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路线出炉 长效机制逐渐落实
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记者了解到,会议主要从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大城市治理力度,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等8个方面,布置了2021年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
其中,此次会议中,城市更新行动被放在首位以及调控工作安排未提及“三稳”等诸多要点值得关注。
“促内需”政策放在首位
在今年的住建工作会议上,被放在首位的工作是“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内容。
城市更新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解读文章中也提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谋划推进一系列城市建设领域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利于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2020年房地产投资依旧保持着较高位的增长,但主要是土地购置费拉动,在真正拉动内需的建安投资上,则表现疲软。同时,一些先行指标也显示,明年的房地产投资存在下滑可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1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但迟迟未能转正。土地购置面积上,前11月则同比下降5.2%,降幅持续扩大。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则告诉记者,一方面,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住建工作会议的相关布置也是遵循中央会议精神。另一方面,2017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连续四年维持每年17亿平米左右的高位,增量庞大。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来讲,未来很难继续维持这样的高速发展,因此,将发展的矛头转向存量,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将过去单纯聚焦于住房问题的棚改、老旧小区改造上升到系统关注整个城市运营发展效率的城市更新活动,也是将促内需从关注住房,上升到更多、更大的角度。
长效机制逐步落地
本次住建工作会议上,“促内需”的城市更新行动被列为首要工作,2018、2019连续两年成为住建工作会议“头条”的调控政策则退居次席。
住建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多位受访人士均向记者指出,“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是结合了市场化和行政化调控,结合了事前、事后调控的长效化的调控机制的组成部分。
对此,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2020年即便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房地产调控未见放松,反而局部市场的升温引发下半年“一城一策”的密集出台,据统计,有超过20城出台限购、限贷及限售等政策作出调整。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都强调,“长效机制”的逐步落地并不意味着短期调控会立刻退出,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顾云昌则指出,不管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房地产部分提到的“因地制宜、多策并举”,还是此次住建工作会议提及的“强化城市主体责任”,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短期调控,并且短时间内很难退出。
另外,此次住建会议在这段表述中,引人注意的是,此前多次被重点强调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并没有在工作安排中被提及。
对此,许小乐认为,“三稳”,实际上已经是长效机制建立所必需的常态化目标,在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的背景下,不再需要过度强调。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没有提及“三稳”,有利于地方政府采取更多样化的政策组合。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似的是,此次住建工作会议再度强调了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这显然与2020年多个长租公寓爆雷有关,多位分析人士均认为,租赁市场的政策调整将会在2021年成为重点。
顾云昌则认为,与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的,租赁政策的调整,也分为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租赁住房的政策调整,和租赁市场政策调整。其中,针对公租房等政策性租赁住房,需要解决的是“精准”问题,政策界限、目标人群和投入产出要划清楚;而租赁市场,要解决的则是“规范”问题。
其中,针对频频“爆雷”的租赁市场,许小乐指出,租赁的问题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需求端租客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大城市租赁房源供给不足;三是租赁市场发展不规范。所以,“十四五”期间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突破这三个大的问题。比如,租赁立法,落实租客的基本权利,包括不能随意涨租金、不能随意赶租客,租客能够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从供给端,专门划拨出租赁土地供应计划,降低土地成本,提升租金回报率。为鼓励房企开发持有运营租赁住房,会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住房资产证券化加速推出。
2. 邯郸市便民保障性住房2019年公租房公示名单
可以在邯郸市邯郸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具体方法如下:
1、网络搜索邯郸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找到其官网后点击打开该网站。
3. 住建部: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
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2021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会议要求,2021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包括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会议指出,2020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其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因城施策、分类调控,加强金融土地政策联动,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推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大力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1~11月,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206.9万套,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其中,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2019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48.9平方米;全国棚改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城市建设发展成就显著,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数量达到684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03万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会议要求,2021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推动物业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服务业。深入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是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三是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公租房保障,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和管理机制。
4. 社科院预计明年房地产市场延续平稳态势
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共同发布及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2020年房价平均水平突破万元大关,预计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延续平稳态势,房地产租赁市场有所改观,保障性租赁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展望明年楼市,倪鹏飞指出,由于“三道红线”和资金监管从严会导致房地产企业降价促销,加快销售,预计2021年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将保持不变并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由于改善性需求会继续增加,刚性需求也会得到释放,在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会下降,可能在5%左右。
报告指出,在潜力提前释放的背景下,预估的在2025年出现住房绝对拐点即住房销售额绝对量下降可能会提前。倪鹏飞表示,总体上看,长时期住房市场结构性过剩将较为严重,但结构性潜力仍然存在。从家庭类型看,虽然中上收入家庭住房可能已经出现过剩,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尤其是保障性住房需求要弥补的缺口还很大。新市民的刚需、部分改善型需求和老城改造的重置需求还有较大的潜力;从空间类型上看,人口集中流入的地区还存在住房短缺。
倪鹏飞同时表示,在房地产调控持续紧缩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稳定性已有所增强,但潜在的隐忧仍存,风险、错配和挤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倪鹏飞表示,目前来看,炒房还没有被完全控制。个人按揭贷款与定金及预收款同比恢复幅度出现差异,1-10月份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增速为9.8%,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增速为4.3%,这反映投资需求占比增加和杠杆购房比例扩大,部分城市出现贷款炒房现象。在此背景下楼市风险仍比较大,据课题组测算,2019年全国城市房价收入比平均高达9.1。
同时,住房与人口分布错配加剧。倪鹏飞表示,从2003年到2018年,城市新增人口的92.22%集中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但2002年到2017年房地产销售仅69.62%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区域,反映出住房和人口分布存在错配。他认为,随着人口从农村和非都市圈向都市圈城市群转移,这一错配将加剧,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和住房问题突出。
此外,房地产挤出效应有所增加。倪鹏飞表示,疫情冲击之下,一边是快速复苏回暖的房价,另一边则是迟迟难以回升的消费。房地产投资的快速恢复和崛起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一定的挤出。房地产过度发展扭曲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倪鹏飞建议,未来几年仍处楼市调控的关键期和机遇期,需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目标,“因城施策”的原则,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构建以都市圈为单元和主体的地方和全国住房空间体系,并建立以都市圈为单元的地方和全国住房监管与调控体系,根据未来可能的需求目标以及现有存量的变化,来确定未来5年甚至15年各类住房供给增量的合理布局;加快开征房地产税以带动长效机制建设;启动实施“租售结合”的“新市民安居工程”。
5. 外地户口子女在深圳上小学要什么条件及资料
《深圳市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申请在深圳市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非深户籍人员子女,须核验以下材料:
(一)父母双方或一方具有使用功能的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
(二)儿童出生证明、户口簿、身份证及父母的户口簿、身份证,港澳籍儿童还需核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父母与子女亲属关系证明;
(三)父母在本市的有效房产证明或购房合同,或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核发的、登记备案时间连续满1年以上的房屋租赁凭证,或连续满1年以上的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
(四)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本市连续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满1年的记录;
(五)父母的计划生育信息记录。
连续满1年的计算,以申请学位时为基点向前倒算,社会保险补缴的年限不予计算。
(5)2019年河南保障性住房政策扩展阅读
《深圳市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非深户籍人员子女在深圳市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积分入学制度。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非深户籍人员子女可向居住地所在片(学)区义务教育学校申请就读,按积分高低安排学位:
(一)凡年满6周岁,有学习能力的非深户籍人员子女;
(二)父母双方或一方持有具有使用功能的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
(三)申请学位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我市连续居住满1年、连续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满1年。
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由其他法定监护人监护的非深户籍人员子女申请就读,按照本条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