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2馬良杯少兒書畫比賽獎名單出來沒有
武漢市第27屆「馬良杯」少兒書畫大賽
獲獎名單
軟筆:
組 別 等 級 參賽號 姓 名 學 校 轄 區
低年級 一等獎(1) 20031 王志成 精英書畫 黃陂區
二等獎 20001 彭子俊 實驗小學 武昌區
(5) 20004 盧雨恩 實驗小學 武昌區
20007 韓燕妮 外 校 漢陽區
20028 張梓欣 前川二小 黃陂區
20039 馬語菲 鄱陽街小學 江岸區
三等獎 20002 劉偲博 實驗小學 武昌區
(8) 20003 王 睿 實驗小學 武昌區
20013 劉世雄 鍾家村小學 漢陽區
20015 楊詩靜 鍾家村小學 漢陽區
20017 杜宇譞 聯通教育.同濟 漢陽區
20029 陳天樂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0032 章音卉 井岡山小學 橋口區
20037 江粲然 黃陂路小學 江岸區
中年級 一等獎 21058 楊晨宇 蔡甸三小 蔡甸區
(3) 21074 方引弓 前川一小 黃陂區
21075 梅宇澤 前川二小 黃陂區
二等獎 21003 王逸秋 實驗小學 武昌區
(11) 21039 姚歆與 鋼城17小 青山區
21049 李瑋那 紗小 漢南區
武漢市第27屆「馬良杯」少兒書畫大賽
獲獎名單
軟筆:
組 別 等 級 參賽號 姓 名 學 校 轄 區
中年級 二等獎 21052 周方宇 蔡甸一小 蔡甸區
(11) 21057 陳天儀 蔡甸二小 蔡甸區
21059 黃子淇 大興第一實驗 江漢區
21067 周 天 常青實驗小學 江漢區
21073 羅康誠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1081 劉 曉 中心小學 新洲區
21082 余彥彬 一小 新洲區
21083 趙 晟 沈陽路小學 江岸區
三等獎 21008 周田芳源 實驗小學 武昌區
(18) 21022 張怡鈴 玫瑰園小學 漢陽區
21024 王鴻雨 鍾家村小學 漢陽區
21036 崔憬怡 武珞路小學金 洪山區
21037 尚小月 鋼城1小 青山區
21042 劉 宇 鄱陽街小學 其 他
21041 孫益聞 鋼城2小 青山區
21043 易州傑 鄱陽街小學 其 他
21044 徐艾燁 鄱陽街小學 其 他
21045 範文裕 育才小學 其 他
21050 唐一禕 紗小 漢南區
21053 劉世澤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1054 許方怡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1060 石子昂 滑坡路小學 江漢區
武漢市第27屆「馬良杯」少兒書畫大賽
獲獎名單
軟筆:
組 別 等 級 參賽號 姓 名 學 校 轄 區
中年級 三等獎 21071 梅梓揚 精英書畫 黃陂區
(17) 21072 楊子迪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1079 陳作冰 育才小學 其 他
21080 劉 航 一小 新洲區
高年級 一等獎 22041 王泰格 武珞路小學 洪山區
(3) 22050 段雲天 吉林街小學 青山區
22080 梁雨晴 常青實驗小學 江漢區
二等獎 22001 秦語嫣 實驗小學 武昌區
(13) 22044 王澤飛 鋼城19小 青山區
22071 吳倩穎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2073 姜 玥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2079 吳佳宜 滑坡路小學 江漢區
22083 劉子婧 常青一校 江漢區
22088 鍾昊宇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2089 李 辰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2093 陳貝貝 東方紅東區 橋口區
22099 程淑涵 陽邏開發區 新洲區
22107 江湖俊傑 中心小學 新洲區
22110 李龐胤 育才一小 江岸區
22111 萬育銘 光華路小學 江岸區
三等獎 22004 張紫鳴 實驗小學 武昌區
武漢市第27屆「馬良杯」少兒書畫大賽
獲獎名單
軟筆:
組 別 等 級 參賽號 姓 名 學 校 轄 區
高年級 三等獎 22022 章嘉妍 玫瑰園小學 漢陽區
(19) 22035 李卜金 金鶴園學校 洪山區
22039 萬 梅 梨園小學 洪山區
22048 樓雨欣 鋼城17小 青山區
22052 李欣茹 新溝橋小學 青山區
22054 黃世君 鋼城1小 青山區
22055 童 一 一小五(3) 江夏區
22061 吳宇晨 義貞五(1) 江夏區
22072 劉玉婷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2074 李晗鈺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2075 彭鼎盛 蔡甸一小 蔡甸區
22076 姚伯涵 蔡甸三小 蔡甸區
22087 張 騫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2091 王靜宇 精英書畫 黃陂區
22101 劉景超 城南小學 新洲區
22102 夏子謙 城南小學 新洲區
22103 陳洪灝 新集小學 新洲區
22104 熊 鎧 中心小學 新洲區
初中組 一等獎(1) 23022 孟繁孟 前川三中 黃陂區
二等獎 23011 夏子瓔 49初中 青山區
(5) 23016 萬 鑫 鋼花中學 青山區
23017 胡曉璇 鋼城6中 青山區
武漢市第27屆「馬良杯」少兒書畫大賽
獲獎名單
軟筆:
組 別 等 級 參賽號 姓 名 學 校 轄 區
初中組 二等獎 23024 劉珊珊 濱江中學 橋口區
(5) 23025 劉一丹 濱江中學 橋口區
三等獎 23004 王育洲 英格實驗中學 洪山區
(8) 23014 朱詩逸 鋼城8中 青山區
23018 王瑩婷 29中 培訓二
23020 王思琪 育才中學 漢南區
23023 祝宇晗 前川三中 黃陂區
23028 伏 松 六十四中 橋口區
23032 張 晨 六十四中 橋口區
23042 盧瑜怡 實驗中學 新洲區
② 98屆黃陂一中的羅紅玲,你現在還好嗎,盼與你聯系
她是五班的吧,我也是五班的!
