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日本傳統建築設計

日本傳統建築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06 02:24:03

㈠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茶室,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在北京亮馬橋附近的皓空間,我們看見了說出這句「讓建築消失」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茶室的真面貌。

我常常好奇,建築是何其神奇的一種存在,千百年來,人住在各種名字各異的建築里,先是遮風避雨,躲避野獸的侵害,然後漸漸發展出越來越高級的居住文化。我們進入一個房子,身體在下意識里就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好或不好,例如空間、結構、材質、空氣的流通和傢具的擺設,更不用說光線對你直觀感受的影響了。不信,你看看下面這張照片:

白晝里,日光自東而西,傳統的門、窗放行它,框定它,切分它,讓它具有形狀,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緩慢變化。因為有了切分和阻隔,因此有了影子,形影相隨,空間就有了生命。

我們講,「登堂入室」。在皓空間,似乎不存在「登」這回事,因為沒有高高的門檻,有的,只是一扇干凈的玻璃門,你靠近,它無聲滑開,然後你就看到了這個:

一片竹林。看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是嗎?還真不是。

這些竹子,都是從日本進口的。在日本,它們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染青竹。在一傢具有95年歷史、祖孫三代都在傳承竹器製作技藝的加工廠,原高十米左右的竹子被精挑細選,然後截取當中最直、最勻稱、成色最好的那一段,進行加工。這些直徑在8~10厘米的竹子要經過自然的烘乾、拉直、晾曬,放入染缸進行染色——對,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叫「染青竹」的緣故,然後,工人們還要在竹子中間填充聚氨酯和進行背切,以保證它們50年都不腐爛。
現在覺得它們不是普通的竹子了是嗎?那就再看一遍。

除了「步道」,竹子四周鋪滿黑色鵝卵石,如果你有意放慢腳步,也許會產生行於水邊的錯覺。至於天花板的手敲銅,它們凹凸不同,漫反射著不同時刻的光線,暗黃、亮青、玄黑,三色足以讓人在平靜中又產生期待。

走過玄關外那一段短短又長長的過渡空間,關上同樣是竹子做的竹屏風,一個更大的空間在你眼前展開了。

單人沙發、雙人沙發、多人沙發,桌子,三張抽象畫,很簡單對不對?對。
但這是很有名的設計師設計的:法國人Christian liaigre,擅長室內設計,按照庸俗成功學的說法,就是很會搞裝修的人。單靠圖片你是看不出來的,但是,為了營造一個客廳的氛圍,沙發的靠背角度據說是精心調試過的,坐在其中的人,既不會感到彼此太遠,也不至於感覺太近。

換一個角度看看,回望出口。左邊有一張不規則的桌子。

桌子是三角形的,與大方桌、大圓桌不同,銳角三角形保證了交流時不一樣的彈性,它既可能當作會議桌,也可以當作餐桌。

看看桌子的紋理。在這樣的桌子上吃飯,手不會打滑,當然,要是飯粒掉到桌子上了,好像也比較麻煩。不過話說回來,桌、椅常常是一個房子里相當重要的傢具,桌椅是否舒服好用,決定了你願意坐下來的時間;而當你真的坐下來的時候,眼前的風景有多美,又決定了你願意凝視的時間。

再來一張不同角度的。按照設計師的說法,這個空間要使人產生移步換景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躲到沙發背後看看——不過就是一兩百平米的面積,看起來卻是寬敞無比,白牆與素色的竹簾和諧共處。

像古代銅鏡一般明亮的烤漆板,材料是一級方程式F1邁凱倫車隊指定工廠生產的產品。其版塊線條本來就抽象,再看看倒影里的抽象畫,更有一種映照之感。

對了,黃色那張大畫,是藝術家理查德·特謝爾創作於2013年的《錯亂秩序》。「錯亂秩序(Chaosmos)」是由詹姆斯·喬伊斯在1939年的小說《芬尼根守靈夜》中創造的混成詞,大概的意思是唯有包容混亂,秩序才能真正存在。但不管怎麼說,抽象畫都不好解釋,你可以看看畫的局部:

湊近了還是挺好看的——只要你靜下心來好好看看。

這兩張小尺幅的畫是是法國藝術家克萊爾·西農的作品,她是1986年生人,200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藝術學校。這兩張畫看起來像版畫,其實是用油墨刷在畫紙上,你看畫的底部,像不像有受到重力牽引的下墜感?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來說說茶室了。然而,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一目瞭然,推開竹簾的門,桌、椅、架、凳、畫、花,如此種種,都已映入眼簾,沒有屏障,沒有通幽,也無需拿了放大鏡似的仔細品鑒。

不過,那樣說好像又不對。與客廳的高挑空間不同,茶室的「地基」被抬高,進入茶室時需要抬腳,這么小小的一個動作,可能會讓人產生微妙的「登堂入室」的感覺;天花板也被壓低,使之更接近日本傳統的茶室,雖然不至於像千利休的茶室那麼狹小低矮,但空間的逼仄,反倒能讓人更清晰地意識到「自我」,並在「忍受」中感受到另一種「和敬清寂」。

最值得一說的,其實就是這些來自浙江安吉竹鄉的竹屏風。在日本,竹屏風被稱為「SUMUSHIKO」,在日本茶室中大量使用,在隈研吾其他的建築作品中也很常見。但區別就在於,日本通常不會做那麼高的竹屏風:4.6米,竹條的寬度和厚度都是4毫米,設計師將竹條和竹條以6毫米的距離進行排列,並固定在膠合竹龍骨上,竹龍骨則通過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進行連接。而單扇竹屏風可以通過軌道懸掛在吊頂上連續成牆,底部則有暗藏的地鎖與地面固定,一旦地鎖開啟,屏風便可以在軌道上任意滑行。

讓我們來看看更多的屏風:

屏風的縫隙切割了光線,但同時又保留了空氣的流通,不啻為一種絕妙的設計。到了夜晚,燈光的介入又使之具有另一番模樣。

在皓空間舉辦的話劇:田沁鑫導演的《青蛇》,茶室與客廳連為一體,光影轉換,變化多端。

茶室之一景。即便空間狹小,也要營造出層次感來。

胡桃木博古架,裡面的茶具均由日本大師設計,其中一把為世界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師黑川雅之的作品,材質為鐵器。

茶室可以飲茶,也可以品香或插花,而規模稍大一點的活動,則需要在展廳進行了。

展廳的入口,白色的簾幕延續東方的意蘊,有一種透光透氣感。

從展廳的盡頭回望入口。這張是很久以前舉辦過的繆曉春的小型展覽,沒有美術館和美術空間的巨大空間,反倒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觀賞一幅畫。

最後一張,安利一下。

我試圖用一種圖示的辦法來展示一個空間、一個建築、一種氣氛,但不得不說明,只有身體的參與,空間的價值才能恰如其分地顯現出來。建議你們親身前往拜訪。
「世界再大,也要有一個地方棲居心靈。」這就是建築。

文/琳琅leanlong(簡書作者)
原文鏈接:http://www.jianshu.com/p/2037e1bf9698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並標注「簡書作者」。

