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洞

黃陂洞

發布時間:2020-12-19 23:38:54

⑴ 四渡赤水的故事,簡短一點

四渡赤水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

1、第一渡:紅軍大部隊擺脫跟敵人對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從元厚鎮、土城鎮向西渡過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第二渡:敵軍主力大部分被紅軍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紅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紅軍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掩護部隊於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內,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

3、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紅軍把國民黨軍都吸引到黔北,毛澤東、朱德命令中央紅軍主動撤出戰斗,前往茅台鎮指揮中央紅軍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進川南。

4、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紅軍進入川南,再次擺出北渡長江的態勢。蔣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澤東命令中央紅軍秘密、迅速地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第四次渡過赤水河。

(1)黃陂洞擴展閱讀:

四渡赤水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

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

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⑵ 1.「四渡赤水」去了哪裡 2.為什麼要赤水

一渡赤水
松坎,土來城、源赤水
黃陂洞、復興場箭灘,青杠坡,元厚
二渡赤水
太平渡、二郎灘,桐梓,婁山關,董公祠,遵義城,老鴉山、紅花崗、忠庄鋪
三渡、四渡赤水
鴨溪,金沙,魯班場,仁懷,茅台,川南,打鼓新場(時屬黔西縣,今金沙縣城),金沙江,苟壩,仁懷縣中樞鎮(今仁懷市中心城區)、茅台鎮,四川古藺縣
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習水二郎、仁懷三合、大壩、高大坪。
經小箐溝,喜頭的石火爐、李村溝及魚塘。
悶頭台(今仁懷市喜頭鎮)竹林灣。
土地坎、天子廟(今喜頭鎮共和村)、火石坪、當晚進住洞口坪(今遵義縣芝麻鎮竹元村)
經草皇壩到干溪,狗(苟)壩西之馬鬃嶺(苟壩與紙房的界山)長干山(今仁懷市長崗鎮)、楓香壩(遵義縣楓香鎮)

⑶ 四渡赤水的意思

紅軍長征中的戰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中,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3)黃陂洞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而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四渡赤水

⑷ 四渡赤水第一渡在哪裡

四渡赤水第一渡在土城。

遵義會議後,中革軍委向各軍團首長下達了《渡江作戰計劃》,擬定:中央紅軍各部進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後,分3路縱隊由宜(賓)瀘(州)間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決定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北上,在四川省瀘州以西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進至川西北建立新的蘇區。1月19日起,紅1、紅3、紅5、紅9軍團分3路先後從遵義、桐梓、松坎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

黔軍隨即佔領遵義、湄潭;川軍以一部兵力防守宜賓、瀘州,以8個旅分路向松坎、溫水、赤水、續永等地推進。24日,紅1軍團擊潰國民黨軍黔軍的抵抗,攻佔土城。28日,紅3軍團、紅5軍團、軍委縱隊、幹部團、紅1軍團一部在土城、青崗坡地區對尾追的川軍2個旅發起猛攻,予以重創。

此時,川軍後續部隊4個旅迅速增援。毛澤東等遂決定,立即撤出戰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藺以南地區前進,尋機北渡長江。

(4)黃陂洞擴展閱讀

二渡赤水:2月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灘渡過赤水河,向桐梓地區急進;同時以紅5軍團的1個團向溫水方向開進,以吸引追擊之川軍。

三渡赤水:3月16日至17日,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19日,紅軍攻佔鎮龍山,接著進至大村、鐵廠、兩河口地區。

四渡赤水:於3月21日晚分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河,從敵重兵集團右翼分路向南急進。26日進至遵義、仁懷大道北側干溪、馬鬃嶺地醫。

⑸ 《四渡赤水》的背景

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於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博古"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有三萬多人。

當時的紅軍實際指揮德國顧問李德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託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主席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

這個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紅軍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召開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由毛澤東輔助周恩來指揮軍事,後期改為由毛澤東負責指揮軍事,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占遵義城。蔣介石等人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黨中央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

(5)黃陂洞擴展閱讀

四渡赤水的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而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⑹ 丙安古鎮的歷史文化


安古鎮歷史悠久,現有史料記載,丙安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設立行政區劃(當時丙安場為仁懷縣河西里第一甲,而古仁懷的治所就是設在距丙安12公里的復興場),但從所處的重要經貿、交通、軍事等重要地理位置,以及與秦漢時期的土城「兵站」、穿風坳古驛道、赤水河水路鹽道和宋代復興場古廳縣治所的緊密關系,足以佐證古鎮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丙安古鎮存古建築大體成型於明末清代,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物產經貿、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的特定歷史風貌。
民俗文化丙安古鎮不僅風景別致,且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一年一度開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時。」此乃丙安燒坊在清朝同治年間的盛況寫照,亦是赤水河兩岸舊時酒文化流傳至今的佳話。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專尋而來,為丙安古鎮撰文賦詩,豐富了古鎮的文化內涵。如清代仁懷廳同知陳熙晉夜宿丙安寫下了「樹杪炊煙夕照收,無端風雨落床頭。客心搖曳青燈里,一夜灘聲撼小樓」的詩句流傳至今。
紅色記憶

