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保可以自己交吗
个人可以缴纳社保,但只能参加养老、生育、医疗保险三险,不能参加工伤、失业险。
个人社保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个人名义参加社会保险,按照文件的话说,应该是“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个人社保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基本保障。
社保是对保障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障,国家鼓励有条件的都应该交社保
(1)社保可以买不扩展阅读:
一、本地户籍:
1、社保局办理:
本地人需要购买社保的,可以直接去当地的地税局购买,个人挂靠单位办理社保,是以人力资源公司的名义去购买。个人与人力资源代理公司签订代理合同,提交相关资料,缴纳社保费与服务费。(社保费:由企业缴纳部分、个人缴纳部分组成),个人挂靠单位购买,总的社保费都是由个人支付。代理公司就按月为个人缴纳社保。
个人可以上社保局网(或者地税网)查询自己购买的社保明细,并在次月领取社保卡(以前是)。需要挂靠单位购买社保的人群:自由职业者,创业者,灵活就业者,暂时失业或者短期工作者。
以个人名义挂靠到人力资源公司购买社保的,主要也是为了享受: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与失业保险也是享受不到的(工伤与失业保险都是单位为员工承担费用的,但个人只是挂靠人力资源公司购买,是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代理公司无法证明个人是出现工伤,或者是非本人意愿失业)。
任何人的失业险都是要在:非本人意愿下失业,如企业倒闭,企业裁员,合同到期企业不续签,等。工伤险也是在正常单位上班状态,因工负伤,才可以享受到工伤险的待遇。
2、网上办理
以前也有部分地区为了使市民在办理社保过程中享受到更方便的服务,推出网络办理个人社保业务目,个人开通网上社保业务前,本人必须持身份证到地税部门申领自己的网上开通密码,之后即可随时开通办理。
再遇到社保办理方面的具体问题时,就可通过上网搞定,再也不用劳苦奔波到地税部门办理。即使是开具社保证明,也可网上办理,而且政府各个部门还可以通过地税部门的网上社保证明查询系统,确认该社保证明的真伪。通过网络办理社保缴费时,个人在网上获取扣费一卡通用户号后,还应到银行办理银行卡的扣费委托手续。
二、非本地户籍
由于现在城市化的不断建设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很多外人在办理社保的时候就没有本地人那样的方便。外地人口不可以直接到社保局购买社保,只可以通过企业为员工购买的方式,才能买到当地的职工社保。
个人挂靠的单位办理社保的步骤:
1、存档条件
①档案在具有档案保管权的原工作单位(含职介机构或人才交流机构)保管的流动就业人员。
②存档人员年龄:男50岁以下,女在45岁以下。
2、档案调入程序
①凭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或其他有效证件到中心开具市人才流动商调函,领取《市人才流动人员登记表》、《流动人员近期表现及生育情况调查表》
②按照人才流动商调函中相关要求,本人持《市人才流动商调函》到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中心或职业介绍中心办理档案转递手续,填写《市人才流动人员登记表》(一式一份),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市流动人员近期表现及生育情况调查表》(一式一份);
③本人携带人事档案、《市人才流动人员登记表》(一式一份)、《市流动人员近期表现及生育情况调查表》到中心办理人事档案调入手续。存档管理费20元/人每月。中断人员当月的社会保险须在中断当月的20日之前办理续保手续,逾期不能补交。
❷ 社保为什么不可以不买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国家强制交社保是针对企业单位而言的,意思是:若你是个体户,则可交可不交;若你是在企业单位上班,那么单位就必须给你买社保。单位也是按比例交费(单位交12%,自己交8%。总的是交当地社平工资的20%),自己就只交了少部分,所以还比较划算。老了也有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若是个体户就最好不买社保,因为那20%就是自己全交,一年要好几千,还会随社平工资的增长而增加,至少要交15年,退休后要多活一个月才能领一个月的工资。要是命不长的本钱都不能拿回来。所以个体户的建议最好买商保。
如果你在单位办了社保后没有工作了,那么每个月的保费就由你自己全交。或选择退保,退保一般还是能拿回自己交的那部分钱。
地址单位变更是可以做迁移的。
社保一般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❸ 社保几岁就不能买了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以后就不能缴纳社保。目前政策是男的60周岁,女工50周岁,女干部(自由职业女的)55周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男女都是60周岁。
但是如果您达到退休年龄养老保险有累计缴满10年的,可以继续缴纳,缴纳满15年办理退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❹ 个人缴纳社保哪些险种不能购买
无业人员一般只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❺ 社保多少岁就不能买了
男女分别倒抄多少岁就不能交社保袭了
你好!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之前没交足15年都还得交,如果已累计有15年没达到退休年龄也可以不用交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