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郡主是被稱作殿下還是娘娘
殿下,原指殿階之下,後來成為中國對皇族成員的尊稱,次於代表君主的陛下。漢朝開始稱呼太子、諸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太後、皇後也稱殿下。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娘娘的稱呼有多種種意思,主要是表達一種敬意。例如:古代後宮的尊稱,對女神的尊稱,方言中對嬸娘的稱呼等。
母親折疊編輯本段
亦寫作「娘娘」。稱母親。《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宋洪皓《使金上母書》:「皓遠違膝下......日夜憂愁娘娘年高。」
阿姨\嬸嬸折疊編輯本段
娘娘:(niāngniāng)南方許多地方方言為「阿姨」的意思。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及長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方言里為「姑姑」的意思,父親的妹妹。有時也指嬸嬸、鄰家阿姨之類的女性長輩。
武漢黃陂鄉里特指嬸娘,即叔叔或伯父的妻子。
*繁體字應該為[女襄]
皇後或宮妃
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宋代以後,作為宮廷用語固定了下來。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清洪升《長生殿.復召》:「娘娘說道:自恨愚昧,上忤聖心,罪應萬死。」《紅樓夢》第八三回:「前日這里貴妃娘娘有些欠安,昨日奉過旨意,宣召親丁四人,進里頭探問。」
祖母
稱祖母。宋蔡修《鐵圍山叢談》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亦寫作「娘娘」。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爺爺》:「末雲:『亡爺爺王安,娘忀劉氏。』是稱其大父大母也。」
女神
在東南沿海一帶,民間信奉女神,這些女神就稱為娘娘,如陳氏娘娘,花粉娘娘等,歌頌女神的鼓詞稱為娘娘詞。
(望採納,謝謝)
B. 古代的人尊稱皇帝的妃子為什麼叫「娘娘」,「娘娘」代表什麼意思啊
娘娘的稱呼有多種種意思,主要是表達一種敬意。例如:古代後宮的尊稱,對女神的尊稱,方言中對嬸娘的稱呼等。
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
宋代以後,作為宮廷用語固定了下來。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清洪升《長生殿.復召》:「娘娘說道:自恨愚昧,上忤聖心,罪應萬死。」《紅樓夢》第八三回:「前日這里貴妃娘娘有些欠安,昨日奉過旨意,宣召親丁四人,進里頭探問。」
(2)黃陂皇後宮擴展閱讀
皇後還有一些別的稱謂,就像「媽媽」有別的稱謂「娘」、「母親」是一樣的模式。
這些別稱是:
1、椒房
據說,漢朝皇後的宮殿多以椒塗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別稱皇後、或用以代稱皇後寢宮。比如,漢哀帝寵愛美男子董賢,將董賢之妹冊封為董昭儀,並將她稱之為「次皇後」,又在宮中賜董昭儀宮室名為「椒風舍」,和皇後所居之椒房相似。
於是,有人用「椒房」暗指「皇後」,成為一個代稱。
2、中宮
3、正宮
古代皇後所居的寢宮多位於後宮正中央,因此皇後寢宮可稱為正宮或中宮。
4、元後
5、元嫡
對於皇後,一種是皇帝的元配皇後,即結發夫妻,可稱元後、元嫡,可與後續的區別。
「元」,有「正」、「首」之意,也有「原配」的含義。
6、繼後
皇帝的第二個皇後(或者第三等),旁邊人說起的時候,可用此詞,以區別元後。
這當然也不是面對面的稱謂,而是第三者在敘述中的書面詞句。
7、梓童
皇帝在喊皇後的時候,不會像民間這樣喊「老婆」、「妻」、「娘子」,也不會如同電視劇中喊「娘娘」。皇後在皇帝跟前,也絕不敢自稱「我」、「奴家」、「賤婢」、「小女子」之類。這些全是戲說。
那麼,皇帝兩口子,面對面時,相互間怎麼稱呼呢?
簡單的說,就兩個字:「梓童」。
這是皇帝對皇後的單獨稱呼,等同於現代語中民間所說的「老婆」。
「老婆,老公我要上朝了!」
皇帝絕不會這么對皇後說話。
他會說:
「梓童,朕上朝去也!」
【皇帝喊皇後的昵稱:梓童】
當然,這個詞也可以作為皇後的自稱。這在書面語言中是有記載的。
不過,更早的時候,不叫「梓童」,而叫「子童」。
所記載處:
1、《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
2、《前漢書平話》:「呂後:『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三國志平話》:「高祖聖旨言:『..寡人去游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中,害其性命』。」
後來,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遂被「梓童」所替,用於皇帝或國王對皇後的稱呼。如《西遊記》:「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後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
舉例的都是「平話」中的應用。平話是一種非官方的地方語言,也是民間語言形式。
那麼說來,難道只是一種民間猜測皇宮而形成的書面語言,與實際的稱謂有沒有差異呢?