丙安古鎮地處赤水河下游的赤水縣城,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當紅軍在遵義休整期間,四川省主席兼「剿匪」總司令劉湘,在四川瀘縣設立川南「剿總」,加緊部署長江防務。調整川軍一十二個旅三十六個團的兵力、堵截紅軍入川。1月中旬,川軍第一旅章平安部、第十三旅達鳳崗部進入赤水縣城河對岸的四川合江縣九支鎮和鄰近的先市鎮一帶,修築工事、警戒赤水河下游一帶。1935年1月25日至29日這段時間里,紅一軍團在赤水境內轉戰元厚、旺隆、復興等鄉鎮的地境,發生了黃陂洞戰斗,復興場戰斗,風溪口搭浮橋渡赤水河,紅一軍團軍團部進駐古鎮丙安等革命事件。
商貿古鎮
丙安歷來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場鎮,是商賈雲集的重要場所,場上客棧、飯館、茶館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自清乾隆年間赤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後,丙安更是成為赤水河航運最繁榮的水陸碼頭,乃中國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區往來鹽船和商家必經的夜泊之地,其時沿岸酒肆和釀酒燒坊林立,商賈如雲。赤水河是中國最著名的「美酒河」,兩岸民間自古釀酒。據漢文獻載,公元前135年西漢年間赤水河就釀造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醬酒。赤水傳統特色的地方名酒就是以「丙安燒坊」為其注冊商標。

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目錄[隱藏]

