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陂話的申遺
20世紀初,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黃陂話因一票之差落選「國語」,這則武漢家喻戶曉的笑談又被人們舊話重提,原因是黃陂話眼下正在努力「申遺」。
黃陂話能否申遺,參與第二批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的專家們心存疑慮。有專家認為,方言在普通話的沖擊下消失,這是全國各地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這也是正常現象。但這似乎更應該是語言學界研究和保護的范疇,不應該納入「非遺」保護范圍;也有專家稱,語言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事物,只要黃陂方言仍在被廣泛使用,「申遺」就還為時過早。
據了解,方言申遺,黃陂話並非首家。早在2005年,江蘇省高淳縣就力爭將有5000年歷史的古雅高淳話列入聯合國遺產保護名錄。
對於方言「申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徐藝乙教授曾公開表示,還沒有出現方言被列入「非遺」的情況,國家的相關法律也要求推廣普通話。縱觀歷史,地方方言的消亡是不可逆轉的,雖然方言不能列入「非遺」,但還是可以用其他途徑保護起來。
方言專家朱建頌:武漢話也將在漸變中消失,黃陂話要「申遺」,武漢話現狀如何?日前,武漢方言研究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朱建頌教授表示,隨著普通話不斷推廣,武漢方言也將在漸變中消失。
朱建頌說,武漢方言作為「西南官話」的重要代表之一,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然而隨著近幾十年來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如今的武漢方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例如,一些字的武漢讀音已經被普通話完全同化,以前武漢人把「全」念成「qian」,基本上都改為念「quan」了,而「熱」字的語音則從「le」變成了「re」;一些武漢人的傳統稱謂也受到普通話詞彙的很大影響,「爹爹」、「家家」之類的稱呼越來越少,90後更喜歡叫「爺爺」、「外婆」……
對於這些變化,從事武漢方言研究近50年的朱建頌顯得比較樂觀。他說,語言本來就是相互融合、不斷發展的,有舊元素消失,就會有新元素產生,希望某種方言千年不變,這是不現實的。但他也認為,方言是地域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戲曲、曲藝、民歌等領域,如果離開了方言,將會嚴重影響其表現力。
對武漢方言頗有隱憂:舞台、電視各類武漢方言劇和報紙上的武漢方言專欄很紅火,但真正從事武漢方言整理與研究的人才卻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