㈡ 日本設計的特點

日本建築的特點

在世界建築發展大潮中,日本建築無疑是令人矚目的。作為經濟、文化、科技三者結合的產物,日本當代建築創造了建築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日本的當代文學、美術、音樂似乎還沒有日本當代建築這樣高的成就。中國建築界一直關注日本建築界的發展動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馬國馨院士的《日本建築論稿》(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築論稿》包括《日本建築文化淺析――吸收與創造》和《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這些很有分量的長篇論文,還有關於丹下健三、黑川紀章及日本女建築師的專題研究,還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館、日本桂離宮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賴特和日本等問題,內容十分豐富,顯示了作者的淵博學識。本書最吸引人的當然是作者對日本建築近現代步伐和新時代新發展的精彩論述。馬國馨認為:日本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的傳統文化,有著固有的獨特的建築觀,同時又存在著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創作方法上,日本存在著多種理論和流派,比如老一輩建築家村野藤吾就始終和現代建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丹下健三則一直致力於日本的的現代建築運動,使之逐漸在日本建築界占統治地位;磯崎新使用的視覺語言,是在世界的文脈中找出他認為適當的語言;黑川紀章則要在東洋的思想中表現現代日本的主題;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簡潔的質感體現了低技――高手工技術。這些建築家各有不同的立場和方法,主要觀點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煉日本的特點,然後用現代的手法來加以實現。其二是追求「無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種曖昧的形式來加以表現。其三是一種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時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風格,又都只是表層的內容。在實際創作中,日本的建築家常常在這些觀點之間搖擺、彷徨,從中努力尋找新的結合點,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本書論述的「日本建築國際化」亦是讀者感興趣的問題。80年代後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經濟」,出現了一時的建築熱潮。國外建築師尤其歐美建築師大量湧入日本建築市場,隨之出現了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築史學家鈴木博之語)。馬國馨在本書中討論了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從世界級大師到後起之秀,從建築設計到室內設計,從歐洲到美國,最引人注目的大師如美國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貝聿銘,英國的福斯特、羅傑斯、斯特林,義大利的皮阿諾、羅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有數的建築活動的中心和熱點。這次浪潮,如鈴木博之認為追求的是一種「同時代性」,即不僅是追求一種異國情調而是和別的國家「現時」同一水準的內容,是日本建築和外國建築的「平起平坐」。馬國馨則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尚沒有完全達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次浪潮將深刻影響到日本建築界。這種外來建築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築文化之間包含著復雜的內容。他們既有彼此在一定時期內共存的一面,也有產生激烈沖突的一面,由此將引起日本建築系統整體結構的變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築界在吸收與創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樣值得中國建築界思考。在西方建築文化佔主流地位的情況下,日本建築界作出了有力的回應,日本建築文化因此成為當代世界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丹下健三、磯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家。而中國,雖經過長期的奮斗,但似乎還未能在國際建壇上起主要作用。整個20世紀,能在世界建築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國建築師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傾向的古典主義大師(這里的「保守」指一種文化態度,沒有貶義)。而力圖創造中國現代建築的建築師,則因為沒能解決世界性的難題而不為國際建壇所關注。追求創新的建築師,有時卻只能落得「勇敢的犧牲」的結局。面對中國建築的現狀,日本建築的發展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參考資料:書名:日本建築論稿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學術叢書)

㈢ 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的作品有哪些

Tiffany東京銀座旗艦店、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中國藝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版三里屯SOHO、東京造型藝術權大學致誠館,還有與westbank西岸集團聯合設計的溫哥華Alberni by Kengo Kuma、東京的竹謐項目。

㈣ 日本有較知名的建築設計師嗎



他是日本當今建築設計界領軍人物

和安藤忠雄睡過同一個房間

和隈研吾同場競技

他是大名鼎鼎的國際建築師妹島和世、

藤本壯介的老師

2013年獲得了建築界的奧斯卡

普利茲克獎

有評論稱

他創造出了

「可以與空氣和風相媲美的輕盈建築」

他就是

伊東豐雄

㈤ 求關於日本建築文化方面的文章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善於吸收和包容外來文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這種思想在建築方面得到很好的體現,使日本建築在世界建築界享有聲譽。看日本建築,感受日本建築文化,值得我們中國建築師的深思。

[關鍵詞]日本建築;設計理念;建築文化;內核;外緣
去年底到日本的放送大學、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立命館大學、北海道教育大學參觀學習,感觸很深:中日兩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無論走在日本的繁華都市還是幽靜小城,從服飾到茶道,從建築到遺跡,你都能在那些精緻的細節中體味到似曾相識的文化蘊涵。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頻繁,相互影響深遠,但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獨俱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透過日本建築,看日本建築文化,值得我們品味。

