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拿破崙

黃陂拿破崙

發布時間:2020-12-09 12:08:00

㈠ 黎元洪的出生地,哪一個時代,關於他的故事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漢族,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第2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勛將其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晚年投資實業。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軼事典故編輯
1911年10月17日,湖北軍政府門前祭壇高築。祭壇前香煙繚繞,壇上黃帝軒轅氏靈位庄嚴肅穆。靈前擺設香案,陳玄酒,旗立兩側,鼓樂喧天,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跪讀祝文,三軍鳴槍,全體跪拜,山呼萬歲。這是湖北軍政府祭黃帝儀(一說為祭天大典)的盛典,也是黎元洪視職的慶賀大典。
辛亥革命首義取得取成功,照理說應該推選一個有才幹、孚眾望的革命中堅人物出來擔任新政權的首領,以便把革命進行到底。
有的革命黨人回憶說,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及其他的湖北軍政要員員紛紛躲藏逃路,省城很快被革命軍控制。當時,黎元洪躲在姨太太黎本危的床底下,被部下馬隊第一標第一營的排長蕭燮增知道。蕭帶班長虞長庚把黎元洪從床底下拖出來,他們用手槍逼首黎元洪來到省咨議局(即今閱馬元紅樓),將其關押在樓以上兵守衛。黎當時嚇得魂不附體,一言不發,像個木菩薩。有的人持另一種說法:武昌起事後,黎元洪更換便衣,由執事官王安瀾帶領,躲到黃土坡劉文吉參謀家中。當革命軍聞訊找來時,黎元洪嚇得躲到屋中蚊帳後面,又從帳後鑽入床下。革命軍馬榮將子彈上膛,命他出來,黎元洪見再也無法躲避,只好從床下爬出來,最後被革命軍推上了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席位。以上兩種傳說,反映了黎元洪被脅迫參加革命的事實。
就在武昌起事的第二天早晨,革命軍在黃土坡找到了黎元洪,當即將他帶到楚望台,接著又擁至資議局,讓他出任都督。但黎元洪執意不肯接受。他說:「此舉事體重大,務要慎重。我不是革命黨,我沒有做都督的資格,夠資格的是孫文,你們何不接他來擔任都
黎元洪
督。」這時,革命軍將預先擬好的安民告示拿出來要黎元洪簽字,黎元洪像怕被蛇咬一般,連聲說「莫害我,莫害我!」黎元洪這種消極抗拒的態度激怒了周圍的革命黨人,他們氣憤地罵道,「黎元洪不識抬舉,是滿清的忠實走狗」,「乾脆給他個槍子兒吃算了」。在場的李翊東也大怒,他舉槍對著黎元洪吼道:「你本是滿清奴才,當殺!我們不殺你,舉你做都督,你還不願意。你甘心做清朝奴才,我槍斃你,另選都督。」說著就要扣動板機,嚇得黎元洪面無人色,出了一身冷汗。此後幾天,黎元洪一直是不思米食,緘默不語,他抱定主意既不再做清朝官事吏,亦不宜擔任革命軍職務。直到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任都督,革命軍只好將他軟禁在軍政府。他整天愁容滿面,心思重重。心想,這下可完了,朝廷把我當叛徒,黨人把我當囚徒,妻妾兒女,不得見面,如有手槍在身,莫如飲彈自盡,一致了之。由此可見,當時黎元洪消極抗拒的決心之大。
蕭致治:「床下都督」並不是真的,當時黎元洪並沒有躲在床下。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問過喻育之——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黎元洪究竟是不是躲在床下?他說這個事情並不是事實,黎元洪當時是躲在帳子後面,並不是後來說的是革命黨人從床下把他拉出來的。但不管怎麼說,黎元洪當時殺了革命黨人,是與革命為敵的,但之後隨著形勢轉變,他也被動地參加了革命。畢竟他沒有主動組織軍隊鎮壓革命黨人,他只是躲起來了。而且根據當今一些回憶錄記載,在辛亥革命前革命黨的領導人就曾策劃過,如果革命後沒有首領的話,就擁護黎元洪為領袖。當天清晨,馬榮把黎元洪找到之後。就把他帶到楚望台軍械庫。吳兆麟得知黎元洪即將到來,就把部隊組織起來,列隊歡迎,希望他能出來指揮作戰。在楚望台停了幾個小時後,到了10月11號中午,黎元洪就被帶到諮議局,除了革命黨人之外,諮議局的一些議員,主要是立憲派,也都請來了。大家就推舉黎元洪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
