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些學校的生態學專業比較厲害
你好,我是南昌大學生態學雙學位的大三的學生,根據我的了解,我來給你匯總一下哪些學校比較厲害吧。
生態學是當今最有發展潛力和全面影響力的前沿與交叉科學之一,對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地球環境變遷的規律、解決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NO.1浙江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生態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等多個相關學科,具有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城市與環境學院目前設有包括生態學在內的5個本科專業,2017 年,北京大學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學科首批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這就是生態學專業的前三甲,希望你能考取一個好的分數,選擇心儀的大學。
❷ 民國第一美女林徽因的愛情史
林徽因一生中與其感情相關的三個男人: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
徐志摩初識「人艷如花」的林徽音是在風景如畫高貴寧靜的倫敦康橋,那年,他24歲,而林微因只有16歲。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的融恰以及對詩情的理解和對秋天的感懷使兩顆年輕的心不斷靠攏。徐志摩燃燒的眸子里寫滿了對林徽因瘋狂的眷戀。那時候,徐志摩早就為人父為人丈夫了,而林微因已和梁思成定了婚約。
徐志摩瘋狂的追求著林微因,愛著林微因。但遺憾的是未獲佳人任何許可。他認為「有婦之夫」是他的「白璧微瑕」,他受困於感性的驅使,將狂烈的愛情之火燒熔理智,對林微因窮追不舍……在妻子生下第二個孩子以後,於1922年3月向妻子張幼儀提出離婚,拋棄了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這個才華橫溢沖動任性的詩人,他用他不顧一切的愛和多情,讓中國近代史上傑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銘心地傷過、痛過……
林微因是靈動的精靈,不但冰清玉潔,還口齒伶俐。她愛戀著和她年齡相仿志趣相和的梁思成。當梁思成知道徐志摩也瘋狂愛戀著林微因時,並沒有責怪林微因,只是更加憐惜她。為此,林微因感動萬分對梁思成說了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的行動來回答你!
從徐志摩和林微因的故事裡面,徐和林的情感瓜葛很引人注目,而梁思成這個白馬王子卻很引起人們的興趣。實際上,林和梁才是幸福的一對(梁思成和林微因的幾十年婚姻可以證明這一點)。有時候,幸福是不用拿出來見人的。在愛的范圍內,理智才是重要的,只有不缺乏理智的愛情才會真的長久。越是瘋狂的愛情就越傷害人,當然這種傷害也說明風流才子徐志摩曾經以自身魅力也深深吸引過林徽因,但他只是個過客,最終林徽因是嫁給了梁思成!
然而,在林徽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他為了林微因終生未娶,用一生的痴愛和一輩子的堅持始終站在林微因的不遠處,默默關注她的塵世滄桑,苦苦相隨她的生命悲喜。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這種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情的傾慕與忠貞,讓多少屈服於慾望的現代人汗顏?
面對林微因與徐志摩之間的情感糾葛,金岳霖教授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襟懷與品格。金岳霖教授不忍看著林微因痛苦抉擇而主動退出。他認為,愛不是給予對方痛苦和壓力,真正的愛是希望對方過得比自己好,而不是傷害!愛她(林微因)不一定非要得到她,放手,也是一種愛的方式。他用自己獨特的愛的方式告訴世人一個真理:深埋在心間的愛,反而更熾烈更持久,如陳釀的酒在似水的流年裡沉澱出濃郁的芬芳。
❸ 哪些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好
互聯網時代下IT技術就業前景好,IT也不僅僅是指軟體類的技術,只要和互聯網相關的都可以統稱為IT技術。就業前景都很不錯的,主要看你對方面比較感興趣。學的專業是一類的,根據選擇的專業不同,工作也有所不同的。
分享以下幾個專業,可以參考以下:
it行業各個專業就業都是不錯的, 比如: 電子商務 ui設計 動漫設計 軟體開發 人工智慧 電子競技等等
Java技術培訓之後可以從事java軟體工程師,軟體測試工程師、資料庫開發工程師、軟體架構師,以及其他與Java語言編程相關的工作,就業面非常廣。工作一年以上,基本上就可以選擇跳槽加薪的事情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基本上都能達到萬元以上。或者是高級Java工程師,或者是項目負責人。
UI設計學完後就業方向非常廣,除了美工,可以做webUI設計師、移動端UI設計師、平面設計師、產品經理等很多方向。圖形設計師,它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美術工人,而是了解軟體產品、致力於提高軟體用戶體驗的產品外形設計師,例如工業外形設計、裝潢設計、信息多媒體設計等;交互設計師,設計軟體的操作流程、樹狀結構、軟體的結構與操作規范等;用戶測試/研究工程師,主要測試交互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圖形設計的美觀性,通常採用戶外問卷的形式來衡量UI設計的合理性。
❹ 清華大學的師資力量有多強
本人在清華攻讀碩士,對於師資力量深有體會,在科研的道路上,簡直扎心...自己悶頭苦幹一學期,也比不過導師一句話,一個建議管用。
在清華的教授,都是各大領域的專家,他們不但學習研究上有所成就,甚至有些還對行業有所貢獻,對世界有所改變,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❺ 中國最小的大學
全國面積最小的大學有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外交學院等。面積最大的大學有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江西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塔里木農墾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
1全國面積最小4個大學
1、北京協和醫學院
整個校園面積只不過半個足球場的大小,僅有幾棟樓,在校學生一共4000多人,其中研究生還佔了總人數的80%,本科生也只不過600多人,每年也僅僅招收100多的新生。由於學校面積太小了,基礎教育存在困難,所以協和的本科生的基礎課基本上都由清華大學代培。但說到協和醫學院的水平,相信在全國內的名聲都不用過多介紹,協和系的醫院基本上也代表了我國最高的醫學水平。甚至在社會上還流傳了一個非常幽默的說法:閻王要你三更死,協和留你到五更。由此可見協和的厲害之處。
2、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被稱作財經類大學中的「黃埔軍校」,學校屬於國家985、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在全國財經大學中也屬於一等一的佼佼者,其實力可見一斑。實力強勁,可校園面積卻很小,全校只有一棟教學樓,十分鍾左右就可以把學校逛一圈。此外,也只不過兩棟居民樓般大小的教學和宿舍混用的建築樓。可以真正算的上袖珍般的存在了,別說和同類大學比了,連一些小學面積都比它大。
3、外交學院
全校佔地面積不到80畝,在全國范圍里的高校乃至中小學校中也絕對算是很小的學校了。由於學校面積小,所以錄取人數和學科規模也不大,但作為外交部唯一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每年的錄取分數卻並不低,學校開辦了9個本科專業,每年都招收200個學生,報考人數卻絡繹不絕,在部分省份錄取分數僅次於清華北大。這所學校的學生多半是外交部定向培養的,前後大概培養了500多位優秀的外交官,被稱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
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這個學校有多小呢,這么說吧,學校一共有東南西北四個校門,但是你從北門可以看到南門,從東門可以看到西門,這個距離有多短不用多說了吧,不用測量都可以感受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創建於1956年,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合並而成的經濟類綜合性高校。該校在財經專業領域成就非凡,而且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十分可觀,畢業生有85%都留在了北京,就業年薪平均值也在15萬左右。
