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庭院景觀設計主要研究內容(求文字說明)
庭院景觀最大的特點是私人性質的,重在很多細節的處理,它不同於公共景觀內。庭院設計也是容為別人設計生活,既要美觀,又要實用。這其中包括硬體方面和軟景方面,硬體主要是指平台鋪裝,道路,或是景牆之類的,軟景主要是指植物方面。在做庭院方案規劃時,要思考怎樣把業主的要求,和庭院地形特點周圍環境合理有效的結合起來,說白了庭院設計主要研究的就是怎麼才能給業主營造一種能休閑,放鬆,還美觀的空間。麻雀雖小,但五臟是俱全。還有就是每個庭院都不同,都很有自身的特點。
㈡ 建築設計規范中高層的一樓能否蓋小院
不知道您是哪個城市的,一般城市規劃局要求,無論是高層還是多層住宅一樓不能設置小院的,我沒有明確的條例,但是你有當地規劃局認識的人話可以咨詢一下。我先後子內蒙、山東、天津做過項目都不允許一樓建小院。
㈢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參與項目
BIAD與許多國家的著名設計公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設計包括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辦公樓、北京順義國際學校、深圳文化中心、國家大劇院、東方廣場、LG大廈等工程。2003年以來合作設計並完成的項目包括2008年奧運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文化中心、國家會議中心、首都機場T3航站樓、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等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BIAD積極參與全國各地的建築工程建設,投身建築設計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每年完成大量的民用建築設計項目,累計完成設計面積超過2億平方米。其中恆基中心、國際金融大廈、海淀劇院、投資廣場、北京新聞文化中心、信遠大廈等項目已成為北京城市新的地標建築;而望京新城、北京現代城、萬科星園、北京橘郡、萬科西山庭院、深藍華亭、頤源居、遠洋山水、朗琴園、回龍觀居住區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較大影響,成為明星樓盤。
BIAD在全國范圍內完成了一大批城市標志性建築。如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浙江中國美術學院、煙台市體育中心體育場、秦皇島體育館、重慶人民大廈、新疆體育中心、綿陽市政府辦公樓、河南省體育中心體育場、西安國際金貿中心、雲南昆明機場航站樓等項目。
㈣ 有沒有研究中國特色古建築及其建造方法(比如古城牆,地坑,四合院,福建圍樓,江南庭院等)的書籍
有關中國古建築的書籍:
入門級:
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系列叢書(清華大學出版社版)
歷史方面權: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史》(傅熹年)
技術方面:
《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設計構造: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傅熹年),《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馬炳堅),《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李允鉌)
望採納
㈤ 政府辦公建築設計,對各類辦公室大小 的確定,主要有什麼依據
政府建公樓主要依據是政府資金承受的限度
㈥ 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引入自然
1 前言
在當今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建築隨著需求不斷地增加,由於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建築師們往往忽略拉建築物使用過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產生的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及眾多建築空間所表現出的自我封閉和與自然環境缺乏溝通的缺陷卻成了建築設計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引入自然,使人重新回歸大自然,是城市建築、自然、人融合在一起,是我們設計師們發展的一個方向。
2 借用自然的方法
如何借用自然的景觀來改善內部小氣候,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在西方,考古發現,在羅馬的龐貝古城中,就出現了由立柱支撐,四周迴廊環繞,中央設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而在我國,建築布局中經常出現的庭院則是引入自然空間的主要方式。庭院不但為建築提供了採光通風的良好條件,而且使建築空間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先進的技術為把自然環境引入建築內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其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方式。
2.1 採光天井(庭院)
採光天井在現代建築中依然被大量地運用,它在建築空間中不但起著通風採光的作用,而且成為建築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著建築空間的表現力。以程泰寧設計的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為例,該建築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玉皇山麓,為體現風景園林建築特點,體現地方特色,建築中幾乎所有的房間都圍繞一個半圓型的庭院布置,庭院內是大片的水面,其間點綴以山石樹木,池中紅鱗戲水,池畔迴廊環繞。使活動在建築中的人能時時感到自然的存在。在這一建築中,庭院成了空間的主角,建築彷彿成了背景,整個建築因庭院的存在而體現出江南的意韻。
