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漢黃陂在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黃陂歷史名人錄 黃陂世代才人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專故里;宋代理學家程屬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
B. 黃陂區的歷史沿革
據在黃陂區長軒嶺境內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採石場遺址證實,早在5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黃陂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期,以西陵國和「三苗」氏族為主體集團星布於灄水干支流域,歷經大溪文化時期、屈家嶺文化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更迭與積累。距今4400年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屬古荊州之域。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被稱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納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被稱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荊楚,建長子國,都城在黃陂前川椅子山遺址(今區檔案局)。前655年起屬楚國。秦,黃陂屬南郡。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荊州江夏郡駐地。
南齊年間,為榮耀木蘭故里,在黃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設置木蘭縣。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縣(今六指街道東城址)築冶城。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梁興縣鹿關城(黃陂區北)置北江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為南司州州府駐地,並置黃陂縣,系合黃城與武湖得名。
隋在黃陂雙龍鎮復置木蘭縣。唐初屬南司州,為安昌郡郡府駐地。後屬淮南道黃州。五代初屬吳,後屬南唐。
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漢陽府。 中華民國早期,廢府改道,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1961年劃入孝感地區,1983年,黃陂再次劃歸武漢市管轄。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C. 黃陂鎮的歷史沿革
黃陂鎮位於宜黃縣西南部,宜(黃)樂(安)寧(都)三縣交界處,2001年11月由原白竹鄉和原黃內陂鎮合容並而成。這里是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黃陂大捷主戰場,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的故鄉,這里因1999年夏秋時節華南虎的出現而聞名全國。
2003年9月大龍坪村委會合並於蛟湖村委會、嵊排村委會合並於豐產村委會後,全鎮轄塘圩、十都、黃陂、秀源、中田、芒坳、大園、安槎、羅灣、拿山、蛟湖、西源、霍源、豐產、上堡、竹溪、港南、大銘等十八個村委會,共130個村小組。鎮政府駐黃陂村,距縣城34公里,全鎮6190戶,總人口23196人,
D. 紅軍時期的黃陂與現在武漢黃陂是一個地方嗎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始稱黃陂至今。黃陂是長江文明和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文化,木蘭文化,二程文化、辛亥首義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由此可以看出是同一個地方的
E. 黃站鎮的歷史
黃站,全稱黃陂站。光緒八年(1880年)重修《黃安縣志》載:「黃陂站,邑西北九十里,宋元回時達京郵傳也。自答桃花至漢津,自漢津至此,各三舍許。有遺碑記各站戶。」故名。禮山縣建置前,黃站界崗以北屬河南羅山縣,以南屬黃安縣。建置禮山縣後,北部劃屬三區,南部屬一區。l941年南部屬呂黃鄉,北部屬惠明鄉。解放初北部屬二區(宣化),1950年冬增設七區,區公所駐黃站。1956年春,撤銷七區,復屆二區。1959年4月,從宣化人民公社劃出,撥入蘇紅人民公社。1961年屬呂王區。1987年9月,與劉河、熊吸村合並,設黃站鎮。轄黃站、張寨、紅聯、長聯、團沖、西沖、李園、祝山、劉河、熊畈10個村,l04個村民小組。共2982戶,14579人。其中,農業2881戶,13968人。鎮有中學1所,小學10所。縣蘇區人民醫院設於此。鎮政府駐黃站,西距縣城(經呂王、河口)83公里。
黃站鎮為革命老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爆發過農民運動。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鄭新民在李園村建立黨領導的「黃學」,培訓農民武裝,並以此為據點,組織、領導宣化店起義。後分別是羅山縣蘇維埃、黃安縣蘇維埃轄區。
F.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6)歷史黃陂站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G. 武漢黃陂的歷史遺址有哪些啊
【QQ華夏】
1、下載QQ華夏遊戲客戶端;
2、QQ號碼直接登陸《QQ華夏》;
3、您專的游戲角色達到屬25級後。再過24小時,您就可擁有這個特別的《QQ華夏》圖標!溫馨提示:您的QQ版本需要為qq2007beta4以上版本,才能顯示此圖標.
H. 黃陂區的名勝古跡
1、盤龍城遺址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2、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
3、雙鳳亭
雙鳳亭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魯台山,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雙鳳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王尖遺址
龍王尖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明清山寨遺址。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分設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牆由條石壘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處達45米,寬13~15米。
5、作京城遺址
作京城遺址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集鎮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
I. 武漢的歷史
武漢歷史概述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沿革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漢」的由來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近代史上的武漢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重大事件概要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人物
作為"九省總匯之通衢"的武漢,可謂群賢畢至、才俊薈萃。
先古以來,孫權江夏築城、岳飛屯兵武昌、崔顥黃鶴樓題詩等先賢足跡至今千古傳誦。明末抗擊後金統帥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別是進入近代史後,辛亥首義地武漢,產生了劉靜庵、黃興、孫武、蔣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張之洞治鄂興辦工廠,開創了中國乃至東亞領先的現代工業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地質學家李四光、文學家聞一多、哲學家熊十力等等數不勝數。
本世紀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都不止一次到過武漢,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篇章。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兩度來漢,對辛亥首義的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響應","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高度評價。在他編制的《建國方略》等巨著中,曾為武漢專門作出建設規劃。偉大領袖毛澤東曾在武昌農講所、"八七"會址、東湖梅園等留下歷史性腳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等詩詞手跡,炳蔚江城;17次在漢暢游長江的實踐更深深地激勵著武漢人民奮勇前進。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巨輪加速前進,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達武漢,發表了"發展是硬道理"著名論斷,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豪邁步伐,武漢已經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重鎮、商品貿易中心、交通樞鈕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這跨世紀的交替中,武漢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創新者的勇氣,銳意進取,再創輝煌。為把武漢建設成為中國鋼鐵、汽車、高新技術三大產業基地和金融、流通、運輸、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並充分展示開放式、多功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奕奕風采而團結奮斗。
武漢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盤龍城位於現在黃陂縣境內,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地區長期隸屬楚國,楚文化也因此成為今日武漢文化的淵藪。武漢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水運,歷來就是商貿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十八世紀的漢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1861年開埠後,漢口成為當時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1911年,武昌城上空響起辛亥革命第一槍,由此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翻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