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高層建築施工中主要新技術有哪些
1、滑模工藝
根據結構形狀,利用定型骨圈將模板約束定位成結構形狀,操作架隨模板設置,模板在新澆混凝土終凝前不脫模滑升。
該工藝適用與結構形狀比較規則的結構,比如煙囪、筒倉等,由於不脫模滑升,混凝土的表面質量難以控制,同時連續不間斷作業,現場勞動強度太大,此工藝目前已較少採用。
2、爬模工藝
爬模工藝由最早的模板與模板互爬、模板與架體互爬,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模架、導軌整體互爬的新型爬模體系,是目前市場上最成熟的工藝。
其工作原理為利用設置在新澆混凝土牆面的爬錐和爬靴,實現模架整體與導軌交替爬升。
由於利用新澆混凝土牆面設置支撐與爬升機構,單點承載能力低,需設置很多數量的支撐點,爬升過程中容易產生偏扭,且無法應對結構比較大的變化,可應用於豎向結構比較規則,變化不大的結構。
3、提模工藝
提模工藝對爬模工藝進行了一定的改良,增加了大鋼平台,採用絲桿提升機代替爬模小油缸作為提升動力,這樣可以根據結構形狀選擇支撐點位置,避免了爬模支撐點位選擇的限制,和新澆混凝土牆面荷載的限制;
模扳、操作架掛設在鋼平台下,增強了結構變化的適應性。該工藝在澳門電視塔和上海環球項目已經成功應用。
4、頂模工藝
頂模工藝是我們在施工西塔項目時,自主研發設計的新型模架自爬升體系,針對西塔特點,上述三種體系均不能滿足施工要求,因此我們利用爬模和提模的工作原理,針對西塔的特殊要求研製了頂模系統。
引進大噸位、長行程雙作用油缸,代替提升機,減少了支撐點數量,大大加強了對結構變化的適應;
設置平面剛度較大的桁架式大鋼平台,使得模板可隨架體整體頂升;操作架設計成可滑、可轉、可翻轉、可伸縮,實現高空操作架任意形狀的調整。
5、預應力錨桿支護技術
它一端與支護樁、格構梁等構築物連接,另一端深入地層中,對錨桿施加預應力;採用水泥漿體將預應力筋與土層粘結的區域,將邊緣土體的側壓力傳至土體深處。
預應力錨桿支護技術目前應用比較廣泛,尤其在隧道、煤巷等領域,西塔基坑支護也輔助採用了此項技術。
㈡ 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它們在超高層建築中各自有什麼樣的表現和特點
個人也正在學習中
㈢ 超高層建築用什麼結構
主要採用三種結構:1.框架-剪力牆結構,2.剪力牆結構,3.筒體結構。
㈣ 超高層建築物採用鋼結構,是因為它們有以下什麼特點
超高層建築物採用鋼結構,是因為它們有以下什麼特點?減輕結構重量;增強抗震性能;降低工程造價等。
㈤ 超高層鋼結構建築為什麼要用灌漿料代替混凝土施工
這個問題問的好,來好多人自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是對材料屬性的不認識不了解,灌漿料是一種超早強和超高強的骨料混凝土材料,比如地石麗的灌漿料就比普通的混凝土結構的材料強度大很多倍,抗高壓能力,和硬度都大好幾十倍,所以一般的超高層建築都是用地石麗灌漿料,或者是其他超高強的灌漿料
㈥ 超高層建築為何要採用鋼結構
強度高、自重輕、剛度大;材料勻質性和各向同性好,屬理想彈性體,最符合一般版工程力學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權性、韌性好,可有較大變形,能很好地承受動力荷載;建築工期短;其工業化程度高,可進行機械化程度高的專業化生產;
㈦ 超高層建築新增鋼結構懸掛式電梯及幕牆的一些問題
幕牆施工單位自動安裝鋼龍骨和支架、鋼索的,至於施工他們 會編制施工方案的。、一級足夠。
電梯是有電梯安裝公司安裝的。
需要鑿牆,預埋的 找個施工隊就行。三級、二級資質足夠。
㈧ 在超高層建築上
一、概況高層鋼結構建築在國外已有110多年的歷史,1883年最早一幢鋼結構高層建築在美國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地價的上漲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以及對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的結構體系的研究日趨完善、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高層和超高層建築迅猛發展。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超高層建築中由於自重大,柱子所佔的建築面積比率越來越大,在超高層建築中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到質疑;同時高強度鋼材應運而生,在超高層建築中採用部分鋼結構或全鋼結構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建造可說是同步前進。
超高層建築的發展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建築科技水平、材料工業水平和綜合技術水平,也是建設部門財力雄厚的象徵。
我國的高層與超高層鋼結構建築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20年的歷史,並在設計和施工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已有我國自行編制的《高層民用建築鋼結構技術規程》JGJ 99-98.
