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林業規劃設計業務有哪些
規劃設計業務方面:
(一)、在有關司局的指導下,承擔編制全國性、流域性、跨地區的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產業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公署建設規劃,全國山區、沙區及林業綜合開發規劃及有關專題調研、論證,並負責規劃實施的檢查和技術管理工作。
(二)、承擔國家大中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林建設工程、商品林建設工程等的規劃設計、工程監理、質量檢查、竣工驗收及效益評估工作。
(三)、承擔外資貸款、援款、中外合資林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及營造林部分)的建議書、可研報告編制並負責項目技術咨詢及技術管理工作。
(四)、承擔報局審批的林業工程建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和營造林工程部分)的咨詢評估工作。
(五)、組織編制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林業測繪、林業工程咨詢等方面的技術標准、規程、規范、定額。
(六)、承擔局山區綜合開發處的工作。
(1)森林建築設計擴展閱讀: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等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和丁級。甲級資質分為甲A級、甲B級兩個檔次。資質證書由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核發,並加蓋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印章。
持有甲、乙、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的單位,應當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事業單位(國有森工企業林業局內設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除外)。國有森工企業林業局內設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持證單位,僅限於本企業施業區范圍內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持有丁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證書的單位,只能在所在單位或者所在縣內承擔營造林設計與驗收、採伐作業設計與驗收、簡易經營方案編制等直接為林農或者基層林業單位服務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 甲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不少於10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30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四)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40人,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8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不少於3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五)近5年內主持或者獨立承擔下列5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符合甲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條件且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可申請甲A級資質,其他的只能申請甲B級資質: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不少於20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50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80人。
( 四)近5年內主持或者獨立承擔第七條第
(五)款規定的7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應不少於5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1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四)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15人,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8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不少於3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五)近5年內主持或獨立承擔下列5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注冊資金不低於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二)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0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且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3年以上的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5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丁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有專業技術職稱或者林業(學)相近專業學歷,並從事過林業調查或作業設計工作的人員3人以上。 初次申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的單位,只能從丁級或者丙級資質開始。
㈡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的要求是什麼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等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和丁級。甲級資質分為甲A級、甲B級兩個檔次。資質證書由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核發,並加蓋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印章。需要辦理林業資質,需要林業職稱的。
第十條 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注冊資金不低於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二)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0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且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3年以上的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5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規劃設計業務方面:
(一)、在有關司局的指導下,承擔編制全國性、流域性、跨地區的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產業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公署建設規劃,全國山區、沙區及林業綜合開發規劃及有關專題調研、論證,並負責規劃實施的檢查和技術管理工作。
(二)、承擔國家大中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林建設工程、商品林建設工程等的規劃設計、工程監理、質量檢查、竣工驗收及效益評估工作。
(三)、承擔外資貸款、援款、中外合資林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及營造林部分)的建議書、可研報告編制並負責項目技術咨詢及技術管理工作。
(四)、承擔報局審批的林業工程建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和營造林工程部分)的咨詢評估工作。
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應不少於5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1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四)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15人,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8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不少於3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五)近5年內主持或獨立承擔下列5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1.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
2.省級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檢查驗收;
3.森林分類區劃界定;
4.林業數表編制;
5.野生動物或者野生植物調查監測;
6.濕地資源或者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調查監測;
7.佔用徵收林地可行性報告編制;
8.國家或者省級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編制;
㈢ 森林公園設計規劃要點是什麼
森林公園專項規劃
1.森林公園景觀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其用地多為自然的山峰、山谷、林地、水面,是在一定的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採用特殊的營林措施和園林藝術手法,突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和自然景觀。因此,在進行森林公園的景觀規劃時,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林木植被資源,對現有林木進行合理地改造和藝術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適應森林遊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觀。如果忽視這點,在森林公園中大興土木,加入過多的人工因素,則會使森林公園喪失其自然、野趣的特徵與優勢。
在森林公園景觀系統規劃中,應注意林道及林緣、林中空地、林分季相和透景線、眺望點等幾個方面的規劃設計。
2.森林公園游覽系統規劃
在森林公園內組織開展的各種遊憩活動項目應與城市公園有所不同,應結合森林公園的基本景觀特點開展森林野營、野餐、森林浴等在城市公園中無法開展的項目,滿足城鎮居民嚮往自然的遊憩需求。依據森林公園中遊憩活動項目的不同可分為:典型性森林遊憩項目,如森林野營、野餐、森林浴、林中騎馬、徒步野遊、自然採集、綠色夏令營、自然科普教育、釣魚、野生動物觀賞、森林風景欣賞等;一般性森林遊憩項目,如劃船、游泳、自行車越野、爬山、兒童游戲、安靜休息等。
開展各種森林遊憩活動對森林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不適當的建設項目、不合理的遊人密度會對森林遊憩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在游覽系統規劃中必須預測出各項遊憩活動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影響程度,從而在規劃中採用相應的方法,在經營管理上制定不同的措施。
3.森林公園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除與主要客源地建立便捷的外部交通聯系外,其內部道路交通必須滿足森林旅遊、護林防火、環境保護,以及森林公園職工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森林公園的道路交通系統規劃中,應注意游覽道路的選線、走向和引導作用,根據遊客的游興規律,組織游覽程序,形成起、承、轉、合的序列布局。應結合森林公園的具體環境特點,開發獨具情調和特色的交通工具。
森林公園內應盡量避免有地方交通公路通過。必須通過時,應在公路兩側設置30-50m寬的防護林帶。面積大的森林公園應設有汽車道、自行車道、騎馬道及游步道,按其使用性質可將森林公園內的道路分為主幹道、次路、游步道三種。一般道路應佔全園面積的20/0~3%,在遊人活動密集區可佔50%~lO%o.
