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黃陂區 (藍)蘭家村 藍(蘭)姓字輩 家譜
你好!
你家祖籍應該是藍氏,不是上清河村,應該是黃陂王家河鎮清河村。
至於你說的輩分,也和當地的不一樣,應該是後面傳謬了。
黃陂藍氏字輩:「廷鳳錫祥春芝毓秀賓洪喚彩
自古蘭(蘭)氏與藍(藍)氏為兩大姓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實行簡化漢字蘭簡化為蘭,藍簡化為藍,但是多數人誤以為藍簡化蘭,以至於實行戶籍身份制度時,把本為藍姓的人上戶口時寫成了蘭。以至於現在多數人認為蘭氏與藍氏是一個姓氏!
蘭姓
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第七個淵源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第八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第九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第十個淵源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七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產下一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藍姓
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
源流
來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昌奇,屬於帝王賜姓為氏。藍氏祖先為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據《藍氏族譜》記載,藍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生於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秀藍」,賜名曰昌奇,後任為火旺,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諸州,布甲天下,今之藍氏皆公遺裔」,汝南堂名即源於此。該支藍氏一族,自族譜記載至今已經傳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謂泱泱大族矣。
據歷史文獻《藍氏族譜》記載,藍氏傳至十代藍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後,藍氏子孫又徙遷陝西,隱居長安、甘肅隴西、湖廣荊州、上元(今江蘇南京朱紫坊)等地。藍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為藍氏的始祖。
來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賢者伯益之後裔秦子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獻公嬴連(嬴師隰)為了向東發展,在蒲、藍(今陝西藍田)等地設縣,逼迫魏國邊境。
在秦子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來源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中山國大夫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諸君,為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宰相,因封地在藍(今河北遷安),世稱藍諸君。
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稱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後期楚國大夫亹,屬於以居邑地名稱為氏。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出任藍縣令尹(今湖北荊門),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
在藍尹亹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稱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記載:回族藍氏是「由伊斯蘭人名(來自阿拉伯語),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姓。入關後便採用了單字漢姓藍氏。回族中的藍氏,因明洪武年間「藍獄」(藍玉及家族遇害)之禍,其資料相當匱乏。在歷史文獻中,藍氏又往往被誤記為「蘭」姓。如藍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譜》中為「藍」,而在史籍《錄鬼薄續編》中則為「蘭」,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說:「蘭楚芳,又作藍楚芳」。
明朝的大將藍玉,官方資料均為「藍」,民間則簡筆記為「蘭」。[1]
來源六