概況
戰役簡介
歷史背景
戰役經過
勝利原因
歷史意義
同名電影

[編輯本段]概況
四渡赤水示意圖
作戰時間: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作戰地區:貴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區
參戰部隊:紅一方面軍;國民黨軍周渾元、吳奇偉兩部8個師,湘軍3個師,滇軍3個旅,川軍12個旅,桂軍3個師,黔軍3個師。
作戰結果:共殲敵1.8萬餘人,俘敵3600餘人。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相關介紹: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右岸支流,為貴州、四川、雲南三省界河。
[編輯本段]戰役簡介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王稼祥將軍、朱德將軍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
王明等人 把毛澤東的兵權奪走,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於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有三萬多人。在這一情況下,他們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託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主席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這個正確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隨即,召開了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主席領導地位,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占遵義城,使蔣介石等人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黨中央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四渡赤水戰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和形成的。
[編輯本段]戰役經過
故事:
當年紅軍為了突破蔣介石的包圍,反復在赤水河渡了四次,終於突破包圍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地區進行的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毛澤東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
一渡赤水,集結扎西,待機殲敵。
遵義會議後,中革軍委向各軍團首長下達了《渡江作戰計劃》,擬定:中央紅軍各部進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後,分3路縱隊由宜(賓)瀘(州)間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四渡赤水第一渡
1935年1月19日起,紅1、3、5、9軍團分三路先後從遵義、桐梓、松坎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前進。24日,先頭部隊紅1軍團擊潰黔軍的抵抗,攻佔土城,並往赤水疾進。25日,紅3軍團抵達土城。26日,紅1軍團在黃陂洞、復興場遭遇川軍章安平旅、達鳳崗旅阻擊,紅九軍團在箭灘遭遇川軍特遣支隊徐國瑄部阻擊,紅軍佔領赤水計劃受挫。27日,中央軍委縱隊進駐土城。28日,紅3、5軍團、軍委縱隊、幹部團、以及從丙安回援的紅1軍團2師在土城、青杠坡地區對尾追的川軍郭勛祺旅、潘佐旅發起猛攻,予以重創,但川軍後續部隊4個旅迅速增援,雙方形成對峙局面。28日晚,政治局和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撤出青杠坡,改變北上行軍路線,避開強敵。29日凌晨,紅軍大部隊分左中右三路,從元厚、土城向西渡過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青杠坡戰斗遺址土城渡口紀念碑2月上旬,紅軍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尋機北渡長江。此時,張國燾借口嘉陵江"江闊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僅不率紅4方面軍南下以吸引川敵,反而北攻陝南,致使川軍無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進。南面敵軍吳奇偉、周渾元兩縱隊和黔軍王家烈部,則由南向北機動,尾追我軍;滇軍孫渡部4個旅,也向畢節、鎮雄等地急進。
鑒於以上新情況,毛澤東等人決定,暫緩實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川黔滇三省邊境敵軍設防空虛的扎西地區,利用短暫時間,完成了部隊整編、精簡,大大加強了部隊戰鬥力,為待機殲敵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四渡赤水第二渡
我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我分進合擊。
鑒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我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我軍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地掩護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並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24日佔領桐梓。25日夜佔領了婁山關。27日,在董公祠擊潰了敵人3個團的阻擊,28日晨再次攻佔了遵義城。是日中午,我軍進占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忠庄鋪後,與敵馳援遵義的吳奇偉縱隊2個師接觸,我軍乘敵立足未穩,發起攻擊,經反復拚殺,敵軍大部被殲,吳奇偉帶領殘部企圖逃過烏江,除少數人員跟隨其過江遁去外,其餘尚未過江的1800餘人和大批武器,全部為我俘獲。遵義地區的這次作戰,歷時五天,擊潰和殲滅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餘,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烏江天險,調動並擺脫敵人。四渡赤水第三渡
我軍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於3月2日急忙飛往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企圖採取堡壘與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南守北攻,圍殲我軍於遵義、鴨溪這一狹窄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軍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同時,以紅3軍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動,調動敵周渾元部向南和吳奇偉部向西,爾後轉用兵力攻擊魯班場守敵。我軍這一行動果然調動了敵人,當敵吳奇偉部北渡烏江和滇軍孫渡部靠近我軍之際,3月11日,我軍突然轉兵向北,於15日進占仁懷,16日從茅台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誤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向川南壓逼我軍,企圖再次對我形成合圍,聚殲我軍於長江南岸地區。
為進一步造成敵之錯覺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個團的兵力偽裝主力,繼續向川南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引敵向西。我主力則以快速的行動回師東進,於22日,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次折回貴州境內。28日,紅軍穿過鴨溪、楓香壩之間的敵碉堡封鎖線,直達烏江北岸。29日夜,我軍先頭團1個排利用雷雨掩護,乘竹筏到達對岸,順利地攻佔了渡口,至31日,除紅9軍團於烏江北岸繼續牽制敵人外,紅軍主力向南全部渡過了烏江,巧妙地脫離了敵人的包圍圈。 四渡赤水第四渡
我軍南渡烏江後,開辟了進軍雲南、從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邊境有數旅滇軍據守,不利我軍北進。毛澤東在部署我軍作戰行動時指出: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東的甕安、黃平方向佯動,擺出東出湖南與紅2、6軍團會合的姿態,主力則經息烽、扎左,直趨貴陽。此時,蔣介石已由重慶趕赴貴陽坐鎮。當時貴陽及近郊守敵僅有4個團,蔣介石感到守備空虛,既怕我乘虛攻佔貴陽,又怕我東進湖南與紅2、6軍團會師,故而急調龍雲的主力3個旅兼程增援貴陽,令薛岳兵團和湘軍何鍵部在川黔湘邊界布防堵截。在滇軍主力已完全東調的情況下,我紅1軍團於4月9日突然對貴陽東南之龍里鎮實施佯攻,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我主力卻從貴陽、龍里之間突過敵軍防線,以每天120里的行軍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15日渡過了北盤江,並相繼攻克貞豐、龍安、興仁、興義等城。蔣介石對我軍神速西進大為震驚,急調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和湘軍3個師以及滇軍一部,沿黔滇公路對我實施追擊。與此同時,原留烏江以北的我紅9軍團,在勝利完成了牽制任務後,也已進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區。
4月下旬,當我軍威逼昆明城下時,各路敵軍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故我乃以一部兵力佔領楊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進。紅1軍團經武定、元謀搶佔了龍街渡;紅3軍團經馬鹿塘搶佔了洪門渡;中央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經龍塘進至絞平渡,其先遣隊幹部團一部已先於5月3日晚在絞平渡偷渡成功,全殲對岸守敵,並擊潰了川軍兩個團的增援,俘敵600餘人,控制了渡口。由於龍街渡江面寬且有敵機騷擾,洪門渡江流湍急,均不利於我渡江,中央軍委決定,除留紅3軍團第13團在洪門渡過江外,紅1、3、5軍團自5月3日至9日,利用僅有的七隻小木船,全部由絞平渡渡過了金沙江。北路的紅9軍團,也於5月4、5兩日,在會澤西北的巧家附近渡過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使尾追之敵全部被我拋在金沙江以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邊境地區的狂妄計劃,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
[編輯本段]勝利原因
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
四渡赤水戰役,我軍首先能夠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調整行動方向。遵義會議前,敵我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為保存有生力量,毛澤東主席等人決定放棄去湘鄂川黔邊境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避免了中央紅軍遭致覆滅的危險。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又鑒於紅軍處於遭受敵人四面圍堵的不利態勢和黔北地區迴旋地域有限等情況,毅然放棄建立川黔根據地的打算,決定率領中央紅軍跳出敵人重圍而北渡長江,以開創川西或川北根據地。但是,紅軍一渡赤水後,由於敵情急劇變化和張國燾不執行黨中央的命令,北渡長江已不可能,又果斷率師向扎西集結,在川黔滇邊境尋求新的機動,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後巧渡金沙江,終於實現了北渡長江的計劃。其次,我軍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爭取和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四渡赤水戰役,從總體看是敵強我弱,紅軍在各路強大敵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常常處於被動地位。但是,由於毛澤東等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巧妙地隱蔽我軍戰略意圖,有計劃地調動敵人,造成了我軍許多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從而使整個形勢向著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變化,終於打破了敵人妄圖圍殲我軍的戰略計劃。最後,我軍在運動戰中,正確地處理"打"與"走"的關系。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消極避戰,實行逃跑主義,只走不打,始終擺脫不掉敵人的圍堵。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直接指揮下,我軍避敵之長,擊敵之短,一再造成敵人的錯覺,積極創造戰機,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沒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師東進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調動敵人和造成有利戰機,取得遵義地區殲敵的勝利。如果沒有以後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敵之錯覺,牽著他的鼻子來回打轉,以至將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實現渡江北上的戰略目的。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而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出奇兵相關歌曲
《四渡赤水出奇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編輯本段]同名電影
《四渡赤水》劇照編劇:黎明、王昊、王願堅、李傳弟
導演:蔡繼渭、谷德顯
攝影:蔡繼渭、許連慶
美術:任回興、費蘭馨
作曲:彥克
錄音:吳漢標、沈國瑞
編輯:王影
剪輯:許陸初、魯崇增
特技設計:柴山林
特技攝影:鄧影
化裝:流虹、白麗君、王君茹
服裝:孫玉樹、唐孝情
道具:馮其孝、王寶才
照明:劉繼新、劉雲奇
置景:衛轉興、甘輝英
製片主任:馬萬良、李久芳
演員:
古月——毛澤東
蘇林——周恩來
劉懷正——朱德
傅學成——劉伯承
盧志啟——高翔
唐國強——盧青松
趙恆多——蔣介石
金安歌——王道之
雷恪生——薛岳
參加演出:
王學圻 、劉江、 廖箐 、高保成、 趙守凱 、翟俊傑、 劉繼忠、劉利年、寶洵、白志迪、盧高旭
首映日期:1983-01-01
劇情介紹:
1935年1月,毛澤東率3萬紅軍在赤水河畔與堵截紅軍的川軍狹路相逢。紅軍一渡赤水,進到雲南扎西地區;利用運動戰,二渡赤水河,奇襲婁山關;面對敵軍的碉堡戰和重兵進攻,紅軍三渡赤水,佯裝北度長江之勢。然後調頭東下;四渡赤水,南涉烏江,擺脫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⑻ 青杠坡戰役的簡介

