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們在黃陂區碎石廠老闆欠我們八萬多不給該怎麼辦
八萬是工資嘛,這個找勞動局,很管用的,國家對拖欠工資這塊抓得很回嚴,為保護勞動者,答一告一個准,不但要給你欠的八萬多,還要對其拖欠工資行為罰款,而且罰款力度很大的。如果是貨款就比較麻煩,只能搜集對方在你這里購貨憑證去法院告他了。
『貳』 毛澤東的故事!急啊!
1932年10月,在江西寧都召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上,毛澤東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僅任中央臨時政府蘇維埃主席,前往長汀養病。當時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最好的醫院———汀州福音醫院住了三四個月之久,這是毛澤東7次到長汀中停留最久的一次,並在長汀留下許多故事,也和一口「老古井」結下了情緣。
老古井就在長汀卧龍山山腳,清澈見底的水井,旁邊就是福音醫院休養所。「知道嗎,這井可有故事了。」一位正在挑水的老人告訴我們,在療養期間,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群眾一起到老古井取水洗臉、洗衣服。當他發現老古井因長年沒有清洗,水有些臟時,他親自帶領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老古井清洗得乾乾凈凈。水干凈了,來打水的群眾越來越多,毛澤東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聊天,了解社情民意。通過一個多月的社會調查,毛澤東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他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卧室里,秉燈夜燭起草了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福建省委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詢問了長汀縣政府後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後欣慰地笑了。
長征途中主席讓士兵騎他的馬
就在毛澤東長汀養病期間,參加紅軍不久的上杭縣官莊鄉人蘭映林認識了毛澤東。長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結時再次見到了毛澤東。當時,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排斥,毛澤東失去了紅軍的領導權。上世紀60年代曾任福建省檢察院副檢察長的蘭映林,接受采訪時描述道,見面後,他直率地對毛澤東說:「主席,聽說有人要打倒你。沒有關系,我豁出去了,誰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澤東則對他說:「小鬼,不要胡說。我知道你這個小鬼,膽子很大喲!」
在長征途中的湘江血戰中,蘭映林左大腿中彈受傷。毛澤東知道他負傷後,考慮到他行動不便,准備給他一些錢,將他留在當地的山區養傷。他堅決不肯,對毛澤東說:「我已經讀過4個月的詩書了,不想讀了。我要跟著部隊走。」拄著棍子行軍的他始終沒有掉隊。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很欣賞他這股頑強勁,有時讓他騎他們的馬,有時跟他一起走,還經常叫上他一塊吃飯。
蘭映林回憶說,盡管長征時他只有十六七歲,盡管萬里征途困難重重,但因為一直跟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身邊,時刻得到他們的關心和照顧,他並沒有覺得怎麼苦,這也許正好應了毛澤東的詩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叄』 岩土類型和性質
岩土體是地質災害的載體,地質災害一般都是通過岩土體的變形破壞而表現出來的,是地質災害成生的物質基礎。
受地殼運動的控制,「蘭—鄭—長」工程地段分布有不同年代、成因、物質成份和結構的岩土體,類型復雜多樣,工程地質性質各異,它們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分布和活動起著主導作用。岩土體分布出露的特點是:山區、丘陵以岩體為主,而高原、盆地、平原則以土體為主;管線經過地段絕大多數是土體。下面分別就岩體和土體討論其分布、類型、性質及對地質災害成生的制約。
(一)岩體
岩體在管線工程地段主要分布於甘肅、陝西段的關山—隴山,山西段的中條山、霍山和太原東山,河南段的大交口鎮—觀音堂、義馬—新安和大別山等地段,湖北、湖南段的大別山和江南丘陵地等地段,總長約300km,約占管線全長的10%。
參考國標《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的規定,先將岩體按堅硬程度分大類,再由岩石的成因類型、岩性和工程性質,將本管道工程沿線的岩體劃分為4類7種(表4-1)。現作簡要討論。
1.堅硬岩類
按成因類型劃分為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3種亞岩類。
岩漿岩類管線地段分布於祁連山褶皺帶、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和揚子地台。分別有加里東期、華力西期、燕山期侵位的,其中祁連山褶皺帶三期皆有,岩性為花崗岩、石英閃長岩;秦嶺—大別山褶皺帶為燕山期花崗岩;揚子地台為加里東期和燕山期的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一般呈岩基和岩株狀產出,整體塊狀構造,緻密堅硬,物理力學性質均質,各向同性。應該說其工程性質優良,但在亞熱帶環境中化學風化強烈。地質災害一般不甚發育,以小型崩塌為主。
變質岩類在管線地段的祁連山褶皺帶、華北地台、秦嶺—大別山褶皺帶有分布。祁連山褶皺帶主要出露於關山—隴山地段,為中元古界隴山群和前震旦系,主要岩性為大理岩、黑雲母片麻岩、混合岩、結晶片岩。華北地台出露於山西支幹線的中條山、霍山、太原東山,為太古界涑水群和太岳山群,岩性為混合岩化的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大理岩、磁鐵石英岩、黑雲變粒岩、角閃變粒岩等,岩性復雜,風化較強。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出露於大悟一帶,為中上元古界紅安群含磷的變粒岩、大理岩和石英片岩夾片麻岩,抗風化能力較弱。由於受片麻理、片理及節理的影響,使岩體的工程地質性質呈明顯的各向異性和不均一性。地質災害不甚發育,一般以小型崩滑為主。
表4-1 岩體類型匯總表
沉積岩類在丘陵、山區分布較廣,在各大構造單元中皆有,其地質年代自中元古界至中生界早期幾乎皆有,岩性復雜多樣,主要有:中元古界熊耳群和汝陽群的安山玢岩、玄武岩、石英砂岩,新元古界洛峪群三教堂組的石英砂岩(以上均在河南境內);上元古界長城系、震旦系的石英砂岩、白雲岩、硅質岩、冰磧礫岩等;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的中厚、厚層碳酸鹽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的砂岩和碳酸鹽岩,石炭、二疊系的中厚、厚層狀灰岩和中生界三疊系碳酸鹽岩等(上古生界及中生界皆為揚子地台)。按岩性大類可劃分為火山噴出沉積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三大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層理構造發育且較厚,抗風化能力較強,但碳酸鹽岩具溶蝕性,岩溶較發育,工程地質性質具各向異性。上述這幾類岩性分布地段地質災害一般不甚發育,有小型崩滑和岩溶塌陷(覆蓋型岩溶地段)等地質災害。
2.較硬岩
按成因類型可劃分為變質岩和沉積岩兩大亞類。
變質岩類分布於祁連山褶皺帶、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和揚子地台中,岩性主要是較軟弱片岩和千枚岩、板岩。在祁連山褶皺帶的管線地段,新元古界長城系變質細砂岩、千枚岩;秦嶺—大別山褶皺帶信陽群、商城群的雲母石英片岩、綠色片岩、絹雲石英片岩、淺變質凝灰質砂岩等:揚子地台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新元古界板溪群的板岩、千枚岩、變質凝灰岩、變質砂岩等。上述各類岩體的共同特點是:片理、千枚理、板理等結構面發育,地面風化較強烈,殘坡積層厚度往往較大。岩體具明顯的各向異性,力學強度相對較弱。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地質災害較發育。
沉積岩類分布於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中,華北地台岩性主要是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粘土岩、鋁土岩頁岩、泥質粉砂岩、含煤層;揚子地台主要是泥盆系粉細砂岩、粘土岩、頁岩、泥灰岩。它們層理發育、薄層狀為主,遇水易軟化、崩解,風化也較強烈。由上述岩體組成的丘陵山區,地質災害較發育,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採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災害(在山西、河南境內較突出)。
3.軟弱岩
