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段劍鋒

黃陂段劍鋒

發布時間:2020-12-07 03:34:51

『壹』 戲曲起源,發展,派別,戲目和廣東戲曲特色是

中國戲曲的起源和發展脈絡
^一、中國戲曲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的戲曲產生在十二世紀的北宋宣和(1119一1125年)到南宋紹興(1151—1164年)間,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幾十年前,有種錯誤的提法,認為北曲比南曲早。我個人認為實際上南曲比北曲早。這是指最初的正式戲曲——即產生於浙江溫州的南戲。先講一講正式戲曲產生以前的情形吧。
當我們的民族還處在奴隸社會的時候(殷代),歌舞就相當豐富,大致不外兩類。一是模仿生活的。如打獵,打什麼就模仿什麼。二是模仿戰事的。戴銅面具,裝著羽毛和獸尾。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為興盛,仍以歌舞、音樂、競技(角觝)、滑稽為主,稱為雜技或百戲。到了漢魏六朝大體也還是如此。如果說,把唱、做、念、打這四種因素合起來才叫戲,那末它們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戲。西漢時張衡寫的《西京賦》,裡面說了不少東西,如「總會仙倡」,扮演女媧,扮演各種神仙的演員在一起唱;如「烏獲扛鼎」,烏獲是古代的大力士;「都盧尋撞」,演的是都盧爬桿;「沖狹」,演的是在圓筒中放刀,人在其中竄進竄出;「燕濯」,是象燕子一樣背身向後跳過一盆水;「胸突銛鋒」,是人用劍鋒戳自己而戳不死,其實這是一種戲法;「跳丸劍之揮霍」,是象現代人一樣玩弄三個彈丸或三支劍,循環地拋在空中;「走索上而相逢」,象現在走鋼絲一樣。這些都只是類似現在的雜技,雖說是中國所特有的技藝,但不能以戲視之。
《史記》、《戰國策》里提到秦二世時的優旃。他善於說反話,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敢講。如秦二世要養鹿,大臣們反對,秦二世不聽。優旃卻說:「好啊!好啊1如果敵人來進攻,只要將御花園養的鹿放出去,鹿的角就能抵住敵人了。」又如秦二世要漆城牆,優旃又說:「好啊!好啊!將城漆得漂漂亮亮的,敵人看見了就嚇得不敢來了。」後來這種說話藝術逐步發展為現代的相聲。這也不是正式的戲曲,只能算作戲曲的萌芽。
南北朝以後有三樣東西值得注意,即「大面」、「缽頭」、「踏謠娘」。
「大面」又稱「代面」,現在湖南人還是把「大」讀作「代」字音。「大面」始於北齊,北齊蘭陵王貌美,打仗時恐怕震不住敵人,就戴了一個猙獰可怖的頭套或面具,作威武之狀。近代京劇跳加官要戴白面具,崑曲《販馬記》鴞神要戴面目猙獰的大頭套,如喇嘛鬧鬼的樣子(京劇則作白面帶胡的打扮),與「大面」更為接近。推而廣之,京劇的臉譜,不戴頭套而塗面,也不妨說是起源於「大面」的。
「缽頭」一稱「拔豆」,「拔豆」是北魏的一個國名。此戲是扮一孝子。父被虎吃,子上山尋父屍,一路披頭散發地哭唱。山有八灣,曲也有八迭。
「踏謠娘」出於北周。有一個雜中郎,所謂中郎是他自己封的官,以示自得其樂。他喜歡吃酒,有一個酒糟鼻子,卻經常沒有錢。無錢吃酒時便打妻子。妻子便踏著舞步,搖動身體,向街坊哭訴,彷彿流行的歌曲所說:「我的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著好丈夫。」眾街坊聽見她的哭訴,便同情她說:「踏謠娘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這些歌舞表演形式,提供了戲曲的雛型。
正式的戲曲是產生於宋代,但戲曲的先行條件在唐代就有了。
(1)唐代(七——九世紀)有兩個人演唱的參軍戲,是滑稽或諷刺型的,類似現在北方的化裝相聲。這種戲每每是兩個角色,一個副凈,一個副末,相當於上手、下手。
