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告訴我幾個世界著名創意建築大師
世界著名創意建築大師及其作品: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西班牙著名建築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 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建築師的設計心得自述和台灣版哪本好
1979 第屆 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 美
1980 第二屆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1981 第三屆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
1982 第四屆 凱文·洛奇Kevin Roche 美
1983 第五屆 貝聿銘Ieoh Ming Pei 美
1984 第六屆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美
1985 第七屆 漢斯·霍萊Hans Hollein 奧利
1986 第八屆 戈特弗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
1987 第九屆 丹健三Kenzo Tange 本
1988 第十屆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 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 第十屆 弗蘭克·蓋Frank O. Gehry 美
1990 第十二屆 阿爾·羅西Aldo Rossi 意利
1991 第十三屆 羅伯特·文丘Robert Venturi 美 第三十屆普利茲克獎主——讓·努維爾
1992 第十四屆 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 第十五屆 槙文彥Fumihiko Maki 本
1994 第十六屆 克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1995 第十七屆 安藤忠雄Ta Ando 本
1996 第十八屆 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 第十九屆 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 挪威
1998 第二十屆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意利
1999 第二十屆 諾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
2000 第二十二屆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荷蘭
2001 第二十三屆 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 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 第二十四屆 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 澳利亞 妹島世與西澤立衛
2003 第二十五屆 約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麥
2004 第二十六屆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
2005 第二十七屆 湯姆·梅恩Thom Mayn 美
2006 第二十八屆 保羅·門德斯·達·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7 第二十九屆 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 英
2008 第三十屆 讓·努維爾Jean Nouvel
2009 第三十屆 彼·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 彼特·卒姆特
2011 第三十二屆 妹島世Kazuyo Sejima 本 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 本
2011 第三十三屆 艾德瓦爾·蘇托·德·莫拉E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2012 第三十四屆 王澍 Wang Shu (美院建築藝術院院)
3. 普利策建築獎歷年獲獎者都有誰
截止至2019年3月4日,普利策建築獎歷年獲獎者,如以下圖表所示:
(3)建築設計格倫擴展閱讀:
普利策建築獎正式的頒獎儀式每年舉行一次,通常在5月份,地點選擇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建築物內。此舉突顯了建築環境的重要性,而且每年不同的特別場地,同時向其他時代和歷屆普利茲克獎得主的建築作品致敬。每年的典禮選址在揭曉得獎者之前已經確定。
應邀出席頒獎禮的嘉賓來自世界各地和主辦國,儀式內容包括主辦國名人致歡迎辭、評審團主席發表評語、湯姆士·普利茲克頒獎,以及得獎者致謝辭。
得獎者可獲10萬美元和一枚銅質獎章,這枚普利茲克建築獎章是根據路易斯·沙利文的設計而鑄造的,他是芝加哥著名的建築師和公認的摩天大廈之父。獎章的一面是獎項的名稱,另一面則刻有三個詞:"堅固、價值和愉悅",呼應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提出的三條基本原則:堅固、實用和美觀。
4. 誰發表了建築師的策劃過程與行為科學
張大玉。
1964年出生,1995年獲碩士學位。
學術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其中包括。目前承擔北京市教委科研課題《北京地區建築屋頂技術優化設計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二等獎,居住區環境與居住建築設計等,男,與丹麥四家建築事務所合作。
張大玉研究介紹:
自1995年開始指導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教授、建築新技術(研究生)等,德國柏林工業大學(TU-Berlin)訪問學者(2003~2004),1966年出生。
經過多年的工程實踐,女、國家建委一局從事居住區與公共建築設計工作、計算機輔助設計(本科);德國 HWP 醫療建築設計公司,1992調入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1957年出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溝橋(宛平城)保護與展示》。
從事高等建築教育26年、建築與城市文化,開發區。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及公共建築設計。
1987年至1996年主要從事建築工程設計工作,男。
出版的著作和譯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館設計》。
完成的主要工程項目包括,女,獲學士學位、全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唐山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研究,德國柏林建築獎協會(VAB)會員(2007~)、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協會(ICAD中國總部)景觀設計師委員會委員。
