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幫我找到「馮」這個姓氏的起源啊
馮姓來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周王室的遠祖名叫棄,據說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兒,又稱姜螈。
傳說一次姜螈外出遊玩,在荒野中看見一個巨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姜螈下意識地把自己的腳放在大腳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動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個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這個孩子會帶來不祥,於是就偷偷地把他拋棄於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來奔走的牛、馬等牲畜看見這個孩子後,竟敬畏地全部跑開了,不敢踐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讓野獸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靜無人的荒郊卻人來人往。無奈之際,姜螈又把孩子丟棄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飛鳥竟都紛紛降落,展開羽翼為他遮寒擋水。姜螈認為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來撫養。因為這個孩子曾經被遺棄過,所以為他取名棄。棄就是有史記載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堯時期因為善於種植莊稼、發展農耕而名聞天下,百姓都向他學習耕作技術。作為對他的褒獎,帝舜在位期間,就分封棄在邰地,大家都尊稱他為後稷,棄及其後代遂都擁有了姬姓。
後稷的繼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後因國家衰敗而辭官隱居到邊疆地區,其後代傳到古公宣父時,古公宣父先後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兒子季歷。季歷生子姬昌,便是後來的周文王。
據傳姬昌出生的時候有祥瑞呈現,古公很高興地說:「我姬氏將來定當發達,大概希望就在這個姬昌身上吧。」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測古公有讓季歷及其子姬昌來繼承家業之意。為不使父親為難,二人便一同離家出走,逃到遠方.以便成全季歷。
古公去世後,季歷以惟一繼承人的身份襲沿家世;季歷逝後,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繼承了後稷、古公、季歷的仁政,為人厚道,禮賢下士,伯夷、叔齊、散宜生等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奔、歸附,使得西伯的勢力、影響日漸擴大。
西伯勢力的增長,引起了商紂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撥下,商紂把姬昌誘至國都,囚禁起來。據傳,在此期間,他推演「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即後人所說的「周易」。
西伯被囚後,他的部下、謀士很著急。為拯救他,他們四處尋找美女、駿馬、珍玩等晉獻於紂王,並買通其寵臣費仲四處活動,游說紂王。殷紂王本是酒色之徒,見送來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拋到九霄雲外。他得意忘形地說:「單憑這些禮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銷西伯的過失,何況竟有這么多呢!」於是下令赦免了姬昌,並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權及信物,把軍國大事全盤託付西伯,自顧享樂去了。趁此機會,姬昌率兵東征西討,先後擊敗犬戎、密須、耆(於+阝)(han),徹底消滅了崇侯虎,並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稱豐邑,將自己的統治中心由岐遷至豐地。姬昌病逝後,其太子姬發即位,便是後來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紀中葉,武王起兵伐紂,克商,紂王眾叛親離,不得不自焚於鹿台。
《周本紀》記載武王勝利後凱旋的情形時說,隨同武王同乘一輛車的有三人:「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這里所說的畢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隨武王克商受封於「畢」地,亦稱「畢公高」。畢地的位置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後,畢公高及其後裔便以畢地為中心繁衍生息,逐漸因地為氏,號畢氏。作為姬姓貴族的一支,他們與周宗室關系密切,但伴隨著分封制引起的不斷分化,畢氏逐漸與周宗室疏遠而成為獨立的一支。
畢氏封地中有一處地名曰馮邑,所以不排除畢氏中有部分成員「支邑為姓」而改姓馮,但這只是一種揣測。事實上,此時馮姓並不明確,更不佔主體,畢氏仍是這一支姬姓後裔的主姓。
