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晏姓的開國軍人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1923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曾任安源煤礦工人糾察隊隊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醴陵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醴陵赤衛團排長,湘東南獨立師第3團副官,紅8軍第22師四19團特派員、團政治委員,紅6軍團第18師政治委員,第16師政治委員,西路軍總部教導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政治委員,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副政治委員,八路軍南下第二支隊政治委員,359旅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政治委員,第28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7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軍區司令員,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廳廳長,湖南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0歲。 晏慶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靠替地主放牛和賣長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縣河口參加赤衛隊。
1930年2月後,歷任大悟縣赤衛隊排長、隊長等職,率領部隊經常活動在紅安、河口、劉集一帶,打擊地方民團的反動勢力。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4軍團長。在攻打七里坪戰斗中,親自率領突擊排,插入敵人的陣地直搗敵軍老巢,給敵軍以重創,並活捉了敵團長,為奪取整個戰斗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紅四方面軍西征後,留在鄂豫皖蘇區堅持游擊斗爭。1933年9月,在紅安大山寨戰斗中,胯部受傷,寄住革命群眾家中療養。不久因國民黨進攻,轉移到劉集新屋咀養傷。由於醫葯缺乏致傷口惡化而去世,時年33歲。 晏維貴(1912-193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革命。
1928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參加懲治土豪劣紳等農民運動。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入川後,根據中共黨組織安排,留根據地繼續堅持斗爭。同年轉入紅25軍,任紅25軍游擊師師長。1936年率部轉戰麻城,在一次與敵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
【中國共產黨晏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晏八風(1905-1932),安徽省金寨縣人。幼入私塾讀書10餘年,輟學後在家鄉教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隨周維炯、李升武等到武漢入東湖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以教書為名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春在家鄉創辦共進第五小學,和毛紹成等組織農民協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秘密組織有志青年結拜「三十六弟兄」,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立夏節,率領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裝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同年冬奉調中共赤南縣委任秘書。1931年夏調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任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1932年春調中共固始縣任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作戰時犧牲,時年27歲。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在貧寒家庭。十幾歲時被父母送到武漢紗廠做工,結識了忠厚淳樸的碼頭工人潘家年,在患難中結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7年和丈夫帶著兩個小孩回到他的家鄉河南省光山潘家灣(現河南省新縣郭家河)務農。潘家灣與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區的楊家窪隔河相望。當時北伐軍已攻克武漢,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楊家窪的農民運動搞得轟轟烈烈,直接影響到河對面的潘家灣。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夏帶領潘家灣一帶貧苦農民,參加了鄂豫邊區的白沙關暴動,並當選為婦女主席,後任中共河南省新縣潘家灣黨支部副書記。1932年秋任中共新縣潘家灣黨支部書記,兼管婦女工作。經常化裝成賣燒餅、油條的小販,來往於七里坪、潘家灣一帶,搜集敵情,散發傳單,幫助紅軍照看傷病員,購買糧食、食鹽、葯品、電池等生活必需用品。1933年5月,在組織發動婦女的一次活動中,不幸被國民黨「清剿隊」發現,在灣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種種酷刑。一天佯裝忍受不了酷刑,答應願意帶路去找游擊隊,敵人將她反綁起來,用鐵絲穿透其手腕,荷槍實彈地跟在後面。當她把敵人帶到懸崖陡壁的大花台頂後,「清剿隊」問她:「紅軍在哪裡?」「就在這里,你們跟我來。」接著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時年40歲。
B. 抗戰之鐵血戰將怎麼樣
中國抗日鐵血戰將
只看樓主
收藏
回復
T豆商城
|
hanjiangrenjia
東大街
1
謹以此文來表示對將軍的肯定,也表示對方正事件最大的憤慨
張靈甫為人們所熟知,一是轟動全國的團長殺妻事件,一個是為解放軍全殲於孟良崮。而初次不光彩的一頁,在整個**戰爭中將軍書寫了人生的傳奇。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歷硬仗、惡仗無數,書下了自己人生中最為風光的一頁。1937年,五十一師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〇五團走馬上任,並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在抗戰前,將軍給家兄修書一份,將軍必死之心昭然若揭:「此次抗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凶戰危,生死未卜,家人當我已死,絕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予妻守嫁,聽其自然。」
嘉定作戰的時候,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蜂擁沖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後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沖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 1937年12月5日,張靈甫率305團在淳化鎮附近構建新陣地,阻擊日軍掩護王耀武51師退入南京,雙方展開肉搏戰,張靈甫的左臂中彈負傷不下火線,團長負傷不退裹傷猶戰,榜樣在前,官兵們無不感奮力拚,在張靈甫的帶頭沖殺下,305團終於在夜戰中拚死奪回了河定橋陣地,以團長負傷、連長傷亡五人、排長以下傷亡六百餘人的代價,把日軍堵在南京東南郊的大門之外!此後張靈甫轉戰上坊鎮和華嚴寺,將近五天的奔波激戰,全團十二名連長五人傷亡,官兵折損已近千人。張靈甫因傷勢嚴重,渡江後不久暫別部隊回到西安養傷。 1938年4月,51師在黃陂接受軍委會校閱,獲得軍委會校閱官的優良考評,張靈甫305團的成績在閱後評定中,名列全師第一。 1938年5月28日張靈甫率305團參加蘭封會戰之三義寨攻堅戰,傷亡百餘人。 1938年萬家嶺大戰,已是51師153旅少將旅長的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眾人認為張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張靈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過《三國演義》,魏國大將鄧艾為攻取成都,出蜀將之不意,帶精兵暗渡陰平,飛越摩天嶺,一舉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們也可仿此戰例,大軍從正面進攻的同時,再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從人跡罕至的張古山 背面進行偷襲,以收兩面夾攻之效。」於是,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效法鄧艾輕裝出發,攀木掛樹,穿過艱險的深山峽谷,老林惡水,配合正面部隊進攻,飛奪張古山。而後日寇不甘失敗,出動飛機與重炮狂轟濫炸,幾乎將張古山夷為平地。張靈甫率部浴血死戰,與日寇鏖戰五天五夜,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反復拉鋸。親臨死線指揮的他身中7塊彈片,鮮血直流也沒有退下火線。張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軍106師團的最後退路,該師團最終幾乎全軍覆沒。日本俘虜後來交代,當時只要國軍再推進100米,106師團的
C. 從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中央蘇區根據地取得了幾次反"圍剿"的勝利
4次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2001-12-27 9:24:03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紅軍提出誘敵深入方針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辟了10餘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
