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婚禮是什麼樣子的
一、普通婚俗
定婚
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相信生辰八字。八字無沖無克,雙方父母同意,便可訂親。訂親時男方備酒席,請親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紅紙寫好「庚書」(生辰八字),置於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稱「發八字」。男方據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給婦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親」、「指腹為婚」者。
報日
男方在徵求女方同意之後,將迎親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謂之「報日」。報日前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擇黃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紅紙寫成「龍簽」、「鳳簡」(即婚期通知書),連同按女方要求籌辦的禮品、禮金一並送到女家。
搬嫁妝
結婚前兩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妝。女方待酒、給腳力錢。錢用紅紙包好,數量不等,但對背帳子、挑百子捅(馬桶)、腳盆(俗稱「小家業」)和掌鑰匙的人要封大禮。女方事先將嫁妝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謂之「亮嫁妝」。嫁姨由「全福人」(兒女雙全的婦女)縫制,也由「全福人」鋪床。在新娘進房這前,新郎要選一兒童陪睡,謂之「壓床」。
迎親
男方打發花轎迎取新娘。發轎前,先對花轎敬香、放鞭炮;牽娘點燃3支紅香,托著鏡子照花轎的四周,謂之「照轎」;而後鎖橋、發轎。迎親隊伍一路放鞭鳴銃,敲對子鑼。到達女家門前,須投帖叫門;女方則再三索要「喜錢」,直至滿意時方可開門迎入。
新娘出嫁前一天,請禮賓「開眉」(用緔鞋線絞去臉上的汗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頭頂一塊大紅綉花方綾,謂之「蓋頭」。臨上橋痛哭一番,稱「哭嫁」。
迎親花轎來去不走舊路,去時繞道走,回時走捷徑。中途換人不歇轎;停轎不落地。迎至家門,舉行「回車馬」儀式,鼓樂齊鳴,叫喜聲不絕。
拜堂
花轎入宅、鳴炮奏樂。牽娘打開轎門,牽出新娘。先拜天地,後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後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禮,然後揭去新娘的蓋頭;夫妻並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後,新郎出房招待賓客。客人散後,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並行大禮。富家大戶請禮生、樂生呼禮,一般分告祖、回鑾、踩堂、拜曉等四堂禮,以踩堂最為熱鬧。黃陂的踩堂歌別具一格,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收錄。
鬧新房
新娘進房後,開始鬧新房,亦稱「盤新娘」。男女老幼均可與新娘嬉笑打鬧。用衣服兜些紅棗、豆子、花生,摻雜苦楝砣等涌進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帳」。隨後,眾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語,或說戲謔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難以答復的問題難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親妮的動作。總之開各種各樣的玩笑,直至深夜方散。
回門
婚後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爺姑娘雙回門。並在當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進門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橋」上走過,叫過橋。過橋後要「拜旗」,所謂「旗」,即綁在樹上的門幔。這些都是鬧劇,為婚後余興。
㈡ 黃陂女孩娶不起
想開點,這種用錢換來的愛情不會幸福,如果她真的愛你,她一定會幫你買房,少收聘禮。找個真心女友才最重要!加油吧!
㈢ 男子相親怎麼發現未婚妻岳父全是戲精
大雨滂沱,寒風凜冽,街上的人裹著大衣都嫌冷,有人卻一頭扎進池塘里。被民警救起時,還一直高呼不是她,這樣奇葩的一幕就發生在武漢黃陂。
報警人小張說,彭某是個職業媒人,當天就是她牽線搭橋,促使小張一行8人駕車從安徽老家來武漢黃陂相親。小張說,因為女方長相甜美,他當即將7萬元彩禮錢交給了女方小王,並拍照留念。不料,訂婚宴後男女雙方發生爭執。
該女子稱,脖子上的傷疤消失是因為自己整過額頭和下巴,但警方並沒有輕易相信,而是立刻驅車前往彭某戶籍地進行核查。果然,真正的彭某就在家中。
媒婆眼見瞞不過去,只得承認自己其實姓張,曾在河南、安徽、湖北大悟等多個地區騙婚,是一名網上在逃犯。她主要是先物色急於結婚的單身男青年,然後再尋找那些急於賺點小錢的青年女性,騙取彩禮錢之後伺機開溜。
㈣ 武漢結婚女方要多少彩禮
一般十萬左右,不過要與女方商議一下,不要因為彩禮鬧得不愉快
㈤ 湖北人有什麼習俗
湖北人飲食習俗:
楚人飲食之原料,為楚地所產,它的特色和水平,與楚地物產資源特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飲食文化最鮮明地體現了魚米之鄉的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稻為主食
京山屈家嶺、江陵毛家山、澧縣夢溪鎮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稻穀殼、稻穀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荊楚大地就聚居著以種水稻為主的氏族部落。他們除主食稻米和雜糧外,千百年間,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製作也走向多樣化、精細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湯元、粽子等。
嗜好魚肉
考古發掘曾發現大量的動物遺骸和栩栩如生的雞羊魚等動物陶型。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數千年前,就飼養豬狗雞羊,捕撈魚蚌。平原河谷地區除禽畜外,以魚類為重要營養品。山區、平原、丘陵,都吃豬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荊楚大地婚喪喜慶節日宴席中,也是「無魚不成席」。荊楚魚米鄉,魚的製作和吃法十分豐繁,令人眼花繚亂。干魚臘肉是楚地冬臘月的一道風景線:「仲冬天氣肅鳳霜,臘肉腌魚盡出缸。生怕寒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台傍。」一些高寒山區。除了池塘養魚外,多數農戶無魚。為了年年有餘魚,春節前都要走出深山去買魚,如大別山深山老林里的農民就三五結伴去太湖、望江、黃梅魚區去挑魚。
