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建築體系怎麼樣
CL建築結構體系(Composite Light-weight building system),也稱為復合保溫鋼筋焊接網架混凝土剪力牆(Concreteshearwall with composite heat insulation welded steel frame),它是由CL牆板、實體剪力牆組成的剪力牆結構。CL結構體系的材料組成是CL網架板做主要承重構件的骨架(偏居中放置,兩側澆築砼),以高壓高強石膏板作為施工澆築砼的永久性模板(替代了鋼模板和抹灰);同時,內隔牆採用高壓高強石膏空心砌塊砌築而成。該結構的保溫層耐久性好、耐火極限高;建築保溫與結構同壽命,該結構是解決目前建築保溫材料使用年限遠小於建築結構使用年限的一種方法。
CL建築結構體系是一種新型復合牆建築結構體系,涉及到的術語給以如下解釋:
鋼筋焊接網架——俗稱CL網架板,由兩層或兩層以上起受力或構造作用的鋼筋焊網,中間夾以保溫板,用三維斜插鋼筋焊接成型的鋼筋網架。
CL預制板——CL網架板預先澆築一側(一般為較薄一側)混凝土後形成的半成品復合牆板。
CL牆板——CL網架板內外兩側澆築混凝土後構成的一種鋼筋焊接網架混凝土復合牆體。
CL結構牆體——CL結構中CL牆板與實體剪力牆的總稱。
壁率——縱向或橫向布置的抗側力CL牆板與實體剪力牆的截面面積之和占該層建築面積的百分比(CL牆板截面厚度為牆板總厚度減去保溫板的厚度)。
小牆肢——大開間結構設計中,房間中承受豎向荷載的牆體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大於3且小於5的L型、T型、十字型實體鋼筋混凝土牆肢。
構造牆框柱——在一定的建築物高度和層數范圍內,CL牆板之間交接處或CL牆板與普通剪力牆交接處設置的約束牆體並起連接作用的構造柱。
構造牆中柱——為了保證CL牆體整體協同工作性能,在較長CL牆板中按一定間距設置的連接內外側混凝土層的構造柱。
扶壁柱——室內樓層梁及屋面梁與CL牆板相交部位,為承受豎向荷載及增加CL牆板穩定性而設置的構造柱。
2. 誰聽說過CL建築體系
CL結構體系的材料組成是CL網架板做主要承重構件的骨架(偏居中放置,兩側澆築砼),以高壓高強石膏板作為施工澆築砼的永久性模板(替代了鋼模板和抹灰)。
同時,內隔牆採用高壓高強石膏空心砌塊砌築而成。該結構的保溫層耐久性好、耐火極限高;建築保溫與結構同壽命 , 該結構是解決目前建築保溫材料使用年限遠小於建築結構使用年限的一種方法。
(2)cl建築體系的施工方案擴展閱讀:
材料使用
一、CL建築結構體系可使用普通混凝土或輕骨料混凝土,CL牆板現澆部分牆體厚度不大於100mm時,宜採用自密實混凝土。
二、CL牆板預制及現澆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均不應低於C25,不應高於C50;非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15。
三、CL牆板的CL網架板主受力側(較厚側)鋼筋焊接網架的材質應符合《鋼筋焊接網架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14的規定;構造側(較薄側)鋼筋焊接網及腹筋可採用 III類冷拔低碳鋼絲,並應符合《一般用途低碳鋼絲》YB/T 5294的有關規定。
四、CL牆板的保溫板可採用II類阻燃型模塑聚苯乙烯板,其物理性能應符合《絕熱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的規定;也可採用X250型擠塑聚苯乙烯板,其物理性能應符合《絕熱用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2的規定。
五、CL牆板的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指標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輕骨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 12的規定。
3. CL建築體系的CL是什麼意思
CL建築結構體系(Composite Light-weight building system),也稱為復合保溫鋼筋焊接網架混凝土剪力牆(Concreteshearwall with composite heat insulation welded steel frame),它是由CL牆板、實體剪力牆組成的剪力牆結構。
詳見網路詞條:CL建築結構體系
4. 「CL建築體系」是怎麼回事
CL建築體系」,即Composite Light-Weight),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磚混結構的新型住宅建築體系。 一、CL建築體系簡介 它是一種復合混凝土剪力牆結構體系,核心是CL復合牆板,是一種既能承重又有良好保溫性能的承重牆體。CL復合牆板是由兩層鋼絲網用斜插絲連接的空間骨架,中間夾以聚苯板形成CL網架板,內外兩側澆注混凝土後構成CL復合牆板。由CL網架板形成的復合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為主要受力構件。 ?二、CL建築體系的特點 由於該建築體系不用黏土製品,節約耕地、能源減少大氣污染,同時自重輕,比磚混結構減輕50%,大大降低了對地基的要求。抗震性能好,試驗表明,同級設防的CL建築體系比磚混結構提高了2-3個地震烈度,優於框架結構。保溫隔熱性能達到了國家規定的50%的節能要求。其結構及承載力強的優勢擴大住房使用面積8-10%。並可實現建築工廠化、住宅產業化。 CL建築體系是一種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施工經驗;再者這種施工工藝需要大面積的預制場地,對預制部分進行提前預制;邊緣構件處對現澆部分的砼流動性要求特別高。