源於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畲族的籃氏來源於畲族的創世傳說:「藍氏始祖昌奇,是神農氏第十世孫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農氏第十一世孫也」,認為昌奇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藍氏族譜中都認同的說法,並以昌奇為畲族的先祖。另外,遠古時期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受封護國侯,居處汝南郡,亦為畲族藍氏始祖。宋、元兩朝之後,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統治者的殘酷屠殺,或者是出於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族稱。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幾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龍海、上杭一帶,廣東省的大埔、饒平等地區,許多藍氏族人方一致恢復為畲族的民族屬性,總人口竟然多達數萬之眾。
【龍首師仗志】按盤匏王生於帝嚳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為盤、藍、雷三姓之祖。至「帝堯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盤匏王奉旨游山伏獵,,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傷,登樹岔遂歿,年三十九歲。十七日將屍而歸。三男一女並盤匏王部下扶屍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懷,於人始死亦不歸於中土乎,命將士將樹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盤匏王顏像,名曰:「師杖」,謚「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帝堯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御葬於鳳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馬、石麒麟為記。
妣「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縣東門五里蓮地形,坐壬向丙。
註:一作「龍頭師仗志」。
據福建寧德【白岩北山藍氏族譜】
來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內宮設置的一種官位,主要職責就是排解君王的憂慮和精神緊張,實際上類似今天的相聲演員,具有精神醫生的職責。因其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來源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滿語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為閻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布雅穆齊·富爾賽,滿洲鑲黃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擔任藍翎長,就是前鋒校尉的助手,由驍勇善戰的勇士充任,平時負責管理日常旗務的副排級,每甲一人,在滿洲八旗中,每旗約有十一位藍翎長,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齊·富爾賽後來累官至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在布雅穆齊·富爾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職「藍翎長」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叢尼勒氏,滿語為Congnile Hala,據史籍《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漢姓有藍氏。其藍氏鼻祖為叢尼勒·德恆,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吉林駐防,後在清咸豐三年從征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特賞藍翎。在叢尼勒·德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藍翎」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杜氏、鄧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德敦·明慶,滿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龍江駐防,清道光八年晉升為藍翎侍衛,後累官至正白旗都統。在德敦·明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榮耀的「藍翎侍衛」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藍姓皆公遺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藍氏是神農氏醫術和農業技術的繼承者。
B.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2)八百黃陂區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C. 有人知道老的黃陂八景
陂邑十景:
一、鐵鎖龍潭
寒煙百尺古城西,神物何年藉此棲。
夜月揚髯森似戟,春濤起蟄振如鼙。
冥飛鐵柱空留鎖,幻出瓊泉漸作溪。
我欲乞靈消旱魃,豢龍今已屬鯨鯢。
