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木結構建築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
1、唐代忻州南禪寺
地址位於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版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建立權於唐代公元782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
2、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公元857年)
佛光寺是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大中年間,公元857年。佛光寺全稱是佛光真容禪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東北30公里佛光山中。
3、遼代薊縣獨樂寺(公元987年)
獨樂寺是遼代木結構建築,位於中國天津市薊縣西大街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獨樂寺佔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
4、遼代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華嚴宗而得名,寺內有遼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寶殿以及諸多彩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5、興隆寺轉龍藏殿(公元1052年)
6、應縣木塔
又叫佛宮寺釋迦塔,此木結構古建築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
⑵ 簡述中國古建築中木結構的三種形式
中國古代木結構大致可分為枱梁式(疊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三種。樑柱間運用榫卯結合,由於榫卯是鉸接,因此這種方式使層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風力等)時,能有一定的可變性與適應性。
木結構按連接方式和截面形狀分為齒連接的原木或方木結構,裂環、齒板或釘連接的板材結構和膠合木結構。
齒連接的原木或方木結構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工地製造的結構。加工簡便,發展最早,應用也最廣。在中國應用最多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2)中國木結構建築施工過程擴展閱讀:
一、歷史沿革
中國是最早應用木結構的國家之一。根據實踐經驗採用梁、柱式的木構架,揚木材受壓和受彎之長,避受拉和受剪之短,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於遼朝(1056年)的山西省應縣木塔(見彩圖),充分體現了結構自重輕、能建造高聳結構的特點。
在木結構的細部製作方面,採用乾燥的木材製作結構,並使結構的關鍵部位外露於空氣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設置礎石,既避免木柱與地面接觸受潮,又防止白蟻順木柱上爬為害結構;在木材表面用較厚的油灰打底,然後油漆,除美化環境外,兼有防腐、防蟲和防火的功能。
中國的木結構建築在唐朝已形成一套嚴整的製作方法,但見諸文獻的是北宋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結構房屋建築的設計、施工、材料以及工料定額的法規。對房屋設計規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即將構件截面分為八種,根據跨度的大小選用。經按材料力學原理核算,當時木構件截面與跨度的關系符合等強度原則,說明中國宋代已能通過比例關系選材,體現出梁抗彎強度的原理。
與梁、柱式的木構架溶為一體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別具一格,並在宮殿和園林建築的亭、台、廊、榭中得到進一步發揚,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結構特點
木結構即建築結構以木結構體系為主。
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
⑶ 木結構建築 古代建築特色
特點:
一、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
二、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
三、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四、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復雜的圍合形式。
(3)中國木結構建築施工過程擴展閱讀:
古代建築風格
1、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
2、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制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
3、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⑷ 目前中國木結構建築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
中國木結構建築發展歷史悠久,許多宮殿、寺廟和少數民族地區民居都採用木回結構建築。北答京故宮、天壇、頤和園,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等一大批木結構建築群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應該說,中國是木結構建築的發源地,許多木結構建築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和居住人口的不斷增長,加之中國國內木材資源供不應求,國家倡導「四節」建築,木結構建築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市場抑制。最近幾年,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國政府積極倡導綠色建築發展,包括鼓勵木結構建築發展,以及部分國外機構或行業組織的積極推動,中國木結構建築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
———政策導向。近幾年,中國政府為推進木結構建築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⑸ 中國建築為什麼採用木結構的
木結構形式的建築在節約材料、勞動力和施工時間方面,比起石頭建築就優越得多。在達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國建築是世界上最節省的建築,換句話說,也是最經濟的技術方案。尤其在施工時間上,同時代的、同規模的中國建築比西方建築不知快了多少倍。因此,即使中國古代有同樣足夠的石材、足夠的勞動力,相信也不會去考慮建造可以存之永世的龐然大物。
中國的木結構建築在唐朝已形成一套嚴整的製作方法,但見諸文獻的是北宋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結構房屋建築的設計、施工、材料以及工料定額的法規。
對房屋設計規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即將構件截面分為八種,根據跨度的大小選用。經按材料力學原理核算,當時木構件截面與跨度的關系符合等強度原則,說明中國宋代已能通過比例關系選材,體現出梁抗彎強度的原理。
與梁、柱式的木構架溶為一體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別具一格,並在宮殿和園林建築的亭、台、廊、榭中得到進一步發揚,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5)中國木結構建築施工過程擴展閱讀:
木結構建築的分類:
1、裂環、齒板或釘連接的板材結構:
由厚度在10厘米以內的木板組成的結構。木板厚度小,能在短期內乾燥,結構的變形較小,且木板又無完整的年輪,在乾燥過程中切向和徑向收縮率不一致所引起的翹曲可用加壓的方法控制;乾燥不均勻引起的內應力很小,即使產生裂縫,因開裂程度輕微,不影響結構的安全。。
2、裂環連接的板材結構:
裂環能傳遞較大的內力,既能用於節點連接,又能用於接頭的連接;裂環能標准化生產,環槽可用機具開鑿,可使木結構的製作進入工業化生產。
裂環通過環槽承壓和連接靠木材受剪傳力,其安全度受脆性破壞的木材抗剪強度控制。裂環安裝後處於隱蔽狀態,不易檢查。因此被齒板逐漸取代。
3、齒板連接的板材結構:
沖壓而成的齒板用油壓機直接壓入木材,製造簡便,與裂環連接相比,具有較高的緊密性,減小了結構的變形,且便於檢查。齒板通過眾多的齒分散承壓傳力,有很好的韌性,比裂環連接可靠。國外多將齒板應用於桁架節點和接頭的連接。
4、釘連接的板材結構:
多在工地製造,由於加工方便,可以製成弧形桁架等合理的結構形式,在蘇聯應用較多。中國曾用於體育館、倉庫等跨度較大的屋蓋結構。由於釘連接的後期變形較大,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⑹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
1. 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