(1)主幹道。是森林公園與國家或地方公路之間的連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園內的環行主道。其寬度為5~7m,縱坡不得大於9%,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得小於30m.
(2)次路。是森林公園內通往各功能區、景區的道路。寬度為3~5m,縱坡不得大於13%,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得小於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園內通往景點、景物供遊人步行游覽觀光的道路,應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設置。寬度為1~3m,縱坡宜小於18%.
4.森林公園旅遊服務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旅遊服務系統主要包括餐飲、住宿、購物、醫療、導游標志等。休憩、服務性建築的位置、朝向、高度、體量等應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統一協調。建築高度應服從景觀需要,一般以不越過林木高度為宜,休憩服務性建築用地不應超過森林公園陸地面積的2%.賓館、飯店,休、療養院,游樂場等大型永久性建築,必須建立在游覽觀光區的外圍地帶,不得破壞、影響景觀。
(1)餐飲。餐飲建築設計應符合JCJ64-1989《飲食建築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2)住宿。應根據旅客規模及森林旅遊業的發展,合理確定旅遊床位數。旅遊床位建設標准宜符合下列要求:高檔28~30平方米/床;低檔8~12平方米/床。森林公園中的住宿設施,除建設永久性的賓館、飯店外,應注重開發森林野營、帳篷等臨時性住宿設施,做到永久性與季節性相結合,突出森林遊憩的特色。
(3)購物。購物建築應以臨時性、季節性為主,其建築風格、體量、色彩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應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品。
(4)醫療。森林公園中應按景區建立醫療保健設施,以便對遊客中的傷病人員及時救護。醫療保健建築應與環境協調統一。
(5)導游標志。森林公園的境界、景區、景點、出人口等地應設置明顯的導游標志。導游標志的色彩、形式應根據設置地點的環境、提示內容進行設計。
5.森林公園保護工程規劃
(1)森林公園火災的防護。開展森林遊憩活動,對森林植被最大的潛在威脅是森林火災,遊人吸煙和野炊所引起的森林火災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森林火災會毀滅森林內的動、植物,火災後的木灰有時會沖入河流使大批魚群死亡,森林火災還會使遊憩設施受損、遊客受到傷害。
森林公園火災的防護措施及方法有:
1)在規劃設計時,對於森林火災發生可能性大的遊憩項目,如野營、野炊等,應盡可能選擇在林火危險度小的區域。林火危險度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林木組成及特性、郁閉度、林齡、地形、海拔、氣候條件等因素。
2)對於野營、野餐等活動應有指定地點並相對集中,避免遊人任意點火而對森林造成危害。同時,對野營、野餐活動的季節應進行控制,避免在最易引起火災的千旱季節進行。
3)在野營區、野餐區和遊人密集的地區,應開設防火線或營建防火林帶。防火線的寬度不應小於樹高1.5倍。但從森林公園的景觀要求來看,營建防火林帶更為理想。防火帶應設在山脊或在野營地、野餐地的道路周圍。林分以多層緊密結構為好,防火林帶應與當地防火季的主導風向垂直。
4)森林公園中的防火林帶應盡量與園路結合,可以保護主要游覽區不受鄰近區域火災的影響。同時,方便的道路系統也為迅速撲滅林火提供保障。
5)在森林公園規劃和建設中,應建立相應的救火設施和系統。除建立防火林帶、道路系統外,還應增設防火通信設施,加強防火、救火組織和消防器材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強對遊人和職工的管理教育,加強防火宣傳,嚴格措施,防患於未然。
(2)森林公園病蟲害防護。防止森林病蟲害的發生,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長,給遊人一個優美的森林環境是森林公園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方法如下。
1)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營造針闊混交林是保持生態平衡和控制森林病蟲害的基本措施,更為重要的是實現抗病育種。
2)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根據不同的森林類型、生態結構狀況,適時地採用營林措施。及時修枝,撫育,間伐,林地施肥,招引益鳥、益獸等,可長期保持森林的最佳環境生態。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敵防治害蟲,通過一系列生物控制手段,打破原來害蟲與天敵之間形成的數量平衡關系,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相對平衡。
4)物理、化學防治。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而化學防治只是急救手段。近幾年來,高效、低毒、殘效期長、內吸性和滲透性強的殺菌劑、煙劑、油劑及超低量噴霧防治技術有所進步。
6.森林公園基礎設施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內的水、電、通信、燃氣等布置,不得破壞、影響景觀,同時應符合安全、衛生、節約和便於維修的要求。電氣、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設施應設在隱蔽的地帶。森林公園的基礎設施工程應盡量與附近城鎮聯網,如經論證確有困難,可部分聯網或自成體系,並為今後聯網創造條件。