鐵鎖龍潭:在黃陂城內舊縣署西百步外,古時是一片丘陵土墩。墩中有一座古肖寺,寺中神像的坐騎是一泥龍。寺旁有兩根石柱子,高約丈余,明成化年間被風吹折一根,所存一根不知仍在否。傳說上倉龍神違犯天條,被貶凡間附體泥龍。為了將功補過,泥龍樂善好施,每逢陰雨必化做人形在路口為趕路人撐傘相送,或借傘他用。一天,孝女貞姑替母采葯途經此地,突降大雨,無處藏身。泥龍趕緊撐傘相送,於後每當遇雨,即撐傘相送,常來常往,產生了愛慕之情,並將第一次送傘之日定為約會之日,兩人經常約會。這一現象不幸被古肖寺的一惡僧發現,當即用鐵鎖將泥龍鎖住,使其動彈不得。貞姑幾度赴約撲空,不免思念情切,滴下了三滴辛酸的淚水。淚珠落地,竟將地面砸出了三個孔,遂成了一口三眼井。井水翻騰,溢井而出,直漫到泥龍的尾部。泥龍得水,頓時獲得靈氣,大發龍威,上下翻滾,掙斷鎖鏈,帶著貞姑騰空飛去。泥龍滾動過的地方,就成了一汪潭水。而後,有一漁人捕魚時網得一副鐵鎖,所以叫「鐵鎖龍潭」。為了祭祀,明萬曆年間,縣令胡仲瀾興建文昌祠,後來年久失修而坍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改建為文昌宮,復修正殿一重,中祀歷代帝君先賢。東側有放生池,由放生公所管理。1909年(宣統元年)進步人土打破女禁,創辦了黃陂第一所女子學校--木蘭女校。當時封建傳統觀念畢竟根深蒂固,主事者雖沖破阻力,創辦了女校,但卻顧慮重重,仍把女子視為必加防範的洪水,把校址設在鐵鎖龍潭的中心處,原藏經閣的舊址上,而且四周築起籬笆圍牆,只開一門進出,幾乎與世隔絕。
二、板橋仙跡
巨人何日學凌波,可有芒鞋踏破麽。
曾記踞橋黃石坐,難憑噴水白驢過。
步虛聲逐人無影,腳赤泥穿石不磨。
訝怪仙蹤徒一到,不曾略睡祗留蓑。
板橋仙跡:在黃陂縣治西郊外有石板橋一座,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樂間重修。相傳城西護城河洪水滔滔,百姓進出縣城,車馬受阻,過往極為不方便。黎民百姓急切地盼望能夠架一座石橋。有一年終於開工建橋了,誰知道下石打基時,石料常被河水沖走。正在眾水工一籌莫展、望水興嘆之際,一朵祥雲飄然降落,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他望著河水淡淡一笑。眾工匠發現原來是泥木祖師魯班,連忙上前求助。魯班微微點頭,說道:「你們不知道,石料之所以被捲走,是河水中的水蛇精在作怪呢。」說完隨手捏一泥齒丟入河中,霎時白光一閃,血水翻湧,巨浪滔滔。魯班趁機投石鎮水,差人架橋。頃刻之間橋就架好了,但是水中餘波未平,板橋也隨之顫動不已。魯班知道是妖孽在作怪,便走上橋去猛頓一腳,踩出了一道一尺多長的足跡,不僅鎮住了妖孽,而且平息了水患。護城河變成了通途,黎民歡呼雀躍。從此,石板橋上留下了祖師爺魯班的仙跡。
三、西寺曉鍾
浮生底事水雲程,客夜無眠分外清。
大抵鍾聲俱百八,西陵西寺倍關情。
西寺曉鍾:西寺也叫木蘭宮,在小西門外,距離大板橋不遠。根據同治《黃陂縣志》記載:西寺系唐貞觀年間襄州都督尉遲恭所修,明洪武年間重修,為從前朝賀習儀之所,寺中的大鍾系明朝萬曆年間邑人鄭光祿監鑄,重5048斤。縣志有詩這樣描述:竹閣春深夢未醒,木蘭鍾聲動神聽。數聲清越傳空際,敲落銀河萬點星。其曉鍾清脆,回盪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靜謐景象。圍繞西寺和大鍾,民間也流傳著動人的傳說。相傳始鑄西寺大鍾屢屢失敗,縣太爺坐卧不安,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武湖有一對漁民夫婦是鑄造大鍾的能手,丈夫叫鐵漢子,妻子叫銀姑娘。縣太爺聞訊大喜,於是馬上命令他們百日之內將鍾鑄造完成,否則問他們的殺頭之罪。夫妻二人也不敢怠慢,隨即燃爐煉鐵,九十九次的澆鑄,終因無人祭爐而未能鑄造成功。眼看百日期限已經到了,鐵漢子深感無望,便與銀姑娘相擁而哭。為了救丈夫,銀姑娘深情地望了丈夫一眼,毅然縱身跳入爐內。鐵漢子想上前阻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只扯下了半幅白裙。愛妻喪生,大鍾鑄造成功,縣太爺感嘆之餘,決定親自試敲。鐵漢子言道,此鍾不僅聲音悅耳,而且他走多遠鍾聲也會傳遞多遠。縣太爺不信,賜他快馬一匹,約定半夜子時起程,次日辰時試鍾。鐵漢子依約催馬趕到武湖,黎明棄馬乘舟。剛好時辰已經到了,耳邊傳來了悠揚的鍾聲。鐵漢子觸景生情,思念愛妻,痛哭著將白裙撕碎,當作紙錢拋入湖中祭奠。一會兒,碎裙變成了群群小魚在水中騰躍。於是「西寺曉鍾敲,武湖銀魚跳」的傳說便流傳開來。
四、灄水冬溫
木蘭山麓浚源深,流向東城匯一津。
夜渡呼船常帶月,秋波洗練凈無塵。
群鷗出沒寒猶在,積雪消融臘似春。
□□□□□□□,□□□□□□□。
灄水冬溫:灄水發源於大悟光霧山,由北向南,縱貫黃陂全境,至五通口與諶家磯之間注人長江。據說,有一座「溫泉殿」,溫水奔涌,「溯雪常消青草洲」。傳說上八仙鬧海被下八仙斗敗,受到了懲罰。這時,江海黃龍前來說情,並親自送他們回府。誰知上八仙恩將仇報,反將黃龍扣押在洞府。何仙姑聞訊憤憤不平,救出黃龍逃到人間做了夫妻。黃龍取名齊天龍,何仙姑取名荷花。夫妻二人相親相愛,駕舟打魚為生,也常擺渡助人。一年,大雨滂沱,山洪爆發,良田淹沒,生靈慘遭塗炭。齊天龍夫婦痛徹心脾,駕舟搶險,奮勇救人,使許多鄉親死裡逃生。可他們夫婦二人卻因勞累過度,不幸被洪水捲走。鄉親們四處呼號,八方尋找,後在縣北不遠找到了他們的屍體,人們便將他們夫婦合葬在灄水邊。為了紀念這對捨己救人的夫婦,人們還在他們夫婦的墓前修建了仙侶台和仙侶洞,常年供奉。這件事情感動了上八仙和下八仙,以後每逢冬至忌日,群仙齊集於此,紛紛向河中灑酒祭祀,於是灄水就有了「冬溫」之說。
五、木蘭聳翠
突兀奇峰霄漢閑,相傳千古木蘭山。
翠流斷避煙生石,綠染虯松雲掩嵐。
嶺後一聲清磐動,天邊幾點暮鴉還。
將軍去後無消息,弱柳春來弄小蠻。
木蘭聳翠:縣北60里的木蘭山為荊楚名岳之一。相傳,漢代木蘭山下有一千戶長朱壽甫,膝下有一女名木蘭,聰慧過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武藝超群,每日習文練武在山中,山山嶺嶺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山上遍布她用過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薩紅妝樣,怒目金剛劍俠同」的巾幗英雄氣概。當時,胡羌入侵,可汗點兵。木蘭女扮男裝,毅然代父從軍。轉戰十二載,木蘭凱歌還。這時,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郁蔥蔥,鮮花怒放,奼紫嫣紅,好象在迎接木蘭將軍的勝利歸來,又好象在歡慶木蘭的豐功偉績。綠的木蘭樹,紅的木蘭花,一經輕風搖動,頓時飛紅搖翠,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木蘭聳翠」的絢麗圖畫。木蘭山不僅以木蘭將軍的家鄉聞名於世,而且以自然景觀和道教聖地吸引各地遊人香客。十景中多已不再,唯此香火不斷,現仍為黃陂縣第一勝景。
