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位大佬知道這圖片是什麼設計風格
如果說你這個圖來片是用Ps做出來自的話就沒有什麼設計風格一說,如果說你是用AI設計出來的就是矢量圖,放大縮小永不失真。再加上本身你這個提問就有一定的瑕疵,如果硬是要把這種圖片歸類於一種設計風格的話只能說有點像圖形歸納與構成類:以點、線、面的幾何形體及色塊作為主要視覺元素。建議你去下載一款「花瓣」的手機軟體APP免費的,裡面全是設計師的作品,有海量的設計圖片,比如UI、UX設計,平面設計風格、立體風格等等,會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B. 求商業綜合體建築外立面風格分類和相關的圖片
商業圖片、傳媒圖片的使用,都需要擁有正版授權。
以下網站提供了商業回版權圖片的下載和答銷售,供您參考
1,華蓋創意,中外合資,圖片搜索方便,圖片挺不錯,就是賊貴。一般廣告用途是2000多元一張
2,全景圖片,國內企業,代理國外品牌,圖片質量中、高端。價格貴
3,360圖庫,國內企業,代理國外品牌,圖片質量中、高端,價格也相對前3家便宜不少,圖片搜索相對一般,不過他們有專門的客服提供找圖服務,給設計師節省不少時間。
C. 西方近現代建築有哪些流派其建築居哪些風格希望能有圖片說明!!!!!
1、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體現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壯,高度約為底徑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沒有柱礎。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4,柱距約為底徑的1.2~1.5倍。
愛奧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長,高度約為底徑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帶形。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5,柱距約為底徑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頭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外,其他同愛奧尼柱式。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樣也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但畢竟還處在萌芽和胚胎的時期,它們的類型還少,形制很簡單,結構比較幼稚,這是因為它的藝術的完美所致。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
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在他們看來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廟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廟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廟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3、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5、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6、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7、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8、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9、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
10、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11、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12、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3、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D. 中西方古今全部建築風格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築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築風格、別墅建築風格、寫字樓建築風格、商業建築風格、宗教建築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築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 古希臘建築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 古羅馬建築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築風格正是歐洲建築藝術的重要淵源
(3) 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築盛行
(4)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築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5)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徵。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徵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並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 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 後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後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