剪辮明志
然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隨著漢口、漢陽的先後光復,以武昌為中心的革命大有形成波瀾壯闊之勢。在這種形勢下,黎元洪看到武漢三鎮已歸民軍掌握,於是,他的態度也開始有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的首要標志就是剪掉長辮。
1911年10月13日,革命軍的炮隊擊退了清政府的兵艦,黎元洪得知此消息後,表面上一副苦愁,但暗中已開始盤算,准備接受革命軍的要求。這天下午,他開口同革命黨人甘績熙和陳磊說起話來。甘說:「你這幾天總是苦臉對待我們,太對不起我們。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天成績,抬舉你做都督。革命成功了,你可做華盛頓;革命不成功,你可做拿破崙。你很討便宜呢!你再不下決心,我們就以手槍對你。」黎元洪答復說:「你年輕人說話不要太激烈,我在此近三日,有什麼事對不起你們?
黎元洪
」陳磊接著說:「你的辮子就對不起我們,武漢三鎮人人都剪辮子,你身為都督,就該做個模範,先剪掉辮子,以表示決心。」黎此時也順水推舟地說道:「你們不要如此激烈,我決心與你們幫忙就是。你們說要剪辮子,我早有此意,你們找個理發匠來,我把辮子剪去就是了。
甘績熙見此狀,立即報告有關方面,並請來了理發師。理發師請示道:「都督剪去辮子,留多長頭發?」黎元洪簽道:「剃個光頭。」不到半小時,理發師便給黎理了個光頭。這時的黎元洪頭是圓的,肩是圓的,身子也是圓的,肥頭大耳,頂放青光。蔡濟民在旁打趣道:「都督好像個羅漢。」黎元洪嘻嘻一笑說:「像個彌勒佛。」一句話惹得周圍開懷大笑。黎元洪去掉發辮後,吳兆麟還特地買回一掛鞭炮,以示慶賀。接著士兵們請去掉長辮的黎元洪訓話,黎元洪說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舉,眾意難辭,自應受命。我前天未下決心,昨天也未下決心,今天上午也未下決心,現在是已下決心了。無論如何,我總算軍政府的人了。成敗利鈍,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講話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正是由於有了這種轉變,也才有了1911年10月17日祭天大典中黎元洪的就職表演。
關心家人
辛亥革命時,黎元洪首先想到的是家人。清兵進攻漢口時,他託人在上海的公共租界租房子,把家人送去避難。黎家人在上海不隨便外出,遇人問話,不說來自武昌,也不說姓黎,而說姓吳——用黎的妻子吳敬君的姓。
黎在天津時,每日8點吃早餐,餐後瀏覽報紙。看到中國的政局惡化,就用練習毛筆字來排遣煩悶。午飯後他會睡午覺。晚飯後和家人在客廳里聊天,除新聞外多是家長里短。他很喜歡在這時聽留聲機。9點回卧室就寢。
個人愛好
黎感到精神不振時,便在清晨騎馬出遊。黎家的花園里有個自建的網球場,他常在下午打上一小時網球,到了冬天便把網球場改為溜冰場,自娛自樂。在北京任大總統時,他常到北海去溜冰。
黎的另一個愛好是京劇。每逢春節,黎家總是邀請京劇名角和雜耍藝人到府演出。在北京時,他常到城南遊藝園看戲,這是大眾游樂的場所。黎出門看戲或看電影多不要人跟隨,相當平民化。[2]
捐款辦學
黎熱心教育,屢屢助學。他捐2000元中國銀行股票開辦天津北塘第一所小學。南開創校他捐「七長公債」1萬元。家鄉黃陂創辦前川中學(今黃陂一中)他捐款3萬、家鄉黎家河創辦孝義學堂(現大悟縣彭店鄉黎家河)。他還曾撥中興煤礦10萬元股票,籌備創辦江漢大學。後學校未成,籌款被用來建了一座體育館,即武漢大學的宋卿(黎元洪字)體育館。

