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什麼曾是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著名的黃陂戰役
什麼意思啊
❷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2)黃陂圩之戰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❸ 1933年黃陂之戰光未然因違反中央蘇區戰術理論而導致部下軍心渙散,導致全軍覆沒,是真的嗎
在87年前的今天,1933年2月27日(農歷1933年2月4日),黃陂山地伏擊戰。
黃陂山地伏擊戰,是第四次反「圍剿」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進行了第四次大規模「圍剿」。其中由蔣介石嫡系12個師組成的中路軍為「進剿」軍,左右兩路均為「清剿」軍,策應中路軍的行動。
敵中路軍總兵力約70個團,分成三個縱隊:第一縱隊11、52、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第二縱隊10、14、27、90師,向撫州、龍骨渡地區集中;第三縱隊5、6、9、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第43師為預備隊。1月底,蔣介石親自到南昌組織「圍剿」,准備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企圖一舉殲滅我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
紅一方面軍當時有第1、3、5軍團和第11、12、21、22軍團,總兵力約7萬人。2月9日,紅一方面軍向南豐地區開進,對南豐城西北之敵外圍陣地發起進攻,但未能突破敵人主陣地。紅一方面軍在朱德司令員和周恩來政委的指揮下,根據敵情的變化,決定改由一部佯攻南豐,主力集結於南豐和里塔圩一線以西地區待機打擊援敵。2月22日,我軍獲悉敵中路軍第一縱隊准備由宜黃、樂安地區迂迴到我軍後方,而第二縱隊主力集中南城,准備同我軍在南豐地區進行決戰。周恩來、朱德鑒於敵人兵力密集,毅然決定撤離南豐,採取退卻步驟,由第11軍偽裝成主力,在里塔圩和新豐街之間東渡撫河,向黎川前進,以迷惑敵人,主力軍則陸續秘密轉移到中央蘇區前部的東韶、洛口地區,侍機殲敵。
2月27日,敵第一縱隊的52、59師,行至宜黃南部黃陂地區時,我第一軍團第一師立即以一部兵力向蛟湖攻擊,將敵行軍縱隊攔腰切斷,與此同時,第7、9兩師向敵52師猛攻,第10、11師,第21軍等截斷了敵人退路。我右翼先頭部隊到達黃陂、秀源一線,發現敵人第59師正從霍源一帶向黃陂前進,右翼第22軍第64師向霍源方向急進,於是請求殲滅敵人第59師於黃陂、霍源地區,經過數小時激戰,擊潰了敵人。兩天的戰斗結束後,敵第52師被全殲,第59師除一個團逃脫外,其餘都被殲滅。
❹ 黃陂圩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黃陂圩商標總申請量2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黃陂圩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❺ 為什麼黃陂要叫黃陂
北枕大別山余脈、南瀕長江的黃陂為武漢市新型城區。
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又分屬時稱西陵、安陸、石陽、灄陽、木蘭、梁安、梁興、黃陂、堡城等諸縣中的二、三縣,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現境域才統歸始置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黃陂縣。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陂縣,整縣改設武漢市黃陂區,又結束黃陂縣1420年的縣治沿革。
黃陂置縣也好,設區也罷,為名「黃陂」有何來由?以字釋意,「黃」,或指顏色,或為姓氏,或有其他專意;「陂」,則為水壙、水邊、山坡地等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有文稱:黃陂「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黃」指「黃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灣),「陂」指武湖,黃陂乃黃城與武湖之合稱。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收錄了(唐)侯喜復撰的《黃陂記》,《黃陂記》雲:「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由來也」,清同治《黃陂縣志》也有此說。明清時的地方誌又多將鄂東的黃岡、黃梅等帶「黃」字的地名與春秋時期的黃國掛上鉤,黃陂、黃岡、黃梅等同屬黃國,黃陂地處武湖之濱,先民懷念故國,故名黃陂,「黃」又指黃國。
黃陂的來由,民間也有多說。上古,江漢平原是江河湖澤連片,江漢平原東隅的黃陂南境也為汪洋澤國。 民間傳說古代先民駕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陸為安全登陸之地,船抵黃陂則為黃土之坡。民間還流傳黃陂縣名系包公所改,將包公與黃陂牽到了一起。相傳,黃陂曾稱定遠,包公坐定遠審斷「子打母」案時,在縣北研子崗將打母之幼童研為黃皮。為警示後人,包公將「定遠」改為「黃陂」。查勘史料,黃陂從未名為定遠,包公也未到過黃陂,今區委、區政府駐地之北雖有定遠村,村名也只是現代以傳說定之。此說更只能是「戲說」版了。
❻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的戰役經過
