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陂有哪些景點
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雲霧山,木蘭天池,木蘭湖,清涼寨,勝天農庄,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錦里溝,鐵寨等景點。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武漢主城區50公里,海拔582.1米,她東擁木蘭湖、南瞰木蘭天池、西挽灄水河、北枕大別山,國土面積78平方公里,是木蘭生態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部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木蘭山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因木蘭將軍而得名,是木蘭將軍的故里,佛道兩教聖地。同時入選古黃陂十景和木蘭八景。
享有「西陵勝地、楚北名區、陂西陲障、漢地祖山」美譽的雲霧山,地處武漢市黃陂區西北部李家集街道泡桐店境內,距武漢市中心城區65公里,距黃陂城區29公里;是一處以山地為主的自然風景區。為木蘭八景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擁有歷代兵家博弈所遺存的古代城寨龍王尖石寨。每年元宵燈會,黃陂木蘭雲霧山舞僵獅子盛行。木蘭雲霧山地處武漢北部,總面積20多平方公里。這里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一山兩教,四季香火」,還有非遺泥塑、白鷺林、花語山。雲霧山蘊藏著千萬株形態各異的杜鵑,這里是全國著名的杜鵑花研究基地,雲霧山杜鵑花節頗受關注。
木蘭天池(Mulan Great Lake),是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的石門山,距武漢市中心50公里,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40公里。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由「浪漫山水」、「高峽人家」和「森林公園」三大主題景園鏈接成一個南北走向,長達十餘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峽谷。整個景區分為風景游覽區和休閑度假區。主峰海拔520.6米,景區內以觀賞飛瀑、溪潭、怪石等景觀為主。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木蘭湖旅遊度假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境內,與荊楚名岳木蘭山毗鄰,距武漢市中心 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通,這里水豐鳥美,人傑地靈,是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的湖北省省級旅遊度假區,被人們譽為荊楚明珠、武漢市的後花園,木蘭八景之一。花木蘭將軍幼時在此飲馬而得名。木蘭將軍廟和木蘭墓矗立於木蘭湖邊。湖區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0平方公里。湖岸線長57公里,有132個湖汊,23個島嶼,13個泉眼。木蘭湖鳥島長年棲息著各種鳥類10餘萬只,其中30%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春秋之季,鷺鳥在此交替雲集,蔚蔚壯觀。明代藩王博物館和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位於木蘭湖畔。木蘭川內明末清初興建的古民居民俗村——大余灣已被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清涼寨景區位於蔡店街道西北部,是中國木蘭八景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距武漢市中心城區85公里,距黃陂中心城區(前川)62公里,平均海拔600餘米,景區總面積6000餘畝,年平均溫度低於武漢市中心城區4-6度;山體高大陡峭,植被豐富,層巒疊嶂。木蘭清涼寨十里中華櫻花、映山紅、油菜花、茶花花花飄香,推出的攀水瀑布、古炭窯、滴水觀音、九龍飛瀑等旅遊景點,加入豐富多彩的祈福、採茶等活動。清涼寨深秋,三角楓等多種秋季紅葉樹種面積3000餘畝,形成艷麗的秋季紅葉景觀。景區內劉家山和丁家山兩個高山自然村銀杏樹達5萬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銀杏近百株,是武漢市境內目前最大的高山古銀杏群。
勝天農庄,即木蘭勝天風景區,國家3A級名勝風景區,湖北省五星級農家樂,坐落在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境內,為國家3A級景區,東臨紅崗山茶場,南接王家河,西連木蘭山,北望木蘭湖,是黃陂木蘭景區之一。勝天農庄始建於1995年,前身是知青下放的勝天林場。佔地面積6000餘畝,其中水面300餘畝。她四面環山,中間是水,風景秀麗。2000年創建戶外休閑基地。勝天農庄歷史遺跡豐富。茶麻古道上留下的是古代的商旅足跡,它記載著「茶麻古道」的歷史滄桑。靈宮殿的建造與白馬寺與木蘭山道觀同步,始建於唐朝,它是當地民間宗教歷史的見證。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武漢市黃陂區長軒嶺街道,擁有山林近萬畝,稀有植物和珍禽異獸百餘種,原為國營林場。總面積共2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8%,各種珍貴動植物達1000餘種,如國家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山柏、橲樹、麂子、大鯢等。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門評為國家森林公園,同時也是三峽植物保護移植基地。素山寺森林公園作為AAAA級景區黃陂木蘭天池的三期園區投入開發。緊鄰木蘭八景,靠近苗寨AAAA級景區錦里溝和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
錦里溝旅遊度假風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蔡店街道境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土家族地區的兩大土司施南土司下屬的忠峒土司第十七代土司王在清朝雍正年間從鄂西恩施州宣恩縣遷至在鄂東,選中了黃陂區蔡店街道,經過近300年的發展變遷,擁有大量的土家山寨。
鐵寨風景區山體屬喀斯特地貌,山上岩石裸露,在千百年風雕雨琢、鬼斧神工之後,更是象形附會,惟妙惟肖。在眾多奇山異石之中:巨鯨出水、神龜入海、王母仙桃、神劍開石、玉版壓山、鐵漢神腳、如來神掌、瑤池仙子、花籃扣妖、果老問道、神像流淚、巨蟒呲牙、觀音神眼、金頂神廟、峭壁飛虹、玉簫化竹、參天神樹等奇景。還有那段坊間相傳的八仙故事,則是活靈活現,絕世無雙,因此鐵寨也有「八仙神話奇石園」的美譽。
⑵ 黃陂哪些旅遊景點大全
黃陂旅遊景點大全推薦給您:
木蘭天池
木蘭天池景區位於黃陂區石門鎮、木蘭生態旅遊區西部,東與木蘭山、木蘭湖毗鄰。
木蘭天池由飛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構成的自然景觀達200多處,其中遊人可通達的景觀有40多處。
在自然景觀中,最為有名的是天池峽谷中的」上八潭「、」下三潭「、喋血溪等。