1日本建築

1.1日本的設計理念

北歐人認為設計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美國人以之為賺錢的工具,日本人則認為設計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出口電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經濟來源。此時,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命脈,以致日本設計受到政府的關注。日本的設計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設計變得十分強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他們能對國外有益的知識進行廣泛的學習,並融會貫通,最終成為己用。同時,日本民族的團體精神很強,使企業內部的力量比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傳統中有兩個因素使它的設計沒走彎路:一個是少而精的簡約風格,另一個是在生活中他們形成了以榻榻米為標準的模數體系,這令他們很快就接受了從德國引入的模數概念。空間狹小使日本民族喜愛小型化、標准化、多功能化的產品,這恰恰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導致出現日本的電器產品引導世界潮流、橫掃世界市場的態勢,這種思想在建築上得到體現。在設計中,從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民族審美理念同現代設計的某些因素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是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向。現代設計越來越認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而不是對符號或圖形的認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內涵,找出傳統文化與自己個性的碰撞點,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這才是設計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設計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他們對於東方理念貫穿於設計作品中的成功。雖說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華夏文明的遺留痕跡,而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中,東方文化的「歸一」性卻比中國的設計師們吃得更透。日本設計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經指出:「設計中不能有多餘」。從這個觀點中不難看出他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的「恰倒好處」有某一個共通的契合點。

日本的設計運用傳統的理念,現代的元素和構成手法,走在了設計的前沿。

1.2日本的古建築

日本建築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這便是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可能是在中國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響下形成的,也是因為日本島嶼上盛產木材的緣故。

後來,中國的影響顯著地佔了主導地位,木構架採用了中國式的樑柱結構,甚至也有斗拱。它們平行排架,因此空間布局便也以「間」為基本單元,幾個間並肩聯排,構成橫向的長方形。它們具備了中國建築的一切特點,包括曲面屋頂,飛檐翼角和各種細節,如鴟吻、扇等等。於是,大致可以說日本古代建築隸屬於中國建築體系。

但是,日本建築仍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創造性,尤其是它們的美學特徵。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廟宇和宮殿等等,比較恪守中國型制,而住宅到後來則幾乎完全擺脫了中國影響而自成一格,結構方法、空間布局、裝飾、藝術風格等等都與中國住宅大異其趣。茶室、數寄屋之類,可以說完全是日本建築的獨創了。它們的美學特徵是非常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築重視也擅長於呈現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紙張,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

不過,有些時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築卻是很誇張的。例如伸展得很遠的飄檐,碩大的斗拱,過於華麗的裝飾,園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對自然形態的術石的愛好,也會偏執得落於矯揉造作。

在將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建築一直保持著和中國建築的聯系,不斷響應著中國建築的變化。因為它所聯系的,在後期主要是中國南方的民間建築,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潑、生活氣息濃郁的性格。

日本建築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國,約有十餘萬所,建造年代從古迄今從未中斷。早期神社,模仿當時比較講究的居住建築,因為在觀念上,神社是神靈的住宅,而人們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靈的生活,而且,建築學當時也遠遠沒有達到專為神靈別創一種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這些早期神社貼近朴實的人民生活,它們的建築風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築的基本氣質。

1.3日本的現代建築

日本現代建築的發展在經歷了全盤西化、帝冠式與和風樣式的傳統復興等多種風格後,最終通過對日本民族深層文化的不斷探究,從建築與環境的對話,空間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尋找傳統和現代的契合點。

1.3.1設備安置中造型和技術的矛盾調和

各種設備往往是建築師頭疼的工種,它總是令人討厭地要求這要求那,但又必須和這些設備和平相處,況且建築的舒適與安全,全都仰仗設備的關照,在現代建築越來越趨於智能化的過程中,設備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相互配合顯得尤為重要,也許將其隱藏是個不錯的辦法,但日本建築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為積極的方法,將管道設備、透風口等技術設計也納入建築設計范疇。在日本建築產品生產廠家的設計部中,聚集著大量設計師,他們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和工程設計師密切配合,使得產品同時滿足造型和技術的雙重需要。

