種要素,營造理想的人居環境。
Ⅲ 二級注冊建築師考試中《場地與建築設計》(作圖)考選擇題嗎佔多少分
二級注冊建築師《建築技術設計》和《場地設計》作圖題考試中有作圖選擇題,《建築技術設計》第一、四題的部分考試內容和第二、三題的全部考試內容以作圖選擇題的形式列於第一頁上,《場地設計》第一至四題的主要考試內容也以作圖選擇題的形式列於各題的任務要求中。2002年修改考試大綱後,為使作圖題穩妥地完成由人工評分向機讀評分的過渡,一、二級建築師考試對作圖題做了改進,即部分考題由單純的作圖題改為作圖選擇題,考生在完成每道題的作圖任務後,根據作圖的結果或推論選擇答案並作答填塗。
多少分我就不清楚了,我沒有參加二級考試,我直接考的一級,好像分數不是固定的吧。每年都不同。
Ⅳ 二級注冊建築師場地與建築設計是手繪還是尺規作圖
尺規作圖
Ⅳ 二級建築師考試場地與建築設計考試要六個小時中間吃飯之類的怎麼辦
你要是考過的話就知道,你根本沒有時間吃,即使你帶了吃的。建議吃飽了再進考場。一頓飯不吃沒什麼問題。
Ⅵ 關於二級注冊建築師 場地與建築設計(作圖題) 建築結構與設備 法律、法規、經濟與施工 建築構造與詳圖(作圖
要是我來排的話~2門作圖絕對在前面~ 後面菜是法律法規和經濟施工
制圖難 特別是我門沒在設計院干過的人` 就更暈了~但是設計一定要理解設計要求~也就是題意
在出初步設計方案~最後就是繪圖了~
關於法規這是要死記硬背的~只要是建築專業的~我看法規就是個難點~必經法規是文科的東東
關於施工經濟~這是我覺的最簡單的~只要在施工現場混上個2~3年這東西因該是沒問題的~
Ⅶ 求教《二級建築師》試題:場地與建築設計中繪圖比例問題。
1.關於比例尺:來
比例尺「自1:n」的意思為:將物體的實際尺寸縮小n倍(即除以n)就是它在圖紙中的尺寸,即按比例尺繪制的物體在圖紙上的尺寸是物體實際尺寸的1/n。
2.6m、10m在圖紙上的長度分別是:
6m=6000mm,
按1:250的比例縮小(即除以250)
6000mm/250=24mm;
10m=10000mm,
按1:250的比例縮小(即除以250)
10000mm/250=40mm。
希望能幫到你。順祝
迎考愉快!
Ⅷ 場地規劃設計要點
.用地范圍及界線
應掌握道路中心線、道路紅線、綠化控制線、用地界線、建築控制線。應試者應清楚掌握幾條控制線的含義及與其他控制線的差別。
2.與城市道路的關系
這是每一位從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
基地應與道路紅線相連接,否則應設通路與道路紅線相連接。基地與道路紅線連接時,一般從退道路紅線一定距離為建築控制線。建築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築控制線建造。
屬於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築物和臨時性建築物(綠化小品、書報亭等),經當地規劃主管部門批准,可突人道路紅線建造。
建築物的台階、平台、窗井、地下建築、建築基礎,均不得突人道路紅線。建築突出物可有條件地突人道路紅線。採集者退散
3.場地出入口
對車流量較多的基地及人員密集的建築基地應符合規范規定:距大中城市主幹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起不應小於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過街人行道最邊緣不應小於5m;距公共交通站台邊緣不應小於10m;距公園、學校、兒童殘疾人等建築物的出入口不應小於20m;當基地通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有其他特殊情況時,應按當地規劃主管部門的規定辦理。
4.建築限高
當城市總體規劃有要求時,應按規劃要求限制高度;保護區范圍內、視線景觀走廊及風景區范圍內的建築,市、區中心的臨街建築物,航空港、電台、電信、微波通信、氣象台、衛星地面站、軍事要塞工程等周圍的建築物均應考慮高度限制。
局部突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機房、水箱間、煙囪等,在城市一般地區可不計入控制高度;在保護區、控制區內應計入高度。
5.控制指標
建築強度方面的指標包括容積率、建築密度、總建築面積等。環境質量方面的量化指標主要包括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口凈密度、人口密度等。
容積率=總建築面積(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
建築密度(%)=建築總基地面積(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100%
綠化覆蓋率(%)=綠化覆蓋面積(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100%來源:考試大
綠地率(%)=各類綠地覆蓋面積之和(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100%
人口毛密度(人/hm2)=總居住人口數(人)/居住用地總面積(hm2)來源:考試大
人口凈密度(人/hm2)=總居住人口數(人)/住宅用地總面積(hm2)
6.場地總平面設計
這是對建設項目諸多內容的總體安排與統籌,應充分考慮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設地區的自然與人工環境以及經濟技術的合理性因素,對場地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建築組合、綠化與環境設施布置,以及環境保護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為統一有機整體。