㈡ 歷史人物中哪個人是最強的軍事家(看看你自己的想法)

范蠡打仗還不錯,諸葛亮打仗是垃圾,演義上他打的勝仗全部是羅貫中把別人的勝仗內硬拉到他頭上去的,象赤壁容之戰是周瑜,火燒博望是劉備,等等。他自己打的只有攻打魏國的五次北伐,全部失敗,說他是軍事家都勉強,何況是最強的軍事家,三國時代隨便找個名將都比他強。

㈢ 曉得武漢哪裡有好吃的小吃的來頂嚇拜託各位大神

武漢的傳統小吃 1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銳意改進,配合甜食應市,頗受歡迎「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發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燴炙人口。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贊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2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 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里,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姜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 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3 小桃園煨湯 "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於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里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後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 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黃波孝感一帶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人油鋸爆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八封湯和其他糧湯也都各縣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4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製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准,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余香滿口,吃後留有餘味,使人吃了還想吃。 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製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5 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熱千面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4號,面對水塔。生意興隆,日銷量約15000碗,接待品食者萬人以上。 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 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面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面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面條里。第二天,他把這些面條放在沸水裡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 爭相購食。有人間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人們說熱乾麵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干而來。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麵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蔡林記是其中最有特點、最有名氣的一家。 6 老謙記牛肉豆絲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 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7 面窩 面窩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干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 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8 更多風味小吃 武漢的風味小吃品種很多,不能一一詳細介紹,茲再列舉數種,供有興趣者選擇品嘗: 五芳齋湯圓 "五芳齋"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1207號,鄰近蘭陵路口,經營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的寧波風味湯圓。有"寧波湯圓大王"之美稱。 民生全科小湯圓 由漢口民生路212號的民生甜食店創制,體形小巧,清香純甜。 福慶和米粉 "福慶和"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5號,在六渡橋一帶,以經營湖南風味的米粉著稱。粉質欽滑,味鮮可口 雅園湖南米粉 雅園米粉館坐落在武昌解放路383號,創辦於1935年,經營湖南風味的米粉,以牛肉粉著稱。 田恆啟糊湯粉 田恆啟粉館位於漢口花樓街252號,經營的糊湯粉特色在場,是鮮魚加料熬制而成,加上澱粉成為糊狀,米粉燙好故人盛有鮮湯的碗內,再撒蔥花、胡椒,十分可口。備有油條配食。經濟實惠,食客盈門。 楚寶桂花赤豆湯 楚寶熟食店位於漢口中山大道911號,在六渡橋下首。桂花赤豆場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 寶慶牛肉麵 寶慶面館位於漢口利濟路171號,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以經營湖南寶慶、新化一帶的傳統牛肉麵著稱。該店的牛肉麵與眾不同:.牛肉選用老黃牛的腿肉,並以粗壯梗長的甘草作配料,面條製成韭葉形,入碗裝成元寶狀。味道鮮美。 一品香大包 一品香甜食館位於漢口中山大道1445號,在公安路附近。開業半個多世紀,除經營甜食外,還製作一品大包,人稱一品香大包,皮薄餡美,遠近聞名。 順香居重油燒梅 "順香居"位於漢口花樓街、交通路的交匯處,是一家經營重油燒梅近五十年的老店。該店的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久負盛名; 老會賓五葉梅 位於漢口六渡橋的老會賓酒樓製作的宴會名點五葉梅頗具匠心:不僅皮薄餡鮮,而且造型美觀,形如五葉梅,五角上分別有紅火腿末、蛋黃末、綠香菜、白蝦仁、黑發菜,五彩繽紛,誘人食慾。 橘頌餅 是東湖風景區聽濤酒家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創制的名點,餅形似橘,紅中透白、頗具紅橘傲霜之態。橘紅是油炸的結果,霜為外撒的白糖。以屈原的名詩《橘頌》命名,頗有詩意。 東坡餅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謫居黃州時愛吃的一種餅,人們以其號命名,叫東坡餅,流傳至今,是黃州城、鄂州市的傳統食品。漢陽歸元寺素餐館仿製供應,頗受歡迎。 油香 油香本是北方的油炸食品,經襄樊市傳人武漢市,為市民喜愛的早點之一,以油香撲鼻得名。武漢街頭到處都有供應。 發米粑 又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小孩則叫粑粑。從江漢平原傳入武漢市,成為市民愛吃的一種早點。製法是把大米磨漿發酵,加上麵粉、白糖、純鹼等調勻炕熟。外殼金黃焦脆,內肉潔白軟潤。價廉物美,到處都有供應。 什錦豆腐腦 武漢街頭早晚均有供應,因在豆腐腦里加上饊子、糯米、蝦米、叉燒肉丁、榨菜丁、醬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蔥花等配料、調料,稱為什錦豆腐腦。吃起來腦嫩米滋、饊酥、菜脆,多味備嘗,異常鮮美