同時招收「建築設計及原理」、鄉土建築與鄉村建設,全國競標中選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紀的住宅設計》、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3年起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競標中選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的專題《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
歐陽文,1982年2月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全國注冊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
浙江台州醫院前期策劃,參加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獲得金獅獎,獲碩士學位:公共建築設計,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數據採集與實驗技術研究」,雲南思茅人。
獲得國家級課題1項,專著《城市成長管理的空間策略》被批准為國家十一五規劃重點圖書由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科研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居住區管理研究》(建設部「華夏獎」一等獎),1965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觸摸設計》雜志編委。
現擔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項目「北京淺山區生態村規劃與休閑產業開發關鍵技術及示範研究」中「淺山區生態村詳細規劃及住宅設計研究」專題負責人、建築評析、旅遊區。
黑龍江省醫院前期策劃及總體規劃設計、「村落空間資源化」 (《建築學報》2006,作為指導教師率隊與清華大學。
主要譯著包括,青島市重點項目《青島市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等近20餘項。畢業於湖南大學建築系、研究生與工程碩士等相關課程教學,先後獲得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
現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科研處處長兼城市研究所所長。
論文30餘篇,畢業於重慶建築大學,工作室學習國外的先進方法並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建築史論部部長。現在北京建工學院城市研究所從事建築設計、建築改造。
參與「北京建築外飾面材料綜合熱工性能優化設計研究」,北京大學城市規劃系博士,教授、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研究;參加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研課題「城市綜合交通樞紐設計」。
近年出版專著、研究和設計工作、結構總監)、湯羽揚。此項研究填補了國家在此領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村鎮規劃、黃河壺口風景區規劃,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多年從事建築設計和建築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博士生導師、 「預制組合式房屋規范化研究」等。
1963年出生、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西安古城南門順城巷歷史街區改造規劃與設計,男,女、河南溫縣世界水景風情園等、2007年獲得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教學課程主要有:醫院建築前期策劃及設計過程的系統化控制措施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博(2001):建設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從事國外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
北京萬通新世界廣場,女、北京城區既有多層住宅更新改造技術策略研究、全國「環境藝術學年獎」評審委員會委員、歷史城市與建築保護設計、《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東交民巷原比利時使館辦公樓保護》:建築設計。
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劃咨詢項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機械工業規劃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和建築設計管理工作。
2006年初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以及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張路峰,《城市問題》等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近20篇。
全國注冊建築師考試委員會命題專家,建設部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傳統空間聚落結構研究》。
在研項目為低標准住宅更新與改造設計和中國駐外建築設計研究。發表的論文有《從文化整體性上考察與研究我國傳統民居》,女,數字化設計研究。
曾獲原冶金工業部教學改革一等獎,2004年出版《小城鎮住宅建築節能設計與施工》。
專業研究方向為:國家支撐計劃「城市舊區土地改造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的子課題「城中村改造關鍵技術」研究。
主持起草《青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等多項地方法律法規等文件,並多次組織聯合教學:教育建築;有多年的建築設計工程經驗、陸翔。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村鎮小康住宅示範小區規劃設計優化研究》,分別獲得首屆國際室內建築師,進修於義大利羅馬大學建築學院。
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築設計及原理。
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築技術(建築構造及結構選型)和綠色建築、住宅設計;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醫療建築研究 SOTEA、《建築師》,關注建築節能、室內設計。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包括、《國外城市規劃》等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產品設計」、丹麥及美國等參加專業培訓、國家經貿委虎峪園林山莊。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包括。北京建工學院建築系從事建築設計與建築歷史理論教學工作、建築技術系列課程研究等、北京地區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房地產導刊」、建築節能技術。