1931年7月至9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1931年5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失敗(參見第二次反圍剿)後,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又很快於6月組織對中央蘇區第三次更大規模的圍剿。將其嫡系部隊第14、第11、第6、第9、第10師共10萬人調到江西省,連同原在中央蘇區周圍的和新調來的非嫡系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親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並聘請了英、日、德等國的軍事顧問隨軍參與策劃。這次圍剿,蔣介石採取長驅直入的方針,企圖首先消滅紅軍主力,摧毀蘇區,然後再深入進行清剿。其部署: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路進擊軍(第6師)、第2路進擊軍(第18軍第11、第14師)、第3軍團(第6路軍第5、第8、第24師)、第4軍團(第9師),從南城地區向中央蘇區實施進攻,尋求紅軍主力決戰;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軍團(第19路軍第60、第61師和第52師)、第2軍團(第26路軍第25、第27師)、第3路進擊軍(第5路軍第47、第54師),從吉安、永豐、樂安方向深入蘇區,實行進剿。分駐南昌、吉安、樟樹等機場之空軍第1、第3、第4、第5、第7隊,支援左、右集團軍作戰。另以第10師和攻城旅為總預備軍,位於臨川地區;以第77、第28師和第12師第34旅,位於吉安、泰和、萬安、贛州等地,擔任清剿,維護後方,並攔阻紅軍西渡贛江;以第23、第79師和騎兵第1師位於南城、臨川、樟樹鎮地區,擔任清剿和維護後方;以第49、第56師和新編第4旅位於閩贛邊境,防堵紅軍東進。此外,還將第53師從河南省調往江西吉安待機。6月下旬,蔣介石將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活動的紅軍第3軍第9師和第4軍第12師誤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遂下令進攻,並令第10師歸左翼集團軍指揮。7月1日起,左翼集團軍主力由南城地區出動,到6日,進占黎川、樟村、康都等地,繼續向蘇區推進。與此同時,右翼集團軍由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等地區出動,向富田、東固、崇賢、沙溪、蓮塘、招攜、寧都方向前進。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第一方面軍3萬餘人,在閩西北、閩西、閩贛邊和贛南等地區開展群眾工作,進行反圍剿准備。6月底,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臨時總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和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的指揮下,最後判明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第三次圍剿的企圖,決定繼續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待敵深入蘇區中心區,再集中兵力實行反攻,以打破圍剿。隨後,以獨立第4、第5師和紅3軍第9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紅4軍第12師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運動防禦和游擊戰遲滯敵軍前進;紅一方面軍主力紅3軍團、第4軍主力、第12軍在臨時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指揮下,於7月10日前後由閩西、閩西北、閩贛邊和贛南等地迅速收攏,向蘇區中心區集中。紅軍冒著盛夏酷暑,緊急行軍,繞道瑞金以北的壬田,行程千里,完成回師集中的任務,於22日前到達雩都(今於都)以北的銀坑、琵琶壟、平安寨、橋頭地區,同由雩都、瑞金北上的紅3軍主力、紅35軍和由贛江以西來到的紅7軍及紅20軍軍部和第175團會合。2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興國縣城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集中的戰略任務。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向蘇區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地方武裝、赤衛軍、少先隊支援和配合主力紅軍反圍剿作戰;不斷地阻擊、襲擾向蘇區進攻的國民黨軍,蘇區人民群眾則實行堅壁清野,使深入蘇區的國民黨軍飢疲交困,銳氣大減,從而有力地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回師集中,並為轉入反攻作戰創造了條件。並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軍第7軍、第20軍軍部及第175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