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 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同時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實施。
10月20日前後,從湖南省和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方面抽調"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陸續進入江西省境內,在武漢的第19路軍也准備進入江西參戰。11月2日,魯滌平將集中江西境內的7個師又 1個旅編為3個縱隊。並限於5日前,第1縱隊第18師集結於樟樹,第24 師集結於豐城西北之贛江北岸,新編第13師集結於臨川;第2縱隊第 50師集結於西山萬壽宮,獨立第14旅集結於靖安;第3縱隊第77師集結於上高,新編第5師集結於高安;總預備隊第8師集結於南昌。企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流域的清江(今臨江)至分宜地區。
這時,紅一方面軍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同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這一方針,並決定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眾條件較好,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據此,中央蘇區黨、政、軍、民迅速行動,進行政治動員,實行堅壁清野,部署游擊作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的組織等反"圍剿"准備。
紅軍主動退卻,國民黨軍一再撲空11月5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率紅3軍團、紅1軍團第4、第12軍等部,從袁水兩岸東渡贛江,向靠近蘇區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豐、崇仁、宜黃之間地區轉移,並向樟樹鎮、臨川方向進逼。11月上旬,各路國民黨軍分別進到清江、新淦、黃土街、羅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魯滌平得悉紅軍主力已東渡贛江,深恐紅軍奪取樟樹鎮、臨川,遂以第3縱隊仍在贛江西岸進攻,以第1、第2縱隊尾追過贛江,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並進長追,為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即以少數兵力配合群眾武裝遲滯、消耗"圍剿"軍,主力於11月中旬分別由贛江以東新淦、崇仁、南城、南豐、吉水之間地區和贛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區,逐次向蘇區中部的東固、龍岡地區轉移。
18~20日,"圍剿"軍各縱隊分別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初,紅20軍分散在富田、東固、龍岡地區活動,並與當地群眾在東固附近山頭構築假工事迷惑敵人;主力則秘密移至寧都縣黃陂、小布、洛口地區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抓緊整訓和籌措給養。
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於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
並急電催調第19路軍由武漢入贛參戰;另調駐福建的第56、第49 師、暫編第2旅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至此,"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餘人。為了加強指揮,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魯滌平兼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其部署:第6路軍第24師由蛟湖向東韶、洛口、寧都進攻,第8師由黃陂、南豐之線向廣昌、寧都、雩都(今於都)進攻,第56師經建寧向石城推進;第49師和暫編第2旅向瑞金、會昌推進;第9路軍第18師由永豐分經古縣、白沙向東固進攻,第50師由樂安分經招攜、藤田向龍岡、東固進攻,新編第5師由吉安經富田向東固進攻;第77師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軍第60、第61師經萍鄉分向萬安、泰和推進;第12師第34旅仍防守贛州。
紅軍適時反攻,打破"圍剿"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鑒於國民黨軍寬大正面的"圍剿"布勢及戰線拉長,間隙過大,兵力分散,且"圍剿"軍均非蔣介石嫡系部隊,派系復雜,難於協調等情況,於12月中旬在寧都縣黃陂召開總前委會議,再次縝密研究反"圍剿"作戰方案。
毛澤東等鑒於戰場態勢已利於紅軍反攻,決定選擇接近紅軍集中地的"圍剿"軍主力為殲擊目標,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割裂"圍剿"軍整個部署,然後各個擊破,粉碎"圍剿"。
為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方面軍派第12軍第35師赴興國東北約溪地區引敵西向並監視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抓緊進行政治鼓動和臨戰准備。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19~21日,新編第5師(後改稱第28師)、第18 師先後進占東固,未見紅軍主力,該兩師卻在濃霧中發生誤戰。第 50、第60、第61、第24、第8師分別進到招攜、萬安、泰和、草台崗、新豐、三坑等地。沿途屢遭紅軍小部隊和地方武裝襲擾、阻擊,交通運輸常被阻斷,故進展遲緩。24~28日,第28師進至因富,第18師先頭1個旅進到南壟;第50師進到源頭,准備續攻小布;第24 師經東韶進至洛口;第8師進到廣昌,先頭進至頭陂;第60師准備經贛州轉向北進,配合泰和之第61師進攻興國。紅一方面軍得悉第50 師欲孤軍進犯小布,遂於25日和27日兩次在小布設伏。但該師惟恐被殲,不脫離源頭陣地,紅軍伏擊未成,撤回原集結地待機。28 日,魯滌平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紅軍發起總攻。其中張輝瓚率第18師第52、第53旅和師直屬隊,於 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當即決定以一部兵力在赤衛軍、少先隊配合下,牽制源頭、洛口、頭陂之第50、第24、第8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求殲第18師主力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29日下午,方面軍在向龍岡前進途中,查明第18師主力已到龍岡,當晚確定圍攻龍岡的部署:左路紅3軍為右翼,於30日晨佔領木坑以北地區,繼向龍岡攻擊前進,紅12軍(欠第35師,指揮第64師)為左翼,於30日拂曉向表湖前進,以一部佔領龍岡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斷龍岡至南壟大道,從蘭石、茅坪攻擊第18師側後;右路紅3軍團、紅4軍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進,以一部到還鋪附近,向龍岡西北端之張家車攻擊前進,如上固無敵,主力向還鋪、張家車攻擊前進,以一部向下固、潭頭警戒。
在約溪地區的紅35師,於30日午前插至南壟、龍岡之間,配合紅12 軍主力攻擊龍岡,並向南壟警戒。方面軍總部30日進至小別附近的黃土嶺指揮。
30日晨,第18師第52旅為先頭,師部和第53旅隨後,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9時許,其先頭在龍岡以東小別附近,突遭居高臨下之紅3軍先頭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誤認為是紅軍小部隊襲擊,自恃兵力、武器占優勢,遂組織部隊向紅軍陣地反撲。戰至中午,紅3軍全部加入戰斗,第18師亦展開兩團兵力猛攻,戰斗十分激烈。15時許,張輝瓚率4個團拼力向紅軍實施多路進攻,又被擊退。此時,紅4 軍和紅3軍團一部已插到張家車,截斷了第18師與東固、因富的聯系,並從側後向龍岡猛攻;紅3軍團主力佔領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陣地,切斷了敵從西北方向增援和龍岡之敵向西北方向突圍的道路。
至16時許,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紅軍即發起進攻。張部向西北突圍未逞,全軍潰散。激戰至18時許,紅軍全殲第18師師部和2個旅,俘張輝瓚。
第18師主力被殲後,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聞訊退縮。其中,第50師於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潰逃,主力經南團撤往東韶。紅一方面軍總部當日決定,分左、中、右三路尾擊第50師主力。中路紅12軍經南團、琳池由西向東攻擊東韶;左路紅3軍團經頭陂由北向南攻擊東韶;右路紅3軍到達田營後,以主力牽制第24師,以一部迂迴東韶以東攻擊;紅4軍為總預備隊,隨紅12軍跟進;方面軍總部進到龍壇指揮戰斗。3日,紅軍中、左路相繼進抵東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穩之第50師發起攻擊,激戰至15時許,分別突破其防禦。但這時,因右路紅軍尚未迂迴到東韶東端,第50師余部乘隙向東和東北方向竄逃。紅軍奮起追擊,再殲其一部。此戰共殲第50師1個多旅。
東韶戰斗後,各路國民黨軍爭相撤離蘇區,在興國、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之線轉入防禦。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此役,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5萬人,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
2006-8-16
1931年2月,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採取「穩打穩扎,步步為營」的方針,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大規模「圍剿」。3月下旬,國民黨軍18個師、3個旅、3個航空隊共20萬人集結完畢。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加緊進行反「圍剿」的各項准備。4月1日,國民黨軍分4路開始進攻。
