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骨文中的「建造」怎麼寫
建和造沒有甲骨文,給你最老的寫法.寫法多的為"造".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Ⅱ 晚清建築特點
個人覺得 清朝的建築特點就是少數民族和漢代的結合體 晚清更傾向於藏佛的建築風格
Ⅲ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1、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2、成熟時期:
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3、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4、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5、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6、停滯時期:
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3)漢代建築設計擴展閱讀:
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築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
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建築史
Ⅳ 向母校捐款9億的「北大屠夫」陸步軒,為何會被嘲諷20年
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便占據了我國的思想文學的主導地位。如果說漢代以前的儒家思想是「百家齊放」,那麼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國內便就只剩下儒家思想的「一家獨大」。古代的儒家倫理中講究忠孝兩全,主張「仁義孝悌」,這一主張對於古人的思想行為有著很大的約束力,所以古代人的家族觀念十分深刻。而這個觀念在現代依然占著主導地位。
前言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句話也就是我們平日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文,而這句話中的家指的就是家族。古代認為家族是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座祠堂始建於明清時期,經過數百年的風吹日曬早已破敗不堪,但是鄭氏子孫為了感念祖先創業的不易,將祠堂重新修繕了一番。為了不破壞祠堂原有的風格,鄭氏子孫特地只修葺了祠堂外牆,內部依舊保持明清時期的建築設計風格。
三、收購風波
眾所周知,深圳的房價日漸升高,鄭氏祠堂所在的位置正是深圳市的絕佳地理位置。鄭氏祠堂的周圍均是世界500強的大企業,例如騰訊,康佳,創維等等,如此絕妙的地理位置難免讓人心動,想要收購鄭氏祠堂。收購者對鄭氏祠堂的人們提出非常豐厚的條件希望可以成功收購祠堂,但是對於收購商的利誘,鄭氏祠堂里卻沒有一個人動心。
Ⅳ 中國歷史建築
縱觀中國建築歷史,5000年人類文明築起無數瑰寶,並為後人稱道;然改革開放至版今,建築市場空前繁權榮,所得廣廈何止萬千,但映入我們眼簾的多為求高、求大、求洋、求怪之作,鮮有精品。究其原因,乃浮躁的心態及模糊的建築文化觀念使然。
2010年舉辦第一屆「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最終名單出爐。
具體名單如下:北京盤古大觀、沈陽方圓大廈、安徽阜陽市潁泉區政府辦公樓、重慶忠縣黃金鎮政府辦公樓、邯鄲元寶亭、四川宜賓五糧液酒瓶樓、河北燕郊北京天子大酒店、濰坊市民文化藝術中心、江蘇阜寧天鵝港灣酒店、深圳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
醜陋建築產生的惡果,一是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二是造成極其惡劣的視覺污染,三是為「以怪比怪」不良風氣的滋生創造了土壤。
Ⅵ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
秦漢時代的建築
秦、漢建築成就
一、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嘆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宏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復雜艱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梁水平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像,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梁,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而千年後另一宏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了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干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干)。抬梁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台建築」退出歷史舞台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台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Ⅶ 羅哲文簡介
1924年,羅哲文出生於四川宜賓的一個農民家庭,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塔》《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長城》《長城贊》(已錄入北師大版小學課本中)、《長城史話》和《中國帝王陵》等。
1940年,四川宜賓人羅哲文考進中國營造學社。1946年,他隨老師梁思成來到剛剛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系。1950年,成為國家文物局最年輕的古建專家後,他一頭扎進北京古建的修護中,修長城、保團城、轉移清音閣…
曾任 :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的名譽會長。
2012年5月14日晚11時,羅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長眠於八達嶺陵園。
拓展資料: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曾撰文說,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國家昌盛、政通人和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一批能人志士為之鼓呼奔走,羅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七十年來,他服務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初衷不改,老而彌堅。可以說,七十載矢志不移,七十載巧思篤行,儼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盡心呵護著滿園春色。
盡管已是建築界泰斗級人物,但在老伴眼裡,羅哲文還是那個「電話一響,背起包就走」的人。
「他是個小老頭,個子矮矮的,今年已經86歲高齡,但依然有一半時間在飛機上,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專業聚會,提供咨詢、論證和建議。」中央文史館館員舒乙與羅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對羅哲文的生活常態做過這樣的描述。
Ⅷ 梁思成的家庭狀況