(2)各種歌舞伎(如踏謠娘、大面)。它們都有故事性,但都不夠。
(3)大麴舞——規模很大的音樂曲子,大鼓的聲音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它類似現在的維吾爾族的歌舞。
這一些也都不是正式戲曲。為什麼如此說?因為正式的戲曲要具備三個條件:
(1)一定要化裝演唱。
(2)一定要用當場人物的口吻來唱,即第一人稱來演唱,不能用說書人的口吻。
(3)一定要有高度故事性(這個條件最重要)。
不過上面所說的歌舞有時會與戲曲搞混,為什麼呢?原因是「參軍戲」也叫「戲」,「大麴」也叫「曲」。唐朝梨園的演出,雖然在音樂、歌曲、舞蹈上都有了發展,也不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是,這些歌舞對戲曲的形成卻有很大影響,盡管這些影響都是間接的。
對於戲曲的形成有直接影響的,還是在宋代。宋代由於城市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人民需要文化娛樂,各種雜技更發達起來。例如南宋杭州的商場有二十二個,每個商場都有勾闌(雜耍場)。宋代雜技很多,和後來戲曲有關系的,成為正式戲曲的先行條件的有下列幾種:
(一)演出方面。分為兩種:
(1)真人演出,它叫「雜劇」,有五個腳色(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很短,只要吃一杯酒的時間就演完了。演時也唱歌曲,其中有的還有故事情節。演員來自社會底層,敢於當面諷刺封建統治者。例如有一次秦檜喊來一個雜劇班子,副末把兩個頭飾上的勝環插在腦後,副凈問:「勝環為什麼不插在頭頂?」副末答:「我只知道討銀絹布匹,至於二勝環(「二聖還」的諧音,「二聖」指被金人虜去的徽欽二帝),早已拋在腦後了!」秦檜聽了大怒,把兩個伶人囚禁起來,其中有一個因此死在獄中。又如宋朝神宗皇帝鑄以一當十的大錢,眾大臣怕影響物價,紛紛勸諫,皇帝不聽。後來皇帝要看雜劇,一個人扮演賣豆腐漿的,一個人扮演買客,吃了一碗豆腐漿,應付一個小錢,但他只有一個當十的大錢,便讓賣漿人找九個小錢。那賣漿人說:「先生,我剛挑出來賣,你是第一個顧客,沒有錢找,我請你還是再喝九碗吧!」買客捨不得把錢送掉,只得放開肚皮再喝,一連喝到第五碗,已是大腹便便,實在吃不下了,只好自認晦氣,白送了賣漿人五個小錢。他嘆了一口氣說:「幸虧皇帝老子只行當十的錢,他若行當百的錢,連我的肚皮都要撐破了I」這些戲對於後世丑角的戲很有影響,可以說是丑角戲的先聲。
(2)假人演出,有傀儡戲和影戲。它們種類很多,有手舉,有提線;都有高度的故事性,能演打仗的情節,如三國故事,對後來正式戲曲有很大影響。現在戲曲班子里還有它的術語流傳,如「掛上」,因為過去演傀儡戲,人手有限,一些劇中人(指傀儡)不演不動時,就掛在旁邊。
(二)歌唱方面。有唐代「大麴」的調子,有詞的調子,有民間流行的調子,有民間藝人們創造的調子。
(三)故事方面。主要是講唱故事。那時候說故事的風氣很盛,說唱相間,各有側重,其中以唱為主的,發展成為後來的戲曲。
當時演唱的曲調很多。「大麴」是用一個曲調反復唱下去。「諸宮調」(如《董西廂》),是用很多宮調變換著連在一起唱。諸宮調流傳到現在只有三種:金朝有二種,這就是《西廂記諸宮調》、《劉知遠諸宮調》;元朝有一種,這就是《天寶遺事諸宮調》。
其它曲子有「纏達」(又叫「轉踏」或「傳摭」),和鼓子詞(如連用十幾支〔蝶戀花〕曲唱《鶯駕傳》故事)。
戲曲是綜合的藝術,它的來源也是有許多頭緒的。主要是演出、歌唱、故事這三項的結合,這結合是古代藝人們的最大貢獻,也是他們的智慧的結晶。
二、古代戲曲的兩大系統
中國戲曲產生以後,到了十三世紀的元代就形成了兩個系統。一個在宋朝早就有了,產生於南方,唱的是南曲(又稱南戲)。另一個產生較晚,產生於北方。唱的是北曲(又叫北雜劇)。這兩種曲合成一個大系統,叫南北曲系統。
南北曲系統的戲都是「聯曲體」,唱句的字數長短不齊,同詞差不多。後來的「板腔體」卻不同,板腔基本上是七字唱或十字唱。