③ 武漢市新洲區李集鎮簡介
繁忙的新洲碼頭
[編輯本段]新洲概況
區名
新洲區(英語:Xinzhou 漢語拼音:xinzhou)。 經緯度
位於北緯28度42分24秒,東經112度33分11秒。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
湖北省(Hubei Province)
市
武漢市(Wuhan City)副省級城市
政府
區委書記張林,區長王世益。政府駐地:邾城街
面積
全區面積1500平方公里。
全區人口97萬。
城市綜合排名
2007年全省76個縣、市、區列第9位
郵政編碼
430400–430415
電話區號
027(+86)
汽車牌照
鄂A、鄂O(警察和行政用車)
新洲區是武漢市的新型城區,位於武漢市東北部、大別山余脈南端、長江中游北岸,界於東經114°30′—115°5′和北緯30°35′—30°2′之間,東鄰團風,西接黃陂,南與青山、鄂州隔江相望,北與紅安、麻城毗鄰交錯,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山崗與河流呈「川」字型排列,俗稱「一江(長江)、兩湖(武湖、漲渡湖)、三河(舉水河、倒水、沙河)、四崗(樓寨崗、葉顧崗、長嶺崗、倉陽崗)」。1951年,新洲從黃岡析出建縣;1983年,劃歸武漢市管轄;1998年,撤縣設區。全區版圖面積1500.6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佔82%,水域佔18%;總人口98.57萬,轄10街3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風景旅遊區。區政府所在地邾城是武漢市的衛星城,陽邏開發區是市區共建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道觀河風景旅遊區是武漢市四大風景旅遊區之一。
——能源資源豐富。陽邏電廠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2007年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終期裝機容量將達440萬千瓦。天發油氣庫、中南石油公司、湖北石化6714油庫等一批規模較大的能源基地每年中轉液化氣和成品油75萬余噸。陽邏電廠目前供汽能力為50噸/小時,三期工程完工後可達200噸/小時。境內花崗岩、片麻岩、紅砂、黃砂、石英及粘土等礦產資源豐富,舉水、倒水、沙河黃砂儲量達9000萬立方米,砂金礦、磁鐵礦儲量也十分豐富。
新洲區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武漢市東北部,居東經114°30′—115°5′和北緯30°35′—30°2′之間,東鄰團風,西接黃陂,北與紅安、麻城毗鄰交錯,南與青山、鄂州隔江相望,版圖面積1500.66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為低山丘陵,中部為崗地、平原相間,西南部為濱江、濱湖平原和江湖水域。陸地海拔高度在20—100米之間,最高點將軍山頂海拔675米,最低點武湖二墾區段家崗農場(爛泥淌筲箕底)海拔15.2米。山崗均系大別山余脈,經黃岡、麻城、紅安等地延伸入境。河流沿山崗蜿蜒注入長江。
山地 境內主要有樓寨山地和沙潭河山地,皆西接沙河平原,東北靠麻城,東南連黃岡。總面積68.74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100米以上。受河庫割切,山丘各自成脈,自北向南延伸,自東向西排列,其中:將軍山矗立於東北端,海拔675米,峰巒疊翠,風景秀麗;大羅山位於東端,海拔264.6米;鳳凰山盤踞東南,海拔381.8米;普安堂寨屹立東南端,海拔192米。
丘崗 境內主要有3條丘崗,分別為葉顧崗、長嶺崗、倉陽崗,皆自北向南縱貫中部,自東向西與河流相間排列,總面積721.79平方公里。
葉顧崗位於沙河和舉水之間,東北起自張星斗,西南抵止魯肅城,由東北向西南傾料,海拔在30—100米之間。東支徐古崗,為沙河與其支流徐古土河之分水嶺;中支李店崗,為沙河支流賀橋土河與徐古土河之分水嶺;西支潘塘崗,為賀橋土河與舉水及其支流東河之分水嶺。
長嶺崗位於舉水和倒水之間,主崗北起余家山,經郭崗、劉敏崗、西峰寺,止於張店;西翼經沈家崗、長嶺崗、桂家山,止於汪集;東翼經寶龍崗,止於葉店。
倉陽崗位於新洲西部,為倒水與武湖之分水嶺,北起旋網頂,經上崗、林崗、陶崗、靠山、孫崗、施崗,止於長江。東支有金台崗、宋家崗,西支有蔡家崗、周程崗,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30—90.9米之間。
平原 境內主要有沿河、濱湖、濱江三大平原,總面積691.07平方公里。
沿河平原位於舉水、倒水和沙河沿岸,面積289.67平方公里。其中:舉水平原在葉顧崗和長嶺崗之間,北起余家寨、份子街,南止余家樓、破月村,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0—30米之間;倒水平原在長嶺崗和倉陽崗之間,北起劉家河頭,南止任家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0—30米之間;沙河平原在葉顧崗與低山丘陵區之間,東北起沙河街,西南抵勝利湖,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在20—30米之間。
濱湖平原位於西南部,包括武湖平原和漲渡湖平原,由群眾圍墾成田而成,面積約274.38平方公里。其中:武湖平原西北與黃陂相連,南瀕長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在15.2—22米之間;漲渡湖平原南連濱江平原,北接沿河平原,東臨舉水,西靠倉陽崗,地勢東西北略高,向漲渡湖傾斜,海拔在15.6—22米之間。
濱江平原為龍口至大埠的狹長地帶,俗稱「七十里雙柳地」,東臨舉水,西接倒水,南靠長江,北鄰漲渡湖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20—22米之間,面積127.02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氣候特徵
新洲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春季氣溫回升,日照增加,雨量增多,天氣多變,偶有寒潮、冰雹、大風;夏季雨多溫高,初夏時有梅雨,盛夏多發伏旱;秋季涼爽,晴多雨少,偶有秋澇;冬季乾冷,日照時間短,時有寒潮大風、雨雪冰凍。
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春秋兩季為過渡季節,風向介於偏南風和偏北風之間。偏南風風力弱,以6—7月為多;偏北風風力強,時間長,平均頻率為26%。全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最大風速為19米/秒。
常年平均氣溫為16.6℃,月平均氣溫以1月的3.8℃為最低,7月的28.5℃為最高。日極端最高氣溫為40.3℃(有史資料記載,下同),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1.5℃。
年際間降水變化大,降水最多的年份為1982年的2165.4毫米,降水最少的年份為2001年的848.5毫米;季節性降水變化明顯,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46%,春季佔28.2%,秋季佔16%,冬季佔9.8%;全年降水天數平均為120.6天,最多年份為137天,最少年份也有98天。
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18.6小時,最多年份2369.3小時(1979年),最少年份1721.9小時(2003年)。一年中,8月日照時數237.3小時為全年最多,2月112.4小時為最少。