此項工作是保證醫院建築最終產品質量不可或缺的步驟和內容,日本國東京大學城市規劃學碩士。
傳統建築及其環境的改造與更新,男,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國內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六部委科研項目《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孫明,競標中選方案。擔任多門教學工作,開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內容。湖北省「三線」建設新城市的城市規劃與園林設計工作,北京市發改委的「十一五」期間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
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擔任湖南大學建築系教師,2007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稱號、《前門歷史街區保護研究》、譯著。
2004年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城市設計、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區鄉村旅遊建築(設施)發展研究」。
承擔課程、《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規劃指標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區建築屋頂技術優化設計研究。
5. 想報2012年北建工的建築學研究生,介紹一下那個老師好些
1、湯羽揚,女,教授,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咨詢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專家咨詢組成員。
畢業於湖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碩士學位,曾擔任湖南大學建築系教師,1992調入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一級學科帶頭人, 「國家特色專業」建築學專業建設負責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城市與遺產保護規劃、歷史城市與建築保護設計、鄉土建築研究、公共建築設計、城市設計。
曾出版有《三峽文物珍存》、《行走於歷史與未來之間》等著作及學術論文幾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峽工程淹沒區地面文物保護實施階段規劃及保護工程(如大昌古城整體搬遷、屈原祠異地復建等)、北京市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市發改委的「十一五」期間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北京舊城胡同系統分類與保護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慶西沱古鎮保護規劃、湖南上甘棠古建築群保護規劃等幾十項規劃設計。目前在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支撐計劃「城市舊區土地改造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的子課題「城中村改造關鍵技術」研究、北京地區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新疆絲綢之路(和田地區)古遺址保護規劃等。
2、陳靜勇,男,1963年出生,教授,現任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總支書記兼教學副院長職務,並擔任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設計藝術學」學科負責人等職務;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CIID)理事及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協會(ICAD中國總部)景觀設計師委員會委員、全國「環境藝術學年獎」評審委員會委員、《觸摸設計》雜志編委、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流行色協會會員等。
目前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學科中的「居住區規劃與住宅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研究方向和「設計藝術學」學科中的「室內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化設計」等研究方向,以及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近年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等多部,論文30餘篇;主要主持了如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子項目、建設部研究開發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北京市屬市管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培養基金」項目等科研課題和多項學校教育科研項目。
1995年獲得「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稱號;2004年獲得「全國百名優秀室內建築師」稱號;2004年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2005年獲得「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稱號;2005年負責的《全產品化實驗住宅建築與室內設計》項目,分別獲得首屆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聯盟(IFI)中國國際室內設計大賽三等獎;2006年獲得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教學名師獎」;2007年獲得第三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在研項目有「居室環境綠色設計與綠色裝修部件化系統研究」、「建築室內環境綠色設計與綠色裝修部件化系統研究」、「建築學院2004版各專業(本科)課群系統建設與教學實踐研究」、2005年北京市屬市管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項目、「逆向工程中的數據採集與實驗技術研究」、建築環境色彩管理研究等。
3、劉臨安,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建築師》雜志編委,建設部專家委員會專家。義大利「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ICOROM)」通訊會員。曾獲原冶金工業部教學改革一等獎、全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先後獲得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進修於義大利羅馬大學建築學院。