二、高層及超高層結構體系對於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的劃分,建築設計規范、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建築防火設計規范沒有一個統一規定,一般認為建築總高度超過24m為高層建築,建築總高度超過60m為超高層建築。
對於結構設計來講,按照建築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築高度的不同以及擬建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以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設計原則,選擇相應的結構體系,一般分為六大類:框架結構體系、剪力牆結構體系、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框—筒結構體系、筒中筒結構體系、束筒結構體系。
高層和超高層建築在結構設計中除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號RC)外,還採用型鋼混凝土結構(代號SRC),鋼管混凝土結構(代號CFS)和全鋼結構(代號S或SS)。
> 東南科技研發中心,建築高度100m,柱網為8.4m,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採用框架—剪力牆或框—筒結構體系較為經濟合理,這種結構體系的剪力牆或筒體是很好的抗側力構件,常常承擔了大部分的風載和地震荷載產生的水平側力,總體剛度大,側移小,且滿足玻璃幕牆的外裝飾要求。
三、材料的選用鋼結構有很多優點,但其缺點是導熱系數大,耐火性差。隨著冶金技術的提高,耐火鋼的研究成功並投入生產,為鋼結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㈨ \超高層建築設計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工程:深創發展中心大廈、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和深圳地王商業大廈的施工組織與管理,結合高層鋼結構的工藝流程與特點:(構件驗收→吊裝→量控制→高強螺栓→焊接及其檢測→壓型鋼板與熔焊栓釘)。超高層鋼結構安裝施工技術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構件進場,驗收與堆放
2、塔吊的選擇、布置及裝拆
3、吊裝
4、測量控制
5、焊接
6、工期及質量控制
7、安全施工
下面我結合深圳地王大廈主樓超高層鋼結構的施工情況就這些問題同各位專家和同仁交流一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經驗和體會。
1、構件的進場、驗收與堆放
場地狹小、施工條件差是當前施工工程普遍存在的困難,對越高層鋼結構工程而言,相對緊張的工期內構件堆場要求更高更嚴,這個問題不處理好必將對吊裝及整個工程施工造成嚴重影響。地王大廈施工初期,由於構件堆場較多,鋼結構進場量大,需堆疊2-3層,如沒有周密的進場計劃,勢必造成現場構件進場順序的混亂,其結果是:需要的構件壓在下面,不用的構件放在上面,不僅驗收工作無法進行,而且存在著大量的翻料、找料等重復工作。後來在強化現場管理及構件進場計劃的基礎上,著重抓了堆場布置、構件的堆放順序等工作,除根據吊裝需要周密的進場構件外,還根據吊裝順序和堆場規劃特點將進場構件進行有序排列,既保證了驗收工作的正常進行,也為吊裝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把好構件的驗收關是我們在以往施工的超高層鋼結構工程中的經驗體會。深圳地王大廈主樓共有鋼構件14860件,製造及運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在地面加以消除,吊裝到上面勢必增加安裝的進度,對整個工種質量控制也將產生嚴重影響。
2、塔吊的選擇、布置與裝拆
塔吊是超高層鋼結構工程施工的核心設備,其選擇與布置要根據建築物的布置、現場條件及鋼結構的重量等因素綜合考慮,並保證裝拆的安全、方便、可靠。
我們根據地王大廈的地理位置、結構形狀及大量的特殊構件(如重47.5t的大型「A」字斜柱和37t/節的箱形柱等)選擇二台澳大利亞產 M440D大型內爬式塔吊並將其布置在核心牆#1和#5井道內,不僅滿足了所有構件的垂直運輸,而且為大量超重、超高及偏心構件的雙機抬吊創造了條件。