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 梁思成是我國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學家。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之長子。1901年4月出生於日本東京,在東京的華僑學校上學。他在父親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國文化基礎。1912年,梁啟超攜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華學堂",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在轉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因梁啟超病重而中斷。梁回國不久應張學良邀請到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從此他與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梁思成文集》(4卷),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中國人要寫自己的建築史 梁思成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研究、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創立者。 我國古代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著名的長城、雄偉的宮殿、秀美的園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國卻沒有人科學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國外留學期間,當他看到許多中國古代文物,如戰國的銅器、漢代的畫象磚、唐代的石佛在異國博物館出現時,他無限感慨。1928年他與林徽因婚後到歐洲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游歷考察,看到那些建築文物都得到妥善保護而且還有專門機構進行著系統的研究,梁思成夫婦下定決心投入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由中國人自己寫出中國的建築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投入對中國建築的考察與研究。當時反映中國古代建築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營造則例》。這兩本書講的大多是官方建築法規。1929年梁啟超得到一本宋代《營造法式》影印後寄到美國。梁思成看到此書,如讀天書一樣,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國古代建築還必須從實地考究入手,然後再從大量的測繪資料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他首先選擇了北京的故宮--這座集中國建築之大成的傑作。 他到故宮做實地考察,把《營造法式》、清代的《營造則例》中的圖文與故宮建築實際進行對照,從總體到局部,從結構到裝飾進行考察,還請教了當時尚健在的老工匠,並搜集散落在民間的資料。為了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需要更廣泛的搜集資料,梁思成他們克服了在資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難,歷時五年,跑了100多個縣。包括應縣木塔、定州大佛、趙州石橋在內的幾百座古代建築。依靠簡陋的工具、採用古老的辦法測繪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1934年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國清代的建築樣式、結構、裝飾做了科學的分析並用現代建築的圖表示出來,使後人對古建有了科學的認識。 日本人說中國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結構建築,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畫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後在北京清涼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記載,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帶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尋大佛寺,據判斷這座建築絕不晚於宋代。他們又從大殿的整體到局部,從梁架到門窗進行了仔細的測量,後又發現了經幢上面還刻了名字,推算經幢建於公元857年。根據一般規律是先有廟後有經幢,大殿建造年代還早於公元857年(唐宣宗時期),林徽因又在廟中找到了供養人,在大樑上也找到了有關建造年代的記載。這是我國自己發現的第一座唐代建築。 "七七事變"爆發後梁思成帶著家人取道天津、長沙於1938年1月抵達昆明,在昆明他們建立中國營造學社並在西南地區對中國古建築進行調查。他們研究經費過去主要靠外國的基金會贊助,抗戰後,資金受到了很大影響,梁思成夫婦在貧病交加的困境下堅持調查工作,並整理、刊出了學術論文。 1940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及助手開始編寫《中國古代建築史》,然而他們從重慶的國民政府那裡只能要到很少的經費,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1945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終於在西南後方的一個農村誕生了。這部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史、規律、特點與西方建築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其學術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其間又完成《中國雕塑史》,把中華文化的瑰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面前。為此,美國東亞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的費正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在我們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難獻身於事業的崇高典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技發展史》中多處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梁思成作為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中國政府的代表,被邀請擔任聯合國大廈建建築師的顧問,並參與聯合國大廈設計的審查工作。
Ⅸ 唐代木構建築特徵
唐代木結構建築有以下特徵:
第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築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築群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築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築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第三、木結構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築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間木建築的辦法來解決。各構件,特別是斗拱的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築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並以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牆上畫圖後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後還要在樑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梓人傳》)。"都料"的名稱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磚石建築有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佛塔採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
第六、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築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築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朴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