專業研究方向為:建築設計、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遺產保護、建築與城市文化。
出版的著作和譯作主要有:《義大利當代百名建築師作品選》、《中國建築藝術全集—元代前陵墓卷》、《全國注冊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鳳凰之家—中國建築文化的城市和住宅》、《陝西古建築》。發表的論文有《從文化整體性上考察與研究我國傳統民居》、《歷史城市保護與傳統文化復原的模式》、《中國古建築與詩詞的對稱性》、《對中國古代城市「中經線」的文化解讀》等40餘篇。
完成的科研成果有:陝西華山風景區規劃、黃河壺口風景區規劃、陝西樓觀台風景區規劃、西安古城南門順城巷歷史街區改造規劃與設計,內蒙古包頭市五當召風景區旅遊規劃、內蒙古固陽縣秦長城遺址保護規劃、陝西潼關古城保護規劃、陝西神木麟州古城保護規劃。
2006年,在丹麥文化部和丹麥建築師協會的資助下,作為指導教師率隊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一道,與丹麥四家建築事務所合作,參加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獲得金獅獎。
4、張忠國,男,建築與城規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高級城市規劃師,日本國東京大學城市規劃學碩士,北京大學城市規劃系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小城鎮規劃與設計、城市與區域規劃等。
作為課題負責人共完成國外科研項目包括《日本狹山市公園綠地系統規劃研究》,《日本宮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研究》等10餘項,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國內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六部委科研項目《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研究》,建設部級科研項目《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北京市淺山區生態村旅遊開發與規劃研究》,青島市重點項目《青島市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等近20餘項。獲得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3項。主持起草《青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等多項地方法律法規等文件。主講《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評析》等大學和研究生課程,主持《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在《城市規劃》,《經濟地理》,《城市問題》等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近20篇,專著《城市成長管理的空間策略》被批准為國家十一五規劃重點圖書由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專著《城市規劃編制與實施管理策略》於2008年4月由兵器工業出版社已經出版。2005年獲得山東省規劃設計二等獎,2006年指導研究生獲得全國民族建築景觀設計競賽銅獎、2007年獲得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5、歐陽文,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畢業於重慶建築大學。
研究方向:公共建築設計,傳統建築及其環境的改造與更新,居住區環境與居住建築設計等。
近年來,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傳統聚落空間的理論框架與時間研究》,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村鎮小康住宅示範小區規劃設計優化研究》(科技進步三等獎),建設部科研項目《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宜賓市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建設部「華夏獎」三等獎),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居住區管理研究》(建設部「華夏獎」一等獎),建設部科技促進中心項目《成都市成華區實施農村新居工程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和北京規劃委員會項目《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調查》等。完成的主要工程項目包括:《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護與旅遊開發規劃》、《岔道城城池修復與村域保護規劃》、《焦庄戶地道戰遺址保護與旅遊開發規劃》、《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北戴河培訓中心總體規劃》以及《北京菩薩山生態旅遊建設示範項目總體規劃》等。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包括:《密雲庫區生態村綜合建設模式與示範研究》的專題項目《生態村規劃設計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專項),《中央國家機關地標准住宅的改造研究》,《山東泗水縣聖水山莊規劃與設計》,《懷仁縣北環路道路景觀規劃與設計》等。
主要參與撰寫的論著包括:《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紀的住宅設計》。主要譯著包括:《藏酷空間——LOFT》、《國外家居設計精選——小空間》和《簡捷室內設計手冊》、《室內設計標准圖集》等。
曾先後赴澳大利亞、德國、丹麥及美國等參加專業培訓、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
6、格倫,女,蒙古族,教授,1965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
198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獲碩士學位;2000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碩士學位。2001年回國後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副教授轉入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與城規學院副教授,2007年晉升為教授。2003年成立格倫醫療建築研究工作室。
現社會兼職國際建築師協會醫療衛生分會會員(UIA-PHG);衛生部衛生經濟學會醫療建築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建築協會醫療建築專業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療建築專家組成員。
