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漢子

黃陂漢子

發布時間:2020-12-13 15:49:18

『壹』 有哪些常見但大部分人不認識的漢字呢

我國文字從古代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的漢字,中間是經過多次變化和改革的;但是歷代的改革幾乎都是兼收並蓄的,以致使漢字越積越多。當前我國文字之多是非常驚人的,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0000多個漢字;1990年出版的《辭海》有14872個漢字;1716年編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郭沫若生前曾根據日本朋友的估計,我國大約有60000多個漢字;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有87019個漢字(其中重復字320個);近來,根據北京國安資訊設備公司漢字型檔公布,共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漢字。其中一級適用漢字21303個,包括國家標准提出的漢字、我國古今近1200個姓氏6699個漢字和當前鄉村一級的地名專用字;二級適用漢字36581個,包括古今權威字典中音、義具全的漢字和十三經、二十四史等的古籍用字;三級備用漢字33367個,包括罕用字、異形字、音義未詳字等。尚不包括雜書野史和各地地方誌、名人筆記等自造漢字;還有正、草、隸、篆不同寫法的異體字、同義字等。單據《說文解字》中就有別體字147個。有人估計實際漢字約在10萬個以上;也有人估計在120000個以上;我國究竟有多少漢字至今尚沒有定論

『貳』 感動中國人物中有關寬容的事例

1、國家利益重於一切的科學泰斗——錢偉長
感動中國事跡:
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
錢偉長早年攻物理學,留學加拿大期間已經顯露出非凡才華。28歲時,他的一篇論文已經讓愛因斯坦大受震動,並迅速成為國際物理學的明星。
抗戰結束後,錢偉長堅持回到祖國,在艱苦的條件下,拒絕美國科學界的誘惑,忠於祖國,堅持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為新中國開創了力學科學教育體系。他學貫中外,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7年,錢偉長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錢仍然沒有放棄科研和對祖國的忠誠。1977年以後,他不辭辛勞,去祖國各地做了數百次講座和報告,提倡科學和教育,宣傳現代化,為富民強國出謀劃策。1990年以後,他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及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業奔走。有人說,錢偉長太全面了,他在科學、政治、教育每個領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錢偉長說:「我沒有專業,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專業;我從不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祖國和人民的憂就是我的憂,祖國和人民的樂就是我的樂。」他用六十多年的報國路詮釋了自己一直堅持的專業:愛國。
頒獎詞: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
2、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
感動中國事跡:
孫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建築商。
孫東林,男,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孫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臘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回到天津,原定與暫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孫東林聚一天再回武漢,但他查看天氣預報了解到,此後幾天,天津至武漢沿線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區可能因雨雪封路。他決定趕在封路前,趕回武漢,給先期回漢的民工發放工錢。春節前發放工錢,是他對民工的承諾。
當晚,孫水林提取26萬元現金,帶著妻子和三個兒女出發了。次日凌晨,他駕車駛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難。
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來不及安慰年邁的父母,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因為哥哥離世後,賬單多已不在,孫東林讓民工們憑著良心領工錢,大家說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錢不夠,孫東林就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就這樣,在新年來臨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願領到工錢,孫東林如釋重負。「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孫水林、孫東林兄弟20年堅守承諾,被人們贊為「信義兄弟」。2010年9月,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入選「中國好人榜」。
頒獎詞:言忠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現代傳奇,他們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場悲情接力。雪夜裡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獨一個。雪落無聲,但情義打在地上鏗鏘有力。
3、玉樹不會忘記的康巴鐵漢——才哇
感動中國事跡:
才哇,男,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扎西達通村第三社社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住玉樹州糧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陣山搖地動中懵了,回過神來以後他立即沖出了家門,開車趕往扎西達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著四處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傷群眾,馬上停下來投入到救人當中。「才哇,你們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壓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幹部帶來的這一噩耗如晴天霹靂。然而,才哇繼續在廢墟里刨挖的雙手卻一直沒有停歇下來……在緊張運送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後,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趕回家去。可那個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親戚們幫助他料理親人後事的場面,看著剛從廢墟中挖出的3位親人的遺體,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當他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救災晚會上接受采訪時,他最大的願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樹,回到他的村民身邊。
頒獎詞: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地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
4、"雷鋒傳人"——郭明義:
感動中國事跡:
郭明義,男,1958年12月生,遼寧鞍山人,1982年復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1996年至今,任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

『叄』 葛陂塢的讀音

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迅速查出每個通用規范漢字的讀音等信息。專例如本題的:屬

葛 → 第2550號通用規范漢字,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第439;441頁。

第439頁【葛】gé (略)

第441頁【葛】Gě [名] 姓。

陂 → 第3804號通用規范漢字,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第52;987;1005頁。

第52頁【陂】bēi <書>❶池塘。❷水邊;岸。❸山坡。

第987頁【陂】pí 黃陂(Huángpí),地名,在湖北。

第1005頁【陂】pō 〖陂陀〗pōtuó <書>[形] 傾斜不平;不平坦。

塢 → 第3655號通用規范漢字,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第1384頁。

第1384頁【塢】wù (略)

由此可見,葛陂塢的讀音為:Gě pí wù。

〖友情提醒〗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受國家發明專利保護,未委託任何網站提供下載。現已發現某些網站提供假冒「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的軟體下載,並沒有多元輸入法的任一先進功能,且純屬侵權和欺騙行為,提請網友注意,以免受騙上當!

『肆』 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4)黃陂漢子擴展閱讀:

漢字的歷史:

傳說倉頡造漢字。《說文解字》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出現,稍後出現的鍾鼎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周朝,由於疆域廣闊且諸侯割據日久,漢字在春秋晚期明顯出現諸侯國之間文字異形,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情況更重。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稍後,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東漢末期,楷書出現,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東漢時出現了第一部書法專著《草書勢》。

過去常講漢字始於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實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漢字應該存在一段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

「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

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說明。

『伍』 古漢語中兩點水作偏旁的漢字其含義與什麼有關

漢字的組成,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有六種~~

一般,左右偏旁的漢字多數是形聲字,回例如「答江、河」等。

而兩點水做偏旁的漢字如「馮」「凈」基本也是形聲字,具體的解釋我還不是很清楚~~,也有一部分不是的,可能是轉注或假借,也可能是後人的新創吧。

建議你去查一下漢字字源字典,那上面講的也許較清楚。
每一個字都有具體的關於其發生和變化的過程的解釋。

『陸』 談談簡化漢字的利與弊(要長一點,方面多一點),謝謝啦!