考察一下來源便可知道。原來,梓童源於「子童」;而子童的根源是「小童」衍化而來。「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論語·季氏》記載:「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
在這兒「君夫人」是諸侯的正配夫人,比如秦國、齊國等大國國君的夫人,他們在國君跟前都是自謙地自稱「小童」,級別低點的諸侯國的夫人稱「君夫人」,更低的自謙稱「寡小君」。比如,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
寡小君願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對外自稱「寡小君」,在她與國君的對話中,則可以自稱「寡小君」或者「小童」。
秦始皇滅六國後,不願稱「王」,而稱「皇帝」,以示尊貴。照此推理,皇帝的正配夫人,也不能再沿稱過去「君夫人」(寡小君、小童)的各種稱謂,雖然在名號(對外)上與皇帝相適應,庄嚴的外稱「皇後」,但在皇帝兩口子說話的時候,不會很正式說「皇後怎麼怎麼的」,皇後對皇帝說話,說到「我」的時候,也不會自稱「皇後」,這樣的自稱有悖於禮儀。
於是,流傳下來的帶有親昵性的稱謂,在內宮之中保存了下來,皇後在皇帝跟前,仍然沿襲舊稱。如《後漢書·皇後紀第十上·鄧皇後》記載,有「小君」之稱:「至各立為皇後。辭讓者三,然後即位,手書表謝,深陳德薄,不足以充小君之選。」
這里的「小君」顯然是皇後在皇帝跟前對自己的謙稱,其稱謂與春秋戰國的傳統稱謂「寡小君」相一致。除此外,有「小童」等稱謂沿用。
所以,皇後在私下自稱「小童」等,成為皇後與皇帝在現實之中實用的稱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娘娘
C. 娘娘會指什麼
娘娘的稱呼有多種種意思,主要是表達一種敬意。例如:古代後宮的尊稱,對女神的尊稱,方言中對嬸娘的稱呼等。
母親
亦寫作「娘娘」。稱母親。《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宋洪皓《使金上母書》:「皓遠違膝下......日夜憂愁娘娘年高。」
阿姨\嬸嬸
娘娘:(niāngniāng)南方許多地方方言為「阿姨」的意思。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及長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方言里為「姑姑」的意思,父親的妹妹。有時也指嬸嬸、鄰家阿姨之類的女性長輩。
武漢黃陂鄉里特指嬸娘,即叔叔或伯父的妻子。
*繁體字應該為[女襄]
皇後或宮妃
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宋代以後,作為宮廷用語固定了下來。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清洪升《長生殿.復召》:「娘娘說道:自恨愚昧,上忤聖心,罪應萬死。」《紅樓夢》第八三回:「前日這里貴妃娘娘有些欠安,昨日奉過旨意,宣召親丁四人,進里頭探問。」
祖母
稱祖母。宋蔡修《鐵圍山叢談》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亦寫作「娘娘」。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爺爺》:「末雲:『亡爺爺王安,娘忀劉氏。』是稱其大父大母也。」
女神
在東南沿海一帶,民間信奉女神,這些女神就稱為娘娘,如陳氏娘娘,花粉娘娘等,歌頌女神的鼓詞稱為娘娘詞。
其他
1.娘娘,又作娘娘。方言,音niāng。稱父、母親的姐妹,即姑姑、姨姨。亦以尊稱長輩婦女。 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八:「『小娘子』是 良才 的從姑母,矮矮的身材,團團的面孔,看來只有十一二歲的光景……『喔!』我叫著,『沒想出你這樣小的娘娘」
註:[女襄]niáng ㄋㄧㄤˊ◎ 同「娘」。[]中的字是一個漢字,因考慮到網路可能將之自動變為簡體字「娘」,故拆開寫在[]里。
2.對孫女的稱呼。例如:我的娘娘可乖了,從不調皮。
3. 民間傳說或道教神話中修煉有成的女仙,例如:女媧娘娘、媽祖娘娘,「石磯娘娘」(《封神演義》)等。
4.北方方言中,稱父親的哥哥為「大爺」,「大爺」的妻子為「娘娘」。
5.古代王國皇後、妃子的別稱。
6.清朝嘉慶時期,貴州南籠府(今安龍縣)布依族農民起義女領袖王阿從的君主稱號(公元1797年1月~9月),存在9個月左右。[1]
7.在四川重慶一帶,可作為娘娘作為對父輩中女性的稱呼,如嬸嬸、姑姑、阿姨、姨母、舅母都可稱作娘娘。
8、日本動漫作品《Macross ·Frontier》里女主角RANKA LEE(李蘭華)打工的餐廳的名字,LOGO是一個可愛的中國風女性娃娃,還有一首專屬廣告歌。
D. 黃陂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或者好吃的店
