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陂七月份是那天有雷電
多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吧
B. 有誰知道黃陂有幾個姓雷的村子,知道的有心人能列個清單給我嗎有重懸賞哦!
姚集有一個雷家灣 都是姓雷的 做廚師的多
C. 陳大雷的原型人物是誰
正在熱播的軍事題材電視連續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描寫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我新四軍一位神槍手的故事。
該劇的策劃、著名影視評論家李洋說,產生創作該劇的想法是源於美國電影《兵臨城下》(又名《決戰中的較量》,描寫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紅軍神槍手瓦西里與敵軍一位神槍手的生死較量),所以說,陳二雷(即順溜)是個虛構的人物。但是,新四軍在華東大地抗擊日軍的英雄業績卻是真實的。
那麼,劇中陳大雷及「大司令」等原型可能是誰呢?
抗戰時期,兩淮地區是新四軍第二師活動的地區,第二師的師長是著名的「從奴隸到將軍」的我軍名將羅炳輝,他應該是「大司令」的原型。
根據劇中提到新四軍與國民黨軍聯合進攻淮陰這一線索,可以知道,陳大雷任司令員的新四軍第六分區在淮陰附近活動,而新四軍中能夠與「分區司令員」、「淮陰」聯系的將領,大概只有成鈞和陳慶先了。而聯繫到姓「陳」及「第六」這兩個線索,那陳大雷的原型應該就只有陳慶先中將了。根據相關資料:
陳慶先,原名陳長發。湖北黃陂人。1932年冬在川北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獨立連連長,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排長,四川萬源縣獨立營連長、副營長、代理營長。1934年3月任萬源縣指揮長,後任中共萬源縣委書記。參加鞏固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反「圍攻」斗爭。1935年春先後任中共閬中縣委、梓桐縣委書記。5月隨紅四方面軍長征,6月任中共卓克基、阿壩特區委書記,11月任中共卓司甲特區委書記。1936年4月任中共金川省委組織部部長。7月隨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8月任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部長兼哈達鋪特區委書記及紅四方面軍回民獨立師政治委員,10月率部同中央紅軍會師。1936年年12月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37年2月任中央黨校學員大隊大隊長兼軍事教員。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央黨校班主任,新四軍第五支隊第八團政治委員,路東聯防司令部政治委員,江北游擊縱隊第六旅第十六團團長兼定鳳懷軍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副旅長兼津浦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第二師第五旅(旅長為成鈞)副旅長兼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第六旅旅長兼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鞏固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和堅持敵後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初期陳慶先任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1947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司令員兼蘇北軍區司令員,11月任華中指揮部副司令員兼第十二縱隊司令員。1948年1月任江淮軍區司令員。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參謀長。率部參加華東戰場多次重要戰役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慶先歷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軍長,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主任、訓練部部長,副教育長、教育長。1958年5月起任軍事學院副院長兼訓練部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4年1月19日因病在濟南逝世。
D. 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雷段村馬家吉5號420123196811273316陳文廣他是否單身
他們都說我很帥是真的嗎'你快滴說
E. 誰能介紹一下黃陂縣的一些資料呀
黃陂 開放分類: 地理、武漢、湖北 『陂』字有三種讀音:bei,pi,po。念『bei』時指『陂塘』、『陂池』:念『 pi』時是專用於『黃陂』(湖北黃陂):念『po』時指『陂陀』(不平坦)。 優越的發展條件 黃陂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厚的多種資源,完備的基礎設施,便捷的交通條件,優良的投資環境,是投資創業的一片熱土,企業發展的成功搖籃。 區位優勢獨特。黃陂與武漢市中心城區一水相依,南部近30公里沿線五橋相連。全區近半國土面積已融入大武漢的經濟繁榮圈,是武漢市外延擴張由南至北推進的唯一腹地。 各種資源豐厚。黃陂土地資源充足,是武漢市最大的土地資源儲備地;旅遊資源豐富,有距今年3500年歷史的商代遺址盤龍城,被認證為「大武漢城市之根」。有花木蘭故事得名的木蘭山、木蘭湖、木蘭川、木蘭天池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素山寺,以及日、月、星湖等為主體的947平方公里的木蘭生態旅遊區,被譽為「武漢的後花園」。有宋代理學家程頤、程顥得名的魯台「雙鳳亭」等名勝古跡、人文景觀。其中,木蘭生態旅遊區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優先投資項目,並同商代盤龍城遺址被列為武漢市「十五」重點開發項目;社會資源廣博,黃陂有「無陂不成鎮」之美譽,是湖北第一台鄉、第二僑鄉。 基礎設施完備。水電設施網路化。全區建有水廠27座,容載比合理的變電站13座,完全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通訊設施現代化。實現了傳輸數字化、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尋呼、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區;交通設施立體化。