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建築設計與結構設計的協調統一的論文提綱怎麼寫
提綱: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內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容段,並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一般情況下建築物必須滿足三個要求
(1)堅固性。所蓋的房屋在使用期間決不能倒塌或破壞,能抗禦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的襲擊,即要求堅固。
(2)適用性。建築房屋是為了一定的目的,它要能滿足人類的使用要求,即要求適用。
(3)美觀性。房屋在滿足功能性和安全性之後,還應該注重它的藝術性
,即要求美觀。
以上三點也被稱為建築的三要素。為了達到房屋「堅固、適用、美觀」的要求,需要建築、結構、設備各工種設計人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務。而結構設計的合理性直接關繫到建築物是否堅固、適用、美觀。然而結構設計還直接關繫到造價問題,即建築的經濟性。所以,結構設計能與建築設計協調統一尤為重要。
⑵ 淺析如何做好施工圖設計中各專業的協調配合
摘要:雖然建築行業的發展使各類建築的綜合功能得到大幅提升,但也存在著各專業人回員互不溝通答,閉門造車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影響著設計成果的質量和水平,也威脅著項目的整體性和安全性。本文在對現存問題進行簡單介紹的基礎上,主要以建築和結構專業的協調配合為例,對如何做好施工圖設計工作中不同專業的協調配合工作進行了分析與討論。(剩餘3284字)
⑶ 建築電氣的設計與建築設計間是怎樣的協調關系
建築電氣偏重於電氣設計,專業性質更強。建築設計包含內容比較廣泛。
⑷ 請問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方向)畢業,從事建築設計和消防設備施工協調工作,可以考消防工程師嗎
消防工抄程師的報考條件要襲求包括以下幾點:
1、學歷:要求大專及其以上學歷
2、專業:任何專業都可以報考,但是專業分為三種類型,您的專業是非相關專業,相對來說會有更多的年限要求
3、年限:分為工作年限和相關工作經驗年限,不同的學歷和專業分別對應不同的年限,具體對照表格如下
您從事的建築設計和消防設備施工協調工作可以算作相關工作經驗,並且符合學歷和年限要求就完全可以報考,如果不放心那麼今年的報名公告正在發布,您可以聯系當地的人事考試網進行詳細咨詢
⑸ 如何提高建築室內設計的協調性
回歸古典與回歸自然的風尚,在這「凈化裝飾」的年代,被許多人所接受和追求,在20世紀回末幾乎成了世界性的潮答流。作為設計者,面對這種現象,首要的是要保持清醒而冷靜的頭腦,然後再去認真分析古典與自然的關系,並定位於現代,將共融人今日的時空之中,這時作出的設計或許正是「富有時代特色的裝飾與室內風格」。要切記「越是古老的越接近自然;而越是現代的,向樣也越靠近自然」這一造物規律。自然之美是任何藝術大師都無法創造出來的,崇尚自然的裝飾將是永恆的。
裝飾的自然風格與室內設計的貼近自然,已在現代社會統一與融合了。自然材料的紋理、形態、色彩本來就具有非凡的裝飾效果,朴實無華更具有魅力。
⑹ 如何實現建築結構設計與功能設計的協調
一、關於建築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概述我國結構計算理論經歷了經驗估算、容許應力法、破損階段計算、極限狀態計算,到目前普遍採用的概率極限狀態理論等階段。現行的《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准》(GB50068-2001)則採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結構極限狀態設計准則,以使建築結構的設計得以符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的原則。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更科學、更合理,但該法在運算過程中還帶有一定程度近似,只能視作近似概率法,並且僅憑極限狀態設計也很難估算建築物的真正承載力。事實上,建築物是一個空間結構,各種構件以相當復雜的方式共同工作,並非是脫離結構體系的單獨構件。地震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要准確預測建築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參數,目前是很難做到的。而建築物本身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在遭受地震作用後其破壞機理和破壞過程十分復雜。且在結構分析方面,由於未能充分考慮結構的空間作用、非彈性性質、材料時效、阻尼變化等多種因素,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結構工程抗震問題不能完全依賴「計算設計」解決。應立足於工程抗震基本理論及長期工程抗震經驗總結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從「概念設計」的角度著眼於結構的總體地震反應,按照結構的破壞過程,靈活運用抗震設計准則,全面合理地解決結構設計中的基本問題,既注意總體布置上的大原則,又顧及到關鍵部位的細節構造,從根本上提高結構的抗震能力。二、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要求1.選擇有利場地。造成建築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場地條件是其中之一。由於場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別嚴重,而且有些情況僅僅依靠工程措施來彌補是很困難的。因此,選擇工程場址時,應進行詳細勘察,搞清地形、地質情況,挑選對建築抗震有利的地段,盡可能避開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險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員傷亡或較大經濟損失的建築物。對建築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於開闊平坦地帶的堅硬場地土或密實均勻中硬場地土。建造於這類場地上的建築一般不會發生由於地基失效導致的震害,從而可從根本上減輕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指條狀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樑的頂部、高差較大的台地邊緣、非岩質的陡坡、河岸和邊坡的邊緣;就場地土質而言,一般是指軟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斷層破碎帶、暗埋塘浜溝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以及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狀態明顯不均勻的地段。