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如何影響貨幣供應量
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來影響,利率,基礎貨幣,公開市場業務
B. 老齡化對中國的建築業會有什麼影響會不會導致建築業衰退
會的,現在都誰沒有窩住的舉手
C. 貝多芬的身世有誰知道急!!!!!
貝多芬身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D. 美國為什麼要重振製造業 美元迴流
美國製造業回歸有兩個根本上的原因:
一是後經濟危機時代,美國經濟復甦進程緩慢。
二是製造業空心化不利於其創新領導者地位。
美元回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美國經濟內需乏力,缺乏有效的流動性和市場需求。
一、經濟層面
製造業回歸和美元回歸可以看做是美國從供需兩端緩解國內經濟發展的途徑。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在經歷「去工業化」過程後,由於製造業轉移和金融投機過度,導致產業日趨空心化,大量工廠倒閉,國內經濟衰退,貿易赤字急劇上升。為應對市場蕭條、失業率攀升等問題,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部分海外製造業遷回本土發展。
從上述描述中,應當關注幾個核心點:
產業空心化:產業空心化是美國製造業在追求低成本高回報的過程中,將製造產業搬遷至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東南亞國家的過程。
國內經濟衰退: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處在較低的增速水平上。如下圖所示:
2008年-2014年美國國內生總值及增速
2015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2.4%,同2014年持平,經濟增長乏善可陳。
在國內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貿易赤字上升。貿易赤字意味著貿易逆差,美國出口水平下降,這根製造業的發展水平關系密切。二是市場蕭條和失業率攀升。製造業的外遷和需求不足導致工廠倒閉,工作崗位減少,進而導致人均收入水平的實質上的下降,人們消費慾望下降,國內需求動力不足,經濟發展進入通縮周期。
所以,製造業回歸和美元回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智囊機構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了一份關於《美國製造回歸——為何製造業將返回美國》的報告,指出危機後美國正在向「低成本生產製造國家」轉變。這位美國決策者制定再工業化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份報告從側面證明了美國製造業回歸有現實的操作基礎:
1、海外製造業成本上升。比如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用工成本上升等等。
2、本土比較優勢漸漸凸顯。
以中國為例,雖然中國用工成本上升,但是總體還是低於美國,但是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只相當於美國的1/12。這意味著將部分產業從中國遷回美國,不但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庫存損失等支出,在本國更高生產率的情況下,其毛利率還能得到提高。
因此,美國開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主導製造業回歸。
二、創新領導者層面
美國一直以來在國際上是技術、資本和管理的輸出國,且是全球創新大國。美國政府每年都會出具創新報告。
製造業在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在促進進一步創新方面可以提供應用知識,可以為軍隊、情報機構以及國家安全機構以及整個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資裝備。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家製造業可以使發明、發現、研究成果以及新的創意轉化為更好地、新穎的產品或者使流程優化,以實現經濟增長。先進製造是產品得以內銷、出口的重要技術來源,可以帶動材料、建築、服務方面的需求,可以為美國工人創造高質量、高薪資的工作機會。摘自《2016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戰略計劃》。不用過多解釋,該引用將直接證明為什麼美國重視製造業及其迴流。
E. 急需藝術概論論文
設計藝術發展態勢解析摘 要 設計藝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的衍變也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軌跡。設計藝術對科技、社會文化變革的適應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進步的要素與架構。
關鍵詞 設計藝術 工業設計 社會文化
「設計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態度和觀念,一種規劃(計劃)的態度觀點。」——莫合力納吉(Laszlo Moholy-Nagy)。「設計是包含規劃的行動,為了控制它的結果,它是很難的智力工作並要求謹慎的關鍵的決策。它不重視把外形擺在最優先地位,而是把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後果結合起來考慮,包括考慮經濟、社會、文化效果。」——利特(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設計從根本意義上講是社會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設計藝術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對社會的理想。討論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先要看看人們對社會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責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21世紀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的觀念不斷地發展,探索未知,為後工業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理念,就是說設計已經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的雙重性的調和,即科技給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響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污染和危急。設計的觀念決定了設計藝術發展方向,本文即從以下角度探討了設計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態勢。
1 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
人類的價值和思維方法的改變都是漫長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其發展。控制人口的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丹麥的設計師福林特(Niels Peter Flint)的設計觀念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示,他懷疑西方的物質享樂和消費注意價值觀,主張從工業文明的物質享樂轉變為非物質的過程,強調服務和無處不在的信息交換,他甚至嚮往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現在他正專心於「衍續」(sustainable)產品和建築的觀念設計研究,並開設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專門出售「衍續」產品。
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處理好設計觀念與社會經濟的關系,因此,設計與社會經濟形成互動的關系是設計藝術發展的大趨勢。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實質。英國的工業化開始發生於18世紀,西歐、北美的工業化都始於19世紀,到本世紀中葉進入成熟的高度工業化階段;而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始於20世紀;對於廣大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此工業化是一個世界化的進程,而且至今這個進程還遠沒有達到終點。工業化帶來的是工業文化和工業文明,其本質是追求物質化。西方在達到高度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生活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業化帶來的一切負作用。西方的許多學者提出,從工業化的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信息技術。21世紀的設計觀念是,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轉變;從物質的設計向非物質的設計轉變;從產品的設計向服務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轉變。
人類社會發展是呈現螺旋式的上升,後現代主義提出的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這一問題將在信息時代的設計中得以解答。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信息產業在經濟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從事具體的工業生產的人數在逐步減少,而從事信息業和服務業的人數在迅速增加。人們的需求重點從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轉移。我們的社會從過去的「硬體社會」向今天的「軟體社會」轉化,人類已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