一、簡化原字 就是把繁體字的筆畫簡化,形成簡化字。或部分保留: 業(業) 飛(飛) 條(條) ;或局部簡化:擁(擁) 態(態) 報(報);或整字改換:書(書) 農(農) 聽(聽)

二、簡化偏旁 《漢字簡化總表》之中,簡化偏旁共14個:語(語) 湯(湯) 堅(堅) 鑒(鋻) 銀(銀) 擇(擇) 巒(巒) 飲(飲) 紅(紅) 瑩 (瑩) 職(職) 學(學) 徑 (徑) 禍 (禍);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133個。

三、廢除今字,保留古字 「古字」產生在前,「今字」產生在後。「古字」包含的意義很多,而「今字」一般只表示「古字」多項意義中的一種。「今字」常常是以「古字」為聲符,再加形符而產生。如:

雲 (雲) 甲骨文本象雲彩之形。後來被假借表示「說」義(如:人雲亦雲),於是以「雲」為聲符,再加形符「雨」,成為「雲」,表示雲彩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雲」字,保留了「雲」字。

誇 (誇)本義為奢侈。後來被引申表示「誇大、誇耀」義(如:誇多斗靡),於是以「誇」為聲符,再加形符「言」,成為「誇」,表示誇大、誇耀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誇」字,保留了「誇」字。

在漢字中,甚至有由一個古字而產生幾個今字的現象。例如:蒙(古字)、蒙(今字)、蒙(今字)、蒙本是一種野草的名稱,後來又產生了「包、裹、遮蓋」的意思。「蒙」字因此又引申為睜眼瞎子的意思,於是以「蒙」為聲符,再加形符「目」,成為「蒙」,表示盲人之義。「蒙」字還引申出細雨迷濛的意思,於是以「蒙」為聲符,再加形符「水」,成為「蒙」,表示細雨迷濛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蒙(今字)、蒙(今字),只保留了蒙(古字)。

四、合並同音字 只要音同(甚至不同),不論意義,強行合並。(有人稱此為「同音代替」,不確)這種簡化,是把幾個字合並,由一個字形表達這幾個字的所有意義。合並同音字的簡化方式有兩種:

1.選擇筆畫最少的字作為簡化字,其它幾個字則被作為繁體字而淘汰。因此,這個簡化字不僅具有它的原有意義,而且還兼有其它幾個被淘汰的繁體字的全部意義。如:

干 乾 干 干,本義是盾牌;乾,本義是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干,本義是柘樹,常用義是樹干。《漢字簡化總表》將「干」、「乾」、」干」三字合並,簡化了「乾」、」干」,只保留了「干」。「干」兼有「干」、「乾」、「干」三字的全部詞義。

台台 台 台台,本義是星名;台,本義是高而上平的建築,可觀望四方;台,本義是樹木名稱。近代俗稱「桌子」為「台」;台,本義是颶風。《漢字簡化總表》將「台」、「 台」、」台」「台」四字合並,簡化了「台」、」台」、「台」,只保留了「台」。「台」兼有「台」「台」、「台」、「台」四字的全部詞義。

2.另造一新字,其它的幾個字則被作為繁體字而淘汰。這個新字具有被淘汰的幾個繁體字的全部意義。歷 歷 歷歷,本義是經過、越過;歷,本義是歷法,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漢字簡化總表》將「歷」、「歷」、兩字合並,簡化了「歷」、」歷」,另造了一個新字「歷 」(保留「廠」,以「力」為形符)。「歷」兼有「歷」、」歷」兩字的全部詞義。發 發 發發,本義是把箭射出去。發,本義是頭發。《漢字簡化總表》將「發」、「發」兩字合並,簡化了「發」、「發」,另用了一個新字「發」(是「發」字的草書寫法)。「發」兼有「發」、「發」兩字的全部詞義。

由於「簡化原字」和「簡化偏旁」,產生的繁簡字是「一對一」的關系;由於「廢除今字,保留古字」和「合並同音字」,產生的繁簡字是「一對多」的關系。據統計,原有的繁體字平均每字16畫,經過簡化之後,平均每字降到10.3畫,減少了 35%的筆畫。在7000個常用字中,有簡化字2235個。簡化字約占現代漢語用字的三分之一。《漢字簡化總表》大規模地簡化漢字,強制推行,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涉及地域之廣、人員之多,推行時間之長、影響之遠,在人類歷史上大概也是之最。《漢字簡化總表》的積極作用在於大大地簡化了筆畫,減少了用字,便於識字,提高了書寫速度。實施簡化,有利於解放之初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實踐證明,「簡化偏旁」和「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 是切實可行的、最有效的簡化方式。既簡少了筆畫,又沒有造成詞義的變化。既達到了簡化的目的,又沒有妨礙社會的運用。但是,《漢字簡化總表》的缺陷也是客觀存在,必須重新審視和反思。當時漢字簡化的決策者盲目樂觀地認為,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走「拼音化的道路」,「簡化字」只是過渡階段的「臨時工具」,所以,缺乏承前啟後的周密的思考。當時還存在一種過激的思潮:繁雜的漢字是阻礙社會前進的桎梏;僅僅把漢字當作大陸的、當代的交際工具,關閉國門、自力更生。「簡化」成為一場波瀾壯闊的類似於「打倒孔家店」的大運動。還有一點,當時提出要走「拼音化的道路」,是因為漢字印刷不如拉丁文字來得簡便。但是,隨著電腦信息處理的發展,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超過其他拼音文字。「文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穩定,它不僅是當代人的交際工具,也是當代人和歷史、未來對話的工具。正是由於穩定,我們才能讀懂古人在數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文字。
現階段能順利簡化的漢字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知名度不高的生僻的地名有一些地名用字極其生僻,除了作為地名之外並沒有其他任何意義。這些地名又常常都是鄉村的地名,使用范圍非常狹小,況且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影響。由於這些用字極其生僻,除了本地人以外,人們基本上都不認識,各種漢字輸入法也基本上不選用。因此,給當地的社會使用造成了明顯的障礙。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已經用同音的常用字字取代了這些字。如:「gàn(上部是「洽」,下部是「甘」,)井溝」,四川省的地名;「筻口」,湖南省的地名。「畖底」,山西省的地名;「岜關嶺」,廣西的地名。這一類的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竟然數以百計。把這些生僻的地名精簡掉,用同音的常用字取代,並不會給社會交際產生影響。

實際上,我們曾經簡化過一些地名,但是並不妥當。例如:「新喻」簡化成「新余」、「大庾」簡化成「大余」。「新喻」和「大庾」在歷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都是「縣」「州」以上的地名,況且「喻」是個常用字,和「余」並不同音,「庾」也並不復雜。如此簡化弊多而利少,後人怎麼能把「新余」和「新喻」聯系起來呢?

二、使用不廣泛的正逐步消失的方言詞語《現代漢語詞典》之中仍然保留了不少方言詞語,如:「āi(左邊是「女」,右邊是「矣」)jié(左邊是「母」,右邊是「也」)」,湖南省長沙市的方言,是祖母的意思;「kē(左邊是「提土旁」,右邊是「可」)垃」是土塊的意思;「bāi(左邊是「百」,右邊是「立刀旁」)劃」,是處理、安排的意思。

隨著社會的迅速進步,普通話的廣泛推廣,全國各地的方言正逐步被普通話同化、取代,現在的青少年正逐漸不會運用方言。大多數方言詞都是生僻字,由於使用的范圍極其狹小,所以一般不被常人認識。因為這些字是方言,所以在古代的書籍中一般都不使用。清除這些方言字,絲毫不會影響我們閱讀古文。

方言必然會被淘汰,精簡方言字有百利而無一害。

三、被遺留的異體字 1955年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雖然其中有一些錯誤,把本來並不是異體字的字當作異體字淘汰了,譬如「凋」字被當作「雕」字的異體字淘汰了。但是,既然有第一批,就應該還有第二批。事實上確有不少的異體字還沒有被淘汰。如:「鞌」是「鞍」的異體字;「慠」是「傲」的異體字;「嶴」是「坳」的異體字;「犇」是「奔」的異體字;「蜯」是「蚌」的異體字。