(1)給、排水。森林公園給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產用水、造景用水和消防用水。給水方式可採用集中管網給水,也可利用管線自流引水,或採用機井給水。給水水源可採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源水質要求良好,應符合GB5749-200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水源地應位於居住區和污染源的上游。排水工程必須滿足生活污水、生產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排水方式一般可採用明渠排放,有條件的應採用暗管渠排放。生產、生活污水必須經過處理後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體或窪地。給、排水工程設計包括確定水源,確定給、排水方式,布設給、排水管網等。
(2)供電。森林公園的供電工程,應根據電源條件、用電負荷、供電方式,本著節約能源、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原則設計,做到安全適用,維護方便。供電電源應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現有電源,在無法利用現有電源時,可考慮利用水利或風力自備電源。供電線路鋪設一般不用架空線路,必須採用時盡量沿路布設,避開中心景區和主要景點。供電工程設計內容包括用電負荷計算、供電等級、電源、供電方式確定、變(配)電所設置、供電線路布設等。
(3)供熱。森林公園的供熱工程,應貫徹節約保護環境、節省投資、經濟合理的原則。熱源選擇應首先考慮利用余熱,供熱方式以區域集中供熱為主。集中供熱產生的廢渣、廢水、煙塵應按「三廢」排放標准進行處理和排放。供熱工程設計為熱負荷計算、供熱方案確定、鍋爐房主要參數確定等。
(4)通信。通信包括電信和郵政兩部分。森林公園的通信工程應根據其經營布局、用戶量、開發建設和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統籌規劃,組成完整的通信網路。電信工程應以有線為主,有線與無線相結合。郵政網點的規劃應方便職工生活,滿足遊客要求,便於郵遞傳送。通信工程設計內容包括方案選定、通信方式確定、線路選定、設施設備選型等。
㈣ 有位建築設計師為了使別墅與森林融合在一起,特意在森林裡建造的只有衛生間不是玻璃外,其餘都是玻璃的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
[轉載]范斯沃斯住宅是1945年密斯版為單身女醫生范斯沃斯設計的度假別權墅,密斯在這幢建築整體的設計中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空間中的實體,這使得范斯沃斯的起居生活非常不方便,四面透明,只有衛生間是相對私密的。這樣透明的房子叫獨身的女業主確感不便,而造價比原計劃超出了85%,所以在幾年友好或者說親密無間的合作之後,當范斯沃斯住宅由夢想、圖紙、模型,變成可視可感的完整建築作品,范思沃斯大夫一紙訴狀把密斯告上法庭。理由多多:結構不合理造成浪費,缺乏私密性,違反消防規范,不符合規劃要求,嚴重超出預算,給業主帶來經濟困難等等。雖然最終密斯勝訴,但是范斯沃斯也最終無法忍受而搬出,將住宅出售給別人,現在的范斯沃斯住宅是一個博物館。
㈤ 碧桂園森林城市的建築設計者是哪位綠化設計挺好的
國外哪個項目比較值得投資聽說有一個碧桂園森林城市碧桂園森林城市匯聚全球領先專的智慧生態城市理念與屬科技,並傾注其過去20餘年在中國身體力行參與新城建設、300多座城池的實戰經驗,使碧桂園森林城市成為推動新馬經貿合作深化、東盟自貿區進程加速的重要引擎,進而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里程碑項目。森林城市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提出「借勢新加坡、反哺新加坡」的策略考量。首先,產業定位與新加坡實現銜接互補,在教育、醫療、養老、金融和製造業領域承接新加坡部分產業鏈條的外溢與轉移;其次,針對目前新加坡房地產市場降溫、投資開發腳步放緩的現狀,森林城市稀缺的區位優勢,對投資者來說,將會是下一個投資聚焦的熱點。
㈥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包含哪些項目類型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項目類型包括: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濕地資源、荒漠化土地、草原修復和保護等調查監測和評價、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編制、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實施方案編制、林業專項核查和資源認定。林業作業設計調查、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林業數表編制等等。
㈦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是指運用景觀生態學、生態經濟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徵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的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也就是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利用的空間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
景觀規劃是在一個相對宏觀尺度上,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 Steiner and Osterman,1988; Sedon,1986; Langevelde,1994) 。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價值。景觀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居住在自然系統中,或利用系統中的資源的人們找到一種最適宜的途徑( McHarg,1969) ,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它是一種物質空間規劃,它有別於其他三大規劃流派( 包括社會、公共政策和經濟規劃) 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間特徵。景觀規劃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實現可持續性的景觀或生態系統。既然景觀是個生態系統,那麼,一個好的或是可持續的景觀規劃,必須是一個基於生態學理論和知識的規劃( Sedon,1986; Leita and Ahern,2002) 。