青杠坡位於土城東北3公里處,是習水縣城到土城的必經之路。1935年1月24日紅一軍團進占土城後,進至黃陂洞、復興場受挫。紅軍主力陸續抵達土城。川軍劉湘一面調重兵封鎖長江,一面派八個旅向松坎、溫水、赤水、敘永、合江一線推進。27日,郭勛祺部尾追至青杠坡與紅軍後衛接火。此時紅軍前有阻敵,後有追兵,軍委決定在青杠坡殲滅尾追的郭勛旗部4個團。28日晨,戰鬥打響,毛澤東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揮。由於判斷敵情有誤,敵參戰部隊實為8個團,且還有增援部隊趕到,我軍部隊陣地被突破。危急關頭,朱德、劉伯承親上前線指揮作戰,毛澤東、周恩來命令幹部團發起沖鋒,奪回陣地,同時電令紅二師從元厚火速回援。經過反復爭奪,紅軍佔領主陣地營棚頂,由於敵情發生變化,未能達到殲滅尾追敵人的目的,紅軍傷亡3000多人,殲敵3000多人。毛澤東等當機立斷,指揮紅軍撤出戰斗,改變行軍路線,西渡赤水河
這是我黨有史以來參戰人員「級別」最高的一場戰斗——黨的兩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和鄧小平,共和國三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劉少奇、楊尚昆,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五任國防部長彭德懷、林彪、葉劍英、耿彪、張愛萍,十大元帥中的七位——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以及陳雲、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國元勛,200餘位將軍悉數參戰

⑼ 貴州有哪些紅色經典景區值得推薦

習水縣四渡赤水遺址。我感覺這個貴州紅色景區是最值得推薦的,因為四渡赤水是紅軍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戰爭轉折。

