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湖北黃陂蔡氏

湖北黃陂蔡氏

發布時間:2020-12-26 07:30:41

① 蔡氏族譜字輩大全

1、安徽宣城: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2、安徽合肥:邦家有慶繼善傳心學遵經訓立觀其成崇仁版尚義銳志權富強群安華泰英傑榮光

3、安徽無為:洪武多孝順加德必昌盛

4、安徽蚌埠:文長仕為德

5、福建石獅:洪德奕世種孝友敦宗本修業綿祖澤公候伯卿仕

6、福建大宇:一用士玉君國成家宗祖傳守子孫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貞創垂功偉大啟迪知深長雲眜承遠澤奕世慶其昌

7、福建美林:仰思喬日迪仁義禮智信綱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8、四川內江:俸承維應甲金廷子萬文濟陽肇先聲汝安爾修其

9、四川廣安:任天大洪中文廣齊民心萬年永興隆

10、廣東羅定:世伯日克七念萬丈昌能亮性彥誠國於卿士善奕

(1)湖北黃陂蔡氏擴展閱讀:

蔡氏人口分布:

明朝時期,蔡姓大約有4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9%,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浙江為蔡姓第一大省,約占蔡姓總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福建、江蘇,這四省蔡姓大約占蔡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二省。

宋元明期間,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特別是向江浙閩沿海地區移民。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蘇蔡姓人口聚集地區。

② 前川的歷史

前川街道: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文教坊的是二程的誕生地,1998年城關鎮更名前川街道,取程顥的詩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以紀念二程在黃陂的影響和貢獻。
蔡店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根據民間傳說,明代有蔡氏兄弟二人在此開設小店,接待過往的客人。後來此地成為一個交通便道,店鋪日益增多,於是發展成為集鎮。因為是蔡氏兄弟首居,所以叫蔡店。
橫店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清末有幾家飯館和小雜貨鋪,居民不足百人。傳說以前這里是南來北往的一個大驛道,老橫店即為驛站(又名煙燈),面積約三、四百平方米,因店房多為坐北朝南方向,橫排於驛道的兩旁,故名橫店。
灄口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原為較大的驛鋪,清代曾在此設置巡檢司。歷史上這里是鄂豫交通要津。附近有3500年前的盤龍城外,相傳灄口東面早年有一「營盤城」,為一小土城,可能有過駐軍;還有東岳廟、馬王廟、禪定寺、文昌宮等名勝古跡,可見當時灄口的規模。根據《中國地名大辭典》註:灄口一帶晉代曾置灄陽縣,北周廢。
祁家灣街道:位於前川西,清末為一小集鎮,街道駐地人多姓祁。
三里橋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相傳此地原有一條天然形成的排水大溝,給過往的行人帶來很大的不便。清代末年,由附近的鄉紳集資,於溝上建了一石橋,當時稱為三眼橋,後逐步演變為現在的名字。1954年橋被毀沒。
長軒嶺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以建在一條長3華里的山岡上而形似車軾,「軾」即「軒」,《說文》:「軾」為古代輿車前橫木。)而得名。根據泊漠港出土的晚商或西周銅器斷定,早在3 000多年前,此地就有類似盤龍城的先進文化。根據《湖北通志》記載,這里曾設置過木蘭縣,後廢。此後這里一直是鄂豫的交通要道。相傳明代中葉,有一餘姓人家在嶺南開設小店,人稱余家店。明代為一驛鋪,自木蘭山宗教聞名後,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商業活動日漸繁榮,可以說長軒嶺與木蘭山關系密切。
姚家集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明代即已經形成集鎮,相傳舊時有兄弟二人在此開設了兩個小店,一名仁和店,一名太和店。清代,因當地有一個姚姓人名聲顯赫,官至巡撫,太和店被改稱為姚家集。當時姚家集因位於彭城河(也叫姚蔡河,為灄水河上游的支流)北岸的小山坡,因而房屋和街道都依山而建,河邊有百級台階與街道相連。
羅漢寺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舊稱青龍崗。明末清初,因附近修建了供奉羅漢的寺廟,所以改名羅漢寺。
六指街道:位於前川東,原為湖埠,明代中期已經發展為小集鎮。傳說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位手生六指的老人名張稅胡,由江西上饒縣遷移到這里定居,以開茶館和飯店維持生活,後來逐漸發展為小集鎮,人們根據首居老人的生理特點,定名為六指店。