1.3.2建築材料的簡約和質感的矛盾調和

在「裝飾就是罪惡」的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影響下,現代建築清一色地追求簡潔明快,這樣的造型卻容易喪失材料的質感。近年來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蘊涵的生命力和表現力被重新認識並成為建築創作的源泉之一,設計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給人帶來溫馨的感覺,並讓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鋼結構建築則再現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屬精巧細致的質感。

另外,在材料技術方面,各種高技術復合材料的使用也是當代建築界的新特徵之一,鈦合金、碳素纖維等均以其輕質和高強度向建築界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減輕了施工工序和建築費用。

1.3.3空間設計中室內和室外的矛盾調和

在近年來我國的建築設計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建築師不注意室內設計,室內設計師則無視建築設計中結構、設備等的合理性,設計分工帶來設計深化的同時也造成設計的脫節。

日本建築中的室內空間,尤其是建築的公共部分,卻顯得和外部空間十分的和諧與連貫,也就是說「灰空間」就是日本建築中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空間。所謂「灰空間」是指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築內外的界限,並將兩者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

1.3.4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矛盾調和

現代城市建築的發展規模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擴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間,但同時也讓「私人領域」減小,日本建築界提出一條理論,即任何建築都由「個人領域」展開,是所有空間造型的基本參數。也就是說,建築最大程度地滿足人的需求,環境設計十分重要。這里的環境包括一切滿足人們慾望的設施,如綠地、商店等。

1.3.5城市建築和環境污染的矛盾調和

有不少專家稱,全球氣溫變暖的原因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建築,瀝青路、混凝土都能讓城市氣溫升高,因此日本政府實施了「樓頂綠化」政策,新蓋的大樓要在頂樓進行綠化,面積要達到樓頂面積的20%以上,並且開設詳細的課程介紹適合在樓頂種植的植物,有相當多的志願者們在公共設施的樓頂幫助進行綠化。在各個大樓中把雨水存儲在草坪下面,有效地利用雨水,椰子製成的草墊很輕,適合當做土壤,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廢物再利用的產品。

1.3.6結構設計中力學與美學的矛盾調和

結構設計的立足點在於力學,建築設計的立足點則在於美學。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建築師為追求美學設計的完美,盡可能利用裝修手段將結構隱藏起來,但是近幾十年來,建築結構所體現的理性和技術的美感重新被認識,結構造型設計也就應運而生了,日本近年來的建築中大面積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築在實現對透明性追求的同時也大面積暴露了建築的結構和設備。建立在理性的技術基礎上注入感性的建築思維的結構造型設計在日本當代建築設計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體現了對現代空間造型技術的認同。

2日本建築文化

當代建築已進入了一個繽紛燦爛的多元化時代,現代技術文明賦予了建築創作以廣闊的天地。然而與此同時,建築界開始重新審視決定建築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內涵和影響其發展更新的因素。

2.1建築文化的內涵

建築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屬地區的地域特徵等在群體或個體建成環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內核」文化與「外緣」文化構成的。「內核」文化是指一種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本質的東西,它是古老的、純種的、發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緣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純種的,發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內核文化具有強大的持續傳延能力,當我們超越一個地區建築的表象內容去追尋隱匿在其背後的淵源所在時,就會發現其本質的東西、精髓的東西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建築文化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而前進、更新。其發展、更新有兩條途徑:一是靠「內核」的裂變或聚變而產生巨大能量推動自身的更新變化,由於其動力來自於內核本質結構之中,因此其變化是主動的、有秩序的,它與自生文化的關系也是一致的、和諧的;另一種途徑是靠「外緣」文化的影響。「外緣」文化的作用一開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動的、無秩序的,但通過長期對內核文化的沖撞和滲透,推動「內核」文化發生相適應的轉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兩條途徑往往是同時存在,共同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進步,實現實質性的升華。在當今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吸收、包容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其恰到好處地融合於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緣」,繼而逐步向「內核」轉化,更是文化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這種對異文化有選擇的借鑒、吸收將創造出更富有時代意義和生命力的新建築。