⑽ 赤水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

赤水地處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大斜坡地帶,海拔從1730米急劇沉降至221米,谷深坡陡,溝渠縱橫。經億萬年風化侵蝕,形成了1200多平方公里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美麗壯觀、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輕的丹霞地貌。特殊的地理氣候,又成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侏羅紀殘遺種——「桫欏」的天然避難所,僅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有4.7萬株(赤水境內其餘各處還有共計2萬余株),是全世界分布最集中的區域,被譽為我國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赤水水系極為發達,352條河溪遍布各處,加上數量眾多的高原湖泊,以及129萬畝浩瀚無垠的竹海(全國十大竹鄉第一)、43萬畝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豐富植被涵養水源,更形成無數的飛瀑,據統計,3米寬以上的瀑布達4000多條,是亞洲最大的瀑布群。
赤水現有國家級及以上旅遊資源:
一個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 · 赤水
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赤水風景名勝區
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
兩個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四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赤水大瀑布景區;燕子岩景區;竹海公園景區;佛光岩景區
赤水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又名十丈洞)景區距城區39千米,位於赤水市兩河口鄉,面積30平方千米,國家AAAA級風景區。
景區以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為特色景觀,擁有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萬年石傘、奇兵古道、轉石奇觀、香溪湖、百畝茶花、石筍峰、億年靈芝、會水寺摩岩造像、紅軍標語等自然、人文景觀。景區原始幽靜,林茂峰秀,丹崖艷麗,植物多種多樣,山巒四季長青,雲豹、麋鹿、獼猴等野生動物活躍出沒,溪泉、瀑布密布,香溪湖波平水碧,是一處觀瀑攬勝、懷古尋幽、避暑休閑的極佳勝景。
十丈洞大瀑布得名於古人對它的極高、極大而稱十丈;洞者,疾流也(《說文解字》注),引申為瀑布,遂有此名。赤水大瀑布被地質專家譽為「神州又一瀑布奇觀」、「中國丹霞第一瀑」、畫壇泰斗劉海粟則稱之為「空谷佳人」;中洞瀑布則被譽為「中國簾狀瀑布的代表」。赤水大瀑布高76米,寬80米,是我國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長江流域第一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景區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景區之一。
五柱峰
五柱峰(佛光岩)景區距城區44公里,位於赤水市元厚鎮,東南距元厚紅軍渡8公里。
景區地處大婁山與北麓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劇沉降地段,谷深坡陡、溪河縱橫、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間,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斷岩嶂谷,高度懸殊。出露地層全是侏羅紀、白堊紀河湖相紅色沉積岩。這種特殊的地貌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風雨侵溶等物理生化綜合作用下,形成寶塔狀、城堡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峰林狀等無數奇異的丹霞地貌景觀,丹岩絕壁、奇峰異石、崖廓岩穴比比皆是、多不勝數,大地山崖呈現出紅艷艷的赤紅色彩。是我國丹霞地貌面積最大,出露最齊,特色最典型的景區。
五柱蜂景區素有「世界丹霞之冠」、「世界丹霞第一園」之美譽,以「丹霞絕壁、天下奇觀」的大白岩和「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五柱峰為主體景觀,丹霞地貌、奇峰異石、絕壁岩穴、五柱峰、白龍瀑、丹霞城堡、茶花林等30多個靚景奇觀,由小金驛溝、世外園、太陽谷、犁轅溝、豹子溝等五大景段構成,面積20平方公里,集新、奇、險、秀、幽、野六大特色為一體,是赤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光岩·五柱峰景區將投資3000萬元,修建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及功能區附屬設施,預計明年5月正式向客人服務。五柱峰景區將按國家5A級景區打造。
五柱峰景區是「中國丹霞 · 赤水」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景區之一。
四洞溝
四洞溝景區距城區15公里,位於赤水市大同鎮境內,是赤水市最早開發的景區。
景區為一段約四公里的山溪間,按大致相等的距離排列著四級跌水瀑布為主體,構成赤水「千瀑之市」形象的景區。這四級瀑布瀑寬均在四十米左右,落差高者近五十米,它們形態各異,神韻俱佳,分為珠簾懸掛、聲若雷鳴、氣勢萬鈞的水簾洞瀑布;秀美如彎型銀梳的月亮潭瀑布;巨石中穿波涌湖青的飛蛙崖瀑布;以及飛流直下60米雨霧彌漫氣勢恢弘的白龍潭瀑布。景區內峰媚嶺秀,景色優美,谷底翠竹繁茂,山間林木蔥蘢,溪邊奇形怪狀的丹霞石星羅棋布,水中天然植物盆景和丹霞石鋪成的道路旁桫欏、小黃花茶等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植物隨處可見。景區內尚有保存完好、雕刻精湛的鄭氏石坊等人文景觀,以及神奇的石項山、渡仙橋等丹霞奇觀。這里還可以參加苗族篝火晚會、赴大同河漂流。
四洞溝景區被國務院旅遊資源考察團稱之為「萬竹之園」、「小家碧玉」、「沒有敗筆的景區」。
紅石野谷