四、沒有具體的意義,正逐漸被社會淘汰的字詞。有一些諸如助詞、象聲詞等等,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雖然在某些地方的口語中或許還存在,但是正逐漸被社會淘汰。這些五花八門的字詞還占據在《現代漢語詞典》之中,必須徹底清除。如:「bān(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拜」)」,語氣助詞;「嘞」,語氣助詞;「lèng(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愣 」)」,象聲詞;「qū(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瞿」)」,象聲詞。
簡化讀音,也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是以往卻被人們所忽視。簡化讀音是推廣普通話的一個有效措施。現階段能順利簡化的讀音大致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清除地名異讀的現象 為了對當地方言的尊重,所以某些方言竟然作為規范保留下來。因此造成了一字多音的結果,人為地給社會運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如:濟(jǐ)南;蚌(bèng)埠;鉛(yán)山;泌(bì)陽。

這些異讀的地名為數不少。根據考察,當地人特別是青少年對這些地名並沒有採用異讀,而是說成常用讀音,如濟(jì)南;蚌(bàng)埠;鉛(qiān)山;泌(mì)陽。

二、清除因詞義不同的異讀,而這一類詞義又屬非常用義因為詞義、詞性的不同而導致讀音的不同,這是漢語特有的現象。譬如「難」字,讀「nán」時是形容詞;讀「nàn」時是名詞。但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之中,有些字在異讀時所表示的意義卻不常用,甚至消亡了,怎麼還有必要人為的強制性的保留這些異讀呢?如「樸素」的「朴」字,在「朴刀」(古代兵器)中讀 pō,在「朴樹」(落葉喬木)中讀pò;「黃陂」的「陂」字,在「陂塘」(書面語:池塘)中讀bēi,在「陂陀」(書面語:不平坦)中讀pō。

對於清除異讀,或許會有人顧慮古代的讀音。其實古代的讀音不應該影響清除異讀的實施,現代人根本不必考慮古代的讀音(古音韻專業研究人員除外),因為我們閱讀古代文獻主要依據的是字形和字義,再說現代的普通話究竟又保留了多少古音呢?

漢字簡化畢竟是改革的方向。對漢字簡化進行反思,是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漢字簡化提出新思路,是為了拋磚引玉、推動漢字簡化的順利進行。

『柒』 黃陂話中姑媽是怎麼稱呼的要求那個稱呼的漢字怎麼寫

叫:爺爺,同音沒字。但是黃陂祖父沒有爺爺這個稱呼,只有爹爹。

『捌』 有人知道老的黃陂八景

陂邑十景:


一、鐵鎖龍潭
寒煙百尺古城西,神物何年藉此棲。
夜月揚髯森似戟,春濤起蟄振如鼙。
冥飛鐵柱空留鎖,幻出瓊泉漸作溪。
我欲乞靈消旱魃,豢龍今已屬鯨鯢。

鐵鎖龍潭:在黃陂城內舊縣署西百步外,古時是一片丘陵土墩。墩中有一座古肖寺,寺中神像的坐騎是一泥龍。寺旁有兩根石柱子,高約丈余,明成化年間被風吹折一根,所存一根不知仍在否。傳說上倉龍神違犯天條,被貶凡間附體泥龍。為了將功補過,泥龍樂善好施,每逢陰雨必化做人形在路口為趕路人撐傘相送,或借傘他用。一天,孝女貞姑替母采葯途經此地,突降大雨,無處藏身。泥龍趕緊撐傘相送,於後每當遇雨,即撐傘相送,常來常往,產生了愛慕之情,並將第一次送傘之日定為約會之日,兩人經常約會。這一現象不幸被古肖寺的一惡僧發現,當即用鐵鎖將泥龍鎖住,使其動彈不得。貞姑幾度赴約撲空,不免思念情切,滴下了三滴辛酸的淚水。淚珠落地,竟將地面砸出了三個孔,遂成了一口三眼井。井水翻騰,溢井而出,直漫到泥龍的尾部。泥龍得水,頓時獲得靈氣,大發龍威,上下翻滾,掙斷鎖鏈,帶著貞姑騰空飛去。泥龍滾動過的地方,就成了一汪潭水。而後,有一漁人捕魚時網得一副鐵鎖,所以叫「鐵鎖龍潭」。為了祭祀,明萬曆年間,縣令胡仲瀾興建文昌祠,後來年久失修而坍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改建為文昌宮,復修正殿一重,中祀歷代帝君先賢。東側有放生池,由放生公所管理。1909年(宣統元年)進步人土打破女禁,創辦了黃陂第一所女子學校--木蘭女校。當時封建傳統觀念畢竟根深蒂固,主事者雖沖破阻力,創辦了女校,但卻顧慮重重,仍把女子視為必加防範的洪水,把校址設在鐵鎖龍潭的中心處,原藏經閣的舊址上,而且四周築起籬笆圍牆,只開一門進出,幾乎與世隔絕。

二、板橋仙跡
巨人何日學凌波,可有芒鞋踏破麽。
曾記踞橋黃石坐,難憑噴水白驢過。
步虛聲逐人無影,腳赤泥穿石不磨。
訝怪仙蹤徒一到,不曾略睡祗留蓑。

板橋仙跡:在黃陂縣治西郊外有石板橋一座,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樂間重修。相傳城西護城河洪水滔滔,百姓進出縣城,車馬受阻,過往極為不方便。黎民百姓急切地盼望能夠架一座石橋。有一年終於開工建橋了,誰知道下石打基時,石料常被河水沖走。正在眾水工一籌莫展、望水興嘆之際,一朵祥雲飄然降落,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他望著河水淡淡一笑。眾工匠發現原來是泥木祖師魯班,連忙上前求助。魯班微微點頭,說道:「你們不知道,石料之所以被捲走,是河水中的水蛇精在作怪呢。」說完隨手捏一泥齒丟入河中,霎時白光一閃,血水翻湧,巨浪滔滔。魯班趁機投石鎮水,差人架橋。頃刻之間橋就架好了,但是水中餘波未平,板橋也隨之顫動不已。魯班知道是妖孽在作怪,便走上橋去猛頓一腳,踩出了一道一尺多長的足跡,不僅鎮住了妖孽,而且平息了水患。護城河變成了通途,黎民歡呼雀躍。從此,石板橋上留下了祖師爺魯班的仙跡。

三、西寺曉鍾
浮生底事水雲程,客夜無眠分外清。
大抵鍾聲俱百八,西陵西寺倍關情。

西寺曉鍾:西寺也叫木蘭宮,在小西門外,距離大板橋不遠。根據同治《黃陂縣志》記載:西寺系唐貞觀年間襄州都督尉遲恭所修,明洪武年間重修,為從前朝賀習儀之所,寺中的大鍾系明朝萬曆年間邑人鄭光祿監鑄,重5048斤。縣志有詩這樣描述:竹閣春深夢未醒,木蘭鍾聲動神聽。數聲清越傳空際,敲落銀河萬點星。其曉鍾清脆,回盪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靜謐景象。圍繞西寺和大鍾,民間也流傳著動人的傳說。相傳始鑄西寺大鍾屢屢失敗,縣太爺坐卧不安,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武湖有一對漁民夫婦是鑄造大鍾的能手,丈夫叫鐵漢子,妻子叫銀姑娘。縣太爺聞訊大喜,於是馬上命令他們百日之內將鍾鑄造完成,否則問他們的殺頭之罪。夫妻二人也不敢怠慢,隨即燃爐煉鐵,九十九次的澆鑄,終因無人祭爐而未能鑄造成功。眼看百日期限已經到了,鐵漢子深感無望,便與銀姑娘相擁而哭。為了救丈夫,銀姑娘深情地望了丈夫一眼,毅然縱身跳入爐內。鐵漢子想上前阻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只扯下了半幅白裙。愛妻喪生,大鍾鑄造成功,縣太爺感嘆之餘,決定親自試敲。鐵漢子言道,此鍾不僅聲音悅耳,而且他走多遠鍾聲也會傳遞多遠。縣太爺不信,賜他快馬一匹,約定半夜子時起程,次日辰時試鍾。鐵漢子依約催馬趕到武湖,黎明棄馬乘舟。剛好時辰已經到了,耳邊傳來了悠揚的鍾聲。鐵漢子觸景生情,思念愛妻,痛哭著將白裙撕碎,當作紙錢拋入湖中祭奠。一會兒,碎裙變成了群群小魚在水中騰躍。於是「西寺曉鍾敲,武湖銀魚跳」的傳說便流傳開來。