這大類岩體主要是沉積岩類,較廣泛分布於各大地構造單元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陸相盆地中,地質年代為白堊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由於固結壓密程度低,岩體孔隙率高,強度小,變形大。岩性主要是河湖相的砂礫岩、砂岩和泥岩,夾淡水泥灰岩,含石膏、芒硝。岩石一般干單軸抗壓強度小於30MPa,而新近系岩石成岩性更差,接近於土體,干單軸抗壓強度不足於5MPa,屬極軟岩。這類岩石遇水易軟化崩解,抗風化能力亦低。但這類岩體出露地段地形起伏小,地質災害不發育,主要有膨脹性岩體的輕度脹縮變形災害,還存在采空塌陷災害。
4.軟硬相間岩
這大類岩體主要也是沉積岩類,較廣泛分布於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中,一般是兩種強度和剛性差異較大的岩性相互成層或間夾;古生界常見的是灰岩與頁岩互層,砂岩與泥頁岩互層,中生界常見的是砂岩與泥頁岩互層。在外力作用下會發生層間錯動和脫開,而在地下水等作用下更會泥化而形成泥化夾層,層面間強度降低而成為典型的軟弱結構面。所以這類地層組合可以稱之為「易滑地層組合」,較易產生滑坡。此外,軟硬相間岩層差異風化顯著,「上硬下軟」組合的條件下,軟岩易形成岩龕,崩塌也較普遍。
(二)土體
土體在管線地段廣泛分布,約佔全長的90%。按地質成因,可劃分為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淤積土和風積土等;按粒度成份,可劃分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對一些具有特殊成份和結構、工程性質也特殊的土,則可單獨劃分為特殊土,本管線工程的特殊土有黃土類土、膨脹土、鹽漬土和淤泥質土等。這里我們也參考國標《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的規定,將土體劃分為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特殊土5大類(表4-2)。以下分別就一般土和特殊土作簡要討論。
1.一般土體
一般土體包括各種成因類型的碎石土、砂類土、粉土和粘性土。
(1)碎石土:
碎石土指的是土中粒徑d>2mm的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50%的土。根據規定,碎石土可再劃分為礫質土、卵(碎)石土和漂(塊)石土,它們的粒徑分別>2mm、20mm或200mm的質量,超過總質量50%。一般沖積成因的碎石土分選性和滾圓度較好,位於河床和河流階地二元結構的下部,而其他成因的則較差。本工程各段情況是:甘肅段礫卵石佔45%~70%,粒徑一般 20~80mm,呈次圓—次稜角狀,一般分布於沖洪和平原表層之下。陝西段分布於渭河及其各支流以及山前洪積扇。河流沖積成因者在河漫灘和河床地段,在渭河幹流厚度可達20~40m,結構較均一;而洪積扇區則為大小混雜的砂卵石為主。山西段主要分布於汾河、龍鳳河和瀟河等山間河谷地段,以砂卵礫石為主,磨圓較好,級配良好。河南段主要分布在伊洛河、沙潁河等諸河流河谷區,以砂礫卵石為主。湖北—湖南段碎石土多分布於低山丘陵斜坡地帶,多為殘坡積成因,碎石成分隨母岩而變化。一般碎石土較疏鬆,孔隙比大,滲透性強,地基承載力高。
表4-2 土體類型匯總表
(2)砂類土:
砂類土指的是土中粒徑d>2mm的顆粒質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d>0.075mm的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50%的土;根據顆粒級配還可劃分為礫砂、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一般是沖洪積成因的。此類土在本工程的情況是:甘肅段分布於洪積平原表層土之下,主要由粉細砂、中細砂組成,鬆散—中密狀態。陝西段分布於渭河及支流的漫灘、一級階地和古河道中,以中細砂和粉細砂為主,常含少量礫石,除河漫灘地段外,砂層均埋藏於細粒土之下,厚度不均一,多呈透鏡體狀,孔隙度大,滲透性強,中粗砂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層,而飽水粉細砂則易產生震動液化。山西段分布於黃河、汾河及其較大支流的河床、河漫灘和階地,一般為砂礫石混合,厚度較大。也有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前緣的洪積砂礫石,與細粒土組成多層結構。河南段分布除了與碎石土相同外,在沙潁河以南淮河平原各河流河漫灘和一級階地前緣地帶,表層之下為中細砂,稍密—中密狀態,厚度不穩定。砂類土一般級配較好,滲透性較強,一般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層,但在地震烈度≥Ⅶ區需關注飽和粉細砂的震動液化問題。
(3)粉土和粘性土:
粉土和粘性土也可稱之為「細粒土」,前者是土中粒徑d>0.075mm的顆粒質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且塑性指數ⅠP≤10的土;而後者則ⅠP>10的土。這兩類土大量廣泛分布於鄭州—長沙段洪沖積平原和丘陵地段。具各種成因類型。一般洪沖積成因的土體較密實,孔隙比小,含水量相對較少,透水性弱,強度高,地基承載力高。而丘陵地帶的殘坡積成因者往往與碎石土混雜,土體孔隙性大,透水性相對較強,在久雨或強降雨時,易產生坡積層崩滑。
2.特殊土
(1)黃土類土:
黃土類土是第四紀時期特殊的大陸鬆散沉積物,它在世界各地分布廣而性質特殊。這類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面積達60萬km2以上,以北緯34°~45°之間最為發育,這些地區位於我國西北沙漠區的外圍東部地區,具有大陸性乾旱少雨氣候的特點。黃土類土從早更新世(Q1)開始堆積,經歷了整個第四紀,直至現今還未結束。按地層時代及其基本特徵,黃土類土可分為3類:老黃土、新黃土和新近堆積黃土(表4-3)。老黃土是Q1、Q2時期堆積的,分別稱「午城黃土」和「離石黃土」,一般無濕陷性;新黃土一般是Q3時期堆積的,稱「馬蘭黃土」,也有Q4早期的,具濕陷性,分布面積最廣(約佔60%);新近堆積黃土一般是Q4晚期堆積的,濕陷性不一。各地黃土類土總厚度不一,陝甘黃土高原地區最厚,可達100~200m,河谷地區一般只有數米至30m左右,且主要是新黃土。黃土類土的成因一直是爭論的熱點問題,但普遍的看法是,風積成因是主要的,也有沖積、洪積、坡積、冰水堆積等成因類型。顆粒成份以粉粒為主,富含碳酸鈣,具大孔性,垂直節理發育,具濕陷性等特徵者,稱 「典型黃土」,而有些特徵不明顯者則稱「黃土狀土」。下面討論一下本管線工程黃土類土的特性。
本管線工程的黃土類土分布於蘭州—鄭州段(含山西支幹線)。不同地段黃土類土的粒度成份和結構有所不同,所以其物理力學指標和工程地質性質也有明顯差異。下面我們以Q3典型的濕陷性黃土為代表作分析。
首先是黃土的顆粒組成,將蘭州、西安、太原、洛陽四地作比較(表4-4)。可以看出它們的差異,總趨勢是:由西北往東南砂粒和粉粒含量愈來愈小,而粘粒含量則愈來愈大,而粉粒所佔比例最大是一致的。所以有人將西部黃土稱之為「砂黃土」,而東部為「粘黃土」。 黃土的顆粒組成對其濕陷性有一定影響,即砂粒含量愈多,濕陷性愈強,而粘性愈多則濕陷性愈弱。
表4-3 不同年代黃土的特徵
表4-4 濕陷性黃土的顆粒組成單位:%
各地濕陷性黃土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列於表4-5中。
由西往東的總趨勢是:土體的密度和天然含水率愈來愈大,液限和塑性指數也愈來愈大,孔隙比愈來愈小;而三項力學性質指標變化規律則不明顯。而且可看出,隴西和隴東地區指標相近似,關中地區與汾河流域也比較接近,而豫西地區與前面的4個地區則又有明顯差異。上述規律很重要,因為它與黃土的濕陷性相關的,即自西往東濕陷性逐漸變弱。
管線地段濕陷性黃土的濕陷系數(δs),經大量統計後匯總於表4-6中。從表中可看出,濕陷系數隴西地區最大,隴東地區次之,關中地區汾河流域再次之,而豫西則最小;而且高階地的濕陷系數要大於低階地。按有關規定,δs>0.015時,該黃土為濕陷性土;δs為0.015~0.03時濕陷性輕微,δs為0.03~0.07時濕陷性中等;δs>0.07時,濕陷性強烈。所以說,隴西和隴東地區黃土具中等—強烈濕陷性,關中地區和汾河流域黃土具中等濕陷性,而豫西地區黃土為輕微—中等濕陷性。
表4-5 各地濕陷性黃土基本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表4-6各地黃土濕陷系數(δs)統計表
濕陷性對黃土地區地質災害的成生和活動關系密切,地基的濕陷變形破壞本身就是黃土地區特殊的地質災害。此外由於黃土結構疏鬆,以及大孔性和垂直節理發育,潛蝕地質災害也很普遍。由於黃土的濕陷和潛蝕特性,還可誘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2)膨脹土:
具有明顯遇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的土稱膨脹土。這類土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前丘陵、壠崗和二、三級階地上,大多數是晚更新世及以前的殘坡積、沖洪積和湖積物。從外表看,膨脹土一般呈紅、黃、褐、灰白等不同顏色,具斑狀結構,常含有鐵錳質或鈣質結核。土體常有網狀開裂,有臘狀光澤的擠壓面,類似劈理。土層表面常出現各種縱橫交錯的裂隙或龜裂現象,這與失水土體強烈收縮有關。膨脹土的脹縮特性,主要是土中含有較多的粘粒,一般粘粒含量高達35%以上,而且這些粘粒大部分為親水性很強的蒙脫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礦物,膨脹收縮能力較強。天然狀態下,膨脹土一般緻密堅硬,天然含水率較小,所以土體常處於硬塑或堅硬狀態,壓縮性較低,強度較高;但在浸水膨脹後,強度明顯降低,壓縮性增大。膨脹土的這種脹縮特性,對工程建設會帶來危害。按我國有關規定,凡自由膨脹率δef大於40%者,即可定名為膨脹土,40%≤δef<65%為弱膨脹土,65%≤f<90%為中等膨脹土,δef≥90%為強膨脹土。
