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保局退费会计分录
只需要按实际缴纳做,10-12月不缴费不用做账,年底这个费用科目总数跟退回来再交是一样的!
㈡ 新疆社保重叠扣费了怎么退费
你好:
你的这种情况应该这样处理:
首先,把你北京的社保转入到鞍山社报局。鞍版山社保局权把你北京的社保合并在一起。就会发现北京的社保属于重复缴费。 社报局就会要求你选择退费。可以退北京的,也可以退鞍山的。
等你退掉重复缴费后,你的社保就会变为正常状态。
这个经历也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
㈢ 社保退费会计账务处理
一、收到社保费率调整退款的话,会计上就是冲销之前入账的费用。
借:管理费用——社保费企业部分 —xxx (红字)
借:银行存款 xxx
这样就可以冲销上月的管理费用。
二、其他关于社保情况的会计分录:
1、社保退款该怎样作分录
每月作的会计分录是,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退的时候,是不是相反,就是说,借:银行存款,贷:管理费用
缴纳该社保款时作的什么分录,退款作该科目的借方负数是可以。
2、缴纳社保退回会计分录:
做相反分录冲回就可以了。原借:管理费用--社保费,贷:银行存款,冲回借:银行存款,贷:
管理费用--社保费。
3、退社会保险费的会计分录:这个会计分录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退的是企业缴纳社保金,当年度,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上年度,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再结转至“利润分配”科目。
第二种退的是个人缴纳社保金,则贷记“其他应付款--个人缴纳社保金”
4、退回多扣的社保费给员工的会计分录:按做工资计提时分录冲红多扣的社保,并发放到员工手上。
计提工资及扣社保分录应该为:
工资成本=应发工资+公司负担社保=(实发工资+个人负担社保)+公司负担社保
计提工资:
借:成本费用科目 金额为工资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金额为应付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金额为公司负担的社保
扣除个人负担社保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金额为个人负担社保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金额为个人负担社保
从工资中退回多扣的社保费给员工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发数)
贷:其他应收(付)款--社保(个人部分)(红字)(退回款)
其他应收(付)款--社保(个人部分)(黑字)(正常扣款)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计提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等科目--工资 (应发数)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发数)
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职工工资
贷:银行存款
5、社保钱退在社保账户里的会计分录:
交纳时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险
其他应付款-个人承担的劳动保险
贷:银行存款
退回多交时,当然做红字分录就可以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险 - xxx
其他应付款-个人承担的劳动保险
借:银行存款 - xxx
退给个人时
借:其他应付款-个人承担的劳动保险 - xxx
贷:库存现金 - xxx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社保钱退回社保账户应计为,借其他应收款,贷银行存款。
㈣ 医疗保险交错了怎么办
去医保中心咨询一下吧。
㈤ 11月收到社保退费,具体是什么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当月社保缴费,收到保险退费,直接抵减社保,做反分录即可。
计提社保是计提公司应承担的社保,个人的社保是直接包含在应付职工薪酬——工资里面,全部进入成本费用,不需要单独计提,只需在发放工资的时候代扣代缴。也不需要将代扣的个人社保部分结转到应付职工薪酬——社保中,具体处理如下:
所以计提社保时: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司承担)
缴纳社保时: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司承担)
其他应付款——社保(个人承担)
贷:银行存款
在收到社保退款时,做相反分录即可完成财务处理。
㈥ 个人社保退费
一般是累计交满15年等退休时可领取退休金,虽然你离退休还有30年,但你可以缴15年后不再缴,只是退休金少领点而已.
你缴的在退休时可以一次性领取.
㈦ 社保的费用交了三年,可以退费吗
社保无法退款的,只有交满一定年限之后退休之后才可以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社保的版主要内容权: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所建立的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劳动者由于工作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受意外伤害,或因接触粉尘、放射线、有毒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后,由国家和社会给负伤、致残者以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帮助;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针对生育行为的生理特点,根据法律规定生育保险,在职女性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者暂时中断工作、失去正常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物质帮助。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服务两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