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是晉獻公的榮臣,當時晉宮廷內部正圍繞繼承權展開激烈斗爭。獻公為轉移矛盾,積極對外征伐。全國軍隊被分作兩部,獻公親率上軍,太子申生統下軍。畢萬受封右將軍,隨獻公征戰。
晉軍所向披靡,接連吞並了霍國、魏地、耿國。論功行賞,畢萬受封於魏地。當時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評畢萬說:畢氏的後代一定會興旺發達的。萬,是個滿數;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無量。
畢萬受封11年後,晉獻公死,久已存在的宮廷矛盾終於爆發。四位公子為爭奪王位而混戰,致使國力損耗,元氣大傷。而畢萬一族卻日益繁榮,並以新地為氏,成為聲名顯赫的魏氏。畢萬的兒子名武,號魏武子,他一直忠心於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禍逃亡,魏武子義無反顧地一直跟隨在他身邊。後來重耳終於在秦國等諸侯的支持下歸國繼承大位,便是晉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於魏地,位列大夫,顯赫一時。
到魏武子之玄孫魏獻子的時候,魏氏:已與當時晉國的智、趙、韓、中行、范氏並稱「六卿」,把持了晉國大權。魏獻子之孫魏桓子與趙、韓兩家完成了「三家分晉」。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這便是戰國七雄中的魏、趙、韓三家。
魏氏立國,畢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畢萬家族的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居地即今河南省滎陽縣東部。於是長卿及其後代因城為氏,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而改姓馮,史稱這支馮氏為馮氏正宗,即河南馮氏。
二、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後子孫以馮為氏。春秋時期除畢公高一脈馮姓外,鄭國也是馮姓的一個重要發祥地。據《世本》所載,鄭國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他在任期間,鄭國與周邊諸侯的縱橫往來、攻戰聯盟等大事,鄭國君主都要向他咨詢。筒子廣納賢士,集思廣益,其判慚、決策無一不精當,深得鄭君賞識。為褒獎筒子的政績與貢獻,鄭國君以馮邑封筒子,筒子入居馮邑後,遂號馮筒子。而他的封地馮邑,正是後來並入魏國的馮城。因此,長卿受封馮城之前,馮筒子的後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遠不及畢萬及其後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於河南的馮氏應由兩部分組成,即先期的馮筒子及其後裔和後來居上的畢魏世家。他們都可以稱為馮姓之源或馮氏正宗。而且從馮姓產生的過程來看,姬、畢、魏、馮在一定程度上講「三千年前是一家」。
❷ 白水壙位於黃坡哪個地方
白水壙村又名蓮壙村。在何年代開村已經無從查考,至於為什麼又叫蓮壙村,大概與清乾隆年間梅庄名儒馮成修的「白水蓮壙映日紅」詩句有關。
白水壙村位於丹灶城區西北方5公里外,東與赤坎村,南與仙崗村,西與三水白坭灶頭村,北與馮村接界,村東南西就是仙湖,白水壙地域約為0.8平方公里,其中魚壙40畝,水田100畝,崗地300畝,林木300畝。
舊村落沿著後崗呈條形狀分布,坐南向北,建築物多為磚木結構。因地勢高,不愁水浸,故古建築多是舂的泥屋,冬暖夏涼。
境內有山崗多座:有坦田崗、新崗、下坑崗、蕎地崗、西瓜崗、社頭崗、高後崗、心崗、守勞崗、面前崗、開底崗、庵崗、牛行崗、西坑崗、高地崗壙、鄧家後崗、長崗臂等。但全為丘陵,最高海拔也不超百米。
境內原有一條發源於水珠坑的大圳,自西向東流至馮村村前拐向南面流向赤磡,經仙崗、大果、西域直出官山涌。1957年冬修築赤磡水庫破截流。赤磡水庫是南海第二大水庫,到1993年開發成旅遊度假區,赤磡水庫從此改為「仙湖」。
生產用水多為地下泉水。因為崗巒起伏,每一個坑(兩座山崗之間的平地)都有泉眼。地下泉水極為豐富。水田不愁天旱。天旱反而豐收。生活用水也是地下泉水。全村原來共有 個井。其中以葉家井水質最佳。1982年9月,村民在葉家井旁開挖一口直徑為3米的水井,用壓力罐,自吸泵抽水。自己村搞起自來水,成為丹灶鎮內繼大渦張家和良登竹徑村之後第三個用上自來水的村莊。直至1996年底,才接用丹灶水廠的自來水。
現在全村人口為105戶,共310人,分葉、鄧、徐、陳、馮五姓。其中葉姓人口居多,計有69戶,210人,約在明朝時從金沙鎮下安的良沙海輾轉遷入。從葉氏祠堂內大堂的上聯「從嶢嶺以上駕鰲頭,遇姑子姓柳返宗白水」可以說明,到民國年間,有一戶到三水白坭清壙村落戶,現在繁衍至近百人。清光緒元年,葉朝孝中第二十五名舉人,現仍有旗桿石。葉考祥清光緒年間任五品官。葉姓人解放前僑居海外。越南南方有一百幾十人之多。自越戰後,很多以難民身份逃亡美國、澳洲、德國等地。其次是鄧姓13戶,38人,早期從三水白坭遷入,再是徐姓,有12戶29人。
徐元楷在清咸豐二年中第十一名舉人,有旗桿石為證。第四是陳姓,有8戶26人,約在清光緒末年從赤磡陳姓遷入,來時是兩叔侄。最後是馮姓,有2戶4人,從石涌馮家遷入,全住在稱之為馮家巷的「和平里」內。蘇姓1戶3人是葉姓外甥。
村中民風淳樸,勤勞向上,但不大注重讀書。1960年葉淡元畢業於石門中學考入中南林學院,是解放後村中第一位大學生。到目前為止,解放後已經五十多年,村中出大學生不超過十人。
白水壙村藏身於起伏岡巒之中,解放前全村人口為二百餘人。為何在那盜賊如毛的年代,村民不受劫難,村不受「鏟平」?除了地形易守難攻的優勢外,重要的是村內的「馮家巷」備受石聯、梅庄、心溪、馮村「四房馮」的關注,使白水壙村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