2.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卷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
3.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 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復雜的圍合形式。
⑺ 中國木結構建築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大件木結構古建築是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 其次,版是五台山佛光權寺,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比南禪寺要晚七十年。 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西側。
⑻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特點
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為主,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聯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布局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造型特點: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造型優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歇山頂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裝飾特點: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環境特點: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古代木匠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另附: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優點:
1.取材方便
2.適應性強
3.抗震性能好
4.施工速度快
5.便於修繕、搬遷
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缺點:
1.嚴重破壞了環境,使得木料日趨匱乏
2.易遭受火災
3.難以滿足更大、更復雜的空間需求
參考:《中國建築史》《藝術設計史》
⑼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是什麼
我國現存來最早的自大件木結構古建築是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
其次,是五台山佛光寺,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比南禪寺要晚七十年。
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西側。南禪寺坐北朝南,大殿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殿內有高0.7米的佛壇。壇上有唐代彩塑17尊,神態自然,衣紋流暢,為唐塑珍品。大殿兩側有明清時建的菩薩殿、龍王殿和山門。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⑽ 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的緣由:
其一是建築目的方面。西方古代與中世紀的主流建築,是為彼岸的神靈建造的。神靈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為神與上帝的建築,要永恆、宏偉,具有威懾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會花上上百年的時間,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現世的,建造者也就並不期待在很短的時間內建造成功。而中國古代的主流建築是為現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宮殿、苑囿,政府衙署與各種不同等級的住宅,這是中國建築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謂「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中國也有宗教建築,如佛寺、道觀、祠廟等。但中國人對待佛寺、道觀的態度,同對待凡人的住宅一樣,主要是為了給神佛的偶像遮風避雨,並不求建築及雕塑的久遠,所以,越是地位顯、香火盛的寺廟,改建就越頻繁,就如同要常常給凡世的人重新翻蓋新屋一樣。因而,追求永恆與久遠的西方建築,採用了石結構;而不求永恆與久遠,著眼現世的中國建築,採用了木結構。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對石頭有著特殊的愛好。古代希臘神話中,遭遇大洪水的人類,是通過石頭再造出來的,石頭是創造人類的物質,因而,用石頭建造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紀的學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經雕琢的石頭,而學成有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測,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徵譜系中,石頭處於較高的層位,如西方神廟與教堂中的聖壇,都是用石頭雕琢的。中國的情況就不一樣,古代中國人講求陰陽五行。五行中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對應五個方位(西、東、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負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徵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宮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形的三重漢白玉台基上,代表國家的社稷壇,也是用「五色土」來象徵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東方,是象徵生命與生長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徵西方,也象徵武力與刑殺,所以,凡是與武有關的建築,如故宮的武英殿、北京內城的宣武門,都在城市或宮殿中軸線的西側。而五行中的水,象徵北方,北京故宮中軸線北端的欽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厭火的象徵,此外,建築物內部用的藻井裝飾,建築屋脊上用的鴟吻裝飾,都具有與水相關聯的厭火性象徵功能。顯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國人最崇尚的五種材料中,只有土與木是最適合建造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載,由木(柱子、梁架)環繞的空間中的。
其三是建築理念方面。古代羅馬建築師,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原則。建築首先要堅固,堅固與久遠是聯系在一起的,欲求堅固與久遠,石頭是最恰當的建築材料。另外,西方人關注建築的外在的美,即建築應該給人以愉悅的感覺。因而,十分重視建築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對於建築之內部空間上的品質,卻討論的不多。無論建築多麼巨大,室內多麼陰沉,只要堅固耐用,只要外觀愉目,就是好的。中國人則不同,古代中國人既不求建築堅固久遠,也不簡單地將建築外形的美觀作為一個目標。中國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間的適宜與陰陽的和合。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顯然,與西方人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建築實體的堅固與美觀相反,中國人更關注空間的背負與懷抱,及陰陽的和諧。古代中國人的基本空間理想,就是居處於一個負陰抱陽、陰陽和合的空間之中。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房子,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棲息其中的。居處的最佳境界,就是陰陽和合,這從北京明清故宮的建築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後三宮乾清、交泰、坤寧,如頤和園,其名稱意義都象徵著陰陽和合。中國古代風水術,也是圍繞陰陽和合而做文章的。為了保證陰陽和合,建築的規模就不能太大,建築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過高,過大,則用木結構建造的單層或二層,規模適度的廳堂殿閣,就是最好的建築選擇。同樣是為了陰陽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現陰陽適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