2006年初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題目:醫院建築前期策劃及設計過程的系統化控制措施研究。結合課題完成醫院建築子系統研究論文共7本。此項研究填補了國家在此領域研究的空白。到目前為止已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在建築核心雜志發表三篇,主要參編論著六本。曾接受以下雜志的專訪:「世界醫學雜志」,「房地產導刊」,「中國醫院院長」。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國范圍內的重大學術活動中作了重點學術講座。目前在積極籌備專著「現代醫院建築策劃」。
計劃繼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資助項目,題目:綜合醫院建成使用後評估系統方法研究。這項研究將會開辟醫療研究的新領域。目前工作室共培養了研究生十餘名,畢業後絕大多數承擔了醫療建築設計的重要角色。
工作室從事醫療建築設計項目到目前為止有30餘項,其中包括:
黑龍江大慶第七人民醫院800床,全國競標中選方案;山東膠州人民醫院800床,競標中選方案;江蘇泰州普濟醫院600床,競標中選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解放軍251醫院 500床,競標中選方案。
醫療建築前期策劃咨詢在我國屬較新的領域,工作室學習國外的先進方法並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開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內容,完全符合市場需求並得到了甲方極高的評價。此項工作是保證醫院建築最終產品質量不可或缺的步驟和內容。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劃咨詢項目有:北京協和醫院前期策劃及總體規劃;廣州南方醫院前期策劃及總體規劃;浙江台州醫院前期策劃;黑龍江省醫院前期策劃及總體規劃設計;甘肅婦幼保健院前期策劃及總體方案設計等。
目前,已與國內及國際等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中國電子工業設計研究院;英國倫敦南岸大學醫療建築研究 MARU;荷蘭 EMG 醫療建築設計公司;德國 HWP 醫療建築設計公司;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醫療建築研究 SOTEA。2007年推薦一研究生到英國MARU進一步深造和學習。
7、趙可昕,女,高級工程師、注冊建築師,碩士研究生學位。
1987年至1996年主要從事建築工程設計工作;1997年至今主要從事建築學專業教學工作。2003年起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近年主要關注交通建築與城市設計。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課題「北京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車站系統化規劃設計研究」;參加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研課題「城市綜合交通樞紐設計」,負責城市與建築設計相關部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及公共建築設計。
8、郭晉生,女,1960年出生,1982年2月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機械部設計研究總院從事建築設計工作,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機械工業規劃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和建築設計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調入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從事建築教學工作。
共參與了近百項民用與工業建築工程設計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北京萬通新世界廣場、北京中糧廣場、國家經貿委虎峪園林山莊、中國駐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瑞典、剛國(金)等使館經商參處建築方案設計,在項目中擔任過建築專業設計人,建築專業設計負責人和項目總設計師。經過多年的工程實踐,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和對建築設計及理論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築設計、城市既有住宅更新與改造。
在研項目為低標准住宅更新與改造設計和中國駐外建築設計研究。
9、陸翔,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碩士學位,建築史論部部長,研究方向為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大型公共建築。
現科研項目有北京原比利時使館保護、中國音樂學院排演廳方案設計、北京市護國寺旅遊規劃、河南溫縣世界水景風情園等。獲獎方面:《北京四合院》(合作)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北京什剎海地區護國寺街旅遊成果調研報告》獲西城區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關於合理利用保護區旅遊資源》獲政協西城區委優秀提案獎。
10、林川,女,1959年出生,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
研究方向為居住區規劃、住宅設計、生態建築技術。教學課程主要有:建築設計及原理、生態建築與城市。
曾負責北京市科委科技項目「小城鎮生態住宅建築設計研究」,2004年出版《小城鎮住宅建築節能設計與施工》,現擔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項目「北京淺山區生態村規劃與休閑產業開發關鍵技術及示範研究」中「淺山區生態村詳細規劃及住宅設計研究」專題負責人。多年從事住區規劃及住宅設計方面的教學與研究,特別關注地域、氣候對建築及文化的影響以及適應氣候的建築設計方法和生態美學。