4.按建築方式來分
(1) 哥特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 巴洛克建築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 洛可可建築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 木條式建築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 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並圍繞建築營造園林景觀。
(6) 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築,它更多的來餘人的想像,力求擺脫對建築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築風格。
E. 需要一些唯美的國外建築圖片,各種風格均可.
巴塞羅那巴特羅公寓
望採納啊~
F. 世界上十大著名的建築(帶圖片)
克里姆林宮和紅場
不提及克里姆林宮,無從談論俄羅斯的歷史。克里姆林宮是歷代俄羅斯的皇宮,追溯克里姆林宮的歷史,最初是1156年在莫斯科河左岸修建的木結構城堡。1367年為了防禦蒙古人的襲擊,又建造起石壁石塔的城塞。
15世紀後期,被稱為雷帝的伊萬四世招集了義大利、俄羅斯最有名的建築家增修和擴建,使皇宮逐漸形成了今日可見的、顯示權力的豪華和壯觀。傑內古城
被世人美喻為「尼日河谷的寶石」的傑內古城,坐落在尼日河與巴尼河交匯處,在14~16世紀末被摩洛哥軍征服前,這里是西非最為美麗的商業城。尤其值得誇耀的是古城中央的那座高11米、周長56米,用椰樹木為骨架,用粘土建造造型奇特的清真寺。該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裝飾效果,這是 1907m1909年按15世紀蘇丹建築風格重建的。
重建的清真寺被視為非洲建築史上的一大傑作,也是西非伊斯蘭教的象徵,不過只有伊斯蘭教徒才能入內。壯美的清真寺建築,每周一的大集市以及女人鮮艷奪目的服飾是傑內古城的魅力所在。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
傳說12世紀衣索比亞第七代國王拉利貝拉夢中得神諭:「在衣索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並要求用一整塊岩石建造教堂」。於是拉利貝拉按照神諭在衣索比亞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動用2萬人工,花了24年的時間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們將這里稱為拉利貝拉。
從此,拉利貝拉成為衣索比亞人的聖地。至今,每年1月7日衣索比亞聖誕節,信徒們都將匯集於此。
貝南阿波美王宮
貝南南部的阿波美城曾是西非海岸以販賣奴隸而繁榮一時的達荷美王國的首都。這個地區在歷史上與「象牙海岸」、「黃金海岸」相並列被稱為「奴隸海岸」。阿波美王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1979年被認定為世界遺產,位於諾曼底地區一個小島上的教堂,高出海面150米。退潮時小島則變成與陸地相連的山丘。教堂的誕生有段神奇的傳說。8世紀初主教歐勃爾按照夢中大天使米歇爾的授意在山丘上修建了這所教堂。
奇特的是完工後不久山丘被海水淹沒從而形成了今日可見的海中浮島。11世紀起對教堂進行擴建,足見逐漸新添了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等風格各異的建築。
挪威卑爾根
卑爾根市位於挪威西海岸,那裡不僅是著名的古建築集中地,也是漢薩同盟海外行商的惟一例證,還是城市發展初始階段和北歐木建築的寶貴遺跡。卑爾根市是挪威第二大港灣城市。1070年挪威王在此建都。
斯凱利格-邁克爾島
1996 年認定為世界遺產,斯凱利格.邁克爾修道院在愛爾蘭西南部12海里外的一座僅0.18平方公里的遠海孤島上。建於公元7世紀,為歐洲現存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是反映基督教初期時代的建築風格的重要史跡。房屋形如蜂窩,沿凸凹不平的岩地而建,沒有絲毫的修飾痕跡,惟有十字架顯示著這是基督教建築。
從出土文物和菜地遺跡略可了解當時修道士們在這絕海島上艱辛的生活狀況。由於孤島與陸地隔絕的緣故,修道院鮮有人造訪,故而至今保存著原始狀態。此外,島上又是野鳥棲生的樂園。
埃夫伯里巨石遺址
英格蘭南部索爾滋伯里平原上的這座環形排列的巨石遺址直徑約為100米。據考證是新石器時代的建造物,有5000年的歷史。四層同心圓的石圈中央的祭奠石和旁邊被稱為腳跟(Hee1-stone)石的玄武石,在每年夏至這一天,兩個石頭與地平線彼岸升起的太陽連成一線這個建造物的目的是什麼還存有眾多的猜測:亦或是崇拜太陽的神殿、亦或是天文台、亦或是與宇宙聯系的通信點等等,至今仍是個千古之謎。
多瑙河及布達城堡區
1987年認定為世界遺產,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被多瑙河分為東西兩岸。13世紀起匈牙利帝國在西岸布達建造王宮,西岸從此而輝煌起來。布達市內哥德式建築與巴洛克式建築點綴在窄道兩旁。東岸佩斯則逐漸形成商業、學術與市民文化的中心地。
葉門希巴姆老城
1982年被認定為世界遺產,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中央拔地而起的一片高層建築群給人一種海市蜃樓般不可思議的感覺。那簡練的外觀,雷同的造型不由讓人聯想到紐約的摩天大樓。這些用土坯為建材的建築群高達30米,在中世紀來說的確堪稱高層建築。
中國 拉薩布達拉宮
1994年被認定為世界遺產,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區分布有許多佛教寺廟、宮殿。從7世紀起,歷代活佛都居住在此。拉薩成為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
拉薩西北部的紅山上聳立有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宮殿依山而立,直至山頂。這座雄偉的宮殿初建於7世紀,是西藏吐蕃王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所建造的9層共1000個房間的宮殿,命名為布達拉宮。