四、灄水冬溫
木蘭山麓浚源深,流向東城匯一津。
夜渡呼船常帶月,秋波洗練凈無塵。
群鷗出沒寒猶在,積雪消融臘似春。
□□□□□□□,□□□□□□□。

灄水冬溫:灄水發源於大悟光霧山,由北向南,縱貫黃陂全境,至五通口與諶家磯之間注人長江。據說,有一座「溫泉殿」,溫水奔涌,「溯雪常消青草洲」。傳說上八仙鬧海被下八仙斗敗,受到了懲罰。這時,江海黃龍前來說情,並親自送他們回府。誰知上八仙恩將仇報,反將黃龍扣押在洞府。何仙姑聞訊憤憤不平,救出黃龍逃到人間做了夫妻。黃龍取名齊天龍,何仙姑取名荷花。夫妻二人相親相愛,駕舟打魚為生,也常擺渡助人。一年,大雨滂沱,山洪爆發,良田淹沒,生靈慘遭塗炭。齊天龍夫婦痛徹心脾,駕舟搶險,奮勇救人,使許多鄉親死裡逃生。可他們夫婦二人卻因勞累過度,不幸被洪水捲走。鄉親們四處呼號,八方尋找,後在縣北不遠找到了他們的屍體,人們便將他們夫婦合葬在灄水邊。為了紀念這對捨己救人的夫婦,人們還在他們夫婦的墓前修建了仙侶台和仙侶洞,常年供奉。這件事情感動了上八仙和下八仙,以後每逢冬至忌日,群仙齊集於此,紛紛向河中灑酒祭祀,於是灄水就有了「冬溫」之說。

五、木蘭聳翠
突兀奇峰霄漢閑,相傳千古木蘭山。
翠流斷避煙生石,綠染虯松雲掩嵐。
嶺後一聲清磐動,天邊幾點暮鴉還。
將軍去後無消息,弱柳春來弄小蠻。

木蘭聳翠:縣北60里的木蘭山為荊楚名岳之一。相傳,漢代木蘭山下有一千戶長朱壽甫,膝下有一女名木蘭,聰慧過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武藝超群,每日習文練武在山中,山山嶺嶺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山上遍布她用過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薩紅妝樣,怒目金剛劍俠同」的巾幗英雄氣概。當時,胡羌入侵,可汗點兵。木蘭女扮男裝,毅然代父從軍。轉戰十二載,木蘭凱歌還。這時,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郁蔥蔥,鮮花怒放,奼紫嫣紅,好象在迎接木蘭將軍的勝利歸來,又好象在歡慶木蘭的豐功偉績。綠的木蘭樹,紅的木蘭花,一經輕風搖動,頓時飛紅搖翠,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木蘭聳翠」的絢麗圖畫。木蘭山不僅以木蘭將軍的家鄉聞名於世,而且以自然景觀和道教聖地吸引各地遊人香客。十景中多已不再,唯此香火不斷,現仍為黃陂縣第一勝景。

六、釣台夜月
石蹬千盤壘一邱,雲根翻動灄源流。
煙籠碧岫疑春曉,月浸澄潭若素秋。
仙去遺蹤空有篆,人來野鹿亦同游。
應憐昔日垂綸者,起位三分有二州。

釣台夜月:釣台其實有岩無台,在縣北5里處的灄水西岸,臨河突兀一塊高達數丈的砂岩,半腰刻有「釣台夜月」四個篆字,顯得古樸大方,幽靜宜人。據說宋代有個隱士,自負清高,一心欲效東漢嚴子陵的隱居生涯,以此圖謀虛名,所以愛在月明風清的良宵,選擇在此高台垂釣。一天,一路人見了問道:「先生,你坐這么高怎麼能看見浮子的動靜?如此垂釣豈不笑話?」宋隱士聽了不屑地一笑,孤傲地說:「哼哼,你知道什麼?象我這樣釣魚的只有雅士嚴子陵知道。」路人呵呵笑道:「嚴子陵是棄官隱居,擔心漢光武帝劉秀來找他出仕,才天天在高處釣魚,實則是為了居高臨下便於觀察,以便朝廷來人時,隨機做出應變之策。皇帝又沒有派人來找你,象你這樣釣魚不是東施效顰嗎?可笑,可笑!」宋隱士聽了大為不悅,索性置之不理。不料瞥見河中月影,只見月影在水中閃動,也象在笑他。他惱羞成怒,撿起塊石頭向月影砸去,頓時水泛波紋,月成兩片。從此,在釣魚台上觀看河中的月影就成兩半了,「釣台夜月」由此而得名,宋隱士則被貽笑後世了。

七、克寨屯軍
黃塵四塞盜縱橫,馳逐何人仗義名。
左澤列柵團練密,依山樹幟指揮明。
不妨婦織還供餉,未輟男耕亦典兵。
封豕長蛇芟剃盡,至今原野寂無燐。

克寨屯軍:舊址在縣北約5里處。相傳宋朝末年,縣北一帶盜匪如毛,經常出沒於鄉里打家劫舍,殃及百姓。由於官兵疲於與義軍作戰,無法顧及地方匪禍。鄉民只好自己組織團練,傍水打樁編織木柵,依山立竿懸掛旌旗。男練刀槍不誤農作,女練紡織籌辦糧餉,人人齊心,戶戶協力,同仇敵愾,除暴安良。黃州知府為了表彰百姓懲惡揚善的斗爭精神,特將「克寨屯軍」列為十景之一。明《黃州府志》有上詩這樣的描述。

八、魯台望道
孤亭突兀倚雲岑,遙望尼山幾萬尋。
松露垂枝疑振玉,篁風送響訝聲金。
芹波綠漾沂川色,杏塢紅分闕里陰。
寧獨兩賢瞻望切,至今思慕在人心。

魯台望道:在灄水河東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有一個山丘,原名無人查考,後名魯台山。根據明間傳說,宋仁宗時,有一河南人氏逾,欽命其為黃陂縣令,不幸積勞病故,朝廷「官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加贈司空」。他遺下一子程珀,因年幼路遙,難返河南洛陽故里,於是寓居黃陂程鄉坊。聖上見他是忠良之後,遂命其為黃陂縣尉。後娶孝感女侯氏為妻,夜夢雙鳳投懷,於明道元年(1032年)生一子程顥,號明道。次年(1033年)又生一子程頤,號伊川。程顥、程頤聰慧,勤奮好學,讀經論史,仰慕孔子,於是築台於山椒,遙望東魯孔子的故鄉,所以山名「魯台山」,或者叫「望魯台」,也叫「魯台望道」,後人又建雙鳳亭於其上,是紀念二程的古跡。