M440型內爬式塔吊在國內尚屬首次使用,成熟可借鑒的經驗不多。施工中我們一改傳統的塔吊互吊的爬升方案,採用了一套「卷揚機+扁擔」輔助系統較好地解決了二部塔吊的爬升難題,大大提高了塔吊的使用效率,加快了提升速度,為工期提前起了決定性作用;而大型內爬塔吊的拆除是一項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大的工作,我們採用了「以大化小、化整為零」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在國內視為難題的大型內爬塔吊的拆除難題,為國內同類工程運用內爬式塔吊提供了範例。
3、吊裝
吊裝是鋼結構施工的龍頭工序,吊裝的速度與質量對整個工程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深圳的地王大廈主體超高層鋼結構施工中,通過採取「區域吊裝」及「一機多吊」技術解決了工期緊與工程量大的矛盾。
通過採用「雙機抬吊」及門型架不僅解決了高53.79m、長63.20m跨度為32.1m、重達232t的大型「A」斜吊的吊裝難題,而同解決了主樓兩根長85.61m、重85.51t並處於超重、偏心、超高狀態下大型桅桿的吊裝難題。
4、測量控制
在超高層鋼結構施工中,垂直度、軸線和標高的偏差是衡量工程質量的重要指標,測量作為工程質量的控制階段,必須為施工檢查提供依據。
從鋼結構施工流程可以看出,各工序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選擇何種測量控制方法直接影響到工程的進度與測量。在深圳地王大廈鋼結構施工初期,總包單位的測量監理工程師提出採用「整體校正」的方法,即在柱子安裝後再跟蹤糾偏,梁裝不上去時臨時掛或搭在上面,待整節柱、梁、斜撐全部安裝後再整體校正。由於構件的製作及核心的施工都存在著一定的誤差,採用這種校正方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僅造成大量的二次安裝,而且柱樑安裝後結構本身已具有一定的剛度,大大增加了校正的難度。後來我們及時將「整體校正」改為「跟蹤校正」,即在柱樑框架形成前將柱子初步校正並及時糾偏,大大減輕了校正難度,每節校正時間由原來10d左右縮短為2-3d,即可交給下道工序作業,並實現了區域施工各工序間良性循環的目標。
為了使地王大廈主樓鋼結構施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項目還制訂了比美同AISC規范標准更嚴格的質量控制指標:內向 25mm、外向 20mm,並摸索出一整套採用激光鉛直議進行「雙系統復核控制」的新方法,為保證項目質量控制目標實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焊接
高層鋼結構具有工期緊、結構復雜、工程量大、質量要求高的特點,而焊接作為鋼結構施工的重要工序,其工序的選擇與施焊水平對工程的「安全、優質、高速」的完成影響重大。
深圳地王大廈因其罕見的高寬比達1:9,所以設計中採用了大量的斜撐及大型「A」字斜柱。在總計60萬m延長縫中,立焊、斜立焊約有8.6萬延長米,共848組接頭,占整個焊接工程量的1/7。此類結構不僅處於結構的重要部位,而且大都處於外向、斜向及懸空部位,安全操作與施工防護都比較困難。尤其是相對緊迫的工期與浩大的焊接工程量之間的矛盾,使我們一開始就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盡管在深圳發展中心大廈,上海國貿中心大廈等鋼結構工程施工中,我們採用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應用於立焊、斜立焊和俯角焊的
新工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焊接施工的需要。
工藝選定後,編制出一整套切實可行的適用本工程特點的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接工藝及方法便成了當務之急。焊接QC小組在項目組的帶動下進行了艱難的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我們確定了攻關目標,運用關聯圖找出影響質量的原因,並應用01分析法進行系列分析,針對這些問題找出相應的對策措施;並建立了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制定了完善的工藝指導書,經過反復實驗,確定了運用於立焊、斜立焊的工藝參數;通過對焊絲的伸出長度、焊縫層間清理,焊槍施焊角度反復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挑壓拖帶轉」的操作要領;為使焊接環境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加強了施工防護措施和輔助措施。經過項目組和焊接QC小組全體人員的不懈努力,經過半月之久的失敗、總結,小有成效研究;大有成效、鞏固,到比較成熟、反復焊驗,終於成功地解決了CO2氣體保護焊應用在超厚件立向、斜立向焊接頭上的施焊工藝課題(已獲得國家專利)。通過技術攻關、工藝的改進,焊接質量得到了逐步提高,工期大大提前,受到總包及業主的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聲譽。