六、釣台夜月
石蹬千盤壘一邱,雲根翻動灄源流。
煙籠碧岫疑春曉,月浸澄潭若素秋。
仙去遺蹤空有篆,人來野鹿亦同游。
應憐昔日垂綸者,起位三分有二州。
釣台夜月:釣台其實有岩無台,在縣北5里處的灄水西岸,臨河突兀一塊高達數丈的砂岩,半腰刻有「釣台夜月」四個篆字,顯得古樸大方,幽靜宜人。據說宋代有個隱士,自負清高,一心欲效東漢嚴子陵的隱居生涯,以此圖謀虛名,所以愛在月明風清的良宵,選擇在此高台垂釣。一天,一路人見了問道:「先生,你坐這么高怎麼能看見浮子的動靜?如此垂釣豈不笑話?」宋隱士聽了不屑地一笑,孤傲地說:「哼哼,你知道什麼?象我這樣釣魚的只有雅士嚴子陵知道。」路人呵呵笑道:「嚴子陵是棄官隱居,擔心漢光武帝劉秀來找他出仕,才天天在高處釣魚,實則是為了居高臨下便於觀察,以便朝廷來人時,隨機做出應變之策。皇帝又沒有派人來找你,象你這樣釣魚不是東施效顰嗎?可笑,可笑!」宋隱士聽了大為不悅,索性置之不理。不料瞥見河中月影,只見月影在水中閃動,也象在笑他。他惱羞成怒,撿起塊石頭向月影砸去,頓時水泛波紋,月成兩片。從此,在釣魚台上觀看河中的月影就成兩半了,「釣台夜月」由此而得名,宋隱士則被貽笑後世了。
七、克寨屯軍
黃塵四塞盜縱橫,馳逐何人仗義名。
左澤列柵團練密,依山樹幟指揮明。
不妨婦織還供餉,未輟男耕亦典兵。
封豕長蛇芟剃盡,至今原野寂無燐。
克寨屯軍:舊址在縣北約5里處。相傳宋朝末年,縣北一帶盜匪如毛,經常出沒於鄉里打家劫舍,殃及百姓。由於官兵疲於與義軍作戰,無法顧及地方匪禍。鄉民只好自己組織團練,傍水打樁編織木柵,依山立竿懸掛旌旗。男練刀槍不誤農作,女練紡織籌辦糧餉,人人齊心,戶戶協力,同仇敵愾,除暴安良。黃州知府為了表彰百姓懲惡揚善的斗爭精神,特將「克寨屯軍」列為十景之一。明《黃州府志》有上詩這樣的描述。
八、魯台望道
孤亭突兀倚雲岑,遙望尼山幾萬尋。
松露垂枝疑振玉,篁風送響訝聲金。
芹波綠漾沂川色,杏塢紅分闕里陰。
寧獨兩賢瞻望切,至今思慕在人心。
魯台望道:在灄水河東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有一個山丘,原名無人查考,後名魯台山。根據明間傳說,宋仁宗時,有一河南人氏逾,欽命其為黃陂縣令,不幸積勞病故,朝廷「官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加贈司空」。他遺下一子程珀,因年幼路遙,難返河南洛陽故里,於是寓居黃陂程鄉坊。聖上見他是忠良之後,遂命其為黃陂縣尉。後娶孝感女侯氏為妻,夜夢雙鳳投懷,於明道元年(1032年)生一子程顥,號明道。次年(1033年)又生一子程頤,號伊川。程顥、程頤聰慧,勤奮好學,讀經論史,仰慕孔子,於是築台於山椒,遙望東魯孔子的故鄉,所以山名「魯台山」,或者叫「望魯台」,也叫「魯台望道」,後人又建雙鳳亭於其上,是紀念二程的古跡。
九、甘露呈祥
何時垂得山頭露,今日猶傳露未皠。
嶂霧曉滋春爛漫,岩花晴繞寺芳菲。
魯台色借標丹鳳,楚澤煙深上翠微。
聞說有龍祥瑞世,白麟赤雁與同歸。
甘露呈祥:縣東10里的甘露山,因世傳陳武帝時曾降甘露得名。相傳南朝陳武帝時,縣東10里處有一翠嶺,嶺上住著一對夫妻,男耕女織,恩愛和睦。後來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產下一條小龍。丈夫將這個出生物當成怪物,操起一把鐵鍬向小龍砸去,只聽見一聲慘叫,竟斬斷了小龍的尾巴。小龍就地一滾,而後騰空飛向雲端,戀戀不舍地探出頭來向母親哭訴道:「母親不必難過,你老只要喚兒幾聲,兒會回來探望雙親的。」母親聽後害怕其父生氣,忍痛囑咐他「莫回」,而小龍卻聽成了「惡回」。因此,只要聽見母親的呼喚,小龍回來時就雷電大作,雷雨交加。有一年,久旱無雨,禾苗枯黃,人畜染疫,百姓遭殃。小龍的母親眼見滿眼餓殍,生靈塗炭,心中萬分難過。她眼含熱淚,仰望長空,引頸高呼:「龍兒!」頃刻之間,風起雲涌,雷鳴電閃,只見一條禿尾巴小龍,身背南海觀音而來。觀音大士將手中的紫金瓶朝下一倒,於是紫金瓶中滴下幾點甘露,頓時大雨傾盆,禾苗復甦,瘟疫消除,人畜兩旺。於是翠嶺被人命名為「甘露山」,又稱「甘露呈祥」。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慶元年)重建,內祀二程及諸學者。
十、武湖煙漲
平湖氣靄郁層霄,七澤波分入海潮。
望里有天塵漠漠,雲中看樹景寥寥。
濤喧萬馬金戈震,壘卷三江玉帳遙。
賺得將軍渾好武,千年鸚賦憾難消。
武湖煙漲:武湖又名黃漢湖,位於黃陂東南部,相傳為東漢江夏太守黃祖練武習射之處,湖面因日照受熱,水汽蒸騰,濃霧彌天,在黃昏或清晨形成煙霧溟濛的景象,山林房屋,若隱若現,如天上的仙境;人流車馬,隱現其間,如騰雲駕霧。這就是「武湖煙漲」,為黃陂的奇景之一。民間傳說也附會而生。世傳漢時江夏太守黃祖,常到湖邊操練水軍,其坐騎寄放在辛店馬場廟,浸濕的鎧甲就曬在湖中的曬甲山上。因此,該湖成為演武湖,其名也由此而來。後來黃祖兵敗,被孫權梟首示眾。黃祖飲恨黃泉成為鬼雄,仍憤憤不平,在地府重征舊部,占據武湖。每日清晨與生前一樣,操兵演武,只殺得「萬戟凝霜」,「千舸沖浪」,水珠四濺,風沙彌漫,好似濃霧煙雲般。傳說歸傳說,但這煙霧確實給武湖披上一層神秘面紗,放舟湖中,飄飄然有羽化登仙之感。
D. 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手機掛號
那是高級醫院
E. 從黃陂區怎樣坐車最快能到八大家
公交線路:黃陂3路 → 黃陂k3路 → 軌道交通1號線 → 555路,全程約43.8公里
1、從黃陂區步行約290米,到達百秀街中百倉儲站
2、乘坐黃陂3路,經過2站, 到達百秀街木蘭客運中心站