黃陂區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12個。主要有:盤龍城遺址:位於黃陂灄口鎮,南距武漢市區5公里,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整個遺址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1800米,總面積378萬平方米。1954年發現後,從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縣及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進行有計劃、大規模挖掘。考古結果顯示:城垣建築距今約3500多年。城內有三座宮殿基址,其結構為我國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後寢」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業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有銅園鼎、銅鉞、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藝精細,形制完備。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設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與前川鎮隔河相望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范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建於魯台山椒,臨灄水,眺區城。相傳宋仁宗時,黃陂縣尉程王向之妻夜夢雙鳳投懷,後生二子,取名程顥、程頤。二程崇尚儒學,尊奉孔子,乃築台以望魯,並取名望魯台,魯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學識淵博,詩文出眾,為宋代大理學家,譽滿國中。為緬懷先賢,宋代始建「清遠亭」於魯台山。南宋時取雙鳳齊飛之意,改稱「雙鳳亭」。其間1962年和1984年兩次維修。今日雙鳳亭,琉璃碧瓦,斗拱飛檐,造型嚴謹,氣勢恢宏。199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北,距區城27公里。山勢呈南北走向,群峰攢簇,古木參天,方圓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頂582.1米,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傳南北朝時,羌胡入侵,木蘭山下一位姓朱名木蘭的巾幗英雄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疆場12年,屢建奇功。班師回朝後,封她為武召將軍佐侍郎。木蘭不受朝祿,願歸桑梓奉養父母。從此,木蘭山因是一代女傑的家鄉而聞名於世。山上至今還保存著這位女將軍的許多勝跡。木蘭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興於唐而盛於明,是中國歷史上道佛兩教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山上先後修建寺、觀、廟、庵30多座,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之說。198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景點 黃陂人文薈萃、山清水秀、風景獨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木蘭山:荊楚名山木蘭山昂立天宇,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群巒秀峰、宮觀櫛比的古代廟宇、甘冽晶瑩的龍泉匹練、環繞山嶺的溪河碧流、瞬息萬變的雲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氣候,無不令人賞心悅目,近年來,木蘭山修復了一批古式建築,重塑了眾多道佛泥塑,成為武漢近郊重要的風景游覽區。 木蘭湖:位於木蘭山腳下的塔耳崗鄉境內,是一個以山奇、水美、鳥珍而遐邇聞名的風景旅遊區。全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20平方公里,70多個島嶼和半島兀立湖中,100多個湖汊縱橫交錯,近百里的湖岸線蜿蜒曲折,20多個湧泉噴珠吐玉。湖周圍群巒起伏,樹木蔥郁,10萬只白鷺棲息於此,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候鳥聚集地。木蘭湖水域寬闊,水質碧澈,自然環境清潔幽靜,夏季月平均氣溫比武漢市區低4℃-5℃,是武漢市近郊理想的避暑勝地。木蘭湖不僅有優厚的自然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這里流傳著許多有關木蘭將軍替父從軍的動人傳說,保留著一批歷史遺跡。有木蘭將軍墓、木蘭將軍廟、木蘭將軍唐代墓碑和宋代石獅。 木蘭川:位於黃陂研子崗鎮,是通往木蘭山、木蘭湖的綠色走廊。全川長1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東西兩側的玉屏山、木蘭山兩山對峙,一川通達,景觀獨特。川上雲遮霧繞,層巒疊嶂,樹木蔥郁,百鳥翩躚;川內田疇如織,山花錦簇,清水漾碧,玉鑒瓊田,秀色可餐。還有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余家大灣建築群,青石布瓦、雕梁畫棟、石雕木刻、精美絕倫。 木蘭天池:位於黃陂長軒嶺鎮石門境內,距武漢市區中心63公里,區域方圓10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由飛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構成自然景觀200多處。峽谷全長約10公里,上下落差200米,有大、小天池各一處,小天池水域面積150畝,大天池水域面積300畝,海拔350米,池水盪漾,清澈透底,既可泛舟,又可沖浪,整個景區自然景觀如珠妙串,森林覆蓋,綠蔭掩映,飛流直下,山泉叮咚。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陂長軒嶺鎮境內,南距縣城58公里。公園南北長3.25公里,東西寬1.9公里,總面積6.18平方公里。境內群峰連綿,山勢雄偉,最高峰無名峰海拔高程599.5米,是大別山南麓、武漢市北郊最高山峰之一。公園內樹木參天,藤蔓羅織,自然植被和人工森林布滿山巒,森林覆蓋率達98%。飛瀑、奇石、古戰場及寺觀舊址等自然人文景觀點綴其間。 主要土特產品:花生、茶葉、板栗、蘆筍、桔梗、柿子、桃李、荸薺等。