毛澤東堅決主張採取誘敵深入方針,把敵人引到蘇區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粉碎敵之「圍剿」。5月10日,國民黨軍繼續向蘇區中心區域推進。13日,王金鈺部第28師和第47師1個旅,由富田分兩路向東固前進。紅一方面軍首長按預定計劃,決定趁該敵脫離其富田陣地的極好時機,集中兵力殲敵於運動中。16日,經一晝夜激戰,將其大部殲滅於富田、東固之間地區,取得首戰勝利。接著向東橫掃,19日在白沙截殲第47師1個旅的殘部和第43師一部,22日在中村殲滅增援之敵第27師近1個旅,27日攻克廣昌城,殲守軍第5師一部,31日攻克建寧城,殲守軍第56師3個多團。至此,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新華社發)
中央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6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調集23個師又3個旅,約30萬的兵力(其主力為蔣之嫡系5個師,約10萬人),准備分別從南昌、吉安、南豐等地向我中央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次「圍剿」。鑒於前兩面次「圍剿」失敗的教訓,蔣介石此次決定採取「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企圖先擊破紅1方面軍主力,摧毀我中央根據地,然後再實施深入「清剿」。
紅1方面軍在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乘勝發展進攻,6月初攻克黎川,進逼南豐、南城等地,主力分散在閩西的建寧、長汀、沙縣等地做群眾工作,遠離中央根據地中心區。這時紅1方面軍仍是3萬餘人,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休息和補充。面對敵人即將展開的大規模「圍剿」,毛澤東、朱德決定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遲滯敵人前進,主力則從閩西地區出發,繞道千里,回師贛南興國地區集中,積極進行「圍剿」准備。
7月1日,敵軍開始分路向中央根據地大舉進攻,但在我一部紅軍和地方武裝的阻擊、襲擾下,敵人不知我軍主力去向,處於盲目進攻狀態。紅1方面軍主力在敵「圍剿」開始後,由閩西建寧地區出發,沿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經安遠、寧化、長汀、瑞金,千里急行軍,於22日各部先後到達於都西北地區。在周密研究和分析當面敵情及戰場態勢之後,紅1方面軍決定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首先從敵人翼側打起,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31日,當紅1方面軍按計劃由興國向富田開進之際,被敵發覺,遂改變原定作戰計劃,決定實施中間突破,向東面的蓮塘、良村、黃陂方向突擊。敵人發現我軍在黃陂地區後,集中主力與我決戰。紅1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向東北方向佯動,調動敵人,主力向西急進,使敵疲於奔命。在我軍的不斷打擊下,敵被我拖得疲憊不堪,已無力再戰,蔣介石被迫於9月初下令「圍剿」軍總退卻。從8月7日至9月15日,我軍先後在蓮塘、良村、黃陂、高興圩、老營盤、方石嶺等地,六戰五捷,擊潰敵人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人,繳槍2萬余支,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經過這次反「圍剿」作戰,紅軍的全部作戰原則基本形成。
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發展到21個縣境,人口250萬,面積5萬平方公里,成為中央蘇區的全盛時期。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新華社電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准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1933年2月12日晚,紅3、紅5軍團各一部向南豐城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禦。陳誠令守軍第8師固守,同時調兵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周恩來、朱德識破詭計,立即向中央建議實行戰略退卻,將主力秘密轉移到根據地內的東韶、洛口地區隱蔽待機,並以紅11軍偽裝主力,吸引敵人主力向黎川方向前進。
[被屏蔽廣告]
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遂以第1縱隊第52、第59師由樂安東進,第11師由宜黃南下,在黃陂、河口地區會合後向紅軍進攻,並堵截紅軍歸路。27日,敵第52、第59師分南北兩路東進,當其到達紅軍預設戰場時,紅軍突然發起攻擊。經兩日激戰,將其大部殲滅,俘敵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
陳誠吸取黃陂戰斗失敗的教訓,將其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改為中間突破,並將3個縱隊改編為前後兩個縱隊,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為分散敵人,創造戰機,周恩來、朱德以紅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吸引中路軍前縱隊加快南進,同時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北移,准備側擊力量較弱的中路軍後縱隊。陳誠再次上當。
3月20日,敵中路軍前、後兩縱隊相距已近50公里。紅一方面軍總部抓住戰機,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殲滅敵人後縱隊第11師於草台崗、徐庄地區。21日,經一天激戰,殲敵第11師大部。至此,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基本被打破。
D. 武昌,漢口哪裡最好玩😊
推薦武漢好玩的地方 東湖聽濤景區 東湖磨山景區(湖中還有個沙灘浴場,不過夏天才好玩)
湖北省博物館(熏陶楚文化)
武漢大學(很好的人文風景,還有櫻花可以看。另外還有很多大學,武大最具有代表性。)
閱馬場紅樓(接受革命教育)
閱馬場首義園(只用帶錢買小吃,很多好吃的)
司門口的戶部巷(很多小吃)
逛街的話推薦徐東平價銷品貿(很大,吃喝玩一應俱全)
森林公園5元(適合集體一起玩,自己動手燒烤)
1.黃鶴樓
黃鶴樓是武漢市的標志,它位於長江南岸的蛇山黃鵠磯頭,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素有「天下絕景」、「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盛譽。黃鶴樓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而聞名天下,主樓凈高51.4米,共5層,各層有所重點地展示了文人墨客的詩文名作及神話傳說。每逢節假日的夜晚,黃鶴樓上華燈四射、流光溢彩,堪稱江城絕景。
2.紅 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佔地28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二層紅色樓房,因比又稱「紅 樓」,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在這里成立了軍政府,代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職權。紅
樓前建有大型廣場,立有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館名「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女士親筆題寫。
3.東湖海洋世界
武漢東湖海洋世界位於著名風景區東湖,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整體方案從設計到內容構思充分借鑒東南亞地區和國內大型海洋館的建築經驗,運用最先進的技術設計施工。海洋世界引進近千個品種約10000餘尾各種珍稀魚類,建有熱帶雨林館、魚趣觸摸館、海洋生物館、極地館、海豹表演館、家庭水族生態館、海洋生物標本館、科普電教館等20餘個場館以及購物中心和分布各景點的休閑游覽區,並規劃設計了3500平方米1500個座位的大型海洋表演劇場,讓游賓在海洋世界館里盡享亞馬遜雨林的神秘莫測、海底景觀的深邃迷離、海洋生物的斑闌奪目、人鯊共舞的驚心動魄,海獅獻藝的憨態詼諧並寓教育於夢境般的暢游之中。
4.磨山風景區
磨山位於東湖風景區內,東湖從東、西、北三面將其環抱。磨山東西長約2200米,南北寬約500米,有六座山峰,最高的東峰形狀圓如石磨,磨山由此而得名。磨山以楚文化為主題,修建了富有濃郁楚國風情的楚城。景點有:楚城門、楚市、楚天台、楚辭軒、楚才園等等,處處都滲透著古色古香的楚文化氣息。
5.武漢植物園
武漢植物園位於武昌東湖之濱,磨山南麓。園林面積約70公頃,隸屬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全園共建有珍稀植物區、觀賞植物區、水生植物區、葯用植物區、獼猴桃園、松柏園、樹木園、竹園等十多個專類園區和園林景區,共引進各類植物近4000種,是我國華中地區最大的植物資源收藏中心和中國北亞熱帶植物研究保護基地。為休閑覽勝的四季遊人提供了一塊理想的植物王國。
6.東湖風景區
東湖位於武漢市城區內環和中環之間,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3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浩渺純凈、水鳥翻飛、漁舟如梭、港汊交錯、岸線曲折,有九十九彎之稱;游覽區域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珞洪、吹笛六大景區。
7.東湖沙灘浴場
東湖沙灘浴場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海沙浴場,佔地7萬平方米。浴場位於十里長堤的中部,緊鄰湖光閣,分為沙灘區、嬉水區。其中沙灘區1.14萬平方米,嬉水區3.74萬平方米,水內有長547米、高50厘米的擋泥牆,牆邊水面建有歐式的海盜船、情侶島、美人魚雕像、大礁石和希臘燈塔等,具有濃郁的南國海濱風味。還配有沙灘排球、沙灘摩托車等運動項目。
8.東湖鳥語林
武漢東湖鳥語林位於全國著名的東湖之濱,是湖北省獨具特色的大型鳥類觀賞、鳥藝表演主題公園。佔地面積30畝,徵集珍稀鳥類200多個品種8000餘只,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有綠孔雀、丹頂鶴、紅腹錦雞等,還有國外的金鋼鸚鵡、黑天鵝、鵜鶘、火烈鳥等珍稀鳥類。