Ⅸ 場地設計的含義它與建築設計的關系是什麼
場地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可以這樣說,場地設計是營造良好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途徑。在當前欣欣向榮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熱潮中,無論是開發者還是設計者,對於建築實體的功能造型甚為關注,然而對這些建築賴以立足的場地設計卻常常忽略而過,因而類似「成功的單體建築,失敗的整體環境」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
整體觀念的忽略
在目前的設計中,只注重建築的外表而忽略場地形象。建築內部功能研究透徹但場地功能流線組織混亂、環境設計與建築缺乏聯系等不盡如人意的狀況較為普遍,這些都反映出一種整體性思維的缺失。
造成建築設計與場地設計整體性缺乏的部分原因在於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目前國內的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幾乎都是由規劃師和建築師先完成規劃范圍內的總體布局和建築單體的設計,然後由園林師完善環境小品、植物配置的工作。這種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由於缺乏設計者對設計流程自始至終的參與,往往容易造成建築與場地環境的脫節。
功能組織的忽略
場地的功能組織是場地規劃設計中至為重要的部分,它是對人流、車流、貨流等諸多活動在空間上的合理安排,是銜接建築與城市空間的重要環節。但是
在目前的一些場地規劃設計中,對交通組織、功能分區以及相關功能的忽視使得規劃設計在相當多的時候僅僅成為一張缺乏細致考慮的圖樣,片面強調視覺效果卻忽略了場地基本的功能組織,其結果是剩下混亂膚淺的表皮,在使用時有著諸多的不便。
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規劃設計中不可置疑的原則。自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興起於西方、至今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環境—行為」學科一直致力於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質環境之間的關聯,以此營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環境。場地環境作為城市空間與建築空間的重要連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據不同的需求營造適宜的環境氛圍是場地規劃設計中必須注重的基本問題。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場地中,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並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為此,也引發了筆者關於場地規劃設計的一些思考:
場地規劃設計的整體理念
場地規劃設計要求設計者在構思最初就有一個整體的設想並且綜合考慮經濟、技術等可行性,在設計過程中全面考慮整體的空間關系、整體的功能組織、整體的風格特色等。
場地設計的功能組織
在場地規劃設計中,由景觀設計師和建築設計師共同處理場地設計的功能問題,這要求設計者對場地的功能組織有著透徹的了解,對交通流線、基礎設施以及場地布局等等有著熟練的掌握,正如同建築師在設計建築時需要對其功能流線組織了如指掌一樣。
場地設計的工作方式
以往分段式的工作方式致使場地規劃設計成為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中最為薄弱的一環,因而筆者建議在設計流程上改變以往割裂的模式,由景觀師、建築師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組成設計小組,在景觀規劃師的統領下進行方案的構思和深入,各方及時溝通和商議能夠盡可能地避免各自為政的局限,以確保方案的整體性。
設計師的社會責任
設計者在進行場地設計的時候,不僅僅對業主負責,更應當在設計過程中擔當起自身的社會職責。場地設計往往只是城市環境中的一個部分,設計者應當從城市整體出發,建立起更為整體的價值觀念和空間觀念,盡可能地以自身的設計推進周邊地區的環境改善。德國哲學家謝林曾說:「唯有整體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促進城市的整體和諧無疑是設計者應有的更高目標與職責。從場地周邊環境出發整體的考慮問題,往往會引起對該場地價值的重新認識,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此外,設計者在設計中應當持有促進社會公平的價值觀,良好的場地設計不僅僅在塑造城市景觀、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它更是促進城市公眾生活的良好媒介,在可能的情況下為公眾塑造更多的開敞空間,讓不同的群體能夠參與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