紅石野谷(楊家岩)景區距城區16公里,位於赤水市大同鎮華平河畔,景區核心面積約1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5%,地處大同古鎮、四洞溝景區,寶源梯田風光的中心地帶。
景區主要由「丹霞壁畫石刻長廊」游覽區和「觀音溝原生態瀑布群區」兩大部分組成,集中體現了赤水風景四絕:「竹海浩瀚、桫欏王國神秘、千瀑之市之神韻、世界丹霞奇觀的震撼」——桫欏戲泉水、竹海映丹霞。
景區保持著自然原始、古樸狀態,有珍稀植物數10種。主要有瀕危植物桫欏、一級保護植物小金花茶、赤水覃樹(鐵夾子)、鵝掌秋等等。景區以紅色蜂窩狀的丹霞壁畫石刻長廊為特色景觀,包括各種奇形怪狀的丹霞紅石、原始的桫欏、茂密的竹林、清澈見底的溪泉以及千姿百態的瀑布群。另外,還有「逮魚場」、「采梨園」、「竹海第一滑」等景點供遊客選擇。
紅石野谷是「中國丹霞 · 赤水」世界自然遺產的代表景區之一。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距城區40公里,位於赤水市葫市鎮金沙溝,以浩瀚的「竹海」風光為主,公園內有楠竹十七萬畝,遍布群山峻嶺。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佔地面積10666公頃,內分3個景段,中心景點為野竹坪觀光休閑區。這是一處以竹海風光、瀑布群、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和丹霞奇觀綜合構成的秀美景段,是人們避暑休閑、度假、療養的理想勝地,同時也是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天然佳景。
公園的至高點在「觀海樓」,觀海樓共6層樓,高26米,是一座造型別致,與竹海景色相宜的建築物。當登樓遠眺,層層疊疊,浩瀚無垠的竹韻盡收眼底。山風吹過,竹濤陣陣,碧波漣漪,令人心曠神怡。身入林中,如入綠色海洋,到處碧波擁翠,竹浪滾滾,清心、淡雅、瀟灑、蔥蘢的景色,讓人心醉。區內尚有「天鑼」、「地瀑」、「八仙樹」、「夫妻樹」等奇特的自然景觀為遊人增添無窮樂趣,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將按國家4A級景區打造。
中國侏羅紀公園
中國侏羅紀公園距城區40公里,位於赤水市葫市鎮金沙溝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總面積3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8.5%。
2000年10月,國家旅遊局批准,在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內,開設地球爬行動物時代標志植物及其生存環境游覽觀光園林,正式命名為「中國侏羅紀公園」,推出侏羅紀、白堊紀時代的自然生態景觀,展示2億年前地球上保存完好的原生態自然風貌。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侏羅紀地球史跡自然生態園林,也是中國唯一以「侏羅紀」命名的國家級公園。
公園內開辟了甘溝、大水溝、兩岔河三個景段供遊人觀光游覽、回歸自然、領略遠古風貌,以「古生物活化石」桫欏為主體景觀。景區內海拔落差懸殊,丹霞絕壁峭立,流泉瀑布密集,自然生態原始古樸,野生動植物種屬豐富,珍稀保護動植物生存良好,是一個植物蘩茂、物種豐富、自然環境良好的聖潔之地,也是開展生態旅遊、科研教學的理想基地。
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
赤水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距城區26公里,位於赤水市丙安鄉風溪河西岸,總面積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景區環境封閉,森林原始,生態系統完整,地勢險峻,風景旅遊資源獨具魅力、氣勢恢弘,集科考、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
景區分南園和北園。南段是桫欏園,可觀賞2億年前侏羅紀、白堊紀時期,地球上盛極一時的高大木本樹蕨,蕨類植物之王——桫欏。這里有雙頭桫欏、龍鱗桫欏、恐龍型桫欏以及9.2米高的公主桫欏,千姿百態,形態婀娜,達3萬余株。景區北段溪流縱橫,山巒疊翠,丹岩林立,自然景觀與珍稀植物和諧共生,如夢似幻,讓人目不暇接。燕子岩瀑布高87.3米,還可以品嘗甘甜的長壽泉、欣賞酷似玉女聖物的生命之源等。
其他景區
在赤水的自然風景區中,除上面已開放的7處,還有很多規劃建設中的景區其旅遊價值都非常高,如梯田風光、原始森林、高原湖泊、丹霞景觀等。
盤龍原始森林公園(開發中)
盤龍原始森林公園距市區45公里,位於赤水市兩河口鄉。公園面積約50平方公里,與享譽海內外的十丈洞大瀑布緊密相連。主要由盤龍河峽谷組成。園內森林覆蓋率98%,以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各種各樣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苔鮮植物和竹類植物在這里競相生長,桫欏、楨楠、鵝掌秋等珍稀植物在這里也隨處可見,蘇門羚、紅腹錦雞、獼猴等珍稀動物在這里時常出沒,形成茂密繁華立體生態系統和妙不可言的原始森林風光,堪稱多姿多彩的天然亞熱帶動植物博覽園。公園瀑布密集,在約三公里河段上,集中分布著獼猴岩瀑布、瑞雪岩瀑布、飛雲瀑布、盤龍河瀑布、響水洞瀑布。
寶源梯田(開發中)
寶源梯田距市區約30公里,位於的赤水市寶源鄉。該景點的梯田最早開墾於東漢時期,形成於明末,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梯田始終保持了原始風貌,厚積了歷史文化的內涵。整個梯田長4至5公里,高(或寬)0.8至1公里,由3000多塊梯田組成,面積達1500多畝,極目遠眺,無邊無際的梯田重重疊疊,造型美觀。這里山清水秀,常有霧和雲海生成,並有數百隻白鷺在此棲息。
月亮湖(開發中)
月亮湖景區距市區96公里,位於赤水市長期鎮。月亮湖水域面積42.69萬平方米,風景區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植被生態良好,森林覆蓋率95%,崇山峻嶺、瀑布似簾、山清水秀,一年四季平均氣溫14.5℃,無霜期150天,氣候涼爽;宜於避暑,風景秀麗,景色迷人,是游覽、休閑、度假、娛樂和夏日避暑的絕好去處。
九曲湖(開發中)
九曲湖景區距市區城區54公里,位於赤水市官渡鎮,是一個典型的高原湖泊。屬大婁山余脈,海拔1195.5米,景區面積39平方公里,水庫面積12.5平方公里,湖灣河汊多達99條,連99座山,「九曲胡」因此而得名。九曲湖景區植被原始,種類齊全,森林覆蓋率100%,是一個天然的動植物寶庫。這里四季特徵明顯:春天萬紫千紅,夏季山青水碧,秋天漫山紅葉,冬天銀裝素裹,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避暑的理想聖地。
