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选址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投资前调查
通过商圈调查,对商圈内的顾客的消费能力和商业动向予以分析。对顾客的消费能力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有关该地区消费者的生活特性、消费习惯的资料;2.人口结构,包括现有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人口密度、增长速度等基本情况;3.家庭户数及构成,包括家庭户数总数的变动情况、家庭人口的增减状况;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包括个人及家庭的收人情况。5.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包括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购买力情况及消费意识。
二:竞争情况
主要了解市场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竞争对手的商场类型、位置、数量、规模、营业额、营业方针、经营商品及服务对象的阶层等等
三:所在地区客流情况
主要调查分析商场所在地的客流量、客流的状态、方向、速度、客流的目的以及本店的吸收量。
四:交通情况
店铺选址必须调查交通情况,要考虑距离车站的远近、道路状况、车站的性质、交通联结状况、搬运状况及流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等。
五:周边情况
着重调查周围有无市场、娱乐街,是不是商业集中区或居民区,这些因素影响着店铺店址的选择。
六:基础设施情况
对以上这些因素,商场在设立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掌握所有可能对商场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因素,并以发展的观点分析商场布局的选择,以正确预见未来。
店铺选址成功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商家需要思考全面,考虑到影响店铺选址的所有因素才能够成功选址。以上分享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各位投资商可以多多学习,不可错过。
㈡ 国外选址方法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挪威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布了CO2地质封存选址指南,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成功封存案例,标志着CO2地质封存选址方法研究不断趋于成熟。最近,美加两国的科学家正在联合制定CO2地质封存的国家标准。
一般而言,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通常包括2~3个阶段,即场地初步筛选、场地选择和场地初步描述。各国的选址研究在阶段划分上虽略有不同,但实质内容极其相似。不管划分为几个选址阶段,其实质问题主要是解决封存量、储盖层属性、安全评估、成本,以及场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岩土力学评价、风险评估、监测、运输等相关问题。在场地属性表征与评价方法方面,多是根据选定的指标按权重赋值评价。
在CO2封存选址评价因子研究方面,通常认为最重要的因子包括4个方面:封存容量、可灌注性、长期运行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性。
CO2地质封存目标储层主要定向于3种类型目标储层,即已经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气藏、深部咸水层和因技术或经济原因而弃采的深部煤层。其中,油气藏封存CO2的研究,旨在实现CO2封存与石油增采的双赢(Metz et al.,2005)。
使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CO2-EOR,下同)已经有近40年的研究历史。加拿大Weyburn油田是目前世界上将CO2地质封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相结合比较成功的案例。Weyburn油田位于加拿大Saskatchewan省Williston盆地中北部,面积约180 km2,原油储量约14×108t。Weyburn油田CO2-EOR项目是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商业项目,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案于2000年9月在19井阵中首先进行,初期注气量为每天269×104m3。目前的注气量为每天339×104m3。其中,每天有71×104m3的CO2通过生产井进行再循环。该项目通过把加压的CO2气体注入油田储层中提高了石油采收率,通过综合监测,查明了CO2注入储层后的运移规律,从而为建立长期、安全的CO2地质封存技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尽管CO2-EOR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封存CO2,但是CO2-EOR的成功实施间接证明已经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田是不错的CO2地质封存场地,而且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Brown et al.,2001 ;IEA GHG,2006)。关于油气藏CO2的地质封存选址问题,将在第四章详细讨论。
由英国石油公司(33%)、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35%)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32%)合资而成的In Salah Gas公司,从2004年开始在阿尔及利亚Krechba气田开展了注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2-EGR)项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将CO2封存于天然气藏中的项目。预计在设计年限内,累计CO2地质封存量可达到0.17×108t。该工程由4个生产井和3个灌注井组成,通过1.5 km的水平井将CO2灌注至背斜构造中渗透率只有约0.5×10-3μm2的砂岩储层内(Riddiford et al.,2004)。这一渗透率水平的砂岩储层在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都有相当广泛的分布。