㈣ 溥儀大婚的時候,北洋政府為什麼還會鼎力相助

民國十二年,“走,瞧小皇上娶娘娘去”,成了當年北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件樂事,這一年紫禁城迎來了它最後一任主人的婚禮,是遜清朝廷和民國政府的最後一次合作,這場婚禮中匯集了當時社會上的各路顯要,也亮起了大清余輝在國民眼中最後一絲光芒。

“我要的不是婉容”

小皇帝的大婚籌備從民國十年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溥儀剛過完十五周歲的生日,宮中的四位太妃就召見了溥儀的生父原監國攝政王載灃,會同十位宗室王公商議皇帝大婚事宜。有鑒於慈禧皇太後為同治、光緒皇帝大婚選配後妃的先例,四位太妃也想藉此機會,將皇帝的枕邊人安排成自己人,藉以獨攬遜清朝廷內的大權。

上圖_ 溥儀被趕出宮後,軍警正在查封乾清

但是大婚時候的盛況,卻讓溥儀久久不能忘懷,也讓他產生了錯覺,有了可怕的念頭:“如果不是革命,我就開始親政了···我要自己親手恢復我的祖業”,這樣的念頭一旦扎了根,在“有心人”的幫助下就會變成參天大樹,再加上身旁遺老遺少的鼓動,和日本人的“示好”,大婚後的溥儀也從不問世事的小皇帝一步一步的開始走向偽滿洲國元首的位置。

㈤ 評述一位軍事將領的小論文

張靈甫概述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年5月16日),漢族,陝西長安人。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抗日名將、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原名張鍾麟,字靈甫,後來為了表示開始新的生活,改名張靈甫,字鍾麟。1903年8月20日生於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東大鄉東大西村。曾任中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號稱「王牌」、「模範師」、「抗日鐵軍」)師長。國共內戰時期1947年5月16日陣亡於孟良崮戰役,終年45歲,蔣介石稱其為「國民黨第一烈士」。

機智多才

從氣質上來看,張靈甫是一位驍勇善戰的抗日英雄,又是一位肄業於北大、多才多藝的才子。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書法更是一絕。曾從一本「武陵藏珍」的書中,見到過張靈甫將軍1943年常德會戰期間題贈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遺集」,字體「雄豪婉麗,沖淡清奇」。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將。從外形上看:身材挺拔,氣宇軒昂,目光犀利,透著軍人的果敢、英氣、冷峻......

孤芳自賞

有人如下評價國民黨方面將領的性格特點:「蔣介石是獨裁自負,白崇禧是強硬主戰,李宗仁是優柔平衡,陳誠是眼高手低,張靈甫是高傲悲涼。」「菜根譚」有雲:「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耀足,如何超達?出事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火,羝羊觸藩,如何安樂?」「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然而,性格特點是很難改變的,性格決定人生。