東湖鳥語林設有鳥藝劇場(20餘個表演節目),同時還有孔雀東南飛、泰國斗雞、西部牛仔騎鴕鳥、非洲鵜鶘溜滑梯等表演。東湖鳥語林還建有大型瀑布、天鵝湖、鴛鴦溪、鴕鳥園、松鼠樂園、猛禽園、竹林茶舍、兒童樂園等景點。漫步鳥語林,既可盡情觀賞自然環境中五彩斑斕的奇珍異鳥,增長知識,還可觀賞鳥藝劇場幽默詼諧的鳥藝表演,又能體驗新手喂鳥的樂趣。
真可謂「走進鳥語林,不樂都不行」。
9.東湖梅嶺
東湖梅嶺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始建於1960年,由梅嶺一號、梅嶺二號和梅嶺三號建築群落組成,並配備有多種服務項目。院內林路通幽、高樹如雲、鷺飛鶴翔,毛澤東主席生前喜愛的松、竹、梅等各種佳卉珍木隨處可見,處處景色迷人,相映成趣。
梅嶺是毛澤東主席除中南海外居住時間最長、次數最多的地方。有時每年少則一次,多則三次:居住時間短則一月,長則半年。他在這里曾日理萬機處理各種國內外大事,接見許多中外名人及國際友人。「文革」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將此地喻為「白雲黃鶴」的地方。
梅嶺於1993年初開始對外開放,接待了大量中外遊客,現已成為人們緬懷毛澤東主席晚年經歷、體驗偉人生活的旅遊新景點。
10.龜山風景區
龜山古名翼際山,又名大別山、魯山,為武漢市名勝古跡較多的三山之一。位於武漢市漢陽城北,東臨長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威武盤踞,和武昌蛇山夾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在龜山東端,有禹功磯,禹王廟,摩崖石刻等古跡;晴川閣遺址在禹功磯上,與蛇山磯頭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
11.龜山電視塔
龜山電視塔位於漢陽龜山之巔,是我國第一座具有綜合旅遊服務功能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廣播電視發射塔。於1981年動工,1986年6月建成。它由塔座、塔體、塔樓和天線桅桿四部分組成,塔高221.2米,海拔標高311.4米,曾有「亞洲桅桿」之稱。塔樓建築面積為918平方米,其中專供旅遊使用的面積為704平方米,可同時接待300人次。其中的旋轉餐廳每42分鍾順時針旋轉一周。塔樓最高處的露天瞭望平台,是縱覽江城全景的最佳觀光處。
12.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
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是華中地區首家集「森林」、「動物」為一體的大型森林野生動物園,其座落在武漢市蔡甸區柏林鎮烏嵋山美麗的遊子洞湖畔,佔地面積達3000餘畝,水域面積260畝。
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園區主要景點有:兒童天地、馬地(馬場會員俱樂部)、猛獸區(熊區、獅園、虎園)、鹿園、珍禽樂園、動物表演場、木屋式高級別野區、水生樂園、垂釣台、畫舫等幾十個瀏覽娛樂項目。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不僅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而且園內動物種群數居全國之首,其中東北虎、非洲虎、美洲豹等猛獸種群數在200隻以上,更驚奇的是園內所有動物屬野生放養,這里是您擺脫城市喧嘩、回歸自然、質朴的夢想旅遊聖地。
13.晴川閣
睛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又名晴川樓,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公磯上。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及附屬建築構成。景區依山造勢,錯落有致,布局精巧,玲瓏剔透,體現了楚文化「商台築屋」的建築特點。
古晴川閣,為紀念大禹治水、疏導江漢之功而建。取唐代崔灝「晴川瀝瀝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之句而命名。閣樓依山面水,景觀奇特,有「楚國晴川第一樓」之譽,與黃鶴樓、岳陽樓、仲宣樓並稱為「楚國四大名樓」。
14.古琴台
古琴台位於漢陽龜山之西,月湖之畔。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面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琴台始建於北宋,歷代毀建多次。現在的主體建築為單檐歇山頂,前加抱廈式殿堂,堂前漢白玉方型石台傳為伯牙撫琴處。整個建築保留古建築風貌,三面環水,遙對龜山。
15.歸元禪寺
歸元禪寺系佛教禪宗寺院,為清順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師在清朝漢陽寺人王氏葵園舊址上興建,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與寶通寺、蓮溪寺、正覺寺合稱武漢四大叢林。
寺院坐落在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端、漢陽鍾家村,佔地46900平方米,殿舍200餘間,建築面積200000平方米。寺廟建築、佛教經典、全身佛像潔白無瑕的玉佛,歷經「文革」浩劫而倖存完整,其中尤以羅漢堂供奉的500尊金身羅漢為該寺的重點特色之一。
歸元禪寺由大雄寶殿、韋馱殿、大士閣、藏經閣、羅漢堂等主要建築組成,其殿宇宏敞、古樸幽深、巍峨壯觀、錯落有致。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定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2001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點。
16.武漢動物園
武漢動物園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墨水湖畔,具有湖光山色、鳥語香的獨特景觀。是極有利於野生動物生長和遊人休閑娛樂的生態明珠。武漢動物園是融野生動物的飼養與繁殖、保護與研究、收容與救護、科普教育、演展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林化動物園。全園分為東區、
北區和西南區,東區為海獸表演館及水族景區、鱷魚表演館、游樂區,北區為動物園表演館和野生散養場,西南區為半自然式野生動物展覽區。
17.蓮溪寺
蓮溪寺位於武昌傅家坡塗家嶺。現為武漢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尼眾叢林。該寺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寺廟正殿建有彌勒殿、大雄寶殿、大徹堂等。正殿東側依次為客堂、伽藍殿、地藏殿、五觀堂、法堂、往生堂;西側為祖堂、大悲殿、華嚴堂、延壽堂和寮房等。主要建築大都為元明時所建。蓮溪寺也是著名的佛學教育基地,數十年來為海內外培養了大量佛門弟子,並吸引了眾多的僧尼前來訪問、傳經,使該寺蜚聲中外、香火日盛。
18.報恩寺
報恩寺位於新洲區道觀河風景區將軍山青龍山麓,佔地84.88畝。它由天王殿、卧佛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方丈室、寶塔、鍾鼓樓、聽濤閣等組成,臨水迎山,梯次而上,落差數十米,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的佛建築群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卧佛殿的釋伽牟尼卧佛由整塊漢白玉石雕成,法像長約6米,重達9噸,為楚天第一漢白玉卧佛,該寺是武漢近郊香火鼎盛的佛門聖地。
19.長春觀
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該觀始建於元代,為邱處機門徒所建,以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龍門宗的創始人丘處機(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在元軍南下時「一言止殺「濟世救民之勸德。始稱「長春觀」。
長春觀歷史悠久,道學淵源,被武漢市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一座道教修身養性、禮神朝真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處風景清幽、建築典雅的游覽勝地。
20.寶通寺
寶通禪寺位於武昌洪山南麓,是武漢市著名佛教四大叢林之一。1983年為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漢傳佛教重點開放寺院,1992年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三楚第一佛地。
寶通禪寺,歷史悠久,弛名中外,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420-479),初名東山寺。唐貞觀年間(627-649)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更名為崇寧萬壽禪寺,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凈土宗、禪宗、密宗,多宗會聚,在歷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護持,是最具典範的皇家寺院。寺內殿宇樓閣依山而建,層疊有致,隱現自然,古樸庄嚴,方圓150畝,面積最大。文物薈萃,宋鍾、元塔、須彌座、明獅;古跡繁多,摩崖石刻,洪山八景,最具佛教文化內涵。我國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1994年在寶通禪寺復辦,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
21.上海路天主教堂
上海路天主教堂位於漢口上海路16號,又稱漢口聖若瑟堂。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1876年建成,耗資12萬法郎。奉聖若瑟為主教,故名。教堂為羅馬式,平面呈十字形,長40米,寬26米,中間正殿寬14米,後側左右各有圓形塔式鍾樓1座,堂頂十字架處高22米。該堂建築面積1024平方米,內設祭台5座,堂內可容2000餘人,是漢口總主教區的主教座堂。現整個堂區前院為教堂和主教公署,後院為武漢修女院。1980年4月對外開放。1986年6月8日,教堂曾舉行參禮者逾千人的祈禱世界和平大禮彌撒和隆重的聖體遊行活動,在國內外具有廣泛響應。
-
22.民權路清真寺