蔬食多樣
楚地民眾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為鮮、泡、腌、干四字。泡菜歷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來在荊楚大地十分普遍。昔日在大別山英霍潛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農戶家都有幾口能裝3—6擔水的大菜缸。每到秋天,分類裝菜,也有辣椒蘿卜腌在一起的,裝好菜,放些鹽,壓結實,而後放幾個圓滾滾的石頭菜石頭,上加木蓋,糊泥密封,吃時開缸,滿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鍋上煮,加上季節性的鮮菜如黃瓜、莧菜、扁豆、蘿卜等。醬腐乳,吊鍋煮鹹菜合鮮菜,紅苕飯,爐子火,一家人圍坐而食,倒也愜意。無論是泡是腌,風味特殊,酸辣鮮脆,清香可口,開胃下飯。曬乾菜也是楚地一道風景。蘿卜、白菜、芥菜、薺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針、竹筍、馬齒莧、紅苕稈和葉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曬干。以備不時之需。
湯品繁多
楚地人愛湯與這一地區的氣象、水土、氣候及其他條件有關。人們愛煨湯:逢年過節要煨湯;生日喜慶要煨湯;貴客臨門要煨湯;婦女「坐月子」要煨湯;病人病後補身子要煨湯。煨湯品種繁多,有排骨湯、雞湯、牛、羊肉湯。最為珍貴的是甲魚湯、八卦湯。總之魚、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湯原科。一般家庭最喜愛的是排骨煨藕湯。湯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煮有熬,有煨有燉。家庭煨湯多用「砂鍋罐子」。煨湯講火候,猛火燒開,文火細煨,即人們常說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湯。」湯汁油而不膩,湯料爛而不糊。湯是開胃妙飲,能促進血液循環。寒冬,以湯驅寒;炎夏,以湯開胃,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水分和營養。這里還需要補幾句的是,山區人昔日吃年飯有個禁忌,即不喝湯,說是喝了湯,出遠門落雨,麻煩多。在英山某些地方,喪事不用湯,席上連湯匙都不擺。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們種田做漁業,適當飲酒,可以驅寒祛濕,自古相沿成習。楚地糧產豐富,自古有飲燒酒之習。至今仍喜飲用糯米酒。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雙料雙」;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有資料說,湖北麻城東山老米酒叫「擺頭酒」。當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圍的人喜愛老米酒,或許與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有關。
湖北過春節習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志堅感慨,「龍鳳呈祥、高蹺龍燈、海馬、趕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談年飯」邊吃邊聊迎新年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除夕這天,男人還要將水缸挑滿,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喜事一起來」。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
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讓吳志堅難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鄖西縣「上墳燈」的經歷,有一年,他還特意帶兒子一起去鄖西過年。
十五晚「趕毛狗」唱「燈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門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利川燈歌」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㈥ 男子相親中了什麼圈套
男子相親中圈套, 交了7萬彩禮後發現媒婆未婚妻岳父全是戲精。
大雨滂沱,寒風凜冽,街上的人裹著大衣都嫌冷,有人卻一頭扎進池塘里。被民警救起時,還一直高呼不是她,這樣奇葩的一幕就發生在武漢黃陂。到底演的是一出什麼劇,我們先從當時的現場看起。
據張某交代,她是武漢市新洲人,今年55歲。因同村的彭某從小和自己一同長大,並且很少離開老家,張某便數次冒充彭某身份進行騙婚。據警方調查,自2010年起,張某經核實的騙婚作案就有9起,涉案金額超過35萬元。?
目前,女方人士小王及父親被行政拘留,媒婆張某則被刑拘,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騙子也真的是猖狂啊,抓住了就應該嚴懲!
㈦ 黃陂結婚禮金
呵呵,你說的是不是武漢黃陂哦,我就是那裡的,現在的彩禮錢一般3萬左右吧,不過要看家裡條件如何,條件好的更多,只有第一次見面(就是上門,男方家人給)有禮金哦,1000~2000的樣子吧(條件好的更多).其它時候一般是沒有的哦,除非結婚後第一次走親戚,親戚會給一般100~500.
要是人家結婚辦酒,送禮的話,一般100以上吧,看你們的關系如何.
要是女方上門見家長的話,帶些補品什麼的都可以的,價格按經濟條件就行.不用給錢的.
㈧ 黃陂的女孩做媳婦娶不起
現在都這樣啊。沒房子好難結婚的,也不貴啊,都三十了起碼存個十幾萬吧,付首付沒壓力的。彩禮最後不逗是要還回來的么,還會貼的。
㈨ 武漢黃陂農村結婚的流程及彩禮聘禮等
一般沒有彩禮,男方給女方的財物需要女方都帶過去。男方出房子,女方送裝修和傢俱。婚慶酒席費用男方出。女方帶的嫁妝是女方的私房錢。
㈩ 湖北黃陂地區結婚禮金、及其他的標準是什麼
武漢黃陂是么?這個結婚禮金哪有什麼標准呀!如果家庭富有的話就多給點!拮據點就少給點嘛!我是湖北十堰的!我們那裡結婚,一般給女方的禮金結婚的時候女方都會帶到男方家裡去!
但是禮金也不能太少嘛!多的話心疼!少了的話不排場。沒有面子!適當即可!這個你也要看女方的條件!如果他們比較富裕,有錢的話就多給點!少了他們還嘲笑你。婚後都沒有面子!如果他們本身家庭條件就不好的話!你給個3萬5萬的,他們都覺得很多!
這個你自己掂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