近年來由於西方工業革命的進程,使建築材料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鋼筋混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動西方建築進入了現代建築時期,但鋼筋混凝土石材,其力學性能和表現力是一致的,它們所表現出的是凝重感和內外分明的二元體空間特徵,因此西方現代建築的產生和發展是由其建築文化內核自身的聚變而產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著其固有的「內核文化」。

以石材為主建造的西方建築,表現出淳厚、雄壯的凝重特徵。而以木結構為主要代表材料的東方建築呈現出通透、靈巧的「輕盈」文化特徵,對東方建築文化而言,舶來品的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建築材料完全屬「外緣」,最初的引進和運用顯得生硬、被動而無序,照搬照抄也屢見不鮮,一度曾阻礙和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新和發展。

2.2日本建築文化「外緣」向「內核」文化的成功轉化

現代建築進入日本初期建築創作和理論界就存在「如何使現代建築在日本的現實中生根」,即如何實現外緣向內核的轉化,面對全盤引入的外緣文化,起初是那樣生疏和束手無策,只是在鋼筋混土建築上加上破屋頂,稱之為「帝冠樣式」、「詳和折變」。後來勇於探索的建築師用現代建築理論為過濾器,重新審視日本傳統的文化「內核」本質特徵,發現其空間的流動性,簡明的意匠,構造和表現的一致性,使用材料與自然融合等都與現代建築不謀而合,從而肯定了日本建築的價值,為文化「外緣」向「內緣」轉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繼而日本建築師廣采博收,從整個歷史長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內核」與「外緣」的聯系,如提倡從空間來把握傳統文化,從中提煉出「空間的無限定性」概念,將「外緣」與「內核」的聯系和轉化成為可能。

現代建築使用的物質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現以「石」材為主,西方建築「凝重」的文化特徵,但通過鋼筋混凝土來刻畫表現木構架的造型形式,難以從本質上表現日本建築特有的「輕盈」文化特徵,日本建築師通過鋼、木、混凝土的復合型現代建築材料,綜合運用結構形式的表現,尤其是對細部構造的大量研究,將日本的建築文化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文化與新技術、新材料之間的關系,成功地實現了文化的「外緣」向「內核」的轉化。

同屬東方文化范疇的日本,其建築文化「外緣」向「內核」文化的成功轉化,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華夏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積,內核質量亦趨龐大,表現出了巨大的獨立性、純正性和遺傳性。在為悠遠的歷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時,這種「內核」文化又顯得負荷過重、進程緩慢,對外來文化的反應能力及接納能力相對不足。因此為擺脫其自身文化「內核」過於負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納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現代文明精華,並將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為中國建築文化的「內核」之中,並加速實現這一轉化。

日本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的傳統文化,有著固有的獨特的建築觀,同時又存在著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創作方法上,日本存在著多種理論和流派,比如老一輩建築家村野藤吾就始終和現代建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丹下健三則一直致力於日本的的現代建築運動,使之逐漸在日本建築界占統治地位;磯崎新使用的視覺語言,是在世界的文脈中找出他認為適當的語言;黑川紀章則要在東洋的思想中表現現代日本的主題;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簡潔的質感體現了低技——高手工技術。這些建築家各有不同的立場和方法,主要觀點有三: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煉日本的特點,然後用現代的手法來加以實現。二是追求「無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種曖昧的形式來加以表現。三是一種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時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風格,又都只是表層的內容。在實際創作中,日本的建築家常常在這些觀點之間搖擺、彷徨,從中努力尋找新的結合點,尋找一條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築發展大潮中,日本建築無疑是令人矚目的。作為經濟、文化、科技三者結合的產物,日本當代建築創造了建築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設計的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美的建築之一,而他本人也贏得日本當代建築界第一人的贊譽。代代木體育館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和靈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其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一設計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顛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丹下將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的當代文學、美術、音樂似乎還沒有日本當代建築這樣高的成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築界在吸收與創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樣值得中國建築界思考。在西方建築文化佔主流地位的情況下,日本建築界作出了有力的回應,日本建築文化因此成為當代世界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丹下健三、磯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家。而中國,雖經過長期的奮斗,但似乎還未能在國際建壇上起主要作用。整個20世紀,能在世界建築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國建築師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傾向的古典主義大師(這里的「保守」指一種文化態度,沒有貶義)。而力圖創造中國現代建築的建築師,則因為沒能解決世界性的難題而不為國際建壇所關注。追求創新的建築師,有時卻只能落得「勇敢的犧牲」的結局。面對中國建築的現狀,日本建築的發展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參考文獻]