2.2 生態中庭
生態中庭這一形式目前正被越來越多地運用於各種類型的建築之中。建築的中庭這一概念其實也起源於庭院,據稱,希臘人最早在建築中利用露天庭院這一概念。後來,羅馬人在這一基礎上加以改進,在天井上加蓋屋頂,形成了有頂蓋的室內空間的雛形——中庭。如今,中庭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內部空間之豐富均非昔日可比。陽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築內部,內部空間被賦予了外部空間的特徵,成為人們喜歡逗留和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美國建築師波特曼將中庭這一手法在在其設計的旅館建築中出色地加以運用,使中庭成為其設計作品的重要特色。在其設計的美國亞特蘭大20層高的桃樹中心廣場旅館,中庭布置在建築的底部6層,通過天窗進行採光,大廳內有長30m的瀑布,寬闊的水面,彷彿浮在水中的卵形休息平台,這些景物賦予了建築空間豐富的活力和極強的表現力。
2.3 立體綠化(空中花園\架空層花園)
隨著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嘗試在高層建築中建造空中花園,使生活和工作在高層建築中的人也能夠接觸到自然,因而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空中花園 」。據史料稱,古巴比倫人曾經建造過空中花園,並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現代建築的開山鼻祖勒-柯布西埃在其1925年提出的「新建築五點」中,明確地提出了在建築中引入「屋頂花園」和將建築「底層架空」的設計手法,並在《走向新建築》一書中結合方案予以闡述。其目的是為了改善建築和城市環境。
如今, SOM事務所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商業銀行大樓,為了改善沙漠地區乾燥炎熱的氣候條件,緩和外部氣候對室內環境的影響,在建築三面的中部挖了三個高8層的大洞,作為空中花園。而福斯特事務所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總部大樓(圖3),則在營造空中花園的手法上更顯得技高一籌,該建築高約300mm,53層,其平面為三角形,中央為上下貫通的中空大廳。三角形的每邊每隔8層就布置一個高4層的空中花園,花園與中庭相連通,花園在建築的外觀上沿三角形的三邊呈螺旋形上升的方式布置。從建築中的每個辦公空間都可以欣賞到花園里的景色。該建築通過中庭和空中花園調節內部小氣候,節約了建築的能耗,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超高層的生態建築。然而,空中畢竟不同於地面,「空中花園」的建設不僅需要有資金和技術的保障,還必須為綠色植物在高空中的生長存活提供合適的條件。
如今,許多地方的住宅設計中都運用了底層架空的手法,這一方面改善了底層住戶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整個住宅區的室外空間環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潮濕炎熱。為改善通風條件和避免建築物底部受到潮氣的侵襲,常常採用將建築物底層架空的方式。為了利用架空後的空間,美化環境,常常將綠化引入建築底層。如20世紀70年代由佘南設計的廣州東方賓館新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新館位於老樓的西側,平面呈「工」字型,與老樓圍合成一個內庭院,連接南北兩翼的中間部分長約百米。為使庭院空間與新館西部的西湖風景區形成空間上的貫通,擴大庭院的空間感,並有效地組織當地的主導風向——東南風。建築師將連接南北兩翼的中間部分,除承重的剪力牆、框架柱外全部架空。在架空層中,結合建築的門廳、樓梯等空間和構件,布置了水池、山石、休息廊並引入了綠化。整個架空層與庭院空間穿插融合,成了庭院空間的擴大和延伸。
3.1 調節室內小氣候,降低建築能耗
在建築中引入自然空間,對改善建築的物理環境有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顯著改善建築物的通風採光條件,調節建築物內部的小氣候,而且還能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降低建築物的能耗,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建築中的庭院(天井)因其所具有的由於空氣上下溫度差異而造成由低處向高處運動的「煙囪效應」而被人們用來改善建築內部的通風條件,組織自然通風。布正偉設計的重慶白市驛市航站樓一期工程就是一個利用天井來組織自然通風,改善室內環境的例子。該航站樓位於夏季氣候以「火爐」著稱的重慶市,東西朝向,因建設資金拮據不設集中空調。建築以一二層相結合的低矮體量呈「一」字型布置,候機廳則被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組合在一起。為避免東西向陽光的直射,候機廳被旋轉了45°。利用候機廳旋轉45°後出現的三角形平面,建築師在每個候機廳的一側設計了兩個平面為三角形的小天井,並在其中布置了由當地材料製做的石凳和盆栽。在陽光的照射下,濕熱的空氣通過天井向空中逸出,而經過屋檐遮陽降溫冷卻的空氣則由窗口進入候機廳,通過候機廳流向天井。通過空氣的流動,帶走了候機廳里濕熱的空氣,在室內形成了徐徐的微風,給旅客帶來了舒適。該建築在建成使用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尤其是對其在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利用自然來改善建築內部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中庭調節建築內部小氣候的作用更為顯著,它不但具有通風採光的作用,而且還有採暖降溫的功能。中庭含有兩種自然現象:「煙囪效應」和「溫室效應」,在設置了機械供熱、降溫和通風等手段的前提下,利用這兩種自然現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築能耗。現代的中庭在頂部大多安裝有可調節的頂棚,可根據需要來控制進入室內的光線強度和調節室內的換氣量。由於所處的地區和氣候的差異,中庭的主要功能也不相同:在寒冷的地區,中庭起著暖房的作用;在炎熱的地區,則用來通風降溫;在溫暖的地區,則二者兼顧。丹麥建築師結合丹麥位於北歐高緯度地區的氣候特點,為了使建築具有抵禦寒冷氣候能力,將一座4000m23層辦公樓設計為四合院中庭形式,盡可能地減少建築的體形系數,減小外牆開窗面積,利用中庭天窗進行採光。由於地處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陽光難以直射室內,利用天窗格板的反射作用,將陽光引入室內。為降低建築總能耗,冬季關閉天窗,中庭形成被動式太陽能裝置,提高了室內空氣溫度。同時,室內排出的空氣經高效熱交換器,對採暖用室外新風進行預熱,經進一步加熱後進入辦公室,由於加入了室外新風,從而保證了室內空氣質量。夏季,則打開天窗通風,利用天窗格板來調節進入室內陽光,減少向室內輻射熱量。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計算出天窗面積為屋頂面積的40%時,供熱和供冷消耗能量最小,可節約能耗50%。從而也保證了中庭種植植物所需要的氣候條件, 即使在嚴寒籠罩的北歐漫長冬季,辦公樓內氣候溫和猶如春季。