假设地下深部的煤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且这些煤层以后不可能被开采,那么该煤层也可用于CO2地质封存。向某些不可开采的深部煤层中灌注CO2,利用CO2在煤表面的被吸附能力是CH4(甲烷,下同)的2倍的特点来驱替吸附在煤层中的煤层气,可以在实现CO2地质封存的同时,达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2-ECBM,下同)的目的(Wong et al.,2006)。
目前,在煤层中封存CO2并提高CH4生产的方案仍处在示范阶段。另外,如果把CO2灌注到较浅的煤层里,首先驱替出浅部煤层中的CH4,既可以充分开采利用浅部煤层中的煤层气,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煤矿瓦斯爆炸的危险。但在采掘这些煤的过程中,煤层吸附的CO2又会重新释放到大气环境中,还是无法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关于煤层CO2地质封存选址问题,将在第五章详细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Metz et al.,2005;Li et al.,2009),在所有可能的CO2地质封存选项中,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在全球具有最大的规模潜力。关于深部咸水层CO2的地质封存选址问题,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本节和下一节重点对国内、外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选址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和理解。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北海Sleipner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规模的CO2深部咸水层封存项目,而且这是一个离挪威海岸约250 km的离岸CCS项目。在咸水层中,Sleipner天然气田每年可以封存大约100×104 t的CO2。自1996年以来,该封存场地还没有发现过任何CO2泄漏的现象,其成功的运行已证明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Metz et al.,2005)。
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和沉积盆地的研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有很长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目前世界各国对CCS(CO2的捕集和封存)或者CCUS(CO2的捕集、利用和封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美国、欧盟、挪威、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都制订了相应的研究规划,开展CCS/CCUS技术的理论、试验、示范及应用研究(Bachu,2008;Bradshaw and Cook,2001;Holloway,2005;IEA GHG,2007;Socolow,2005;新ェネルキ一 ·A业技AA合A発AA,2002)。其中,挪威针对CCS中的封存环节,提出了一个颇为全面的关于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和资格鉴定方面的指南(Det Norske Veritas,2009)。另外美国的科研规划、组织实施较为周密完善,并制订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而日本的研究规划在考虑地震与活断层方面最为缜密(Li et al.,2003a;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OECD/IEA,2010)。
加拿大科学家Bachu认为,评价一个沉积盆地的CO2地质封存潜力时有几个标准必须考虑到,即它们所处的构造背景和地质特征、盆地地热特征、地卞水的水动力特征、盆地的油气潜力和成熟度、基础设施和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社会政治条件。如果考虑上述条件和气候条件、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以及CO2捕获和灌注成本的话,适宜CO2地质封存的沉积盆地的范围将会显著地减少。
Bachu在借鉴高放射性核废料封存评价条件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盆地几何形态、地质条件和油气潜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个盆地级别的CO2地质封存适宜性系统化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15个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在体系中赋予明确的权重,通过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值(5个不同的权值选择)来为不同的盆地进行打分,从而确定评价盆地的适宜性和潜力。在15个评价指标中,只有板块构造和地质特征与盆地的力学稳地性紧密相关。这个评价方法非常灵活而且易于计算,因为它允许同时变化各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相对重要性)和每个指标的具体赋予的权值(绝对重要性),而且所有的运算都是简单的多项式操作。Bachu根据加拿大Alberta盆地的实践应用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Bachu,2003)。关于Bachu选址方法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eoscience Australia)在Bachu提出的CO2地质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面向盆地级别的评价筛选出了20项指标,据此将澳大利亚适宜封存CO2的盆地进行排序并编制了相关图集,但未研究过大比例尺场地级别的评价指标(Gibson-Poole et al.,2008)(Rick Causebrook's Talk at CAGS 2010)。