天台山(半開放中)
天台山景區距市區8公里,位於赤水市城區東北的天台鎮。主峰天台山海拔1000餘米,直插雲端,險峻雄偉,諸山環拱,奇石橫亘,與四周丘陵河谷形成鮮明對比,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天台山景區以主峰天台山為中心,輻射數十里,是以山嶽風光、雲海日出、地鼓、丹霞奇石、天然壁畫、夜景星象和古寺廟為主體景觀的自然人文景區,旅遊品位極高,自古以來就是赤水著名的佛教聖地和市民休閑覽勝的所在。素有「赤水覽勝第一山」美譽。 赤水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主要有丙安、大同兩處,古鎮內的道路、房屋和風土人情一切均為原貌,遊客能從其中感受到赤水厚重歷史沉澱下來的鹽運文化、竹文化、飲食文化和苗族文化等。到古鎮旅遊,請避免破壞古鎮的環境設施。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風俗。
丙安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丙安古鎮,距赤水市區25公里,水陸交通便捷,原始生態完整,川鹽入黔古鹽道著名驛站和商品集散地。
古鎮建於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環水.砌石為門,壘石為牆,依山而建木質懸空吊腳樓,經千年風霜,仍穩如磐石。古鎮只有一條狹窄的石板街,長約400米,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幾個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古鎮距河灘10餘米高,兩座石門把守著東西場口,從明清時代起一直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客棧、飯店、茶館比比皆是,鎮上多數居民以此為業。時光流轉,赤水河洗去了丙安古昔日的鉛華,往昔的繁榮漸趨平淡和寧靜。腳踩著帶有青苔的石板街,眼看著不見油漆印跡的木板牆,陽光從兩邊瓦屋滴水檐之間撒下來,像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這里的舊屋、舊瓦、舊牆飛檐中,都透著歷史的滄桑。
丙安古鎮還充滿紅色傳奇。1935年1月25日,紅一軍團奉命攻打赤水縣城途中,軍團長林彪率部攻下丙安後,將軍團指揮部設於古鎮內。
大同古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大同古鎮距赤水市區10公里,位於通往四洞溝景區的大同河畔,公路從古鎮上方百米處通過,水陸交通便利。古鎮經赤水河入長江可到重慶、武漢、上海。自古商市繁華,軍爭兵燹,濃郁的耕讀文化,淳厚的鄉民性情,各地商人捐資修建的會館,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襲的一套祭祀類建築,確與山、水、林構成和諧、美麗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反映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時代的歷史風貌。
大同古鎮歷史上是太平軍石達開部在貴州軍事活動改變戰局的軍事要地,也是川滇黔紅軍游擊隊發動武裝起義的所在地,具有近現代中國農民革命斗爭和土地革命及軍事斗爭的歷史研究價值。大同古鎮「耕讀文化」的歷史延續時間跨度較長,各個歷史時期的知名鄉土文化、鄉土生活均較典型,產生了在當時古鎮、赤水縣和貴州省和川黔邊界區域各個層級的知名鄉土文化人物,對川黔交界區域和古鎮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產生過不同程度的重大影響,使古鎮歷史文化氣息濃郁,具有研究、保護、觀賞的綜合價值。
古鎮房屋以街道為建築的縱軸線和橫軸線串架接廬緊連延續,相向一字排開。建築材料採用木材、杉皮、小青瓦、丹霞石,楠竹等多種自然和人力加工的材料,由形體、質地、色彩、不規則對稱等項構成古鎮建築藝術的形式美,在黃金分割、體的尺度、透視的誇張、色彩的協調與互補的序列組合中的敞閉、韻律、穿插等,都存在著傳統建築的一定的客觀法則,充分發揮出古代建築藝術的表現力和藝術綜合能力。
大同古鎮現存建築建於明末清初 ,由古街、古碼頭、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廟宇、古會館、古碑、古牌坊等組成,主要有建於明朝末年和清代的禹王宮、萬壽宮、天後宮、觀音廟、城隍廟、火神廟、石花園、鄭氏節孝石牌坊,陳貢珊紀念碑等等。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後殿、吊腳樓、岩穴等建築錯落有致,雕梁畫棟;古墓、古碑、古牌坊則結構嚴謹,繪畫雕刻、書法文字一應俱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稱為「石頭寫成的歷史」。
復興古鎮
復興古鎮是赤水河畔一個重要的港口,距赤水城區15公里,是赤水著名古商城,亦為黔北軍事要塞。南宋苗民作亂,明代平播之戰等都在此發生過戰斗,清朝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過黔境入川,也曾先後兩次攻佔過復興場。
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建置時,縣城就在此處。這里的古巷道與公路平行,當地人習慣地將這條始建於北宋年間的巷道稱為老街。高牆青瓦的江西會館,有著百年歷史的民居,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復興場戰斗紀念碑」提醒人們,這個繁華的小鎮曾經發生過一場近乎殘酷的巷戰。
新中國成立後,這條被紅軍鮮血染紅的古巷道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長征路。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古老的石板路被完整地保護起來。作為川鹽入黔第一個大港口,復興鎮當年商賈雲集,繁華一時,100多家臨街店鋪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高聳林立的木樓和臨街的老店鋪成為復興鎮最重要的標志。如今的長征街,數百年前的繁華已經遠去,1935年那場激烈的戰斗留下的無數彈孔也被磨光。上百年歷史的店鋪里,堆放著服裝、副食品和電器,其手工製作的竹工藝品最為引人注目,展示著市場的繁華。 赤水是革命老區,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途經之地,也是「四渡赤水」戰役的主戰場之一。