E. 黃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有什麼好吃的東西,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黃陂區名勝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12個。主要有:
盤龍城遺址:位於黃陂灄口鎮,南距武漢市區5公里,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整個遺址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1800米,總面積378萬平方米。1954年發現後,從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縣及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進行有計劃、大規模挖掘。考古結果顯示:盤龍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築距今約3500多年。城內有三座宮殿基址,其結構為我國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後寢」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業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有銅園鼎、銅鉞、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藝精細,形制完備,代表著我國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於遺址保存完好,因而為研究商代政治、軍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和依據。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設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與前川鎮隔河相望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范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 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建於魯台山椒,臨灄水,眺區城。相傳宋仁宗時,黃陂縣尉程王向之妻夜夢雙鳳投懷,後生二子,取名程顥、程頤。二程崇尚儒學,尊奉孔子,乃築台以望魯,並取名望魯台,魯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學識淵博,詩文出眾,為宋代大理學家,譽滿國中。為緬懷先賢,宋代始建「清遠亭」於魯台山。南宋時取雙鳳齊飛之意,改稱「雙鳳亭」。其間幾經坍塌,幾經修復。建國後,黨和政府於1962年和1984年兩次撥專款、聘巧匠精心維修。今日雙鳳亭,琉璃碧瓦,斗拱飛檐,造型嚴謹,氣勢恢宏。正面懸掛郭沫若題寫的「雙鳳亭」金字匾額,光彩奪目。199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北,距區城27公里。山勢呈南北走向,群峰攢簇,古木參天,方圓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頂582.1米,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傳南北朝時,羌胡入侵,木蘭山下一位姓朱名木蘭的巾幗英雄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疆場12年,屢建奇功。班師回朝後,封她為武召將軍佐侍郎。木蘭不受朝祿,願歸桑梓奉養父母。從此,木蘭山因是一代女傑的家鄉而聞名於世。山上至今還保存著這位女將軍的許多勝跡。木蘭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興於唐而盛於明,是我國歷史上道佛兩教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山上先後修建寺、觀、廟、庵30多座,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之說。木蘭山還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的誕生地。為紀念木蘭山地區的革命斗爭,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陳再道、詹才芳先後題詞。198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F. 武漢站到黃陂區青少年宮怎麼走
公交線路:軌道交通4號線 →版 軌道交通2號線 → 軌道交通1號線 → 黃陂k3路 → 612路,全程約59.9公里權
1、從武漢站步行約430米,到達武漢火車站
2、乘坐軌道交通4號線,經過11站, 到達洪山廣場站
3、乘坐軌道交通2號線,經過5站, 到達循禮門站
4、步行約160米,換乘軌道交通1號線
5、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經過12站, 到達漢口北站