本管線工程的膨脹土主要分布於湖北境內的黃陂縣周港、應城支線和五里橋—賀勝橋—橫溝橋一帶:在河南境內的平頂山、周口西、郾城—駐馬店的沙汝河平原和確山—信陽北的低山丘陵也有零星分布。
湖北境內的膨脹土主要分布於高程30~45m的壠崗和崗間坳溝地帶,自然地形坡度平緩。土體時代為更新世,顏色呈棕黃、褐黃、棕紅色,土體平均自由膨脹率:周港一帶下更新統82%(最大99%),應城支線中更新統62%(最大109%),五里橋—賀勝橋一橫溝橋一帶上更新統44%(最大72%)。土體脹縮性危害主要導致當地居民低層建築牆體拉裂破壞,斜坡和水渠邊坡坍滑。
河南境內的膨脹土分布於淮河平原邊緣的平頂山東和確山—信陽北的低山丘陵,以及沙汝河平原之間的周口和郾城—駐馬店地段。土體時代為中、晚更新世,顏色呈棕黃、灰綠、棕紅色,乾燥時呈硬塑狀態,裂隙發育,含鐵錳質和鈣質結核,平均自由膨脹率43.5%。平頂山以膨脹破壞為主,而信陽多以收縮破壞為主,多發生在乾旱季節。
(3)鹽漬土:
土中易溶鹽含量大於0.5%的土稱為鹽漬土。由於它發育於地表土層中,與道路、低層建築等有關,主要是土的腐蝕作用以及鹽脹和溶陷作用對工程建設的危害。鹽漬土按地理分布可分為濱海鹽漬土、沖積平原鹽漬土和內陸鹽漬土等類型。我國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北方諸省區。鹽漬土的形成及其所含鹽的成分和數量與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和礦化度、土壤性質和人類活動有關;它的厚度並不大,一般分布於地表以下1.5~4m范圍內,且由地面至深部含鹽量逐漸減少。鹽漬土的形成一般是由於地下水埋深過淺(甚至出露地面),蒸發強烈而鹽分在地表的聚積所致。
鹽漬土的性質與所含鹽分和含鹽量有關。土中的鹽類主要是氯鹽、硫酸鹽和碳酸鹽三類,因此鹽漬土也相應地劃分為氯鹽漬土、硫酸鹽漬土和碳酸鹽漬土(表4-7)。鹽漬土中所含鹽分及其數量對土的工程地質性質影響很大。由於土成分的改變,影響了土的結構,從而影響了塑性、透水性、膨脹性、壓縮性、擊實性等性質。
表4-7 鹽漬土的分類
本管線工程的鹽漬土主要分布於甘肅段通渭以西、陝西段華縣—華陰地段和山西段的永濟市東北伍姓湖區(K48~K54)及清徐張花營村—榆次西榮(K451~K464)地段。
甘肅段通渭以西地段河谷平原一級階地潛水位埋深很淺,經測定,土壤中平均含鹽量3.4%,最大可達8%~15%,屬硫酸—氯型中—超鹽漬土。
陝西段華縣—華陰地段的鹽漬土是由於黃河三門峽水庫淤積和回水,引起潛水位壅高,使渭河南岸赤水河至方山河一級階地中部成為浸沒區,而導致土壤鹽漬化。但近年來當地大量開采地下水,潛水位埋深增大,鹽漬化已幾近消失。
山西段永濟伍姓湖區地勢低窪(比周邊低5~8m),表層土由粉質粘土和粉土組成,潛水位埋深0~3m,土中含鹽量1.06%~1.18%,類型為硫酸—氯型,屬中鹽漬土。清除張花營村—榆次西地段地勢較周邊略低,表層土為粉土,潛水位埋深0.2~3m,土中含鹽量0.44%~1.12%,類型為氯—硫酸鹽型,屬弱—中鹽漬土。硫酸鹽結晶膨脹以及腐蝕作用,對管道將有一定危害。
(4)淤泥質土:
淤泥質土是指在水流緩慢甚或靜水環境中沉積,有微生物參與作用的條件下,含較多有機質,而疏鬆軟弱的粘性土,它是近代在濱海、湖泊、沼澤、河彎、廢河道等地區沉積的未經固結的一種特殊土。從外觀看,這類土常呈灰、灰藍、灰綠和灰黑等顏色,污染手指並有臭味。土中含有大量親水性強的粘土礦物(蒙脫石和伊利石佔多數),有機質含量較多(一般含量 5%~15%),天然孔隙比大於1,天然含水率大於液限。其結構形式常為蜂窩狀或棉絮狀,疏鬆多孔,壓縮性很強,地基承載力很低。我國淤泥質土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沿海沉積的,另一類是內陸和山區湖沼盆地沉積的。前者分布穩定而厚度大,後者常零星分布且厚度小。
本管線工程的淤泥質土主要分布於湖北—湖南段。管道經過長江等13條大中型河流的沖湖積平原低窪地段,有較大范圍的淤泥質軟土分布,有機質含量大於1.5%,岩性為淤泥、淤泥質粘土和淤泥質粉土,呈軟塑—流塑狀,天然含水率多大於35%,最高達133%,孔隙比1~2.02,最高達3.12,壓縮系數一般大於0.5MPa-1,最高可達3.68MPa-1,凝聚力一般9.8~29.4k Pa,內摩擦角6°~15°,地基承載力,天然狀態下一般為25~55k Pa,常導致建築物過量沉降和不均勻沉降。很顯然,這類土體對管溝開挖影響較大,常導致溝坡坍塌擠出而不易成形。此外,對場站地基穩定性也有影響。
『肆』 昌寧高速公路的項目簡介
南昌至寧都高速公路是規劃建設的「南昌—寧都—興國—韶關」國家高速公路網的一部分,是我省「四縱六橫八射線」高速公路網主骨架的重要路段,也是我省又一條南北向的快速通道。項目路線起點位於南昌市南昌縣岡上鎮,途經南昌縣、宜春豐城市、撫州樂安縣、吉安永豐縣、贛州寧都縣等5個縣市26個鄉鎮,終點位於寧都縣賴村鎮,與泉南高速公路石吉段相接。
項目建成後將分擔我省南北縱向交通流量,緩解日益緊張的南北向交通壓力,改善我省中南部地區縱向公路通道不足的瓶頸問題,溝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原中央蘇區,增強省會與珠三角地區的通道供給能力,促進省域中南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將區位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本項目連通了江西省境內三條東西向高速公路(滬昆線、撫吉線、泉南線),路網和通道功能非常明顯,建成後將成為江西連接周省份、加強對外聯系的大通道。
昌寧高速公路建設全長248公里,總投資176億元,是我省目前投資最大、里程最長、工程最復雜的一條高速公路新建項目。昌寧高速起於南昌縣,終於寧都縣賴村鎮。途徑寧都縣小布墾殖場、小布鎮、黃陂鎮、釣峰鄉、青塘鎮、賴村鎮、梅江鎮等七個鄉鎮(場)26個行政村。在寧都縣境內建設主線長55.979公里、連接線長14.71公里,在縣內設有3個互通:黃陂互通、寧都西互通、寧都南樞紐互通。最長的隧道是「雩山隧道」,為左右線雙洞4車道分離式隧道,左線長5518米,右線長5510米。 1、本項目全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建設,路基寬度26 m;
2、設計速度100km/h;
3、汽車荷載:公路—I 級;
4、瀝青砼路面,設計年限15 年、設計標准軸載BZZ-100kN;
5、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其餘橋涵及路基1/100;
6、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
7、連接線:二級公路標准,路基寬12m,設計速度80km/h(寧都連接線部分路段的設計速度為60km/h)。 1、路線長度:248.601公里;
2、路基土石方:全線路基土石方數量5062 萬方,其中土方3228萬方,石方1834萬方,平均每公里20.4萬方;
3、路面:全線瀝青路面106.3萬方(瀝青混凝土及瀝青碎石);
4、構造物:全線共有特大、大中橋梁110座(其中:特大橋3131/2座、大中橋23306.5/108座);分離立交4906m/46座(其中:主線上跨式分離立交4393m/40座,主線下穿式分離立交513m/6座);互通區橋梁2221m/24座;隧道9座(其中主線19054m/7座,連接線1854m/2座);涵洞通道共819道;
5、互通立交:全線共設置互通立交12 處(其中樞紐互通3處);
6、服務區、收費站:全線設服務區4處,收費站10處; (一)紅色旅遊路。本項目將南昌英雄城、贛南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連成一條「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線」,沿線有著名的八一起義紀念館、第一次反圍剿龍岡指揮所、第四次反圍剿主戰場、寧都起義指揮部等景點。
(二)生態觀光路。沿線各類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遊區星羅棋布,著名的有閣皂山生態旅遊區、流坑村生態旅遊區、樂安老虎腦自然保護區、永豐水漿自然保護區、寧都翠微峰生態旅遊區等。
(三)振興蘇區路。本項目是為《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劃建設項目,項目經過永豐縣、樂安縣、寧都縣均為原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三縣經濟發展仍相對滯後,項目的建設將有助於當地將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
(四)環保要求高。本項目線路所經之處生態環境優良,水系、植被非常豐富,對工程建設的生態環保要求非常高。
(五)施工難度大。全線共有3000米以上的特長隧道3座,其中最長的雩山特長隧道長約5300米,是全線的控制性工程。全線縱貫江西南北,路線地質情況復雜,分別經過平原水網密集區、微丘區、山嶺重丘區,地形落差達到千米級。