純粹軍人

張靈甫可謂是國軍中少有之悍將,抗日功臣!參加過南京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衢州會戰,常德會戰等歷次會戰,殲敵無算。在萬家嶺戰役中與日寇血戰五天五夜,配合主力部隊全殲日本一個師團。雖然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內三年解放戰爭之中站錯了隊,但是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有二個人的「純粹性」是另人感嘆和惋惜的,除了張靈甫,還有個沈從文。
[編輯本段]軍事生涯
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第一軍第21師步兵排長見習官,後升任排長;
1926年秋冬,國民革命第一軍第21師連長;
1928年12月29日,國民革命第一軍第1師第2旅6團1營2連連長;
1929年5月,國民革命第一軍第1師獨立旅第2團3營9連連長; (蔣桂之戰結束後,第四集團軍第17師被縮編成中央軍獨立12旅,獨立旅不久後被編入第1師);
1930年5月,國民革命第一軍第1師獨立旅第2團3營營長少校;
1932年冬,國民革命第一軍第1師獨立旅第1團團副中校;
1933年,國民革命第一軍第1師獨立旅第1團團長;
1935年,殺妻吳海蘭,被關入「模範監獄」;
1937年,第51師師部高參上校; (同年51師58師編成第74軍,次年57師撥入第74軍序列)
1937年10月,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第305團團長;
1938年9月,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旅長;
1940年冬,第74軍第58師副師長;
1941年10月24日,第74軍第58師代師長;
1941年冬,第74軍第58師師長;
1944年5月,第74軍副軍長;
1945年2月20日,授予少將軍銜; (同月保送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深造)
1946年4月20日,第74軍中將軍長兼首都警備司令;
1946年5月至6月,陸軍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 (第74軍整編番號更為陸軍整編74師)
1947年5月16日,在孟良崮戰役之中陣亡,享年45歲。
[編輯本段]靈甫出世
1903年8月20日,張靈甫出生在長安東大鄉東大村的一戶農家。家境不錯的張父將張靈甫送入私塾,11歲的靈甫進入小學。後考入長安中學。在西安的時候,青年張靈甫為文廟的碑帖所吸引,每逢節假日都帶上紙筆到文廟臨摹碑帖,聚精會神經常忘記吃飯。他的字很快聞名全校,學校專門為他舉辦書法展,觀者如雲。此事被陝西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聽說。於右任曾東渡日本留學,參加過同盟會,1922年,回西安出任靖國軍總司令,討賊軍西北第一路總司令。他的書法譽滿天下,於是很想看看張靈甫的本領。當時的張靈甫揮毫落筆,連寫5個條幅。於右任驚訝之餘大喜過望,連連道:「奇才,奇才,後生可畏!」
張靈甫愛好歷史,喜歡一同談古道今,指點江山。1923年畢業後,他回家鄉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後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張靈甫不甘身處窮鄉僻壤,千里迢迢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學生運動風起雲涌,張靈甫積極參與之餘,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憤而投筆從戎,到河南開封參入胡景翼的國民二軍軍官訓練團。1926年,熱切投身革命的張靈甫參加了廣州黃埔軍校在鄭州的秘密招生,並被錄取。同年秋,張靈甫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總隊,修步科。
1927年3月8日,軍校第四期學生開學典禮上,張靈甫、胡璉、林彪、劉志丹、袁國平、李彌、文強、唐生明等日後中國大地上風雲一時的人物們站在一起,聆聽校長蔣介石的訓話。以這一刻為起點,張靈甫開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馬生涯。
將軍是抗日英豪民族之魂,尤其是親率敢死隊智取古山的壯舉,腿被日寇機槍打斷,血灑疆場之悲壯;抗戰之中,捨身忘死。身中7塊彈片猶不下火線。在香港治療腿傷期間,不聽醫生勸阻瘸著腿回到戰場,試問將軍如此英雄古今華夏大地幾人可比?將軍在給家兄信中曾說:「此次抗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凶戰危,生死未卜,家人當我已死,絕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予妻守嫁,聽其自然。」
將軍是北大才子,一手好字,對軍事戰略有著精湛的素養。曾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寫了《遭遇戰研究》《山地戰研究》《日軍作戰心理分析》《在劣勢裝備下如何實施河川戰》《我帶兵的經驗》等眾多文章,將軍堪稱中國第一職業軍人。
將軍私人品行良好,嚴於律己,常用津貼解決同事家中的困難,改善部隊伙食。愛家鄉,尊敬父老。每次回家都是三十里下馬,不穿戎裝;必向鄉親們問寒問暖問收成。方圓幾十里的父老都將自家子弟送到他的部隊以報效國家。將軍身高八尺有餘(一米八六},英俊瀟灑,相貌堂堂,如此英豪怎不令人贊嘆。