初霜日一般在11月16日左右,終霜日一般在3月3日左右。無霜期平均為253.7天,1999年的無霜期最長,達278天,1995年最短,只226天。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2007年,在新洲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工業新洲、生態新洲、和諧新洲」的目標,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1099005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7.6%,比上年快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8014萬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556769萬元,增長27.1%;第三產業增加值274223萬元,增長 11.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2691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5.3%。企業效益不斷提高,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4500萬元,增長18.8%。財政總收入比上年增長30.5%,財政收入佔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2%提高到11.2%,提高了1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繼續完善。2007年,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46.8%調整為50.67%,提高了3.9個百分點,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6.6%調整為24.4%,下降了2.2個百分點。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全區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值達8.19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4.9%,增幅提高了1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年新增私營企業456家,個體工商戶3479戶。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6%,漲幅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漲幅最大的是,食品類上漲11.8%,煙酒及用品上漲了3.3%,衣著上漲了1.2%,居住上漲了3.7%。
和諧社會建設穩步推進。全年為民辦好10件實事的目標全面完成。幫助4765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新增就業人員7244人,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4061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2.2萬人。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9341人,比上年增長48.4%,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2107人,比上年增長1.1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679510人,參合率達90.7%。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已保人數44281人。全年累計募集善款1200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616人。設立了50萬元的農民工維權救助資金,免費為223003名外出農民工辦理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工業經濟總量不大,規模企業數量偏少;工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節能降耗、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農民持續增收後勁不足等。
二、農林牧漁業
2007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4422萬元,比上年增長13.9%。年末全區總耕地面積48415公頃,其中年內新增耕地面積191公頃,當年減少耕地面積63公頃。糧食總產量322842噸,比上年增加15349噸;棉花總產9479噸,比上年增加735噸,增長8.41%,油料總產50071噸,比上年增加4790噸。當年造林面積7321畝,其中用材林5765畝,零星植樹245萬株。全年肉類產量50013噸,比上年增加1966噸,禽蛋產量80889噸,比上年增加18792噸,增長30.3%。全年水產品產量85304噸,增長13.7%。農業結構出現新變化。全區糧食棉花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1.3%和6.6%,分別比上年下降0.3和0.7個百分點;油料佔比重為7.4 %,比上年上升2個百分點。生豬、禽蛋占畜牧業總產值比重為36.7%和47.3%,分別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和上升2.9個百分點。食用菌、蔬菜、畜禽、水產品等四大優勢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蘑菇節活動,被國家授予「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建立了13個畜禽養殖區,蛋雞養殖規模居全省第一,新增13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3058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14871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3.3%。沙河橡膠壩主體工程順利竣工。
三、工業和建築業
2007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05.6億元,比上年增長50.8% ,到年底全區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達84家,比上年增加11家,增長15.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50941萬元,比上年增長72.9%,增加值221603萬元,增長61.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124474萬元,增長42.4%;股份合作企業增加值78534萬元,增長61.4%;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11264萬元,增長29.5%;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7331萬元,增長9.7%。輕、重工業結構由2006年的27.2 :72.8變為22.0:78.0。產銷銜接進一步向好,產品銷售率為97.5%,比上年提高了0.2 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22.6 %,減少3.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188億元,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0.9 %。重點骨幹企業不斷壯大,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由上年8家增加到13家。武鋼江北基地已建成投產。
