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江西雷氏黃陂

江西雷氏黃陂

發布時間:2020-12-14 09:26:06

① 「樣式雷」那些雷姓人的經歷,簡介

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廷昌等。
在十七世紀末年,一個南方匠人雷發達來北京參加營造宮殿的工作。因為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從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築如宮殿、皇陵、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的。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於康熙年間由江寧來到北京,到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用今天話說就是首席建築設計師),即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也有口語話"樣子雷"的叫法。
雷發達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樣式雷的鼻祖。在樣式雷家族中,聲譽最好,名氣最大,最受朝廷賞識的應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圓明園而開始執掌樣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人。康熙在《暢春園記》里曾經提到他非常牽掛一位傑出的匠師,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後人都在樣式房任掌案職務,負責過北京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 ,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進行建築設計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製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 ,以供審定。模型用草紙板熱壓製成,故名燙樣。其台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均按比例製成 。雷氏家族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留存於世的部分燙樣存北京故宮。
後加的:

雷發達(樣式雷)

孫劍

樣式雷 又名樣子雷、樣房雷,是清代巧匠雷氏世家的俗稱。雷氏世家先後7代,其中9人具有重要影響。建築學。

雷氏世家祖居江西,為江右巨族,子孫散居江西、江蘇等地。自明代以來,雷氏作為營造工匠,世代傳授其業。清康熙時雷發達與堂兄發宣被召募赴北京,參加皇家園林建築工程,即為雷氏北遷,形成「樣式雷」一門的開始。雷發達應當是「樣式雷」世家的始祖。

雷發達,字明所。明代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於金陵(今南京)。

雷發達召募入京後,現在只知道:康熙中葉營建三大殿,發達以南匠供役其間。具體情況不詳。據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同治四年初,雷金玉玄孫雷景修所立「雷金玉碑記」及有關資料證明,康熙時有關太和殿的修建及重修工程,雷發達都不可能參加。以前有關雷發達太和殿上樑的傳聞與佳話,並不可靠。後來他一直到70歲「解役」。但其活動還不清楚。

在「樣式雷」世家的形成中雷發達長子雷金玉則具有重要地位。「樣式雷」在清代聲名顯世以雷金玉為肇始,雷氏世家族譜也以雷金玉為遷京的祖先。

雷金玉,字良生。順治十六年(1659)生;雍正七年(1729)卒。

雷金玉入仕以監生考授州同。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發達「解役」,雷金玉繼承父業,任營造所長班。後投充內務府包衣旗,供役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康熙年間,在海淀修建清代第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暢春園,由包衣工匠營造。雷金玉領楠木作工程。當正殿上樑時,康熙帝親臨上樑典禮,雷金玉大顯身手,使上樑得以順利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召見,賜掌內務府總理欽工處,賞七品官,食七品俸。後來他參加雍正朝圓明園的再建工程,任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帶領樣式房樣子匠進行設計(畫樣)、制模(燙樣),圓滿地完成了工程的設計施工,受到雍正皇帝重視。他七十壽辰,雍正命太子書賜「古稀」二字匾。第二年去世,又蒙皇恩賞賜盤費,奉旨歸葬江蘇。

雷金玉六娶,生子五人,當雷金玉歸葬南國,其他四子隨靈南歸,出生才三日的雷聲■隨母留居北京,成為「樣式雷」世家的又一位傳人。

雷聲■,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於北京;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

雷聲■幼,留居北京,由母張氏撫養,但不久樣式房掌案被同僚攘奪。後張氏抱聲■到工部泣訴,才「恩准以聲■嗣業」。雷聲■承值內廷正值乾隆中葉大興土木之際,但各類記載對聲■一生遭遇及事跡述及甚少。

雷聲■長子家瑋、次子家璽、幼子家瑞三人,重操先祖事業,並力合作,才使樣式雷世家再次繁昌。

雷家瑋,字席珍。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於北京;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雷家璽,字國賢。乾隆二十九年(1764)生於北京;道光五年(1825)元霄節猝死。雷家瑞,字征祥。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於北京;道光十年(1830)卒。