九、甘露呈祥
何時垂得山頭露,今日猶傳露未皠。
嶂霧曉滋春爛漫,岩花晴繞寺芳菲。
魯台色借標丹鳳,楚澤煙深上翠微。
聞說有龍祥瑞世,白麟赤雁與同歸。

甘露呈祥:縣東10里的甘露山,因世傳陳武帝時曾降甘露得名。相傳南朝陳武帝時,縣東10里處有一翠嶺,嶺上住著一對夫妻,男耕女織,恩愛和睦。後來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產下一條小龍。丈夫將這個出生物當成怪物,操起一把鐵鍬向小龍砸去,只聽見一聲慘叫,竟斬斷了小龍的尾巴。小龍就地一滾,而後騰空飛向雲端,戀戀不舍地探出頭來向母親哭訴道:「母親不必難過,你老只要喚兒幾聲,兒會回來探望雙親的。」母親聽後害怕其父生氣,忍痛囑咐他「莫回」,而小龍卻聽成了「惡回」。因此,只要聽見母親的呼喚,小龍回來時就雷電大作,雷雨交加。有一年,久旱無雨,禾苗枯黃,人畜染疫,百姓遭殃。小龍的母親眼見滿眼餓殍,生靈塗炭,心中萬分難過。她眼含熱淚,仰望長空,引頸高呼:「龍兒!」頃刻之間,風起雲涌,雷鳴電閃,只見一條禿尾巴小龍,身背南海觀音而來。觀音大士將手中的紫金瓶朝下一倒,於是紫金瓶中滴下幾點甘露,頓時大雨傾盆,禾苗復甦,瘟疫消除,人畜兩旺。於是翠嶺被人命名為「甘露山」,又稱「甘露呈祥」。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慶元年)重建,內祀二程及諸學者。

十、武湖煙漲
平湖氣靄郁層霄,七澤波分入海潮。
望里有天塵漠漠,雲中看樹景寥寥。
濤喧萬馬金戈震,壘卷三江玉帳遙。
賺得將軍渾好武,千年鸚賦憾難消。

武湖煙漲:武湖又名黃漢湖,位於黃陂東南部,相傳為東漢江夏太守黃祖練武習射之處,湖面因日照受熱,水汽蒸騰,濃霧彌天,在黃昏或清晨形成煙霧溟濛的景象,山林房屋,若隱若現,如天上的仙境;人流車馬,隱現其間,如騰雲駕霧。這就是「武湖煙漲」,為黃陂的奇景之一。民間傳說也附會而生。世傳漢時江夏太守黃祖,常到湖邊操練水軍,其坐騎寄放在辛店馬場廟,浸濕的鎧甲就曬在湖中的曬甲山上。因此,該湖成為演武湖,其名也由此而來。後來黃祖兵敗,被孫權梟首示眾。黃祖飲恨黃泉成為鬼雄,仍憤憤不平,在地府重征舊部,占據武湖。每日清晨與生前一樣,操兵演武,只殺得「萬戟凝霜」,「千舸沖浪」,水珠四濺,風沙彌漫,好似濃霧煙雲般。傳說歸傳說,但這煙霧確實給武湖披上一層神秘面紗,放舟湖中,飄飄然有羽化登仙之感。

『玖』 孫東林的故事

獲得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分別是科學泰斗錢偉長、「信義兄弟」孫水林和孫東林、「雷鋒傳人」郭明義、「舟曲之子」王偉、「草原曼巴」王萬青、「英雄翁婿」王茂華和譚良才、 「最美」洗腳妹劉麗、「三棲尖兵」何祥美、「玉樹鐵漢」才哇以及「警界保爾」孫炎明。

感動中國特別獎授予了三個群體,他們分別是鐵道部K165次列車乘務組、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八位維和英烈以及中國志願者群體。

1、科學泰斗 錢偉長

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

【獲獎名片】赤子

【頒獎詞】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

2、信義兄弟 孫水林 孫東林

孫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建築商。孫東林,孫水林弟弟。2010年2月9日,臘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決定趕在封路前,趕回武漢,給先期回漢的民工發放工錢。當晚,孫水林提取26萬元現金出發了。次日凌晨,由於路面結冰,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遇難。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

【獲獎名片】信義

【頒獎詞】言忠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現代傳奇,他們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場悲情接力。雪夜裡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獨一個。雪落無聲,但情義打在地上鏗鏘有力。

3、康巴鐵漢 才哇

才哇,男,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扎西達通村第三社社長。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才哇在廢墟里刨挖的雙手一直沒有停歇下來……,在緊張運送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後,他急急忙忙趕回家去。可那個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親戚們幫助他料理親人後事的場面。

【獲獎名片】鐵漢

【頒獎詞】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地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

4、雷鋒傳人 郭明義

郭明義,從1996年開始擔任采場公路管理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15年中,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們稱他是「郭菩薩」、「活雷鋒」。他20年獻血6萬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他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斗室里。

【獲獎名片】傳人

【頒獎詞】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麼;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他捨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5、舟曲之子 王偉

王偉,武警甘肅總隊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隊舟曲縣中隊副中隊長。2010年8月7日晚,王偉帶領25名官兵冒雨沖入泥石流現場。沒有任何工具,王偉和救援官兵徒手掀開瓦礫,他與戰友營救20多個小時,讓23條生命逃離了神的威脅,而自己懷孕2個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卻遇難,被渾濁的泥石流無情吞噬。

【獲獎名片】砥柱

【頒獎詞】大雨滂沱,沖毀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兒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樑。五百米的距離,這個戰士沒有回家,那個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給自己一個永遠不能接起的電話,留給我們一種力量。

6、草原曼巴 王萬青

王萬青,男,漢族,66歲,上海人,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2003年退休。1968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自願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瑪曲縣工作,在貧窮落後的瑪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獲獎名片】仁者

【頒獎詞】隻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門吧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7、英雄翁婿 王茂華 譚良才

王茂華,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中學教師。譚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冷水村村民,系王茂華的岳父。面對大火的無情,面對亡的威脅,他們三入火海,捨生忘,救出六個孩子。生與關頭,他們義無反顧,用朴實的行為、無聲的壯舉詮釋了什麼叫崇高、什麼叫偉大。

【獲獎名片】熾愛

【頒獎詞】烈火是一場生攸關的測試,生命是一道良知大愛的考驗,你們用果敢應戰,用犧牲作答!一對狹義翁婿,火海中三進三出,為人們講述了什麼是捨生忘,人間摯愛!

8、槍王 何祥美

何祥美,男,漢族,29歲。江西崇義人,現人民解放軍73653部隊73分隊上士。從農家子弟到具備特種爆破、深海潛水、傘機降等30多種作戰本領的軍事尖子,從普通一兵到「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南京軍區戰士何祥美,用青春、熱血和忠誠,把自己的軍旅生涯書寫得既精彩又壯美。

【獲獎名片】神兵

【頒獎詞】百折不撓,百煉成鋼,能上九天,能下五洋,執著手中搶,百步穿楊,胸懷報國志,發憤圖強。百戰百勝,他是兵中之王!

