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陂區的名勝古跡
1、盤龍城遺址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2、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
3、雙鳳亭
雙鳳亭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魯台山,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雙鳳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王尖遺址
龍王尖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明清山寨遺址。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分設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牆由條石壘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處達45米,寬13~15米。
5、作京城遺址
作京城遺址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集鎮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
2. 中國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認為花木蘭在歷史當中極大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適合當做一個故事去聽一聽,當一個傳奇故事去看,可能會更好一些。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因為花木蘭最早出自明朝才子徐文長的劇本里,劇本里寫的木蘭姓花,然後這個劇本被戲班子所用,改編成戲劇四處演出,然後一傳再傳,廣為人知影響遠大,所以有了現在的花木蘭這個名字。
第四就是古代參軍是要查軍籍的,如果查戶口對不上,年紀相差太大,就算化妝去遮蓋那差別也不是一星半點兒,很難去湊合頂替的。古代人不會連男女都不分吧,未出閣的姑娘和壯年老頭,還是差別有點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採納,謝謝。
3. 花木蘭電影中的魏國是哪個朝代的
花木蘭的南北朝時代《樂府詩集》的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回族聞名天下。其答實這只是一個文學形象,花木蘭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並無記載。
中國歷史上有7個魏國: 一春秋魏國;二戰國魏國;三國時的曹魏政權建立的魏國;四南北朝北魏;五南北朝中的東魏;六南北朝中的西魏;七隋朝末年群雄割據時期的瓦崗大魏。
而你所提問的這個花木蘭的魏國是南北朝北魏,即拓拔氏建立的北魏。
4. 武漢黃陂有哪些美食
黃陂美食:黃陂三鮮,六指北湖蓮籽、黃陂糖蒸肉、油麵、蝦鮓、糍粑魚、糯米圓子、炸藕夾、肉糕、陰米、武湖銀魚、黃陂豆絲,黃陂曾集,汽水肉,仟吉西餅等。
黃陂過早文化:糊湯粉泡油條、豆皮,熱乾麵,烘糕、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蛋酒、東坡餅、鍋巴粥、豆腐腦,牛肉炒豆絲,麻元等。
黃陂三大特產:黃陂三鮮、豆絲、糍粑。黃陂三鮮也叫「黃陂三合」,是武漢市黃陂區民間的傳統佳餚,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的統稱。由於三菜中有魚、丸、糕三字,魚與余諧音,丸在黃陂話為圓,糕與高同音,人們便賦三鮮以年年有餘、家家團圓、步步高升的寓意。
荊花蜜作為四大名蜜之一,黃陂荊蜜源自武漢市黃陂區主要野生植物荊條花,主產地在以山林和丘陵地帶為主的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此處荊花花期達36天左右,比其他地區長約15天,荊蜜果糖含量比一般蜂蜜要高3%。黃陂荊蜜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油麵是湖北東部地區特產。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脈地灣蘿卜從明朝開始被列為皇室貢品,味香脆,水分糖分較其他蘿卜充足得多。品質最好的栽種「核心區」共約300畝土地,畝產1500公斤左右。這種蘿卜價格是一般蘿卜的數倍。脈地灣蘿卜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豆絲它營養豐富、口味純正、口感細膩有勁道,黃陂豆絲由主料大米黃豆配上綠豆、葛粉、山葯、蕎麥、蘆筍等營養保健材料,採用純手工操作,沒有任何污染源,實屬天然綠色食品。
5. 黃陂名勝古跡,風物特產
黃陂區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有徽派、鄂東、鄂西、贛北、吳越等風格的民居,是湖北省文物十強區縣之一。
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28個。其中國家級1個(盤龍城遺址),省級13個,市級14個。 魯台山古墓葬群(2):位於前川街道的魯台山西南,1978年發現。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3-73)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始建於北宋。程顥、程頤兄弟人稱兩程夫子。其祖父任黃陂縣令,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黃陂城西偏有草廟巷(今前川街道文教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南宋時改稱雙鳳亭,取侯太夫人夢雙鳳生二程之意。現存建築即為當時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碑額上刻有雙鳳朝陽圖等。「雙鳳亭」金字匾額,為1962年重修時郭沫若所題。重建了「雙鳳亭公園」,修繕「二程書院」、聰明池、理趣林、流矢湖和二龍潭公園等。
作京城遺址(3-161)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中分衛灣新石器文化遺址(3-174)
面前畈遺址(3-183)
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4-24)
吳光浩烈士舊居及墓(4-75)
鐵門坎遺址(5-1)