張靈甫的轉機在於七七事變的爆發。國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戴罪立功,並保留原先軍銜。再度出山的張靈甫受到從前上司,此時的五十一師師長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為了表示自己改過自新的決心,他正式更名「張宗靈」為「張靈甫」。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歷硬仗、惡仗無數,書下了自己人生中最為風光的一頁。1937年,五十一師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〇五團走馬上任,並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的時候,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蜂擁沖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後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沖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
1937年12月5日,張靈甫率305團在淳化鎮附近構建新陣地,阻擊日軍掩護王耀武51師退入南京,雙方展開肉搏戰,張靈甫的左臂中彈負傷不下火線,團長負傷不退裹傷猶戰,榜樣在前,官兵們無不感奮力拚,在張靈甫的帶頭沖殺下,305團終於在夜戰中拚死奪回了河定橋陣地,以團長負傷、連長傷亡五人、排長以下傷亡六百餘人的代價,把日軍堵在南京東南郊的大門之外!此後張靈甫轉戰上坊鎮和華嚴寺,將近五天的奔波激戰,全團十二名連長五人傷亡,官兵折損已近千人。張靈甫因傷勢嚴重,渡江後不久暫別部隊回到西安養傷。
1938年4月,51師在黃陂接受軍委會校閱,獲得軍委會校閱官的優良考評,張靈甫305團的成績在閱後評定中,名列全師第一。
1938年5月28日張靈甫率305團參加蘭封會戰之三義寨攻堅戰,傷亡百餘人。
1938年萬家嶺大戰,已是51師153旅少將旅長的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眾人認為張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張靈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過《三國演義》,魏國大將鄧艾為攻取成都,出蜀將之不意,帶精兵暗渡陰平,飛越摩天嶺,一舉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們也可仿此戰例,大軍從正面進攻的同時,再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從人跡罕至的張古山背面進行偷襲,以收兩面夾攻之效。」於是,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效法鄧艾輕裝出發,攀木掛樹,穿過艱險的深山峽谷,老林惡水,配合正面部隊進攻,飛奪張古山。而後日寇不甘失敗,出動飛機與重炮狂轟濫炸,幾乎將張古山夷為平地。張靈甫率部浴血死戰,與日寇鏖戰五天五夜,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反復拉鋸。親臨死線指揮的他身中7塊彈片,鮮血直流也沒有退下火線。張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軍106師團的最後退路,該師團最終全軍覆沒。這也是八年抗戰中唯一一次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例。
得知德安大捷之後,田漢受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委派,采訪張靈甫等人,刊登《中央日報》,並編寫的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榮獲四等雲麾勛章、三等寶鼎勛章。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在一次戰斗中,右腿被日軍機槍的兩顆子彈掃中,受了重傷。軍醫檢查後說:「腿要鋸掉!」張靈甫對隨從副官說:「如果我昏迷了,你要阻止醫生鋸腿!」說完,他給了副官一把手槍,厲聲說:「誰鋸我的腿,你就槍斃誰!」結果右腿一直未治癒。由於腿傷遲遲不愈,蔣介石派飛機將他送往香港,請英國著名外科專家克雷斯特爾為他診治。手術後不久,張靈甫在報上看到有戰時軍人不宜出國養病的新規定,不顧英國醫生再治療一月可以痊癒的勸阻,說軍命不可違,軍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傷未愈提前歸隊,靈甫從此留下殘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號「跛腿將軍」。