3、步行約10米,到達百秀街木蘭客運站
4、乘坐黃陂k3路,經過5站, 到達漢口北大道輕軌一號線漢口北站
5、步行約170米,到達漢口北站
6、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經過7站, 到達二七路站
7、步行約290米,到達解放大道二七路站
8、乘坐555路,經過5站, 到達和平大道建設二路站
9、步行約670米,到達八大家派出所
F. 黃陂區的旅遊
2015年,接待遊客達1500萬,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0億元,分別增長25%和66%。黃陂北部947平方公里的木蘭文化旅遊區,譽為中南地區生態文化休閑之都,被聯合國列入《中國21世紀優先發展議程》。
黃陂擁有中南地區最大的城市生態旅遊景區群,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家: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包括木蘭山、木蘭天池,木蘭雲霧山,木蘭草原四大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4家(大余灣、清涼寨、農耕年華、錦里溝),3A級景區4家(勝天農庄、木蘭湖,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木蘭古門),以上景區除勝天農庄外均列入武漢旅遊年卡中。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1家(木蘭湖),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家(大余灣)。黃陂古有黃陂十景,今有木蘭八景。黃陂擁有最高星級的五星級農家樂10家,居全省區縣第一。四星級農庄20餘家,打造了武漢市首條最長的綠色旅遊景觀通道-130公里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交通環線,實現全區各大景區之間「15分鍾可達、2小時串聯」的旅遊線路循環貫通。
黃陂區與億利資源、三特索道、吉利集團、周大福、紅星美凱龍、華誼兄弟等上市企業展開全面戰略合作,積極推動王河水鄉、三台寺、木蘭小鎮、木蘭溪、紅崗山茶文化園、木蘭竹海、紅酒古鎮等鄉村旅遊加快建設,加快鄉域傳奇、木蘭花谷、木蘭龍門山、浪漫紅葉谷、銀杏山莊、木蘭果園建設,啟動雲霧山體育公園、木蘭山滑翔傘基地、F4賽車場、華夏同根園建設。
推出了武漢賞花地圖方便遊客,黃陂區木蘭天池杏花、清涼寨中華櫻花、木蘭雲霧山杜鵑花和錦里溝櫻花4家入圍「新花城十景」。配套建成各類賓館酒店63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4家,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已經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旅遊服務體系,具有一次性接待2萬名遊客食宿的能力。 木蘭山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北部。海拔582.1米,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木蘭山是木蘭文化之源,花木蘭將軍生葬於此,祭祀於此。集宗教、地質、建築奇觀為一身,有木蘭殿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塑有花木蘭「三應身」神像。木蘭山神祀制為清朝政府為紀念花木蘭所設祭祀區。
木蘭山始得名於南齊永明三年(485年),唐貞觀九年(635年),木蘭山金頂為朝廷紀念木蘭將軍始建。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時任黃州刺史的杜牧曾游木蘭山,並留下《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宋雍熙二年(985年),王義敬木蘭忠孝,重建了木蘭將軍坊和廟。宋代,米芾在此手書「第一山」保存至今。被明代詩人屠達譽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清朝,外省香客遊人來木蘭山的人次平均每年超過百萬。木蘭廟會傳承千年,每年十萬餘人參與。2015年,木蘭山和台灣阿里山結為了姊妹山。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廣泛分布著有7億5千萬年歷史的藍片岩。 有著名的木蘭山組歌和烽火木蘭山。擁有雄偉壯觀的群巒秀峰、木蘭山古建築群的眾多道佛泥塑,宮觀櫛比的木蘭山道教叢林、十里槐花、瞬息萬變的雲海奇景。
木蘭天池
木蘭天池風景區位於黃陂區北部長軒嶺街道,距武漢天河機場45公里。整個景區佔地面積9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8%。木蘭天池是木蘭的外婆家、木蘭成長地,再現了木蘭童年生活的快樂時光。
木蘭天池是AAAAA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主要由「浪漫山水」、「高峽人家」和「森林公園」三大主題景園鏈接成一個南北走向,長達十餘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峽谷,是國家森林公園。十里野杏花、野菊花、油茶花,分布在峽谷、大小天池的兩岸。其主峰海拔520.6公尺,屬大別山南麓。景區年平均氣溫介於15-22℃之間,七月份平均氣溫25.8℃。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作為木蘭天池的三期園區,各種珍貴動植物達1000餘種,是三峽工程植物保護移植基地。
雲霧山
