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江西黃陂村

江西黃陂村

發布時間:2020-12-13 23:45:42

A. 江西省會昌縣怎麼樣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的東南部,武夷山余脈西,南嶺余脈北端。東經115.19度至116.02度,北緯25.09度至25.55度。東鄰福建、南靠廣東。縣域境內東西56千米,南北長85千米,總面積2722.18平方千米。總人口4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7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文武壩鎮。郵編:342600。代碼:360733。區號:0797。拼音:Huichang Xian。

會昌概況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福建、南靠廣東,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現轄19個鄉鎮,44萬人口,國土面積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8萬畝,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全國第二批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
會昌是革命老區,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擔任第一任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毛澤東寫下了《清平樂·會昌》,盛贊「風景這邊獨好」,現存有大量紅色革命遺址。
會昌有豐富的資源,現已探明開發的礦藏有錫、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30餘種,其中錫金屬儲量全國第三,岩鹽儲量為江西之首;森林覆蓋率達79%;可利用的水電蘊藏量達5.86萬千瓦;旅遊資源有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岩、會仙溫泉等旅遊休閑景觀。 會昌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礦產冶金、氟鹽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電等主導工業。錫金屬、氟化鹽、螢粉、水泥、會昌米粉、會昌醬乾等產品頗有特色,其中米粉遠銷歐美等十多個國家。農業以水稻、制種、煙葉、生豬、臍橙為主。
會昌城市、交通等發展明顯加快,城區規劃面積達18平方公里,境內有323、206國道和贛龍鐵路穿過,成廈、濟廣高速會昌段正在擬建。
2005年,全縣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85249萬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89萬元、利稅6386萬元,實現利用外資總額2824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6.8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568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68萬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完成果業開發面積2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十一五」期間,我縣將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會昌」發展戰略,堅持以民為本,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勇爭一流,以開放型經濟為主線,突出新農村建設、招商興工、項目帶動、城市建設、隊伍建設、基礎教育、綜合治理等重點,把工業做大、農業做優、財政做富、城市做美,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努力把會昌建成開放的會昌、生態的會昌、和諧平安小康的會昌。
2006年,我縣堅持大開放的主戰略,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科學的方法、更加統籌的理念,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按照「五新一好」的總體要求,結合整村扶貧開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是大力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從會昌的實際出發,完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社會保障、產權交易、金融服務等體系的建設。
三是大力推進招商興工。整合力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突出招商引資重點,圍繞錫深加工、氟鹽化工、水泥、旅遊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貢江流域開發等重點項目招商;招商引資又以主攻工業為重中之重,努力打造礦產冶金、氟鹽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電五大工業集群,做強錫、鹽、螢粉、水泥、米粉五大工業支柱產業。
四是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降低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服務業。強勢推進旅遊業發展,做好毛澤東舊居、文武壩革命舊址、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鄧小平舊居等紅色景點和漢仙岩、會仙溫泉自然景觀的開展利用,同時積極開發綠色生態旅遊。
五是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完善城市功能,穩步推進市政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園林城市的創建,打造山水靚縣,彰顯山水特色。
六是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快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至關重要。全縣上下將進一步認清形勢,調整好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轉變工作作風,為實現「十一五」規劃而努力奮斗。

自然地理
會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溫潤氣候區,具有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的特徵,其特點是:氣候溫和熱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澇,四季分明差異大。由於距海洋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陰雨,夏熱無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一月份平均氣溫8.3攝氏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8.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6.7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9.5攝氏度;≥10攝氏度積溫6079攝氏度;平均無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達752.9毫米,佔全年總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澇災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僅佔全年總量的24%,加之蒸發量又大於降雨量253.5毫米,常發生乾旱。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春季低溫、夏季洪澇、乾旱以及秋季「寒露風」。
會昌有豐富的資源,現已探明開發的礦藏有錫、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30餘種,其中錫金屬儲量全國第三,岩鹽儲量為江西之首;森林覆蓋率達79%;可利用的水電蘊藏量達5.86萬千瓦;旅遊資源有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岩、會仙溫泉等旅遊休閑景觀。