1940年冬,張靈甫出任74軍58師副師長。
1941年3月15日,張靈甫代理58師師長(58師師長廖齡奇當時去湖南嶽麓山參加軍官訓練團學習,不在任上)指揮58師參加上高會戰,作為上高會戰的首功部隊74軍的核心部隊58師與余程萬的57師一起與日軍血戰11日,在其他部隊到達後,率58師首先反擊,重創日軍34師團,33師團,74軍傷亡萬餘人。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調集南京大屠殺的元兇第六師團,精銳的第三師團,以及第40師團圍攻74軍,在永安58師孤軍作戰,與日軍精銳的第三師團主力和第六師團一部混戰,第3師團在作戰期間損失嚴重,僅步兵第18聯隊就死了八個中隊長,花谷旅團傷亡人數據日方的報告達八百餘人,11軍軍長阿南惟畿在永安之戰後認為該師團損失甚大,以致不忍使該師團再向株洲追擊一事來看,日方戰史所報的該師團實際損失人數很可能大為縮水。58師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參戰官兵為官兵約一萬一千九百人,傷亡超過百分之四十,其中陣亡將近百分之十。
1941年10月24日張靈甫接任58師師長。
1942年6月浙贛會戰,張靈甫率58師在衢州外圍與日軍血戰3日,擊斃敵86聯隊第3大隊隊長長島田仁次郎,74軍傷亡4000餘人。
1943年6月張率58師參加鄂西會戰.6月6日,74軍58師與51師攜手打擊日軍獨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師團,兩師協同夾擊敵獨立混成第17旅團,使得該旅團成為日軍在鄂西會戰中損失最大的一支部隊,其獨立步兵第87大隊大隊長淺沼吉太郎和第88大隊大隊長小野寺實也在這兩天的戰斗中殞命。6月13日,張靈甫率58師主力收復公安。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日軍精銳南京大屠殺元兇13師團主力5個聯隊猛攻慈利,慈利地區正面主陣只有張靈甫58師孤軍作戰,日軍另一精銳師團第三師團全部和13師團剩餘部隊一起與74軍另一師51師,100軍激戰在慈利附近地區,74軍、100軍頂住日軍兩個精銳甲種常設師團5晝夜的進攻,其中13師團慈利戰後傷亡近一半,張靈甫轉守為攻,向13師團殘部發起猛攻,率58師收復黃石,九溪。58師略事整頓,於12月8日復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師團發起進攻,與51師一起夾擊漆家河東北之敵,第13師團的最後防線終於被突破,敵師團長赤鹿理也在督戰時負了傷。至此,張靈甫作為主力與51師攜手殲滅日軍南京大屠殺元兇13師團大部。(這里殲滅包括擊斃,擊傷,俘虜)
張靈甫在常德戰役外圍作戰表現突出,獲頒雲麾勛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戰役有幸授勛的少數將領之一,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
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張靈甫指揮58師在益陽、寧鄉諸戰中,斃敵七百三十六人,傷敵一千六百九十七人,自身傷亡一千六百餘人,58師傷亡較大,長沙失守後,58師是極少數受軍委會表彰的部隊之一。此後張靈甫一直在湘鄉至邵陽一線繼續與敵40師團鏖戰,戰至10日,張靈甫會同前來增援的第19師一起克復永豐,之後暫留守永豐抓緊進行戰地整補,58師經過連日激戰,傷亡日漸加重,超過四分之一,軍委會要74軍解圍衡陽,7月23日,張靈甫率58師向金蘭寺方向出擊,與116師團激戰兩人,與敵援軍激戰2日,於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蘭寺,在張靈甫與唐伯寅(19師)的合力奮戰下,金蘭寺終告克復。29日,張靈甫到達衡陽附近,雞窩山,張靈甫師負責進攻雞窩山日軍,與日軍116一直在雞窩山附近戰斗,由於張靈甫師此前一直在前線與日軍血戰,攻至衡陽附近時全師傷亡近四成,戰鬥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張靈甫收復雞窩山,通向衡陽的大門敞開,同日,日軍攻克衡陽,方先覺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師仍在雞窩山以東的1066高地與敵激戰。第58師是該次會戰中個別表現優異的部隊,軍事委員對他在會戰諸戰役中的卓著戰功給予了高度肯定。1944年8月,張靈甫因功授勛,榮膺寶鼎勛章。不久之後,再獲頒忠勤勛章,隨軍的美軍觀察顧問也對他的表現欣賞,張靈甫還獲得了美國金棕自由勛章。

