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路花鼓戲的藝術特色
黃孝花鼓戲有著深深的藝術魅力。由於黃孝花鼓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郁等民間小戲的固有特色,其演唱劇目又多取材於演員和觀眾身邊的農村生活和漢族民間傳統故事,加之語言質朴、口語化的唱腔、詞句通俗易懂、演員表演真切自然,令人有百看(聽)不厭之感,因而擁有廣大觀眾。過去黃孝一帶,無論是農村的放牛娃還是鄉鎮的手藝人,都能有板有眼地哼上幾段花鼓戲的訝腔,所以,黃孝花鼓其演唱范圍逐漸擴大,由農村的草台廟社擴大到城鎮的茶園、會館、戲院。清末,孝感城裡的九街十八巷分布有七座廟觀、三座會館和著名的「六也茶園」。這些地方的戲摟上都留有黃孝花鼓戲藝人的足跡。在孝感100多年來流傳的民間諺語中,存在著大量的群眾贊美花鼓戲藝人和作品的謠諺,如「喝湯要喝黃雞母湯,看戲要看嚴漢江」(嚴漢江為黃孝花鼓戲著名藝人,下同);「吃菜要吃白菜心,看戲要看陳苟金」;「吃雞要吃雞胯子,看戲要看陳哈子」;「吃米要吃湖南米,看戲要看劉雙喜」;「不怕你唱得喉嚨出血,唱不倒郭何峰的《董永分別》」。黃孝花鼓戲的無窮魅力,連老漢口的一些老茶園也受影響,他們開始請黃陂、孝感的花鼓戲藝人到漢口唱戲。清道光30年(1850年)黃孝花鼓戲班開始在漢口市區外圍的水陸碼頭土盪湖(今長堤街、統一街一帶及長江飯店以上)一帶演出。其時,浙江餘姚葉調元寫的《漢口竹枝詞》就描寫了黃孝花鼓在漢口演出受歡迎的情景:「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唱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一些有名氣的藝人還被請到武漢之外的宜昌、沙市等城市的茶園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