生態學與景觀規劃有許多共同關心的問題,如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但生態學更關心分析問題,而景觀規劃則更關心解決問題。兩者的結合是景觀規劃走向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景觀規劃涉及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兩方面,其焦點在於景觀空間組織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並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它尤其強調景觀格局與水平運動和流的關系( Forman andGodron,1986; Risser,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 。景觀生態學與規劃的結合被認為是走向可持續規劃最令人激動的途徑,也是在一個可操作界面上實現人地關系和諧的最合適的途徑,已引起全球科學家和景觀規劃師們的極大關注( Cook and van Lier,1994; For-man,1995; Botequilha and Ahern,2002) 。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是實施森林恢復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經營中是個較新的名詞。以往對森林的各種功能價值和生境的考慮一般都限於林分或經營單位,而很少考慮景觀特徵。近年來逐漸重視到景觀特徵對實現多種經營目標的意義,提出在林分和景觀兩個水平進行規劃。全面考慮景觀因素對於制訂正確的管理計劃以保證森林景觀內正常的生態功能非常重要( Forman,1990) 。因為人類對森林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僅僅設立保護區不足以甚至不可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維持所有森林的發育階段和所有的森林類型;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必須有景觀的觀念,以協調不同物種的生境需求和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徵; 森林經營規劃還必須處理空間動態和時間動態的關系( 劉茂松等,2004) 。
森林景觀規劃是在分析森林景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根據景觀規劃原則和森林景觀管理、恢復、利用和建設的方針和目標,確定規劃的景觀要素及森林景觀最佳組成結構,確定森林景觀空間結構和森林景觀理想格局的時空分析和計劃工作。森林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作為一種規劃工具也被定義為系統地縮短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的林地數量的減少,縮小原始沒有受到影響的森林景觀和目前實施管理的景觀之間的差距。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包括多目標和多時空模式。森林景觀規劃存在不同的尺度,無論哪一個尺度,都存在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森林的空間結構決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經營活動( 如採伐) 影響森林的空間結構,從而影響森林功能的發揮( 湯孟平,2003) 。因此,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是森林景觀規劃的基礎,對科學經營森林有重要意義。
森林景觀規劃是一種處理方式,用以優化在森林利用過程中所得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使三者協調平衡( 楊青,1994) 。其目的是通過對森林景觀組成要素和森林景觀結構成分的合理組織和配置,保持、恢復和建設森林景觀的結構,維護森林景觀的健康和穩定性,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郭晉平,2001) 。森林景觀規劃同時考慮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既反映生態原理的客觀要求,又體現社會需求對森林經營的生態過程的影響,可進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綜合評價,為森林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楊學軍,姜志林,1997) 。
我國的森林經營規劃設計一直是一種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經營思想,在採伐設計上只是簡單遵循某些原則,如生長量大於採伐量、採伐強度限制、禁止皆伐等等,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經營保護,更缺乏在森林景觀尺度上從景觀的生態結構、功能、過程來研究採伐配置問題。對森林不僅要在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尺度上開展研究,更需要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從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角度在景觀尺度上來研究其結構、功能和變化,這種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經營思想對於我國天然林的保護經營有重要意義( 郭旭東等,1999) 。
天然林資源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體,東北天然林區是我國重要的林區,所以,從生態採伐的角度,從景觀水平上探討森林結構合理配置,指導天然林經營,對維持整個區域景觀功能過程平衡,增強區域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景觀資源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