『伍』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的線路沿革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工程分東西兩段,正線全長18.25公里,其中西段工程從宗關至吳家山,長11.26公里設漢西一路站、古田四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一路站、舵落口站、竹葉海站、額頭灣站、五環大道站、東吳大道站10座車站;東段工程由黃埔路至堤角,長6.99公里,設頭道街站、二七路站、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榮站、堤角站6座車站。二期工程與一期工程合用控制中心,並在古田新建車輛段及綜合維修基地1座,在古田二路和二七路設主變電站。工程採用與1號線一期工程相同的標准與制式。工程採用採用B型車,4輛編組,設計最高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系統設計最大運輸能力2.85萬人次/小時。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長18,7公里,由原一期工程(黃浦路一宗關)分別向東西兩頭延伸。西段從宗關到東西湖區的東吳大道,東段從黃浦路到堤角。二期通車後,軌道交通1號線全長達28.8公里。武漢地鐵集團介紹,武漢軌道交通一號線全線列車採用全自動駕駛功能,聽從計算機指揮,可以無人駕駛;出發或遇相交軌道時,列車會自動選擇方向;行駛中,列車按運營時刻表自動控制加減速,准點抵達各站;遇緊急情況,列車緊急剎車停在安全距離內;進站「定點」停車,自動對准站台劃定的旅客上車線;跑到終點,列車自動折返。
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15個站點全部配建有公廁,男女分設有2—3個蹲位;每個站點都設計了自行車棚,車位總數達2000個,市民可方便地騎自行車到地鐵站換乘。
此外,一期只有盲道和無障礙坡道,二期則在每個站增加了殘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電梯,直達站台;二期有13個站點設計有廣場或綠化節點,位於進出站口或站點過街天橋的上橋處;二期車輛是「鼓肚子」造型,坐車人感覺更寬敞;車輪上增由Ⅱ了防震裝置,乘坐感覺更平穩,車輛之間的車鉤設計了緩沖裝置,遇突然剎車可將撞擊的「副作用」減到最小;車輪上的吸音設計可以降噪9分貝,夜間行駛安靜。
據悉,試運營期間,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將安排上線列車18列,行車間距6分鍾,運能9500人/小時,能滿足高峰小時最大斷面客流的需要。年內,還將增加上線列車數量,行車間距縮短到5分鍾。 軌道交通1號線漢口北延長線於2014年5月28日開通,漢口北延長線全線為高架線路,全長5.72公里,設滕子崗站、灄口新城站、漢口北站3座高架車站,平均站間距為1845米。該延長線起於堤角站,上跨張公堤,沿解放大道下延線北行,隨後線路向北延伸,先後跨過朱家河和三環線,最終抵達位於漢口北大道北側的漢口北終點站。從堤角站出發,抵達滕子崗站和灄口新城站,站與站之間僅需1分鍾的路程。從灄口新城站駛往終點站、輕軌最大站漢口北站,這兩站相隔3400餘米,約5分鍾路程,全程僅需10分鍾。
漢口北工程在原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新建的3座車站雨棚進行了人性化設計處理。滕子崗、灄口新城站台雨棚沿用1號線曲線倒三角形空間鋼管桁架結構;而漢口北站台雨棚則採用四角錐網架結構,該結構使站台顯得更加通透敞亮,給乘客帶來舒適感。
1號線從東吳大道至堤角站單程運行時間58分鍾,漢口北延長線開通後,1號線正線將長達34.57公里,初步估算,從東吳大道至漢口北全程耗時70餘分鍾。
漢口北站後,巨龍大道北側將新增停車場1處,位於武漢市堤角~漢口北地方鐵路工程終點的東北端,為地面式停車場,面積86557.47㎡,合129.8畝,主要包括綜合辦公樓、停車列檢庫、工程車庫、月檢庫、材料庫、洗車庫、變電所、污水處理站等建築,房屋建築總面積約17913㎡。停車場設出入場線與正線連接,出入場線最小曲線半徑為200m,最大線路縱坡為28‰,出入段線長870m,雙線,全高架,跨越泵站河,進入停車場場區後逐漸落地。停車場設有停車列檢庫(14股道)、月檢庫(2股道)、工程車庫(1股道)、洗車庫(1股道)。
初期,軌道交通1號線漢口北延長線與軌道交通1號線採用貫通運營方式,將通過大小交路(漢口北至東吳大道為大交路,堤角至東吳大道為小交路)方式進行運營。後期隨著漢口北的客流增加,地鐵運營公司會調整行車模式,採取東吳大道至漢口北的大圈跑的方式行車。
1號線漢口北延長線的開通試運營,將使1號線延伸至黃陂區漢口北大市場,並將吳家山開發區、漢口中心區、堤角後湖大型居住區及快速發展的漢口北聯系起來,真正形成一條貫穿漢口東西方向的骨架線路,也是銜接漢口北地區與城市中心區的一條重要客運交通走廊。該工程的開通試運營將進一步改善漢口北地區出行狀況,推進漢口北市場群建設,增強武漢商貿輻射力,促進武漢商貿業發展,同時也將對武漢市拓展城市空間、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東山線
根據2010~2020年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在建的軌道交通1號線增加吳家山到東山支線(即武漢軌道交通23號線),設舵落口站- 走馬嶺站- 東山站- 毛陳站-孝感東站,遠期預留新墩、荷包湖、設站條件。武漢軌道交通23號線(東山線)屬武漢新城軌道交通,從吳家山沿107國道到孝南東山鎮並延伸到孝感東。 2011年12月,武漢地鐵集團完成了地鐵1號線東西湖徑河延長線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並上報給省發改委,但由於該項目不在國家批復的《武漢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10-2017)》之列,省發改委沒有受理。
2014年3月,《武漢市第三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通過市政府常務會,並上報國家發改委。
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已組織專家來漢召開現場評估會。會議決定,原則同意1號線徑河延伸線(金山大道~徑河)等10條線(段)納入本輪建設規劃。
2015年3月,武漢市軌道交通1號線徑河延伸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二次公示。
2015年6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以發改基礎【2015】1367號文批復同意《武漢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5—2021年)》。本輪建設規劃包括1號線延伸工程。
1 號線徑河延伸線工程線路全長3.97km,均為高架線,共設3 座車站。在徑河北側設徑河停車場一處。工程不設主變電所,採用分散供電方式,在東吳大道~涇河段就近引入2 回10kV電源向新建的3 座高架車站和徑河停車場供電。工程採用 B 型車4 輛編組,最高運行速度為80km/h。工程採用 DC750V 接觸軌下部受電。
徑河延伸線的3個車站分別為金山大道站、啤磚路站及徑河站,均為三層高架車站,有效站台長度為80m。各車站均採用半開敞式站台,站廳、公共區不設空調。站務用房設空調。
設計推薦簡支單箱梁作為高架區間的主要上部結構型式。一般地段簡支梁採用滿堂支架現澆施工法,跨越徑河簡支梁採用移動模架施工法。全線還是以菱形墩為主,均用於雙線線間距小於等於 4.0m 處。根據線路在道路平面上的位置、立墩的需要部分墩設為門式剛架墩、T 墩。
軌距:1435mm。
鋼軌:正線、折返線採用 60kg/m 鋼軌,停車場線路採用50kg/m 鋼軌。
扣件:WJ-2 型扣件,彈條I 型扣件和檢查坑扣件。
道床:正線推薦採用支承塊承軌台式混凝土整體道床,停車場採用碎石道床。
道岔:正線、輔助線採用60kg/m 鋼軌9 號單開道岔及交叉渡線,停車場線採用
50kg/m 鋼軌7 號道岔及交叉渡線。
徑河停車場用地位於徑河以北,東流港以東,1 號線西延線終點站徑河站北側,呈南北向盡端式布置,由運用庫、洗車庫、辦公生活房屋及輔助生產房屋組成。運用庫布置於場址北端,由工程車庫、月檢庫、停車列檢庫及輔跨、預留停車列檢庫組成。洗車庫平行並列布置於入場線以東,採用往復式布置,洗車作業效率較高。綜合辦公樓(含停車場及綜合維修辦公、工區、司機公寓、食堂、浴室、給水加壓站等)、污水處理站、牽引變電所等布置於咽喉區西側主出入口附近。停車場內設有環行運輸道路和消防道路,與各個生產區域及辦公區域相連,設置兩個出入口與場外規劃道路相連通,保證消防通道要求。其中主出口位於西側,次出口位於場址北端,分別與規劃道路相接。停車場總佔地 9.93 ha,房屋建築總面積約19687 ㎡。徑河停車場承擔開行 33 對/h 運營條件下車輛的運用、停放、列檢及周月檢工作,配屬車輛的月檢以上工作由古田車輛段承擔。並設置綜合維修工區,承擔部分線路的建構築物、設備系統的維修工作。停車列檢庫(近/遠期):10/18 列位;月檢庫(近/遠期):2/2 列位。洗車線及洗車庫:洗車工藝設置成「八」字往復式布局,在洗車線前後分別設置了牽出線。設置 1 線工程車庫一座,有效長>80m。工程施工工期為 30 個月。
『陸』 清朝時期被咸豐帝改名叫永安寨的是哪個鄉鎮
龍王尖石寨,又名永安寨或永安寨城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李集街道東北和長軒嶺街道西的交界處。北枕曠山,南瞻武漢,東眺木蘭山、木蘭湖。主峰龍王尖海拔385.6米,為大別山余脈。龍王尖石寨,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石寨的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
龍王尖石寨,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代宗朱祁鈺後,明朝政治腐敗,
社會動亂,不時有匪盜來黃陂西北鄉燒殺搶掠。為「御匪安民」和防範北坡山火再次對龍王廟構成威脅,1456年冬,龍王尖山周的大姓、大族、大戶出資始建龍王尖石寨。當時因資金有限,所建石寨僅在主峰一帶,規模不大,寨牆也不甚高大堅固。嘉靖二年(1523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石寨有過兩次小規模的修繕與擴建,但遠遠未構成軍事防禦體系。