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3.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到目前為止全區一級資質企業達到7家,建築施工總承包企業達到42家,年創總產值可達90億元。新八集團成功晉升為特級資質企業,已進入全國前500強民營企業。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億元大關,達51241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2%。其中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429889萬元,增長17.4%;農村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16610萬元,增長1.3 倍。農村私人建房完成65916萬元,比上年增長56.0%。重點工程建設實施順利。陽邏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平江西路改造和刷黑工程完成投資6461萬元;漢施公路排水管道安裝工程完成投資4924萬元;重冶二期工程完成投資1億元,開轉車間和熱處理車間已投產,重型廠房正在安裝設備。武鋼江北鋼材深加工基地本年完成投資5億元;湖北亞東水泥本年完成投資2.05億元,一號旋窯及二號粉磨站年底已投入使用。武漢一棉搬遷工程完成投資1億元,一期車間已試運行。黃石機電學校搬遷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新洲一中陽邏校區二期工程完成投資6400萬元,創業服務中心配套服務樓的陽邏大酒店和商住樓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進行全面裝修。
五、國內貿易
2007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76063萬元,增長8.0%,其中,國有經濟實現58496萬元,比上年增長6.5%,私營個體實現82813萬元和28707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0%和10.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規模日益擴大,實現零售額379764萬元,比上年增長11.1%,佔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5.9%,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7646萬元,增長2.3%;其他行業實現98653萬元,增長0.2%。中百倉儲,中商平價等一批連鎖經營商店,購銷兩旺,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自選超市應運而生,服務檔次不斷提高。陽邏武漢新港集裝箱中轉量達15萬標箱。鋼材、煤炭、商貿、糧食四大物流項目全面啟動。2007年末全區有個體戶17519戶,從業人員32103人,私營企業2623家,從業人員41855人。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遊
2007年完成外貿出口額820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1040萬美元,增長14.5%,實際利用外資603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5%。全年引進項目37個,實現招商引資額12.3億元。世界500強企業德國西門子、法國阿海琺以及國內500強企業北新建材和香港招商局集團,成功落戶新洲。陽邏開發區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新增建設用地3090畝,保障一批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總長46公里的「三縱三橫」道路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全區擁有文物保護區14個,其中省級1個,市級7個。擁有名勝風景區1個,有星級飯店3個,客房總數525間。全年接待入境旅遊者14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100萬元。
七、交通郵電
2007年全區有機動車輛62534輛,載客汽車14773輛,載貨汽車8141輛,農用拖拉機2253台,摩托車37367輛。全區人民盼望已久的陽邏長江大橋已建成通車;武漢至陽邏城市公交車順利開通;新道、劉大兩條通鄉公路改造全面完成。「三縱三橫」總體道路主體工程已完工。漢施公路、平江西路和余泊路、陽光路、金陽大道、柴泊大道本年共完成投資1.8億元。成立了農村公路養護中心,對全區1413公里通村公路路基、邊溝、路面進行了規范和養護。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郵政業完成業務收入1389萬元,比上年增長16.1%,函件20萬件,包件2萬件。特快專遞6萬件,增長50%,訂銷報紙累計244萬份。電信業務營業收入7151萬元,增長5.2%,年末電話用戶已達149186戶,其中小靈通15535戶,比上年凈增9711戶;行動電話用戶達289089戶,比上年增長1.2倍。
八、財政金融
2007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122477萬元,比上年增長30.5%,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8028萬元,增長25.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6840萬元,增長32.0%,工商稅收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達45.0%。最佳金融信用區創建工作已扎實推進。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99605萬元,比上年增長25.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73492萬元,比上年增加59781萬元,增長14.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65563萬元,比年初增長15.1%,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24362萬元,中長期貸款328615萬元,比上年增加102942萬元。農業貸款61039萬元,基本建設貸款228950萬元,增長10.3%。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2007年全區共有各類學校187所,其中小學96所,初中36所,普通高中8所,職業教育5所,特教學校1所,幼兒園41所。義務教育取得新進展,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區小學在校學生49959人,初中在校生51691人,普通高中生22305人。小學學齡入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9.29%。幼兒園在校學生8373人。有32名學生在全市中小學藝術節中獲獎,1000餘名中小學學生在國家、省、市各類知識競賽中獲獎。中高考成績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全市中考22名「狀元」中該區佔22%;高考全區過重點線1031人,連續四年突破千人大關,本科上線人數和比例居全市第一。
全年組織實施各類科研項目52項,其中市級以上科技項目已立項12項,頒發科技進步獎27項。其中全區有優秀星火科技示範戶80戶。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2億元。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區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二、文化、體育、衛生