③ 現今蔡氏人口數

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姓源龐雜,族人眾多,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十四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位,人口約八百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左右,多以洛陽、濟陽、汝南、丹陽、高平、南陽、朔方、遼東、西河為郡望。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如今的河南省境,其間因受楚國所逼,幾度遷徙。先秦時期,蔡姓就已開始遷徙,後裔散居於今湖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世代不斷繁衍。秦漢時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中心。到西漢時,河南已出現幾個較大蔡姓郡望,並出現了一大批名人。魏晉南北朝時,我國戰亂頻仍,社會處於動盪之中,加之兩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戰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隨同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輾轉定居於江浙各地,使家族勢力進一步壯大,在此期間,蔡姓人由於在戰亂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斷涌現,家族顯赫達十餘世而不衰。隨著朝代更變,至唐宋時期,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逐漸發展,蔡姓宗族勢力也不斷擴大,並遠播各地,逐漸成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時,已入遷福建、廣西等地,後安史之亂暴發,中原地區經濟遭受重大破壞,蔡姓族人又一次大舉南遷,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閩之蔡姓與唐初先入閩者混成一體,逐漸發展成福建大姓,並成為今台灣、廣東蔡姓的重要來源。蔡用元為蔡氏入閩始祖,時在唐代[1]。宋朝時期外族不斷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為避殺掠,不得不再次大規模向江南遷徙,進入江浙、皖南、福建、廣東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漸興旺,名人高官也不斷涌現,地位顯赫一時,歷數代而不衰。從而使唐宋時期成為蔡姓宗族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總之,追蹤此階段蔡姓的幾次大遷徙與大發展,發現其顯著特點便是在南遷族人中大部出自於河南蔡姓,從而證明了河南歷來為我國蔡姓的主要的繁衍與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說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時代,蔡姓經世代不斷遷徙、繁衍、播遷各地,遠播於海外,最終成為我國族大人眾的姓氏,並穩居於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六。今江西省的贛州、九江市瑞昌縣、瑞金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縣、海豐市、陸豐市、雷州市、佛山市、揭西縣、陽春縣、陽江市、惠東縣、深圳市、東莞市、饒平市、河源市紫金縣、羅定縣、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武穴市、黃梅縣、浠水縣、蘄春縣、英山縣、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經濟開發區、房縣、咸寧市、襄樊市、荊門市鍾祥市、枝江市、荊州市、竹溪縣、潛江市,浙江省的泰順市、台州市玉環縣、湖州市德清縣、溫州市樂清縣、台州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煙台市、青島市、濰坊市、淄博市、濟寧市泗水縣、臨沂市、菏澤市單縣、日照市東港區、棗庄市、濟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博白市那林縣、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縣、泊頭市、邯鄲市廣平縣、保定市高碑店、河間縣、定州市、石家莊市壽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宿遷市、常州市、盱眙縣、如東縣、泰州市、鹽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內江市、廣安市、廣元市、樂山市、巴中市、宜賓市、安岳縣、郫縣、江油縣,安徽省的合肥市無為縣、安慶市太湖縣、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縣、霍邱縣、淮南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常德市、華容縣、岳陽市、郴州市、麻陽市、株洲市,河南省的鶴壁市、開封市蘭考縣、長垣縣、上蔡縣、鄧州市、光洲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洋縣、安康市,商州市,貴州省的貴陽市、興仁縣,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市平和縣、龍岩市上杭縣、泉州市石獅市、莆田市、廈門市、長樂縣、三明市尤溪縣,海南省的瓊海市龍江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薊縣,重慶市的江北區、彭水縣、開縣、奉節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北市,馬來西亞古晉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

④ 蔡熱記是武漢黃陂蔡氏的嗎

蔡熱記源於上世紀20年代初期一個流動攤位,實為蔡林記的前身。據上世紀武漢相關編年史書記載,熱乾麵源於20年代初期,在黃陂賣湯面的蔡明偉。

⑤ 蔡氏族譜在保存在哪個地方

蔡氏族譜是按照省份劃分的,共分為12個,分別為:

蔡氏族譜內: [湖北石首];

蔡氏族譜: [玉山];

[慈溪蔡容氏宗譜]: 不分卷;

浦陽香溪蔡氏宗譜;

蔡氏世系源流;

溈寧蔡氏東宗譜: 十八卷:[寧鄉];

德清蔡氏宗譜: 十二卷;

蔡氏重修宗譜: [丹陽];

烏砶蔡氏宗譜: 二十一卷:[暨陽];

德清城關蔡氏家譜: 不分卷;

蔡氏族譜: 不分卷:[武陵];

湖南攸縣淥田蔡氏九修族譜: 十一卷:[湖南攸縣]。

(5)湖北黃陂蔡氏擴展閱讀:

蔡姓是以國為姓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弟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共同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

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後被鎮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於遷所。

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由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⑥ 蔡氏家族如何起源

1、出自來姞姓,為黃帝支裔。

姞姓源於傳自說中的黃帝王朝開創者姬軒轅, 是直接由黃帝所賜姞姓。《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了《國語》中胥臣對重耳說的前兩句,即"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姞氏即黃帝十二姓其中之一,即黃帝之子伯鯈所承受姓,與《國語》、《史記》中所雲是一樣的。伯鯈的後代有改姞成簡寫吉。時至今日,從女旁的帶有母系氏族社會標志的"姞"姓已經很少了。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

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也是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等諸侯國國君的姓,有近5000年歷史。姬姓的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 ,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萬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411個姓[3]占《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⑦ 蔡姓的來源,人口的數據,地區的分布。有人知道嗎請指點!