龍王尖遺址(5-2)龍王尖石寨是明代石寨,又名龍王寨,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龍王尖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珍珠嶺。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壯觀的山牆基本完整,號稱武漢的長城。
木蘭山古建築群(5-137)
雨霖古建築群(5-138)
雞公城遺址(6-2)位於六指街甘棠鋪雞公城灣東南50米,屬商周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
姚家山舊址(6-132) 大頂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蔡店街道蔡家灣西北主峰高464.5米,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此山秀拔雲表,風景獨特,傳說有仙人隱居其中。
伏馬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羅漢寺街道,發現綿延數公里的石砌城牆,牆內有連排營房遺跡,為太平天國時期的兵寨。
鐵寨為明清古寨遺址,跨黃陂區、大悟縣界,黃陂部分未作開發不收費。
西峰尖寨建於清代,位於蔡店街道,險峻陡峭原始,景色優美。
馬寨城遺址興建於戰國時期、廢棄於三國時代。位於黃陂王家河街道。整體布局精巧合理,城內還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前川中學舊址位於黃陂區實驗中學康民樓。
聖廟位於前川街道,為古代學宮遺址。
黃陂區還有大小寨遺址、城門潭遺址、黃陂花寨、程家墩遺址、武漢八里畈、黃陂魚山、三姑井、磨元城遺址、鐵門坎遺址、神墩崗遺址等市級以上遺址。 木蘭鄉大余灣、李集街道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陂北部幽靜靈野的田園風光、古樸醇厚的鄉村文化氛圍,「慢生活、漫時光」氛圍濃厚。如馮樓村、高頂村、橋頭邊村、杜家灣、高家灣、李沖村、研子崗、胡家集、蔡店源泉、黃陂曾集等鄉間小鎮。
盤龍城的千年古鎮黃花澇20多公里府河段濕地形成黃花澇濕地群,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重點保護項目。還有六指北湖太空蓮、盤龍城後湖水鄉夏蓮、盤龍湖等。
羅家崗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東北部的王家河街道,是省級標准歷史文化名村。村中,縱橫交錯的石板小巷,連接著二三十棟大大小小的院落。
黃陂義門陳位於王家河街道陳家畈,位於勝天農庄和紅崗山之間,為典型贛北民居。
明代萬曆四橋:長軒嶺的張都橋、二太橋,木蘭鄉青石橋、王家河龍墩橋。
桃花廟位於黃陂蔡家榨街道桃園村詹家寨。楚文王時著名的桃花夫人(又稱息夫人)就葬在黃陂桃花廟。唐代詩人劉商的題黃陂夫人祠寫到:東風三月黃陂水,只見桃花不見人。
半河橋位於羅漢寺街道,為明朝古橋。
黃陂宗聖祠位於蔡家榨街道。
6. 中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後花木蘭這個人如果有是哪朝的人
有,據說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 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哪能上戰場呢?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於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12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後勝利還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想請她做大官,不過被花木蘭拒絕了。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7. 湖北古民居的武漢
繼黃陂大余灣之後,武漢將給51處名鎮名村建檔案,進行搶救性保護。近萬個村莊中挑出51處名鎮名村。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武漢歷史名鎮名村文化脈絡之完整、歷史遺存之豐富,不輸外地。」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51處名鎮名村是從全市6個新城區的67個鎮、2087個行政村、15580個自然村灣進行普查篩選出來的。
黃陂民居是武漢地區最具有濃厚鄉土韻味的歷史建築,門斗、石牆、畫檐、四水歸堂的大胡家樓灣印子屋,特色很明顯,值得收藏和愛護。黃陂民居的特色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決定的。大別山余脈的地質地貌為黃陂提供了獨特的建築材料。江西填湖廣的歷史為黃陂帶來了江西建築文化。明清封建社會晚期的商業發展為黃陂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也使黃陂人文蔚起,城鎮聚落建設一時大興。
「我曾見過黃陂羅家崗一幢民居,建造相當精美。」王炎松說,黃陂民居的特色與價值不僅僅看它的單體建築,還要看它的大格局,看它的山水環境關系,看它的區域交通關系,看它的民俗文化內容,看它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經濟線索等。「黃陂民居是武漢民居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上黃陂曾經屬於黃州、漢陽管轄,與武昌的關系很淡薄,江北黃陂民居的特色與現在『江夏區』所在的民居風格有較大的不同。大致上一個屬於江北系列,一個屬於江南系列」。
調查發現,武漢符合名鎮名村標準的有51個,歷史文化名鎮2個,分別為江夏區金口街和新洲區倉埠街。歷史文化名村49個,其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分別為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江夏區流芳街營泉村、江夏區湖泗鎮夏祠村和浮山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共20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25個。
部分文物古跡現已嚴重損毀或不復存在。由於自然風化等原因,大部分古墓葬群地面以上已無遺存,如新洲區香爐山遺址、江夏區西潭官窯和墓群。對於明楚王墓、盤龍城遺址這類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遺產型鎮村,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其保護還將發揮遺址的文化和經濟效益,通過對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再生,將遺址的保護、挖掘、研究與休閑旅遊相結合,以旅遊景區或遺址公園的方式進行保護。