2007年末全區擁有表演藝術團體34個,文化館站13個,其中文化館3個。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民間藝術節,為社區、農村免費送戲62場,放映電影2356場。全區共有有線網路站23個,電視差轉台450/4瓦/台,地面衛星接收站26座,已通有線電視村549個,電視人口覆蓋率100%。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參加省市各類運動會獲獎牌20枚,其中金牌4枚。舉辦區級以上運動會5次,參加各類運動會活動人數4萬人次。成功舉辦了首屆農民運動會。
全區擁有衛生機構101個,醫院共有病床1498張,有各類衛生工作人員462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665人,有執業醫師683人,執業助理醫師1036人,注冊護士809人,每千人擁有醫院醫生1.78人,每千人擁有衛生院床位數1.6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入全市先進行列,全區參合人數達67.95萬人,參合率達到90.65%。適齡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為97.7%。嬰兒死亡率為6.23‰。7所街鎮衛生院和100個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三、人口與人民生活
全區年末總人口達985685人,其中農業人口764429人,占總人口的77.6%。2007年全年出生人口8538人,出生率8.66‰,死亡人口1910人,死亡率1.94‰,人口自然增長率6.7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7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5022元,比上年增加636元,增長1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8元,比上年增加917元,增長12.0%。經濟的健康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也開始向高層次邁進。據城鄉住戶抽樣調查,2007年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122台,摩托車65輛,電話79部,行動電話151部,電冰箱42台,洗衣機46台,家用電腦8台。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145部,行動電話180部,電冰箱120台,彩電210台,空調58台,家用電腦38台。
[編輯本段]礦產資源
截止2003年,全區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12種,已開發礦種4種,利用礦產地43處。2003年固體礦產生產總量為21.6萬噸,礦業產值294萬元。
全區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非金屬礦多於金屬礦,且分布廣,儲量大。已發現的有石材礦、玄武岩礦、硅石礦、粘土礦、型砂、建築石料、黃砂、彩石、瑪瑙、磁鐵礦砂、長石及偉晶岩。
石材礦主要分布在舊街、新集、徐古等地,花崗石石材儲量約1億立方米,大理石石材儲量約10萬立方米;玄武岩礦主要分布在徐古、潘塘、三店一帶,儲量約800萬噸;硅石礦分硅石、石英砂及石英石(脈)三種,硅石及石英砂分布在陽邏地區,儲量500萬噸,石英石(脈)分布在道觀河地區,儲量約10萬噸;粘土礦主要分布在徐古、新集、舊街、顧崗、辛沖、鳳凰、倉埠、陽邏等地的低丘崗地,儲量2000餘萬噸;型砂分(鐵質)紅砂及石英質鑄造用砂,紅砂分布在陽邏、雙柳、李集、徐古等地,石英型分布在陽邏地區,儲量約50萬噸;建築石料主要分布在鳳凰、李集等地,儲量約1000萬立方米;黃砂主要分布在舉水、倒水、沙河的河床,儲量約9000萬立方米;彩石主要分布在陽邏地區,儲量約1萬立方米;瑪瑙分布在陽邏地區;磁鐵礦砂主要分布在周鐵河、道觀河、三廟河等地的現代河流沉積處;長石及偉晶岩主要分布在舊街、道觀河、徐古等地,儲量約4.5萬噸。
[編輯本段]交通
近年來,隨著財力的不斷增加,新洲區加大了對交通建設的投入力度,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道路等級明顯提升,等級公路密度進一步加大。截止2007年,全區公路總里程為2184.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9公里(不含武英、大廣高速公路);通鄉公路20條258公里;全區547個建制村全部實現「村村通」,通村公路1200公里;1000多個自然灣建成通灣公路713公里。全區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連、內接外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
京九鐵路新洲段全長22.759公里,途經潘塘、舊街等5個街鎮22個建制村。新洲火車站是京九鐵路武漢境內唯一的火車站,1993年動工興建,1996年通車營運。陽邏電廠專用鐵路與京廣鐵路灄口站東側接軌,單線,全長21公里,設計年運輸量600萬噸,常年4台機車運行。
陽邏武漢新港區上起窯頭,下至龍口閘下游1530米,岸線全長12公里,陸域縱深50—800米。擁有堆場4.5萬平方米,倉庫2560平方米,泊位31個,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年貨物通過能力350萬噸。港區上段為淺水區和深水區,深水區有泊位6個,其中:集裝箱專用泊位2個,煤炭進口泊位2個,水泥熟料泊位1個,散裝水泥泊位1個。下段為陽邏老港區,碼頭密集,除5個公用碼頭外,其餘均為專用碼頭。2007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50萬噸,集裝箱運輸量10.8萬TEU。
全區現有各類橋梁74座、橋涵2860個,其中特大型橋梁1座,大型橋梁8座,小型橋梁65座。
空軍漢口機場於2002年1月遷建陽邏毛集,2005年12月建成,總投資18億元,佔地5600畝,其中飛機場佔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可停飛波音737、767等大型運輸機。隨著空軍漢口機場的建成,新洲已形成水、鐵、公、空立體交通網路。
[編輯本段]發展前景
武漢2020年新建6個城市組群 建成區面積將翻番
到2020年,武漢市建成區面積,將在目前400平方公里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800平方公里。不過,「擴張」方式不再是「攤大餅」式地建設環線,而是在主城區周邊布局6個城市組群。
記者從青山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輔導報告會上獲悉,新建的6個城市組群,每個大體上容納30萬—60萬人,而像圍繞新洲區的陽邏武漢新港建設的城市組群可能達到100萬人。各城市組群的功能都比較完善,並與主城區的城市組團相互配套,之間建立起快速通道。
據介紹,過去建設環線的「攤大餅」做法,已帶來功能不全、交通擁堵、生活不便等許多問題,武漢的城市化發展不會再走這條老路。
新增400平方公里建成區,居住人口將來自三大方面。一是中心城區分流出去一部分,目前正在做規劃,初步考慮為50萬—100萬人。二是要承接我市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我市的城市化率將從目前的60%多提高到70%—80%以上。三是承接省內外向武漢聚集的人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為黃岡縣。1951年從黃岡縣析置新洲縣,隸屬黃岡專署,1970年屬黃岡地區。