、蔡姓來源:蔡氏的構成,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1)姞姓蔡氏:姞姓蔡氏,相傳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分布於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東部和北部一帶。殷代時,姞姓蔡氏擔任祭司的職務,時常在商王的身邊備顧問,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長垣縣、衛輝市,都可能曾是古蔡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遷徙到今河北省邢台市北的蔡河地區,有的則南遷到今湖北省廣濟縣與黃梅縣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歸附蔡叔度,後世姞姓與姬姓兩支蔡氏已融合為一體。(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從此其胄裔以國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蔡氏的足跡已經遍布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秦、漢時期,蔡姓主要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河南省東部與山東省西部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蘇、浙江地區:自東晉以後,居於我國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認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濟陽考城,並把「濟陽」作為家族專用的堂號,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有兩次移民福建的活動,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唐代兩次移民入閩的蔡姓甚眾,其確切人數已經無法統計,而且彼此混為一體,發展成福建大姓,後來又成為台灣、廣東蔡姓的主要來源。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洗劫之後,蔡姓已經散布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到宋朝時由於受戰爭的影響較少,人口劇增,蔡姓繼承祖先敦厚重禮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拚搏奮進,出現了些新興的顯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時期,蔡姓繼續在全國各地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中華人口眾多,影響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台灣,主要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廣東潮州府、嘉應州。蔡姓目前為台灣第八大姓,大多集中於台北、台南、嘉義等地。蔡姓人氏向國外的移民開始於明代,其主要的出發地是我國沿海地區,以福建、廣東、台灣諸省為多,到東南亞和日本、歐美等地謀生、經商、打工、求學。(3)外族改姓的蔡氏:我國南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北宋時,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匾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興盛於東北地區。戰國時,高蔡國的蔡姓族人,後來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貴州、廣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

⑧ 蔡氏家譜字輩

廣東蔡氏族譜字輩
1 廣東羅定

世伯日克 七念萬丈

昌能亮性 彥誠國於 卿士善奕

2 廣東揭西

始基貴鳥山朝天守蔡聯

正宗彝紀定 振興家美傳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詒謀遠 纘成奕世賢

3 廣東潮安

侯都建豫上 郡望開濟陽

抵德昭眷佑 博厚繁生綿

宗支源流遠 衍派世澤長

北基桂馥茂 南國蘭騰芳

燕羽貽謀裕 詩書啟秀賢

歷朝文武盛 致仕贊忠良

科學光華夏 政績顯萬安

敦睦循祖訓 孝廉相繼傳

立志創偉業 奮發競自強

承先應溯本 奕代兆征祥

4 廣東饒平

逢元吉起 萬世垂芳

瑤林葉茂 玉樹森香

教家禮儀 華國文章

體全用佝 實大聲揚

惟邦之慶 於祖有光

衍傳至是 繼序為良

5 廣東梅州

軍世勤明昌 仁天大紅中

文光齊明興 萬年永興隆

6 廣東廉江

金木水火土

7 廣東湛江

世毓其開汝如

8 廣東鶴山

尚正郁文良作兆, 維時立業振家聲

9 惠東縣多祝鎮

福粵公第十八世馥友公多祝鎮內東片開基:

馥、輝、發、裕、錫、

濟、植、炳、堯、銓、

洵、果、照、培、鋼、

澤、樹、炫、堅。

10 河源埔前鎮陂角村洞鴻寶嶺

福粵公第十九世守為公開基:

守道文仕康,瑞廷懷幹家,

國春德??茂,奕世向榮華,

文武登豪傑,朝楚史卿綱。

11 東莞市樟木頭官倉村

福粵公第十五世綿基公脈系輩序續編:

系統肇姬周,先芬孰比牟,

西山崇理學,東士慶封侯,

蕃衍逾千派,雲仍遍五洲,

人文長蔚起,萬冀介洪麻。

12 梅縣南口鎮車陂村

福粵公第十世伯禮公字派:

十世伯禮寶純居、剛軒應促及台居,

復潤聯文奕仕派、各支各取便攸分。

13 揭西縣河婆鎮

福粵公第十五世綿基公派下字輩:

始基貴鳥山,朝天守蔡聯,

正宗彝紀定,振興家美傳,

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

燕翼詒謀遠,纘成奕世賢。

14 大埔縣洲瑞鎮赤水村

福粵公第十五世質靜公派輩序:

從第三世昭穆

攀永奇昭,允宜超先,

望於斯時,俊秀書開,

贊囊熙朝,章業鴻勛,

芳微濟美,顯揚宗親。

15 豐順縣湯坑田心

念大伯千從玉良日元國立沐君恩詩書傳家禮義賢朝遷備用在皇都安定世近帝王。

16 廣東清遠

志成立安邦,永錫祖汝常,

昌大啟文明,長發裕其祥。

17 潮安縣鳳塘鎮湖美村

外世詩:狀元名聲,揚於中國,當年秉政,宣昭異域, 旌別得宜,朝野咸服,惟格君心,潤授天祿, 積善余慶,敦厚載福,教誨爾詳,似此色谷。

內世詩:學仕政績,廣大端方,維香欽宗,澤遠世昌, 仁存利志,義迪吉康,勛猶著美,和順致祥, 財增賢哲,秀旭駿良,述事繼志,更耀前光。

新 詩:侯都建豫上,郡望開濟陽。袛德昭眷佑,博厚繁生綿。宗支源流遠,衍派世澤長。北基桂馥茂,南國蘭騰芳。燕羽貽謀裕,詩書啟秀賢。歷朝文武盛,致仕贊忠良。科學光華夏,政績顯萬安。敦睦循祖訓,孝廉相繼傳。立志創偉業,奮發競自強。承先應溯本,奕代兆征祥。

18 廣東汕頭

廣士群振詳,裕鎮安賢,仁義忠信,厚德綿長

19 廣東蔡氏一支

天開景光。

20 廣東蔡氏一支

詩書傳家禮儀賢。

河南蔡氏族譜字輩

1 河南新洪路

真首以元單仲大仁一伯廷應明世維剛常邦家自吉祥詩書開後序禮樂迪前光式谷端蒙養傳箴守義方儉勤垂令范忠孝襲余芳嘉植培蘭桂成才作棟梁德言功並立才學識兼長建樹宏經濟貽謀重顯揚象賢朝克肖嗣服卜浸昌

2 河南鄭州

天地義春長,文言武貴昌,

金玉雲風虎,家國殿庭堂。

3 河南羅山縣子路

長春福為廣,國家興乃昌。

江蘇蔡氏族譜字輩

1 江蘇暘塢

世伯日克七念萬丈昌能亮性彥誠國於卿士至維明汝一元復始振其家聲聿為邦瑞寬厚賢良保宗貴長

2 江蘇無錫信派

世伯日克七念萬丈昌能亮性彥誠國於卿士善奕光

3 江蘇宿遷

「庚樓蔡」,「若丕家聲崇效敦同以廣宗統德化培中光昭世守佑啟有功永紹懿訓憲章修明尊承先業勤達昌宏利國安邦」。

「兵馬蔡」,「鼎獻曰良以茲聿長克紹祖則之子惟將作善集慶家乃其昌勖爾敬承事業用光澤衍恆康聲德震廣佑峰祥瑞相國裕強」。

「牌坊蔡」,「雲國紹士毓珽永景孝思才兆宏萬志欲光大修先培德承緒延泰敬倫恆長」。

「小河蔡」,「修佩才運士維守先培囗心田錫福萬年雨泉匯河承尚英賢文武興盛書香餘傳」。

4 江蘇盱眙

連漢立傳中厚

5 江蘇南京

蔡氏一支:

慶廷廣遠德登高望崇明

蔡氏一支:

昌志德

6 江蘇鹽城

九步文昌永

山東蔡氏族譜字輩

1 山東棗庄

「以邦賡法憲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繼延政清國永燦忠厚傳家遠林秀蔚華天」。

2 山東臨沂

榮長恆德明,永紀振家興,

翔文存田廣,玉是秀春成。

3 山東菏澤曹縣桃源鎮

蔡氏始祖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河南祥府縣,又移儀封縣。(從十七世起)

常之希化普,尚成廣治勤,

本自昭金錫,乃爾慶錦鴻,

安修同延世,欽憲建家祥。

浙江蔡氏族譜字輩

1 浙江溫州平陽縣

文國世邦,君如漢昌,萬年修業,卓致丹青,

詩書化雨,規章箴訓,堯禹哲理,晉楚桓中,

孟儒津智,鵬程遠展,飛奐至舉,俊俠式弘,

星范亞禎,仕胥品重,任民咨儀,少巨向前,

恆奉汝倫,澤俞勉儉,滋潤實甫,沛聿充滿,

泰岳崇偉,先玄佑基,彥然煌亮,連涵普造,

欣觀商格,適怡歡樂,居安旭宇,浩序濟陽。

2 浙江黃岩錦川洛陽堂

子朝秉維崇明良,承平交泰啟永昌,

康保咸熙恆大有,詩書理達可安邦。

後續輩:

欽學時夫若曰賢,必振家聲士培宣,

顯國文章宜法祖,道隆孔孟紹開天。

3 浙江黃岩

祖傅諱行:

「均定寶國建翹 勉允聖止志原

全功孫如光嗣 智慶守宗世子」。

字行:

「郎孝鳳海克敬 從公景仲季淑

叔伯安世君彥 元庭貴德舜欽」。

續衍諱行:

「子朝秉維崇明良 承平交泰啟永昌

康保咸熙恆大有 詩書禮達可安邦」。

字行:

「欽學時夫若曰賢 必振家聲士陪宣

顯國文章宣法祖 道隆孔孟紹開天」。

4 浙江龍泉

「良廷聖志士,盛世起文人,

道學承先德,功純(勛)建大(業)勛」。

安徽蔡氏族譜字輩

1 安徽宣城

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2 安徽合肥

邦家有慶 繼善傳心

學遵經訓 立觀其成

崇仁尚義 銳志富強

群安華泰 英傑榮光

3 安徽無為

洪武多孝順加德必昌盛

4 安徽蚌埠

文長仕為德

5 安徽五河蔡家湖

洪金道之漢興

6 安徽淮南

秉初傳瑞兆 福繼西宏昌

7安徽巢湖居巢槐林(青墩嘴)

秉忠為國立(義)孝傳家碩德淵遠百世榮華

8 安徽巢湖

克昌其業永振佳邦

遼寧蔡氏族譜字輩

1 遼寧昌圖

寶萬國繼春柯成百世昌

福建蔡氏族譜字輩

1 福建長樂龍角

名派:「惟學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由義行仁(記)想分支自濟陽披來譜系重馨香燕翼貽謀爭共仰子(後)孫(昆)瓜瓞喜綿長」;

字派:「弘於善可傳後世□修祖武(德)忠孝居心宜勉繼代有賢能知本斯敦道敬宗在裕昌萬枝皆茂盛天與慶同春」。

以襄公為始祖:

甸、揆、甫、大、時、惕、鳴、光、文、伯、仲、叔、孟、季(1至15世未有統一學名、冠字)。16-27世學名,惟、學、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 由 。 16-27世冠字,弘 於、善、可、傳、厚、世、聿、修、祖、武或德、忠 。28-37世學名,義、行、記或仁、想、分、支、自、濟、陽、披、來、譜、系、重、馨 。 28-37世冠字,孝、居、心、宜、勉、繼、代、有、賢、能、知、本、斯、敦、道 。 43-52世學名,香、燕、翼、貽、謀、爭、共、仰、子或後、孫或昆 。43-52世冠字,敬、宗、在、裕、昌、萬、枝、皆、茂、盛 。53-57世學名,瓜、瓞、喜、綿、長 。 53-57世冠字,天、與、慶、同、春。

2 福建尤溪桂峰

名派:「肇宜行序念篤同宗清正自持溫和可珍宣華恆衍祚」;

字派:「堯仁舜哲禹鼎商銘秀習大書健兼尚策敦敬則延熙」。

3 福建石獅

「洪德奕世種孝友敦宗本修業綿祖澤公候伯卿仕」。

4 福建大宇

「一用士玉君國成家宗祖傳守子孫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貞創垂功偉大啟迪知深長雲眜承遠澤奕世慶其昌」。

5 福建美林

「仰思喬日迪 仁義禮智信 綱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6 福建漳州漳浦蔡府

六宗一而祚衍長,本行修則英華發,有確真實敦孝敬 ,幸人講讓達家邦。

7 福建漳州漳浦霞曇

因國喬松居撇日,明月綠行筍參天。

8 福建漳州漳浦六鰲

慈孟華則漢世立君統,孝恩達而清代發家聲。

9 福建漳州漳浦車田

始祖蔡元泰(十八--三十五世):

元成仲繼君德明奇保,長永士志勤修振家聲。

10 福建石獅市寶蓋鎮塘邊村

洪德奕世種,孝友敦宗本,

修業綿祖澤,公候伯卿仕。

11 福建三明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北宋名臣蔡襄(始祖):

襄旬傅樞顒諲農煌長。

肇基桂峰的是襄公的九世孫—長公。

清康熙壬子取-第19--26世名派:肇、宜、行、序、念、篤、同、宗。第19--26世字派:堯、仁、舜、哲、禹、鼎、商、銘。嘉慶間續取-第25--32世名派:清、正、自、持、溫、和、可、珍。第25--32世字派:秀、習、大、書、健、兼、尚、策。光緒甲申續取-第31--35世名派:宣、華、恆、衍、祚。第31--35世字派:敦、敬、則、延、熙。

12 福建省大宇

(自三世起)

一用士玉,君國成家,宗祖傳守,子孫式光。

伯仲昭烈,孝友忠貞, 敦仁為美, 明德推馨 。

民國乙亥年新編昭穆如下:

創垂功偉大,啟迪知深長,

雲眜承遠澤,奕世慶其昌,

駿業鴻基建,詩書禮義興,

賢才膺盛選,龍鳳紹英聲。

四川蔡氏族譜字輩

1 四川內江

俸承維應甲金廷子萬文濟陽肇先聲汝安爾修其

2 四川廣安

任天大洪中文廣齊民心萬年永興隆

3 四川廣元

萬春然自遠培德恩光載

4 四川樂山

貴洪文培德孝

5 四川巴中

世光明遠大 能以永興長 君正登隆澤 昌中應汝揚

6 四川平昌浪樓

中、文、學、唯、思、貴、萬、載、如、意、興、軒、庭

湖北蔡氏族譜字輩

1 湖北鍾祥郢中

國家祥瑞,崇安傳世遠,

天開文運長,正大方為本, 積德定永康。

2 湖北鍾祥雙橋

國家祥瑞,崇安傳世遠,

天開文運長,正大方為本,積德定永康。

3 湖北鍾祥胡集

成宣志高崇,傳家利世秀。

4 湖北鍾祥石牌

月國正天興,祖子傳家寶。

5 湖北鍾祥羅集

永世清吉庭,文化大振新,

國泰民安順,忠直保函坤。

6 湖北鍾祥長壽

政德文安永,國家萬代興,

大花開紅振,祖傳自克明。

7 湖北鍾祥舊口

文緒傳宗遠,述詩紹祖昌,

梁世開國獻,兆其左同祥。

8 湖北鍾祥冷水

日國正天興,祖德傳家遠,

文明世澤長,首道應開選。

9 湖北鍾祥客店

官文蔡悅資,丕承亭財萬,

月尉崇彩本,宏頓正學智,

清秀誼山川,兆明呈先祖,

道德存興志,忠宇保朝庭,

純修中立綰,世裔良大開。

10 湖北蔡氏鍾祥一支

啟自學文達,承先志高崇 。

11 湖北枝江

元俊裕厚昌

12 湖北宜昌

國正天心順,光明永遠大,

官清民自安,父孝子運寬。

13 湖北黃梅

惟有賢德,仁壽永昌,

文章名著,祖宗流芳,

承先啟後,政彩春光,

忠純應世,鴻猷其良。

14 湖北蔡官田

濟陽堂」分支--「清廉堂」:

善士應隆之,成世裕宏功,

光明崇正大,禮義啟文章,

祖德培家運,嗣賢保國昌,

謨猷召偉喚,福澤慶禎祥,

道學傳宗永,勛華繼續長,

紀元晉干禧,乾坤開泰康,

修齊興邦業,清廉立棟梁。

15 湖北棗陽

中邦家道章

16 湖北麻城

道秉懷學,延忠邦思應,

之正永興隆,科第綿世澤,

文章紹前紅,洛陽經濟美,

西山振家風,令德厯軔獻,

虜功億代豐,博善昭團結,先緒慶輝宏。

17 湖北宜昌

國正天心順,光明永遠大,

官清民自安,父孝子運寬。

18 湖北黃梅

乃西山一脈,九峰後裔,杭(抗)公之子相公為來鄂始祖。

惟有賢德,仁壽永昌,

文章名著,祖宗流芳,

承先啟後,政彩春光,

忠純應世,鴻猷其良。

19 湖北蘄春

乃西山一脈,九峰後裔,杭(抗)公之子相公為來蘄始祖。

相彥朝以,春星仲大,

子一正良,明其理道,

世際興期,忠義傳新,

法則因時,上承先訓,

遠蔭宗支,根源廣厚,

佑啟宏基,統慶賢升。

20 湖北蔡氏一支

孫(音)明(音)達(音)丑幫忠厚傳家遠

21 湖北蔡氏一支

忠義傳新發

22 湖北蔡氏一支

光明崇正大 禮義能問周

湖南蔡氏族譜字輩

1 湖南麻陽

元福文仲仕政廷榮朝學尚國永世安邦俊德澤明左治賢良

2 湖南株洲

朝元常琮蔡,國才思承恩,

祖來上蔡,詩書世澤,

貽謀允臧,禮義家常,

言本道德,子孫益振,

行由典章,源遠流長。

3 宜章縣黃沙鎮堡城村

開基祖大成公(是浙江遷入)

文忠上光,貽謀允臧,

言本道德,行由典章,

詩書世澤,孝信流芳,

科甲蟬冠,禮儀家常,

子嗣益振,源遠流長,

鴻基昌大,聯合顯揚。

4 麻陽惹都四甲興隆田

元福文仲仕政,廷榮朝學尚國,

永世安邦俊德,澤明左治賢良。

5 懷化晃縣方家屯鄉楓樹屯村

思、宋、體、宏、運、日、開、時、正、寅、昌、宇、臨、世、澤、克、裕、泳、希、巡、沅、遠、照、祖、德、茂、盛、維、松、柏、詩、書、貴、有、余、才、攜、幫、國。

江西蔡氏族譜字輩

1 江西省湖口縣

西元前1046年河南上蔡度公—西元後714年(唐明皇開元)福建蒲田宣公—914年江西都昌澄浦公—1214年江西湖口縣福六公至今。

安春仁寬贊,元常思以興,

文獻宗孔訓,志在紹先賢,

理學家聲永,名臣世澤延,

詩書同寶貴,忠孝乃珍傳,

祖德長為法,光輝及第全。

2 江西興國寶石

(枚吉公派)

福杏壽若定,吉喜益詩全,

六智周干豐,大二枚崇仁,

子成祥朝登,賢俊秀選拔。

(續輩從三十一世後)