形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岱黃路、機場路、黃土路、漢施路、川龍大道、巨龍大道、318國道、市外環線等四通八達,公路運輸暢達。京廣線、京九京廣武麻連絡線、陽邏電廠鐵路專用線等境內交錯,鐵路運輸快捷。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坐落區內,空運條件優厚。境內灄水河與府河、長江航運相連,水運優勢明顯。 優厚的產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黃陂區不斷擴大開放,著力營造優質的投資環境,積極鼓勵國內外客商投資,全區經濟實現了持續、健快速發展。2004年,全區實現本區生產總值160億元。到目前,共引進各類項目(企業)612個,引進資金總額近59億元。全區以機械及汽車零部件、建築建材業、服裝產業、冶金化工、醫葯產業、農產品及輕工食品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格局已經形成。以工程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為主體的現代化農業正在向縱深推進。以木蘭生態旅遊為主體的旅遊業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引進、開發和建設,黃陂已形成由盤龍城經濟開發區和天河航空城等構成的南部經濟發展帶、中部前川衛星城區和北部木蘭生態旅遊區,「一帶兩區」三大強勢板塊的開放引進接收載體。目前,這里客商紛至沓來,招商引資勢頭強勁,開發建設熱火朝天,聯動互惠效應形成,發展商機如珠誘人。 根據市委、市政府「南突北擴」和打造武漢國際航空物流港新城及發展臨空產業的戰略,「十五」期間,黃陂區的發展思路是:強力推進第二產業發展,帶動第一產業提高,促進第三產業興起。重點接納和發展的投資領域為:機械及汽車零部件、建築建材業、服裝產業、冶金化工、醫葯產業、農產品及輕工食品加工、文化旅遊業、城市基礎設施及物流業。 優質的創業環境 黃陂區堅持實施「項目興區、項目活區、項目強區」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環境的創新力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安商、活商、親商的運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了鼓勵國內外客商來黃陂投資興業的政策機制和對投資客商實行了時間從快,手續從簡,賦稅從輕,服務從優的「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對外的服務機制。與此同時,在全區深入開展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實踐行活動,調動了全區人民支持招商、參與招商、服務招商的積極性,親商意識和誠信意識不斷得到加強,為客商創造了優質寬松的投資環境。 水利資源 黃陂區處於江漢河湖水網的邊緣地帶,境內河流湖泊縱橫交織,水利資源豐富。全區共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08.72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灄水、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五條河流,多為南北流向。其中灄水河是區內最長河流,源於大別山南麓大悟縣境內,從北向南縱貫黃陂匯入長江,境內流程90.71公里。全區有水庫89座,其中大、中型水庫7座:夏家寺、梅店、院基寺、泥河、礦山、巴山寨、三姑井,總承雨面積573平方公里,總庫容量7157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4388萬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積10.22萬畝,灌溉面積68.31萬畝。主要湖泊有武湖(180平方公里)、童家湖(48平方公里)、後湖(12.9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2.5平方公里),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公里,承雨面積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南部平原湖區先後進行了漢北河下游改道、灄水下游改道、圍墾滅螺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後建成武湖、後湖、四聯垸、什仔湖泵站。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帶,對水庫設施進行了整修加固,擴寬延伸夏家寺、梅院泥、礦巴三大灌溉系統的聯結渠道,使全區形成河湖相通,庫渠相連,北蓄南排的水利體系。總蓄水能力達96351萬立方米,控水面積1281.5平方公里,有效水量52766萬立方米。 境內地下水儲量2.2億立方米,分鬆散堆積層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鹽岩岩溶裂隙水3種主要類型。地下水溫17—24℃,礦化度低於淡水,適宜農作物灌溉。北部還有斷裂循環型地下熱水。 自然地理 黃陂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偏北,武漢市北部,地跨東徑114°09′—114°37′,北緯30°40′—31°22′。東與紅安縣、新州區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與孝感市毗連,南抵府河與武漢市城區相望,北與大悟縣交界。區境南北最大縱距10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境域周長273.5公里。國土總面積2261平方公里。 區境北依大別山南麓,南臨長江,整個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西北低山區,東北丘陵區、中部崗狀平原區和南部濱湖平原區4級階梯。西北低山區海拔150—180米,全區最高點雙峰尖873.7米。東北丘陵區海拔50—150米。中部崗狀平原區海拔30—50米。南部濱湖平原區海拔20—30米,最低處為16.5米。全境有灄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個主要湖泊構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徵構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時數約1540—2180小時。