黃陂區羅家崗:或是下一個大余灣
羅家崗是繼武漢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之後,武漢轄區內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築藝術最精美的古村落,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建築風貌型歷史古村落。羅家祠堂現存「一門五戶」建築群、羅家大宅、一品當朝等9處文物保護級別類建築,51處優秀歷史建築,規劃建議沿小漢口街、七星西街、七星前街打造傳統水景風貌街巷以及阡陌人家,形成傳統民居風貌巷道,進而發展旅遊業。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大余灣
符合國家級標准歷史文化名村:雙泉村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木蘭,營泉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流芳街,夏祠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湖泗,浮山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湖泗
符合省級標准歷史文化名村:孔子河村 建築風貌型 新洲區舊街街,羅家崗灣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王家河,汪家溪灣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王家河,文茲灣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王家河,樓子田灣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魯台村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前川街道,丁店村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灄口,作京城灣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李集,王朋村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祁家灣,民主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土地堂,牌樓舒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流芳街道,劉溪村 遺址遺產型 新洲區李集鎮,胡咀村 遺址遺產型 新洲區陽邏街道,遠景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山坡鄉,青山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烏龍泉街道,新窯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安山鎮,雨霖村 景觀風貌型 黃陂區木蘭鄉,劉家山村 景觀風貌型 黃陂區蔡店,石骨山村 景觀風貌型 新洲區鳳凰,姚家山村 革命遺跡型 黃陂區蔡店
8. 女考古家修復文物的時候,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現代發展飛速,也誕生了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人們的就業選擇越來越寬廣。這種時候,在大的趨勢下,有一些行業就會面臨後繼無人或者逐漸冷門的狀況。考古行業就面臨著這樣的狀況。文物的熱潮在逐年上漲,但是文物工作從業者卻並沒有多少新鮮血液流入。很多人在畢業後會選擇轉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一行想發大財是很難的。
方天宇在湖北黃岡市黃州青雲塔工作現場
結語
考古工作並沒有小說電視裡面看起來那麼有意思,它更多的時候是重復一些繁瑣的事情。沒有信念和熱愛的人是堅持不下去的。就算是選擇這一行的人不多,但是有人在堅定地選擇它時,人們首先要做的應當是是致以敬意,而不是奚落沒錢途。他們保護的,是所有人的根源。
9. 為什麼黃陂要叫黃陂
北枕大別山余脈、南瀕長江的黃陂為武漢市新型城區。
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又分屬時稱西陵、安陸、石陽、灄陽、木蘭、梁安、梁興、黃陂、堡城等諸縣中的二、三縣,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現境域才統歸始置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黃陂縣。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陂縣,整縣改設武漢市黃陂區,又結束黃陂縣1420年的縣治沿革。
黃陂置縣也好,設區也罷,為名「黃陂」有何來由?以字釋意,「黃」,或指顏色,或為姓氏,或有其他專意;「陂」,則為水壙、水邊、山坡地等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有文稱:黃陂「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黃」指「黃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灣),「陂」指武湖,黃陂乃黃城與武湖之合稱。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收錄了(唐)侯喜復撰的《黃陂記》,《黃陂記》雲:「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由來也」,清同治《黃陂縣志》也有此說。明清時的地方誌又多將鄂東的黃岡、黃梅等帶「黃」字的地名與春秋時期的黃國掛上鉤,黃陂、黃岡、黃梅等同屬黃國,黃陂地處武湖之濱,先民懷念故國,故名黃陂,「黃」又指黃國。
黃陂的來由,民間也有多說。上古,江漢平原是江河湖澤連片,江漢平原東隅的黃陂南境也為汪洋澤國。 民間傳說古代先民駕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陸為安全登陸之地,船抵黃陂則為黃土之坡。民間還流傳黃陂縣名系包公所改,將包公與黃陂牽到了一起。相傳,黃陂曾稱定遠,包公坐定遠審斷「子打母」案時,在縣北研子崗將打母之幼童研為黃皮。為警示後人,包公將「定遠」改為「黃陂」。查勘史料,黃陂從未名為定遠,包公也未到過黃陂,今區委、區政府駐地之北雖有定遠村,村名也只是現代以傳說定之。此說更只能是「戲說」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