5. CL建築結構體系的材料使用
一、CL建築結構體系可使用普通混凝土或輕骨料混凝土,CL牆板現澆部分牆體厚度不大於100mm時,宜採用自密實混凝土。
二、CL牆板預制及現澆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均不應低於C25,不應高於C50;非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15。
三、CL牆板的CL網架板主受力側(較厚側)鋼筋焊接網架的材質應符合《鋼筋焊接網架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14的規定;構造側(較薄側)鋼筋焊接網及腹筋可採用 III類冷拔低碳鋼絲,並應符合《一般用途低碳鋼絲》YB/T 5294的有關規定。
四、CL牆板的保溫板可採用II類阻燃型模塑聚苯乙烯板,其物理性能應符合《絕熱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的規定;也可採用X250型擠塑聚苯乙烯板,其物理性能應符合《絕熱用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2的規定。
五、CL牆板的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指標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輕骨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 12的規定。
6. 什麼是CL建築節能體系
CL建築體系」,即Composite Light-Weight),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磚混結構的新回型住宅建築體系答。
CL建築體系簡介 它是一種復合混凝土剪力牆結構體系,核心是CL復合牆板,是一種既能承重又有良好保溫性能的承重牆體。CL復合牆板是由兩層鋼絲網用斜插絲連接的空間骨架,中間夾以聚苯板形成CL網架板,內外兩側澆注混凝土後構成CL復合牆板。由CL網架板形成的復合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為主要受力構件。
7. CL建築結構體系的基本特點
CL建築結構體系同其他結構相比,具有環保、節能(不用黏土磚)、抗震、自重輕、工業化生產等特點。 CL建築結構體系是一種由復合式外牆板、復合式承重牆板、復合式樓板(或普通樓板)、輕骨料混凝土內隔板組成的全新結構體系。它是集建築結構與保溫功能為一體的新型復合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結構體系,綜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CL建築體系不僅可以達到國家規定的節能65%以上技術標准要求,還解決了目前普遍採用外牆粘貼、外掛保溫層技術產生的易裂縫、空鼓、滲漏、脫落等隱患,並集保溫、抗震、環保、施工周期短、技術成熟先進、造價低等眾多優點於一身,適用於城鎮各種形式的住宅建設。CL建築體系推廣應用後,可取代粘土磚製品,是目前替代磚混結構的最佳體系。
在施工中,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CL網架板
一面是直徑4毫米,一面是直徑3毫米的冷拔低碳鋼絲網,中間夾聚苯乙烯泡沫板,由向四個方向立體交叉的桁條將兩面鋼絲連接起來,形成很好的桁架,澆築砼後形成很好的剪力牆.其主要特點是:
1.兩面砼可很好的協同工作來承受豎向力、水平力和剪力。2.增加了保溫效果。3.每個開間一塊牆板,方便了施工。4.由於4個方向斜插的桁條,增加了網架板的鋼度,能承受各種施工荷載。
二、CL牆板
CL模板為永久性模板,不用拆除,結構整體性好,可縮短施工工期。特別是板與板的接縫不做任何特殊處理也不裂縫。可鋸、可刨、可鑽,給二次裝修帶來了方便。
三、CL石膏空心砌塊
石膏空心砌塊多年來一直被全世界建築師所採用。其特點為:1.耐火性。石膏砌塊的耐火性能比普通砼高出5倍。2.絕熱性能。優於黏土磚2.5倍,優於砼1.5倍。3.調節濕度。石膏屬於微孔結構,它可以吸濕又容易釋放出水分,可造成室內舒適的環境。4.隔聲性能。58%的空心率、170毫米厚的石膏砌塊隔聲量可達到48分貝以上。5.施工方便。石膏砌塊加工精度高,砌築後無需抹灰即可噴漿或貼牆紙。6.管線安裝方便。石膏空心砌塊豎向管線可利用空心,橫向可用無齒鋸開孔,安裝完後再用粉刷石膏封住,不損失其整體強度。7.對釘子的握力大,牆體可直接懸掛安裝各種器具。
目前本體系已形成了抗震性能、理論分析、設計計算方法、技術經濟指標、施工與驗收等一套完整的技術理論和使用規程;研究發明了CL石膏空心砌塊及成套生產線設備。可滿足12層及以下小高層住宅和多層辦公工程需要,適用於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8度以下地區,其建築施工分為牆板工廠化預制和施工現場澆注,實現了建築工廠化,施工速度快、效率高的目的。
另外,CL建築結構體系還具有以下特點:
一、節約土地資源、節約能源CL建築體系不用黏土磚,按每條生產線提供50萬/年住宅的材料計算,即相當於1.2億塊黏土磚的產量,每年可節約耕地300畝。同時CL體系若在全國採用,每年僅燒磚取暖可節約1億噸煤,相當於全國煤炭年產量的10%。
二、保護環境節能的同時減少了大氣污染,而且CL建築體系建成後無輻射、無污染,屬綠色環保型住宅。另一方面,施工過程可以減少50%的建築垃圾,這對日益密集的城市空間來說,更是求之不得。
