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北王姓的族譜,輩分
王姓是一大姓,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回屬於私修譜牒答。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具體還得弄清所在的宗族及分支,
詳細請進 中華王氏網http://www.chinawang.org/
Ⅱ 湖北的民居有哪些特點
1、湖北民居房屋布局
湖北民居一個村幾十戶或上百戶,分幾條展開,各家各戶「連山合脊」,房內的結構是門高窗闊、窗上有隔扇、廂房有古皮、室內有天井,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更有雕梁畫棟。這些房子秉承了鄂北民居的建築風格,即使把它挪個地方,人們一眼都能認出。
(2)湖北黃陂王氏擴展閱讀
湖北省古民居藝術風格獨特,按地域可分為鄂東南、鄂西北民居和鄂西土家族吊腳樓。架梁採取硬山擱領樣式,木雕精美細膩,多建有牌坊屋等,使湖北省古民居在中國民居建築上獨樹一幟。
由於認識不足,大量民居「藏在深閨人未識」,並因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毀損嚴重。為搶救一批瀕危明清古民居,經國家文物局批復,湖北省在武漢市黃陂區的木蘭湖建設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保護古民居。
為搶救一批瀕危明清古民居,經國家文物局批復,湖北省在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啟動明清古民居博物館項目,首批精選了11棟不同風格的建築精品搬遷復建,截至目前,已有6棟復建工程完工。建成後的古民居博物館,將集觀賞、體驗於一體,讓人們感受先民的生活習俗和場景,體會博大精深的建築藝術。
Ⅲ 黃陂王氏宗譜從何入手,我們的宗譜是,國正文庭體丶大清明治安丶譜己完,不知宗親在哪,怎麼辦
您好,你是黃陂哪裡的?我們家族也是這個族譜好像
Ⅳ 王氏家族族譜國運永昌,賢聖繼芳,承先啟緒,尊祖洪章,是那一支
我也是黃陂王姓,是啟字輩,父親老家黃陂魯台。
Ⅳ 湖北黃陂王氏有先,志的嗎我爺爺是先,我爸是志!
我和你是一個譜子,繼世從先志傳詒立業長,我是桃園河王家大灣人
Ⅵ 黃陂泥塑的簡介
黃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
黃陂農民泥塑運動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國最有影響的雕塑事件。它最輝煌的時候是1977年曾經和重慶工人雕塑一起,進入到中國美術館展出,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巡迴展覽。
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匠人們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或許這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從「文革」後期的1974年開始,黃陂農民自發地開始利用傳統的泥塑方式配合形勢教育,諸如「批林批孔」、塑村史家史、塑新人新事。他們用籮筐扁擔,把這些小型泥塑像貨郎擔一樣,送到家家戶戶,送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展示。
黃陂農民創造的這些泥塑作為新生事物,馬上引起了上級注意,湖北美院和中央美院的專業雕塑家也聞風而至,到黃陂舉辦泥塑培訓班,輔導農民提高泥塑技術。當時,黃陂縣幾乎每個公社都辦了農民泥塑培訓班,這種廣泛的民間雕塑活動,為黃陂培養了雕塑一大批愛好者。
黃陂農民泥塑運動在當年的下鄉知青中,培養了一批雕塑愛好者,當年的泥塑培訓和創作為後來他們報考專業院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批人中的佼佼者,如傅中望、項金國、陳育村等人都成了當代中國著名的雕塑家。「文革」時期的黃陂民間泥塑活動也為黃陂培養了一批擁有雕塑技能的農民,改革開放之後,這些會做雕塑的農民先是做石膏的「維納斯」四處推銷,後來,大規模的城市化興起,他們又開始做建築裝飾的構件,就是在這些人里,最早出現了「萬元戶。
Ⅶ 黃陂區的文化
2014年,黃陂區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14項、市級16項,區級61項。享有「楚劇之鄉」、「泥塑之鄉」、「武術之鄉」的美譽。黃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民間文學木蘭傳說、曲藝湖北大鼓、和戲曲楚劇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陂泥塑、黃陂民間彩詞、高蹺故事亭子、黃陂榨油技藝等14項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民間技藝黃陂三鮮等16項入選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木蘭武術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80年代,黃陂區武術大家根據歷史文獻整理的木蘭拳問世,被中國武術院正式確認為中國武術第130種拳種。
黃陂榨油技藝起於明嘉靖年間,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陂木版年畫為民間畫匠、雕刻匠、印刷匠純手工工藝製品,作品產生於一匠多藝製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簡易家庭作坊。
黃陂泥塑:唐貞觀年間,泥塑藝人即開始塑制寺廟、觀中供奉的神像。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傳統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是中國的雕塑之鄉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於湖北黃陂,是一種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和黃岡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鳴樂先生就是黃陂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黃陂陸續走出了陳謙聞、張明智等幾代湖北大鼓傳人,把這種曲藝形式傳承至今。2007年,黃陂的非遺項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陂花鼓戲、黃孝花鼓,西路花鼓戲。由民間劃蓮船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楚劇是湖北省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演出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和傳統故事。楚劇重唱工,特別是傳統摺子戲,多為二唱到底,唱腔用遲腔,優美動聽。百餘年來,楚劇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邇聞名的名演員。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黃陂話即武漢市黃陂區方言。屬鄂東楚語系統,歷史悠久,直白易懂,為武漢市非物質遺產。
黃陂話屬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交界處,兼有兩個官話區的特點,有23個聲母(包括零聲母),41個韻母和6個聲調,楚方言詞遺存較多,保留了古漢語中古去聲的聲調特徵。 2014年,黃陂舉辦木蘭山登山節和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等導向性全民健身活動10項次,參加人數達18000餘人。節慶活動豐富多彩,黃陂區還成功舉辦第四屆木蘭杜鵑花節、第14屆木蘭旅遊文化節、第5屆「漢交會」,首屆武漢賞花節,木蘭草原風箏節等活動。黃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
玩燈流行於武漢黃陂區特有的叫法,玩燈在黃陂是指集「舞獅、舞龍、綵船、竹馬、黃陂長堰走高、魚燈、蚌殼精」等於一體的一種廟會。牌子鑼鼓、墨龍燈、竹馬、高蹺故事亭子都為黃陂特色燈會形式。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綵船45隻。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武漢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黃陂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木蘭廟會,每年農歷八月初一,是木蘭廟會的第一天。木蘭廟會是木蘭山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通常有十萬香客遊客參與廟會。
Ⅷ 求認識武漢黃陂區王家河鎮的王姓宗親。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洪武年間入川
我就是王家河鎮王河村的,歡迎回來尋根
Ⅸ 王氏字輩 承先啟緒
我也是王姓的,但沒有聽過你說的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