這里的風光特點與九寨溝、廬山有諸多相似之處。最大的景觀為大天池,即朱家山水庫,該水庫建成於1978年,從山下景區大門進入後,沿石階一路觀景,一條溪水相伴,走在林間時聞潺潺溪水聲,間或可見飛瀑。
武漢木蘭草原
武漢木蘭草原位於黃陂區王家河鎮街聶家崗。草原挺大的,景色很美,適合定格畫面。在此您可親近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氣。
武漢木蘭雲霧山景區
雲霧山地處黃陂區西北部泡桐店境內。杜鵑花開的季節美極了,滿山紅,在這里可遠離城市的喧鬧,周末呼吸新鮮空氣的好去處。
木蘭山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長軒嶺鎮。她是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因山中多長木蘭樹,故名木蘭山。又因「木蘭將軍」的傳說,使山蒙上神秘色彩。山上現存「木蘭將軍之墓」碑。木蘭山山勢嵯峨、群峰攢族、雲霧繚繞、古木參天。
錦里溝
錦里溝位於黃陂區蔡店鄉道士沖村,這里青山環抱,溪流環繞。
⑶ 黃陂區有哪些街道
武漢市黃陂區目前管轄15個街道(前川街道、武湖街道、灄口街道、天河街道、橫版店街道、三里橋街權道、王家河街道、羅漢寺街道,祁家灣街道、蔡家榨街道、六指街道、李家集街道、長軒嶺街道、姚家集街道、蔡店街道)、1個鄉(木蘭鄉)和1個場(大潭原種場)。
⑷ 黃陂區的名勝古跡
1、盤龍城遺址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2、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
3、雙鳳亭
雙鳳亭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魯台山,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雙鳳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王尖遺址
龍王尖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明清山寨遺址。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分設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牆由條石壘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處達45米,寬13~15米。
5、作京城遺址
作京城遺址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集鎮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
⑸ 黃陂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或者好吃的店
黃陂區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12個。主要有:盤龍城遺址:位於黃陂灄口鎮,南距武漢市區5公里,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整個遺址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1800米,總面積378萬平方米。1954年發現後,從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縣及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進行有計劃、大規模挖掘。考古結果顯示:城垣建築距今約3500多年。城內有三座宮殿基址,其結構為我國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後寢」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業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有銅園鼎、銅鉞、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藝精細,形制完備。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設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與前川鎮隔河相望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范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建於魯台山椒,臨灄水,眺區城。相傳宋仁宗時,黃陂縣尉程王向之妻夜夢雙鳳投懷,後生二子,取名程顥、程頤。二程崇尚儒學,尊奉孔子,乃築台以望魯,並取名望魯台,魯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學識淵博,詩文出眾,為宋代大理學家,譽滿國中。為緬懷先賢,宋代始建「清遠亭」於魯台山。南宋時取雙鳳齊飛之意,改稱「雙鳳亭」。其間1962年和1984年兩次維修。今日雙鳳亭,琉璃碧瓦,斗拱飛檐,造型嚴謹,氣勢恢宏。199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山:位於黃陂區北,距區城27公里。山勢呈南北走向,群峰攢簇,古木參天,方圓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頂582.1米,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傳南北朝時,羌胡入侵,木蘭山下一位姓朱名木蘭的巾幗英雄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疆場12年,屢建奇功。班師回朝後,封她為武召將軍佐侍郎。木蘭不受朝祿,願歸桑梓奉養父母。從此,木蘭山因是一代女傑的家鄉而聞名於世。山上至今還保存著這位女將軍的許多勝跡。木蘭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興於唐而盛於明,是中國歷史上道佛兩教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山上先後修建寺、觀、廟、庵30多座,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之說。198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景點 黃陂人文薈萃、山清水秀、風景獨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木蘭山:荊楚名山木蘭山昂立天宇,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群巒秀峰、宮觀櫛比的古代廟宇、甘冽晶瑩的龍泉匹練、環繞山嶺的溪河碧流、瞬息萬變的雲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氣候,無不令人賞心悅目,近年來,木蘭山修復了一批古式建築,重塑了眾多道佛泥塑,成為武漢近郊重要的風景游覽區。 木蘭湖:位於木蘭山腳下的塔耳崗鄉境內,是一個以山奇、水美、鳥珍而遐邇聞名的風景旅遊區。全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20平方公里,70多個島嶼和半島兀立湖中,100多個湖汊縱橫交錯,近百里的湖岸線蜿蜒曲折,20多個湧泉噴珠吐玉。湖周圍群巒起伏,樹木蔥郁,10萬只白鷺棲息於此,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候鳥聚集地。木蘭湖水域寬闊,水質碧澈,自然環境清潔幽靜,夏季月平均氣溫比武漢市區低4℃-5℃,是武漢市近郊理想的避暑勝地。