由於地形復雜,各地日照時數及百分率有差異,山地陰陽坡的差異比較明顯,但基本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間,雨量分布的時空差異較大,洪澇乾旱時有發生,對全區工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境內平均氣溫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氣溫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氣溫28.4℃,有的年份出現在8月。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5℃,極端最高氣溫為40.7℃。 礦產資源 已初步探明可資利用的礦產資源有金礦、銅礦、磷錳礦、白雲岩、河砂、紅砂、高嶺土、石英砂岩、石英岩、礫卵石、淺粒岩、綠片岩、石英絹雲母片岩、螢石、輝綠岩、玄武岩、花崗岩及礦泉水等二十餘種。 金礦分布石門、塔耳及蔡店三地,屬小規模金礦。除石門尚未開采外,塔耳、蔡店兩地均因資金緊缺,開采一年多後停采停煉。銅礦分布在李集、長軒嶺、蔡店三地,銅的品位為0.75—3.96%之間,屬小型礦。磷錳礦系小型礦床規模,磷的工業儲量92萬噸,錳的工業儲量70萬噸。白雲岩3.56億立方米,年開采量45萬噸左右。河砂累計開采量在1億噸左右,尚未開采地段及儲量已不太多。紅砂總儲量在300萬噸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質儲量在1億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質儲量250萬噸,年開采量3萬噸。花崗岩地質儲量5億立方米,已開始少量開采和加工。綠片岩1億立方米,高嶺土總儲量220萬噸。
F. 歷史上有哪些姓「雷」的將軍
雷 被:漢武帝年間,淮南王座下大將。據說劍術了得,後來背叛淮南王。
雷 薄:漢末軍閥割據,袁術手下大將。離開稱帝後昏庸奢侈的袁術,與陳蘭一起占據嵩山為山賊。後來襲擊兵敗的袁術,搶奪財寶。
雷 銅:劉璋手下大將。與吳懿等人一起防衛劉備軍,但是被包圍後投降。守備巴西時,與魏將張郃奮勇戰斗,但由於被伏兵切斷退路,戰敗身亡。
雷萬春:唐張巡偏將,安祿山部將圍攻雍丘,與張巡並力死守睢陽,他站在城上督戰,雷萬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頭巍然不動,面不改色,使敵軍懷疑他是一個木刻的人,後來探知原來是一個真的人,令孤潮禁不住贊美張巡說:「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最後,這位連敵人都贊美的勇將,終於與張巡同時死難,英名傳流千古,備受後人的尊敬。
雷萬興:潮州(今廣東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領,與同族藍奉高等先後領導閩南、粵東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殘暴統治,持續了四十餘年。
雷三益:清流(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勇士。與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剛烈,全部戰死沙場。
雷經天:廣西省南寧市人,著名中共黨員,參加過南昌、廣州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等職。
【中國人民解放軍雷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雷欽少將
雷欽(1915-——),福建省上杭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上杭縣鄉少先隊副支隊長,紅12軍103團宣傳員,興國模範師新兵連指導員,紅一方面軍總部警衛營政治委員,中央軍委總部偵察科科員、隊長,軍委一局叄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大隊幹事、隊指導員,第4大隊政治協理員兼8隊指導員、第3大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通信聯絡處政治委員,補訓第一旅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副政治委員,鐵道公安第21師政治委員,第190師政治委員。1961年進入軍事學院學習。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雷震少將
雷震(1906-1993),湖北省黃陂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36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第9軍27師79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3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山西遊擊第10團團長,八路軍129師386旅26團團長,太岳軍區中條山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寧軍區副司令員,吉林軍區副司令員,吉北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吉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45軍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江西軍區副司令員,第33文化速成中學校長,福建省軍區司令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3年4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87歲。
雷永通少將
雷永通(1918-1969),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前敵指揮部電台報務主任,軍委二局電台台長、股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二局整理科副科長、科長,軍委第三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熱河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冀熱察軍區獨立第13旅政治部主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9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46軍政治部副主任,第12兵團兼湖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海軍幹部部部長,海軍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海軍學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51歲。
