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陂五洲建材城裡面有沒有賣空調製冷配件
當然有這種賣空調配件的這個廠商應該在當地是可以找到的,是非常容易的
B. 根據所學物理知識完成下面內容:(1)非洲笑樹能發出笑聲是因為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
(1)非洲笑來樹能發出笑聲是源因為殼里的籽撞擊殼壁,使其振動發聲;
(2)人們仍能聽出小虎隊的聲音,是因為音色沒發生變化;
(3)聲波可以用來清洗鍾表等精細的機械,說明聲波具有傳播能量的性質;
(4)坐在汽車內的乘客看到路邊的樹向後移動,描述樹的運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的;
(5)高頻口哨,振動頻率很大,超出人的聽覺范圍,所以口哨發出的聲音是超聲波;
(6)如果一個人在空中靜止,超音速飛機發出的聲音並不是超聲波,所以他們不用通訊設備就能直接聽到對方發出的聲音.
故答案為:(1)振動;(2)音色;(3)能量;(4)汽車;(5)超聲;(6)能.
C. 紅安與黃陂新州搭界地方的話是不是和縣城(北半縣)方言不一樣啊
郊區差不多,縣城的就差很多
D. 黃陂洲是網紅打卡地嗎
屬於網紅打卡地的,這個屬於的
E. 關於渡江戰役的歷史知識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一方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提出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面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4月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部隊組織長江防禦。到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餘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餘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於湖口至宜昌間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餘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餘架分置於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於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江,自西向東橫貫大陸中部,歷來被兵家視為天塹。下游江面寬達2至10餘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間開始上漲,特別是5月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影響航渡。沿江廣闊地域為水網稻田地,河流湖泊較多,不利大兵團行動。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量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其具體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7「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3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餘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二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於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爾後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佔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指揮第23、第28、第29、第31軍和蘇北軍區3個獨立旅,共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指揮。其中第34、第35軍位於江北全椒、儀征、揚州等地並攻佔瓜洲、浦口、浦鎮,吸引和牽制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主力6個軍由三江營(揚中以北)至張黃港(靖江以東)段實施渡江,成功後向寧滬鐵路(南京—上海)挺進,控制該路一段,阻擊南京、鎮江的國民黨軍東逃和上海方向的國民黨軍西援,並向長興、吳興方向發展,會同中突擊集團切斷寧杭公路,封閉南京、鎮江地區守軍南逃的通路,完成戰役合圍,爾後協力殲滅被圍之敵。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指揮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樅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准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樅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浙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准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4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劃。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浙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准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隻,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餘只,培訓了數千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1萬余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佔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佔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於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台,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佔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佔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佔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停泊在鎮江附近江面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人民解放軍當即以炮火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後4艘軍艦相繼逃往上海。為此,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申斥了帝國主義的這一侵略行徑,並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海、領土、領空,表達了中國人民保衛主權的決心。
國民黨集團鑒於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於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禦。人民解放軍除組織第二梯隊軍繼續渡江外,主力向國民黨軍防禦縱深發展攻勢。23日,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解放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寧滬鐵路,爭取了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和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江面起義。第34軍進占鎮江,第35軍於23日晚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中突擊集團一部佔領蕪湖,主力渡過青弋江,並在灣沚地區殲國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佔領貴池、青陽等地,殲國民黨軍第8兵團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武漢以東以西的黃梅、浠水、漢川等地,有力地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障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翼側安全。
在郎溪、廣德地區圍殲南逃的國民黨軍,佔領浙贛鐵路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4月22~23日,總前委依據沿江國民黨軍全線南撤的情況,迅速調整進攻部署,令第三野戰軍除以第8兵團部率第34、第35軍擔任鎮江、南京地區的警備任務,以第10兵團第29軍東進佔領蘇州並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分別沿丹陽、金壇、溧陽及太湖西側和南陵、宣城、廣德之線向長興、吳興(今湖州)地區疾進,完成戰役合圍,殲滅由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並准備奪取杭州。同時解除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沿江東進的任務,改為與第3、第5兵團並肩向浙贛鐵路沿線挺進,追殲逃敵,控制浙贛鐵路,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保障第三野戰軍作戰的翼側安全,另以第10軍擔任安慶、蕪湖地區的警備任務。