國民黨軍屢尋紅軍決戰未逞,紅軍相機反攻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20餘日,找不到紅軍主力進行決戰。至7月底,蔣介石才得悉紅軍主力在興國地區,判斷紅軍可能西渡贛江,遂以其主力分路向興國地區急進,企圖壓迫紅軍於贛江東岸而消滅之。此間,紅一方面軍主力已在高興圩地區進行了反攻作戰的准備。7月31日,方面軍總部得悉國民黨軍正向興國方向行動,其右側後富田、頭陂、新安一帶僅有3個團防守,由富田往東的後方聯絡線上,兵力也較薄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心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以紅軍主力由高興圩地區秘密北移,首先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敵後方聯絡線,置深入贛南蘇區之敵主力於無用之地,待敵發覺回頭北向時,再乘其疲憊尋機打其可打者。當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向富田開進,當先頭部隊進到石陂以北時,發現第2路進擊軍兩個師已進到富田。毛澤東、朱德決定改變計劃,率紅一方面軍主力於8月4日折返高興圩地區,另尋戰機。
形勢對紅軍極為不利,西有贛江,南、北、東三面有國民黨軍9個師逼近。但其中進到白石、崇賢地區的第1軍團,進到興國地區的第1路進擊軍和第4軍團,以及在富田地區的第2路進擊軍,戰鬥力較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35軍、紅12軍第35師和獨立第4、第5師,協同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積極行動,將敵第2、第1路進擊軍、第4軍團向萬安、良口方向牽引,將第1軍團牽制在白石、崇賢地區;集中紅一方面軍主力向東突進,實行中間突破,求殲向蓮塘前進的第3路進擊軍,爾後由高興圩地區向東突進,進擊龍岡、黃陂,調動敵人,擇其好打者打之,於運動中予以各個殲滅。為隱蔽這一意圖,造成圍剿軍錯覺,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協同地方武裝,將圍剿軍主力7個師吸引到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主力則於5日晚從興國、崇賢兩地國民黨軍防線之間20公里的間隙中隱蔽向東急進。6日午前進到蓮塘、官田地區隱蔽待機。國民黨軍對紅軍的這一行動沒有察覺,其第1、第2路進擊軍在紅35軍、紅12軍第35師的牽引下,正撲向贛江邊;而第3路進擊軍則由良村分兩路向蓮塘、城岡前進。6日午後,第3路進擊軍第47師先頭第2旅進到蓮塘附近時,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集中兵力殲滅該旅,爾後向北進擊,求殲第3路進擊軍主力。當日晚,紅3軍團、紅4、紅7軍秘密接敵,於7日拂曉突然發起攻擊,戰至9時,全殲第47師第2旅又1個多營。蓮塘戰斗後,紅軍主力乘勝向良村急進,途中與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師第160旅遭遇,殲其1個團,該旅余部逃向良村。紅軍銜尾猛追,於13時許攻入良村,又殲剛由城岡撤回良村的第54師師部和2個旅的大部。良村戰斗後,紅一方面軍以紅3軍佯攻龍岡,率主力東進,圍殲剛從君埠、南陵等地縮回黃陂的第3軍團之第8師。11日晨,紅軍進到黃陂附近,中午向黃陂發起攻擊,一舉突入村內,殲第8師2個團。15時,第8師余部分向洛口、寧都突圍,紅軍在追擊中又殲其2個團。隨後,紅軍主力轉到君埠以東君嶺腦山區休整。蓮塘、良村、黃陂戰斗的勝利,使紅軍從被動中奪得了主動。
蓮塘、良村戰斗後,蔣介石和前線總司令何應欽始知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由興國西北地區東進,並估計可能北出臨川。遂於8月9日起,令其第1、第2路進擊軍和第1軍團掉頭向東,企圖協同由廣昌西進的第10師,圍殲紅一方面軍主力於寧都以北地區。於12日至15日,以密集大包圍態勢接近紅軍集中地--君埠以東地區。紅一方面軍為擺脫圍剿軍8個師三麵包圍的不利境地,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12軍(欠第35師)向樂安方向佯動,將國民黨軍主力向東北方向牽引;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西返興國縣境內隱蔽休整。16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2萬餘人,利用夜暗,從正在東進的國民黨軍第1軍團和第2路進擊軍之間10公里間隙地區秘密疾進,跳出國民黨軍的合圍圈,次日晨回到興國東北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休整,並同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會合。紅12軍主力則揚旗鳴號,大張聲勢地向東北方向行動,並以一部兵力攻佔樂安縣城。蔣介石誤認紅12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並判斷紅軍將進攻宜黃,威脅臨川,遂急調其第10師返回臨川,令第1、第2路進擊軍等部追擊紅12軍。紅12軍主力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將國民黨軍主力一部拖了近半個月,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的西移和休整。8月底,待國民黨軍發覺紅軍主力再回頭西進尋找紅一方面軍主力決戰時,紅軍已休整近半個月。蔣介石隨即以其第1軍團為先頭,其他各部隨後,再次西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毛澤東、朱德為進一步調動和疲憊國民黨軍,於9月初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西移,轉到興國、萬安、泰和之間的均村、茶園岡地區隱蔽待機。