3.2 融合人與自然
如今,繁忙的都市生活,緊張的工作節奏,使人們與自然的關系日漸疏遠。據統計,人的一生中有4/5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現代的建築材料如鋼鐵、混凝土、玻璃則更多的體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精確和冷靜,缺乏與人進行感情交流的契機。因此,恢復人與自然的聯系,對於保持人類身心的健康,滋養精神,培育美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自然環境的引入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手段,人與自然在感情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風花雪月,萬物枯榮,這些自然現象都會在人的內心引起聯想和共鳴。把自然界的山水 、植物、動物、陽光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築的人工環境之中,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互相交融 ,相得益彰。
4 結語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建築技術得到不斷發展,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對建築的要求不在是簡單的居住,而且是用來改善和提高著人們的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我們在設計工作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如何採用個種各樣將自然環境引入到城市和建築空間之中,使建築物不但功能完善,而且融合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我們廣大建築師以後發展的一個方向。
㈦ 建築中的中庭是指哪個部分
中庭,是四周由建築物圍繞而成的空地。
中庭可能是廣場、花園、球場或四合院中間的空地。專在建築中,中屬庭是指一塊開闊的空間,通常有幾層樓高並開有窗戶,在辦公樓中中庭通常緊鄰主入口。
中庭對於建築來說很常見,這是因為中庭能賦予空間和明亮的感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成為旅館中多層的室內大廳,後又被廣泛地運用在辦公樓、購物中心等各類大中型公共建築中,又稱為四季廳或共享大廳。中庭頂部可用輕型網架結構上鋪玻璃做成,有的還做成活動式玻高頂。
中庭內常常採用一些室外公共空間園林式的布置手法和特徵,如綠化、噴泉、路燈、座椅、類似廣場的地面鋪裝等,創造出個供人們共享的室內的公共空間,因而又被稱為室內的城市空間,是當代流行的建築空間形式之一。
(7)辦公建築設計中的庭院應用研究擴展閱讀:
缺點
中庭的應用可解決地下建築固有的一些問題,諸如不良的心理反應、外部形象與特徵不明顯、觀景與自然光線的限制、方向感差等。
中庭對於公司來說很流行,這是是因為中庭能賦予空間和明亮的感覺,但是中庭遭到了來自消防檢查員的批評,原因是中庭會使火災更快地蔓延到上面的樓層。
㈧ 請教:庭院式建築設計規范要求
看你是什麼類型的建築了,如果是辦公的話,場地允許最好有32米以上的庭院空間,或者滿足樓間距最少1:1,高度和寬度的比,舒服的是1:1.5,也要看你的總圖比例關系等。
㈨ KPF建築設計所的William Pedersen
威廉·佩特森是主要的設計KPF合夥人,事務所的首席設計師。生於1938年,出明尼蘇達州。他一生設計過無數獲獎作品,以摩天大樓和超高層建築揚名。1982年的《新聞周刊》雜志贊譽他是「當今美國高層辦公建築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佩特森是高層建築的提倡者。他的許多學術著作都涉及超高建築。如《都市建築與高層建築的思考》,《建築與應用:摩天大樓的基本標准分析》。面對落成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佩特森坦言這對他漫長的設計生涯是「最重要的一座樓,對我有太多的意義。」在上世紀60年代,佩特森是貝聿銘的合夥人。1976年,他和另兩位建築師尤金·科恩(A.Eugene Kohn)和謝爾登·福克斯(Sheldon Fox)成立KPF建築事物所。
威廉·佩特森對超高層建築充滿了痴迷般的熱愛,「有多少時間呆在地面,就應有多少時間呆在空中。」佩特森深信垂直庭院都市的概念大有發展空間。未來的都市建築與超高層建築,在他看來,於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從物流,交通各方面來說,高樓能做到最大地容納人口,最少地消耗能源,給都市客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便利。佩特森的建築思維曾受到美國著名的建築與設計評論家保羅·戈德伯格的批評。有趣的是,兩人同住在Beresford. 有好事者評論說二者若在電梯間相遇,談話必然有些尷尬吧。
主要項目
1987年寶潔公司全球總部;
1998年 華盛頓特區世界銀行在;
2003年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新學術大樓;
1994年德國法蘭克福Westendstrasse 1/DG銀行總部;
2005年弗吉尼亞州Gannett/USA Today 總部。
其他主要項目包括高度關注世界金融中心,紐約體育館和曼哈頓會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