6、步行約180米,到達漢口北大道輕軌一號線漢口北站
7、乘坐黃陂k3路,經過5站, 到達百秀街木蘭客運站
8、步行約320米,到達雙鳳大道武商量販站
9、乘坐612路,經過4站, 到達雙鳳橋頭站
10、步行約30米,到達黃陂區青少年宮
G. 黃陂木蘭八景有哪些景點
黃陂木蘭除了木蘭山、木蘭天池、木蘭草原之外,木蘭景群還包括木蘭湖、木蘭古門、木蘭清涼寨、農耕年華農業風情園、木蘭雲霧山旅遊風景區,統稱為木蘭八景。
木蘭天池 傳說中花木蘭的外婆家,據史籍記載,西漢年間,花木蘭出生在黃陂雙龍鎮(今姚集鎮)。從古至今,黃陂就有著眾多與花木蘭息息相關的名勝古跡,關於她的傳說也在此流轉不息。木蘭天池是花木蘭的外婆家,也是她小時候生活、習武的地方。進入木蘭天池景區,首先看到的是被山林圍繞的小天池,恬靜秀麗。要從小天池上到大天池,途中要經過一段約長十里的峽谷線路,期間貫穿著怪石、溪潭、飛瀑、奇木等多種景觀。途中經過一個名為聰明泉的水井,傳說花木蘭小時候在此生活時曾喝過這個井水,後人見長大之後的木蘭將軍如此聰明,所以就將其取名為聰明泉了。上到大壩,大天池的壯闊景觀便出現眼前,山水相依,碧波萬頃,氣勢比小天池大了數百倍之多,還可以坐上小船遊玩,遍賞無限風光。走過石砌古樸的外婆橋,就來到了木蘭將軍外婆的家,前有流水,後有青山,讓人聯想木蘭將軍小時候必定在這里和外婆度過了幸福的童年。
踏進山上的木蘭殿,在殿里可以看見三尊大型的木蘭塑像,塑像形象各不相同,據說是代表了木蘭將軍三個不同階段的形象,分別是從軍前、從軍時、以及成為將軍之後的形象。木蘭山同時還是千年的香火聖地,從隋唐開始就是佛道兩教的名山,除了與木蘭將軍有關的古跡之外,山上還有南天門、斗姆宮、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三天門、金殿、玉皇閣等名勝,行走其中,可以感受濃厚的文化韻味。
木蘭文化最厚重的地方非木蘭山莫屬。據史料記載,木蘭山始稱於公元485年,歷代都有眾多文人墨客慕花木蘭之名而來,並在此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像唐代大詩人杜牧就曾登臨木蘭山,拜謁木蘭廟,寫下了《題木蘭廟》等傳世佳作。登山途中,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綠簾石,這就是唐太宗為表彰木蘭將軍而立的木蘭將軍坊,上面鐫刻著忠孝勇節四個大字。牌坊上還雕刻有雙鳳朝陽,二龍戲珠圖案,但雙鳳在上,雙龍在下,體現世人對花木蘭巾幗氣節的無比敬仰。
H. 娘娘的意思
娘娘的稱呼有抄多種種意思,主要是表達一種敬意。例如:古代後宮的尊稱,對女神的尊稱,方言中對嬸娘的稱呼等。亦寫作「娘娘」。稱母親。娘娘:南方許多地方方言為「阿姨」的意思。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及長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方言里為「姑姑」的意思,父親的妹妹。有時也指嬸嬸、鄰家阿姨之類的女性長輩。
武漢黃陂鄉里特指嬸娘,即叔叔或伯父的妻子。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
I. 「娘娘」是什麼稱謂哪裡的方言
娘娘的稱呼有多種意思,主要是表達一種敬意。例如:古代後宮的尊稱,對女神的尊稱,方言中對嬸娘的稱呼等。
北方方言中,稱父親的哥哥為「大爺」,「大爺」的妻子為「娘娘」。
在四川重慶一帶,可作為娘娘作為對父輩中女性的稱呼,如嬸嬸、姑姑、阿姨、姨母、舅母都可稱作娘娘(繁體字嬢嬢)。
在江蘇上海一帶,娘娘(繁體字嬢嬢),可作為對姑媽的稱呼。
(9)黃陂皇後宮擴展閱讀:
1、母親
亦寫作「娘娘」。稱母親。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
宋 洪皓《使金上母書》:「皓遠違膝下,日夜憂愁娘娘年高。」
2、阿姨、嬸嬸
娘娘:南方許多地方方言為「阿姨」的意思。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及長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方言里為「姑姑」的意思,父親的妹妹。有時也指嬸嬸、鄰家阿姨之類的女性長輩。
武漢黃陂鄉里特指嬸娘,即叔叔或伯父的妻子。
杭州灣北岸一帶指父親或母親的妹妹。
繁體字應該為:娘娘。
3、皇後或宮妃
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宋代以後,作為宮廷用語固定了下來。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回: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
4、祖母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亦寫作「娘娘」。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爺爺》:「末雲:『亡爺爺王安,娘忀劉氏。』是稱其大父大母也。」
5、女神
在東南沿海一帶,民間信奉女神,這些女神就稱為娘娘,如陳氏娘娘,花粉娘娘等,歌頌女神的鼓詞稱為娘娘詞。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又救了我的性命。如若能夠再見天日之面,必當來此重修廟宇,再建殿庭。伏望聖慈俯垂護佑。
明 吳承恩 《西遊記》第五回:一朝,王母娘娘設宴,大開寶閣,瑤池中做蟠桃勝會。
清 無名氏 《後會仙記》:「予姐 淑貞 命以此為 元靈娘娘 壽。」
6、對婦女的尊稱。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家那些娘娘們房裡,一個人一個斗大的夜明珠掛在樑上,照的一屋都亮,所以不點蠟燭!