資源特色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福建,南靠廣東。在區域上地處華南成礦區,屬濱西太平洋構造帶,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截止2004年底,會昌已發現各種有用礦產資源37種,礦產地40餘處,探明有資源儲量的主要礦產4種,已列入全國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2種,已列入江西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4種。
一、周田岩鹽礦
周田岩鹽礦區地處武夷山環狀構造。和河紹斷裂交會處,位於周田斷陷地層盆地。礦區范圍以周田岩岩礦層為中心,東到石壁湖,西至新圩,北自長江,南至下壩子,面積12平方公里。礦區內地層,構造都較為簡單,礦床的礦物成份單一,岩鹽層除泥岩層外,90%以上都是岩鹽,其餘為粘土礦物,少量陸源碎屑和一些硫酸鹽礦物。礦床中主要鹽類礦物生成順序是、硬石膏至岩鹽,氯化鈉平均含量在60%左右,最高達90%以上,硫酸鈣4%左右,其餘35%左右為地下水和不溶物。
保有儲量與品位,截止2004年度,岩鹽礦已探明的石鹽礦石儲量達20.1億噸,其中B+C+D級氯化鈉儲量10.3億噸,平均鹽層厚度151.54米,平均品位在60%左右,屬大型礦床,為江西第二大鹽礦。
二、岩背錫礦山
岩背錫礦山位於縣城南約40公里處,隸屬清溪鄉,岩背錫礦床位於密坑山破火山口構造的南東部次級的岩背次火山隱爆構造附近,礦區構造主要以東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和北西向四級斷裂發育。礦體賦存於火山凝灰岩與花崗斑岩的內外接觸帶內,平面上呈不規劃橢圓狀,總體走向為北北東,傾向北西西,北東端出露地表。礦石結構主要有鱗片狀變晶結構、變余結構,乳滴狀結構,礦石礦物主要有錫石、黃銅礦、黃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螢石、絹雲母、螢石及少量角閃石等。礦石中主要有用組分為錫,佔有用組分的78%以上,全區錫平均品位為0.843%,伴生有用組分銅平均品位0.25%,銀平均品位9.46g/t,礦區在1988年勘探報告共提交錫金屬儲量10.24萬噸,銅金屬儲量2.9萬噸,就單個礦點而言錫金屬儲量居全國第三,開采條件居全國前例,潛在價值數十億元。
三、紅山銅礦
會昌縣紅山銅多金屬礦區位於會昌縣城南30公里處,屬會昌縣中村鄉、筠門嶺鎮和周田鎮管轄。會昌紅山銅礦區位於武夷山南段西坡,處瑞金—尋烏北北東向深大斷裂、雲霄—上杭北西向構造帶交接復合的部位,東距紫金山金銅礦60公里,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自1965年開始至今,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先後有江西省地質局區調隊、909隊、物化探大隊、贛南地質調查大隊等單位在本礦區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勘查和研究成果,積累了豐富的地物化遙資料,並在紅山礦區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尤其是1999年以來在紅山礦區進行的綜合找礦工作(地質、物化探工作相互配合),取得重大進展,紅山礦區以紅山主角礫岩筒為中心,由中心往外依次發育銅(鉬)—銅鉛鋅—鉛銀(金)的礦化分帶規律,以岩筒周邊近200米為成礦有利區,其銅資源潛力可達100萬噸以上。
四、螢石礦
螢石礦是會昌優勢礦產之一,主要分布在筠門嶺鎮、文武壩鎮、曉龍鄉、永隆鄉。有瑞-會螢石礦區,筠門嶺尖峰筆螢石礦區。
1、瑞-會螢石礦區
該礦區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上半嶺村,毗鄰瑞金市謝坊鎮,交通便利,經贛南地調大隊詳查,現已探明螢石C1級儲量為29996噸,C2級儲量為5412噸,平均礦石CaF2品位為73.96%,該故區因開采時間較長,賦存於我縣境內的礦石已被大量採取,保有礦石儲量未經專業隊伍計算難以算出。深部開采成本較高,但礦石品位大多在75-80%之間,現由江西鷹鵬礦業有限公司在開發之中。

