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陂過春節習俗
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Ⅱ 流產了不能出去串門嗎黃陂的習俗怎麼破解我今天去鄰居家裡了,闖
現在城市都不能流行這一些的。所以不要介懷,安心自己坐好月子就可以了。如果覺得不好意思給你的鄰居,幾粒利是糖吧。
Ⅲ 有誰知道黃陂嫁女的風俗
黃陂婚嫁老習俗
一、普通婚俗
【定婚】
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相信生辰八字。八字無沖無克,雙方父母同意,便可訂親。訂親時男方備酒席,請親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紅紙寫好「庚書」(生辰八字),置於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稱「發八字」。男方據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給婦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親」、「指腹為婚」者。
【報日】
男方在徵求女方同意之後,將迎親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謂之「報日」。報日前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擇黃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紅紙寫成「龍簽」、「鳳簡」(即婚期通知書),連同按女方要求籌辦的禮品、禮金一並送到女家。
【搬嫁妝】
結婚前兩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妝。女方待酒、給腳力錢。錢用紅紙包好,數量不等,但對背帳子、挑百子捅(馬桶)、腳盆(俗稱「小家業」)和掌鑰匙的人要封大禮。女方事先將嫁妝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謂之「亮嫁妝」。嫁姨由「全福人」(兒女雙全的婦女)縫制,也由「全福人」鋪床。在新娘進房這前,新郎要選一兒童陪睡,謂之「壓床」。
【迎親】
男方打發花轎迎取新娘。發轎前,先對花轎敬香、放鞭炮;牽娘點燃3支紅香,托著鏡子照花轎的四周,謂之「照轎」;而後鎖橋、發轎。迎親隊伍一路放鞭鳴銃,敲對子鑼。到達女家門前,須投帖叫門;女方則再三索要「喜錢」,直至滿意時方可開門迎入。
新娘出嫁前一天,請禮賓「開眉」(用緔鞋線絞去臉上的汗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頭頂一塊大紅綉花方綾,謂之「蓋頭」。臨上橋痛哭一番,稱「哭嫁」。
迎親花轎來去不走舊路,去時繞道走,回時走捷徑。中途換人不歇轎;停轎不落地。迎至家門,舉行「回車馬」儀式,鼓樂齊鳴,叫喜聲不絕。
【拜堂】
花轎入宅、鳴炮奏樂。牽娘打開轎門,牽出新娘。先拜天地,後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後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禮,然後揭去新娘的蓋頭;夫妻並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後,新郎出房招待賓客。客人散後,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並行大禮。富家大戶請禮生、樂生呼禮,一般分告祖、回鑾、踩堂、拜曉等四堂禮,以踩堂最為熱鬧。黃陂的踩堂歌別具一格,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收錄。
【鬧新房】
新娘進房後,開始鬧新房,亦稱「盤新娘」。男女老幼均可與新娘嬉笑打鬧。用衣服兜些紅棗、豆子、花生,摻雜苦楝砣等涌進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帳」。隨後,眾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語,或說戲謔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難以答復的問題難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親妮的動作。總之開各種各樣的玩笑,直至深夜方散。
【回門】
婚後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爺姑娘雙回門。並在當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進門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橋」上走過,叫過橋。過橋後要「拜旗」,所謂「旗」,即綁在樹上的門幔。這些都是鬧劇,為婚後余興。
二、便親婚俗
男女簡單成婚,謂之「便親」,多在窮人或再婚者中流行。
【童養媳】
俗稱「細媳婦」。童養媳有兩種原因:一是女方家境貧寒,子女多,養不活,便將女兒送到婆家當童養媳;二是男方家窮,兒子訂不到親,先抱個姑娘做養女,成年後做媳婦。童養媳地位低下,挨打受罵是常事。成親叫做「圓房」。
【回頭親】
也叫「對換親」。男女兩家均為窮家薄業,又各有子女,婚嫁兩難,於是請媒人說合,互換成親。此種婚姻,嫁妝微薄,酒席從簡。
轉房婚 即兄死嫂配弟,或弟死弟媳配兄。多數族規把轉房婚視為「亂倫」,予以禁止。
【入贅】
俗稱「招坐堂女婿」。女家無兒,怕斷煙火,招婿進門,傳宗接代。婚禮由女方主辦,婚後生的子女一般隨母姓。
【招夫養子】
女亡夫後,不願守寡,又有一份家產,就招一個合適的男子進門支撐門戶,撫養子女。
【搶親】
以強硬手段將寡婦或對婚約不滿的姑娘搶到家中,草草成婚。也有男女相愛,因女方家庭或宗族反對,只好暗中約好而「搶」親的。
Ⅳ 湖北省的習俗
1、喜歡吃稻米
楚人以稻米為主食,在楚紀南城內,發現五外有火燒過的稻米遺跡,最大的一處長約3.5米,寬約1.5米,厚約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魚類、肉類和蔬菜類。楚國的水果種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的說法。
2、穿著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於創新精神,敢於別具一格、表現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3、宗教信仰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東禪西道」的湖北省傳統宗教文化格局。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聖主教董光清、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吳誠真、以及近年圓寂的湖北省籍高僧本煥大師、凈慧長老、昌明法師等均誕生於湖北省。
武當山李光富道長還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首位當選全國性宗教團體主要負責人的宗教人士。
4、楚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漢陽、武昌、黃陂等區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武漢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魚、豆絲、黃陂三鮮,黃陂糖蒸肉等。
5、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是漆品,死後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緻。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
Ⅳ 黃坡人結婚有什麼習俗
我參加過吳川人的結婚典禮.不知樓所指的黃坡是否屬此地.吳川人結婚,都愛請一位「大叔」前來主持婚禮的儀式。這「大叔」,相當於司儀的角色。口齒伶俐,能說會道,反應敏捷,應付自如,多少還能喝點酒……是「吳川大叔」最起碼的「本事」。「吳川大叔」在主持婚禮時,又與其他地方的婚禮司儀有所不同,獨具「吳川特色」。
吳川「大叔」相當於司儀的角色,口齒伶俐,能說會道,搞這樣的大叔別有風趣.