9、最美洗腳妹 劉麗

劉麗,29歲,來自安徽潁上縣的農村姑娘。14歲就輟學外出打工,掙錢為弟弟妹妹交學費、貼補家用。2000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為了「生計」打拚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她自己卻仍然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劉麗資助人數現在固定有37個。

【獲獎名片】姐姐

【頒獎詞】為什麼是她,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是內心的善良,讓她身上有聖潔的光芒。她剪去長發,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嘆息,是不滅的火炬。

10、警界保爾 孫炎明

孫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東陽市看守所任監管民警。從警28年來,孫炎明同志立足本職,恪盡職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員。2004年被查出患腦癌,6年來三次做手術,與神擦肩而過。但是他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與病魔抗爭,並堅持戰斗在公安基層一線。

【獲獎名片】活著

【頒獎詞】重犯監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還要經歷更多風險。他抖擻精神,讓陽光碟機散鐵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詮釋著什麼是工作,用堅強提示著什麼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樣的終點,他比我們有更多坦然。

『拾』 漢字是怎樣被簡化的

《漢字簡化總表》的簡化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簡化原字 就是把繁體字的筆畫簡化,形成簡化字。或部分保留: 業(業) 飛(飛) 條(條) ;或局部簡化:擁(擁) 態(態) 報(報);或整字改換:書(書) 農(農) 聽(聽)

二、簡化偏旁 《漢字簡化總表》之中,簡化偏旁共14個:語(語) 湯(湯) 堅(堅) 鑒(鋻) 銀(銀) 擇(擇) 巒(巒) 飲(飲) 紅(紅) 瑩 (瑩) 職(職) 學(學) 徑 (徑) 禍 (禍);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133個。

三、廢除今字,保留古字 「古字」產生在前,「今字」產生在後。「古字」包含的意義很多,而「今字」一般只表示「古字」多項意義中的一種。「今字」常常是以「古字」為聲符,再加形符而產生。如:

雲 (雲) 甲骨文本象雲彩之形。後來被假借表示「說」義(如:人雲亦雲),於是以「雲」為聲符,再加形符「雨」,成為「雲」,表示雲彩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雲」字,保留了「雲」字。

誇 (誇)本義為奢侈。後來被引申表示「誇大、誇耀」義(如:誇多斗靡),於是以「誇」為聲符,再加形符「言」,成為「誇」,表示誇大、誇耀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誇」字,保留了「誇」字。

在漢字中,甚至有由一個古字而產生幾個今字的現象。例如:蒙(古字)、蒙(今字)、蒙(今字)、蒙 本是一種野草的名稱,後來又產生了「包、裹、遮蓋」的意思。「蒙」字因此又引申為睜眼瞎子的意思,於是以「蒙」為聲符,再加形符「目」,成為「蒙」,表示盲人之義。「蒙」字還引申出細雨迷濛的意思,於是以「蒙」為聲符,再加形符「水」,成為「蒙」,表示細雨迷濛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蒙(今字)、蒙(今字),只保留了蒙(古字)。

四、合並同音字 只要音同(甚至不同),不論意義,強行合並。(有人稱此為「同音代替」,不確)這種簡化,是把幾個字合並,由一個字形表達這幾個字的所有意義。合並同音字的簡化方式有兩種:

1.選擇筆畫最少的字作為簡化字,其它幾個字則被作為繁體字而淘汰。因此,這個簡化字不僅具有它的原有意義,而且還兼有其它幾個被淘汰的繁體字的全部意義。如:

干 乾 干 干,本義是盾牌;乾,本義是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干,本義是柘樹,常用義是樹干。《漢字簡化總表》將「干」、「乾」、」干」三字合並,簡化了「乾」、」干」,只保留了「干」。「干」兼有「干」、「乾」、「干」三字的全部詞義。

台 台 台 台 台,本義是星名;台,本義是高而上平的建築,可觀望四方;台,本義是樹木名稱。近代俗稱「桌子」為「台」;台,本義是颶風。《漢字簡化總表》將「台」、「台」、」台」「台」四字合並,簡化了「台」、」台」、「台」,只保留了「台」。「台」兼有「台」「台」、「台」、「台」四字的全部詞義。

2.另造一新字,其它的幾個字則被作為繁體字而淘汰。這個新字具有被淘汰的幾個繁體字的全部意義。歷 歷 歷 歷,本義是經過、越過;歷,本義是歷法,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漢字簡化總表》將「歷」、「歷」、兩字合並,簡化了「歷」、」歷」,另造了一個新字「歷」(保留「廠」,以「力」為形符)。「歷」兼有「歷」、」歷」兩字的全部詞義。發 發 發 發,本義是把箭射出去。發,本義是頭發。《漢字簡化總表》將「發」、「發」兩字合並,簡化了「發」、「發」,另用了一個新字「發」(是「發」字的草書寫法)。「發」兼有「發」、「發」兩字的全部詞義。

由於「簡化原字」和「簡化偏旁」,產生的繁簡字是「一對一」的關系;由於「廢除今字,保留古字」和「合並同音字」,產生的繁簡字是「一對多」的關系。據統計,原有的繁體字平均每字16畫,經過簡化之後,平均每字降到10.3畫,減少了35%的筆畫。在7000個常用字中,有簡化字2235個。簡化字約占現代漢語用字的三分之一。 《漢字簡化總表》大規模地簡化漢字,強制推行,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涉及地域之廣、人員之多,推行時間之長、影響之遠,在人類歷史上大概也是之最。《漢字簡化總表》的積極作用在於大大地簡化了筆畫,減少了用字,便於識字,提高了書寫速度。實施簡化,有利於解放之初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實踐證明,「簡化偏旁」和「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 是切實可行的、最有效的簡化方式。既簡少了筆畫,又沒有造成詞義的變化。既達到了簡化的目的,又沒有妨礙社會的運用。但是,《漢字簡化總表》的缺陷也是客觀存在,必須重新審視和反思。當時漢字簡化的決策者盲目樂觀地認為,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走「拼音化的道路」,「簡化字」只是過渡階段的「臨時工具」,所以,缺乏承前啟後的周密的思考。當時還存在一種過激的思潮:繁雜的漢字是阻礙社會前進的桎梏;僅僅把漢字當作大陸的、當代的交際工具,關閉國門、自力更生。「簡化」成為一場波瀾壯闊的類似於「打倒孔家店」的大運動。還有一點,當時提出要走「拼音化的道路」,是因為漢字印刷不如拉丁文字來得簡便。但是,隨著電腦信息處理的發展,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超過其他拼音文字。「文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穩定,它不僅是當代人的交際工具,也是當代人和歷史、未來對話的工具。正是由於穩定,我們才能讀懂古人在數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文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檢驗,我們再來客觀地審視「簡化字」,可以說是「有得有失」。「簡化字」之「失」在於:

一、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 中國的漢字以其獨特的表意性而自立於在世界文字之林。「以形示意,義寓形中」,字形和字義密切聯系,「視而可識,察而見義」。《漢字簡化總表》的制定者的主導思想是僅僅把漢字看作是記錄符號,追求把每個字的筆畫限制在十劃以內, 所以為簡化筆畫而顧此失彼,大大地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有些簡化字字已不能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來解釋。例如:

車 象形字,雖然楷書已經不如甲骨文、篆書形象,但是車的車軸、一個車輪、兩邊固定的木栓還保存完好;簡化後的「車」字已無象形可言。「車」是「車」的草書寫法。
羅 會意字,上部的「罒」本是「網」字;「糹」是「絲」字,說明網是絲做的;「隹」是短尾鳥。三字會合在一起,表示小鳥被絲網罩住。簡化後的「羅」字已無會意可言。「羅」字屬於對原字局部簡化。
鄧 形聲字,以「右耳」(即「邑」,表示人所居住的地方)為形,以「登」為聲。其本義是地名(即河南省鄧縣)。簡化後的「鄧」字僅有形而無聲,「又」既不是聲符又不是形符。