各部隊接到命令後,不顧疲勞,不待重火器和輜重到達,克服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等困難,向指定地區疾進。4月26日,第9兵團主力通過廣德;第10兵團進抵天王寺、宜興一線,並在溧陽以西、以南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第28、第51軍各一部。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多路追擊下,不敢再沿寧杭公路南逃,改由宜興以西山區直下郎溪、廣德,企圖由此突出重圍,直趨杭州。27日,第10兵團第29軍進占蘇州。第三野戰軍主力會師吳興,將國民黨軍第4、第28、第45、第51、第66軍等5個軍包圍於郎溪、廣德之間地區,經兩天激戰,將其8萬餘人全部殲滅。5月3日,第7兵團佔領杭州。第二野戰軍在皖南遊擊隊的策應下,經屯溪、婺源、樂平等地,於5月4~7日相繼佔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並在追擊作戰中殲國民黨軍第68、第88、第106、第73軍各一部。
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孝感、黃陂,逼近武漢。
攻佔上海,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解放武漢、南昌等地郎廣圍殲戰後,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個軍25個師共20餘萬人退守上海,在蔣介石親自部署下繼續頑抗。位於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除以一部兵力遲滯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渡江外,主力准備南撤湘鄂邊、湘中、湘鄂西地區組織新的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西進四川。
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江東部和南部進軍,解放浙江省;第8兵團一部兵力繼續擔任南京、鎮江地區警備,並肅清潰散於蘇浙皖邊界地區國民黨軍的任務;第9、第10兵團並指揮第8兵團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軍位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段休整,策應第三野戰軍奪取上海,准備對付美、英等國可能的武裝干涉,並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進擊,視機進佔南昌。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在武漢、九江間待機渡江,佔領武漢三鎮。
為求完整地接收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區遭受戰火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分別經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截斷敵軍海上退路,迫敵投降。如敵繼續頑抗,則對市區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全部守敵。5月12日,上海戰役開始。至22日,將湯恩伯集團主力壓縮到蘇州河以北地區。經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和第8兵團第25軍分別加強第9、第10兵團,該兩兵團於23日夜向上海守軍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採取快速勇猛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和寶山、吳淞。為減輕對市區建築物的破壞,盡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佔上海。湯恩伯集團除約5萬人經吳淞口登艦逃跑外,15萬餘人被殲滅。
在此期間,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浙東、浙南遊擊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寧波、奉化、鎮海(今寧波市北部)、溫州、臨海、黃岩等城市和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陽、建甌、南平等地;另一部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作戰,進至江西省豐城、樟樹(今清江)一線,並於22日佔領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於5月14日開始舉行漢潯間渡江作戰,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爭取了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勝橋起義,17日解放華中經濟中心武漢。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F. 歷史知識
忽必烈 是成吉思汗孫子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蒙古族。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創建者(1260~1294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生於1162年,卒於1227年。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成吉思汗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征服活動,克服了當時東西方陸路交通的人為障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東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弭平了中國大陸自唐朝以後形成的數個政權分立對峙的局面,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因此,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詞作《沁園春·雪》中,將成吉思汗的與漢民族武功卓著的帝王秦朝始皇帝、漢朝武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並列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創建者(1260~1294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年9月23日)生於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響,尚武喜文,「思大有為於天下」(《元史·世祖紀一》)。初為藩王,廣交漢族儒士,論治軍理政之道。蒙哥汗元年(1251), 受命掌管漠南漢地軍國事務,設府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改革弊政,整頓軍紀,屯田積糧,加強兵備。二年,向蒙哥汗建策進兵大理國(今雲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迴攻宋,被採納,遂與將領兀良合台率軍10萬南下。三年,兵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為三路,過大渡河、金沙江, 襲取大理城(今雲南大理)。四年初,令兀良合台繼續攻取未附諸部,自率一部將士班師。分兵招撫部分吐蕃部落,進而控制西南地區。九年,率東路軍十餘萬,配合蒙哥進攻南宋。他持重用兵,戰撫兼施,經大勝關(今湖北大悟東北)、黃陂,占據陽邏堡(今武漢東北)要塞。旋乘風雨破宋水師,橫渡長江,進圍鄂州(今武漢武昌)。時蒙哥汗卒於四川,弟阿里不哥謀奪汗位,鄂州又一時難以攻克,遂接受謀臣郝經建議,與宋丞相賈似道議和,輕車簡從,返鎮燕京(今北京)。次年三月,於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登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統,設中書省,立十路宣撫司。組建武衛親軍,推行正綱紀、安反側、任賢能、頒俸秩等治軍理政安民之法。時阿里不哥亦於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稱汗,並發兵兩路南攻,忽必烈親率大軍北征,屢戰獲勝,迫其退往謙州(位於葉尼塞河上游)。中統二年(1261),再次親征,命丞相史天澤、線真等率兵分路合擊,自領諸軍追殺,敗阿里不哥於昔木土腦兒(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三年二月,得知山東漢將李璮反叛,以一部兵防備阿里不哥的同時,急發蒙古、漢軍及臨近各路守軍前往征討。五月,又派史天澤節制諸軍,圍攻濟南,於七月平定李璮之亂。後藉此事件,削弱漢人世侯權力,實行軍民分治,初立樞密院統領軍隊,加強中央集權。至元元年(1264),將都城移至燕京,稱中都(今北京),下詔斷絕對漠北的物資供給,迫阿里不哥窮蹙請降。忽必烈在鞏固汗位的同時,積蓄力量,准備攻宋。他採納謀臣、將領建策,改變先前全線出擊或主攻四川的方略,於五年命征南都元帥阿術、劉整領軍進圍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欲突破南宋中部防線,沿江東下。後不斷增兵,發展水師,督造回回炮,奪宋軍之長。八年,定國號大元。次年,改京師中都名大都。十年春,元軍攻佔襄、樊後,接受謀臣徒單公履獻策,確定乘勢繼續攻宋。十一年初,詔將帥議授方略,命丞相伯顏為主帥,領軍20萬進攻,並令其戰撫兼施,禁止妄殺。三月,命忻都為都元帥、洪茶丘為副都元帥率軍2.5萬、船900艘攻日本,因指揮失當,後援不濟,又遭暴風襲擊,敗回。六月,動員全軍加速攻宋。九月,命伯顏率軍循漢江水、陸進軍,同時遣軍分別進攻淮西、四川,以牽制宋軍。十二年春,元軍佔領建康(今南京),忽必烈命建行中書省加強統一指揮,又令平章政事阿術分兵進駐瓜洲(今江蘇儀征東),斷兩淮宋軍南援。為避暑期進軍之弊,詔示攻宋主力就地休整,伺機南攻。時西北諸王謀叛,形勢危急,乃分遣將帥巡邊,並召伯顏返京,面商進取大計。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水陸並進,直趨宋都臨安(今杭州),迫宋廷於十三年初投降。十五年,忽必烈遣都元帥張弘范、李恆及行省平章政事阿裏海牙分別自江浙、江西、湖南追擊宋軍余部,於次年厓山之戰中將其全殲,統一全國。忽必烈令元軍分兵鎮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