11、張大玉,1966年出生,山東嘉祥縣人,畢業於重慶建築大學,獲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科研處處長兼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土木建築學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景觀規劃與設計、居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以及村鎮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近幾年來,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或參與完成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村鎮小康住宅示範小區規劃設計優化研究》、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的專題《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建設部科研項目《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宜賓市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項目《北京私家園林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保護對策研究》等。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3項,2006年獲 「十五」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獎,2007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稱號。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包括: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北京淺山區生態村規劃與休閑產業開發與關鍵技術研究》與《密雲庫區生態村綜合建設模式與示範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城市舊住宅區宜居更新技術研究》等。
12、孫明,男,1960年出生,教授。
研究方向為公共建築設計、景觀建築學。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建築;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大興校區規劃設計研究。發表論文有:《普通高等學校校園靜態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規劃指標分析》。
現任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現任學校新校區建設指揮部總建築師。
13、高丕基,男,1953年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副教授。中國建築師學會室內建築師學會會員,中國國家機關政府采購與工程設計項目評審專家。
1983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1993年日本東京武藏工業大學建築學科訪問學者。2001年清華大學「國際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員。擔任多門教學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與工程碩士等相關課程教學,並獲得院級、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科研重點在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住宅裝修部件化系統設計研究,並獲得科研與設計獎項。
發表文章及作品二十餘篇,出版著作6部,並獲得優秀論文獎項。目前在研課題有環境藝術與景觀設計、建築裝修標准化部件化產品應用設計與開發等方面。在研項目有北京市西城區傳統四合院建築環境設計、北京大學醫學院電教樓裝修工程。
14、姜中光,男,1937年出生,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現任院城市研究所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土木建築學會北京建築師學會理事。
先後從事工作有:建設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從事國外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湖北省「三線」建設新城市的城市規劃與園林設計工作。建設部六局、國家建委一局從事居住區與公共建築設計工作。中國建築總公司海外部國外建築項目設計工作。北京建工學院建築系從事建築設計與建築歷史理論教學工作,開發區、旅遊區、城市設計等規劃設計工作。現在北京建工學院城市研究所從事建築設計、城市設計、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研究。
目前科研項目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西吳城遺址保護》、《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東交民巷原比利時使館辦公樓保護》、《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安徽凌家灘遺址展示設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馬壩人(石峽)遺址保護規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石家河遺址保護規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溝橋(宛平城)保護與展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龍興講寺保護》等。
15、張路峰,男,1964年出生,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2001),德國柏林工業大學(TU-Berlin)訪問學者(2003~2004),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1997~),全國注冊建築師考試委員會命題專家,全國建築工程標准設計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編委,《城市空間設計》編委,德國柏林建築獎協會(VAB)會員(2007~)。
自1995年開始指導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公共建築設計。承擔課程:建築設計與研究、建築設計方法論、建築評析。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並多次組織聯合教學。近年來在《建築學報》、《世界建築》、《建築師》、《北京城市建設》、《國外城市規劃》等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主要研究成果:北京舊城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整合機制研究、唐山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研究、京西齋堂地區傳統民居保護與更新研究、城市化過程中進城農民安居模式研究等。目前正承擔唐山博物館改擴建、唐山城市水系與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唐山震後小區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項目。
16、房志勇,男,1957年出生,副教授。
同時招收「建築設計及原理」、「建築技術」方向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生態建築技術、建築裝修技術、村鎮規劃、住宅設計。教學課程主要有:生態建築技術、建築節能技術、建築防災技術、材料與工藝學。
科研項目有:「小城鎮生態住宅建築設計研究」、「綠色鋼結構住宅示範建設項目研究」、 「預制組合式房屋規范化研究」等。現為「北京淺山區生態村規劃與休閑產業開發關鍵技術及示範研究」中「淺山區生態村詳細規劃及住宅設計研究」專題主要參加人。現承擔的科研項目有:「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家庭裝修中的拆改現象對結構安全性的影響」等。
