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胡姓

黃陂胡姓

發布時間:2020-12-20 14:51:04

⑴ 大家有誰知道一些大姓的來歷求求了

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復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世家。最早源於古代的姬姓,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後稷的姓,在中國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時遷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一書的第4頁)。「從黃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個傳說中的世家。經過西周一朝的發展,至周平王東遷,其次子烈封於汝墳(在今河南葉縣東北),成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東遷洛邑(在洛陽)之後,其中的一個兒子姬烈被封在汝墳,經過十九傳,至姬邕時東周被秦所滅。雖然封國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脈世代食周爵祿俸的姬邕家族卻在習慣上仍被人稱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為姓,以示紀念,以示不忘本,並代代相傳。邕生秀,秀生仁。這時已到了西漢時代,漢初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特地封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紹續周室香火,周汝墳地勢卑濕,遂徙地於汝南郡,這支周姓在當地生息繁衍,形成漢唐時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瓊英著的《中國姓氏通史.周姓》」。

隨著後來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遷徙,汝南周氏不斷向四周輻射擴散,其後的陳留、臨川、尋陽、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內、臨汝、華陰、河東等周氏郡望,都與它有深厚的淵源。它被視為今天周姓的主要來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現在人口統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梁賜氵內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里)。
周姓家族專用楹聯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聯,以事彰揚。門前掛這樣的楹聯,主人定姓周。
岐陽啟姓,濂水分源(周敦頤)。
風高細柳(周亞夫),將軍聲斷藍田(周魴)。
旌賜素絲(周舉),諫議名高瑣闥(周昌)。

黃姓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那麽,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麽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後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並非如此。據專家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

趙氏出自蠃姓,與秦國蠃姓同祖。趙氏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東夷族首領,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

伯益的9世孫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車馬的能手,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以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侖丘,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正在這時聽到了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鎬京,及時發兵,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趙姓的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後為秦;二曰季勝,季勝之後為趙。季勝的曾孫就是造父。造父六世曰奄父,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他的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與韓、魏分晉,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名籍)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建都晉陽,後遷都邯鄲,戰國時為七雄之一。趙姓歸於以國名為氏的一類。

趙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秦代,河北正定人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

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劉龍天在廣州建立南漢,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後,南宋末代皇帝帝遷於崖山(在廣東新會縣南大海中),不久兵敗,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由於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趙氏遍布江南、嶺南各地,加之南宋趙氏政權統治淮河、秦嶺以南的半壁河山長達150多年,所以,目前趙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

趙氏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長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還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

陳姓歷史悠久,是舜帝之後。舜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因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商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朝所滅。周朝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陳姓自此流傳至今。

到了陳宣公的時候,內室叛亂,太子禦寇被殺,好友陳完怕受到株連,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掌管製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殺陳閔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自胡公滿受封陳地,到陳閔公亡國,共歷二十世,26代君主,前後一共588年。陳國滅亡後,除了一部分貴族遷徙他處,大多數陳姓後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來的姓氏。前邊提到的陳完後來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孫田乞,當上了齊景公的大夫,聯合另一個大夫鮑攸發動政變,趕走齊國國君晏孺子,立其異母兄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死後齊簡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當上了簡公之相,大權在握,又發動政變,誅殺齊國貴族鮑、晏及公卿中有實權的人,最後連簡公也殺了,立其弟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權,世代為齊相,國君成了田氏擺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盤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齊國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權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盤之孫田和為相時,終於按捺不住篡齊自立,為齊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諸侯見事已至此,便認可了既成事實。到了齊太公田和之孫田齊因時,自稱為齊威王,傳至玄孫齊王建時為秦國所滅,共傳八君,綿延183年。秦滅齊國,使田姓蒙受了奇恥大辱,於是田姓子孫紛紛改姓,其中一支該姓王,意為王室後裔,後來成為陳留、北海兩地王姓祖先。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投奔楚國,任楚國相,被封為穎川侯,於是攜家遷往穎川,恢復陳姓。

二.陳姓的諸多分支。

敬姓、靖姓、慶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轅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孫姓、原仲姓、原姓、來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師姓、司城姓、司徒姓、車姓、恩姓、公良姓、斗門姓、嘗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獻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陸姓、法姓、賜姓、第姓

王姓來源復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了。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⑵ 胡氏字輩。不知道宗族和字輩了