張靈甫將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中國職業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帶領部隊打過無數硬仗、惡仗和勝仗,多次負傷,身經百戰,九死一生。作為許多中國當代後人,可能只知道張靈甫及其74師(抗日戰爭期間稱74軍)在孟良崮戰役中被陳毅、粟裕將軍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全殲這一國共內戰歷史上的經典戰例,而對於張靈甫將軍在此之前的其他生平事跡,尤其是張將軍在二戰期間參與的許多和日寇軍隊之間正面進行的惡仗和硬仗卻知之甚少。張靈甫所在的74軍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隊,在軍長王耀武將軍的率領下幾乎參加了抗戰8年內所有國民革命軍針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斃傷日寇無數,屢挫日軍精銳,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德安大捷,被譽為抗日鐵軍。如果這段歷史不為後人所知,那麼對於壯烈犧牲殉國和流灑過鮮血的抗日英烈們顯然是不公平的,這也是最令國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把這段真實的歷史昭告中國的後人們,使他們對於發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華民族的苦難歷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只以意識形態和個人成敗論英雄,我們應該破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糟粕,能夠從歷史的高度上客觀、全面地評價張靈甫將軍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的一生所為,方不失為偏頗。

㈥ 歷史作業:武漢歷史人物(30分)

1、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內衣、容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2、熊廷弼(1569~1625)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楚黨。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

3、李先念(1910~1992)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任國家主席。湖北紅安人。青年時代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參加黃麻起義。長征中,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迎接黨中央,打開北上通道,為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作出了貢獻。

4、李四光(1889~1971)地質學家。字福生。湖北黃岡人。1902年入武昌西路高等小學堂。1904年留學日本,在日加入同盟會。一生從事科學事業,20年代因提出地殼運動和第四紀冰川理論,蜚聲國際地質學界。後創地質力學,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5、董必武(1885~1975)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賢琮,一名用威,字潔畲,號璧伍。湖北紅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

㈦ 2011感動中國人物事跡

●科學泰斗 錢偉長

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

●舟曲之子 王偉

王偉,武警甘肅總隊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隊舟曲縣中隊副中隊長。2010年8月7日晚,王偉帶領25名官兵冒雨沖入泥石流現場。沒有任何工具,王偉和救援官兵徒手掀開瓦礫,他與戰友營救20多個小時,讓23條生命逃離了死神的威脅,而自己懷孕2個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卻遇難,被渾濁的泥石流無情吞噬。

●雷鋒傳人 郭明義

郭明義,從1996年開始擔任采場公路管理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15年中,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們稱他是「郭菩薩」、「活雷鋒」。他20年獻血6萬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後資助了 180多名特困生,而他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斗室里。

●最美洗腳妹 劉麗

劉麗,29歲,來自安徽潁上縣的農村姑娘。14歲就輟學外出打工,掙錢為弟弟妹妹交學費、貼補家用。2000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為了「生計」 打拚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她自己卻仍然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劉麗資助人數現在固定有37個。

●草原曼巴 王萬青

王萬青,男,漢族,66歲,上海人,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2003年退休。1968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自願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瑪曲縣工作,在貧窮落後的瑪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信義兄弟 孫水林孫東林

孫水林,男,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建築商。孫東林,孫水林弟弟。2010年2月9日,臘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決定趕在封路前,趕回武漢,給先期回漢的民工發放工錢。當晚,孫水林提取26萬元現金出發了。次日凌晨,由於路面結冰,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遇難。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

●槍王 何祥美

何祥美,男,漢族,29歲。江西崇義人,現人民解放軍73653部隊73分隊上士。從農家子弟到具備特種爆破、深海潛水、傘機降等30多種作戰本領的軍事尖子,從普通一兵到「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南京軍區戰士何祥美,用青春、熱血和忠誠,把自己的軍旅生涯書寫得既精彩又壯美。

●英雄翁婿 王茂華譚良才

王茂華,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中學教師。譚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冷水村村民,系王茂華的岳父。面對大火的無情,面對死亡的威脅,他們三入火海,捨生忘死,救出六個孩子。生與死關頭,他們義無反顧,用朴實的行為、無聲的壯舉詮釋了什麼叫崇高、什麼叫偉大。

●警界保爾 孫炎明

孫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東陽市看守所任監管民警。從警28年來,孫炎明同志立足本職,恪盡職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員。2004年被查出患腦癌,6年來三次做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

●康巴鐵漢 才哇

才哇,男,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扎西達通村第三社社長。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才哇在廢墟里刨挖的雙手一直沒有停歇下來……在緊張運送了近30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後,他急急忙忙趕回家去。可那個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親戚們幫助他料理親人後事的場面。

這個稍微短一點,看起來沒那麼累,但都是精髓

閱讀全文

與黃陂拿破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