G. 歐洲中世紀的設計四種設計風格
(一)巴西里卡式(1)平面圖是長方形;(2)山字形木質屋頂;(3)它的主要部分是三個或五個長廊組成的空間,每個長廊用柱子隔開,中間的長廊比周圍的寬而高,並有水平窗戶照明。(4)祭壇在東,出口在西。(二)拜占庭式拜占廷原本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市,公元330年,羅馬皇帝遷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從此拜占廷美術進入極為繁榮的時期。拜占廷教堂建築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廣闊更通透。(1) 縱向的長方形中廳+連續的圓形穹頂(2) 裝飾著大量的馬賽克鑲嵌畫重點介紹聖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土爾其伊斯坦布爾)是拜占廷藝術中最輝煌的成就。分別從結構、採光和裝飾三個角度講解聖索菲亞教堂是如何營造宗教氛圍。特點一、結構的比例之美,中廳之上一個巨大的象徵著天國的穹頂,(直徑33米)把空間變得非常開闊通透,創造了當時最大的跨度,但是開闊的中廳沒有一根柱子頂天立地,阻隔視線,中央穹頂之下,中廳的兩端又是兩個半圓穹頂,在半個穹頂之下又造了三個小一些的穹頂,是一個連續穹頂結構。因此,它具有一種精妙的比例之美。特點二、空間的流動與滲透還要歸功於聖索菲亞教堂的採光設置。在中央穹頂靠近支撐點的高度上開了一圈窗戶,一共有40個,這些窗戶使天光從人們的頭頂傾瀉下來,彷彿是光的瀑布,而巨大穹頂與牆連接的部分卻被輝煌的天光模糊了,彷彿這圓頂沒有支撐,別無依傍,雲彩一樣漂浮在人們頭上(人們所嚮往的天國)——又是不可思議的匠心,神聖的智慧!而數量繁多的穹頂結構也為窗戶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南北兩面半圓形牆面有兩排窗戶,底下有7個,上面有5個,而東西兩端的半個穹頂和套在他們裡面的三個小穹頂上都開了5個窗戶,它們和中央圓頂的光線交相輝映,讓幽深的教堂內部充滿了夢幻般的氣氛,讓人倘恍沉迷,不知今夕何夕。特點三、教堂內部,圓頂和壁面上裝飾著大量彩色馬賽克鑲嵌畫。(馬賽克鑲嵌畫也是拜占廷建築的特色,全世界精美的鑲嵌畫都在拜占廷內)。早年,圓頂穹窿鍍滿了純金,當陽光從穹窿的天窗射進,整個大廳陽光燦爛金碧輝煌,神秘豪華的氣氛顯得更為強烈。走到圓頂下寬敞的空間,使人們產生身在天界的幻覺。當時的歷史學家普羅科匹斯曾描述走進教堂時的印象:「人們覺得自己好象來到一個百花盛開的花園,欣賞著紫、綠、紅和閃著白光的絢麗花朵。一個人到這里祈禱時,立即就會相信這不是人力,也不是藝術,而是上帝的恩惠造成的奇跡。他的心飛向上帝,飄飄盪盪,覺的離上帝不遠了……」這是一種身在天國的感覺,是一種榮耀、一種幸福。十五世紀土爾其人滅亡了拜占廷帝國後,侵佔了教堂,將其改為清真寺。他們在教堂外蓋了四個尖尖的高塔,增添了整個建築的秀麗之氣。(3)(中後期)縱向的長方形轉變為希臘十字平面(等臂十字架)在外觀上五個穹頂呈現一簇。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這種帶若干個圓頂的幾乎成了拜占廷全帝國的標准教堂形制,並發展出無數的變體。拜占廷建築對伊斯蘭教建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穹頂成為教堂體形構圖的重要因素。若干教堂圖片展示(三)羅馬式教堂(11-12世紀)1、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簡單介紹)2、 羅馬式教堂建築的特點:(1) 建築結構:羅馬式建築風格繼承了古羅馬建築券拱結構,構成筒形或隧道性的拱頂和肋狀拱頂。(2) 外部造型:教堂牆壁厚實堅固、只開很小的窗,而且離地面很高,門與窗採用半圓的券拱結構。高聳的塔樓(塔是羅馬式建築的標志)平面布局為拉丁十字,兩廳交叉處一般還有高大的穹隆頂。(3) 內部裝飾:有大量的浮雕(宗教內容)作裝飾教堂欣賞,感受羅馬式教堂的外部造型以及內部宗教氣氛:比薩大教堂(構圖手法、裝飾)(法國)聖佛伊教堂 最早的羅馬式教堂總結:羅馬式教堂具有濃厚的宗教肅穆感和壓迫感。教堂內部光線幽暗,門廊和柱頭裝飾雕刻的宗教內容更加強了陰郁和神秘的氣氛(四)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是基督教全盛期的產物,可說是教堂藝術的登峰造極。「哥特式教堂」名稱的由來哥特式建築是在羅馬式建築的基礎發展起來的,由於筒狀拱頂結構使得教堂顯得凝重而單調,歐洲建築師為了創造更寬闊、更高、更明亮的內部空間,在結構上進行了革新,教堂在高度、內部空間和採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結構:肋拱+尖狀拱+飛券由於結構上的改進,致使教堂內部空間發生變化。中殿越來越高。人們的視線被引向天空。這些結構本身又具有一種和諧的美,無須採用任何裝飾雕刻,結構本身就是裝飾。內部裝飾:大量地使用彩色玻璃窗作裝飾。浮雕少,而且從牆壁中走出。彩色玻璃是一種半透明的繪畫,陽光從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上透射進來,是室內的空間處於一種開放和封閉之間。它使室內的光線朦朧又絢麗多彩。使教堂更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氣氛。玻璃窗的顏色以藍色和紅色為主,陽光穿透玻璃窗兩種顏色交融成紫色光,紫色是上帝的顏色,他高貴、神秘、憂郁,當教堂被這光籠罩時,人們會感覺上帝降臨了,上帝無所不在。就像神學家所說的,「上帝沒有形象,他無限大,也無限小,無限美好。他能充盈整個宇宙,也能充滿一滴露水、一個針孔」。「當一個人站在巨大的彩色花窗下(體驗),被光線和顏色穿透、溶解,彷彿露之滴與水、塵之落於土、雲之散於天、星之墮於海,一種徹底的回歸與安頓」。外部造型:高、尖、直高、尖、直使哥特式建築具有很強的向上動勢,並引導人的心靈飛向天國,體現棄絕塵寰的宗教情緒。
H. 世界上的建築很多,也有不同的風格、格式。舉例一下有哪種風格的建築,需要圖片!
建築風格主要類別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築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築風格、別墅建築風格、寫字樓建築風格、商業建築風格、宗教建築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築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古希臘建築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羅馬建築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築風格正是歐洲建築藝術的重要淵源