志士懷德義,顯奕建名彰,

自有英才起,裕後桂騰芳。

3 永豐縣沙溪鎮坪上村

居政公第六子興德居江西撫州,昭穆:

忠為宗元,承居興憲,

伯光榮明,可泫定智,

居安必盛,世懷名爵,

紹接孔周,道德文章,

俊有財能,治民經邦,

詩書衍緒,科甲傳芳,

中和仁義,正文純良,

思源立本,長發其祥。

4 九江市潯陽

元小萬士友宗德,志銑文弼養曰可,

學問思辨行光增,金澤茂燦報錦源,

根動著鈞鴻業烈,垂銓派榮忻培鋒,

激本炳堂鍾浩森。

雲南蔡氏族譜字輩

1 雲南昭通

儀益國朝邦,福祿保安康,

永利家升遠,發達勝輝煌。

陝西蔡氏族譜字輩

1 陝西白河

銘其理道世際興期,忠孝傳家法則因時,

詩書可業坊表攸宜,承先比慎培植根基。

2 陝西商州

世自周邦顯,傳家本善良,

賢才開景運,功列耀朝堂,

積德培根遠,行仁潤澤長,

書田勤布種,萬代以流芳。

貴州蔡氏族譜字輩

1 貴州息烽縣養龍司鄉

入黔始祖蔡崇隆---養龍司始祖蔡普化公:

慶承升白紞,鑾永儀應國,

啟春瑛宗臣,榮世德朝汝,

紹顯文明運,洪勛正貴恆,

元程光模業,賢仕遇忠真,

神壽昭天賜,倫常本性成。

2 貴州興仁縣

江蘇經商遷居:

園明萬定,本國家成,

吉慶康泰,永久乾坤,

後世昌隆,錦綉廷輝。

3 蔡氏一支

明林昌敬先爾方厚見(建)力其可祥

4 蔡氏一支

興順啟明金知銀安譜夢圓國正文

5 蔡氏一支

承其祖武克紹箕裘

6 蔡氏一支

光明崇正大理育啟文章

7 蔡氏一支

官文蔡悅資丕承亭財萬月尉崇彩本宏敦正學智清秀誼山川兆明呈先祖道德存興志忠宇保朝廷純修中立綰世裔良大開

8 蔡氏一支

學以成之德其恆



(8)湖北黃陂蔡氏擴展閱讀:

蔡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數民族改姓。西周時期的蔡仲為蔡姓始祖。

蔡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當代蔡姓總人口達到552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46%,人口總數在中國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全國形成了東南沿海地區高比率的蔡姓區域。

主要源流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 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 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布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朝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為漢姓蔡。這些外族在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興盛於東北地區。

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⑨ 湖北隨州的蔡氏是古代誰的後人

湖北隨州蔡氏字輩:「官文蔡悅資,丕承亭財萬。月尉崇彩本,宏頓正學內智。清秀誼山川容,兆明呈先祖。道德存興志,忠宇保朝庭。純修中立綰,世裔良大開」。
湖北鄂州蔡氏字輩:「念山登雲思日柏,漢永仲世興啟忠,良仁德作孚道義,文雲錦映仕明珍,一代洪希承開國,英才建茂家昌隆」。

⑩ 百家姓尋根祭祖 蔡姓

一、蔡姓來源:蔡氏的構成,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姞姓蔡氏:姞姓蔡氏,相傳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分布於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東部和北部一帶。殷代時,姞姓蔡氏擔任祭司的職務,時常在商王的身邊備顧問,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長垣縣、衛輝市,都可能曾是古蔡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遷徙到今河北省邢台市北的蔡河地區,有的則南遷到今湖北省廣濟縣與黃梅縣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歸附蔡叔度,後世姞姓與姬姓兩支蔡氏已融合為一體。
(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從此其胄裔以國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蔡氏的足跡已經遍布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秦、漢時期,蔡姓主要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河南省東部與山東省西部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蘇、浙江地區:自東晉以後,居於我國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認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濟陽考城,並把「濟陽」作為家族專用的堂號,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有兩次移民福建的活動,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唐代兩次移民入閩的蔡姓甚眾,其確切人數已經無法統計,而且彼此混為一體,發展成福建大姓,後來又成為台灣、廣東蔡姓的主要來源。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洗劫之後,蔡姓已經散布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到宋朝時由於受戰爭的影響較少,人口劇增,蔡姓繼承祖先敦厚重禮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拚搏奮進,出現了些新興的顯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時期,蔡姓繼續在全國各地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中華人口眾多,影響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台灣,主要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廣東潮州府、嘉應州。蔡姓目前為台灣第八大姓,大多集中於台北、台南、嘉義等地。
蔡姓人氏向國外的移民開始於明代,其主要的出發地是我國沿海地區,以福建、廣東、台灣諸省為多,到東南亞和日本、歐美等地謀生、經商、打工、求學。
(3)外族改姓的蔡氏:我國南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北宋時,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匾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興盛於東北地區。
戰國時,高蔡國的蔡姓族人,後來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貴州、廣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