CO2 CRC于2008年发布的《CO2封存项目封存容量估计、场地选择与场地表征》(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Sit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CO2 Storage Pro-jects)报告中的选址方法使用了Gibson-Poole推荐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场地表征工作流程的修正版和Bachu推荐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沉积盆地级筛选标准的修正版。Van Ruth等利用一种名为FAST的评价技巧研究了澳大利亚Gippsland盆地灌注CO2过程中断层再激活的可能性(Van Ruth et al.,2006);Rogers等研究了澳大利亚Otway盆地Port Campbell Embayment处断层再激活的可能性(Rogers et al.,2008)。关于澳大利亚Otway项目的基本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自2003年出版以来历经多次修改,英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CO2咸水层封存的最佳实践一书(Best Practice for the Storage of CO2 in Saline Aquifers-Observation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SACS and CO2STORE Projects)最新一版,它关注了咸水层封存的所有方面,包括理想储-盖组合的识别、封存容量估计、注入流体模拟、地球化学和地质力学的场地表征、场地施工、成本估算、运输需求、监测计划的设计和基于监测数据的历史匹配,以及安全和风险评估程序等。最新一版通过案例展示CO2咸水层封存研究的细节,这些案例包括挪威近海的Sleipner项目、丹麦陆上/离岸的Kalundborg项目、挪威近海的Mid Norway项目、德国陆上的Schwarze Pumpe项目和英国离岸的Valleys项目(Chadwick et al.,2008)。
法国地质调查局的Grataloup等认为一个合适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地的选择必须满足4个优先目标,它们分别是:(1)存储优化,也就是容量和可注性;(2)风险最小化;(3)法规、环境的制约、现有的土地利用和地下利用的考虑;(4)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考虑。Grataloup等建议的选址方法中把满足四个优先目标的选址指标分为关键性指标(killer criteria)和场地限制性指标(site-qualification criteria)。这些指标的组合将帮助甄选出最合适的潜在场地。Grataloup等把这一多级评价方法用于了巴黎盆地的PICOREF研究区的深部咸水层的潜力调查(Grataloup et al.,2009)。
德国地质调查局的Meyer等2008年报告了德国东北部一个潜在深部咸水层CO2封存场地的地质特征、区域评价和选择的实际操作过程(Meyer et al.,2008)。关于Meyer选址过程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李琦等借鉴日本核废物的地质处置评价思想,提出了考虑CO2地质封存的场地评价思路,结合日本地震、火山频发的地质特征提出了CO2地质封存的力学稳定性评价流程,并且重点研究了CO2封存下断层的稳定性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Li et al.,2002,2003a;Li et al.,2006)。李小春和李琦结合日本的排放源特征和CCS经济模型,提出了考虑日本地质力学特点的咸水层封存的场地选择和评价方法(Li et al.,2003b;Li et al.,2005)。二者共同把其中的部分方法引入到中国的CO2深部咸水层封存的选址评价中,并在中国第一个全流程CCS示范项目——神华鄂尔多斯每年十万吨CO2深部咸水层封存的选址中得到了应用。
美国科学家Friedmann认为,在美国有充分的技术储备和知识积累来选择安全的CO2地质封存场地,并在考虑断层和钻孔等主要灾害诱发通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O2地质封存选址的决策性建议(Friedmann,2007)。
美国科学家Oldenburg提出了一个基于健康、安全、环境风险条件下的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方法和计算框架。该评价方法基于CO2泄漏风险的假设并依赖于CO2地质封存场地的3个基本特征:(1)主力储层结构的实际封存潜力;(2)主力储层泄漏后的次级封存潜力;(3)主力储层泄漏、次级储层失效时,泄漏CO2的稀释和驱散潜力。该评价体系从主力储层的封闭性、埋藏深度、封存潜力,次级储层的封闭性和封存潜力,以及CO2泄漏后地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泄漏通道等方面出发,将相关评价因子阵列成电子表格,用户在该表格里输入代表专家观点或者已发布的带有不确定评价信息的权值即可进行评价。Oldenburg根据加利福尼亚3个场地的实践应用验证了本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同时指出通过应用更详细的场地数据或者模型结果能够改进和扩展该评价体系(Oldenburg,2008)。关于Oldenburg选址体系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NETL)根据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受到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工程技术条件等约束限制,提出场地选址可以从地质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调控数据分析、场地适宜度分析和模型开发技术等5个方面来建立选址的逻辑结构指标体系(图1-1)。深部咸水层地质封存的选址指南可以归纳成表1-2所示的各项指标单元(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图1-1和表1-2中的各项评价单元虽然众多,但是最重要的评价因子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封存容量:潜在的封存场地能否提供需要的封存容量?
(2)可注性:潜在的封存场地能否满足给定的灌注压力或灌注速率?
(3)长期的安全风险:被封存的CO2能否长久安全地被圈闭在深部咸水层中?
(4)经济性:深部咸水层CO2封存项目是否经济上可行?