三、安全、高效在安全性能方面,CL體系抗震性能比磚混結構提高了2~3個地震烈度,優於框架結構;自重比磚混結構減輕50%;保溫隔熱性能達到了國家規定50%的節能要求。CL體系還有效解決了牆體裂縫等建築弊端,質量穩定。另外,CL體系產品供應商為購買CL體系住宅的業主在華泰保險公司投保20年的質量保險。在經濟效益方面,CL體系比框架及框剪類結構每平方米造價低100元左右;按使用面積計算,比磚混結構低5%左右,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由於住宅內外無外露樑柱,擴大住房使用面積8%~10%。
四、符合建築施工與城市發展的要求CL體系70%的構件均在工廠內完在,減少了濕作業和施工佔地,縮短了工期,實現了文明施工。由於城市框架的逐漸完善,越來越多的建築屬「城中城」建設,為施工提供的空間越來越有限,所以減少施工佔地,集中加工建築構件會日趨必要,目前,已有多個工程採用了CL建築體系。
8. 什麼是CL建築結構一體化
CL是一種非常前衛的一體化建築結構系統。最大優點就是保溫澆築到建築結構夾層中,可以說是一種100年免維修的保溫結構體系。
9. CL建築結構體系的術語解釋
CL建築結構體系是一種新型復合牆建築結構體系,涉及到的術語給以如下解釋:
鋼筋焊接網架——俗稱CL網架板,由兩層或兩層以上起受力或構造作用的鋼筋焊網,中間夾以保溫板,用三維斜插鋼筋焊接成型的鋼筋網架。
CL預制板——CL網架板預先澆築一側(一般為較薄一側)混凝土後形成的半成品復合牆板。
CL牆板——CL網架板內外兩側澆築混凝土後構成的一種鋼筋焊接網架混凝土復合牆體。
CL結構牆體——CL結構中CL牆板與實體剪力牆的總稱。
壁率——縱向或橫向布置的抗側力CL牆板與實體剪力牆的截面面積之和占該層建築面積的百分比(CL牆板截面厚度為牆板總厚度減去保溫板的厚度)。
小牆肢——大開間結構設計中,房間中承受豎向荷載的牆體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大於3且小於5的L型、T型、十字型實體鋼筋混凝土牆肢。
構造牆框柱——在一定的建築物高度和層數范圍內,CL牆板之間交接處或CL牆板與普通剪力牆交接處設置的約束牆體並起連接作用的構造柱。
構造牆中柱——為了保證CL牆體整體協同工作性能,在較長CL牆板中按一定間距設置的連接內外側混凝土層的構造柱。
扶壁柱——室內樓層梁及屋面梁與CL牆板相交部位,為承受豎向荷載及增加CL牆板穩定性而設置的構造柱。
10. 什麼是CL建築結構體系,這種結構好嗎
故宮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B9%CA%B9%AC&z=3
北京故宮
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現為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中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後經多次重修和改建,仍保持原來的布局和規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築群。最初的設計者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者蒯祥、陸祥等。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城設四門,南面正中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各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城四角各有一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外牆高10米,護城河寬52米,長3800米。整個建築群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宮的主體建築按使用性質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布局疏朗,宏偉壯觀;內廷嚴謹華麗。外朝在前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行政區。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梁九主持重建,面寬十一間(63.96米),進深五間(37.17米),是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建築面積約2380平方米,由地面到殿脊通高30.05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物。中和殿在工字形台基的中部,為面闊五間的單檐攢尖頂方殿,供在太和殿行禮時皇帝休息之用。保和殿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是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貴族、文武大臣及外賓之處。中和殿和保和殿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5)由於馮巧主持重建。太和殿前兩側有體仁、弘義二閣,均為面闊九間加腰檐的二層廡殿頂樓閣。文華、武英兩殿則是面闊五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文華殿是皇帝聽大臣講書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齋居和召見大臣的地方。內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區,包括後三宮,東西六宮和乾東西五所等。後三宮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通至御花園。