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知道湖北省這個地名的M下我,謝謝: 1:黃陂縣研子崗 2:黃陂縣北白漠港東 地名:北沖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pi第二聲)縣,現在好像是黃陂區,位於灄口街道 研子崗鎮研子崗公社吧,
北沖 可能是位於蔡店鎮望生村北沖。
請提供更多的提示信息
B. 為什麼黃山、黃石、黃梅、黃岡、黃陂等地名集中出現在安徽至湖北一塊
1、黃陂是4000年前盤龍城所在地以及古黃國所在地,而黃國始祖是姬姓來自於周朝分封的後裔。之所以叫黃國是因為黃國所在地大片沼澤水網密布,湖水常在梅雨季節後,常泛起一層黃色漣漪,薄薄一層如黃綢布,似乎是在水上蒙上一層黃皮,所以就稱它為“黃陂湖”,黃國因此得名而不是因為黃帝得名。 黃姓大多來自黃國國姓以及春申君黃歇。
7、潢川是中華黃氏發源地,春秋稱黃國,漢代為弋陽,盛唐時期叫光州,民國二年更名潢川。潢川和黃陂、麻城在古代同屬於黃國。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黃國等諸侯國,號稱千乘之國。春秋時期,這里被稱為申國,春申君名字跟這個地名有關系。之所以提到潢川是因為建國前信陽地區屬於湖北建國後劃歸了河南。
C. 黃陂這個地名怎麼得來的啊
黃陂
唐宋時稱為龍歸洞,元末改稱烏茶洞。明泰昌元年開圩,原名中洞圩,清雍正年間稱「黃陂圩堡」。本因在河上築有陂頭一座,河上游開采硫磺礦,河水污染陂頭成黃色,故稱黃陂。
D.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黃陂地處武漢市北郊,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三苗氏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區南的盤龍城,是長江流域迄今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當時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而且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這對於武漢三鎮城市的孕育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據舊志記載:今黃陂區境古為荊州之城。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漢屬西陵。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拒吳侵軼,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鎮。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縣為鎮,後復為縣。唐初屬南司州,後州廢,屬黃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磯。元世祖至元12年還舊治,屬黃州路。明屬黃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中華民國初年,廢府改道,屬漢陽道。自民國21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鄂東行署。抗日戰爭時期,黃陂縣政府一度遷至縣東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縣北蔡店陳家畈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1959年隨專區並入武漢市。1961年,恢復原區治。1983年10月,劃歸武漢市管轄。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
E. 陂字怎樣讀
「陂」字有四種讀音,分別是:
1、陂 bēi
(1)池塘:陂塘。陂池。千頃之陂。
(2)水邊,水岸:東海之陂。
(3)山坡,斜坡:「陂南陂北鴉陣黑,舍西舍東楓葉赤」。
(4)地名:廣東省陸豐市陂洋鎮
2、陂 pí
大多作為地名用字,如:
(1)「黃陂」(Huángpí):地名,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是木蘭故里,二程故里,盤龍城文化之源。
(2)「傘陂」(Sanpí):地名,河南省潢川縣轄鎮,有「魚米之鄉」之稱。
3、陂 pō
(1)如:陂陀(pō tuó): 清 葉燮 《原詩》:「故即跌下陂陀,沙礫石確,使人褰裳委步,無可盤桓。」
4、陂 bi 用於方言
(1)「陂西」(bixi):鎮名,在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
(2)「陌陂」(mobi):地名,河南南陽社旗縣陌陂鄉。
相關片語:
1、芍陂[sháo bēi]
又名期思陂。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相傳系春秋楚相孫叔敖所鑿,在今安徽壽縣東。
2、陂寖[bēi jìn]
池塘,湖澤。《新唐書·藩鎮傳·吳元濟》:「嘗敗韓全義、於頔,以是兵驕無所憚,內恃陂寖重阻,故合天下兵攻之,三年纔克一二縣。」
3、遺陂[yí bēi]
指年久失修的堤岸。明海瑞《使畢戰問井地》:「為今之計,不必訪求故堰遺陂之已廢者。」
F. 黃陂這個地名的來歷
黃陂地處武漢市北郊,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三苗氏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區南的盤龍城,是長江流域迄今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當時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這對於武漢三鎮城市的孕育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據舊志記載:今黃陂區境古為荊州之城。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漢屬西陵。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拒吳侵軼,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鎮。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縣為鎮,後復為縣。唐初屬南司州,後州廢,屬黃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磯。元世祖至元12年還舊治,屬黃州路。明屬黃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中華民國初年,廢府改道,屬漢陽道。自民國21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鄂東行署。抗日戰爭時期,黃陂縣政府一度遷至縣東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縣北蔡店陳家畈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1959年隨專區並入武漢市。1961年,恢復原區治。1983年10月,劃歸武漢市管轄。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