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大元帥的正確排序是什麼謝謝啊!!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原來是這樣排名的
授銜簡介: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
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
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由此確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
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
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周恩來。翌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共產黨。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共產黨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毛澤東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
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
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朝鮮停戰,
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
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
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
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
而毛澤東對他則別有看法。
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澤東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
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
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
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
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
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
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
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
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
建國後任體委主任。
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
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
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
成為毛澤東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
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
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
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
以及他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
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
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
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
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
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
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
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
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
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
最強的紅四方面軍。
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
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
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 】
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
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
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
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
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
沒有出色的戰績。
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
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
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
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
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
「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
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
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
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
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
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
「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
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
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
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
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
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
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
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
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
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
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
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
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從十大元帥的各人背景看,哪一個都動不得,
十大將換誰上來都會引發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將的人選,派系平衡的因素減弱了,
而當時職務的因素加強了。
大將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
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綜合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的每個人的情況來看,
授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
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
而是黨內軍內多年來戰爭歷程和人事變遷的綜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盡可以對他們每個人品頭論足,
但如果從授銜時的歷史環境出發,
相信這二十個人堪稱是「最佳組合」了。
㈡ 二戰中,中國的海軍實力怎麼樣
在清末海軍的基礎上,先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由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和統率的海軍。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清政府海軍巡洋、長江艦隊所屬艦船紛紛起義,加入革命行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中華民國海軍。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1912~1928年的海軍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設海軍部,黃鍾瑛任海軍部總長,湯薌銘任海軍部次長兼北伐海軍總司令。4月,臨時政府遷北京,增設海軍總司令處。改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黃鍾瑛為海軍總司令。至次年7月編成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共有艦艇40餘艘,總排水量約4萬噸。對清末主要海軍學堂進行部分調整:將江南水師學堂改為南京海軍軍官學校;福州船政學堂分為製造學校和馬尾海軍學校;煙台海軍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分別改為煙台海軍學校、廣東海軍學校;改水師練營為海軍練營。1912~1913年,先後將江南船塢、大沽船塢、福州船政局收歸海軍部管轄。1914年12月,海軍部改海軍警衛隊為陸戰隊(營)。1915年,海軍部將接收之吳淞商船學校與南京海軍軍官學校合並,改名為吳淞海軍軍官學校。1917年7月,海軍總長程璧光、第1艦隊司令林葆懌率「海圻」等7艘艦船,由吳淞南下廣州,與先期到達廣州的「海琛」巡洋艦連同原駐粵2艘艦艇和後來抵粵的練習艦隊之「肇和」巡洋艦共11艘艦艇參加護法。從此,海軍分裂為北洋政府海軍和廣州革命政府海軍,以後又出現東北海軍。
北洋政府海軍1917年7月,北洋政府(1912~1927)內閣改組,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饒懷文為海軍總司令。將留北洋的艦艇重新編組為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主要活動於長江中、下游和福建海面。12月改海軍總司令處為海軍總司令公署。1918年1月,在福州船政局內組建海軍飛機工程處,後改名海軍飛機製造處;4月,改藝術學校為海軍飛潛學校。1919年製成第一架水上飛機(至1937年共製成各種飛機20餘架)。1919年7月,海軍部在哈爾濱設吉黑江防籌備處。次年5月,該處改為吉黑江防公署,並以「江亨」等8艘艦艇組成吉黑江防艦隊。1922年4月,吉黑江防艦隊改歸奉天省節制。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海軍助直反奉。1923年6月,海軍陸戰隊在福建擴編為暫編海軍陸戰隊第1混成旅。1924年3月,由粵北上之「海圻」等艦艇編為渤海艦隊。同年,廈門船塢移歸海軍部管轄。1927年3月,海軍總司令楊樹庄率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宣布脫離北洋政府,加入國民革命軍。不久,渤海艦隊為奉軍吞並。至此,北洋政府海軍瓦解。
廣州革命政府海軍1917年9月,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程璧光任海軍總長,林葆懌任海軍總司令。將南下各艦編為護法艦隊,原廣東艦艇編為江防艦隊,由江防司令部管轄。1918年7月,總裁製軍政府成立,林葆懌任政務總裁、海軍部長兼海軍總司令。1920年11月,孫中山重組軍政府,任湯廷光為海軍部長。任林永漠為艦隊司令兼署理海軍總司令。1921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仍任湯為海軍部長。1922年4月,海軍閩、魯兩派矛盾激化,部分艦艇策劃北歸,非常大總統孫中山遂下令收回在粵海軍軍艦,任溫樹德為海軍總司令、陳策為江防司令。6月,陳炯明叛變,海軍被陳控制。1923年3月,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在廣州成立,任陳策為海防司令、楊廷培為江防司令、溫樹德為艦隊司令。12月,溫被北洋政府收買,率「海圻」等6艦由汕頭駛往青島。1924年5月,大本營將留粵的「飛鷹」等艦編為練習艦隊,潘文治任司令,歸粵軍總司令節制。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軍事委員會設海軍局。1927年3月,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庄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被任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總司令。隨即指揮所部配合北伐軍攻佔淞滬、南京,後又在吳淞至山東沿海與渤海艦隊多次作戰。9月,成立魚雷游擊隊。至此,國民政府海軍轄4個艦隊,共有艦艇44艘,總排水量3萬余噸。1928年2月,海軍陸戰隊成立第2混成旅,並正式組建陸戰隊司令部。旋又將2個混成旅縮編為2個獨立旅。12月,軍政部設海軍署。
東北海軍第次直奉戰爭中奉軍敗北後,張作霖於1922年8月在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設航警處,管轄吉黑江防艦隊,籌建海防艦隊。1923年1月,在葫蘆島創辦航警學校。1924年東北海防艦隊成立,轄「鎮海」等4艘艦艇,以營口為基地;設江海防總指揮部於奉天(今沈陽),沈鴻烈兼總指揮。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司令部,沈鴻烈任司令。1926年11月起東北海軍司令部陸續接管渤海艦隊。1927年6月,改稱東北海軍總司令部,張作霖兼海軍總司令,沈鴻烈任副司令兼代總司令,將江防、海防、渤海三艦隊合並為東北聯合艦隊。張作霖旋組織安國軍政府,任張宗昌為海軍總司令,將東北聯合艦隊改編為第1、第2艦隊和吉黑江防艦隊。1928年7月,張學良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兼海軍總司令,將安國軍各艦隊改稱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轄「海圻」等26艘艦艇,總排水量近2萬噸。
國民黨海軍
1929~1949年的海軍
1929年4月,國民政府將軍政部海軍署擴充為海軍部,楊樹庄任部長,陳紹寬任政務次長代理部務。直轄第1、第2艦隊、練習艦隊、魚雷游擊隊和測量隊、巡防隊、航空隊,共有艦艇50艘左右,總排水量近3.5萬噸。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編為第3艦隊(未實行,至1933年7月5日方正式納入海軍編制序列,改稱第3艦隊),仍隸屬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部。北伐時留粵的艦艇編為第4艦隊,歸廣東省政府管轄。7月,發生中東路事件,東北江防艦隊被蘇聯黑龍江艦隊擊毀艦艇5艘,自沉艦艇2艘,江防艦隊基本覆沒。海軍部繼1927年在上海設立海軍航空處後,1923年6月又籌設廈門海軍航空處。1933年兩處合並於廈門稱海軍航空處,負責海軍航空飛行訓練,監督、指揮所屬航空隊、航空工廠及航空教育機構。同期,海軍部著力於整頓:調整組織,統一編制;頒布各種條令、條例,完善法規;裁汰、建造、改裝艦艇(1912~1937年,共建造排水量2600噸級平海巡洋艦以下各型艦艇51艘,改裝12艘);加強海軍學校,除馬尾、青島、黃埔3個主要海軍學校外,又於1932年在江蘇鎮江開辦電雷學校。至1937年海軍共有各型艦艇120餘艘,總排水量約6.8萬噸。
「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海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無力在海上拒敵。為阻敵溯江西進,先後在上海、江陰、馬當等地港口和水道構成多道阻塞線(見江陰阻塞作戰),並在珠江、閩江和青島、劉公島等港口、水道沉船堵塞,以遲滯日艦進攻。1938年1月,裁撤海軍部,成立海軍總司令部,隸屬軍事委員會,陳紹寬任總司令,保留第1、第2艦隊番號;建立海軍炮隊、海軍特務隊和海軍雷隊。武漢、廣州、宜昌淪陷後,沿海港口及長江中、下游均被日軍侵佔,海軍所剩10餘艘小型艦艇後撤川江。至此,海軍已無力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5年9月成立軍政部海軍處,12月改組為海軍署,籌備重建海軍。1946年5月,海軍署擴編為海軍總司令部,參謀總長陳誠兼總司令,桂永清任副總司令代總司令。在此期間,先後收繳侵華日軍各型艦艇船舶1400艘,從日本本土分得降艦34艘;接受戰時盟友美國援助艦艇131艘,英國贈送艦艇11艘,經過甄選,保留大小艦艇420餘艘,總排水量約19萬噸,編入戰斗序列275艘,官兵4萬人,組建成海防第1艦隊和第2艦隊、江防艦隊、運輸艦隊及10個炮艇隊。並將全國沿海地區劃分為4個海區,於榆林、左營、上海、青島分別建立基地司令部,後改為海軍軍區。恢復海軍陸戰隊建制,重建陸戰隊司令部,將3個陸戰團擴編為2個陸戰師。同期,在美國海軍顧問團的協助下,於青島設立中央海軍訓練團,著重加強接艦訓練,後與上海海軍軍官學校合並為青島海軍軍官學校,將軍官訓練集中於該校;士兵訓練集中於海軍軍士學校;艦艇、軍械製造及電工訓練集中於海軍機械學校。1946年,海軍派艦艇收復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南海諸島。解放戰爭期間,海防艦隊劃區封鎖龍口、煙台、威海、營口、渤海灣等沿海地帶,控制廟島列島、長山群島、榮成灣、萊州灣;破壞膠東解放區與遼東解放區間的海上交通,支援陸軍進攻沿海各解放區的人民解放軍。江防艦隊則控制長江,妄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在此期間,「重慶」號巡洋艦等90餘艘艦艇、3000餘官兵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其餘艦艇於沿海港口、島嶼解放之際,先後逃往台灣。
1912~1949年,民國海軍從分裂到統一,從消亡到重建,歷經興衰曲折復雜的過程。廣大海軍官兵雖然滿懷振興海防之志,但各種政治勢力竭力控制海軍作為互相爭戰的工具,其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在保衛海防和反侵略戰爭中,始終未能發揮重要作用。(李敦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