享有「西陵勝地、楚北名區、陂西陲障、漢地祖山」美譽的木蘭雲霧山,為5A級景區,地處武漢市黃陂區西北李家集街道內,距武漢市中心65公里,距黃陂城區29公里。以山命名有南海艦隊997雲霧山艦。木蘭雲霧山是木蘭將軍歸隱之地,草廬明志,花海知心,擁有花語山(杜鵑花華中一絕),仙人洞及歷代兵家博弈所遺存的古代城寨龍王尖石寨。
每年元宵燈會,木蘭雲霧山僵獅子盛行。這里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一山兩教,四季香火」。還有非遺黃陂泥塑、白鷺林。雲霧山蘊藏著千萬株形態各異的萬畝杜鵑花海似綺麗的綵帶飄動在青山幽谷之中。雲霧山恐龍谷和雲霧山冰雕館又先後開園。
被稱為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中的百景園,山內常年平均氣溫18℃,有各種樹木150餘種,中草葯材600餘種,森林覆蓋率95%以上。
木蘭草原
木蘭草原位於武漢黃陂區王家河街道,屬「木蘭八景」之一。景區距武漢市城區36公里。木蘭草原是木蘭騎馬射箭、演兵練武之地,木蘭從軍騎馬射箭的場景歷歷在目。木蘭草原是5A景區,面積4800畝,融草原風情觀光、戶外拓展、水上游樂為一體,是華中地區唯一的以草原風情為主題的風景區。
木蘭草原是中南惟一的天然草場,其中的王子草場有長千米的「葡萄長廊」蜿蜒曲折和一望無垠「公主湖」,草原白鷺湖,吉祥廣場。
木蘭草原坐擁華中最大的格桑花花海,充滿西北特色的跑馬射箭等大漠風情。在木蘭草原,開滿紫色、粉色、白色、紅色的千畝格桑花。 清涼寨
木蘭清涼寨是AAAA級景區,平均海拔600餘米,景區總面積6000餘畝,有近2000畝油茶和各類品種的茶花,所在的劉家山村是武漢最美的山村。
木蘭清涼寨位於蔡店街道西北部劉家山,年平均溫度低於武漢市中心城區4-6度,十里中華櫻花、映山紅、油菜花、茶花花花飄香,推出的攀水瀑布、古炭窯、滴水觀音、九龍飛瀑等旅遊景點,加入豐富多彩的祈福、採茶等活動。
清涼寨深秋,三角楓等多種秋季紅葉樹種面積3000餘畝,形成艷麗的秋季紅葉景觀。劉家山和丁家山兩個高山自然村銀杏樹達5萬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銀杏近百株,是武漢市境內目前最大的高山古銀杏群。
大余灣
大余灣是位於武漢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共有近40幢房屋為明末清初建築,石屋石砌,雕梁畫棟,有數百年歷史,是典型的明清風水建築格局。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歷史輝煌。為湖北第一民俗村,作為一個風景秀麗的徽派建築古老村落大余灣村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
大余灣古建築群是中華耕讀文化的典型,保留和繼承了古代遺存中那種難得的恬靜與淡泊的慢生活模式,花海樂園擁有萬畝油菜花、百畝紅梔子花,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錦里溝
錦里溝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蔡店街道境內。始建於清朝雍正時期。
錦里溝由環湖風情體驗區、峽谷游覽區和寨王文化展示區三個部分組成。游線全長12公里,串聯大小景點48處,是武漢市唯一的土苗文化風情旅遊區,也是最大的自然山水度假區。篝火晚會 青山綠水,溪流環繞,湖泊、瀑流、峽谷、野花與吊腳樓、風雨橋等土家建築交相輝映,
農耕年華
農耕年華是AAAA級景區,位於武湖街道,佔地面積3000畝,已建成農業科普示範區、高爾夫體驗區、農耕文化展示區、百果觀賞採摘區、藤園彩林瀏覽區、珍奇動物觀賞區、生態濕地游覽區等十二個功能區,是華中最大的農業主題觀光園區。農耕年華千畝的桃花景色秀麗,鎮、村、塔、橋星羅棋布。 勝天農庄位於黃陂區王家河街道,AAA級景區,有太平天國古城依山就勢,以青石干砌而成,城牆高4米左右,佔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靈宮殿與白馬寺始建與唐朝,穿插了露營、cs,垂釣,卡丁車,竹筏漂、叢林越野、攀岩、速降、搭繩過澗、水上飛索等許多另類戶外活動。
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是與阿里巴巴合作的中國首家超大型智慧市場。AAA級景區。
木蘭古門位於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的姚家集街道境內,國家AAA級景區,總面積6000畝,距武漢中心城區約65公里,屬典型的山水石林景區。古門湖位於古門山西麓,湖面約800畝,古門萬畝荷花塘,半島眾多。古門山景區內有大小瀑布十多處,其中最長的「三疊瀑」有約百餘米,最高的「百丈瀑」約高50米。
木蘭湖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國家AAA級景區,湖面17平方公里,108個大小湖汊組成57公里的環湖公路蜿蜒曲折,32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木蘭將軍自幼操戈習武在此而得名。木蘭湖西岸三千米為木蘭廟,廟前有千年銀杏,廟後為木蘭墓,始建於唐,明清多修繕。木蘭湖鳥島長年棲息著各種鳥類10餘萬只,其中30%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與台灣南投縣日月潭結成了「姊妹湖」。 姚家山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是武漢抗戰第一村。1941年至1946年,新四軍五師司政兩部常設在姚家山,姚家山新五師司政機關舊址作為新五師和鄂豫邊區黨委機關駐地。周邊有雙峰尖、西峰尖、茶山等九座山體相峙環繞,四季常綠、冬暖夏涼。姚家山溪谷,櫻花、中華白鵑、杜鵑花、杏花、桃花、梨花等山野鮮花眼花繚亂。
天寨溝漂流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的蔡店街道境內,是武漢市第一家漂流景區。 天寨溝漂流河道全長3.8公里,落差136米。河道內森林覆蓋,乘艇漂流穿行在林蔭之中,河道中有大小十八龍潭。