图1-1 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的决策流程图(据NETL,2010,略有修改)
表1-2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场地选址的指导方针
续表
从图1-1和表1-2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发展和集成度是评价目标靶区的关键决策工具,通过各种场景的数值模拟和历史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数据同化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选址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最大限度地增加灌注量的同时确保场地的安全性。
㈢ 选址专员 是做什么的
选址专员是负责以下职责:
1、负责所辖区域的新店选址及市场调研工作;
2、熟悉所辖区域的风专土人情、市场环属境;
3、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吃苦耐劳,适应经常性出差;
4、熟悉店面选址的相关谈判条件,能与开发商进行项目初期的方案及合作意向的谈判;
5、掌握租赁合同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房东洽谈时能规避法律风险,保障公司权益;
6、能够利用相关数据对预选址作出详细分析,及时做出选址报告,给公司做参考。
(3)保障性住房选址年度实施评估及选址模型研究扩展阅读:
选址是指在建筑之前对地址进行论证和决策的过程。
选址专员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综合素质高;
2、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
3、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处理、谈判技巧;
4、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强、把握能力强;
5、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高的服务意识;
6、熟悉商铺房产市场,具备房地产开发、选址、评估经验;
㈣ 供应与选址问题 数学模型参考答案
哎..要亲命了 这不是例题么
下边那个是老师给我们的课件...大概第6页您可以看到
㈤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问题
2013年10月,住房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侧影。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四个关系的提出,对于解决住房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保障性住房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虽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虽然中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管控效用并不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
所以说,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 “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计划。然而频频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缘由,申请门槛偏高、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等,恐怕是主要原因。
随着各地适时调整申请门槛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较高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要看到,空置率较高的问题虽可改变,但选址偏远、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的现象却难以在短期内改观。 从长远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有可能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居住隔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城市病,居住隔离是指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财富差异等原因,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居住在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进而产生隔离,甚至演化为歧视和敌对。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于建设和规划布局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最终诱发和加剧了居住隔离,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关注。
㈥ 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住房保障尚未立法,执行中缺乏约束力、强制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及住建部等部门的有关政策及规章,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但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所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是以行政管理部门规章形式出台,而不是以政府文件或地方性法规形式出台,而且国家也尚未出台住房保障法,导致对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约束力、强制力和执行力,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点。各地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工作机制、工作体制运转模式上良莠不齐。大部分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机构为临时、非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实施部门,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住房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地最少应按上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以及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及管理费)计提住房保障资金,并进行专户管理。但从全国各地审计情况来看,个别城市因地方财政资金困难等原因没有按规定足额提取,致使住房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保障性住房选址困难
多份文件均对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上执行政策的偏差很大,用于商业开发的建设用地地段、市政及生活服务设施均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鉴于价格问题,选址大多偏僻,交通、学校、医疗等市政、生活服务设施不齐全,导致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好地段的房子买不起,偏僻的保障性住房不敢买的窘境。
四、退出机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
对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在日后不具备享受保障性住房条件时如何退出保障性住房,缺乏法律方面具体规定,导致全国普遍存在退出难的问题。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仅依靠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进程,完善立法程序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极其重要。建议如下:
(一)要尽快立法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规划、财政、民政、房产等一系列政府职能部门,建议应尽快立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
(二)要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上要真正体现“惠及民生、让利民生、保障民生”的理念,要认真研究,精心组织,确保予以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要充分考虑地段、市政配套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完善、齐全。
(三)要立法确保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落实。立法明确各地最少应按上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足额提取住房保障资金,利用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及管理费)计提住房保障资金,并进行专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对未依法落实保障资金的地方政府及挪用、占用保障资金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管措施。
(四)要立法明确住房保障退出政策。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复核、退出等制度;对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人员,在日后复核不具备条件时,应立法明确退出办法及对拒不退出人员的处罚办法,并明确处罚执行部门,在法律层面上提供具体操作规则和有效支持依据。