民權路清真寺位於漢口民權路146號,原名廣益橋清真寺,俗稱湖北寺,又稱清真後寺。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623年)。清光緒與宣統年間曾幾遭焚毀,後於1916年修復。1930年因拓寬馬路,將該寺從廣益橋移建現址。現民權路清真寺,佔地530平方米,原為三層磚混結構樓房,仿阿拉伯穹頂建築制式,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底層有客廳、水房、埋體間;二樓為誦經房和講經堂;三樓是禮拜大殿,可容三四百人參加禮拜。1986年,政府又將該寺由三層加為五層,增添室內設備,並修葺一新,使該寺成為全市穆斯林的活動中心,同時還是在漢外國穆斯林友人的禮拜場所。
23.木蘭湖
木蘭湖位於武漢市塔耳鄉,距木蘭風景區東部6公里,因傳說木蘭將軍幼時在此飲馬而得名,被譽為「荊楚明珠」。木蘭湖湖區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0平方公里,湖水一碧萬頃,清澈如鏡。108個大小湖汊組成57公里的湖岸線蜿蜒曲折。32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湖東南的鳥島是湖北省最大的「鷺鳥森林公園」,林中常年棲息10餘萬只鷺鳥。登臨鳥島上的「白鷺閣」,既能品味文人墨客詩詞字畫,更能觀賞四周的湖山美景。到木蘭湖游湖、觀鳥、游泳、狩獵、休閑、度假已成為都市人的美好享受。
24.木蘭山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塔爾鄉境內,距市區58公里,海拔582米,面積78平方公里。木蘭山是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出生地,也是歷代佛教和道教的朝聖地。木蘭山因木蘭將軍而得名。該山山勢巍峨,奇石嶙峋,楹柏疊翠,雲霧繚繞,自然風景優美獨特,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景區之一。
25.中山艦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1913年建成下水後編入袁世凱的民國海軍第一艦隊。辛亥首義後,永豐艦在孫中山領導的討袁和護法運動中建立了不朽功勛,並在中山先生羊城蒙難和粉碎陳炯明叛亂時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將其改名為中山艦。1938年的武漢保衛戰中,該艦與日機激戰後沉沒於武漢金口長江段。1997年打撈成功,現中山艦陳列館遷址於距離城區11公里的江夏金口,並向遊人開放。
26.道觀河風景旅遊區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位於武漢市東郊,大別山南麓,是武漢四大風景旅遊區之一,規劃面積47.88平方公里,開發面積10.06平方公里。道觀河風景旅遊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山青水秀,風光旖旋,景色宜人。特別是東部山形宛然一美女安卧於蒼山白雲之間,面部、胸部輪廓清晰,曲線優美,逼真動人,是國內罕見的一大自然奇觀。有72座秀美的山峰和1座水域浩大的人工湖泊組成,現有報恩禪寺、武漢科教影視城、露天大佛、保安寨森林公園、青龍山野生動物園、奇石牛、紅楊樹等20多處景點。現被譽為「神州第一佛塔」的萬佛寶塔、千佛殿正在建設中。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是集行、游、住、食、購、娛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是中外遊客、佛門弟子旅遊觀光,休閑度假,朝山拜佛的理想之地。
27.石門風景區
石門風景區位於黃陂區西部、屬大別山脈尾峰。區內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平方公里。全區有山頭千餘座,水岸百餘華里,島嶼近百個,有「千山百島」之稱。其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令遊人嘆為觀止。是城市人尋求山林野趣、避暑和狩獵的理想游覽地。
E. 林總是誰
林總是林彪遼沈戰役時期的雅號。別稱:「林總」。
中文名: 林彪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07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1971年9月13日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第四期
職業:軍事家,革命家,政治家。
出生地: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林家大灣村
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師長。1936年6月,林彪被任命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任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9月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著名指揮戰役:
龍岡伏擊戰
戰役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歷時60天。
戰役地點:江西省永豐縣東固鎮、龍岡鎮,寧都縣東韶鎮。
戰役手段:誘敵深入的山地伏擊戰。
經典戰斗:龍岡伏擊戰。
林彪職務:中國工農紅軍第l軍團第4軍軍長。
林彪年齡:23歲。
雅號別稱:與彭德懷、黃公略、伍中豪並稱為毛澤東麾下「四驍將」。
所轄部隊:紅4軍。
戰役特點:中國工農紅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
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師俘獲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
中國工農紅軍主要將領:彭德懷、林彪、黃公略、伍中豪、羅榮桓、陳毅、粟裕。
國民黨軍主要將領:魯滌平、朱紹良、蔣光鼐、張輝瓚、譚道源、公秉藩、蔡廷鍇。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紅4軍擔任主攻。[1]
黃陂草台崗伏擊戰
戰役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歷時41天。
戰役地點:江西省宜黃縣黃陂鎮、草台崗鎮。
戰役手段:誘敵深入的山地伏擊戰。
經典戰斗:黃陂伏擊戰、草台崗伏擊戰。
林彪職務: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軍團長。
林彪年齡:25歲。
雅號別稱:被譽為「常勝將軍」,蔣介石稱其是「戰爭的魔鬼」。
所轄部隊:紅1軍團。
戰役特點:中國工農紅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
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余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台等軍用物資。俘獲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主力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擊傷王牌第11師師長肖乾。
中國工農紅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滕代遠、肖勁光、方誌敏、羅炳輝、尋淮洲、羅榮桓、粟裕、羅瑞卿、張宗遜、李聚奎。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主要將領:陳誠、蔡廷鍇、余漢謀、羅卓英、吳奇偉、趙觀濤、李明、陳時驥、肖乾、莫與碩、黃維。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首創了紅軍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範例,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林彪為戰場總指揮。
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
戰役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371天。
戰役地點:轉戰閩、贛、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陝共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戰役手段:運動戰、伏擊戰、阻擊戰、攻堅戰。
經典戰斗:奪占瀘定橋,強攻臘子口。
林彪職務: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軍團長。
林彪年齡:28歲。
雅號別稱:毛澤東稱其為「娃娃軍團長」。
所轄部隊:紅1軍團。
戰役特點:中國工農紅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
殲敵情況:紅2師第4團奪占瀘定橋,殲滅川軍第14軍第38團主力;紅2師第4團強攻臘子口,殲滅國民黨新編14師第6團一部。
中國工農紅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左權、陳光、劉亞樓、肖華、王開湘、楊成武。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薛岳、劉湘、劉文輝、楊森、劉元璋、李韞珩、袁鏞、魯大昌。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飛奪瀘定橋和激戰臘子口兩場戰斗,是林彪在萬里長征中指揮的許多戰役戰斗中最為經典之戰。飛奪瀘定橋一戰,紅4團一晝夜高速行軍240里,僅以22人便奪取了瀘定橋,越過天險大渡河,堪稱奇跡。激戰臘子口一仗,為紅軍陝甘支隊北上打開通路。
平型關戰役
戰斗時間: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9月25日,歷時1天。
戰斗地點:山西省靈丘縣平型關。
戰斗手段:山地關隘伏擊戰。
林彪職務: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師長。
林彪年齡:30歲。
所轄部隊:八路軍第115師。
雅號別稱:「抗日英豪」、「民族英雄」、「無敵元帥」、「常勝將軍」。
戰斗特點:八路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
八路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陳光、徐海東、陳士榘、肖華、楊得志、李天佑、楊成武、楊勇、張紹東。
侵華日軍主要將領:板垣征四郎、三浦敏事、粟飯原秀、濱田、新莊、橋本。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挺進抗日戰爭前線後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國全面抗戰以來「零的突破」,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打出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威望,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108天。