木蘭花園(武漢木蘭玫瑰花園)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勝天村,是武漢地區最大規模玫瑰園,種植3000餘畝玫瑰花,花色分為紅、粉、黃、白、復色五大色系。
紅崗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蔡家榨街道。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誕生地。這里還有太平天國時期古寨城牆遺址。也是武漢馳名的茶鄉古鎮。
月亮湖(院基寺水庫)位於武漢黃陂區明清古街背後,與當地木蘭湖景區夏家寺水庫和梅店水庫相呼應,形成「日月星」三湖鼎立之勢,該湖蓄水量1.08億方,已經成為著名的濕地生態旅遊區。
謙森島庄園,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境內。該園由四個林果生產場組成,擁有果園種植面積1萬畝。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金果園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雷段村,距武漢市中心28公里,武漢金果園基地現有果樹面積1000畝,品種有水蜜桃樹、黑寶石李、梨樹、棗樹、枇杷樹、橘樹、柑橘樹等20多個品種1萬余棵果樹。黃陂形成了木蘭湖藍莓、羅漢桑椹、前川金果園甜桃、武湖草莓、蔡榨茶葉等五大休閑採摘基地。
武漢農業生態園位於武漢市的黃陂區武湖街道。
G. 東西湖到黃陂區坐什麼車
公交線路:730路 → 207路 → 292路,全程約46.1公里
1、從東西湖步行約2.2公里,到達環湖路站
2、乘坐730路,經過10站, 到達常青公園站
3、乘坐207路,經過5站, 到達八古墩站
4、乘坐292路,經過5站, 到達百秀街站
5、步行約810米,到達黃陂區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H. 黃陂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或者好吃的店
黃陂區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12個。主要有:盤龍城遺址:位於黃陂灄口鎮,南距武漢市區5公里,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整個遺址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1800米,總面積378萬平方米。1954年發現後,從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縣及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進行有計劃、大規模挖掘。考古結果顯示:城垣建築距今約3500多年。城內有三座宮殿基址,其結構為我國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後寢」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業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有銅園鼎、銅鉞、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藝精細,形制完備。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設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與前川鎮隔河相望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范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建於魯台山椒,臨灄水,眺區城。相傳宋仁宗時,黃陂縣尉程王向之妻夜夢雙鳳投懷,後生二子,取名程顥、程頤。二程崇尚儒學,尊奉孔子,乃築台以望魯,並取名望魯台,魯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學識淵博,詩文出眾,為宋代大理學家,譽滿國中。為緬懷先賢,宋代始建「清遠亭」於魯台山。南宋時取雙鳳齊飛之意,改稱「雙鳳亭」。其間1962年和1984年兩次維修。今日雙鳳亭,琉璃碧瓦,斗拱飛檐,造型嚴謹,氣勢恢宏。199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北,距區城27公里。山勢呈南北走向,群峰攢簇,古木參天,方圓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頂582.1米,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傳南北朝時,羌胡入侵,木蘭山下一位姓朱名木蘭的巾幗英雄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疆場12年,屢建奇功。班師回朝後,封她為武召將軍佐侍郎。木蘭不受朝祿,願歸桑梓奉養父母。從此,木蘭山因是一代女傑的家鄉而聞名於世。山上至今還保存著這位女將軍的許多勝跡。木蘭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興於唐而盛於明,是中國歷史上道佛兩教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山上先後修建寺、觀、廟、庵30多座,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之說。