[1]陳志華.敢於輸入也勇於創造[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

[2]王明賢.日本建築論稿[J].讀書,2000(1).

[3]馬國馨.日本建築論稿[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4]王興田.建築文化的內核與外緣[J].當代中國建築論壇,2005(10).

[5]陳志華.外國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4).

[6]馬國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7.

[作者簡介]吳榮,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王啟勇]

㈥ 日本建築師助川剛:建築設計如何與文化生活融合

公共建築使用後方知其中的優點與缺陷深圳圖書館建築造型獨特,構思精巧,極富現代感。建築模式也從傳統模式變為全開放、大開間、無間隔的「模數式」布局。助川剛認為,深圳的外來人口多,開放式設計符合年輕城市包容開放的特點。因此,他將深圳圖書館的閱覽室基本都設計成無牆的開放式空間,讓讀者能在更加自由的空間去閱覽群書。深圳音樂廳演奏大廳內部坐席參差,從空間的各個方向、層次向中心舞台延伸發散,呈峽谷梯田式,中央是島式舞台。助川剛介紹,「在建築界這叫「葡萄藤式(vineyard)設計」,目的是保證空間的各個層次盡可能地獲得最好音效。當時在深圳大學以1:10的比例製作了音樂廳模型,連灌入的空氣密度都按比例調配。因為座位票價不一,葡萄藤式設計可以讓最便宜的座位也獲得好音效,方便老人、學生等低票價群體聽眾。其中的一個小秘密,如果是聽交響樂,音效最好的是F區最前排那兩個位置。」深圳音樂廳,不同於圖書館復雜的功能流線,音樂廳的空間使用顯得更加純粹。深圳音樂廳王總經理不無自豪的說,深圳音樂廳的聲學效果非常好,特別為古典音樂而設計,是全中國最好的演奏大廳。建築的另一個亮點是金樹大廳,這個大廳讓前來聽音樂會的觀眾感到輕松自由,開敞的空間與演奏廳呼應,鬆弛有度,形成很好的系列體驗空間。音樂廳建築設計美中不足的是,音樂廳與圖書館正門連接的戶外樓梯過大,加之與市政道路的設計不匹配,導致其使用功能差。很多觀眾極少走過這個正門進到音樂廳,而走的是另一個側門。音樂廳的整片大面積的玻璃幕牆雖然使得音樂廳敞亮,但是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是非常不節能,導致音樂廳每年的空調電費要耗去600多萬。大面積的玻璃幕牆每年光清洗維護的費用也需10萬多元,下雨的時候偶爾也會漏水。深圳圖書館的馬主任在介紹:深圳圖書館在業界已經成為翹楚,不僅對是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深得大家的認可及贊許,同時對圖書館的建築本身也贊許,很多觀者對「銀樹」感到建築非常驚訝。深圳圖書館最合理、最好的地方就屬二樓大廳建築空間,這個空間讓讀者感到舒適、溫馨,讓在深圳這個快節奏城市的人們能停下腳步去慢慢閱覽書籍。同樣提及耗能方面,圖書館與音樂廳都存在相同的問題。日本建築設計強調利用、融入周邊的自然元素,助川剛強調:音樂廳和圖書館外的曲面玻璃牆設計就是為了讓建築與外界有一定的融合,讓文化中心區變成一個都市中的文化庭院。在日本這些玻璃幕牆的計算精確度的誤差為5毫米,而在中國的誤差則為35毫米,這對於他來說也實屬無奈。