石寨的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石寨倚山踞嶺,氣勢磅礴,聳立在雲纏霧繞的群峰之上。寨牆由塊石、條石、片石大小間壓、縫隙填塞碎石土渣干砌而成。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以南寨門為最大、最牢固、最壯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寨牆上均砌有「哨口」、「箭窗」、「滾木檑石發座」、「烽火台」等。內牆半腰有1.1至1.4米寬的巡道(也稱走道)。哨口、箭窗一般1.8至2米距離一個,主要用於瞭望、發射銃彈和飛箭。烽火台有多座,其中一座置龍王廟峰巔,一座置西寨門。此外,南寨門寨牆上還設有土炮一門。這種城堡式的山寨,易守難攻,即使遭圍攻,寨內有糧有水,便於堅守待援,三兩月可不出山寨。
黃陂境內有30多座山寨,按照山寨修建的格局,可以分為單落式、雙落式、城堡式、關卡式。
黃陂境內最早修建的山寨是木蘭山北的諶家寨,修建時間應該在元末宋初,距今大概1000年的時間。最晚停工於黃門沖的大寨,約建於晚清同治時期。
距離崗上村最近的三座山寨:龍王尖石寨、西峰尖山寨以及洪關山寨。這些山寨的修建都與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有關,「防長毛,拒捻軍」成為其共同的修建目的。一些較大的山寨如龍王尖、西峰尖,寨內有石廟,可供附近村民上山禱告,求雨或者祈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1868年,龍王尖城堡式石寨全面建成後,由於太平軍的失敗和東西捻軍的覆滅,這個「御匪安民」、「防長毛」,後「亦防捻軍」的封建地主武裝城堡,在結束了它的社會作用後,逐漸失去其存在和再建設的意義,也隨即淡出了歷史舞台。光緒三年(1877年)後,已成為一個無人居住、茅草叢生的空城堡。
自後100多年來,它所遭受人為和自然的毀壞越來越嚴重。四大寨門,除北寨門保存較好外,其它寨門幾乎面目全非;千餘間石板屋,無一間有頂蓋、有完壁;旗子嶺、東寨門一帶的部分寨牆垮毀嚴重,不少寨牆石被人推下了山坡山溝;寨內除一口塘能裝水外,其它塘埂已缺口開洞;古井已淤塞,水深不過尺余;寨牆上的「哨口」、「箭窗」大都被拆毀;烽火台、土炮台、滾木擂石發座難以覓見;門牌匾額除標名「同治二年(1863年)永安砦公局」的石牌找到下落,現存於山東麓長軒嶺鎮綠林村一游姓農民家裡外,諸多門牌匾額尚無下落。寨內昔日四通八達的大小道路已消失在稠密的灌木、藤蔓、野草之中。
龍王尖石寨是黃陂境內建造得最為雄偉壯觀的石寨。它較之境內的其它石寨,尚算保存較好——寨牆中下部基本完好,石板屋多數存留半牆以上。作為一種古建築文化遺存,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對於研究明清時期、特別是咸豐、同治時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均具有一定的價值。
『柒』 武漢地區土壤Hg的空間分布特徵和污染成因
劉紅櫻1 張德存2 馮小銘1 陳國光1 郭坤一1
(1.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210016;2.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武漢430056)
摘要:本文結合武漢地區和全國土壤含Hg背景,研究了武漢地區土壤Hg的含量特徵、全區和典型污染區的分布狀況。結果表明,武漢地區土壤Hg含量為0.107mg/kg。全區土壤Hg污染面積239.3km2,分布形態上表現為以城市為中心構成的環帶狀、片狀,城市區內部形成以工業區和老城區為中心的污染區,並向外圍擴散。土壤Hg高背景區面積826.3km2,近總面積的1:10,分布於武漢三鎮、蔡甸、陽邏等城鎮和葛店化工區。清潔區大面積分布於蔡甸南、黃陂-新洲和江夏區。成土母質母岩、礦產和土壤本身不足以形成Hg污染,人為因素是造成城市地區Hg污染的決定因素。
關鍵詞:Hg;空間分布;污染成因;土壤;武漢地區
汞(Hg)在整個生態系統乃至地球表層的物質循環過程中都是非常活躍的[1]。Hg是常見的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以多種形態存在[1~4]。汞蒸氣、無機汞鹽(除硫化汞外)、有機汞均有毒,特別是無機汞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的甲基汞毒性更大。土壤中的Hg可通過蒸氣和粉塵進入大氣,通過元素的活化遷移進入水圈,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進入生物體。植物根部、動植物呼吸均可吸收金屬汞;而甲基汞具有強水溶性,幾乎可全被生物體吸收,且很難分解排泄[1~4]。
武漢作為綜合性大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由於高污染、高消耗的工業基礎,工藝水平的限制和薄弱
的環保意識等因素,城市工業固體排放物、廢氣飄塵、生活垃圾、污水均對武漢土壤環境產生著嚴重的污染。
一些老工業區固體排放物大量堆積、某些大工廠周圍和道路汽車尾氣排放的汞等重金屬污染在武漢城區不同地段存在。僅長江武漢江段24個入江排污口每年排放汞70.973噸,污染物平均含汞2.31μg/L,最高可達22.408μg/L[5]。武漢市郊易家墩土Hg含量0.095~0.516mg/kg,15個白菜樣Hg含量0.0005~0.019mg/kg,2個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准[6]。加上長江、漢水在武漢交匯,府河、灄水、倒水、舉水、巡司河等次級河流與湖庫溝通流貫全區,形成交織水網。而水生生態系統中汞活動性較強,生物的濃集放大效應顯著,生態後果也就更嚴重和突出[7]。但對於武漢區域性Hg分布特徵和污染狀況仍缺乏研究。鑒於此,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部署,我們對武漢區域性土壤Hg分布進行了調研工作,涉及武漢地區所屬8個城區行政區,6個市郊行政區,總面積為8629.6km2的范圍。
調查區——武漢地區位於江漢盆地東緣,主體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地貌,北部少部分為低山丘陵區。市域南部的江漢盆地為主體部分,面積6890km2。
區內廣為第四紀河湖型沖積層所覆蓋,間有少部分古中生界殘丘山體。區內第四系,約占總面積的80%。其中,更新統由紅色網紋狀粘土、棕紅色粘土、含礫粘土組成,基本發育於Ⅱ、Ⅲ級階地上,構成壟崗剝蝕地貌;全新統屬於一套現代沖積層、湖沖積層,分別由粉沙土、亞沙土、亞粘土或粘土、淤泥粘土組成,分布在長江、漢水及大別水系的沖積帶內,構成諸水系Ⅰ級階地。黃陂區北部造山帶變質地體區,母質岩系分別為元古界紅安群、大別群一套中高壓區域變質岩系,主要岩性有石英片岩、片麻岩、淺粒岩等。局部地區為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體。
武漢地區土壤發育以地帶性土壤為主,含有7個土類,14個亞類,主要土壤類型為水稻土、潮土、棕紅壤、黃棕壤。其中潮土集中分布於長江、漢水及其他水系形成的現代沖積平原區,棕紅壤、黃棕壤則廣泛分布於更新統、古中生界、元古界母質層上,水稻土作為一種後成土壤則穿插分布上述3類土壤之中。
1 樣品採取與分析
系統採集0~20cm深度的淺層土壤樣品和150~200cm深度的土壤深層樣品。采樣密度和采樣介質按不同環境區進行控制,淺層土壤樣采樣密度在區內廣泛分布的平原-壟崗地區為1件/km2,城鎮居民工業區為1~2件/km2,北部淺覆蓋的低山丘陵區為1件/4km2;深層樣采樣密度為1件/16km2;對全市域分布的1100km2的湖沼區,每平方公里採集1~2個湖沼底積物樣替代;對分布於長江灘塗地區的淤積層,則視為未壤性化的土壤而採集表層樣品。土壤樣品布置於可代表本采樣單元(淺層0.5~4km2、深層16km2范圍)的地質單元、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類別的地段。淺層土壤樣採集時以一個采樣點為主,周圍50m范圍內採集3~5個子樣組合成一件樣品,采樣介質為地表向下約20cm連續土柱。深層土壤樣根據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現狀用取樣鑽採集150~200cm深度范圍的30cm連續長度樣品。除上述區域性樣品外,另外還選擇沿江灘塗洪泛沖積層區分層採集了剖面樣,城區、沿江農地、主要廠區、湖區等典型景觀地段採集了進一步研究樣品。土壤采樣點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定位,在平面上基本均勻分布。
樣品經自然乾燥,用木棒砸碎,過20目或40目篩後提取600g分析樣。樣品分析方案為:淺層樣每4km2分析1件組合樣,分析總數1628件;深層樣每16km2分析1件單樣,分析總數540件。
典型地區採集了植物樣品,經清洗、殺酶、烘乾、粉碎後過40目尼龍篩備用。採集了漢口大夾街街區的人發樣品。發樣采自後枕部距發根約3cm以內,1%溫熱洗發液洗滌2次、去離子水沖洗數次、晾乾。
樣品由國土資源部武漢測試中心用原子熒光法分析。測試過程採用國家一級標准物質監控、實驗室內部和送樣單位檢查、密碼抽查等質量監控手段。
2 土壤Hg含量及其分布特徵
2.1 含量特徵
土壤中元素的原生背景含量,可通過土壤圈中相對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深層土壤的含量來分析,並與區域、全省、全國和世界土壤的含量相對照。在土壤化學元素調查試驗工作中,已基本證實深層土壤(>150cm深度)能近似地反映第一(原生)環境元素分布、賦存狀態,代表土壤背景特徵;淺層土壤(<20cm深度)是土壤圈中與生態環境聯系最直接的層位,也是近期受到人為干預最敏感的地帶[8~9]。