行政區劃

全縣轄6個鎮、13個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西江鎮、周田鎮、麻州鎮、庄口鎮、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庄埠鄉、白鵝鄉。共有26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
文武壩鎮 面積:188k㎡ 人口:77806人 郵編:342600 代碼:360733100
轄水東、南街、西街、北街、南外、紅旗路、富東路等7個居委會,文武壩、晨光、水西、湘青、湘東、黃坊、林崗、南坑、涼舟、上半嶺、下半嶺、聯豐、彭逕、古坊、林富、白石、磊石、勤建、小壩、塔豐、林蘇、中塅、山新、白竹、北磜、水口、長塅等2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留馬寨。
筠門嶺鎮 面積:297k㎡ 人口:40108人 郵編:342614 代碼:360733101
轄東街、西街等2個居委會,筠門嶺、盤古、龍頭畲族、黃坌、竹村、湖塅、元興、羊角、營坊、竹子壩、芙蓉、榮田、上增畲族、黃埔、州場、石久、學子、半照、白埠、長嶺、下陽、鶴形、楠木、大照、小照、黃陂等2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門嶺圩。
西江鎮 面積:189k㎡ 人口:54159人 郵編:342602 代碼:360733102
轄西江居委會,西江、蘭陂、火星、背坑、牛睡、見潭、西坑、塅腦、河背、餅丘、紅星、蓮石、石門、壩子、千工、塆興、西源、大田、南星、石逕、豐龍、南山等22個村委會。
周田鎮 面積:222k㎡ 人口:54716人 郵編:342613 代碼:360733103
轄周田居委會,周田、梅子、半崗、上營、寨下、秧排、下營、小田、司背、河墩、長田、連豐、橋塘、中桂、高橋、上官、長江、上壩、新圩、大坑、崗腦、楊梅、三坑等23個村委會。
麻州鎮 面積:118k㎡ 人口:25890人 郵編:342608 代碼:360733104
轄麻州居委會,麻州、湘江、小河背、桃豐、垇下、前鋒、九州、東紅、王家山、小圍、鳳形窩、齊心、增豐、垇背、大坪腦、下堡等16個村委會。
庄口鎮 面積:153k㎡ 人口:27463人 郵編:342605 代碼:360733105
轄庄口居委會,洛口、白沙、禾坑、上蘆、下蘆、大陂、黃沙、大排、龍化、小壩、黃雷、黃冠等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洛口圩。
清溪鄉 面積:97k㎡ 人口:3391人 郵編:342614 代碼:360733200
轄清溪居委會,清溪、半嶺、青峰、象洞、密坑等5個村委會。
右水鄉 面積:129k㎡ 人口:16579人 郵編:342609 代碼:360733201
轄右水居委會,右水、大華、下磜、梅磜、中壩、田高、田豐、田升、梅豐、大群、圍背、松林等12個村委會。
高排鄉 面積:88k㎡ 人口:14293人 郵編:342611 代碼:360733202
轄高排居委會,高排、山口、上磜、坪坑、南田、團龍、石灰壩等7個村委會。
曉龍鄉 面積:159k㎡ 人口:13788人 郵編:342612 代碼:360733203
轄曉龍居委會,曉龍、田尾、里田、廟背、高蘭、曉村、塘頭下、桂林、上堡、倒圳等10個村委會。
珠蘭鄉 面積:125k㎡ 人口:16267人 郵編:342606 代碼:360733204
轄珠蘭居委會,珠蘭、河陂、龍車、獅寨、逕口、祠堂下、雁湖、懷仁、杉坑、大西壩、南磜、上照、下照等13個村委會。
洞頭鄉 面積:66k㎡ 人口:9136人 郵編:342619 代碼:360733205
轄洞頭居委會,洞頭畲族、洞下、河頭、肥嶺、石圳、上東坑、下東坑、官豐等8個村委會。
中村鄉 面積:202k㎡ 人口:8770人 郵編:342618 代碼:360733206
轄中村居委會,中聯、中和、洋光、半溪、小燕、增坑等6個村委會。
站塘鄉 面積:104k㎡ 人口:16252人 郵編:342616 代碼:360733207
轄站塘居委會,站塘、官村、 闍山壩、羅坊、李官山、崬背、水明、大壩腦、南坑、橫嶺等10個村委會。
永隆鄉 面積:120k㎡ 人口:8065人 郵編:342622 代碼:360733208
轄永隆居委會,永聯、益寮、楊葉、井頭、曉族、水洲、案背等7個村委會。
富城鄉 面積:230k㎡ 人口:15016人 郵編:342621 代碼:360733209
轄富城居委會,富城、磜頭、桂坑、雷田、嶺下、大洞、小砂、半逕、粗石壩、板坑、余屋洞、林珠、泮塘等13個村委會。
小密鄉 面積:85k㎡ 人口:18279人 郵編:342603 代碼:360733210
轄小密居委會,小密、石背、杉背、半逕、蓮塘、孕龍、羅田等7個村委會。
庄埠鄉 面積:57k㎡ 人口:8960人 郵編:342605 代碼:360733211
轄庄埠居委會,庄埠、樟坑、正坑、下車、寨富、禾坪下等6個村委會。
白鵝鄉 面積:93k㎡ 人口:20187人 郵編:342604 代碼:360733212
轄白鵝居委會,白鵝、良屋、角屋、羅屋、下安、洋口、水東、梓坑、九嶺、中心、獅子、河逕、丹坑等13個村委會。
據《會昌縣志》載:,北宋太平天國八年(公元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開得磚12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據同治十一年《會昌縣志》:會昌自漢至唐屬於都縣地,右稱九州鎮;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井得磚十二塊,磚上刻有「會昌」(唐武宗年號)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