Ⅵ 湖北黃陂 習俗
你是不是要考普通話呀!!!
Ⅶ 黃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有什麼好吃的東西,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黃陂區名勝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12個。主要有:
盤龍城遺址:位於黃陂灄口鎮,南距武漢市區5公里,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整個遺址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1800米,總面積378萬平方米。1954年發現後,從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縣及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進行有計劃、大規模挖掘。考古結果顯示:盤龍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築距今約3500多年。城內有三座宮殿基址,其結構為我國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後寢」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業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有銅園鼎、銅鉞、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藝精細,形制完備,代表著我國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於遺址保存完好,因而為研究商代政治、軍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和依據。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設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與前川鎮隔河相望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范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 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建於魯台山椒,臨灄水,眺區城。相傳宋仁宗時,黃陂縣尉程王向之妻夜夢雙鳳投懷,後生二子,取名程顥、程頤。二程崇尚儒學,尊奉孔子,乃築台以望魯,並取名望魯台,魯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學識淵博,詩文出眾,為宋代大理學家,譽滿國中。為緬懷先賢,宋代始建「清遠亭」於魯台山。南宋時取雙鳳齊飛之意,改稱「雙鳳亭」。其間幾經坍塌,幾經修復。建國後,黨和政府於1962年和1984年兩次撥專款、聘巧匠精心維修。今日雙鳳亭,琉璃碧瓦,斗拱飛檐,造型嚴謹,氣勢恢宏。正面懸掛郭沫若題寫的「雙鳳亭」金字匾額,光彩奪目。199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北,距區城27公里。山勢呈南北走向,群峰攢簇,古木參天,方圓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頂582.1米,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傳南北朝時,羌胡入侵,木蘭山下一位姓朱名木蘭的巾幗英雄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疆場12年,屢建奇功。班師回朝後,封她為武召將軍佐侍郎。木蘭不受朝祿,願歸桑梓奉養父母。從此,木蘭山因是一代女傑的家鄉而聞名於世。山上至今還保存著這位女將軍的許多勝跡。木蘭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興於唐而盛於明,是我國歷史上道佛兩教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山上先後修建寺、觀、廟、庵30多座,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之說。木蘭山還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的誕生地。為紀念木蘭山地區的革命斗爭,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陳再道、詹才芳先後題詞。198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Ⅷ 黃陂春節的風俗
黃陂春節的風俗有以下幾點:
1、辦年貨
在黃陂,進入農歷臘月二十四,版春節序曲便開始了。權這一天,是"打揚塵"的日子。繁忙的農家一定會舉家對所居房屋裡外做一次大掃除,用長竹竿綁上竹枝將舊式住宅屋頂堆積一年的塵土一並掃去,除去一年的晦運,祈求來年好運。
2、守歲
守歲分兩個階段:團年飯和出行。鄉親們無論貧窮否,在大年三十這天,一定會在這一天做一桌豐富的年飯,或中餐或晚餐,饕餮一頓。開飯前祭拜祖先,點燃一串鞭炮,貼上大紅對聯。
於是舊的一年便過去,討債的,串門的便不能進門,這是規矩,所以舊時有欠債較多的鄉親為躲債早早貼上春聯關上大門尋求片刻清靜,債主也是無可奈何。
3、拜年
在黃陂,拜年絕對是春節的重頭戲,有著繁雜的程序和順序。大年初一是給塆子里的長輩拜年、初二給舅舅拜年,初三女婿給丈人拜年……。給長輩拜年,無論拜年者年齡多大,是一定要磕頭的。若遇主家有新逝的親人,進門是不可講話的,在靈前跪拜後扶起回拜者方可起身道聲"新年好"。
4、鬧元宵
在黃陂,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月半大辭年,農家會以唱社戲、鬧花燈等形式送走新年。黃陂北部大的村落均採用"將獅子"、"玩花燈"組合形式鬧元宵。
Ⅸ 黃陂有什麼好看的風景,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有什麼風俗習慣
黃陂區名勝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12個。主要有:
盤龍城遺址:位於黃陂灄口鎮,南距武漢市區5公里,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整個遺址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1800米,總面積378萬平方米。1954年發現後,從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縣及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進行有計劃、大規模挖掘。考古結果顯示:盤龍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築距今約3500多年。城內有三座宮殿基址,其結構為我國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後寢」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業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有銅園鼎、銅鉞、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藝精細,形制完備,代表著我國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於遺址保存完好,因而為研究商代政治、軍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和依據。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設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與前川鎮隔河相望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范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 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Ⅹ 武漢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武漢的節令飲食習俗 :
1、臘月三十——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5、八月十五中秋節——武漢人必於這花好月圓之夜,邊吃月餅邊賞月。其中汪玉霞酥餅松、酥、香、甜,為飲酒賞月的上等點心。
(10)黃陂的習俗擴展閱讀:
一、武漢的飲食習慣:
武漢飲食,可謂一早一晚,過早和宵夜最為經典,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美談。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
武漢特色小吃有熱乾麵、三鮮豆皮、面窩、米粑、豆絲、歡喜坨、鴨脖子、武昌魚、排骨藕湯、洪山菜薹炒臘肉、糍粑等。
網路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