㈦ 日本的房屋建築格式是什麼 和什麼和什麼等方面

日本和式建築與室內所體現出的一種「自然、淡泊、雅靜」的境界,或者說它所追求的一種自然生態觀,乃是日本傳統建築室內特徵的真正本質。今天,日本和式建築室內也成為了人們暫時遠離喧囂塵世、舒緩身心壓力、回歸自然以求得片刻閑逸的樂土。
在人類的設計思想經歷了由「以機器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直至今天的「以自然為本」的嶄新的生態設計觀,在經歷了20世紀末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的痛苦之後,開始追求「簡略設計」(後現代主義新的設計文化觀)、「簡單生活」、「適度消費」,這與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1522-1591年)所提倡的「簡朴生活」的茶文化理念是極其相似的。賴特是享譽世界的一代建築大師,其獨特的「有機建築」思想對現代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其漫長的建築設計生涯中他和東方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曾對其創作思想與創作活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說「日本的建築……具有有機的特點」,它使用與人非常親近的木材這種材料,其建築不是表現和自然的對抗與對立;而是去努力表現與自然的統一與諧調;在建築處理上注意每一個細節都和自然環境緊密地結合。而日本建築室內中所凝聚的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則正與當代倡導的「生態設計」的主流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進入21世紀,在人們一改往昔貪圖「奢華、享樂」而轉向「崇尚自然、追求簡朴(並非貧窮、簡陋)」生活方式的今天,日本傳統建築與室內的獨具的自然風格與形式,營造手法與細部處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哲理,一定會對現代建築與室內環境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帶來巨大的啟示作用。

㈧ 中國與日本建築設計的差異

日本比較側重結構抗震設計,切實做到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㈨ 日本著名建築師頂尖建築設計師日本建築大師有哪些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築師。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築,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作品有「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光之教會」等[1]。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成為
解讀 安藤忠雄:從三流拳擊師到世界級建築家
關於安藤忠雄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他養了兩條狗,一條叫丹下健三,一條叫勒·柯布西耶。他心目中神級般存在的現代建築巨擘,居然化身為他生活中的兩條狗。這就是典型的「安藤忠雄」做派。...
2017-12-28
人物履歷
1941年9月13日出生,出生於日本大阪。

安藤忠雄
1957年左右,開始練習職業拳擊。
1959~1961年,考察日本傳統建築。
1962~1969年,游學於美國、歐洲和非洲。
1969年,創辦「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Ta Ando Architecture&Associates)。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設計了許多個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長屋(住吉の長屋)」獲得很高的評價。
1980年代在關西周邊(特別是神戶?北野町、大阪心齋橋一帶)設計了許多商業設施、寺廟、教會等。
1987年 - 擔任耶魯大學的客座教授。
1988年 - 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
1989年 - 擔任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
1990年代之後公共建築、美術館,及海外的建築設計案開始增加。
1995年 - 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1997年 - 執教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並擔任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
2003年 - 從東京大學退休,轉任名譽教授。
2005年 - 獲得東京大學的終身特別榮譽教授。
2011年 - 擔任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
安藤忠雄,高中畢業後,參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種由大學教授創立的研究班,屬於大學教育的一種),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長澤節所創立,被稱作是「傳說中的美術學校」,畢業生包括飯野和好、金子功、寺門孝之、山本耀司等人,畢業生大多都是如今在業界第一線活躍的創意工作者。之後獨自利用各種通道道學習了室內設計和制圖等技巧。在成為建築師之前,曾擔任過以關西為中心,許多茶館和咖啡廳的室內設計。

閱讀全文

與日本傳統建築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