元太德元年,會昌由縣升為州,管轄會昌、瑞金兩縣。明洪武初年,將州返縣,隸屬贛州府至清。民國初年屬贛南道。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會昌、尋烏、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3年2月在會昌縣內設會昌、筠門嶺、西江三縣;1934年9月三縣又全並為會昌縣。
1949年會昌解放後至1955年屬寧都行政公署;1956年至今屬贛州專區(地區)、贛州市。
1984年5月15日,設立小密鄉、庄埠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8年9月12日,撤銷筠門嶺鄉、西江鄉,設立筠門嶺鎮、西江鎮(贛民函[1988]101號批復)。
1995年9月29日,撤銷周田鄉、麻州鄉、庄口鄉,設立周田鎮、麻州鎮、庄口鎮(贛民字[1995]185號批復)。1997年1月14日,撤銷文武壩鄉,設立文武壩鎮(贛民字[1997]12號批復)。
2000年,全縣轄7個鎮、15個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湘江鎮、庄口鎮、西江鎮、麻州鎮、周田鎮、長嶺鄉、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鳳凰崬鄉、庄埠鄉、白鵝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8115人;其中: 湘江鎮 35490 筠門嶺鎮 27740 西江鎮 41442 周田鎮 46601 麻州鎮 24158 庄口鎮 20438 文武壩鎮 26882 長嶺鄉 7758 清溪鄉 4294 右水鄉 14250 高排鄉 11941 曉龍鄉 12566 珠蘭鄉 14726 洞頭鄉 8541 中村鄉 7108 站塘鄉 14194 永隆鄉 7429 富城鄉 13597 小密鄉 15770 鳳凰崬鄉 10147 庄埠鄉 7768 自鵝鄉 15275(人)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湘江鎮,劃歸文武壩鎮(贛民字[2001]486號批復)。
2003年10月21日,撤銷鳳凰崬鄉,分別劃歸西江鎮、文武壩鎮、庄口鎮管轄;撤銷長嶺鄉,成建制劃歸筠門嶺鎮管轄(贛民字[2003]272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43.39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6鎮13鄉。
文武壩鎮 2004年轄:紅旗路居委會、富東路居委會、水東居委會、南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南外居委會、文武壩村、晨光村、水西村、湘青村、湘東村、黃坊村、林崗村、大南坑村、上半嶺村、下半嶺村、聯豐村、彭逕村、古坊村、林富村、涼舟村、園背村、磊石村、勤建村、小壩村、塔豐村、林蘇村、中段村、山新村、白竹村、水口村、長段村、北寨村。
筠門嶺鎮 轄:筠門嶺居委會、門嶺村、盤古村、龍頭村、黃坌村、竹村、湖段村、民范村、元興村、羊角村、營坊村、竹子壩村、芙蓉村、榮田村、上增村、黃埔村、州場村、石久村、學子村、官廳村、半照村、白埠村、長嶺村、下陽村、鶴形村、楠木村、大照村、小照村、秀段村、黃陂村。
西江鎮 轄:西江居委會、西江村、蘭陂村、火星村、背坑村、牛睡村、見潭村、西坑村、段腦村、河背村、餅丘村、紅星村、蓮石村、石門村、壩子村、千工村、灣興村、西源村、大田村、南星村、石逕村、豐龍村、南山村。
周田鎮 轄:周田村、梅子村、半崗村、上營村、寨下村、秧排村、下營村、小田村、司背村、河墩村、長田村、連豐村、橋塘村、中桂村、高橋村、上官村、長江村、上壩村、新圩村、大坑村、崗腦村、楊梅村、三坑村。
麻州鎮 轄:麻州村、湘江村、小河背村、桃豐村、凹下村、前鋒村、九州村、東紅村、五家山村、鳳圍村、齊心村、增坑村、凹背村、大坪腦村、下堡村。
庄口鎮 轄:洛口村、白沙村、禾坑村、上蘆村、下蘆村、大陂村、黃沙村、大排村、龍化村、小壩村、黃雷村。
清溪鄉 轄:清溪村、半嶺村、青峰村、象洞村、密坑村。
右水鄉 轄:右水村、大華村、下寨村、梅寨村、中壩村、田高村、田豐村、梅豐村、大群村、圍背村、松林村。
高排鄉 轄:高排村、山口村、上寨村、坪坑村、南田村、團龍村、石灰壩村。
曉龍鄉 轄:曉龍村、田尾村、里田村、廟背村、高蘭村、曉村、塘頭下村、桂林村、上堡村、倒圳村。
珠蘭鄉 轄:珠蘭村、河陂村、龍車村、獅寨村、祠堂下村、雁湖村、懷仁村、杉坑村、大西壩村、南寨村、上照村、下照村。
洞頭鄉 轄:洞頭村、洞下村、河頭村、肥嶺村、下東坑村、官豐村。
中村鄉 轄:中聯村、中和村、洋光村、半溪村、小燕村、增坑村。
站塘鄉 轄:站塘村、官村、厙山壩村、羅坊村、李官山村、崬背村、水明村、大壩腦村、南坑村、橫嶺村。
永隆鄉 轄:永聯村、益寮村、楊葉村、井頭村、曉族村、水州村、案背村。
富城鄉 轄:富城村、寨頭村、桂坑村、雷田村、嶺下村、大洞村、小沙村、半逕村、粗石壩村、板坑村、余屋洞村、林珠村、泮塘村。
小密鄉 轄:小密村、石背村、杉背村、半逕村、蓮塘村、孕龍村、羅田村。
庄埠鄉 轄:庄埠村、樟坑村、正坑村、下車村、寨富村、禾坪下村。
白鵝鄉 轄:九嶺村、良屋村、下安村、洋口村、水東村、梓坑村、中心村、獅子村、河逕村、丹坑村。