戰役地點: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區。
戰役手段:運動戰、伏擊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斗:張麻子溝伏擊戰、焦家嶺圍殲戰、清溝子伏擊戰、城子街攻堅戰、靠山屯圍殲戰、紅石砬子伏擊戰。
林彪職務: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
林彪年齡:39歲。
雅號別稱:解放戰爭初期在東北一退再退,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聲。
所轄部隊:東北民主聯軍。
戰役特點:東北民主聯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伏擊戰已退居次席,作戰樣式多元化。
殲敵情況: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
東北民主聯軍主要將領:林彪、劉亞樓、譚政、肖勁光、肖華、李天佑、萬毅、劉震、洪學智、賴傳珠、韓先楚、梁興初、梁必業、楊國夫、吳克華、彭嘉慶、胡奇才、羅舜初、莫文驊、程世才、李作鵬、陳光、鍾偉。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鄭洞國、陳明仁、侯鏡如、石覺、李濤、潘裕昆、劉玉章、向鳳武、曾澤生、陳林達、梁愷。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採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戰術,徹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力量在民主聯軍的不斷打擊下遭到嚴重削弱,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東北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遼沈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
戰役地點:吉林省、遼寧省。
戰役手段:運動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斗:義縣攻堅戰、塔山阻擊戰、錦州攻堅戰、黑山阻擊戰、長春圍困戰、遼西圍殲戰、沈陽攻堅戰。
林彪職務: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林彪年齡:41歲。
雅號別稱:「101」。
所轄部隊:東北野戰軍。
戰役特點: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東北野戰軍的軍力和經濟力均已超過國民黨軍,軍隊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占優勢。已不打伏擊戰,作戰樣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
殲敵情況:殲滅國民革命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反正及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1個冀遼熱邊區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此外,還有1個騎兵司令部,5個炮兵團、戰車團等特種兵部隊。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周純全、肖勁光、肖華、陳伯鈞、程子華、黃克誠、呂正操、李天佑、曹里懷、劉震、韓先楚、吳克華、胡奇才、萬毅、吳瑞林、黃永勝、賴傳珠、李作鵬、鄧華、段蘇權、邱會作、詹才芳、梁興初、方強、賀晉年、鍾偉、蘇靜。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衛立煌、鄭洞國、范漢傑、孫渡、侯鏡如、梁華盛、趙家驤、盧浚泉、盛家興、闕漢褰、劉雲瀚、沈向奎、曾澤生、周福成、尤天武、李濤、潘裕昆、鄭庭芨、劉玉章、向鳳武、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遼沈戰役結束後,國民革命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東北野戰軍獲了得第一個戰略決戰的完全勝利,取得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寶貴經驗,率先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
平津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歷時64天。
戰役地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
戰役手段:運動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斗:天津攻堅戰。
林彪職務: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林彪年齡:41歲。
雅號別稱:「林總」。
所轄部隊:東北野戰軍。
戰役特點:東北野戰軍與國民黨軍相比,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占優勢,已不打伏擊戰,作戰樣式多元化,以攻堅戰為主,圍殲戰、追殲戰相結合,還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戰。
殲敵情況:東北和華北野戰軍共同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個「剿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師,共52.1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劉亞樓、譚政、肖勁光、肖華、楊得志、楊成武、鄭維山、曾思玉、陳伯鈞、程子華、黃克誠、呂正操、李天佑、曹里懷、劉震、韓先楚、吳克華、萬毅、黃永勝、賴傳珠、李作鵬、鄧華、詹才芳、梁興初。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傅作義、李世傑、李文、袁朴、鄭庭笈、侯鏡如、林偉濤、石覺、郭景雲、李士林、安春山、袁慶榮、鄧寶珊、左協中、陳繼承、陳長捷、孫蘭峰、馬法五。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平津戰役中產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實行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的基本方式。東野與華北軍區聯合完成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戰略決戰的最後一戰。
衡寶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歷時33天。
戰役地點:湘南衡寶地區。
戰役手段: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大突破強攻。
經典戰斗:靈官殿截擊戰、祁北圍殲戰。
林彪職務: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林彪年齡:42歲。
所轄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戰役特點:第四野戰軍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追殲戰、圍殲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伏擊戰不用打,攻堅戰也很少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體以多勝弱,以強擊弱,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少吃多,以弱勝強。
殲敵情況: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共殲敵正規軍三個軍部、五個整師,共4.7萬人,其中俘虜17名將官以下3.8萬人,收復縣城24座。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譚政、肖克、肖勁光、陳賡、程子華、韓先楚、羅舜初、吳克華、陳伯鈞、詹才芳、鍾偉、周希漢、李成芳、秦基偉、鄧華、賴傳珠、李作鵬、方強、曾生、梁興初、劉震、曹里懷、吳瑞林。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白崇禧、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張淦、劉嘉樹、黃傑、徐啟明、劉安祺、張光瑋、李本一、魯道源。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前後只用33天,就殲滅了白崇禧賴以起家的第7、48軍的四個精銳師,並消滅了湘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師,給湘系戰力最強的第10師以殲滅性打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以來華中最大的一次戰果。
廣西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9年11月6日至12月14日,歷時39天。
戰役地點:廣西、廣東兩省。
戰役手段: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強攻大追殲。
經典戰斗:粵桂邊境殲滅戰、欽州圍殲戰。
林彪職務: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林彪年齡:42歲。
所轄部隊:第四野戰軍。
戰役特點:第四野戰軍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追殲戰、圍殲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伏擊戰不用打,攻堅戰也很少打。
殲敵情況:林彪指揮3個兵團9個軍31個師及粵桂邊、滇桂黔邊縱隊共40多萬人,殲滅白崇禧集團和余漢謀集團17.29萬人,其中俘虜16萬餘人(包括將級軍官78人),解放了廣西全境。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譚政、肖克、肖勁光、陳賡、程子華、韓先楚、羅舜初、吳克華、陳伯鈞、劉震、張天雲、吳信泉、周希漢、李成芳、秦基偉、鄧華、賴傳珠、李作鵬、梁興初、劉震、曹里懷、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白崇禧、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張淦、張光瑋、李本一、魯道源、楊幹才、李勃。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寧和廣西全境及廣東西南沿海的城鎮和全部海港。華中華南所轄范圍內除海南島一隅外,也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蔣介石在華南蔣殘余的殲滅,加速了全中國解放的進程。