(3)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築盛行
(4)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築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5)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徵。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徵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並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後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後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
4.按建築方式來分
(1)哥特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巴洛克建築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築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木條式建築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並圍繞建築營造園林景觀。
(6)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築,它更多的來餘人的想像,力求擺脫對建築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築風格。
當今中國建築風格分類解析
1.歐陸風格
「粉紅色外牆,白色線條,通花欄桿,外飄窗檯,綠色玻璃窗」,這種所謂歐陸風格的建築類型,主要以粘貼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符號為特徵,反映在建築外形上,較多的出現山花尖頂、飾花柱式、寶瓶或通花欄桿、石膏線腳飾窗等處理,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悶的暗粉色及灰色線腳相結合,另外,這一類建築繼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徵,結合裙樓、標准層及頂層、女兒牆加以不同的裝飾處理。
2.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線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目前國內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3.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4.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5.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義務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6.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你所需要的深受群眾喜愛的圖片就不要找了。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不同,各種風格的代表作也不是一個兩個,要找幾個適合大眾的實在太難。風格的多元化就是不同審美觀所帶來的。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有洛可可式、現代主義派以及解構主義的一些作品。他們的代表作你可以在網上輕易的搜到,都是十分聞名的。而群眾能夠接受的建議你找一些端莊大氣而又不出格的~咱中國老百姓還是比較保守的。以上只是簡介,你要知道的更詳細最好去圖書館查資料。網上的基本沒太專業的東西。一本中國建築史、一本外國建築史,簡略翻翻你就會有答案。
I. 建築設計的風格都有哪些
中國建築風格分類有:
1.歐陸風格
「粉紅色外牆,白色線條,通花欄桿,外飄窗檯,綠色玻璃窗」,這種所謂歐陸風格的建築類型,主要以粘貼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符號為特徵,反映在建築外形上,較多的出現山花尖頂、飾花柱式、寶瓶或通花欄桿、石膏線腳飾窗等處理,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悶的暗粉色及灰色線腳相結合,另外,這一類建築繼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徵,結合裙樓、標准層及頂層、女兒牆加以不同的裝飾處理。
2.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線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目前國內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3.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4.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5.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義務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6.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J. 下面的這張圖片的建築風格是怎樣的啊哪個國家的
這典型的地中海風格啊!!唯美的歐式建築!!我的最愛、、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