乾隆南巡,沿途各省,修建行宮。雷家瑋奉派查辦外省各路行宮及堤工等工程,以及淮內鹽務、私開官地等事。事跡不詳。乾隆五十七年(1792),雷家璽承辦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園庭工程及熱河避暑山莊的修建。中途又赴辦昌陵工程。隨後又主持圓明園楠木作事,直到猝然去世。雷家瑞因兄家璽赴辦昌陵工程,他便接替圓明園掌案,在樣式房料理一切官事,後因內務府蘇大人添派為樣式房掌案頭目。嘉慶時營造南苑工程,家瑞又主持楠木作內■硬木裝修,並赴南京采辦紫檀、紅木、檀香等名貴材料,並經手在南京雕鏤完畢。返回北京後又主持「料木歸公安攏」,竣工後辭歸回家。

家瑋、家璽、家瑞兄弟三人,生當乾嘉盛世,先後「繼武供事於乾嘉兩朝工役繁興之世」,不僅參加並主持過當時主要皇家園陵的建造活動,而且還承辦其他慶賀典禮工程,如宮中年例燈彩以及西廠焰火,乾隆八十萬壽典景樓台等,頗負盛名。

到雷家璽三子雷景修一代,國運日衰,樣式雷幾代經營過的著名園林建築圓明園被焚毀。雷景修及其後代就在這樣的時世中繼續著祖先的事業。

雷景修,字先文,號白璧(一為字白璧,號先文),又號鳴遠。嘉慶八年(1803)生於北京;同治五年(1866)卒。

雷景修16歲時就隨父親在圓明園樣式房學習「世傳差務」。父親家璽突然辭世後,因他年紀較小,又差務繁重,恐辦理失當,按照遺囑,將掌案名目請夥伴郭九承辦十餘年。「雷景修墓碑」雲,於道光己酉年,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回」自辦。雷景修生逢亂世,土木興造遠不如前代,直到咸豐八年(1858)才因「遵旨籌餉例報捐,恩賞九品職銜」。後才因營建定陵,受清室器重,在同治二年(1863)封「誥授奉政大夫之職」。去世後,因後代之功,又於光緒六年(1875)受敕贈「通奉大夫、賜之誥命,為二品封典」。咸豐十年(1860),圓明園罹難兵火。設於其中的檔房關閉後,便移居西直門內東觀音寺。在這里雷景修搜集承接保存了大量設計圖紙及模型。《樣式雷考》雲:「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集圖稿、燙樣模型甚多,築室三楹為儲藏之所,經營生理,積貲數十萬。」其中一部分今天仍可看到。

雷景修的兒孫又趕上同治朝園陵重修或擴建等工程,「樣式雷」世家又一次引起時人注目。

雷思起,字永榮,號禹門。道光六年(1826)生於北京;光緒二年(1876)卒。雷景修第三子。

雷思起同治四年以定陵工程之功,以監生賞鹽大使銜。後來眾議修復圓明園,他進呈圖樣,與其子廷昌受同治帝召見五次。具體不詳。

雷廷昌,字輔臣,又字恩綬。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於北京;光緒三十三年(1907)卒。

光緒朝先後有幾次較大規模的皇家園陵建築活動。光緒三年惠陵金券合攏,隆恩殿上樑,當時供職樣式房的雷廷昌有功,以候造大理壽丞列保賞加員外郎銜。隨後又參加建造普祥、普陀二陵及修築三海,籌辦萬壽山慶典工程,朝野關注,「樣式雷」世家最後一次令朝官側目。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樣式雷世家也隨之零落。至20世紀20—30年代,因生活所迫,雷氏後代陸續將先輩的遺物出售,散於國內外。據雲有《雷氏大成族譜》傳世,但自20—30年代以後,再無人見得,而其後代的下落,經查找,也無線索。