乾清宮和坤寧宮是內廷的正殿、正寢,是帝、後的正式起居場所,均面寬九間,為重檐廡殿頂;交泰殿則是面闊三間的單檐攢尖頂方殿。乾清宮東西各有六組自成體系的院落,即東六宮和西六宮,是妃嬪的住所。東六宮南面有奉先殿、齋宮和毓慶宮,西六宮前面是養心殿。東西六宮之北各建五所院落,每院內各建前後三重殿堂,是皇子住所。故宮主要建築前三殿、後三宮均布置在中軸線上。其餘東西六宮,乾東西五所,則分別對稱地布置在其左右,拱衛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並通過各院落、殿宇的大小、廣狹來區分主次。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後三宮則為前三殿的25%,其餘宮殿依次遞減,以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房間知多少
故宮的房間數不清。有人說,故宮有9999間房;有人說,故宮的房間應該有9999間半,那麼,又為何有9999間半呢?半間在哪兒?原來,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實際上故宮所謂的半間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這間,面積頗小,僅有一作上下用的樓梯,但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為間的慣例,採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但又為了布局上的美觀,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故宮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據實地測量有8600餘間。冷宮何處來故宮參觀的人,總要找找「冷宮」在哪裡,看皇帝是不是真地過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皇帝的妻妾眾多,說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據《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說明,早在我國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數量也相當驚人。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宮中多怨女」,在封建社會里,多少青年女子被關進宮內,終生不得自由!至於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故宮的「冷宮」在哪裡?並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明末天啟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 嬪、恪嬪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算得一處「冷宮」。
門字之謎
故宮各門匾中「門」字末筆直下至底沒有向上的勾腳,都寫成 。為什麼故意寫成這樣呢?「門」字寫成「 」,宋代就有了。據說宋偏都臨安後,玉牒殿失火,殿門燒光。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勾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書寫時「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勾腳。有一個為寫「門」字而喪生的故事,更能說明宮殿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書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多的明太祖便大發雷霆說:我要招賢,你詹希原這廝要閉門,塞我賢路!遂下令斬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宮誰設計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翻開故宮的興衰史,就能查閱到紫禁城裡少古樹原來跟清代的一次農民起義有關。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莊(今大興縣宋家莊)人林清率領義軍沖向東、西華門。東路義軍受阻失利,西路義軍攻入西華門,殺到隆宗門,門已關閉,義軍見宮牆兩邊樹木參天,便爬上大樹,奮勇翻牆,並砍折樹枝,准備火攻隆宗門……三大殿院內不植樹,有人說是怕隱蔽於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這種說明乍聽似乎有理,實不盡然——故宮養心殿、御花園中古松蒼柏高大茂密,怎麼解釋?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採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的確,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三大殿院內不種樹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游覽中,我們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徹底解開這一名勝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