新的技術又一次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工業時代生產規模的龐大、集中、標准化向後工業時代的小型、靈活、多樣化發展。產品的個性化和文化特色成為生產的重點設計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兩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走向融合,使得傳統的功能主義的設計思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產品設計中,產品的形式與功能已沒有必然的聯系。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單純的科技主義文化已不能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設計已變成了一種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綜合學科。新的設計形態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設計的產品也成了一種時時變化著的東西,通過這種產品設計師與顧客進行互動式的交流。例如多媒體設計、虛擬空間的設計和網頁設計,它們的傳統形式已不復存在,紙張、油墨、裝訂線已變成了各種電子線路,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已不像一份報紙、一本書那樣擺在我們面前紋絲不動,而是在屏幕上閃爍著各種光芒,變換著各種造型,每當你按下一個按鈕,將會出現一幅新的場景與新的文字,它們將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給你不同的功能:查尋資料、瀏覽網站、了解產品、發送文件。在這里,任何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和衡量標准都顯得毫無意義,設計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它將充滿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間,在更高層次上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 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符合社會文化背景
設計離不開龐大的哲學思想,離不開悠遠的民族傳統,因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個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均以這三種為基礎。倘若對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卻試圖透過設計來傳遞這種思想概念,結果就會如同水中撈月一般。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概念上,東西方的哲學體系有基本的差異。在西方而言,特別是自文藝復興時期起,人類已被視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導致後來興起的工業革命,以及各種卓越的科技發明。可是,在東方來說,人類往往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且不斷努力尋求與大自然的協調。我們這個以西方為主導,競爭激烈的消費社會,往往欠缺安穩;而東方哲學體系所灌輸的和平安靜思想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空間構成的意識、生命力的節奏與韻律、線面的有機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種種充滿活力的造型,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而它們恰恰是承載東方文明的載體。這些造型不是單純的再現已知事物,也不是純粹的主觀的幻想,而是以科學思維所不能替代的直觀感受在未知的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險。它記載了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了生存的勇敢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深刻的審美觀和哲學觀,因而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恆的,是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先進世界資訊發達,社會及文化發展漸成一體化。當代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然立足於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礎,將精髓融匯於現代思潮中,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一個多極化的現代國際文化體系。
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審美體制的逐步瓦解,經濟發展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已有學者預言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價值觀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把握住歷史的契機,站在新的高度對中國傳統哲學觀、美學觀的再認識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道路。
設計是文化的設計,而不僅僅是流行的色彩與塊面的羅列與拼湊。對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的借鑒是在傳統審美基礎之上進行的。在設計實踐中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構圖原理和平面化特徵以及畫面中各元素之間力的平衡的研究是發展中國設計重要內容之一。在傳統繪畫的構成中講究「經營位置」,也就是說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諧與完整,各種元素之間力的關系力求達到平衡,即各種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畫面中,「內容即使繁雜,也統一於意境」。同時,對傳統構圖中的「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和傳統筆墨效果的吸收與借鑒也是重要的課題。
3 設計在未來的挑戰之一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從長遠角度看,最好的生態產品將會成功並控制市場。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困擾著我們。自然資源迅速減少,環境污染公害增加,這些不穩定因素導致西方工業經濟衰退。保存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要求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探索新方法解決垃圾處理,以減少污染,節約原料;改善產品結構,使其可修理;使用無廢料的太陽能;節約用水設計等。
格魯斯(Jochen Gros)於1975年提出「有意義的功能」理論,設法跳出自然科學思想的目的理性,傾向於人文科學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覺心理學,它在德國首先提出再生循環處理設計思想,這種設計思想即生態設計。
在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為當代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後代的發展權利和機會。目前,追求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在全球獲得廣泛的共識,許多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計劃,《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就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與農業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是以科技和信息作為經濟發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類智力或智能充分發掘與利用基礎之上的,不會對自然資源採取掠奪式的開采和應用,進而產生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護和改造自然環境以維護生態平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使自然環境更有利於增進人類的健康發展,從而使現代人類社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變革是持續不斷的,設計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探討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必須明白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這一本質,在人類科學與文化都在進步與革新的時代,對於作為藝術與科學、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和諧之紐帶的設計藝術,變是永遠不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