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教關於木結構古建防雷接地的問題
古建築防雷,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也是中國古人嘲笑現代科學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專中國屬很多古建築多少年都沒事,做了防雷措施反而引起火災。
具體原因是,中國古建築多是木結構(不管是樓還是塔),周圍多有幾百年的高樹,可以在雨天引雷,並且雷電流遠離古建築。而防雷工程,其實應該是引雷工程,在建築物上施工。從而引雷擊在防雷系統上,以致增加了感應電流危害或地線反擊危害。當這危害發生時,由於古建築多是木結構,反而容易起火。
當然,並不是說防雷工程沒用。而是說,在古建築防雷上,不但要考慮直擊雷,也要考慮感應雷,甚至接地反擊問題。由於可能出現的雷電火花,就得考慮下距離(與木結構)的問題了。
也許,就算古高樹沒了,考慮下在旁邊樹根高避雷針,也是個好的辦法哦。
⑵ 古建施工過程中<木結構>木材出材率如何計取
購買的材料數量,在結合實際使用數量,出材率就能出來,或者預算的時候結合市場材料規格和自己所用到的規格也能精確得出出材率
⑶ 木結構建築 古代建築特色
特點:
一、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
二、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
三、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四、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復雜的圍合形式。
(3)古建築木結構施工步驟擴展閱讀:
古代建築風格
1、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
2、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制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
3、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⑷ 保護古建築木結構的重要性
古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保護古建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1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一座古代的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麼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載托靈魂,就是古建築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將古建築的歷史因素進行完整的傳承與表達,便是今天古建築保護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再去欣賞古建築時不應只關注其外在的美學特徵,更應透過古建築的磚牆看到其內在的文化魅力。
1.2古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參觀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築品而自豪。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位於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
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1.3古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採用敞肩拱的形式各闢兩個券洞。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如果當時沒有數學、工程力學、物理學的相當發展,這橋是難以建成的。對於建築史的研究來說,古建築更是直接的實物例證,因為任何一座古建築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所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等。因此,研究中國建築史,古建築是最好的例證。
《威尼斯憲章》說:「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文物建築飽含著過去歲月傳下來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傳統的活的見證⋯⋯。」保護古建築便是保護人民千百年傳統的見證,不保護古建築便是自毀國家歷史文明的見證。
1.4古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如果一個旅遊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遊客的到訪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游覽,為促進城市旅遊事業的發展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務行業等相關部門的迅速發展。由此可見,這些古建築不僅是各市人民休閑、娛樂的場所,更是發展旅遊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1.5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中國的古建築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築史上有著極其豐富而輝煌的成就,在建築布局、材料、施工、藝術裝飾、傳統風格等方面,是幾千年來無數工匠們在長期建築實踐中多積累下來的經驗。這些古代技術成就,對現有的有關專業人員,有著極大的啟迪和示範作用。如中國古建築木結構的構建原理和它獨特的防震方法,對現代結構抗震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⑸ 古建木結構中的榫卯怎麼定位和加工啊
卯榫結構是木構建築的原理,非常穩定,利用材質性狀,將要進行咬合的各木版制部件的兩頭處理成權榫頭和榫眼的形式,彼此相互嵌套,進行固定接合。卯榫大小尺度絲絲人扣,不可失之毫釐。好的卯榫傢具可以使傢具零部件渾然一體,經久耐用。像積慶堂龍吟鳳舞紫檀四面平畫案就可以世代相傳。傢具千萬別弄釘子結構的,釘子將傢具各零部件接合在一起,通常會因傢具使用年限的增長、釘子的反復拔啟、材料熱脹冷縮的變化、釘身氧化與老化等因素影響,造成傢具結構的松動及使用年限的縮短。
⑹ 求解答過程:大木結構是古建築
1、C 2、B 3、A |
⑺ 古建築木結構刷啥油漆
木蠟油啊,清漆,桐油這些都可以啊,不要使用色漿兌過得油漆刷木結構,容易掉色。
⑻ 簡述中國古建築中木結構的三種形式
中國古代木結構大致可分為枱梁式(疊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三種。樑柱間運用榫卯結合,由於榫卯是鉸接,因此這種方式使層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風力等)時,能有一定的可變性與適應性。
木結構按連接方式和截面形狀分為齒連接的原木或方木結構,裂環、齒板或釘連接的板材結構和膠合木結構。
齒連接的原木或方木結構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工地製造的結構。加工簡便,發展最早,應用也最廣。在中國應用最多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8)古建築木結構施工步驟擴展閱讀:
一、歷史沿革
中國是最早應用木結構的國家之一。根據實踐經驗採用梁、柱式的木構架,揚木材受壓和受彎之長,避受拉和受剪之短,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於遼朝(1056年)的山西省應縣木塔(見彩圖),充分體現了結構自重輕、能建造高聳結構的特點。
在木結構的細部製作方面,採用乾燥的木材製作結構,並使結構的關鍵部位外露於空氣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設置礎石,既避免木柱與地面接觸受潮,又防止白蟻順木柱上爬為害結構;在木材表面用較厚的油灰打底,然後油漆,除美化環境外,兼有防腐、防蟲和防火的功能。
中國的木結構建築在唐朝已形成一套嚴整的製作方法,但見諸文獻的是北宋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結構房屋建築的設計、施工、材料以及工料定額的法規。對房屋設計規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即將構件截面分為八種,根據跨度的大小選用。經按材料力學原理核算,當時木構件截面與跨度的關系符合等強度原則,說明中國宋代已能通過比例關系選材,體現出梁抗彎強度的原理。
與梁、柱式的木構架溶為一體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別具一格,並在宮殿和園林建築的亭、台、廊、榭中得到進一步發揚,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結構特點
木結構即建築結構以木結構體系為主。
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