總之,會昌縣還是十分不錯的。

B. 江西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

黃陂村

地址:贛州市寧都縣

C.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計生辦主任電話號碼多少

黃陂鎮
黃陂鎮黃陂村書記6861089 主任13979717095 會計6860061 計生專干6861175
農技員13879719648 婦女主任13870737195
塘下村書記6861131 副書記13870790039 主任6860186 計生專干13970137579

希望對你有用!

D.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的郵政編號是多少

吉安市泰和縣郵編,吉安市泰和縣郵政編碼 郵編地名343700縣城所有街道為同一 碧溪鎮三峰村 澄江鎮北門村 澄江鎮城東村 澄江鎮南門村 碧溪鎮曲斗村 澄江鎮石山鄉 碧溪鎮游家村 碧溪鎮隴背村 碧溪鎮里山村 碧溪鎮太湖村 碧溪鎮里陂村 碧溪鎮曲尺村 碧溪鎮石堆村 碧溪鎮石坪村 碧溪鎮泮塘村 碧溪鎮上坪村 碧溪鎮南嶺村 澄江鎮水槎鄉 碧溪鎮沿江村 碧溪鎮牛牧村 碧溪鎮 澄江鎮 343702冠朝鎮東嶺村 冠朝鎮坑頭村 冠朝鎮文塘村 冠朝鎮社下村 冠朝鎮大岡村 冠朝鎮東華樹 冠朝鎮羅溪村 冠朝鎮下坑村 冠朝鎮宏岡村 冠朝鎮冠朝村 冠朝鎮墩陂村 冠朝鎮村嶺村 冠朝鎮儒村 冠朝鎮東村 冠朝鎮 343703灌溪鎮井邊村 灌溪鎮陽丘村 灌溪鎮架竹村 灌溪鎮江背村 灌溪鎮段坑村 灌溪鎮灌溪村 灌溪鎮雁門村 灌溪鎮坎下村 灌溪鎮都碑村 灌溪鎮村前村 灌溪鎮小水村 灌溪鎮錄竹村 灌溪鎮洋嶺村 灌溪鎮界溪村 灌溪鎮鴻溪村 灌溪鎮古坪村 灌溪鎮黃龍村 灌溪鎮碧山村 灌溪鎮 343704灌溪鎮田心村 禾市鎮橋豐村 禾市鎮瓦塢村 禾市鎮潞灘村 灌溪鎮沙坪村 禾市鎮水西村 禾市鎮雁溪村 禾市鎮豐壠村 禾市鎮沙里村 禾市鎮聯盟村 禾市鎮萍芫村 禾市鎮蘆源村 灌溪鎮田邊村 灌溪鎮桃源村 禾市鎮沙溪村 禾市鎮景豐村 禾市鎮江北村 禾市鎮國渡村 禾市鎮禾院村 禾市鎮桂元村 禾市鎮官陂村 禾市鎮 343705老營盤鎮老營盤村 老營盤鎮五豐村 老營盤鎮嵐豐村 老營盤鎮竹山村 老營盤鎮富足村 螺溪鎮藻苑村 螺溪鎮保全村 禾市鎮治岡村 老營盤鎮大庄 螺溪鎮王家村 螺溪鎮保健村 老營盤鎮小庄 禾市鎮院壠村 螺溪鎮黃洲村 螺溪鎮西岡村 螺溪鎮中房村 螺溪鎮轉江村 螺溪鎮郭瓦村 禾市鎮增庄 老營盤鎮 螺溪鎮 祿崗集 集豐 343708螺溪鎮木壠村 螺溪鎮錄岡村 馬市鎮大洲村 馬市鎮漢溪村 螺溪鎮蘭溪村 馬市鎮江濱村 螺溪鎮田豐村 馬市鎮辦洲村 螺溪鎮路邊村 馬市鎮高田村 馬市鎮柳塘村 馬市鎮大江村 馬市鎮東來村 馬市鎮荊洲村 螺溪鎮三豐村 螺溪鎮普田村 馬市鎮良口村 螺溪鎮三都村 馬市鎮甘露村 螺溪鎮集豐村 螺溪鎮爵譽村 螺溪鎮建豐村 馬市鎮長溪村 馬市鎮 343709馬市鎮武溪村 馬市鎮西洲村 南溪鄉新田村 南溪鄉南源村 馬市鎮蜀口村 南溪鄉長埠村 馬市鎮南溪村 南溪鄉上壠村 馬市鎮仙橋村 馬市鎮源洲村 南溪鄉南陽村 南溪鄉芳橋村 南溪鄉錦溪村 馬市鎮螺江村 南溪鄉五星村 馬市鎮三平村 南溪鄉匡溪村 馬市鎮屯洲村 馬市鎮占村 343712橋頭鎮春和村 棲龍鄉兩塘村 橋頭鎮東山村 南溪鄉源頭村 橋頭鎮店前村 棲龍鄉甘溪村 棲龍鄉鴨塘村 橋頭鎮黃陂村 棲龍鄉慶豐村 南溪鄉洲尾村 棲龍鄉棲龍村 棲龍鄉白頭村 棲龍鄉站前村 棲龍鄉群愛村 橋頭鎮渡口村 橋頭鎮 棲龍鄉 343713橋頭鎮石壁村 上模鄉謳里村 橋頭鎮港口村 橋頭鎮水北村 橋頭鎮錫坑村 橋頭鎮冶坑村 橋頭鎮茶林村 沙村鎮綿溪村 橋頭鎮西池村 橋頭鎮中坪村 沙村鎮新坪村 上模鄉富蕪村 橋頭鎮水坑村 橋頭鎮石昌村 沙村鎮庄下村 沙村鎮興華村 橋頭鎮西溪村 沙村鎮高隴村 上模鄉老居村 上模鄉縫坪村 沙村鎮皇崗村 沙村鎮坪洲村 上模鄉高阮村 