198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景點 黃陂人文薈萃、山清水秀、風景獨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木蘭山:荊楚名山木蘭山昂立天宇,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群巒秀峰、宮觀櫛比的古代廟宇、甘冽晶瑩的龍泉匹練、環繞山嶺的溪河碧流、瞬息萬變的雲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氣候,無不令人賞心悅目,近年來,木蘭山修復了一批古式建築,重塑了眾多道佛泥塑,成為武漢近郊重要的風景游覽區。 木蘭湖:位於木蘭山腳下的塔耳崗鄉境內,是一個以山奇、水美、鳥珍而遐邇聞名的風景旅遊區。全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20平方公里,70多個島嶼和半島兀立湖中,100多個湖汊縱橫交錯,近百里的湖岸線蜿蜒曲折,20多個湧泉噴珠吐玉。湖周圍群巒起伏,樹木蔥郁,10萬只白鷺棲息於此,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候鳥聚集地。木蘭湖水域寬闊,水質碧澈,自然環境清潔幽靜,夏季月平均氣溫比武漢市區低4℃-5℃,是武漢市近郊理想的避暑勝地。木蘭湖不僅有優厚的自然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這里流傳著許多有關木蘭將軍替父從軍的動人傳說,保留著一批歷史遺跡。有木蘭將軍墓、木蘭將軍廟、木蘭將軍唐代墓碑和宋代石獅。 木蘭川:位於黃陂研子崗鎮,是通往木蘭山、木蘭湖的綠色走廊。全川長1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東西兩側的玉屏山、木蘭山兩山對峙,一川通達,景觀獨特。川上雲遮霧繞,層巒疊嶂,樹木蔥郁,百鳥翩躚;川內田疇如織,山花錦簇,清水漾碧,玉鑒瓊田,秀色可餐。還有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余家大灣建築群,青石布瓦、雕梁畫棟、石雕木刻、精美絕倫。 木蘭天池:位於黃陂長軒嶺鎮石門境內,距武漢市區中心63公里,區域方圓10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由飛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構成自然景觀200多處。峽谷全長約10公里,上下落差200米,有大、小天池各一處,小天池水域面積150畝,大天池水域面積300畝,海拔350米,池水盪漾,清澈透底,既可泛舟,又可沖浪,整個景區自然景觀如珠妙串,森林覆蓋,綠蔭掩映,飛流直下,山泉叮咚。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陂長軒嶺鎮境內,南距縣城58公里。公園南北長3.25公里,東西寬1.9公里,總面積6.18平方公里。境內群峰連綿,山勢雄偉,最高峰無名峰海拔高程599.5米,是大別山南麓、武漢市北郊最高山峰之一。公園內樹木參天,藤蔓羅織,自然植被和人工森林布滿山巒,森林覆蓋率達98%。飛瀑、奇石、古戰場及寺觀舊址等自然人文景觀點綴其間。 主要土特產品:花生、茶葉、板栗、蘆筍、桔梗、柿子、桃李、荸薺等。
I. 黃陂區的美食特產
1,油麵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2,蝦鮓
蝦鮓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東西湖區和孝感市孝南區、漢川市等地特產。為「黃陂區十大名菜「之一。經過「淘蝦瀝干、食鹽腌制、專桶堆積、優質稻米、炒熟磨粉、3︰7(湖蝦、米粉)拌和、佐料混合、涼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種配料製成。
3,糍粑魚
糍粑魚是具有濃厚的湖北鄉土氣息的傳統名菜,屬於鄂菜系。是以魚肉為主料,經過腌漬、晾乾後煎燒而成的。在鄂東南地區人們食用「糍粑魚」已是一種嗜好。
4,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湖北武漢市黃陂區的地方傳統名餚,屬於鄂菜系武漢菜。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
5,汽水肉湖北省的傳統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說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飲料,而是蒸鍋中的水受熱蒸餾而產生的汽水。
J. 黃陂區的名勝古跡
1、盤龍城遺址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2、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
3、雙鳳亭
雙鳳亭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魯台山,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雙鳳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王尖遺址
龍王尖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明清山寨遺址。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分設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牆由條石壘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處達45米,寬13~15米。
5、作京城遺址
作京城遺址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集鎮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