海南島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歷時58天。
戰役地點:海南島。
戰役手段:偷渡海峽強攻戰、海島圍殲戰、追擊戰。
經典戰斗:臨高角強攻戰、瓊北圍殲戰、天涯海角追擊戰。
林彪職務: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林彪年齡:43歲。
所轄部隊:第四野戰軍。
戰役特點: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木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軍軍艦、空軍飛機、海岸炮兵立體封鎖;海島陸地作戰,雙方勢均力敵,最後戰勝敵人。
殲敵情況: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殲滅敵軍5個師9個團,總計33148人,其中俘虜26469人,繳獲火炮418門、飛機4架、坦克和裝甲車7輛、汽車140輛,擊落敵機2架,擊沉敵艦1艘,擊傷5艘。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葉劍英、譚政、肖克、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袁昇平、李作鵬、張池明、馮白駒、解方、鄧岳、徐國夫、龍書金、王東保、馬白山。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薛岳、陳濟棠、余漢謀、歐震、長薛仲述、李玉堂、李鐵軍、容有略、陳驥、羅懋勛、莫福如。
戰役戰斗經典理由:海南島戰役,是人民解放軍以木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空封鎖的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戰,開創了陸軍乘木帆船大規模渡海作戰,摧毀敵立體防禦的先例。該戰也是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的最後一戰。
F. 1933年黃陂之戰光未然因違反中央蘇區戰術理論而導致部下軍心渙散,導致全軍覆沒,是真的嗎
在87年前的今天,1933年2月27日(農歷1933年2月4日),黃陂山地伏擊戰。
黃陂山地伏擊戰,是第四次反「圍剿」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進行了第四次大規模「圍剿」。其中由蔣介石嫡系12個師組成的中路軍為「進剿」軍,左右兩路均為「清剿」軍,策應中路軍的行動。
敵中路軍總兵力約70個團,分成三個縱隊:第一縱隊11、52、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第二縱隊10、14、27、90師,向撫州、龍骨渡地區集中;第三縱隊5、6、9、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第43師為預備隊。1月底,蔣介石親自到南昌組織「圍剿」,准備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企圖一舉殲滅我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
紅一方面軍當時有第1、3、5軍團和第11、12、21、22軍團,總兵力約7萬人。2月9日,紅一方面軍向南豐地區開進,對南豐城西北之敵外圍陣地發起進攻,但未能突破敵人主陣地。紅一方面軍在朱德司令員和周恩來政委的指揮下,根據敵情的變化,決定改由一部佯攻南豐,主力集結於南豐和里塔圩一線以西地區待機打擊援敵。2月22日,我軍獲悉敵中路軍第一縱隊准備由宜黃、樂安地區迂迴到我軍後方,而第二縱隊主力集中南城,准備同我軍在南豐地區進行決戰。周恩來、朱德鑒於敵人兵力密集,毅然決定撤離南豐,採取退卻步驟,由第11軍偽裝成主力,在里塔圩和新豐街之間東渡撫河,向黎川前進,以迷惑敵人,主力軍則陸續秘密轉移到中央蘇區前部的東韶、洛口地區,侍機殲敵。
2月27日,敵第一縱隊的52、59師,行至宜黃南部黃陂地區時,我第一軍團第一師立即以一部兵力向蛟湖攻擊,將敵行軍縱隊攔腰切斷,與此同時,第7、9兩師向敵52師猛攻,第10、11師,第21軍等截斷了敵人退路。我右翼先頭部隊到達黃陂、秀源一線,發現敵人第59師正從霍源一帶向黃陂前進,右翼第22軍第64師向霍源方向急進,於是請求殲滅敵人第59師於黃陂、霍源地區,經過數小時激戰,擊潰了敵人。兩天的戰斗結束後,敵第52師被全殲,第59師除一個團逃脫外,其餘都被殲滅。
G. 請具體說說渡江戰役的經過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一方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提出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面仍以國民黨總裁身分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4月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部隊組織長江防禦。到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餘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餘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於湖口至宜昌間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餘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餘架分置於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於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江,自西向東橫貫大陸中部,歷來被兵家視為天塹。下游江面寬達2至10餘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間開始上漲,特別是5月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影響航渡。沿江廣闊地域為水網稻田地,河流湖泊較多,不利大兵團行動。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量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其具體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7「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3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餘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二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於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爾後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佔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指揮第23、第28、第29、第31軍和蘇北軍區3個獨立旅,共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指揮。其中第34、第35軍位於江北全椒、儀征、揚州等地並攻佔瓜洲、浦口、浦鎮,吸引和牽制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主力6個軍由三江營(揚中以北)至張黃港(靖江以東)段實施渡江,成功後向寧滬鐵路(南京—上海)挺進,控制該路一段,阻擊南京、鎮江的國民黨軍東逃和上海方向的國民黨軍西援,並向長興、吳興方向發展,會同中突擊集團切斷寧杭公路,封閉南京、鎮江地區守軍南逃的通路,完成戰役合圍,爾後協力殲滅被圍之敵。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指揮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樅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准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樅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浙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准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4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劃。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浙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准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隻,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餘只,培訓了數千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1萬余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佔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佔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於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台,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佔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佔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佔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停泊在鎮江附近江面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人民解放軍當即以炮火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後4艘軍艦相繼逃往上海。為此,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申斥了帝國主義的這一侵略行徑,並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海、領土、領空,表達了中國人民保衛主權的決心。