上模鄉北溪村 橋頭鎮水山村 上模鄉靈溪村 橋頭鎮津洞村 橋頭鎮毛家村 橋頭鎮謝家村 橋頭鎮龍洲村 沙村鎮清明村 沙村鎮沙村 沙村鎮良村 沙村鎮 上模鄉 343715上田鎮南圳村 上田鎮新池村 上圯鄉沔口村 上田鎮上田村 上圯鄉北坑村 上田鎮周溪村 上田鎮官溪村 上圯村石田村 上田鎮月池村 上田鎮黃岡村 上田鎮杏嶺村 上模鄉田西村 上圯村源頭村 上圯鄉回龍村 上模鄉上模村 上模鄉油洲村 上田鎮三溪村 上圯村西崗村 上田鎮東門村 上模鄉上村 上田鎮 上圯村 343716石山鄉老張家村 石山鄉上居村 石山鄉匡源村 石山鄉廣湖村 石山鄉良壇村 石山鄉凍邊村 上圯鄉沔坑村 上圯鄉上圯村 上圯鄉深山村 石山鄉新屋村 石山鄉石山村 石山鄉良友村 石山鄉齊塘村 石山鄉社背村 上圯鄉 石山鄉 343718水槎鄉茶芫村 水槎鄉坑西村 水槎鄉石家村 水槎鄉橋溪村 水槎鄉東沔村 水槎鄉浪川村 水槎鄉合江村 水槎鄉水槎村 水槎鄉前龍村 水槎鄉縫嶺村 石山鄉洲下村 水槎鄉樂群村 水槎鄉 343719水槎鄉西陽畲族村 蘇溪鎮水口村 蘇溪鎮芫背村 水槎鄉四和村 蘇溪鎮高溪村 蘇溪鎮蘇溪村 水槎鄉新橋村 蘇溪鎮油居村 蘇溪鎮下彭村 蘇溪鎮 四分場 343721蘇溪鎮橫塘村 塘洲鎮上洲村 塘洲鎮龍口村 塘洲鎮南塘村 蘇溪鎮石陂村 蘇溪鎮上彭村 蘇溪鎮上宏村 蘇溪鎮良邊村 塘洲鎮寶芫村 塘洲鎮上棚村 蘇溪鎮三居村 蘇溪鎮石洲村 蘇溪鎮雷岡村 塘洲鎮河江村 塘洲鎮東湖村 塘洲鎮 343722塘洲鎮樟溪村 塘洲鎮粟芫村 塘洲鎮塘洲村 塘洲鎮小溪村 塘洲鎮永昌村 塘洲鎮曾家村 塘洲鎮周坑村 塘洲鎮坦湖村 塘洲鎮土洲村 塘洲鎮新坪村 343723萬合鎮店邊村 文田鎮栗芫村 文田鎮桔園村 文田鎮螺湖村 文田鎮桂花村 塘洲鎮洲頭村 文田鎮大塘村 文田鎮龍門村 塘洲鎮朱家村 文田鎮 萬合鎮 343724小龍鎮閣仕社村 小龍鎮白雲山村 文田鎮南江村 小龍鎮佰佐村 小龍鎮瑤嶺村 文田鎮早柱村 小龍鎮蔬菜村 文田鎮文田村 小龍鎮中洞村 文田鎮橋頭村 小龍鎮 五分場 343725沿溪鎮碧溪鎮芙塘村 沿溪鎮碧溪鎮碧溪村 沿溪鎮碧溪鎮江邊村 沿溪鎮武山墾殖場 沿溪鎮大嶺山分場 沿溪鎮高山分場 沿溪鎮棲龍鄉 沿溪鎮郭瓦村 沿溪鎮塘洲鎮 沿溪鎮碧溪鄉 沿溪鎮中龍鄉 沿溪鎮橋頭鄉 沿溪鎮蘇溪鎮 沿溪鎮馬市鎮 沿溪鎮黃塘村 沿溪鎮禾市鎮 沿溪鎮螺溪鄉 沿溪鎮祿崗集 沿溪鎮集豐村 沿溪鎮小龍鎮 沿溪鎮冠朝鄉 沿溪鎮南溪鄉 沿溪鎮 343726沿溪鎮灌溪鄉 343727沿溪鎮萬合化蓋山村 沿溪鎮萬合湖頭村 沿溪鎮萬合坪上村 沿溪鎮萬合哨豐村 沿溪鎮萬合霞山村 沿溪鎮萬合高樟村 沿溪鎮萬合河邊村 沿溪鎮萬合南壠村 沿溪鎮萬合桑園村 沿溪鎮萬合菰塘村 沿溪鎮萬合羅家村 沿溪鎮萬合南坑村 沿溪鎮萬合沙壠村 沿溪鎮萬合陂汲村 沿溪鎮萬合新山村 沿溪鎮萬合集義村 沿溪鎮萬合塘尾村 沿溪鎮萬合沙湖村 沿溪鎮萬合江南村 沿溪鎮萬合鄉 沿溪鎮苑前鄉 沿溪鎮五分場 沿溪鎮樂山村 343729沿溪鎮老營盤田段村 沿溪鎮老營盤鄉 苑前鎮巷口村 沿溪鎮山東村 沿溪鎮獅前村 沿溪鎮東崗村 苑前鎮峨溪村 沿溪鎮倉嶺村 苑前鎮琴塘村 苑前鎮紳溪村 苑前鎮書院村 沿溪鎮松芫村 苑前鎮北崗村 苑前鎮黃坊村 沿溪鎮甘化廠 苑前鎮錢塘村 苑前鎮路溪村 沿溪鎮高坪村 苑前鎮官田村 苑前鎮茹山村 苑前鎮戴坊村 沿溪鎮草坪村 苑前鎮貢塘村 苑前鎮麻溪村 沿溪鎮荷樹村 苑前鎮王山村 苑前鎮坪塘村 沿溪鎮四分場 沿溪鎮瀲溪村 沿溪鎮沿溪鄉 苑前鎮嶺下村 沿溪鎮中村 沿溪鎮源村 苑前鎮 343731苑前鎮顏家村 343732苑前鎮洲劉村 樟塘鄉竹山村 樟塘鄉龍陂村 樟塘鄉銅山村 苑前鎮中州村 中龍鄉馬田村 樟塘鄉赤溪村 樟塘鄉竹崗村 苑前鎮楊家村 樟塘鄉中埠村 樟塘鄉樟塘村 苑前鎮苑前村 樟塘鄉大鵬村 樟塘鄉黃坑村 樟塘鄉寧溪村 苑前鎮玉田村 樟塘鄉 中龍鄉 343733中龍鄉畝芫村 中龍鄉中龍村 中龍鄉百記村 中龍鄉東合村 中龍鄉吉山村 中龍鄉大禾村 中龍鄉龍下村 中龍鄉黃沙村 中龍鄉良坪村

