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圓形屋頂建築都有哪些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座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後發展的區域。拜後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亘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牆之一隅。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台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游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寰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接。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贊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天壇另有東側的游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跡。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迴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像,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清幽凈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㈡ 我的世界圓形球形建築怎麼製作出基礎圓 建造攻略
建議下載mod 否則去找一個自動生成的軟體也行
因為我的世界都是方塊,很難做圓(除非很大)
㈢ 建築工程施工中,圓形柱子,怎麼放線
1、建築物定位樁設定後,由施工單位的專業測量人員、施工現場負回責人及監理共同答對基礎工程進行放線及測量復核。
2、最後放出所有建築物軸線的定位樁,所有軸線定位樁是根據規劃部門的定位樁(至少4個)及建築物底層施工平面圖進行放線的。放線工具為「經緯儀」。
3、基礎定位放線完成後,由施工現場的測量員及施工員依據定位的軸線放出基礎的邊線,進行基礎開挖。放線工具:經緯儀、龍門板、線繩、線墜子、鋼捲尺等。小工程可能沒有測量員,就是施工員放線。
施工放線通過對建設工程定位放樣的事先檢查,確保建設工程按照規劃審批的要求安全順利地進行,同時兼顧完善市政設施、改善環境質量,避免對相鄰產權主體的利益造成侵害。
房屋建築工程開工後的第一次放線,建築物定位參加的人員是:城市規劃部門及施工單位的測量人員(專業的),根據建築規劃定點陣圖進行定位,最後在施工現場形成(至少)4個定位樁。放線工具為「全站儀」或「比較高級的經緯儀」。
㈣ 圓形建築施工測量放線
先不要問學沒學過,學過就知道怎麼放了,你問一下其他施工員吧,很容易,在網上也說不清
㈤ 建築施工中,怎麼畫圓弧
打個樁做圓心,找個繩系住削尖的木頭或者啥,邊走邊拉,就能畫圓弧了。如果是CAD制圖,命令A畫弧線
㈥ 中國有哪些圓形建築
滿意答案 <!-- -->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座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後發展的區域。拜後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亘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牆之一隅。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台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游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寰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接。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贊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天壇另有東側的游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跡。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迴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像,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清幽凈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㈦ 建築物橢圓形怎麼施工放樣啊
大家都知道,在施工過程中一些圖形的放樣是很簡單的,比如正方形(長方形)和正圓形等,前者只要知道長邊和短邊的尺寸就可以了,後者只要知道圓心和半徑或直徑就可以了,可是在進行橢圓形放樣的時候,理論中可以適用的畫法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用圓規來畫,可是在實際的施工現場中,一個橢圓形一般都是很大的,也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圓規來畫,或者是用長、短半徑的計算方法來畫,可是要 變換好一次才能夠完成,況且每一次都會產生一定的誤差,在接頭上是不可能很圓滑的接上的,在這里我介紹一個非常實用(傻瓜式)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在聽人家講起過一個老師傅放樣的時候,沒有用什麼高科技的東西,一根線盒一支筆就把這個畫出來的,但是人家只是有足夠的經驗,沒有讓人聽的懂的理論依據,所以我根據橢圓長、短半徑的關系以及在小面積的地方進行了一些實踐,並忽略了材料所產生的誤差,總結出了以下的一個施工放樣的方法。簡圖如下:
圖中的 a代表了長向半徑,b代表了短向半徑,1號和2號點代表了交點, 3號點代表了短向半徑與橢圓的交點。一般設計單位給出的圖紙當中會給出一個圖形的比例,可以忽略不看,我覺得沒有什麼用處,然後是一個長向半徑(直徑)和短向半徑(直徑)以及相應的中心點和圖形的絕對(相對)位置。其實我們知道這幾個參數就足夠了,我們先把長向線和短向線確定下來(在此過程中橢圓的中心點也確定了),是一個正交的十字線。完成後以3號點位圓心,a為半徑畫圓(關鍵是找到交叉點,圓不要畫出來的)交與1號點和2號點,然後分別在1號點、2號點和3號點上固定一個鐵釘,用細鐵絲(一定要直,便於減少誤差)把三個點如圖連起來,1號和2號點上的鐵絲要固定,3號點的不要固定,只要掛上去就可以了,然後試一下是否綳緊,接下來就可以把3號點上的鐵釘換成筆就可以了,用一定的力,順著鐵絲滑動就可以了,一直畫到長向直徑與橢圓的交叉點就可以了,先畫一半,然後再另一個放向把另外一半畫上去就可以了,在兩個半橢圓交點的地方順一下就可以了,畢竟力大與力小之後會有一點的誤差的。要不了5分鍾,一個橢圓形就可以放出來了,怎麼樣呀,是不是很簡單呀,簡直就是傻瓜到了極點的施工放樣方法。
㈧ 圓形建築或弧形建築比一般建築造價要高很多嗎為什麼
圓形或弧形建築是比一般建築造型投資要高一些。
我們知道,版建築模數就是權要促進構配件的通用性、互換性、實用性,以此實現建築標准化、工業化,最終取得最佳經濟效果。對一般建築,在設計時都會盡量遵循建築模數,這樣在建設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利用標准構配件,包括通用模板等,所以,經濟性較好。而圓形或弧形建築往往較難匹配模數,導致一些標准構配件不能通用,比如窗子樘料、玻璃以及模板等可能要特別製作,這些都會增加造價。當然,造價差別多不多,還要看具體的工程情況。
㈨ 圓形建築大體積混凝土如何澆築
大體積澆築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1、《建築結構混凝土技術規程》(JGJ3-2002)第13.7.11條規定: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的差值、混凝土外表面與環境溫度差值不應超過25攝氏度;
2、要盡量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
3、混凝土澆築完後應在12小時內覆蓋保濕保溫;
4、防水混凝土養護期至少14天;大體積混凝土必須進行二次抹面工作,以減少表面收縮裂縫;
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常採用斜面分層澆築分層振搗的方法:
澆築時混凝土自然流淌而形成斜面,混凝土振搗時從澆築層下端開始逐漸上移。分層澆築時應保證下上層混凝土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築完畢。並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插入下層5公分,使上下層混凝土之間更好的結合。
澆築大體積混凝土應與預拌攪拌站做好混凝土澆築的責任分工,配合攪拌站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試配工作,同時確定混凝土罐車數量以及運輸交通路線等。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主要措施:
1, 優選低水化熱水泥拌制混凝土,並適當使用緩凝減水劑和微膨脹劑,減少大體積混凝土體積收縮影響,以降低混凝土可開裂的可能性。
2, 在保障混凝土設計強度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水灰比,摻加適量粉煤灰以降低水泥用量。
3, 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當無設計要求時,控制在25攝氏度以內),如降低拌合水溫度、骨料用水沖洗降溫、避免暴曬等。
4, 適當設置後澆帶,以減少外應力和溫度應力,也有利於散熱,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
5, 必須二次抹面,以減少表面收縮裂縫,緊接進行保濕覆蓋保溫養護。
6, 可預埋冷水管,通過循環水將混凝土內部熱量待帶出,進行人工導熱。
㈩ 建築工地這個圓形鋼筋是干什麼用的
圖中是鋼筋籠,是用於樁基工程的鋼筋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