二、割斷了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密切聯系 由於強制推行《漢字簡化總表》,社會長期和繁體字隔絕,以致絕大多數的人不能辨識繁體字,不能順利閱讀古典文獻。隨著時間地推移,人們和古代漢語之間的阻礙將越來越大。特別是對於「一對多」的簡化,現代人就很難辨析「簡」與「繁」之間的對應關系,很難理解古代漢字的意義。簡化字簡化了漢字的筆畫,同時也摒棄了漢字字形所蘊含的豐富意義。例如:

後 會意字 甲骨文 象一隻手掌放於嘴巴之上,表示發號施令之意,其本義是天子。 「後」字後來轉移表示天子或君主的正妻。雖然「後」和「前後」的「後」純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因為同音,《漢字簡化總表》就把「後」和「後」兩字合並。簡化「後」字,保留「後」字。人們不知其中變化過程,往往誤以為「後」是簡化字,「後」是繁體字。因此,人們在寫繁體字時出現「慈禧太後」、「後羿射九日」就很常見了。

了 liǎo 形聲字 以目為形、以尞為聲,其義為眼珠明亮。諸如「了解」、「明了」、「了如指掌」、「一目瞭然」,人們可以從字形很容易辨析它們的意義。但是,《漢字簡化總表》強行把「了liǎo」和「了」合並,簡化「了liǎo」而保留「了」。於是,對於「了解」、「明了」、「了如指掌」、「一目瞭然」,人們從字形再也不容易辨析它們的意義了。更令人費解的是,「了liǎo」被簡化了,而「了liào」(瞭望、了哨)依然保留。那麼,「了liǎo」被簡化不是多此一舉嗎?

「西湖十景」中有一景叫「麴院風荷」。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解說:「麴院,宋時取金砂澗之水造麯,以釀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稱『麴院風荷』是也。」此處本來是釀酒之地,酒的醇香與荷的清香混合在一起,別有風味。現在卻改成了「麴院風荷」,人們大概只能理解是唱曲之地,怎麼也難以領略酒的醇香了。

三、阻礙了大陸和港澳台以及海外華人的交往 使用漢字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總數四分之一以上,使用漢字的區域遍及全球。中國大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閉關自守,大量簡化漢字,強制推行,其不良後果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已經突現出來。台灣規定使用繁體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基本上使用繁體字,日本、韓國保留了繁體字。由於簡化字數量太多,而且有些簡化又缺乏規律,所以他們幾乎把簡化字當成了一門外國文字。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差異阻礙了大陸和港澳台以及海外華人的交往。特別是對於「一對多」的簡化字,即使認識,也難以准確理解它的字義。因為「一對多」的簡化,把幾個本來字義根本不同的字合並成一個字,人們怎麼能從字面上判斷出它所表示的意義呢?例如:
周武王姓姬名發。是「發展」的「發」,還是「頭發」的「髪」?

谷我士女,宜爾室家。是「山谷」的「谷」,還是「稻穀」的「糓」?
《李賀?追賦畫江潭苑》:「秋垂妝細粟,箭箙釘文牙。」從「秋」怎能判斷出它本來是「秋」,是系在馬身上的皮帶?

日本的「千葉」縣,名稱富有詩意。而我們只能譯成「千葉」,「葉」在古代漢語中通「協」字,本為「和洽、和諧」之義。「千葉」和「千葉」的意義不是相差太遠了嗎?

四、影響了電腦信息處理的應用和普及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運用已遍及全社會,「無紙化辦公」也成為近期目標。但是,人們沉痛地感覺到,即使各種漢字輸入軟體紛紛問世,「繁簡轉換」已成為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塹。 「一簡對一繁」比較單純,而電腦對「一簡對多繁」則束手無策。一個簡化字卻有多個繁體字和它對應,電腦無法確定。據估算,「一簡對多繁」的關系(包括各種原因產生的繁體)有近1000對,在「繁簡轉換」中,電腦選擇錯誤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有人預言,電腦徹底解決「繁簡轉換」比地球人上火星還難。電腦「繁簡轉換」對於「一簡對多繁」常常錯誤百出,例如:

一發(髪)千鈞 胡(胡)作非為 空糓(谷)幽蘭 隨心所欲(欲)
子丑(丑)寅卯 北斗(斗)七星 、范(范)仲淹、鬰(郁)逹夫

五、《漢字簡化總表》簡化方式的各種缺陷:

1、類推沒有規律 某一偏旁在某些字中簡化,在某些字中又不簡化。例如:
「腦」、「惱」、「堖」簡化成「腦」、「惱」、「堖」,而「瑙」卻沒有簡化。
「劇」、「據」簡化成「劇」、「據」,而「遽」、「醵」、「澽」卻沒有簡化。
「療」、「遼」簡化成「療」、「遼」,而「僚」、「撩」、「燎」、「鐐」、「繚」、「嘹」、「潦」、「獠」、「鷯」「了liào」 卻沒有簡化。

2、簡化不統一 某一偏旁在某些字中如此簡化,在某些字中又那樣簡化。例如:
「顱」、「鸕」、「瀘」、「鱸」、「艫」、「轤」、「壚」、「臚」、「櫨」簡化成「顱」、「鸕」、「瀘」、「鱸」、「艫」、「轤」、「壚」、「臚」、「櫨」;
「爐」、「廬」、「蘆」簡化成「爐」、「廬」、「蘆」。
「讓」簡化成「讓」;「醸」簡化成「釀」;「餉」簡化成「餉」。「嚷」、「壤」、「攘」、「穰」、「禳」、「鑲」、「驤」卻沒有簡化。

3、簡化隨意 不屬於《漢字簡化總表》的主要簡化方式(類推簡化、造字方式改變、更換形符、更換聲符、草書楷化)也不屬於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例如:
邊—邊 壓—壓 禮—禮 獲—獲 蘇—蘇 倉—倉 辦—辦 叢—叢 礙—礙 亂—亂 趙—趙 頭—頭 龍—龍 劉—劉

說到隨意簡化,再舉一例證明。在簡化「國」時,原計劃把「囗」之中的「或」字改成「王」字,因為「國」字確實有這么一個異體字。「囗」表示範圍,「王」是指諸侯,合起來表示「諸侯的封地」。但是又有人提出,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怎麼能用「王」在呢?於是有一位大人物說:「那就再加一點吧。」因此就簡化成了「國」。