武漢地區土壤深層不受污染的汞環境背景基準值0.033mg/kg。武漢地區全區深層土Hg含量(0.039mg/kg)比湖北的低,與全國的相當(表1)。因此其深層土Hg含量作為全區土壤背景的體現,為一低「原始」背景。
全區淺層Hg含量變化較大,平均含量明顯高於深層及湖北和全國值,表明在淺層土壤中有Hg的添加,並存在明顯的局部富集。
表1 武漢地區土壤Hg含量特徵 單位:mg/kg
2.2 分布特徵
土壤Hg含量分區依據土壤環境質量和容量的研究情況[3,11~13],其含量范圍和相應的污染指數見表2。
表2 武漢地區土壤Hg含量分區標准 單位:mg/kg
註:(土壤類型)142為瀦育型水稻土;31為黃棕壤;122為灰潮土;11為棕紅壤。(成土母質母岩)Q4為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沖積層、湖沖積層和湖積層;Q1-3為第四系更新統紅色沖積層、湖沖積層、坡-沖積層和洪沖積層;Q為第四系殘坡積層粘土、亞粘土類碎石;P-C為石炭-二疊系碳酸鹽岩類;D-S為泥盆-志留系碎屑岩類。(產出礦產)K1為高嶺土;Cb為碳酸鹽岩;Sa為建築用石英砂礦;Au為金礦,Gp為石膏;Cy為粘土。
城市環境中的人為的Hg污染主要來源於工業「三廢」排放以及煤炭和石油的燃燒等[4,14~17]。排放Hg污染物的工業主要有冶金、電鍍、化工、造紙、製革、制葯、紡織和肥料等,氯鹼、電器設備、塗料、儀器和農業等行業用Hg做原料或輔料[4,14]。對於武漢地區的幾個Hg污染區而言,漢口中心城區包括17碼頭、天津路、六合路、黃浦路等排污口,其污染物含Hg0.243~0.967μg/L[5]。城市生活垃圾中Hg釋放率可達54.8%[18],中心城區的城市生活排污污染也較嚴重。古田工業區包括有機化工廠、制葯廠、聯鹼廠、電纜廠等,漢陽城區包括漢陽鋼廠、農葯廠等排放Hg污染物的工業企業。其中漢陽東風閘排污口污染物含Hg0.405μg/L[5]。機動車尾氣、大氣飄塵、粉塵和工業廢氣等通過氣媒介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據研究[19],大氣總懸浮顆粒中重金屬含量是土壤中含量的2~200倍,可釋放比例也高於土壤釋放率。陽邏電廠的煙塵飄落物可能是陽邏Hg高背景區的主要污染源。根據對陽邏造紙廠和化肥廠排污口污染物監測,含Hg1.115~0.199μg/L[5]。
4 結論
武漢地區深層土壤具低Hg背景,而淺層土壤Hg含量明顯高於湖北和全國含量值。
武漢地區土壤Hg污染面積239.3km2,分布形態上表現為以城市為中心構成的環帶狀、片狀,城市區內部形成以工業區和老城區為中心的污染區,並向外圍擴散。典型污染區包括葛店化工區、江岸區城區、東西湖區古田工業區、後湖南部的盤龍古城和武昌城區。土壤Hg高背景區面積826.3km2,近總面積的1:10,分布於武漢三鎮、蔡甸、陽邏等城鎮和葛店化工區。清潔區大面積分布於蔡甸南、黃陂—新洲和江夏區。
成土母質母岩、礦產和土壤本身不足以形成Hg污染,人為因素是造成城市地區Hg污染的決定因素。
參考文獻
[1] Boening D W. Ecological effects, transport, and fate of mercury: a general review. Chemosphere,2000,40:1335 ~1351
[2] 孫鐵珩,周啟星,李培軍.污染生態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4~297
[3] 夏家淇.土壤環境質量標准詳解.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1 ~86.
[4] 陳靜生,鄧寶山,陶澍,程承旗.環境地球化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1~325
[5] 翟貴仙.長江武漢江段排污口調查.人民長江,1997,28(8):29~31
[6] 鄧明.汞、鎘在城郊農業生態環境中的行為及影響研究.農業環境保護,1989,8(2):20~24
[7] Kaiser J. Toxicolodists shed new lights on old poisons.1998,279:1850~1851
[8] 朱立新,周國華,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1995,4(3):172 ~180
[9] Larocque A C L, Rasmussen P E. An overview of trace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from mobilization to remediation.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8,33(2/3):85~91
[10]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 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1 ~497
[11] 夏增祿.土壤環境容量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1986.4~93
[12] 夏增祿. 中國主要類型土壤若乾重金屬臨界含量和環境容量區域分異的影響.土壤學報,1994,31(2):161~169
[13] 魏復盛,陳靜生. 中國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環境科學,1992,12(4):12~19
[14] 劉天齊,黃小林,邢連壁,耿其博.環境保護.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37 ~256
[15] Rasmussen P E, Goulding K W T, Brown J R et al. Long-term agroecosystem experiments: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hange. Science,1998,282 (30):893~896
[16] Markus J A,McBratney A B. An urban soil study:heavy metals in Glebe, Australia. Aust J Soil Res, 1996,34:453 ~465
[17] Thornton I,Culbard E,Moorcroft S et al. Metals in urban sts and soils. J Envion Technol Lett, 1985,6:137~144
[18] Schreck P. Envirnmental impact of uncontrolled waste disposal in mining and instril areas in Central Germany. Envirnmental Geology,1998,35(1):66~72
[19] Kashulin N A, Ratkin M E,Dauvalter V A and Lukin A A. Impact of airborne pollution on the drainage area of subarctic lakes and fish. Chemosphere,2001,42:51~59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ution Origin of Mercury from Soils in Wuhan Area
Liu Hongying1, Zhang Decun2, Feng Xiaoming1, Chen Guoguang1, Guo Kunyi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210016;2.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430056)
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tics of mercury form soils in the whole region and the typical pollution areas of Wuhan Area are studies by contrast with the Hg background of soils in Wuhan Area and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g average value of soils in Wuhan Area is 0. 107 mg/k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which acreage is 239. 3 km2,displays as zone-shaped and splinter-shaped surrounding city, formed the pollution areas surrounding the instrial park and old city zone within the city, and spread abroad. The high mercury background domains which acreage is nearly ten percent of the whole region distribute in Wuhan City Zone, Caidian District and G edian Town. The Mercury clear domains distribute in Huangpi District, Xinzhou District,Jiangxia District and the south of Caidian District. The soil parent rocks, mineral resources and soils themselves aren』 t enough to form mercury pollutions, artificial effect is decisive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mercury pollution.