國民黨集團鑒於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於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禦。人民解放軍除組織第二梯隊軍繼續渡江外,主力向國民黨軍防禦縱深發展攻勢。23日,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解放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寧滬鐵路,爭取了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和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江面起義。第34軍進占鎮江,第35軍於23日晚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中突擊集團一部佔領蕪湖,主力渡過青弋江,並在灣沚地區殲國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佔領貴池、青陽等地,殲國民黨軍第8兵團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武漢以東以西的黃梅、浠水、漢川等地,有力地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障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翼側安全。
在郎溪、廣德地區圍殲南逃的國民黨軍,佔領浙贛鐵路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4月22~23日,總前委依據沿江國民黨軍全線南撤的情況,迅速調整進攻部署,令第三野戰軍除以第8兵團部率第34、第35軍擔任鎮江、南京地區的警備任務,以第10兵團第29軍東進佔領蘇州並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分別沿丹陽、金壇、溧陽及太湖西側和南陵、宣城、廣德之線向長興、吳興(今湖州)地區疾進,完成戰役合圍,殲滅由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並准備奪取杭州。同時解除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沿江東進的任務,改為與第3、第5兵團並肩向浙贛鐵路沿線挺進,追殲逃敵,控制浙贛鐵路,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保障第三野戰軍作戰的翼側安全,另以第10軍擔任安慶、蕪湖地區的警備任務。
各部隊接到命令後,不顧疲勞,不待重火器和輜重到達,克服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等困難,向指定地區疾進。4月26日,第9兵團主力通過廣德;第10兵團進抵天王寺、宜興一線,並在溧陽以西、以南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第28、第51軍各一部。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多路追擊下,不敢再沿寧杭公路南逃,改由宜興以西山區直下郎溪、廣德,企圖由此突出重圍,直趨杭州。27日,第10兵團第29軍進占蘇州。第三野戰軍主力會師吳興,將國民黨軍第4、第28、第45、第51、第66軍等5個軍包圍於郎溪、廣德之間地區,經兩天激戰,將其8萬餘人全部殲滅。5月3日,第7兵團佔領杭州。第二野戰軍在皖南遊擊隊的策應下,經屯溪、婺源、樂平等地,於5月4~7日相繼佔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並在追擊作戰中殲國民黨軍第68、第88、第106、第73軍各一部。
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孝感、黃陂,逼近武漢。
攻佔上海,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解放武漢、南昌等地郎廣圍殲戰後,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個軍25個師共20餘萬人退守上海,在蔣介石親自部署下繼續頑抗。位於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除以一部兵力遲滯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渡江外,主力准備南撤湘鄂邊、湘中、湘鄂西地區組織新的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西進四川。
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江東部和南部進軍,解放浙江省;第8兵團一部兵力繼續擔任南京、鎮江地區警備,並肅清潰散於蘇浙皖邊界地區國民黨軍的任務;第9、第10兵團並指揮第8兵團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軍位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段休整,策應第三野戰軍奪取上海,准備對付美、英等國可能的武裝干涉,並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進擊,視機進佔南昌。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在武漢、九江間待機渡江,佔領武漢三鎮。
為求完整地接收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區遭受戰火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分別經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截斷敵軍海上退路,迫敵投降。如敵繼續頑抗,則對市區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全部守敵。5月12日,上海戰役開始。至22日,將湯恩伯集團主力壓縮到蘇州河以北地區。經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和第8兵團第25軍分別加強第9、第10兵團,該兩兵團於23日夜向上海守軍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採取快速勇猛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和寶山、吳淞。為減輕對市區建築物的破壞,盡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佔上海。湯恩伯集團除約5萬人經吳淞口登艦逃跑外,15萬餘人被殲滅。
在此期間,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浙東、浙南遊擊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寧波、奉化、鎮海(今寧波市北部)、溫州、臨海、黃岩等城市和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陽、建甌、南平等地;另一部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作戰,進至江西省豐城、樟樹(今清江)一線,並於22日佔領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於5月14日開始舉行漢潯間渡江作戰,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爭取了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勝橋起義,17日解放華中經濟中心武漢。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H. 渡江戰役資料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的戰役。專
在遼沈戰役屬、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之後,在和平談判的煙幕掩護下,國民黨軍隊積極布置長江防線。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無錫、鎮江等城,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5月3日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漢陽。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I. 我想去武漢玩4~5天,請大家推薦幾個計劃
武漢分3鎮,武昌、漢口、漢陽。你要去的武漢大學在武昌,看櫻花要收門票10塊。其實附近很多學校都有櫻花,去哪看都一樣。你要是想游覽風景的話,武昌有黃鶴樓、東湖風景(4月份去看風景最好了),順便走走長江大橋。商場的話有群光廣場、新世界百貨。武昌的小吃比較多,最有名的就是司門口附近的小吃街戶部巷。有名的小吃有熱乾麵、豆皮、鹵藕、臭乾子、魚糊粉==。
吃完小吃你可以從司門口碼頭坐輪渡直達漢口港,走2步就是漢口步行街,步行街跟萬達商業廣場以及新民眾樂園都是逛街買東西的好去處,各種層次的東西都有,並且都挨得很近。漢口港還有個江灘公園,要是節日去的話還可以在外面看到非常好看的煙火,每年重大節日都會放,看的人N多。延著漢口江灘走就是很多酒吧,晚上可以去一下。漢口中心區還有大型購物廣場例如武漢廣場、新世界百貨以及庄聖SOGO。
漢陽可以玩的地方不太多,景點有古琴台跟歸元寺的羅漢,要是是情侶的話就去歸元寺數羅漢吧,據說是情侶到武漢必做的3件事之一(還有就是一起走長江大橋,另外一個我自己也不清楚。。。)。武漢動物園也在漢陽,不過規模不算很大。我去看過覺得還不如我們南寧動物園。。。
還有一點就是住宿問題,武昌的賓館似乎比漢口要便宜一點,要是你能在網上訂到可以打折的酒店式公寓應該會更加好,可以自己做飯吃,省錢又方便。
在漢口萬達商業廣場附近有幾個酒店式公寓,你可以上網查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武漢呆了4年的經驗了,希望對您有用,祝你玩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