新洲史稱邾。戰國末期,楚宣王滅邾,其地並入楚,名邾城。秦置邾邑,漢設邾縣,魏晉南北朝時先後易名西陵縣、南安縣、齊安郡、衡州。隋開皇初,改衡州為黃州,於此首建黃岡縣,至唐中和末一直為州、縣治地,歷經304年。公元885年,州、縣治東移,乃為黃岡縣之西半部,稱黃岡西鄉。因黃州易址,新洲又俗稱舊州,隸黃州(府)近千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岡縣分為兩縣,其西半部析置建立新洲縣,隸屬黃岡地區。(出處)
1983年8月,新洲縣劃歸武漢市管轄。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國函[1998]77號)批准:撤銷新洲縣,設立武漢市新洲區,以原新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新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編輯本段]民風民俗
舊街花朝會
舊街花朝會,最遲起源於南宋淳熙年間,於每年的二月十五至十八在舊街河灘舉辦,迄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遠元宵的人們,明清之際,鄰縣黃岡之大崎山、泉華山、賈廟、鐵冶等地農民也慕名前來趕會,來時順帶些竹木器出售。武漢、黃陂及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人也聞汛而來,他們順帶的是銅器和鐵器。民國期間,江蘇的綢緞,湖南的湘綉,皖豫的木耳、香菇……都來舊街趕會,使整個花朝會充滿了物資交流的色彩。會期也根據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於增加了物資交流、群眾文化活動等新內容,舊街花朝會以其新的魅力,吸引著四方遊客,八方商賈。廟會期間,遊人如織,商賈如雲。山貨土產,琳琅滿目,會址亦由大廟內外改到空曠的河灘上。交流場里,叫買叫賣、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場上還搭起戲台唱戲助興,測字攤、茶攤、小吃攤一應俱全。遊人商賈無不各取所需,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④ 黃陂農村規劃和發展
隨著經濟的搞活,部分農民走出家門,棄農經商,造成土地撂荒,而還有一部分農民延續傳統的種植模式,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造成土地產出效益低下,出現了種地賠錢現象。平陰農民張爾濱在多年經營華信蔬菜合作社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問題,並通過學習外地經驗,發動當地農民成立了民發土地託管合作社,合作方式靈活多樣,可視托地農民的具體情況,採取全托、半托等多種託管模式。
土地託管合作社的成立,達到了多贏的效果:托地農民在每年享受固定收益的同時,可騰出精力經營自己的其他生意,還可為合作社打工,獲得工資收入,而合作社在獲得土地後,可發揮規模優勢,發展生態高效農業,還可為半托農民提供深耕、播種、打葯、技術指導等全套專業化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據工商部門介紹,民發土地託管合作社是全省首家土地託管合作社。
⑤ 武漢市黃陂區知青歲月老年公寓的組織機構代碼證是多少號
武漢市黃陂知青年老年公寓是武漢市黃陂區民政局負責社會福利機構,是湖北省第一個系統的,專業的服務在國內和國外的老人崇高的社會各界朋友的。公寓總投資7000萬元,佔地面積100畝,擁有1600張病床。
各種設施,建設公用設施:餐廳,會議室,醫務室,觀察室,閱覽室,會議室,辦公室,放映室,理發室,乒乓球室,健身房,卡拉OK室,超市。別墅招待客人住房。
⑥ 黃陂的禮節有哪些
黃陂有句老話,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城鄉居民極重視。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打揚塵,「送灶神」。臘月三十,張貼春聯、門神,除舊布新。一般選擇這一天全家團聚,祭祀祖先,「吃年飯」。除夕之夜,全家圍坐「談年」至曉,謂之「守祟」;長輩給小孩送「壓歲錢」。初一凌晨,燃放爆竹辭舊迎新。清早,晚輩給長輩拜年。初二、初三,親友互相拜年,互致祝福。初一至初三,忌潑水、掃地、挑水、動用針剪,忌說不吉利的語言。初三,燒香燭、燃鞭爆「送年」。解放後,一些封建迷信習俗漸被摒棄。春節期間,開展擁軍優屬活動,機關團體放假3天。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亦稱「燈節」。家家戶戶吃元宵(糯米湯圓),門前懸掛燈籠。城鄉興辦燈會,舞龍燈、獅子、彩蓮船、蚌蚌精、高蹺等。一般是初十「鬧燈」,十三「試燈」,十五「玩燈」,十六「送燈」。大的灣村還接戲班唱戲。一連熱鬧幾天。
花朝節 農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仙子生日,為婚嫁之吉日。
三月三 是日出門「采青」、「踏青」、「游春」。傳說當日以地菜花煮雞蛋吃,可治頭暈。
清明節 家家戶戶門前插柳枝,掃墓祭祖。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各家門前插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芝麻糕、綠豆糕,飲雄黃酒。兒童耳鼻孔塗抹雄黃酒,頸上掛香袋,以驅除「五毒」。在河、湖舉行龍舟競賽,紀念屈原。
吃新節 又名過半年。農家在小暑前後逢卯日取新谷為食,並置酒肉,接已嫁的姑娘回娘家團聚。有「鄉里人,兩道葷,過了年,盼吃新」之說。
六月六 相傳是日為雷祖生日,俗稱「龍曬衣」。此日,開箱曬衣被,防蟲蛀。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婦女於此日向織女乞求智慧。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自七月初一於十五期間,各家自選一日,備酒餚祭祖。出嫁婦女,必於此日回娘家省親祭祖。富家大戶請僧道做「盂蘭會」,超度亡靈。一般人家晚間「燒『包袱』(上書祖宗姓名的冥錢封包)」,乞求亡靈庇佑。解放後僅存燒紙錢之舊俗。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日闔家團聚,置酒饌,吃湯圓、月餅、寓月圓家圓之意。晚上「賞月」,有的竟通宵達旦。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時序深秋,天高氣爽。民間多籌辦冬藏事。文人雅士則登高眺遠,賞菊賦詩。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亦稱臘月初八)各家用南瓜、黃豆、花生、糯米、紅棗、蓮米、薯干、綠豆混煮為粥食,謂之吃「臘八粥」。
第二節 婚嫁
一、普通婚俗
定婚 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相信生辰八字。八字無沖無克,雙方父母同意,便可訂親。訂親時男方備酒席,請親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紅紙寫好「庚書」(生辰八字),置於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稱「發八字」。男方據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給婦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親」、「指腹為婚」者。
報日 男方在徵求女方同意之後,將迎親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謂之「報日」。報日前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擇黃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紅紙寫成「龍簽」、「鳳簡」(即婚期通知書),連同按女方要求籌辦的禮品、禮金一並送到女家。