木蘭湖不僅有優厚的自然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這里流傳著許多有關木蘭將軍替父從軍的動人傳說,保留著一批歷史遺跡。有木蘭將軍墓、木蘭將軍廟、木蘭將軍唐代墓碑和宋代石獅。 木蘭川:位於黃陂研子崗鎮,是通往木蘭山、木蘭湖的綠色走廊。全川長1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東西兩側的玉屏山、木蘭山兩山對峙,一川通達,景觀獨特。川上雲遮霧繞,層巒疊嶂,樹木蔥郁,百鳥翩躚;川內田疇如織,山花錦簇,清水漾碧,玉鑒瓊田,秀色可餐。還有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余家大灣建築群,青石布瓦、雕梁畫棟、石雕木刻、精美絕倫。 木蘭天池:位於黃陂長軒嶺鎮石門境內,距武漢市區中心63公里,區域方圓10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由飛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構成自然景觀200多處。峽谷全長約10公里,上下落差200米,有大、小天池各一處,小天池水域面積150畝,大天池水域面積300畝,海拔350米,池水盪漾,清澈透底,既可泛舟,又可沖浪,整個景區自然景觀如珠妙串,森林覆蓋,綠蔭掩映,飛流直下,山泉叮咚。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陂長軒嶺鎮境內,南距縣城58公里。公園南北長3.25公里,東西寬1.9公里,總面積6.18平方公里。境內群峰連綿,山勢雄偉,最高峰無名峰海拔高程599.5米,是大別山南麓、武漢市北郊最高山峰之一。公園內樹木參天,藤蔓羅織,自然植被和人工森林布滿山巒,森林覆蓋率達98%。飛瀑、奇石、古戰場及寺觀舊址等自然人文景觀點綴其間。 主要土特產品:花生、茶葉、板栗、蘆筍、桔梗、柿子、桃李、荸薺等。
⑹ 黃陂在三國時期屬於哪裡
魏國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荊州江夏郡駐地。
據在黃陂區長軒嶺境內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採石場遺址證實,早在5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黃陂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期 ,以西陵國和「三苗」氏族為主體集團星布於灄水干支流域,歷經大溪文化時期、屈家嶺文化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更迭與積累。距今4400年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屬古荊州之域。[2]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被稱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納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被稱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荊楚,建長子國,都城在黃陂前川椅子山遺址(今區檔案局)。前655年起屬楚國。秦,黃陂屬南郡。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荊州江夏郡駐地。
南齊年間,為榮耀木蘭故里,在黃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設置木蘭縣。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縣(今六指街道東城址)築冶城。南朝梁普通四
黃陂在武漢的區位
年(523年),在梁興縣鹿關城(黃陂區北)置北江州,[2]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為南司州州府駐地,並置黃陂縣,系合黃城與武湖得名。
隋在黃陂雙龍鎮復置木蘭縣。唐初屬南司州,為安昌郡郡府駐地。後屬淮南道黃州。五代初屬吳,後屬南唐。
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漢陽府。
⑺ 湖北黃陂太公潭張姓屬哪一分支,字輩怎麼排的
由來: 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晉代有中原張姓遷至福建,唐朝年間,張姓人氏又隨陳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後河南光州張姓遷往廣東,從清初開始,廣東、福建的張姓又遷入台灣,從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被稱「張天師」,張角、張梁、張寶創立太平道起義,稱為「黃巾軍」,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將張飛,張遼;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農民起義領袖張鳳,畫家張僧繇(you);唐朝張說、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名將張巡,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五代時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農民起義領袖張余、張海;南宋大將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醫學家張景岳,著名道士張三豐,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捻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海外張姓華人傑出代表有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著名畫家張玉良、張融,航空與太空總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張榮發等等。
姓氏起源:
關於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
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氏在台灣僅次於陳、林、黃三姓,是第四大姓。台灣的張氏來自福建和廣東。台灣張姓曾分金坡派、板橋派等多種。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數為佔全台人數的六分之一。與大陸張姓一樣,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第一個入台開基的張氏先人是張佑,來自廣東梅豐。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堂號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⑻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8)黃陂大成潭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⑼ 地址: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南潭路11號
美瞳前 , 美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