在清代皇家宮廷、園林、陵墓的建造活動中,自康熙中葉以後近二個半世紀的時間里,樣式雷氏世代在樣式房或楠木作主持工程的進行。在進行某項建築工程之前,按慣例要由「樣式房」聯合其他相關機構,提出完整詳細的設計方案。雷氏家族是製作紙硬樣模型及小木作裝修雕刻(楠木作設計)的世業專家。雷氏在主持樣式房、楠木作工作時,將這些技術運用於建築設計,從而在皇家建築的設計與營造以及器服典禮工程的設計方案中,表現出了高度的建築設計藝術成就。

清代大量興建苑囿,最為著名的有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這些建造活動與樣式雷氏是分不開的。關於雷發達,現已知道的不多了,到後代雷金玉手中,參加暢春園,圓明園工程,大顯身手,贏得了時人贊譽。「萬園之園」——圓明園工程,前後經營一百多年,自雷金玉之後,雷家瑋主持對圓明園東路的設計與施工;雷思起同治時又主持了重建的設計工作。這些活動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圓明園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家瑋兄弟三人主持萬壽山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的設計工作,為雷氏世家增添了新的光彩。三園以三山為主體設計布局、組景,使水體、建築、道路、樹木花草,構成天然之境,與江南園林風格迥異,趣味別具。熱河避暑山莊,也以自然山嶺多處為主體布局借景,只有五分之一平地,如意洲、萬樹園的設置更是匠心獨具。現在眾人皆知的北海及中、南海,初建於遼代,經元、明經營,到清代,亭館樓閣,隨意設置,已不諧調。光緒年間由雷廷昌主持再度重修,擴大設計,適添景緻,基本上形成今天的布局。

樣式雷氏在清中後期,又常負責陵寢工程的設計。雷家璽設計嘉慶昌陵,雷思起設計咸豐定陵,雷廷昌設計同治惠陵及慈安太後陵、慈禧太後陵,並成功地解決了難度很大的地下宮殿主室——金券合攏等問題,達到了很高技術水平。

樣式雷世家最為重要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其設計成果的最後現實化,而更主要地體現在其設計過程本身——圖樣的繪制、模型的製作方面。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必然需要一種多人能夠識別遵循的整體設計圖、甚至構造模型,以表達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況。在我國這一過程雖出現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戰國時就有了建築總平面圖,隋代已出現了模型設計,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技術。但到建築設計高手樣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進,現在遺留下來的實物,充分說明了這一技術在清代的發展。這批遺物圖樣大多藏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燙樣主要在故宮博物院,少量散見於清華大學等處。其時代是道光、咸豐、同治幾朝。

皇家工程,需先選好地址,由算房丈量,內廷提出建築要求,最後由樣式房總體設計,確定軸線,繪制地盤樣(平面圖)以及透視圖、平面透視圖、局部平面圖、局部放大圖等分圖,由粗圖到精圖,才算設計圖完成。雷氏圖樣的設計過程清楚地反映了這一特點,已與現代設計十分相似。而在平面圖中繪制個別建築物的透視圖,是雷氏創造性地運用互相結合之法,更精確地表現個別情況的手段。當設計精圖確定後,又繪制准確的地盤尺寸樣,以反映復雜關系、諧調空間布局,估工估料。雷氏在這方面顯示了高度的技巧,或從庭院陳設到山石、樹木、水池、船塢、花壇,或從地下宮殿的明樓隧道,到地室、石床、金井,均按比例進行安排,用像硬紙板一樣的東西做成模型,並使某此部件能夠拆卸,便於觀看內部結構。此外雷氏的設計還注重建築位置的科學性與環境的諧調性,既使二者巧妙配合,又顯示中國建築群的變化布局藝術。樣式雷在清代200多年的建築活動中留下了永存的紀念。

樣式雷世家生平事跡簡表

文 獻

原始文獻

〔1〕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藏圓明園及內庭陵寢府第圖籍總自,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7(1933),3-4,第127-146頁。