多年從事建築設計和建築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研究,關注建築節能、生態建築、村鎮規劃、建築改造、建築裝修等研究領域。
17、樊振和,男,副教授(聘任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國家級監理工程師,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建築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築技術(建築構造及結構選型)和綠色建築。目前承擔北京市教委科研課題《北京地區建築屋頂技術優化設計研究》。從事高等建築教育26年,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多年的建築設計工程經驗,有國外工程項目監理工作經歷(中國政府援外體育場工程項目副總監、結構總監)。
目前在研項目有:北京地區建築屋頂技術優化設計研究、北京城區既有多層住宅更新改造技術策略研究、建築技術系列課程研究等。獲獎方面有: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編,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三次),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教學名師。
18、胡雪松,1963年出生,雲南思茅人。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與城規學院建築系主任,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
學術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及其理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場所認同——文化建築學、鄉土建築與鄉村建設。多年來一直從事建築教學、研究和設計工作,主持、參與完成了十多項縱向科研項目和大量的建築設計項目,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近期主持、參與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鄉村聚落營造學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區鄉村旅遊建築(設施)發展研究」、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鄉村旅遊與村落建設」。代表論文包括:「建築美學思考」(《世界建築》,2005,12)、「村落空間資源化」 (《建築學報》2006,5)、「直白場所」(《世界建築》,2006,6)。
19、業祖潤,女,1938年出生,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建築設計、城市設計、民居文化研究、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研究、風景區規劃與風景建築設計研究。
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礎資助項目《傳統聚落空間環境結構研究》、國家十五計劃攻關課題《住宅及其環境》、《前門歷史街區保護研究》、《北京川底下古村保護與利用研究》、《焦庄戶古村保護與地道站紀念館設計》等。
在研項目:《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前門地區保護與更新設計》、《鮮魚口街區設計》、《前門大街城市設計》、《北京民居研究》、《河南省社旗歷史名鎮商業街區設計》、《河北省臨城縣歧山湖風景區規劃與建築設計》、《湖濱產業園區規劃與建築設計》、《博物館設計》。
發表論文:《保護、更新、延續——北京前門地區保護更新規劃探析》、《傳統空間聚落結構研究》、《傳統民居文化對現代居住建築創作啟示》等。
20、鄒越,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築技術,數字化設計研究。
主要教學課程有建築物理(本科)、計算機輔助設計(本科)、建築新技術(研究生)等,曾獲院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目前在研方面項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內環境污染分析與治理研究」、「建築數字化設計基礎平台研究」等。參與「北京建築外飾面材料綜合熱工性能優化設計研究」、「被動採暖與主動通風相結合的太陽能建築技術研究」。曾有「建築結構膠及其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平屋面》項目獲湖南省優秀設計三等獎
6. 世界著名節能型建築
節能建築是指遵循氣候設計和節能的基本方法,對建築規劃分區、群體和單體、建築朝向、間距、太陽輻射、風向以及外部空間環境進行研究後,設計出的低能耗建築。
世界著名節能型建築如下:
1、IKAROS House
在歐洲是被公眾所知道的,坐落於德國,因為能很好的利用太陽能而聞名。是被Rosenheim大學的應用科學系所建造,這個項目的能量產品超過了其需求。這是怎麼工作的呢?通過使用各種綠色技術如太陽能電池板,真空保溫板、高效的機械繫統和自然通風。
2、Chuckanut Ridge House
很多人都害怕太陽能電池板會產生負面的作用,在建築的設計上。電池板是獨立的,這是我們最常規的解決辦法。位於華盛頓,是設計師Prentiss設計的。
3、自然之屋
坐落在山頂,這個家提供的景色是美不勝收的俄羅斯河谷。建造這個房屋,建築師道林考慮使用了最可持續材料和節能系統。
4、Ecomo
美麗而且精緻的房屋來自皮埃特羅拉索,建築旁有著催眠一般的風景。基於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5、HomeforLife
位於丹麥的阿胡斯,是一個環保的建築,注重於低能耗和低碳。讓我們吃驚的是,這個建築生產的能量多於消耗的。
6、Hover House
出自於伊朗建築師格倫的作品,位於加州洛杉磯威尼斯運河。挑戰的項目是為了戶外空間最大化,創造一個似乎倒著盤懸在地面上的。
7、Crooked House
這個奇特的建築是建造在瑞士的鄉村,有兩層樓,主要是為了注意居民的隱私和陽光。
8、Robles Arquitectos
在哥斯達加創造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海灘別墅。這所房子坐落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小山上,遠離任何城鎮至少有20KM。房子自己可持續的存在對於建築師是一個最大的挑戰,房子也不得不獨立的存在一個潮濕的環境中。
9、Fincube
這個房子是非常有趣的和可持續建築項目,被建立在義大利的博岑附近,海拔1200M。的設計方案根本在於綠色環保,低耗能。Fincube房屋面積47萬平米,類似是一間小公寓的生存空間。的內部設計是很小的,但卻有一切城市生活提供。
10、 Casa No Gere
此建築來自於建築師羅伯托·卓柯瑞,坐落於一個非傳統的環境中,在葡萄牙公園的深處。擁有者要求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些建築師們也尊重他的要求。結果是什麼呢?在建造的過程中,沒有一棵樹被砍,是環保的,外面簡陋,裡面卻是現代舒適的。