蔡姓遷徙史

蔡氏得姓之初,蔡氏族人主要分布在現在的河南上蔡一帶,隨著蔡國的搬遷,部分族人遷到了安徽一帶。先秦時期,蔡氏主要在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者。戰國時,燕國(都薊,在現在的北京市)人蔡澤曾游說了大小許多諸侯,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一次,他找當時有名的相術家唐單相面,唐舉仔細看過他的相貌之後笑著說:「看先生長得蠍鼻,寬肩膀,大眉毛,有聖人之相。而聖人是從不相面的。」蔡澤知道唐舉跟他開玩笑,於是對唐舉說:「我知道我今後一定能夠富貴,只是不知道我能夠活多大歲數,願聽先生的高論。」唐舉說:「先生的年齡,從今往後還能活43歲。」蔡澤大笑而去。
在返回的路上,蔡澤對他的車夫說:「我騎著高頭大馬,可以任意馳騁;懷揣著官印,可以陪王伴駕;吃穿不愁,富貴無比, 43年已經足夠了。」他自以為富貴唾手可得,於是開始周遊列國,向諸侯宣揚他的治國之策。他先到趙國,後又到韓國、魏國,沒想到處處受到冷遇。
正在這時,秦國的宰相范睢因危機四伏相位難保。蔡澤認為機會終於來到了,於是他又到了秦國,要求見范睢。范睢見蔡澤是無名之輩,瞧不起他,讓他坐在下位。蔡澤對此毫不在意,落座之後,他對范睢說:「我聽說,人的生命都有一定的定數,達到壯年之後必然走向衰老。人的富貴也是這樣,人不能一輩子居於榮華富貴,富貴至極,必然要走向衰落。人生最可貴的,就在於激流勇退,這樣既能保全自己的名聲,又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其次是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最後卻是名聲受辱,身家性命也丟掉了。您現在正處於名身俱損的危險之中。」范睢聽後,趕緊站起請蔡澤坐在上座,並對蔡澤說:「先生說得對。我聽說,貪得無厭,就會失去所得到的;永不知足,就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謝謝先生的教誨。」
過了幾天,范睢就向秦王辭去了宰相的職務,並向秦王推薦了蔡澤。不久,蔡澤即成了泰國的宰相。他向秦王獻計攻滅了西周。後辭去相位,被秦王封為剛成君,在秦國居住了十幾年。
蔡氏後裔自散居於今湖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包以後,世代不斷遷徙繁衍。
漢唐之際,蔡姓主要繁衍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的主要地區。魏晉南北朝之時,其地蔡氏家族世代累官顯藉,形成當地一大望族,即濟陽郡望。
蔡姓南遷早於漢代,大舉南遷始子魏晉南北朝之時,再一次的大舉南遷為唐時的黃巢起義期間。其南遷多出自河南蔡氏。
蔡姓入閩者,始子唐初,有從開基漳州聖王陳元光入閩,居漳、浦兩地。
唐末又有蔡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開基漳州、同安、興化等地,其後再傳至廣東的梅州、廣州等地。
宋朝是蔡姓在我國南方繁衍的又一個重要時期。據(德清蔡氏通譜)所載,入杭始祖蔡源,其三個兒子維孟、繼孟、承孟,分別居於洞庭山(今江蘇吳縣西南)、烏程(今浙江吳興一帶)、漓德(今浙江清德縣)。其後代或遷安徽鳳陽、毫州,或遷福建、廣東等地。明清以後,蔡姓便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 此後,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台灣開基,有的又移居東南亞及歐美諸國。
台灣的蔡氏
台灣的蔡姓開基者,是明末萬曆年間鄭成功的一位蔡姓部屬。他於萬曆十九年 (1591年),東渡到達台灣,居住在雲林縣南鎮的埤頭鄉,開墾荒野,成為台灣落基的蔡姓第一人。
三年之後,又有鄭成功的一位蔡姓部屬,到台灣屏東縣的西勢鄉定居。過了七年,又有一位漁夫遷到台灣,這就是後來遷居旗後並興建媽祖宮的蔡月。這之後,蔡姓移居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到了清代,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先後從福建和廣東遷到台灣。康熙年間就有南安人蔡為謝、蔡挺、蔡構等人入墾於大槺榔西堡鄉;有晉江人蔡姓開墾的鳶松堡等。雍正年間,有福建蔡媽西入台。乾隆年間,又有漳州蔡王昆、蔡五常遷入台灣。
蔡姓在台灣繁衍生息,幾乎遍及台灣全省。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蔡姓子孫隨處可見。就人數而論,它是台灣的第八大姓。就分布來說,蔡姓多集中在台南和嘉義兩地,約佔全島蔡姓人數的一半以近代人才濟濟。

閱讀全文

與湖北黃陂蔡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