〔2〕雷金玉碑記、雷金玉妻張氏碑誌、雷景修墓碑,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

〔3〕雷金兆:雷氏遷居金陵述,北晨畫刊,6(1935),9,第44頁。

〔4〕雷氏同族爭工的短札,北晨畫刊,6(1935),9,等45頁。

研究文獻

〔5〕朱啟鈴輯,梁啟雄校補:哲匠錄·雷發達(附朱啟鈴:樣式雷考),中國營造學社匯刊,4(1934),1,第84-89頁。

〔6〕劉敦楨: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中國營造學社匯刊,4(1933-1934),2,3-4,第121-171頁。

〔7〕單士元:宮廷建築巧匠——樣式雷,建築學報,1963,2,第22-23頁。〔8〕王其亨、項惠泉:「樣式雷」世家新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2,第52-57頁。

② 雷氏家譜興字輩下一輩是什麼字輩

嚴格來說,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在歷史上,由於遷徙、家族內部的沖突、毫內不相乾的人都採取容了同一姓氏、地理的阻隔導致的音訊不通等多種原因,使得同一姓氏內出現了不同的家譜。所以說,你要問清楚,最好說明是什麼地方的雷氏家族。以本人為例。我來自湖北,在湖北黃陂、孝感等地,雷氏家族的族譜基本上是相同的。字輩排序如下:正興祖隆華,伯子震雯鳴霖。雲飛啟志,文光逢宣。德用紹祖,道以承天。元亨忠恕,經業永延。萬世崇學,保家之賢。大開繼述,恆慶安全。國恩廣錫,福澤長綿。自強行健,群賀其昌。春風化雨,育才有方。三點說明:1. 我們自江西遷徙而來,故最開始的十一個字輩是從江西帶來的,後面的是到湖北後續的。2. 由於歷史上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較低等因素的限制,我個人覺得,家譜流傳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錯字,甚至最初制譜的時候,可能已經有了錯誤。比如德用紹祖四個字,我老覺得用應該是庸[功績的意思]。當然也可能是我錯了。3. 很多地方的雷姓家譜和這個完全不一樣。

③ 我們姓雷的祖先是誰啊,有誰肯告訴我

雷姓的祖先是姜姓方雷氏。

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回,其族稱答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氏是一個歷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3)江西雷氏黃陂擴展閱讀

雷姓名人:

1,雷義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2,雷敩

南朝·宋時著名葯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制葯法,至今仍被沿用。

3,雷煥

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④ 姓雷的祖籍在哪

歷史上雷姓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期,雷姓活動限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史書上很少有記載。直到秦漢,雷姓東遷安徽、江西,開始在東部發達起來,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晉南北朝是雷姓發展的重要時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蠻中雷姓的興起和漢化,陝甘寧地區和川鄂地區成為雷姓的重要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馮翊雷氏望族。唐宋時期,雷姓除繼續在西北發展外,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成為主流,到明朝時,雷姓的重心向南和東南移動,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於贛閩地區。 宋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當時雷姓第一大省是陝西,約佔全國雷姓總人口的53%。雷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甘肅,這二省雷姓大約佔全國雷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河南、廣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陝甘、江西兩塊雷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長率為負值。面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動於北方地區,自然遭到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福建,這三省雷姓大約占雷姓.西、四川、湖北、陝西,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總人口的30%。宋元明期間,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由西北向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贛湘閩、西北晉陝川兩大塊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雷姓分布與圖譜 當代雷姓的人口已達到300餘萬,為全國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萬增到300餘萬,增長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目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陝西三省,大約占雷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湖北、貴州、河南、福建、廣西,這五省區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為當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總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東南部向西北、西部強勁地回遷,雷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移動。全國形成了西北陝西、西部川鄂貴湘、南方福建三塊雷姓聚集區域。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渝、湘黔桂、雲川東部、甘肅東部、晉豫西部、鄂贛粵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6%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1.7%,居住了大約56%的雷姓人群。在雲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內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龍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東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廣東東部和南端、台灣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一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8.8%,居住了大約20%的雷姓人群。[1]