2.採用合理的建築平立面。建築物的動力性能基本上取決於其建築布局和結構布置。建築布局簡單合理,結構布置符合抗震原則,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經驗表明,簡單、規則、對稱的建築抗震能力強,在地震時不易破壞;反之,如果房屋體形不規則,平面上凸出凹進,立面上高低錯落,在地震時容易產生震害。而且,簡單、規則、對稱結構容易准確計算其地震反應,可以保證地震作用具有明確直接的傳遞途徑,容易採取抗震構造措施和進行細部處理。3.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設計應考慮的關鍵問題。按結構材料分類,目前主要應用的結構體系有砌體結構、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混凝土結構等;按結構形式分類,目前常見的有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簡體結構等。結構體系的確定受到抗震設防烈度、建築高度、場地條件以及建築材料、施工條件、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是一個綜合的技術經濟問題,需進行周密考慮確定。抗震規范對建築結構體系主要有以下規定:①結構體系應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②結構體系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線,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體系喪失抗震能力或對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③結構體系應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載力,良好的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④結構體系宜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變形成薄弱部位,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塑性變形集中,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應採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⑤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相近,在結構布置時,應遵循平面布置對稱、立面布置均勻的原則,以避免質心和剛心不重合而造成扭轉振動和產生薄弱層。4.提高結構的延性。結構的延性可定義為結構在承載力無明顯降低的前提下發生非彈性變形的能力。結構的延性反映了結構的變形能力,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關鍵因素之一。結構良好的延性有助於減小地震作用,吸收與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結構倒塌。而結構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取決於構件的破壞形態及其塑化過程,彎曲構件的延性遠遠大於剪切構件,構件彎曲屈服直至破壞所消耗的地震輸入能量,也遠遠高於構件剪切破壞所消耗的能量。因此,結構設計應力求避免構件的剪切破壞,爭取更多的構件實現彎曲破壞。始終遵循「強柱弱梁,強煎弱彎、強節點、弱錨固」原則。構件的破壞和退出工作,使整個結構從一種穩定體系過渡到另外一種穩定體系,致使結構的周期發生變化,以避免地震卓越周期長時間持續作用引起的共振效應。5.確保結構的整體性。結構是由許多構件連接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並通過各個構件的協調工作來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若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喪失了整體性,則結構各構件的抗震能力不能充分發揮,這樣容易使結構成為機動體而倒塌。因此,結構的整體性是保證結構各個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協調工作的重要條件,確保結構的整體性是抗震概念設計的重要內容。為了充分發揮各構件的抗震能力,確保結構的整體性,在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結構應具有連續性。結構的連續性是使結構在地震作用時能夠保持整體的重要手段之一。②保證構件間的可靠連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保證各個構件充分發揮承載力,關鍵的是加強構件間的連接,使之能滿足傳遞地震力時的強度要求和適應地震時大變形的延性要求。③增強房屋的豎向剛度。在設計時,應使結構沿縱、橫2個方向具有足夠的整體豎向剛度,並使房屋基礎具有較強的整體性,以抵抗地震時可能發生的地基不均勻沉降及地面裂隙穿過房屋時所造成的危害。
⑺ 住宅建築該怎樣保證外觀設計和周圍建築環境相協調
首先一定要注意一下選取合理的地理位置。這個會有助於協調周圍的建築環境。
⑻ 建築總平面設計中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處理好與環境協調的問題
住宅間距需要滿足當地規劃要求的日照間距與退縮間距。
規劃設計圖必須清晰表達有關構思意圖,以正確引導建築和其他專業(包括園林專業)的設計。
規劃設計圖要表達與場地周圍市政設施的結合方式。
非採暖地區應利用地形條件,考慮設計自然通風採光的地下停車場。
高差較大的地形可以結合地形條件設計陽光地下室,充分利用地形營造豐富的室內空間。
山地排洪、防滑坡等應該委託專項公司設計。
地下車庫:
(1)在工期許可的情況下:地下車庫應優先設於建築主體之下,不應設獨立地下車庫。
(2)宜盡量避免設置於消防通道下。
住區規劃力求規劃應力求做到人車分流。
合理考慮開發順序:
(1)組團設計要考慮總體與分期圍蔽、分期封閉及分期物業管理。
(2)首期開發要確保配套物業管理用房、設備用房(泵房、電房、鍋爐房等)、垃圾中轉站、公建配套等到位,規劃設計圖必須清楚表達。
規劃設計圖必須考慮小區物業用房的配置,其參考數值如下:
按國家規定:物業用房面積≥全小區建築面積的0.2%。
其中:
(1)服務中心接待大廳面積:≥200平方米;
(2)行政辦公:≥200平方米;
(3)保潔工具房:≥50平方米;
(4)綠化工具房: ≥50平方米(有條件的設小型苗圃);
(5)工程值班用房、物料用房、操作用房;
(6)保安監控中心、消防監控中心、智能化監控管理中心:按規范規定;
(7)庫房;
(8)員工飯堂、員工宿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