漢字的第一次簡化雖然有失有得,但是就推廣而言,它是成功的。1978年公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不僅和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公布時間僅隔22年,而且不是繼續以「簡化偏旁」和「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為簡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規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簡化字形,因此在社會上產生了用字混亂的現象。《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隨後即被廢止。國務院同時指出:「今後,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社會運用。」
為適應社會需要,漢字還是必須簡化,但是關鍵在於如何簡化。可以肯定,不能因為減少筆畫而導致字形面目全非。以往兩次簡化都致力於減少筆畫,其理論依據是筆畫繁雜影響書寫速度。因此,「響」變成了「響」,「驚」變成了「驚」,等等。這些大幅度變形的簡化字作為規範字運用,致使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文字和現代社會運用的文字難以聯系(古文字專業研究人員除外),致使大陸與港澳台以及海外華人的文字信息難以溝通。其實古人已經解決了「筆畫繁雜影響書寫速度」的難題,書籍、公文運用「規範字」(即楷書),平時書寫運用「手寫體」(行書、草書)。現在我們仍然可以採用這種方式,「規範字」和「手寫體」同時並存。規範字運用於正式場合;「手寫體」僅限於非正式場合使用。如:「盡」是規範字,「盡」是手寫體;「長」是規範字,「長」是手寫體。特別指出一點: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運用,漢字輸入法的不斷完善,漢字筆畫的多少已經成為不必考慮的問題。
文字既服務於社會又依賴於社會,不論是簡化還是繁化,都取決於社會的需要。減少筆畫、減少文字,這是簡化;增加筆畫、增加文字,這是繁化。在文字數千年發展的過程中,這兩種現象始終同時存在。「星」字在甲骨文中原是三個「日」,現在只有一個「日」,這是簡化;在甲骨文中只有「辟」字,但是後來又產生了「避」、「僻」、「譬」、「辟」等字,其實「辟」字原來就含有這些字的意義,這是繁化。簡化的目的是追求書寫簡單,繁化的目的是追求詞義明確。「艨艟」兩個字並不需要我們去簡化,社會已經把它們淘汰了。古人原先造了個「黏」字,後來又造了個「粘」字,原本是異體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卻又分工都成為正字。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強行把「黏」和「粘」作為異體字處理,廢除了「黏」字。但是,為了適應社會需要,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又重新恢復了「黏」字。

從現在直至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漢字的發展是以簡化為主。其原因是我們所擁有的漢字太多了,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需要。由於數千年間沒有國家強制性規范(秦始皇統一文字除外),況且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人們造字、用字隨心所欲,所以在歷史上產生了大量的漢字。以《漢語大字典》為例,收字五萬六千左右,其實還有不少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字排除在外。漢字的簡化依賴兩種方式:一是因為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被自然淘汰,它們屬於「古用今廢」字,只保留在古代的各種文獻之中;二是國家強制性簡化,例如1956年的《漢字簡化方案》和1978年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無庸諱言,在對「漢字簡化」進行反思的今天,如果再討論修改《漢字簡化總表》、補充類推簡化、增補新的簡化字,恐怕是不合適的。《漢字簡化總表》已是木已成舟,根深蒂固,再作變動必定會造成社會用字混亂。現階段漢字的簡化在於精簡漢字的用字數量,其作用與益處至少有兩點:一是減少社會用字;二是利於文字信息處理。以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為例,值得精簡的漢字就為數不少。現階段能順利簡化的漢字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知名度不高的生僻的地名 有一些地名用字極其生僻,除了作為地名之外並沒有其他任何意義。這些地名又常常都是鄉村的地名,使用范圍非常狹小,況且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影響。由於這些用字極其生僻,除了本地人以外,人們基本上都不認識,各種漢字輸入法也基本上不選用。因此,給當地的社會使用造成了明顯的障礙。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已經用同音的常用字字取代了這些字。如:「gàn(上部是「洽」,下部是「甘」,)井溝」,四川省的地名;「筻口」,湖南省的地名。「畖底」,山西省的地名;「岜關嶺」,廣西的地名。這一類的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竟然數以百計。把這些生僻的地名精簡掉,用同音的常用字取代,並不會給社會交際產生影響。

實際上,我們曾經簡化過一些地名,但是並不妥當。例如:「新喻」簡化成「新余」、「大庾」簡化成「大余」。「新喻」和「大庾」在歷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都是「縣」「州」以上的地名,況且「喻」是個常用字,和「余」並不同音,「庾」也並不復雜。如此簡化弊多而利少,後人怎麼能把「新余」和「新喻」聯系起來呢?

二、使用不廣泛的正逐步消失的方言詞語 《現代漢語詞典》之中仍然保留了不少方言詞語,如:「āi(左邊是「女」,右邊是「矣」)jié(左邊是「母」,右邊是「也」)」,湖南省長沙市的方言,是祖母的意思;「kē(左邊是「提土旁」,右邊是「可」)垃」是土塊的意思;「bāi(左邊是「百」,右邊是「立刀旁」)劃」,是處理、安排的意思。

隨著社會的迅速進步,普通話的廣泛推廣,全國各地的方言正逐步被普通話同化、取代,現在的青少年正逐漸不會運用方言。大多數方言詞都是生僻字,由於使用的范圍極其狹小,所以一般不被常人認識。因為這些字是方言,所以在古代的書籍中一般都不使用。清除這些方言字,絲毫不會影響我們閱讀古文。

方言必然會被淘汰,精簡方言字有百利而無一害。

三、被遺留的異體字 1955年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雖然其中有一些錯誤,把本來並不是異體字的字當作異體字淘汰了,譬如「凋」字被當作「雕」字的異體字淘汰了。但是,既然有第一批,就應該還有第二批。事實上確有不少的異體字還沒有被淘汰。如 :「鞌」是「鞍」的異體字;「慠」是「傲」的異體字;「嶴」是「坳」的異體字;「犇」是「奔」的異體字;「蜯」是「蚌」的異體字。

四、沒有具體的意義,正逐漸被社會淘汰的字詞。 有一些諸如助詞、象聲詞等等,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雖然在某些地方的口語中或許還存在,但是正逐漸被社會淘汰。這些五花八門的字詞還占據在《現代漢語詞典》之中,必須徹底清除。如:「bān(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拜」)」,語氣助詞;「嘞」,語氣助詞;「lèng(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愣」)」,象聲詞;「qū(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瞿」)」,象聲詞。

簡化讀音,也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是以往卻被人們所忽視。簡化讀音是推廣普通話的一個有效措施。現階段能順利簡化的讀音大致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清除地名異讀的現象 為了對當地方言的尊重,所以某些方言竟然作為規范保留下來。因此造成了一字多音的結果,人為地給社會運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如:濟(jǐ)南;蚌(bèng)埠;鉛(yán)山;泌(bì)陽。

這些異讀的地名為數不少。根據考察,當地人特別是青少年對這些地名並沒有採用異讀,而是說成常用讀音,如濟(jì)南;蚌(bàng)埠;鉛(qiān)山;泌(mì)陽。

二、清除因詞義不同的異讀,而這一類詞義又屬非常用義 因為詞義、詞性的不同而導致讀音的不同,這是漢語特有的現象。譬如「難」字,讀「nán」時是形容詞;讀「nàn」時是名詞。但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之中,有些字在異讀時所表示的意義卻不常用,甚至消亡了,怎麼還有必要人為的強制性的保留這些異讀呢?如「樸素」的「朴」字,在「朴刀」(古代兵器)中讀pō,在「朴樹」(落葉喬木)中讀pò;「黃陂」的「陂」字,在「陂塘」(書面語:池塘)中讀bēi,在「陂陀」(書面語:不平坦)中讀pō。

對於清除異讀,或許會有人顧慮古代的讀音。其實古代的讀音不應該影響清除異讀的實施,現代人根本不必考慮古代的讀音(古音韻專業研究人員除外),因為我們閱讀古代文獻主要依據的是字形和字義,再說現代的普通話究竟又保留了多少古音呢?

漢字簡化畢竟是改革的方向。對漢字簡化進行反思,是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漢字簡化提出新思路,是為了拋磚引玉、推動漢字簡化的順利進行。

作 者: 黎 傳 緒 南昌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①簡化漢字的筆畫,如把『禮』簡化為『禮』,『動』簡化為『動』。同時精簡漢字的數目,在異體字里選定一個,不用其餘的,如在『勤、勤』里選用『勤』,不用『勤』,在『劫、

閱讀全文

與黃陂漢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