⑤ 江西南昌雷氏家族速於湖北隨州雷氏家族聯系.尋找根源

我也是隨州雷氏,聽說要建祠堂了,很高興,怎麼找不到湖北隨州雷氏族譜介紹,咱們是不是可以在網上做一個介紹的站點?希望咱們能聯絡上

⑥ 雷式家族給我們的啟示

攜手同行,才能共創美好,「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大的夢想都是由一個個小的夢想匯聚而成,只有小的夢想逐個完成,大的夢想才能最終實現。

⑦ 雷氏家族家譜及字輩排序

嚴格來說,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在歷史上,由於遷徙、家族內版部的沖突、毫不相乾的人權都採取了同一姓氏、地理的阻隔導致的音訊不通等多種原因,使得同一姓氏內出現了不同的家譜。所以說,你要問清楚,最好說明是什麼地方的雷氏家族。
以本人為例。我來自湖北,在湖北黃陂、孝感等地,雷氏家族的族譜基本上是相同的。字輩排序如下:
正興祖隆華,伯子震雯鳴霖。
雲飛啟志,文光逢宣。
德用紹祖,道以承天。
元亨忠恕,經業永延。
萬世崇學,保家之賢。
大開繼述,恆慶安全。
國恩廣錫,福澤長綿。
自強行健,群賀其昌。
春風化雨,育才有方。

三點說明:1. 我們自江西遷徙而來,故最開始的十一個字輩是從江西帶來的,後面的是到湖北後續的。2. 由於歷史上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較低等因素的限制,我個人覺得,家譜流傳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錯字,甚至最初制譜的時候,可能已經有了錯誤。比如德用紹祖四個字,我老覺得用應該是庸[功績的意思]。當然也可能是我錯了。3. 很多地方的雷姓家譜和這個完全不一樣。

⑧ 江西南昌的雷氏外語學校怎麼樣啊

還不錯,其實什麼事都是事在人為的,雷氏的老師素質總體算高的。想學的話做好思想准備,下定決心吧,祝你好運。江大南路的那個雷氏還不錯。

⑨ 雷氏家族有什麼輝煌歷史

雷(Léi)姓源出: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方雷之後,以國名為氏。
2、出自黃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後以祖名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雷姓:
① 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
②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③ 滿洲阿克占氏,改漢姓雷。
④ 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⑤ 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⑥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為其繁衍地,從周朝至秦朝的八百餘年內,雷姓不顯於史,這大約是由於此期缺乏名人的緣故。上述的幾支雷姓,在早期的發展中各自獨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後漢、三國時相繼出了雷義、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資料表明,已有雷姓遷居於古時的楚漢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後經過不斷地繁衍播遷,雷義、雷同的後代在晉朝時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稱「雷姓豫章望」。後不斷向南北方擴散,其中,豫章人雷煥後裔有一支遷往馮翊(今陝西省大荔),後來發展成為當地一大名門望族,於是雷姓又有以「馮翊」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發展,但均以馮翊、豫章為其主源,而且這兩支雷姓均各自獨立發展,直到隋唐以後,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漸遷徙、發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後,雷姓分布更加廣泛,如內蒙、廣東、陝西、四川、江西、湖南、廣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中,在瑤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們有自己的族譜,還涌現出一些有作為的人物。瑤族雷姓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布相當廣泛,如廣西臨桂、靈川、湖南城步等縣皆有,他們大多尊雷元祥為開基祖。當然,這是因為北方歷代兵連禍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於相對穩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間,雷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湖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後,至清代中葉,雷姓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湖北、陝西等省多此姓

宗族特徵
1、歷史上,雷姓濟濟多才,近現代,更是如此,雷姓既有科學家、學者,又有軍政界的高級官員和英模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
2、雷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閱讀全文

與江西雷氏黃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