2佔地面積最大排名前十的高校
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排名前十的高校: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塔里木農墾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內蒙古農牧學院;華中理工大學。
1、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佔地面積11082722平方米
作為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藍天大學」――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除了為新中國培養輸送了佔中國民航直屬航空公司總數90%以上的飛行人才和大量的其他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總院位於廣漢城郊,有廣漢、綿陽、新津和洛陽4個分院,佔地面積1164萬平方米,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學。
2、江西農業大學
佔地面積11042208平方米
江西農業大學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總面積1.6萬畝,教學用地3,950畝。主校區位於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位於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昌北大學區中心,是一所以農林學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具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學位授予權,是中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3、華中農業大學
佔地面積4950327平方米
華中農業大學是一所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校園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南湖獅子山,三面環湖,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建築樓群鱗次櫛比,自然園林風貌引人入勝。
在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積淀了「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等優良的辦學傳統,凝練了「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團結、勤儉、求是、奮進」的優良校風。學校桃李遍及海內外。1952年迄今,已輸送了各級各類畢業生近13萬人,涌現出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優秀管理專家以及「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等新一代大學生典範。
4、華南農業大學
佔地面積4025223平方米
華南農業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學。校園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譽的廣州市,佔地8250多畝,校舍總建築面積約137萬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荊校園」環境,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讀書求學的好地方。
5、塔里木大學
佔地面積3502760平方米
塔里木大學原名塔里木農墾大學,位於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爾市。為了適應國家屯墾戍邊事業和開發塔里木墾區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在原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的倡導和關懷下,於1958年創建,他生前一直任名譽校長。
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塔里木大學。原為農業部直屬高校,現為中央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
6、清華大學
佔地面積3290000平方米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清華園。清華始建於1911年,初名清華學堂,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 所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
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
7、浙江大學
佔地面積3053053平方米
浙江大學簡稱「浙大」,前身是1897年創建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成長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
浙大是中國首批7所「211工程」大學、首批9所「985工程」大學,中國大學C9聯盟、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成員,是中國著名頂尖學府之一。
8、廣西大學
佔地面積3052922平方米
廣西大學,簡稱「西大」,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中國南方著名高校,也是廣西辦學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學府,中國大學百強高校。
學校是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也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之一,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之一。
9、內蒙古農業大學
佔地面積2814963平方米
內蒙古農業大學成立於1952年,是內蒙古自治區創辦最早的本科高等學校。其前身為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1958年更名為內蒙古農牧學院,同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內蒙古林學院。1999年經自治區政府決定,教育部批准,內蒙古農牧學院和內蒙古林學院合並組建內蒙古農業大學。
現在學校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支持建設的院校,也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院校之一,是國家草業學會會長單位。學校下設的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示範院校建設單位。
10、華中科技大學
佔地面積2789558平方米
華中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千人計劃」入選高校,是21世紀學術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成員,是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建醫學院的十所院校之一。
❻ 羅哲文簡介
1924年,羅哲文出生於四川宜賓的一個農民家庭,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塔》《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長城》《長城贊》(已錄入北師大版小學課本中)、《長城史話》和《中國帝王陵》等。
1940年,四川宜賓人羅哲文考進中國營造學社。1946年,他隨老師梁思成來到剛剛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系。1950年,成為國家文物局最年輕的古建專家後,他一頭扎進北京古建的修護中,修長城、保團城、轉移清音閣…
曾任 :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的名譽會長。