搬嫁妝 結婚前兩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妝。女方待酒、給腳力錢。錢用紅紙包好,數量不等,但對背帳子、挑百子捅(馬桶)、腳盆(俗稱「小家業」)和掌鑰匙的人要封大禮。女方事先將嫁妝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謂之「亮嫁妝」。嫁姨由「全福人」(兒女雙全的婦女)縫制,也由「全福人」鋪床。在新娘進房這前,新郎要選一兒童陪睡,謂之「壓床」。
迎親 男方打發花轎迎取新娘。發轎前,先對花轎敬香、放鞭炮;牽娘點燃3支紅香,托著鏡子照花轎的四周,謂之「照轎」;而後鎖橋、發轎。迎親隊伍一路放鞭鳴銃,敲對子鑼。到達女家門前,須投帖叫門;女方則再三索要「喜錢」,直至滿意時方可開門迎入。
新娘出嫁前一天,請禮賓「開眉」(用緔鞋線絞去臉上的汗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頭頂一塊大紅綉花方綾,謂之「蓋頭」。臨上橋痛哭一番,稱「哭嫁」。
迎親花轎來去不走舊路,去時繞道走,回時走捷徑。中途換人不歇轎;停轎不落地。迎至家門,舉行「回車馬」儀式,鼓樂齊鳴,叫喜聲不絕。
拜堂 花轎入宅、鳴炮奏樂。牽娘打開轎門,牽出新娘。先拜天地,後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後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禮,然後揭去新娘的蓋頭;夫妻並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後,新郎出房招待賓客。客人散後,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並行大禮。富家大戶請禮生、樂生呼禮,一般分告祖、回鑾、踩堂、拜曉等四堂禮,以踩堂最為熱鬧。黃陂的踩堂歌別具一格,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收錄。
鬧新房 新娘進房後,開始鬧新房,亦稱「盤新娘」。男女老幼均可與新娘嬉笑打鬧。用衣服兜些紅棗、豆子、花生,摻雜苦楝砣等涌進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帳」。隨後,眾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語,或說戲謔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難以答復的問題難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親妮的動作。總之開各種各樣的玩笑,直至深夜方散。
回門 婚後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爺姑娘雙回門。並在當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進門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橋」上走過,叫過橋。過橋後要「拜旗」,所謂「旗」,即綁在樹上的門幔。這些都是鬧劇,為婚後余興。
⑦ 有人知道老的黃陂八景
陂邑十景:
一、鐵鎖龍潭
寒煙百尺古城西,神物何年藉此棲。
夜月揚髯森似戟,春濤起蟄振如鼙。
冥飛鐵柱空留鎖,幻出瓊泉漸作溪。
我欲乞靈消旱魃,豢龍今已屬鯨鯢。
鐵鎖龍潭:在黃陂城內舊縣署西百步外,古時是一片丘陵土墩。墩中有一座古肖寺,寺中神像的坐騎是一泥龍。寺旁有兩根石柱子,高約丈余,明成化年間被風吹折一根,所存一根不知仍在否。傳說上倉龍神違犯天條,被貶凡間附體泥龍。為了將功補過,泥龍樂善好施,每逢陰雨必化做人形在路口為趕路人撐傘相送,或借傘他用。一天,孝女貞姑替母采葯途經此地,突降大雨,無處藏身。泥龍趕緊撐傘相送,於後每當遇雨,即撐傘相送,常來常往,產生了愛慕之情,並將第一次送傘之日定為約會之日,兩人經常約會。這一現象不幸被古肖寺的一惡僧發現,當即用鐵鎖將泥龍鎖住,使其動彈不得。貞姑幾度赴約撲空,不免思念情切,滴下了三滴辛酸的淚水。淚珠落地,竟將地面砸出了三個孔,遂成了一口三眼井。井水翻騰,溢井而出,直漫到泥龍的尾部。泥龍得水,頓時獲得靈氣,大發龍威,上下翻滾,掙斷鎖鏈,帶著貞姑騰空飛去。泥龍滾動過的地方,就成了一汪潭水。而後,有一漁人捕魚時網得一副鐵鎖,所以叫「鐵鎖龍潭」。為了祭祀,明萬曆年間,縣令胡仲瀾興建文昌祠,後來年久失修而坍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改建為文昌宮,復修正殿一重,中祀歷代帝君先賢。東側有放生池,由放生公所管理。1909年(宣統元年)進步人土打破女禁,創辦了黃陂第一所女子學校--木蘭女校。當時封建傳統觀念畢竟根深蒂固,主事者雖沖破阻力,創辦了女校,但卻顧慮重重,仍把女子視為必加防範的洪水,把校址設在鐵鎖龍潭的中心處,原藏經閣的舊址上,而且四周築起籬笆圍牆,只開一門進出,幾乎與世隔絕。
二、板橋仙跡
巨人何日學凌波,可有芒鞋踏破麽。
曾記踞橋黃石坐,難憑噴水白驢過。
步虛聲逐人無影,腳赤泥穿石不磨。
訝怪仙蹤徒一到,不曾略睡祗留蓑。
板橋仙跡:在黃陂縣治西郊外有石板橋一座,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樂間重修。相傳城西護城河洪水滔滔,百姓進出縣城,車馬受阻,過往極為不方便。黎民百姓急切地盼望能夠架一座石橋。有一年終於開工建橋了,誰知道下石打基時,石料常被河水沖走。正在眾水工一籌莫展、望水興嘆之際,一朵祥雲飄然降落,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他望著河水淡淡一笑。眾工匠發現原來是泥木祖師魯班,連忙上前求助。魯班微微點頭,說道:「你們不知道,石料之所以被捲走,是河水中的水蛇精在作怪呢。」說完隨手捏一泥齒丟入河中,霎時白光一閃,血水翻湧,巨浪滔滔。魯班趁機投石鎮水,差人架橋。頃刻之間橋就架好了,但是水中餘波未平,板橋也隨之顫動不已。魯班知道是妖孽在作怪,便走上橋去猛頓一腳,踩出了一道一尺多長的足跡,不僅鎮住了妖孽,而且平息了水患。護城河變成了通途,黎民歡呼雀躍。從此,石板橋上留下了祖師爺魯班的仙跡。
三、西寺曉鍾
浮生底事水雲程,客夜無眠分外清。
大抵鍾聲俱百八,西陵西寺倍關情。
西寺曉鍾:西寺也叫木蘭宮,在小西門外,距離大板橋不遠。根據同治《黃陂縣志》記載:西寺系唐貞觀年間襄州都督尉遲恭所修,明洪武年間重修,為從前朝賀習儀之所,寺中的大鍾系明朝萬曆年間邑人鄭光祿監鑄,重5048斤。縣志有詩這樣描述:竹閣春深夢未醒,木蘭鍾聲動神聽。數聲清越傳空際,敲落銀河萬點星。其曉鍾清脆,回盪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靜謐景象。圍繞西寺和大鍾,民間也流傳著動人的傳說。相傳始鑄西寺大鍾屢屢失敗,縣太爺坐卧不安,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武湖有一對漁民夫婦是鑄造大鍾的能手,丈夫叫鐵漢子,妻子叫銀姑娘。縣太爺聞訊大喜,於是馬上命令他們百日之內將鍾鑄造完成,否則問他們的殺頭之罪。夫妻二人也不敢怠慢,隨即燃爐煉鐵,九十九次的澆鑄,終因無人祭爐而未能鑄造成功。眼看百日期限已經到了,鐵漢子深感無望,便與銀姑娘相擁而哭。為了救丈夫,銀姑娘深情地望了丈夫一眼,毅然縱身跳入爐內。鐵漢子想上前阻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只扯下了半幅白裙。愛妻喪生,大鍾鑄造成功,縣太爺感嘆之餘,決定親自試敲。鐵漢子言道,此鍾不僅聲音悅耳,而且他走多遠鍾聲也會傳遞多遠。縣太爺不信,賜他快馬一匹,約定半夜子時起程,次日辰時試鍾。鐵漢子依約催馬趕到武湖,黎明棄馬乘舟。剛好時辰已經到了,耳邊傳來了悠揚的鍾聲。鐵漢子觸景生情,思念愛妻,痛哭著將白裙撕碎,當作紙錢拋入湖中祭奠。一會兒,碎裙變成了群群小魚在水中騰躍。於是「西寺曉鍾敲,武湖銀魚跳」的傳說便流傳開來。
四、灄水冬溫
木蘭山麓浚源深,流向東城匯一津。
夜渡呼船常帶月,秋波洗練凈無塵。
群鷗出沒寒猶在,積雪消融臘似春。
□□□□□□□,□□□□□□□。
