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超高層建築施工難點,特點分別是什麼,防火塗料檢測標准
超高層建築火災的特點與危害性:
1.建築樓層高,具有多層用途
超高層建築層數多,具有多層用途,如商場、餐廳、辦公、住宅、酒店等行業使用,內部電氣設備多,較容易造成火災。
2.管徑多為豎向,極易形成煙囪效應
高層建築各專業豎井林立,發生火災時,這些豎井就像高聳的煙囪,構成火勢迅速蔓延的主要途徑。試驗證明,煙氣豎向擴散速度為3~4m/s,100m的高層建築在25~35m/s左右,煙氣即順垂直通道從底層擴散到頂層,與此同時,火勢也將蔓延擴大。
3.人員疏散困難,易造成較為嚴重的事故
高層建築層數多,人員集中,垂直疏散距離遠,發生火災時,要使人員迅速疏散到地面或建築物內避難層及不受火災威脅的安全部位,是十分艱難的。有關部門的測試標明,消防人員從150米的高層移動至地面需要花費十分鍾以上的時間,而普通人員,由於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完成這一過程肯定需要更長的時間。人員疏散肯定與火勢是反方向,這樣的疏散難度可想而知。
4.建築材料增加的救援難度
高層建築火災的撲救由於受到消防設施條件的限制,給滅火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如果超過消防登高車輛的高度則無法從室外撲救,我國很多發達城市,消防直升機配置也比較少,只能依靠自救,即依靠室內的消防疏散設施。
超高層建築防火設計簡述:
超高層建築火災的特點決定了對其實施外部施救的困難,因此,超高層建築消防工作的關鍵之處在於防火,要以實現火災預防和人員自救為基點和最終目標,立足自防自救,採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使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1.超高層建築中鋼結構強度高,但其耐火能力差,從無數火災案例和科學試驗所證明,無防火保護的鋼結構在火災的作用下,15min左右就會燒損或破壞,因此鋼結構建築必須採取保護措施,如用耐火材料包覆,或者噴塗防火塗料;鋼筋混凝土結構,特別是牆柱及現澆整體式梁板具有很好的耐火能力,但預應力構件因其鋼筋在高溫下變形快,耐火極限相對較差應加厚抹灰或以防火塗料保護。金楚藍度鋼結構防火塗料就超高層建築——武漢普提金國際金融中心中應用,塗層效果及環保防火性能好。
2.處理好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防火分隔
一是合理劃分防火分區,把火災控制在較小的范圍。
二是對管井防火分隔的處理。
三是豎向連通各層的中庭應進行防火處理。
四是玻璃幕牆與樓板縫隙處應進行防火處理。
五是處理好穿越各樓梯的風管分隔。
合理設置安全疏散設施 對於高層建築來說,一旦發生火災,要將建築內的人員完全疏散到室外是補救第一要務,同時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超高層建築的安全疏散設施設計是否科學合理、便利可靠是建築設計中一項重要內容,決定著人員安全疏散的效率和成敗,決定著生命的存亡。針對超高層建築的火災特點,設計上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嚴要求,將疏散樓梯、電梯布置在建築平面中心,圍繞疏散樓梯設置環形走道或雙向走道,優化安全疏散距離,為人員疏散到安全地方創造條件。
一是合理設置防煙樓梯。
二是合理設置避難層或避難間。
三是設置完善的疏散引導系統。
四是設置屋頂直升飛機停機坪。
特別要提到的是消防電梯是消防員為快速到達起火樓層、展開滅火行動和救援設置的專用電梯,嚴格意義上說消防電梯不屬於人員疏散的垂直交通工具。但考慮到超高層建築的特殊性以及國外利用消防電梯實施救援的成功案例,消防部門應該根據需要合理利用消防電梯疏散樓內人員,提高疏散效率。從控制火災三要素出發,必須控制超高層建築內裝修材料的使用,嚴格控制可燃易燃材料的裝修,最大限度的減少可燃物。建築工程中要使用防火材料、防火構件、防火配件,裝修工程中採用不燃、難燃性建築材料,易燃易爆場所強化通風,設置防爆電氣,使用不發火地面等。
結語:從目前我國超高層建築發展的速度看,現有的消防科技水平和消防裝備還不足以應對超高層建築的大型火災。因此,在發展超高層建築時,應考慮現有的技術裝備水平,使超高層建築火災在可控的范圍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超高層建築的防滅火水平必將會隨著超高層建築的高度不斷提升。所以,我們針對超高層建築火災的特點,應立足於自防自救原則,積極採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在管理上應積極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對消防設施進行有效維護管理,保證消防設施完好、有效,做到防患於未然。
② 一棟高層商業建築,接地測試點一般需要幾個
測試點的具體數量規范是沒有要求的,如果按照接地點都做成測試點的話就比較麻煩點,但沒必要。我一般在建築的長寬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就只在四周做
③ 高層建築內控點的傳遞檢驗問題
高層建築對垂直度要求嚴格,控制點傳遞到上層之後,必須檢驗合格才能使用。
之前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稍加整理):
有一設計高度為150m的在建大樓,在其底層布設了邊長為40m的正方形控制網,在每層施工放樣時都將4個控制點投影到施工作業面(使用激光鉛直儀,精度1/4萬),為保證工程質量,應對投影控制點的質量進行檢測(主要是檢測內角和邊長),問如何考慮邊長的檢測精度和檢測限差?
以這個問題為例,底層的4個控制點構成正方形,其邊長為40m,4個內角均為90度。
如果沒有測量誤差,也不考慮地球曲率影響,4個控制點分別用激光鉛直儀向上投到某層後,依然是邊長為40m的正方形,內角均為90度;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了,實際上,投點後這個圖形會有變化。這時候就需要知道,變化在什麼范圍是合理的,這就是允許偏差值,在允許偏差范圍內則認為結果是正確的。
允許偏差值的大小與使用的儀器有關,常用的激光鉛直儀,標稱精度是1/4萬,若用它往上投點,在40m高處的投點中誤差是1mm,在80m高處的投點中誤差是2mm。這里的1mm或2mm,表示的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值,而是一定概率下的誤差范圍。
這里以80m高處投點中誤差2mm為例,來計算出投點允許偏差值:
一個控制點的投點中誤差為2mm,相鄰控制點的投點中誤差也為2mm,則這兩個投點邊長中誤差為:2mm 乘以根號2,計算出來是2.8mm,測量上通常取中誤差的2倍作為限差(允許偏差),則這兩個投點構成的邊長的允許偏差值為5.6mm。這就是說,使用精度為1/4萬的激光鉛直儀,往80m高處分別投2個點,2點連線的邊長誤差在正負5.6mm(取整則為6mm)范圍內,就可以認為是正確的。照此推算,若投點在40m高處,邊長誤差應在正負2.8mm(取整則為3mm)。如果使用2″級激光經緯儀,把2″轉換成垂直精度,相當於1/10萬,仍採用上面方法計算允許偏差即可。
投點後進行檢驗時,除了檢驗邊長誤差是否在允許偏差范圍內,還需要檢驗圖形的角度變化是否在允許偏差范圍內,仍以上面的投影在80m高度為例,邊長允許偏差為5.6mm,邊長為40m,可計算出角度允許偏差約為:5.6*206265/40000=29秒。
為了保證投點正確可靠,一般要進行邊長和角度兩項檢查,就是規范上說的圖形檢核。
要說明的是,不同高度上的允許偏差值是不同的,越高則允許偏差值越大,它不是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