南曲與北曲在音樂方面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音階上的區別。南曲音樂只有五個音。那就是1、2、3、5、6,沒有4、7兩個半音。北曲有七個音1、2、3、4、5、6、7。(2)音調上的區別。南曲比較柔和,北曲雄壯,南曲的韻味、風格與北曲是不同的。
南曲系統的「南戲」產生於溫州。從十二世紀到十九世紀共流傳了約七百多年。溫州這個地方在十二世紀初,是八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當時商業相當發達,南戲就是在這商業城市中興起和發展的。它產生於民間的歌曲,又繼承了宋代的各種雜技,加以改革而成的。它在溫州的情況,現在還不十分清楚。
當時南戲產生有四個條件:(1)城市工商業經濟發展;(2)政治地理的環境,南宋以臨安(即杭州)為中心,離溫州很近;(3)喜聞樂見的藝術欣賞的需要;(4)藝人們的不斷努力。這就使南戲發展起來了。
不久南戲就傳到杭州,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市民和城市勞動人民都需要娛樂,促成了南戲的成熟。在元朝,由於北雜劇的繁榮,雖然曾使南曲一度衰落,但它很快又復興了。
南戲每一本戲有長有短,少的約十齣,長的有三、四十齣,每一出中,曲子又多少不等。曲子有宮調,演唱的時候,後台要幫腔(行話叫「合頭」),當時台下觀眾也可以「打和」(合唱),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可見南戲確實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南戲的樂器很簡單,是以鼓、笛為主,音調較低。
元朝人創作的南戲劇本,現在還保存十二部,其它就只有些零零碎碎的曲詞留存下來(詳見錢南揚編《宋元戲文輯佚》)。其中最有名的四部是:《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蔡伯喈琵琶記》。這十二部中有好的一面,但也有糟粕。如《岳飛破虎東窗記》,寫岳飛鎮壓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不該肯定的,但是這本戲也暴露了秦檜謀害岳飛、賣國求榮,以及宋代統治者對敵求和,出賣民族利益的罪惡,贊美了岳飛抵抗外族侵略,這方面的內容還值得肯定。又如《琵琶記》,它暴露了牛太師家的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寫出了蔡家的貧苦生活,這是很明顯的兩種生活的對照,但極力為蔡伯喈背信棄義的行徑作開脫,就不可取了。
南戲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更加發達了,但它的名字也改稱傳奇。傳奇和南戲基本上是一樣的。它的變化是在唱腔方面。明代唱腔有很多種,最主要的有兩種:
(1)戈陽腔:產生於江西。腔調是高腔,很快,有幫唱。因為只有打擊樂器,沒有管弦樂,顯得很單調,但唱詞通俗,咬字清楚,又特別注重武工,為大眾所喜愛。到了清代又有種種變化,以至不再獨立存在,只是殘存於地方戲中,至今川劇、湘劇等劇種中都還有高腔曲牌。
(2)崑腔:產生於江蘇崑山。旋律慢,音律細,悠揚婉轉。它用管弦樂伴奏,配以許多古代舞蹈,載歌載舞,很是優美。因為唱得慢,一個字分成幾個音節,文句又深奧,一般人民不易了解,這是缺點,所以到清季也衰落了。但它對皮簧戲影響很大。
北曲系統的叫雜劇,又稱為元人雜劇。它產生在十三世紀中葉的元代,比南戲要晚一百三十年左右,產生的地點是元代都會大都(今北京),那時的大都是商業、手工業的中心。雜劇的產生適應了城市人民的需要,當時又有很多民間職業文人寫了不少優秀作品,更促進了雜劇的發展。
元雜劇規律很嚴格,其一是一本四折,約等於現代話劇的四幕。其次是每一本戲只有一個腳色可唱,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演唱,每一折一套曲子。唱的全是北曲,節奏很快,很清楚,用琵琶、箏等伴奏。由於形式比較死板,到了明代南曲興盛以後,這種規律嚴格的雜劇就被舞台淘汰了。