200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旅遊局等13個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公布了30條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和10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赤水市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名錄》中的「貴陽—遵義—仁懷—赤水—瀘州」線路。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風溪渡口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黃陂洞戰斗遺址4個景點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計劃,經貴州北部的赤水縣城渡過赤水河,從四川瀘州、宜賓之間過長江,因此中央命令林彪率領的紅一軍團作為先鋒部隊,開往赤水城。1月26日、27日,紅一軍團的一、二師分別在赤水城附近黃陂洞、復興場遭遇敵軍阻擊,紅軍從赤水入川的大門被川軍封堵。1月28日,紅軍在土城青杠坡與川軍展開激戰,28日晚,政治局和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由赤水城北上渡江計劃,立即撤出青杠坡。1月29日凌晨,紅軍大部隊分左中右三路,從元厚、土城西渡赤水河,這就是四渡赤水第一渡。據調查,在紅軍「四渡赤水」戰役中,一共經過22個渡口,架了16座浮橋。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在赤水一帶進行了六次惡戰,它們是1935年1月26日紅軍與黔軍展開的元厚夜襲戰;1月26日紅軍與川軍進行的黃陂洞遭遇戰;1月27日,紅軍與川軍展開的七里坎、白楊坎阻擊戰;1月27日紅軍與川軍展開的復興場之戰;1月28日,毛澤東親自指揮的土城(青杠坡)之戰(註:1965年,將原赤水縣的土城鎮劃歸習水縣管轄)。
赤水紅軍烈士陵園
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位於赤水市城區南郊杉樹壩,是全國第一個紀念「四渡赤水」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而修建的陵園,以其展現「四渡赤水」長徵文化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獨特性,是其他烈士陵園無可替代的。在建設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聶榮臻、張震等一大批老領導紛紛為陵園題詞。
整個陵園建築依山就勢,環境優美,古木參天,庄嚴肅穆,由主體陵園(約21畝),百竹園、香樟古樹園三部組成,有大理石碑記繪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經過示意圖一幅。在陵園陳列館內有60幅圖片,內容包括四渡赤水戰役、領導人題詞,紅軍標語及紅軍用過的武器彈葯、赤水革命老區的歷史等。
赤水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烈士陵園重點保護單位,於1998年4月被貴州團省委命名為「貴州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2002年9月又被確定為「國防大學教學教育基地」。
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
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位於赤水市丙安鄉的丙安古鎮內,是紅一軍團在全國唯一的紀念館。1935年1月25日,林彪奉命率紅一軍團部及紅二師到達丙安古鎮,將紅一軍團總指揮部和紅二師師部設於丙安場上,指揮開展了著名的赤水黃陂洞、復興場之戰,同時,也揭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的序幕。
四渡赤水紀念地
風溪口(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距赤水城區18公里,位於赤水市復興鎮,地處赤水河與風溪河的交匯處。風溪口渡口還是1986年拍攝著名電影《四渡赤水》時,赤水河激戰的外景地。1935年1月26日,紅一軍團紅二師在風溪口架浮橋渡河,向赤水縣城推進,並在復興場與川軍激戰。後接總部命令,於風溪口二次渡過赤水河,回丙安駐扎待命。
黃陂洞戰斗遺址
黃陂洞戰斗遺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距赤水市區12公里。位於赤水市天台鎮。1935年1月26日清晨,紅一軍團紅一師派遣部分紅軍化裝成送鋪草的老百姓,准備混入赤水縣城,里應外合。但當紅軍到達距縣城僅12公里的黃陂洞時,由於口音原因,被敵軍盤查時識破,隨即發生遭遇戰。黃陂洞戰斗中,紅一師三團傷亡嚴重,為了避開敵人優勢力量,紅軍決定撤出戰斗,另擇通路。紅軍在赤水縣城附近遭遇川軍堵截,特別是經過黃陂洞戰斗,使得紅軍未能實現佔領赤水及會師川西北的戰略構想,是形成「四渡赤水」戰役的一個直接的主要原因。
復興場戰斗遺址
復興場戰斗遺址距赤水城區15公里,位於赤水市復興鎮,在進入古鎮的路口有一座雕塑,塑像下的石碑上刻著「復興場紅軍戰斗遺址」。1935年1月26日,紅一軍團的紅二師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率領下向復興場開進,1月27日清晨,戰斗在復興場外的小山坡上打響,隨後紅軍沖進復興場內與敵軍展開巷戰,因敵軍的大量增援,紅軍作戰不利,遂主動撤出復興場。
元厚紅軍渡
元厚紅軍渡是紅軍一渡赤水時右路縱隊的主要渡口。元厚鎮距市區57公里,是赤水市的南大門。在元厚鎮的赤水河邊建有一座紀念碑,上刻「紅軍渡」三個大字,字體選用毛澤東手書體,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1935年1月25日,紅一軍團紅二師五團二營的部隊到達元厚場,並於1月26日凌晨迅速搶渡過河,佔領了元厚場渡口。這次戰斗的勝利,為後來紅軍一渡赤水打開了一條寶貴的通路。1935年1月29日,林彪領導的紅一軍團和紅九軍團、以及朱德領導的軍委二梯隊三梯隊,從元厚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擺脫了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

閱讀全文

與黃陂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