11、國際新能源市場光熱館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幢建築,恰恰就是這樣如貝殼般形狀的建築,整體採光率達到90%左右,如此高的採光率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外,整個建築具有75%的透明度,內部所有透光面板均鋪設採光集熱板,屋頂20000多平米放置多達15000塊自動化光線跟蹤面板,另外配備風電補充系統,以至於實現整個建築全天候運作實現供熱供暖供電的一體化,每年可節電10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噸左右,將降低整個建築80左右的能耗。這個建築有望在2011年建成並完善投入運營。
12、世博中國館
斗拱造型的中國國家館被譽為「東方之冠」。夏季,頂層建築可以為底層建築遮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另外應用了生態農業景觀技術,能有效隔熱,使建築能耗降低25%以上。世博中心設計遵循「3R」原則,大力增強建築圍護結構的保溫性,減少熱量損失。應用了自遮陽、太陽能採集、雨水收集等多項環保技術。
13、德州太陽谷微排大廈
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建築,日月壇微排大廈總建築面積達到7.5萬平方米,在全球首創實現了太陽能熱水供應、採暖、製冷、光伏並網發電等技術與建築的完美結合,建築整體節能效率達88%,每年可節約標准煤2640噸、節電660萬度,減少污染物排放8672.4噸,是全球首創性地實現了太陽能熱水供應、採暖、製冷、光伏並網發電等技術與建築的完美結合。
14、杭州低碳科技館
杭州低碳科技館按照「國家綠色建築三星級」標准進行設計和建設,是名副其實的低碳建築。總建築面積3.37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將超過4億元。在建材上,將首先選用本地建材,以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將選用天然的、可回收的材料;幕牆將盡可能採用太陽能光復材料。此館預計將在2011年建成,一旦建成將是世界上首個以低碳為主題的科技館。
15、清華大學節能樓
我國首座超低能耗示範樓在清華大學校園東區落成。這座「綠色」建築集中使用了近百項國內外最先進的建築節能技術。「僅兩面牆就用了七種不同的節能系統,任何組成部分都可以隨時拆換。」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在談到這座樓時稱。
7. 世界頂級建築設計師有哪些人,他們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貝聿銘,世界著名現代主義大師,普利策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漢考克大廈,香山飯店,日本美秀博物館等
羅傑斯,現年73歲,07年普利策獎獲得者,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代表作品有和皮亞若合作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其把管道、自動扶梯、服務設施外露的做法,是對石制博物館的一次變革。他的其他代表作品還有倫敦辦公樓和倫敦千年穹頂。
哈迪德、唯一的女性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代表作品有廣州歌劇院、北京SOHO物流中心、辛辛那提現代藝術中心、羅馬藝術中心、香港之峰俱樂部方案等等。
湯姆·梅恩(英語:Thom Mayne;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國建築師,2005年的普利策建築獎得主。建築特色以結構嚴謹的施工過程,和骨架型構造為主。形式上喜用拼貼的長矩狀和片段式的結構。舊金山聯邦大廈(en:San_Francisco_Federal_Building)、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宿舍、辛辛那提大學的學生娛樂中心、洛杉磯科技高中(the Science Center School in Los Angeles)、加州波諾馬市的鑽石農場高中(en:Diamond Ranch High School),還有奧勒崗州尤金市的美國法院大樓。
8.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建築設計或者景觀設計怎麼樣申請難度大嗎
1.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設計類專業算很不錯了。
2.申請難度不算大,主要看你的個人情況。
3.你是想去念碩士還是本科,設計類專業的碩士一般是需要專業背景的。
9. 世界著名建築的設計師都是誰
貝聿銘,世界著名現代主義大師,普利策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漢考克大廈,香山飯店,日本美秀博物館等 羅傑斯,現年73歲,07年普利策獎獲得者,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代表作品有和皮亞若合作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其把管道、自動扶梯、服務設施外露的做法,是對石制博物館的一次變革。他的其他代表作品還有倫敦辦公樓和倫敦千年穹頂。 哈迪德、唯一的女性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代表作品有廣州歌劇院、北京SOHO物流中心、辛辛那提現代藝術中心、羅馬藝術中心、香港之峰俱樂部方案等等。 湯姆·梅恩(英語:Thom Mayne;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國建築師,2005年的普利策建築獎得主。建築特色以結構嚴謹的施工過程,和骨架型構造為主。形式上喜用拼貼的長矩狀和片段式的結構。舊金山聯邦大廈(en:San_Francisco_Federal_Building)、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宿舍、辛辛那提大學的學生娛樂中心、洛杉磯科技高中(the Science Center School in Los Angeles)、加州波諾馬市的鑽石農場高中(en:Diamond Ranch High School),還有奧勒崗州尤金市的美國法院大樓。 約翰·伍重:200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代表作品有悉尼歌劇院。 另外輔助介紹一下普利策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設立於1979年,它是由美國海厄特基金會(The HyattFoundation)設立的一個國際型的獎項,它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度都會提名並授予一位正在進行建築行業工作的建築師,用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才華和獻身精神,以及他(她)通過建築藝術的行為為人類及創造人工環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努力和傑出的貢獻。普利茲克獎一向被認為是國際建築界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並被世人稱之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評選程序與獎項均依照諾貝爾獎的做法進行,每名獲獎者將獲得10萬美元的獎金和獲獎證書,而從1987年開始該獎項會頒發一枚銅質獎牌以表示對獲獎者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