(五)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监管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住房保障监管机制。建立责任制,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绩效考评的办法检查住房保障任务落实情况;人大、政协对住房保障过程予以全程监督,并聘请社会各界监督员、中低收入家庭人员参与日常考核;利用媒体及网络载体公示各地方政府住房保障任务执行情况、住房保障项目选址及建设情况、住房保障家庭申请审核情况、住房保障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等信息,保证住房保障政策公开、公平、公正性;对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住房保障的,明确处罚手段、操作细则及执行处罚的部门。
(0)
㈦ GIS专业前景好吗
GIS专业的前景不是很好,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去研究所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内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办法找到本容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有转行。
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7)保障性住房选址年度实施评估及选址模型研究扩展阅读:
专业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团结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审美与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卫星遥感原理、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的原理与技术;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集成与空间分析方法及工具软件的综合使用。
3、了解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具有熟练地运用3S技术解决城市与环境科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地学应用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
㈧ 中国集体经济的最新目录
西部沿边地区创新对外开放模式研究杜琼25-26社会转型期山西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基于“熵理论”视角王素萍;谢慧峰27-29小城镇房地产业发展研究——以长沙市为例曾锋;陈敦旭;毛欣欣29-32湖湘文化与湖南经济耦合力的构建李芳;王超33-34我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策略研究许林34-35廉租房建设的公共政策分析邹树彬36-37低碳经济实证及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梁萍37-38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以地勘单位为例杨岩39-40模具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锌基合金为例陈勇40-41区域不平衡发展及成因分析——以合肥经济圈为例栾贵勤;陈雨卉42-44试论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付霞44-45战略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创新战略刘晓燕;鄢玲46-47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视角李瑛;鲍安;司林波;刘天伟48-49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探讨——以中原经济区为例张婉琳50-52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监管研究李玉英;朱璐华52-53对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设想洪海霞54-55改革论坛浅谈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刘敏55-56管理创新关于企业心本管理的思考 苏营营57-58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有斌59-60城市管理信息化初探 付跃超61-62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浅析 郑新伟;朱丰华63-65Lingo软件对发行基金调拨分中心选址模型的作用——以新疆为例 陈磊65-66刍议企业强化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刘畅宇67+109经营之道企业执行力问题研究 于树东68-69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钟钦;樊重俊69-70学术探讨我国麦克米伦缺欠现象的政府扶持行为研究 胡静71-72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研究 杨婷婷73-74儒学与信托业 陶春喜75-77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研究——以大类招生为例 陈春蕾;于峰;张磊77-78财税金融对独立审批人制度在农信社运用的思考 马占平;孙建胜79-80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控股权分析 李婷婷;朱梦佳;赵磊81-82浅析企业筹资风险及其对策 魏天波83-84探讨中国金融业经营制度——基于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比较 周旭;白程赫85-86浅议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发展 孙垚;阿孜古丽·玉素甫87-88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分析 姚太海;卿松89-90资本结构视角下的再保险行为分析 邓勇91-93电子信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 富芳芳93-95包容性增长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 田利军;宋殿清96-99论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 章晓雯99-100浅析个人贷款潜在风险 王婧101-105担保公司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孙美茹105-106商贸流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突发事件对价格的影响分析 周三元;赫利107-109经济与法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建设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 张义;丛旭110+117人力资源管理我国实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赵捷111-1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 史彬113-114浅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乔玲玲114-115权变思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医院为例 齐珊莉116-117文化产业地区形象塑造中的旅游解说系统建设 王媛媛118-119农业会展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山东为例 吴林华120+162财务管理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岳惠琴121-122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对财务核算的影响 贾冬宁123-124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析 刘熠125-126浅谈对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分析 周牧今;王厚容126-127浅谈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心管理和监督 付艳玲;王文辉128-129加强监督 完善管理——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庄延年129-130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探讨 崔立贤131-132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 智建成133-134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运用 邱晓莉135-136浅析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因素及思考 王艳玲137-138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东生炳138-139浅谈基建项目管理审计——以高校基建为例 何涛140-141论财务控制制度的构建途径——以医院为例 孟建荣141-142浅谈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 王冬青143-144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漫谈 吴宁144-145关于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以县级为例 薛丽丽146-147浅析我国审计机关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郑波147-148科技研发电网企业生产自用电问题研究 张俊杰;王齐斌149-150港航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以宁波为例 贾春梅151-153关于应急物资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研究 黄永钦;陈高其;杨立明154-155职教培训新媒介下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论 刘春凤156-157基于创意经济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以地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为例 宋继华;李强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