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建築業有哪些影響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決定了短期經濟發內展;供給側有勞動容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各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條件下,可實現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新型城鎮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建築業支柱產業地位不斷鞏固,而國家總體經濟轉型速度的加快,要求建築業必須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配套制度等方面做出改變。因此,從根本上說,建築業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由國家經濟和建築業自身發展現狀共同決定的。
⑵ 供給側改革等戰略為建築節能市場帶來哪些影
「供給側改革」對建築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生產方式方面
生產方式對建築行業的影響是深遠而顯著的。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築行業必須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推行建築工業化和生產經營集約化,加強多方合作,豐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2、要素投入方面
要素投入本身就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建築業應改善勞動力的供應、加大創新要素的投入、加強建築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從而應對建築從業者人數尤其是高質量人才不足的困境,促進建築產業和建築企業轉型升級的實現,形成互聯互通的四庫一平台、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BIM技術、互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在建築行業的整合應用,提升建築業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各建築相關要素的利用效率。
3、產業結構方面
產業結構也直接關繫到建築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築業需控制產能過剩類行業工程的增加,如資源類工業工程項目、房地產工程項目等,對現有存量優化和消化;加大民生類工程和綠色、智能類新型建築工程的投資和政策支持,如公共交通、水利、環保、文體醫教、養老、被動式房屋、綠色建築、智能房屋和道路等工程項目。同時,應將互聯網+的思想落到實處,增加個性化建築工程的供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集裝箱房屋、不同建築風格工程項目等。
4、配套措施方面
任何一項措施或變革都需要配套制度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實。為配合建築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需加速和深化建築業簡政放權、持續推進市場化;加力推動國有建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強國有建築企業的經營活力;逐步推出減稅政策降低建築企業稅務負擔;完善金融體制改革和體系,豐富建築企業融資渠道、降低其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