2012年5月14日晚11時,羅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長眠於八達嶺陵園。
拓展資料: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曾撰文說,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國家昌盛、政通人和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一批能人志士為之鼓呼奔走,羅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七十年來,他服務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初衷不改,老而彌堅。可以說,七十載矢志不移,七十載巧思篤行,儼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盡心呵護著滿園春色。
盡管已是建築界泰斗級人物,但在老伴眼裡,羅哲文還是那個「電話一響,背起包就走」的人。
「他是個小老頭,個子矮矮的,今年已經86歲高齡,但依然有一半時間在飛機上,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專業聚會,提供咨詢、論證和建議。」中央文史館館員舒乙與羅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對羅哲文的生活常態做過這樣的描述。
❼ 梁思成的家庭狀況
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 梁思成是我國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學家。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之長子。1901年4月出生於日本東京,在東京的華僑學校上學。他在父親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國文化基礎。1912年,梁啟超攜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華學堂",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在轉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因梁啟超病重而中斷。梁回國不久應張學良邀請到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從此他與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梁思成文集》(4卷),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中國人要寫自己的建築史 梁思成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研究、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創立者。 我國古代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著名的長城、雄偉的宮殿、秀美的園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國卻沒有人科學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國外留學期間,當他看到許多中國古代文物,如戰國的銅器、漢代的畫象磚、唐代的石佛在異國博物館出現時,他無限感慨。1928年他與林徽因婚後到歐洲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游歷考察,看到那些建築文物都得到妥善保護而且還有專門機構進行著系統的研究,梁思成夫婦下定決心投入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由中國人自己寫出中國的建築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投入對中國建築的考察與研究。當時反映中國古代建築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營造則例》。這兩本書講的大多是官方建築法規。1929年梁啟超得到一本宋代《營造法式》影印後寄到美國。梁思成看到此書,如讀天書一樣,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國古代建築還必須從實地考究入手,然後再從大量的測繪資料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他首先選擇了北京的故宮--這座集中國建築之大成的傑作。 他到故宮做實地考察,把《營造法式》、清代的《營造則例》中的圖文與故宮建築實際進行對照,從總體到局部,從結構到裝飾進行考察,還請教了當時尚健在的老工匠,並搜集散落在民間的資料。為了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需要更廣泛的搜集資料,梁思成他們克服了在資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難,歷時五年,跑了100多個縣。包括應縣木塔、定州大佛、趙州石橋在內的幾百座古代建築。依靠簡陋的工具、採用古老的辦法測繪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1934年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國清代的建築樣式、結構、裝飾做了科學的分析並用現代建築的圖表示出來,使後人對古建有了科學的認識。 日本人說中國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結構建築,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畫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後在北京清涼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記載,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帶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尋大佛寺,據判斷這座建築絕不晚於宋代。他們又從大殿的整體到局部,從梁架到門窗進行了仔細的測量,後又發現了經幢上面還刻了名字,推算經幢建於公元857年。根據一般規律是先有廟後有經幢,大殿建造年代還早於公元857年(唐宣宗時期),林徽因又在廟中找到了供養人,在大樑上也找到了有關建造年代的記載。這是我國自己發現的第一座唐代建築。 "七七事變"爆發後梁思成帶著家人取道天津、長沙於1938年1月抵達昆明,在昆明他們建立中國營造學社並在西南地區對中國古建築進行調查。他們研究經費過去主要靠外國的基金會贊助,抗戰後,資金受到了很大影響,梁思成夫婦在貧病交加的困境下堅持調查工作,並整理、刊出了學術論文。 1940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及助手開始編寫《中國古代建築史》,然而他們從重慶的國民政府那裡只能要到很少的經費,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1945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終於在西南後方的一個農村誕生了。這部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史、規律、特點與西方建築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其學術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其間又完成《中國雕塑史》,把中華文化的瑰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面前。為此,美國東亞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的費正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在我們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難獻身於事業的崇高典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技發展史》中多處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梁思成作為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中國政府的代表,被邀請擔任聯合國大廈建建築師的顧問,並參與聯合國大廈設計的審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