灄水冬溫:灄水發源於大悟光霧山,由北向南,縱貫黃陂全境,至五通口與諶家磯之間注人長江。據說,有一座「溫泉殿」,溫水奔涌,「溯雪常消青草洲」。傳說上八仙鬧海被下八仙斗敗,受到了懲罰。這時,江海黃龍前來說情,並親自送他們回府。誰知上八仙恩將仇報,反將黃龍扣押在洞府。何仙姑聞訊憤憤不平,救出黃龍逃到人間做了夫妻。黃龍取名齊天龍,何仙姑取名荷花。夫妻二人相親相愛,駕舟打魚為生,也常擺渡助人。一年,大雨滂沱,山洪爆發,良田淹沒,生靈慘遭塗炭。齊天龍夫婦痛徹心脾,駕舟搶險,奮勇救人,使許多鄉親死裡逃生。可他們夫婦二人卻因勞累過度,不幸被洪水捲走。鄉親們四處呼號,八方尋找,後在縣北不遠找到了他們的屍體,人們便將他們夫婦合葬在灄水邊。為了紀念這對捨己救人的夫婦,人們還在他們夫婦的墓前修建了仙侶台和仙侶洞,常年供奉。這件事情感動了上八仙和下八仙,以後每逢冬至忌日,群仙齊集於此,紛紛向河中灑酒祭祀,於是灄水就有了「冬溫」之說。
五、木蘭聳翠
突兀奇峰霄漢閑,相傳千古木蘭山。
翠流斷避煙生石,綠染虯松雲掩嵐。
嶺後一聲清磐動,天邊幾點暮鴉還。
將軍去後無消息,弱柳春來弄小蠻。
木蘭聳翠:縣北60里的木蘭山為荊楚名岳之一。相傳,漢代木蘭山下有一千戶長朱壽甫,膝下有一女名木蘭,聰慧過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武藝超群,每日習文練武在山中,山山嶺嶺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山上遍布她用過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薩紅妝樣,怒目金剛劍俠同」的巾幗英雄氣概。當時,胡羌入侵,可汗點兵。木蘭女扮男裝,毅然代父從軍。轉戰十二載,木蘭凱歌還。這時,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郁蔥蔥,鮮花怒放,奼紫嫣紅,好象在迎接木蘭將軍的勝利歸來,又好象在歡慶木蘭的豐功偉績。綠的木蘭樹,紅的木蘭花,一經輕風搖動,頓時飛紅搖翠,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木蘭聳翠」的絢麗圖畫。木蘭山不僅以木蘭將軍的家鄉聞名於世,而且以自然景觀和道教聖地吸引各地遊人香客。十景中多已不再,唯此香火不斷,現仍為黃陂縣第一勝景。
六、釣台夜月
石蹬千盤壘一邱,雲根翻動灄源流。
煙籠碧岫疑春曉,月浸澄潭若素秋。
仙去遺蹤空有篆,人來野鹿亦同游。
應憐昔日垂綸者,起位三分有二州。
釣台夜月:釣台其實有岩無台,在縣北5里處的灄水西岸,臨河突兀一塊高達數丈的砂岩,半腰刻有「釣台夜月」四個篆字,顯得古樸大方,幽靜宜人。據說宋代有個隱士,自負清高,一心欲效東漢嚴子陵的隱居生涯,以此圖謀虛名,所以愛在月明風清的良宵,選擇在此高台垂釣。一天,一路人見了問道:「先生,你坐這么高怎麼能看見浮子的動靜?如此垂釣豈不笑話?」宋隱士聽了不屑地一笑,孤傲地說:「哼哼,你知道什麼?象我這樣釣魚的只有雅士嚴子陵知道。」路人呵呵笑道:「嚴子陵是棄官隱居,擔心漢光武帝劉秀來找他出仕,才天天在高處釣魚,實則是為了居高臨下便於觀察,以便朝廷來人時,隨機做出應變之策。皇帝又沒有派人來找你,象你這樣釣魚不是東施效顰嗎?可笑,可笑!」宋隱士聽了大為不悅,索性置之不理。不料瞥見河中月影,只見月影在水中閃動,也象在笑他。他惱羞成怒,撿起塊石頭向月影砸去,頓時水泛波紋,月成兩片。從此,在釣魚台上觀看河中的月影就成兩半了,「釣台夜月」由此而得名,宋隱士則被貽笑後世了。
七、克寨屯軍
黃塵四塞盜縱橫,馳逐何人仗義名。
左澤列柵團練密,依山樹幟指揮明。
不妨婦織還供餉,未輟男耕亦典兵。
封豕長蛇芟剃盡,至今原野寂無燐。
克寨屯軍:舊址在縣北約5里處。相傳宋朝末年,縣北一帶盜匪如毛,經常出沒於鄉里打家劫舍,殃及百姓。由於官兵疲於與義軍作戰,無法顧及地方匪禍。鄉民只好自己組織團練,傍水打樁編織木柵,依山立竿懸掛旌旗。男練刀槍不誤農作,女練紡織籌辦糧餉,人人齊心,戶戶協力,同仇敵愾,除暴安良。黃州知府為了表彰百姓懲惡揚善的斗爭精神,特將「克寨屯軍」列為十景之一。明《黃州府志》有上詩這樣的描述。
八、魯台望道
孤亭突兀倚雲岑,遙望尼山幾萬尋。
松露垂枝疑振玉,篁風送響訝聲金。
芹波綠漾沂川色,杏塢紅分闕里陰。
寧獨兩賢瞻望切,至今思慕在人心。
魯台望道:在灄水河東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有一個山丘,原名無人查考,後名魯台山。根據明間傳說,宋仁宗時,有一河南人氏逾,欽命其為黃陂縣令,不幸積勞病故,朝廷「官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加贈司空」。他遺下一子程珀,因年幼路遙,難返河南洛陽故里,於是寓居黃陂程鄉坊。聖上見他是忠良之後,遂命其為黃陂縣尉。後娶孝感女侯氏為妻,夜夢雙鳳投懷,於明道元年(1032年)生一子程顥,號明道。次年(1033年)又生一子程頤,號伊川。程顥、程頤聰慧,勤奮好學,讀經論史,仰慕孔子,於是築台於山椒,遙望東魯孔子的故鄉,所以山名「魯台山」,或者叫「望魯台」,也叫「魯台望道」,後人又建雙鳳亭於其上,是紀念二程的古跡。
九、甘露呈祥
何時垂得山頭露,今日猶傳露未皠。
嶂霧曉滋春爛漫,岩花晴繞寺芳菲。
魯台色借標丹鳳,楚澤煙深上翠微。
聞說有龍祥瑞世,白麟赤雁與同歸。
甘露呈祥:縣東10里的甘露山,因世傳陳武帝時曾降甘露得名。相傳南朝陳武帝時,縣東10里處有一翠嶺,嶺上住著一對夫妻,男耕女織,恩愛和睦。後來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產下一條小龍。丈夫將這個出生物當成怪物,操起一把鐵鍬向小龍砸去,只聽見一聲慘叫,竟斬斷了小龍的尾巴。小龍就地一滾,而後騰空飛向雲端,戀戀不舍地探出頭來向母親哭訴道:「母親不必難過,你老只要喚兒幾聲,兒會回來探望雙親的。」母親聽後害怕其父生氣,忍痛囑咐他「莫回」,而小龍卻聽成了「惡回」。因此,只要聽見母親的呼喚,小龍回來時就雷電大作,雷雨交加。有一年,久旱無雨,禾苗枯黃,人畜染疫,百姓遭殃。小龍的母親眼見滿眼餓殍,生靈塗炭,心中萬分難過。她眼含熱淚,仰望長空,引頸高呼:「龍兒!」頃刻之間,風起雲涌,雷鳴電閃,只見一條禿尾巴小龍,身背南海觀音而來。觀音大士將手中的紫金瓶朝下一倒,於是紫金瓶中滴下幾點甘露,頓時大雨傾盆,禾苗復甦,瘟疫消除,人畜兩旺。於是翠嶺被人命名為「甘露山」,又稱「甘露呈祥」。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慶元年)重建,內祀二程及諸學者。
十、武湖煙漲
平湖氣靄郁層霄,七澤波分入海潮。
望里有天塵漠漠,雲中看樹景寥寥。
濤喧萬馬金戈震,壘卷三江玉帳遙。
賺得將軍渾好武,千年鸚賦憾難消。
武湖煙漲:武湖又名黃漢湖,位於黃陂東南部,相傳為東漢江夏太守黃祖練武習射之處,湖面因日照受熱,水汽蒸騰,濃霧彌天,在黃昏或清晨形成煙霧溟濛的景象,山林房屋,若隱若現,如天上的仙境;人流車馬,隱現其間,如騰雲駕霧。這就是「武湖煙漲」,為黃陂的奇景之一。民間傳說也附會而生。世傳漢時江夏太守黃祖,常到湖邊操練水軍,其坐騎寄放在辛店馬場廟,浸濕的鎧甲就曬在湖中的曬甲山上。因此,該湖成為演武湖,其名也由此而來。後來黃祖兵敗,被孫權梟首示眾。黃祖飲恨黃泉成為鬼雄,仍憤憤不平,在地府重征舊部,占據武湖。每日清晨與生前一樣,操兵演武,只殺得「萬戟凝霜」,「千舸沖浪」,水珠四濺,風沙彌漫,好似濃霧煙雲般。傳說歸傳說,但這煙霧確實給武湖披上一層神秘面紗,放舟湖中,飄飄然有羽化登仙之感。
⑧ 求中國古代歷史以來的寵妃,無論哪個朝代
妺喜,「妺」讀作「mò」,又名妺喜、妺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為喜姓。夏朝末代國回王夏桀姒履癸的答寵妃。生卒不詳。
妲己,姓蘇。商朝末代君主紂的寵妃,生卒不詳。
褒姒 西周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後,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
驪姬(?-前651年),或稱㛤姬、麗姬,名不詳,春秋時代女性,驪戎國君的女兒,驪戎的公主,奚齊生母,申生、重耳、夷吾、穆姬後母,因姿色艷美,後被晉獻公擄去,而成為寵妃,不久懷孕,驪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齊,同時陪嫁的妹妹少姬,也隨驪姬來到晉國,為晉獻公生下卓子。
齊東昏侯妃潘玉奴 南朝齊國君蕭寶卷的寵妃。501年,蕭衍兵變,殺死蕭寶卷,潘玉奴自縊而死。
漢成帝妃趙合德 西漢漢成帝劉驁寵妃。前7年,自縊而死。
唐玄宗妃楊玉環 字太真,唐代唐玄宗寵妃。756途經馬嵬坡,軍隊嘩變,逼李隆基賜死楊玉環,賜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