雷英夫少將
雷英夫(1921-2005),河南省孟津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新軍教導師軍士第2團連政治指導員,八路軍115師晉西南獨立第1游擊支隊宣傳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中共南方局軍事組成員,軍委總參謀長軍事秘書,《解放日報》社軍事副刊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處科長、副處長、代處長,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7團參謀長、副團長,第三野戰軍第28軍83師248團團長、師參謀長,福州市軍管會軍事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周恩來總理軍事秘書,軍委作戰一局副局長兼總參謀部作戰室主任,中央復員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兵工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作戰處處長、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5年1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
雷紹康少將
雷紹康(1913-1974),湖北省大悟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獨立第1師排長、紅四方面軍第73師連長、營長、副團長、第31軍93師司令部參謀主任、第279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營長,補充團團長,新編第7旅參謀長,冀南軍區第四旅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5旅旅長、中原軍區鄂豫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教員、合同戰術教授會副主任、主任,軍事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4年9月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61歲。
雷起雲少將
雷起雲(1915-——),陝西省澄城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新軍113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1縱隊政治部組織股股長,第1旅25團政治處主任,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政治部敵工部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太岳軍區政治部敵工部科長,晉冀魯豫軍區4縱10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13軍37師政治委員。參加了淮海、渡江、廣西、滇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昆明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武漢軍區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各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雷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雷鳴球上將
雷鳴球(1942.6-——),湖南省祁東縣人。大專文化。1959年入湖南株洲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學習。1962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後,任迫擊炮營排長、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1969年任師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1971年後,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幹事、副科長、科長。1980年入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82年任師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陸軍第42軍副政治委員。1985年任陸軍第42集團軍政治委員。1992年11月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94年12月任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黨委常委。1999年6月不再兼任紀委書記。2000年12月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2004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雷傑少將
雷傑(1945.2.16-2001.3.8),安徽省蕭縣人。1959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6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直屬分部、戰士、班長、排長、副政治指導員。1978年調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幹部宣傳幹事、宣傳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1986年任後勤學院幹部處處長。1988年任總後政治部幹部部部長。1991年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7月任第一軍醫大學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3月8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56歲。
G.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鎮送店村雷家灣郵編是什麼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鎮送店村雷家灣郵編是4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