Key words: Mercur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Pollution origin; Soil; Wuhan area
『捌』 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變形等災害。以下分災種論述。
(一)工程建設引發崩滑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管線穿越丘陵山區時,管道或從溝底穿行,或於溝坡穿越,依地勢而敷設,需開挖深度約2m的溝槽。丘陵山區為堅硬或較堅硬岩體,風化帶厚10~15m,構造線走向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東,大部分地段與管線走向形成45°~90°夾角,一般不會形成順向坡的開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設開挖不會引發規模較大的滑坡。但因風化帶厚,風化土體凝聚力低,呈鬆散砂狀,開挖過程中引發小規模坍滑是有可能的。這種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發生在溝槽開挖過程中,當管道埋置穩定並恢復原坡形態後,邊坡便失去了坍滑的臨空條件,預測危險性小。
管線穿越崗坡粘土分布區段時,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過程中將開挖數米的深溝,挖方棄土就近堆積於線路邊,這些棄土多座落於粘土層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棄土置於其上,兩者力學強度差異較大,界面處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逕流的場所,若棄土邊坡過陡或就近置於開挖深溝邊,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軟弱帶,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滲透下,這類棄土易產生滑移。開挖溝坡若由具膨脹性的粘土組成,在天然狀態下,干濕反復交替,產生膨脹裂縫,致使水分更易進入土體,導致土體含水量逐漸增大而變軟,強度降低。在降雨入滲等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可能產生溝坡失穩滑移。通過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管線經過的湖北省大悟縣大新店—大悟縣城以南,出露地層是中上元古界紅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堅硬或較堅硬岩體組成。地形坡角15°~250,坡體上植被發育。線路緊鄰大悟河右岸邊側延伸,邊岸上第四系沖洪積物堆積較厚,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漲落浸泡沖刷下,易導致鬆散堆積物的崩滑。在基岩邊坡中,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各種構造結構面又較為發育,岩石的風化程度也較高(片岩多呈強風化狀態),當形成順層切坡時,也容易導致邊坡的失穩滑移。所以,本段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為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汩羅向家鎮、弼時鎮南部一帶,即長沙末站到湘潭支線0~15km和長沙末站至丁字鎮油庫支線的0~9km段,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等,以變質砂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呈強風化狀態,地形坡度較陡,工程切坡較大,預測風化層產生崩滑的可能性較高,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瀏陽河南岸長沙末站—湘潭支線的53~60km、76~92km段,為丘陵陡坡區,坡角20°~30°,出露地層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細砂岩、白雲岩、灰岩組成,工程地質岩組軟硬相間,軟質岩多呈全—強風化狀態,硬質岩呈弱~微風化狀態,變質岩為中等風化。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地形坡度較陡,地質構造發育,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災害,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為中等。
(二)工程建設引發泥石流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敷設時的溝槽開挖,將產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將用於溝道回填埋管,但由於管道空間占據,仍將產生0.3m3/m的棄渣。管道經過丘陵山區長247km,在此段將留下74100m3的棄渣。這些棄渣將沿線就地堆填於地勢低窪的沖溝、坡腳、山窪等地,將成為泥石流發生的部分固體物質來源。但由於棄渣並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預測危險性小。
(三)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河流崩岸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工程將穿越13條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長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穩定,歷史上發生過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採用大開挖、定向鑽、盾構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見表8-1)。
定向鑽和盾構法的施工辦法從河床底部侵蝕深度以下穿過。由於擾動了河岸、河槽的地質結構,地表、地下水流場均衡可能被打破,勢必會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蝕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穩定。是否能夠發生大的崩岸,這要看岸坡土體工程地質條件、河勢變化、流量大小、人工防護等情況。現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對將穿越的10條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預測。
1.大悟河
該河屬長江一級支流,地貌屬丘陵山區崗狀地帶,本工程首先在大悟縣城南穿越大悟河,順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縣小河鎮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處河道順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體依次為粘土、細砂、粉質粘土,下部為砂卵石層,土體鬆散松軟,強度低,但人工植被發育。洪水時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沖刷深度2.5m。
預測大悟河管道穿越處,由於已有潛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沖刷側蝕及工程擾動下,施工引發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產生。預測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中等。
2.縣河
位於孝昌縣揚店,地處崗坡平原區,地勢平緩,河谷兩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較陡,高 1.5~2.5m,河岸土體上部為粘土、下部為粉細砂、底部是砂卵石層。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3.灄水