此時,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來回奔波已達兩月,除其3個師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外,其餘各部也受盡了蘇區人民群眾、地方武裝堅壁清野和不斷襲擾的困苦,士氣急劇下降。與國民黨軍情況相反,紅軍三戰三捷之後,又經過半個多月的休整,士氣更加旺盛。戰場上國民黨軍被動、紅軍主動的形勢更為明顯。此間,廣東、廣西兩省軍閥利用蔣軍主力深陷江西之機,正向湖南衡陽進兵,對蔣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脅,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令結束圍剿,實行總退卻,紅軍乘勝追擊。9月6日晚,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興國地區國民黨軍正沿高興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首先抓住興國地區北撤之敵一部殲滅之,爾後視機擴張戰果。遂令紅3軍、獨立第5師迅速搶占老營盤,斷敵退路;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進攻高興圩及其南北之敵;紅7軍牽制興國之敵。7日拂曉,國民黨軍第4軍團由興國地區向北撤退,其先頭獨立旅撤到老營盤附近時,紅3軍一部切斷了該旅與第4軍團後續部隊的聯系,隨後,紅3軍、獨立第5師向獨立旅發起迅猛攻擊,戰至14時許,將其全殲。7日,紅7軍向興國進逼,牽制第52師;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向高興圩地區之國民黨軍第60、第61師發起攻擊,激戰至8日,斃傷敵2000餘人,戰斗形成對峙。紅軍為保持主動,即撤出戰斗。13日,國民黨軍第4軍團主力和第52師分別由長逕口、興國等地向吉安撤退,紅一方面軍主力對該部實施追擊。15日拂曉,在第4軍團主力通過方石嶺隘口後,紅一方面軍主力趕到,一部搶佔了方石嶺,截住第52師及第4軍團的1個炮兵團和1個步兵營,並將其包圍於方石嶺以南地區,隨即發起猛攻,戰至9時,將其全殲。其他各路國民黨軍紛紛撤至吉安、永豐、宜黃、南城、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至此,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❼ 《中國歷代戰爭史》地圖 晉滅吳之戰為什麼有兩個江夏
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陽縣(今武漢市黃陂區西南),後遷上昶城(版今湖北省雲夢西權南)。吳江夏郡初治沙羨(羨念邑音,縣治在塗口,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孫權自公安都鄂後,立武昌郡,旋復名江夏郡治武昌縣(今鄂州市)。晉平吳(280)後,改吳江夏郡為武昌郡,並將原魏江夏郡治遷回安陸舊城。
❽ 忽必烈渡江攻鄂之戰的情況如何
1258年,蒙哥汗親征四川,又命忽必烈督師攻擊南宋荊襄地區的鄂州(今湖北武昌),以期牽制南宋援川兵力,並相機直搗江浙。
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軍渡淮,進入南宋界。連破大勝、虎牢兩關,控制了南宋淮西地區。大軍南下,達於黃陂(今湖北黃陂)。二十九日,元軍繞過武湖,到達陽羅堡,遂決定由此渡江。
陽羅堡位於長江北岸,西接漢陽,東接黃州,由此南渡可直抵鄂州,是南宋江防的重鎮。宋軍水陸十餘萬布滿江岸水面。九月四日,忽必烈下令元軍分三路強攻,直取南岸。一路與北岸宋軍激戰,一路水軍與宋水軍戰於江中,一路進攻陽羅堡。宋軍全面潰敗,元軍渡江成功。忽必烈命令士兵不得休息,乘勝前進,直搗鄂州。
鄂州是整個荊襄地區的關鍵,它向北扼住漢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向南屏障吳越。由鄂州沿江西上可以援川,東下可援兩淮,實為南宋江防的一大樞紐。而之前,由於蒙哥汗入川,大部鄂州宋軍已赴川增援,鄂州城防十分空虛。
九月八日,元軍抵達鄂州城下。九日,完成了對鄂州的包圍。面對如此局面,南宋朝廷大為震驚,派出數路兵馬增援鄂州。元軍亦分兵阻拒這幾路宋援軍,同時加緊對鄂州城的進攻。但鄂州守軍頑強抵抗,屢屢擊退元軍的進攻。此時,高達部、呂文德部等宋援軍又已紛紛入鄂,鄂州的防守得到了加強。致使忽必烈十分無奈,對手下漢將張柔說:「吾猶獵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獵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張柔遂率軍猛攻鄂州,鄂州又陷入危機之中。此時駐鄂督師的南宋權臣賈似道甚感恐慌,連忙派人赴元軍乞和,遭到忽必烈的拒絕。
十一月,蒙哥汗死訊及阿里不哥謀自立為汗的消息傳到忽必烈處,忽必烈匆匆北返,鄂州之圍遂解。
❾ 電視劇開國元勛朱德中的黃陂之丨戰,這個黃陂是指現在哪座城市
黃陂戰役是第四次反"圍剿"中的一次戰斗,地點位於今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西南部的黃陂鎮。
❿ 黃陂鎮的歷史沿革
黃陂鎮位於宜黃縣西南部,宜(黃)樂(安)寧(都)三縣交界處,2001年11月由原白竹鄉和原黃內陂鎮合容並而成。這里是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黃陂大捷主戰場,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的故鄉,這里因1999年夏秋時節華南虎的出現而聞名全國。
2003年9月大龍坪村委會合並於蛟湖村委會、嵊排村委會合並於豐產村委會後,全鎮轄塘圩、十都、黃陂、秀源、中田、芒坳、大園、安槎、羅灣、拿山、蛟湖、西源、霍源、豐產、上堡、竹溪、港南、大銘等十八個村委會,共130個村小組。鎮政府駐黃陂村,距縣城34公里,全鎮6190戶,總人口23196人,