E. 堪輿學的歷代名家

在歷朝歷代所修官吏的傳記部分,總有那麼幾個、十個或者幾十個名額要給方技術數者流,這就是所謂的《藝術傳》或者《藝文傳》,大部分少不了風水先生,這些青史有名的風水先生即為「風水名流」。研究和分析這些風水名流的史料、傳記,對我們加深認識風水現象尤其是風水先生的變遷過程、職業特點、階層歸屬、社會地位和文化功能,都不無裨益。 (1)樗里子,據《史記·樗里子傳》載: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因居住渭南陰鄉樗里,故俗稱樗里子。為人滑稽,有智囊之名。武王即位後,曾立以為相。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卒,葬渭南章台之東。死前預言:百年之後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至漢代果然長樂宮建在其東,未映宮建在其西,武庫正當其墓。
(2)青烏子,又稱青烏公、青鳥先生,據說活動於秦漢之際,曾著《葬經》一書,被後世風水先生尊為鼻祖。
(3)管輅,據《三國志 魏志 管輅傳》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格日:「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元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後來果然如此。
(4)郭璞( 276-324 ),東晉著名學者,字景純,山西聞喜人。博學,好古代奇文,又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侍郎,後被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遂被王敦所殺,據說風水書《葬書》和《錦囊驚》為其所著。
(5)陶侃( 259-334 ),東晉廬江潯陽人(今江西九江)人,字行。據稱,陶侃曾撰有風水著作《捉脈賦》。
(6)韓友,據《江南通志》載:韓友,字景先,東晉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人,出仕之前,曾追隨學者伍振學習《易經》,並能圖宅相墓。 (1)舒綽,據《浙江通志》載:舒綽,隋東陽(浙江金華)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
(2)一行( 673-727 ),唐代高僧,俗名張遂,河北巨鹿人,精通歷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兩界說」,對後世堪輿家們的「界水理論」,有重大影響。
(3)司馬頭陀,根據《江西通志》記載:司馬頭陀曾學習堪輿之術,歷覽洪都(今南昌)諸山,欽定佳穴 170 余處,多有所驗。一日在拜見奉新百丈(即禪宗高僧百丈懷海)時說:我在湖南覓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識者。百丈問:「老僧可否住得?」答日:「不可」。然後指著旁邊在座的華林覺說:「此為主人也」,後來李景讓率眾人建廟於此,請朝廷賜號「同慶寺」,此地遂成禪學中心。結果與其預言一樣。其著作有《水法》傳世。
(4)浮屠泓,僧人泓師,祖籍黃州(湖北黃岡),善陰陽算術。
(5)丘延翰,字冀之。家居山西聞喜。唐朝永征年間以文章著名,後游泰山,於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經》,遂洞曉陰陽,依法選擇,無有不吉。
(6)楊筠松,按《地理正宗》:楊筠松,字叔茂,竇州人,長期居住江西,號救貧先生。曾以《疑龍經》、《撼龍經》、《立錘賦》、《黑囊經》、《三十六龍》等書。被後人尊為江西派祖師。又據《江西通志》記載:筠松,竇州人,僖朝國師,官至金紫色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昆侖山步龍。曾路過贛州,以地理術行於世。自稱救貧仙人。卒於贛州,葬於中樂口。
(7)曾文辿,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江西於都縣人,為楊筠松高弟。文辿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萬載縣,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8)劉江東,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江西於都縣人,為楊筠松高弟,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岩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辿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於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9)廖金精,即廖瑀,字伯玉,江西寧都黃陂鎮黃陂村人。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江西寧都)翠微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東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廖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廖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10)范越鳳,字可儀,號洞微山人,浙江縉雲人,為楊筠松高弟,作《尋龍入式歌》。 (1)陳摶,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家、堪輿大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常被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隱於武當山九室岩,移華山雲台觀,多著述。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2)賴文俊,宋代著名的堪輿大師,因自號布衣子而被稱為賴布衣,江西定南人。曾任國師之職,後受秦檜陷害,長期處於流落生涯中,足跡遍布福建、廣東,後遁隱山林,不見其蹤。他擅於替人選墓穴,曾為羅彥章替其亡妻選墓,批出此墓能令其子在考場中榜,果然其子真的中榜,又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墳語》記載:「宋有賴布衣者,善相墳地,今廣東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墳,多賴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諺日:族有賴布衣,繁昌必有聞「 。
(3)胡矮倦,又名矮仙,徽州婺源人。江西派第十二代傳人,曾做《三十六穴圖》與《至寶經》。
(4)吳景鸞(吳景巒),宋代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江西德興人。為西漢長沙王吳芮後裔,其祖父吳法旺精通天文、地理。其父親吳克誠曾師從宋代著名易學家、華山道人陳圖南(即陳摶)學習易經和堪輿之術,受其影響,吳景鸞自幼對風水訓練有素、精研有驗。慶歷一年(公元 1041 年),宋仁宗下昭選拔陰陽家,本郡學官推舉吳景鸞入京入試。果然受到宋仁宗賞識,被授予司天監正職。然而不久因為論牛首山「坤風側射,厄當國母;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而被下大獄。一直到仁宗去世,才被大赦,出獄後向皇帝獻《中余圖》,未受賞識,遂佯狂削發,修道與湖北天門縣白雲山洞,常往來與饒、信二州(均在江西)。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等。
(5)劉潛,江西南康人,宋哲宗時人,上世為唐代著名堪輿家司馬頭陀,所著《地理諸說》行世。明永樂二年曾於佛像中發現此書。
(6)蔡元定,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福建建陽人,為蔡發(蔡神興)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堪輿學家,所作《發微論》極受後世推崇。
(7)鄒寬,字仲容,江西德興人。與同鄉傅伯通同師廖金精,得其真傳,為相州汪伯彥卜地葬親時,曾借堪輿之言寫信說伯彥攻打金國,末雲:「方今環宇人寧,惟幽燕未歸版籍,朝遷有意恢復,倘值此時揚威振旅,勿計名位高下,奮力精進,必立希世之功。仆願策勵駑下,相從於凱歌之辰,非妄匕也。若參之已見,微有更改,妄觸一機,百關俱廢。」對此,伯彥表示同意,只是未能付諸實施。後來,宋高宗即位,果授伯彥知樞密院事,旋進右僕射,與黃潛善哉同居相位。看來,鄒寬術藝確實奇詭,不過信中之議卻全是妄托空言。
(8)傅伯通,江西德興人,與鄒寬同師廖金精,曾為南宋高宗選中首都臨安。
(9)徐仁旺,信州(今江西省上饒縣西北)白雲山人,曾上奏摺議遷宋定陵,他主張用牛頭山前地,認為山後之地有以下害處:「坤水長流,災在丙午歲內,丁內直射,禍當丁未歲中。」對於他的這番話,起初人們並不在意。後來金人犯邊,果在丙午年,而丁未年後,諸郡火載相繼不斷,東南州郡半為盜區。於是人們想起他的預言。
(10)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祖籍洛陽,其祖父王訥因論歷法有差,被貶江西贛州。王伋幼年致力科舉,因屢試不第,忿而改攻地理,後棄家流浪江湖,因喜愛松源(今福建省松溪縣松源鎮)山水,便在此定居下來。王伋深諳堪輿之學,對閩派風水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死後弟子葉叔亮傳其《心經》及《問答語錄》。