灄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42.14km,流域面積2317km2。本工程於黃陂區葉家河東約100m穿越灄水。管道穿越處為崗狀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洪水時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屬於季節性河流。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不大,雖然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基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58.14km,流域面積2432km2。本工程於黃陂區周鋪南約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處為河湖低窪區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河水寬5.5~7.5m,河道寬約300m,洪水時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較大,本區地處湖泊邊緣,地下水位埋深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機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較大的滑塌,在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大。
5.長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點位於武漢市白滸鎮,水面寬1000m左右,兩岸場地開闊,交通便利。管道穿越處為一河灣,其上遊河道急劇變化,形成向南東凸出的「Ω」形急彎。北岸岸坡土體由上而下為素填土、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粉細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沖刷深度45m。
由於在南岸白滸鎮緊鄰江邊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磯頭,自上而下徑流的江水經磯頭阻擋後,水流主流線隨即改變方向向北岸偏轉,從而增強了水流對北岸的沖刷側蝕作用,在不斷沖刷側蝕作用下,已形成了長江北岸的潛在岸崩段,岸坡土體結構鬆散、松軟,在工程施工擾動下,隨時都有產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時採用的盾構法施工將進行基坑開挖,由於河道深。兩岸開挖的基坑必然較深較大,因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僅有1~2m,基坑開探過程中或開挖好後,必然要進行基坑降水,在降水過程中將導致滲流潛蝕作用下,極易導致基坑四周邊坡產生滑塌,進而危及到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性較大。
根據穿越處岸坡工程地質條件和河勢的演變趨勢,預測長江管道穿越枯水季節施工北岸可能引發較大規模崩塌,南岸可能引發小規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兩岸均引發較大規模的崩塌,危險性大。
6.陸水河
穿越點位於赤壁市北霞落港,為長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為順直,河面寬度約260m,河堤間寬約350m,河堤高約8~10m。其上游約9km為陸水水庫,水位波動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過兩岸河堤,目前河道內有采砂現象。
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由於河道內有采砂現象,因此,在管道設計時,應適當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將來因河道采砂導到管道的損毀,危險性小。
7.新牆河
新牆河(又稱微水),是直接注入東洞庭湖的較大支流,源出平江寶貝嶺,流域似桑葉狀,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陽新牆鄉處穿越新牆河,穿越兩岸地形平坦,河岸兩側有碎石護坡,河水寬約80m,河道寬300~400m,水深2~3m,屬於季節性河流,水清。據區域地質及現場觀察,穿越地層為粉土,粘粒含量高,層厚3~4m,其下為細砂,建議圍堰導流大開挖,具體開挖深度建議經初步勘察後再定。
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8.汩羅江
穿越點位於汨羅市新市鎮附近,兩岸堤高約6~8m,河岸間寬約260m,大約1983年出現過河水漫過兩岸堤壩的現象。穿越處上遊河段有采砂現象,擬利用已建忠武線長沙支線輸氣管道汨羅江隧道通過,危險性小。
9.撈刀河(湘潭支線)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果園鄉南瞿家塅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較小,河水寬約50m,河岸間寬約250m。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以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10.瀏陽河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塱梨鎮東南渡頭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水寬約150~180m,河岸間寬約270m。河床及其岸坡較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地下水位埋較深,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四)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特殊土變形危險性的預測
1.軟土
管道經過的湖北長江、大悟河、倒水、灄水及湖南的汩羅江、瀏陽河沖湖積低平原地區,位於河流與湖泊邊緣,有較大范圍的軟土分布,軟土壓縮變形垂直壓力在100k Pa左右,容許承載力為20~98k Pa。由於該區段內河流深切,地形較平緩,坡角較小,在河流兩側,低窪湖泊、水田、藕田兩側分布有淤泥、淤泥質粘土及飽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且厚度變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現由結構密實的粘土與飽水粉細砂層、淤泥質土類呈間互成層的現象,這些地段土體岩性差異大,力學強度各異,若工程開挖或載入,一方面易導致不均勻沉降變形,另一方面若工程邊坡形成後,易導致軟土的壓縮擠出坍滑,引起建築物損壞。但本工程無論是管道,還是分輸站,都是輕荷載構建,一般不會引發軟土的變形,如果有個別重載設備和加壓震動設備的安裝,則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規模的壓縮變形、壓縮擠出坍滑。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低的軟弱土進行清理,採取夯實壓密措施,以改良土體、提高地基強度。
2.膨脹土
管道經過的丘陵山前壠崗平原和長江沖洪積波狀平原(二、三級階地)地區,有大范圍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粘性土構成的膨脹土分布。膨脹土中礦物成分以蒙脫石、水雲母為主,化學成分以 SiO2、A12O3、Fe203為主。具有失水收縮,遇水膨脹的特點,自由膨脹率 Fs=30%~70%,膨脹力Pp=17~46kPa,有荷載膨脹率 VHa=0.025%~0.805%,屬於弱脹縮性土。水分變化對膨脹土影響深度一般為4m左右,急劇影響層深度一般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脹土區的施工方法主要為大開挖—溝底墊層—埋管壓實的辦法,埋置深度為1.2m,管道設計管徑355.6mm。也就是說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劇影響層,膨脹土的脹縮變形活動正好作用於管道,不利於管道的穩定運行,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開溝鋪設墊層後,人為在管道沿線形成了孔隙潛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滲,上層滯水廣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內降雨入滲與蒸發量大,為膨脹土體遇水膨脹、失水收縮創造了較好的環境條件。同時土體開挖後由於膨脹性,雨水浸入風化帶內發育的裂隙中,使粒間聯結力被削弱,土粒易於吸水膨脹。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體橫向膨脹勢能顯著增加,膨脹土坡上的土體沿坡面向坡腳方向產生位移,坡腳處較大的位移使該處抗剪強度首先越過峰值而逐漸降到殘余值,在土體重力及大氣降水入滲產生的靜水壓力作用下產生坍滑。
綜上所述,本工程會加劇膨脹土的脹縮變形,但脹縮變形的規模有限,而且經過簡單的施工工藝改良,還可以大大減弱膨脹土的脹縮變形,從而減少對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高的脹縮土進行處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狀評估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會因工程建設而引發或加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