J. 黃陂有什麼好玩的
木蘭山啊!
木蘭山位於黃陂縣城北30公里處,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因山中多長木蘭樹,故名木蘭山。又因「木蘭將軍」的傳說,使山蒙上神秘色彩。山上現存「木蘭將軍之墓」碑。木蘭山以其山勢嵯峨、群峰攢族、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為遊客稱道。
明朝詩人朱臣頤寫了一道題為《木蘭山》的詩:「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明代詩人屠達曾說:「木蘭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
木蘭山除了自然景觀雄偉壯美外,人文景觀也有特色。其主要的有玉皇閣、金頂、祈嗣頂3主峰建築;有朝聖門、南天門、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5道寨門;有玄武殿、娘娘殿、木蘭殿、朝天宮、帝主宮等32殿。
木蘭山作為武漢市郊的風景游覽區,按其地貌和環境特點,逐步建設古寨、石景、花苑、避暑四個小區,以「春秀美、夏艷美、秋豐美、冬壯美」的迷人景緻,迎接海內客人前來觀光游覽。
《木蘭山的傳說》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武漢市50公里,海拔581.1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木蘭山相傳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這里的山山水水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息息相關。
據縣志記載,古代有位叫朱異的千戶長,住在山北的雙龍鎮,因年逾半百無後,常登木蘭山求嗣,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取山名木蘭,木蘭山上的祈嗣頂相傳是木蘭父親求子的地方。
木蘭殿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明代,殿里的三尊大的塑像代表木蘭的三個階段,這是她當將軍時的形象,這是她從軍前的形象,這是她從軍時的形象。
相傳木蘭18歲那年,羌胡侵犯邊關,木蘭父親連接12道兵書,但老將軍年老體弱,木蘭削發女扮男裝。12年後,木蘭已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了,唐太宗要封他為昭烈將軍,木蘭請求回到父母身邊,盡女兒的孝心,遠近的鄉親們為木蘭的事跡所感動,在木蘭山刻了木蘭將軍坊。
木蘭山的石雕都採用了本地的石料綠簾石鐫刻而成。「唐木蘭將軍坊」高5米、寬9米,下刻二龍戲珠的浮雕,雙鳳在上,雙龍在下真是寓意很深的佳作,也是尊重女子氣節的真實寫照。
坐落在海拔520米的千尺峰上的玉皇閣,始建於唐代,閣高10米,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個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干徹而成。
棋盤石狀太極,凌空聳立在峭壁之顛,傳說木蘭將軍解甲歸鄉後,時常到這塊巨石上同道人下棋。
這塊巨石叫下馬石,相傳是木蘭將軍下馬的地方。
采訪:
我是黃陂鐵矢墩的人,為什麼叫鐵矢墩呢?是木蘭將軍為出征代父從軍以前,在我們鐵矢墩煉過了鎧甲。
木蘭山南陡崖間有一泓碧水,這就是木蘭天池,相傳木蘭小時候經常到天池旁舞劍揮刀,操練十分刻苦認真。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是木蘭將軍歸來以後,她去世,鄉民們為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這地方,用土一人一擔把它挑起來,堆成一個墳。
在中國,有5個地區都把木蘭說成是自己家鄉的英雄。
木蘭將軍的豐功偉績和她作為一個女子能代父從軍,歷代都有替父參軍、替夫參軍、替兄參軍,所以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故鄉有這么一個名人,感到無上的榮光。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女子不入史,所以木蘭到底是什麼地方的人已無從考察,唐代大詩人杜牧曾游木蘭山,並賦詩一首: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贊頌了木蘭女扮男裝,奔赴沙場英勇殺敵的高風亮節和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自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問世之日起,木蘭從軍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已廣為流傳,甚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上千年過去了,《木蘭辭》的作者早已不知是何人了,但她的作品卻一直流傳至今,並被編進中學語文課本,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傳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