我們從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一名《宋元戲曲考》,收入《王國維戲曲論文集》中)、日本人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等書中可以詳細地看到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
南戲、北雜劇,明清傳奇都有不少著名的傳世作品。南戲,如高明的《琵琶記》等。北雜劇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戲曲集》(其中《竇娥冤》最著名)、《元人雜劇選》。明清傳奇有《湯顯祖集》(其中收有《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李玉的《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其中有兩種收入馮夢龍的《墨憨齋定本傳奇》,已作了修改),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三、中國戲曲如何發展為現在的形式
清代的地方戲極大多數是「板腔體」,其中最主要的是皮簧戲。因為皮簧戲原是從地方戲逐漸發展來的,現在地方戲與皮簧戲有血緣關系,這關系是兄弟關系,兩者是互相溶合的。清代的地方戲,腔調很復雜,歸納起來大致有二類。
(1)南方的——包括弋陽腔(清初很盛行)、吹腔(可能是二簧的前身)、四平調、二簧。
(2)北方的——梆子(又叫「亂彈」,流行於陝西、山西、河北)、西皮(襄陽腔)。另外還有柳子戲,包括灘簧和花鼓戲;還有閩、廣等地的古戲。
京劇就是從南北曲調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如南方的二簧、北方的西皮。
對於二簧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安徽,微調是用雙笛伴奏的,因為兩根笛子共有兩個簧,所以叫二簧;另一說起源於江西的宜黃腔;又一說起源於湖北的黃岡、黃陂兩縣,所以不稱二簧,而稱二黃。
西皮起源於甘肅腔、襄陽腔。
皮簧戲(即京劇)的形成經過三個階段:
(1)在清初的一百二十年中(1644—1766年),弋陽腔和崑腔並立。由於崑腔難聽懂,結果崑腔衰落。
(2)梆子腔與二簧爭雄,結果二者混合,佔了領導地位,逐漸取代崑腔和弋陽腔。變化的關鍵有兩次:一次是以著名的秦腔演員魏長生為代表。當時秦腔風靡一時,使從弋陽腔蛻變來的京腔減色。大的變化是第二次,在著名徽腔演員高朗亭進京之後,促成梆子和京腔(弋陽腔與北京語音及土戲聲調相結合後稱京腔)混合。
(3)1824年漢調的二黃腔、湖北梆子、西皮(也可能還有其它成分),在北京和其它腔調混合(也就是西皮和二簧大混合),又吸收了其它秦腔,形成了早期的皮簧戲,又由於其中吸收了一部分崑腔,故現在京劇仍有一些崑腔的劇目和曲調。整個京劇形成的歷史到如今還不過150年。
總結九百年戲曲發展史,雖然頭緒紛紜,但脈絡還是分明的。由南北曲系統進展到地方戲系統。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人民群眾(包括古代的演員)創造的。 廣東戲的特色這里找: 粵劇 http://ke..com/view/16733.htm
潮劇 http://ke..com/view/21111.htm
採茶戲 http://ke..com/view/24631.htm
廣東漢劇 http://ke..com/view/95934.htm
雷劇 http://ke..com/view/1097126.htm

閱讀全文

與黃陂段劍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