始祖:胡公滿。
遷徙:
胡姓最初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是今河南淮陽,一是今安徽阜陽。從先秦至兩漢時期,胡姓族人歷經遷移,向西進入陝西、甘肅兩省,向北進入山西,向東進入山東,向南遷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發展繁衍。其中,遷入甘肅境內的胡姓一族,在後漢時期已成為望族。三國時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斷,家族逐漸興旺。其後裔胡奮由曹魏入晉,使胡姓由功勛之家演變為外戚之家,並有其分支相繼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為當地望族。兩晉南北朝時期,胡姓原居於陳(今河南淮陽),後因「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與其餘七姓族人共同入閩,成為「入閩八姓」之一。唐宋年間,胡姓族人胡竦遷入晉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為閩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遷於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使胡姓族人再一次遠播分散於各地,並得到巨大發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時,則由醴陵德善鄉遷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也使江西逐漸成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時期,居於今河南淮陽一帶的部分胡姓因避戰亂入遷福建、廣東等地,再次遠播其它各省,從而使胡姓成為一個遍布全國且遠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國分布很廣,尤以四川居多,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等省亦多胡姓。目前胡姓人口列全國第十三位。
郡望:
安定郡西漢置,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西晉時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
新蔡郡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
淮陽郡治所在陳(今河南淮陽)。
吉州郡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
堂號:
澹安堂、廬陵堂南宋政治家、文學家胡銓,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號邦衡,字澹庵,著有《澹庵集》。
安定堂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固原),後徙臨涇(今甘肅鎮原),再徙安定(今甘肅涇川),歷來為胡姓望族聚居地。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新蔡、淮陽、吉州。②自立堂號:樂善、思貽、敦本、敦睦、清潤、春秋、念祖、繼序、思誠、聯桂、壽安、驚庸、崇德、勛賢、仁德、惇敘、華桂、崇陽、華林、啟俊、親睦、世德、敬享、怡愛、大雅、慶宜、永言、立愛等。
字輩:
江西泰和胡氏字輩:德澤敷南國,鴻章錫遠方,謙恭崇厚道,仁孝振綱常,治謀原篤□,纘緒克隆昌,勛業懷先代,鍾祥保祚長。
江西婺源胡氏字輩:崇嗣起昭光,昕暉培鉅澤,本熾□鍾湥,枝燔基鎰湜,秀煒班銀漢,材勛□錦漪,歷秋等鎬洛,述烮在銘溈。續字輩:桂榮封錫永,杏蘇玉鑾游,彩煥垂金釣藻,來熏□鎮流。
桂竹胡氏字輩:為秀起賢良,家傳定福祥,光宗能孝友,祖德慶綿長。
湖南寧鄉胡氏字輩:克仕旭□秉,九宗懋衷孝。錫澤本光培,鎮湘麓榮增,錦清集耀在,鑒治業炳均。
湖南湘陰胡氏字輩:宗從巍世琦,顯子延火同,正天申碩范,揚志裕元功,克家敦禮讓,輔國尚賢忠,應兆嘉祥遠,咸承惠澤隆。
湖北十堰市胡氏字輩:敬天洪道,澤承先世,其祚延長,敦仁尚義,觀國之光。
湖北黃陂胡氏字輩:永敦高昌,家維和順,朝慶賢良。
重慶合川胡氏字輩:派傳安定,煉登文王,國仕世尚,正大謙光,崇德寶善,萬代榮昌,宗支有序,祖澤孔長。
廣東信宜胡氏字輩:清時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為善久。
廣東清遠胡氏字輩:清時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而曰昌,必克斯可言。
雲南某支胡氏字輩:壽義德紹,升仕廷光,青龍正顯,世運中陽,興國定泰,洪發緒昌。
遼寧沈陽胡氏字輩為:萬亮明。成仁芳顯世,立德可光宗,禮義常言孝,善良久安榮,宏鵬高錦志,路橋亦青松,勤儉創偉業,謀勇建奇功。
雲南思南胡氏字輩:祖文天在,世大正月,騰鳳仕新。
陝西商南胡氏字輩:金海德先啟,洪文顯大家。
浙江鎮海胡氏字輩:仁義禮智信肇基。順應啟運,亨通福浩,粵稽我祖,來自青州,官於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時,咸景元佑,繼仕廬祥,卜居斯就,以燕翼子,冀望恆周,恢宏芳緒,光耀貽謀,雍容謙遜,衍祚長休,遠教奕世,敬服先猷。
安徽績溪胡氏字輩:正名定位、裕嗣榮昌、顯祖錫祚、繼續永康。
安徽舒城胡氏字輩:辭武國志士,元美家青太,夢自朝有良,光榮繼澤昌。
湖北赤壁胡氏字輩:雨水調陽起,文虞大成治,容法安定國。
湖北漢川胡氏字輩:敬祖宏獻,家學繼修,承先體志,建業貽謀,人文蔚起,世德作求,安邦定國,永達名留。
安徽太湖胡氏原字輩:宗兆大萬家,高登慶衍遐,邦國尤昌太,富貴永榮華。新字輩:富貴傳科第,立德承宏聲,克知勤繼本,文秀存敦倫,良善榮為瑞,美賢裕寬仁,廉義長遠久,奕葉著芳名。

⑶ 黃陂胡氏的來源

胡姓何來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胡姓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姓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⑷ 梅州興寧黃陂鎮羊角村有胡姓嗎

沒有,我就是黃陂人,沒聽說過羊角領有姓胡的。還有是羊角領,不是羊角村。

⑸ 湖北黃陂胡氏家譜字輩

(大宗之正)茂德延慶 祖澤其昌 燕謨以翼 鴻烈克襄 家傳道學 廷蔚忠良 榮恩晉錫 麟鳳呈祥。我是二十二世。慶字輩。胡氏族譜續修於1884年(清同治十年)。由十六世胡氏宗賢公督修。

閱讀全文

與黃陂胡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