(11)胡舜申,為胡舜陟之弟,原籍徽州績溪,南宋紹興年間遷到蘇州。根據《蘇州府志》記載,其人:「通風土陰陽之術,世傳江西地理所與舜申。嘗以術行四郭而相之,以為蛇門不當塞。」著作有《吳門忠告》一篇。
(12)達僧,江西吉安人。《吉安府志》說:「達僧,姓劉氏,居安福下村水南院,師司馬頭陀,善地理之術,所著有《撼龍經》、《天元一氣》諸書,世有傳之者。」,關於《撼龍經》的作者是達僧的說法,與一般以為為楊筠松所作的觀點有矛盾。究竟哪個正確,尚待探討。
(13)鐸長老,佛寺中人,真名不詳,宋元之際,以形家數術周遊江西。其弟子有南昌劉子南、新建趙之方和豐城何野雲。
(14)梁饒,元代人,家居江西德興,精堪輿術。時值歲暮,擺渡人李翁請其歇息一夜,並設酒款待他。飲至半酣,梁饒大發感慨說:「世上何人能識我,今日時師後代仙。」聽到此言,李便向他懇求吉地,梁當即指示穴位,並囑咐說:「貴從武功來,禍後福始應」。後來李翁便葬在所選之穴。不幾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遠,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養,賜以國姓,復賜姓沐,單名一英。此子於洪武十四年( 1381 年)從傅友德取雲南,留鎮其地,死後追封黔寧王。沐氏從此繼承雲南王位,與明代相始終。 (1)張宗,為漢代道教天師張道陵的後裔,精青烏之術。元末,避陳友諒亂,改名隱居皖南青陽,貴池一縣凡是經過他卜選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標記。明洪武十二年曾應朱元璋要求,隨軍觀察行軍途中的山川形勢。
(2)目講僧,《寧波府志》稱:「目講僧,不知何許人,隱其姓字。或雲元進士,晦跡於僧。或雲嘗為陳友諒參謀,反敗逃匿為僧。明末來鄞,善堪輿術,為人卜葬無不奇驗。嘗曰:吾當以目講天下,故皆稱為目講雲。卒死於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進墳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書絕無,刊本多為後人委託,世鮮有得其傳者。」
(3)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學,足跡遍及東南。時方承平,社會安定,可周仲高卻自浙江錢塘搬到江蘇崑山居住,並說天下兵禍將起,「吾卜地莫如婁江善」,後來果然錢塘毀於兵禍而崑山無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廟宇,相方、定位、卜日、選辰皆出其手。由於術藝精到,縣令派人為其畫像,以示贊揚。
(4)渠仲寧,明代騰縣(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據《兗州府志》載:他曾遇異人授風水之術,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駕幸南京,駐蹕於滕,曾召見仲寧,試其才學。仲寧指著一處,說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5)楊宗敏,明代浙江紹興新昌縣人,永樂年間,有異僧為避官府捉拿,躲藏其家,授其堪輿之術。宗敏遂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立穴作向,倒杖也不爽毫釐。時人稱之為楊地仙。
(6)廖均卿,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人,明十三陵陵區的首席選擇家。其先祖為唐宋時期的著名堪輿家廖瑀。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皇後徐氏崩,上命禮部尚書趙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擇地,得吉於昌平縣東黃土山。及車駕臨視,封其山為天壽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長陵,……自是列聖因之,皆兆於長陵左右而同為一域焉。」
(7)非幻和尚,浙江衢州寶陀庵住僧,諳熟儒書,精通地理。嘗應召選擇昌平天壽山風水。事後賜以金紫。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贈他為「五官靈台郎僧錄司右闡教」。
(8)游朝宗,明徽州婺源人,為天壽山(十三陵)陵域的主要選擇家之一,曾受到永樂皇帝的褒賞。
(9)裴士傑,明初著名堪輿理論家,曾主持編寫《永樂大典》中有關風水問題的條目。
(10)駱用卿,浙江餘姚人,精堪輿術,為明十三陵之一的永陵陵址的主要選擇家。早年游學不第,以經術設館授徒。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歷任兵部員外郎,僑居通州(今北京通縣)。嘉靖年間,經大學士張孚敬推薦,駱用卿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壽山十八道嶺選擇了陵寢所在,此嶺後被賜名陽翠嶺。
(11)谷宗綱,字以張,明浙江溫州永嘉縣人,精青烏家言,考驗精晰,然恥以術鳴,托情詩酒,有詩文若干卷行世。
(12)徐善繼,江西德興人。初補本邑庠生,因親喪未葬,故與弟善述究心堪輿之學。因為吳景鸞遺書於天門白雲洞,遂深明其奧。指示陰陽休咎每每靈驗。馳名於閩越各縣。其易學知識之博,也深得當時士大夫欽佩。所著有《人子須知》等。
(13)汪朝邦,字用實,明徽州婺源人。為人篤厚,科舉失利,棄而攻醫,尤精形家言。
(14)江仲京,字林泉,明徽州婺源人。精堪輿之學,與其兄江抱日、江東白被時人合稱為「婺東三仙」。
(15)奚百川,安徽望江縣人。據明《太平府志》載:奚百川,本府望江人,「善堪輿,本鄉及桂誠諸里陰陽二宅,皆其所定。迄今族大人稠,科舉蟬聯。人推為吳寬、張宗道之亞。」
(16)李綁祥,字和征,徽州婺源人。天資穎悟,博貫青囊星學,尤得陽宅真傳。卜築應驗,本地士大夫對其十分敬佩信服。
(17)李景溪,徽州婺源人,賦性靈異,精通陽宅、星相、歷法諸學,所著有:《陽宅秘訣》、《雷霆心法》等書。
(18)徐懋榮,字野雲,為武功伯徐有貞第四世孫。精風水術,為蘇州文人張鳳翼、周天球、文彭、文嘉輩所推崇,晚年與諸君唱酬為樂。明萬曆二十三年(1605年)卒,享年七十一歲,其長子徐太衍繼承其業,其三子徐永鎮也著有《堪輿錄纂》八卷。
(19)張儲,字曼胥,江西南昌人,明大學士張位之弟。堪輿醫卜、風鑒之術,無不精通。明萬曆時,曾游覽遼東,回來後對人講:「吾觀王氣在遼左。又觀人家葬地,三十年後皆當大富貴,閭巷兒童走卒往往多王候將相,天下其多事乎?」聽者以為他胡說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關,恰應其言。
(20)閔德裕,字昆岡,清代湖北廣濟縣人,常穿短後之衣,戴茅蒲之笠,躡芒織之屨,遍走山川原野,相其陰陽,察其泉脈,然後繪成圖冊藏於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風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21)蔣平階,《清史稿·藝術傳》載:蔣平階,字大鴻,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少孤,其祖命學堪輿之學。「十年始得其傳,遍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一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辯證》。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松一人,曾文遄僅以筠松以傳。……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辯證》一書。」其弟子有丹陽張仲罄、丹徒駱士鵬、山陰呂相烈、會稽姜堯、武陵胡泰征、淄川畢世持。「平階生於明末,兼以詩鳴清初,諸老多與唱和。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後人多用之,稱為蔣盤。」
(22)章攀桂,字淮樹,安徽桐城人。乾隆時曾在甘肅某地任知縣,累升至江蘇松太兵備道。據《清史稿·藝術傳》的說法:此人「有吏才,多術藝,尤精形家言。謂:近世形家諸書,理當辭顯者,莫如明張宗道《地理全書》,為之作注,稍辨正其誤失。大旨本元人《山陽指迷》之說,專主形勢。攀桂既仕顯,不以方技為業。自喜其術,每為親族交友擇地,貧者助之財以葬。「 後因案件被牽連被乾隆革職,丟官後,他散居江寧,晚年耽溺禪理,著作有《選擇正宗》行於世。
(23)葉泰,字九升 ,清代徽州婺源人,著作有《山法全書》十九卷行世,影響甚大,被收入《四庫全書》中。該書囊括了前人堪輿之說,而以己意評析,亦同附以己作。大旨以楊筠松、吳景鸞二家為主。其論巒頭陰陽,尤尊楊公,而避廖金精之說。
以上編者對歷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風水 先生進行了簡略的介紹。由中不難看出:他們或出身名門望族;或出身貧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觀;或游歷州郡之間;或以堪輿談福禍;或借風水論政治;或因相地而發跡;或憑擇地而揚名;或設館授徒,秘傳其術;或看書立說、公諸天下;總自,各有一套絕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種情趣,各有一番經歷,因而也各有一類活法。從中,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風水 先生 和風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將這些資料傳記串聯起來,綜合歸納,我們便會改變那種一提起風水先生就想到手提羅盤、胡謅亂咒、騙人錢財的「風水佬」的思維定勢,對風水和風水先生有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閱讀全文

與江西黃陂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