6、質量與工期控制
超高層鋼結構不同於一般混凝土建築的顯著特點是:質量高、工期緊。質量與工期的保證依賴於科學的管理、嚴格的施工組織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大膽應用。
深圳地王大廈主體鋼結構14860件,重24500t,壓型鋼板14萬平米,熔焊栓釘50萬套,焊縫總計60萬延長米。而業主規定的工期僅14.5個月,並且工程按美國規范標准進行驗收,工期短、工程量大、施工難度高國內外罕見。
建立科學管理的組織體系,嚴格按項目管理法施工是保證工程「安全、優質、高速」進行的關鍵。為此,我們組建了地王項目經理部,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和全員合同管理。在組織形式上,實行定編定員、定崗位、定職責,提倡一專多能、一人多職、工段長與工人一道上前線。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便於現場管理。從項目經理到勞資、安全、技術等職能部門到現場辦公,及時了解、掌握工程的進度情況,解決有關的技術、質量、安全等問題,在整個項目管理形成了以項目經理為核心,集施工組織網路的安全質量保證體系及新技術攻關應用和QC小組為一體的短小精悍的施工隊伍。同時各工段均實行了項日承包,明確了責、權、利並實行風險抵押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一線工人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為工程的大幹快乾奠定了基礎。為把為中國人自己施工的第一座世界級摩天大廈建設成跨世紀的經典之作,項目不僅製作了比美國規范標准更嚴格的質量控制目標,而且積極配合吊裝、測量、焊接QC小組進行了攻關,「四新」技術在地王大廈主樓超高層鋼結構安裝施工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在項目的領導下,吊裝QC小組改進了傳統的「一機多吊」和「雙機抬吊」技術,大大加快了吊裝的進度;測量QC小組將傳統的「整體測量」技術進行了改進,創新了「跟蹤測量」和「雙系統復核控制」技術,成功地將主樓垂直度總偏差控制為向外17mm,向內25mm,僅是美國規范標准1/3;焊接QC小組經過艱苦的嘗試,終於成功地突破了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應用於立焊、斜立悍的禁區,不僅提高了工效、保證了工期,而且所有焊縫經權威的第三方100%探傷,100%合格,優良率達94%。
在鋼結構工程中區型鋼板鋪設是一道工作量大及危險性大的工序其鋪設的快慢不僅直接影響工程的進度,並經過吊裝艦慢校正、高強螺栓及焊接等一系列工序的施工安全帶來嚴重影響。為此我們從日本進D了兩台國際先進水平的Co。點焊機,不僅操作簡單加間短而己焊點光潔平滑、質量好工效是手工焊的五倍。地工大廈主樓超高層鋼結構L程中所引進的澳大利亞M44OD大型內爬吊、日本產CO。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機及熔焊杜釘機等先進設將都在本工程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7、安全施工
安全施工是鋼結構施工中的重要環節,超高層鋼結構施工的特點是高空、懸空作業點多。地王大廈施工過程中,僅高強螺栓就有50萬顆,這些東西雖小,但如果從幾百米高的地方掉下去,後果可想而知。為了杜絕安全事故,項目成立了安全監督小組,設立了專職安全員,嚴格管理,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安全生產條例,對職工進行定期的安全教育,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項目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嚴密的防護。採取搭設雙層安全網及壓型鋼板提前鋪設等新工藝,創造了地王大廈主體超高層鋼結構施工379天,人員無一傷亡,構件無一墜落的奇跡。在中建總公司組織的深圳地工商業大廈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技術鑒定會上,專家們從為地王商業大廈超高層鋼結構裝施工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成果已被評為我局科技成果特等獎。中建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
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